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哲学》电子书大全(PDF电子书)方克立、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23
文件大小:2.1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哲学》电子书大全(PDF电子书)方克立、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国 学著 方克立李兰芝编著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方克立李兰芝编著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方 克 立 李 兰 芝 编 著

序 本书是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程多年教学实 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教材。它的编选原则主要是考虑如何尽可能地适 合教学需要,以便于初学者顺利地读懂原著,把握要旨,逐渐步入中 国哲学的殿堂 按照教学计划,“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是配合“中国哲学史”课程 教学开设的,共3学分,54课时。有限的课时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内 容只能是少而精,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 力,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编 教材必须便于学生自学,起到疏通文字、引领门径的作用,再辅以课 堂讲授和提问、讨论,学生就能较深刻地把握有关课文(原著)的思 想内容。对于教材的实践检验,主要是看学生的反应:读不读得懂?在 规定学时里读不读得完?读完每一篇是否都有所收获?理解深度如何? 能否得出对现实有启迪的结论?读完全书后能否对中国哲学之博大精 美及其发展全程有初步的了解和领悟?我们的教学目的首先要体现在 教材中,所以编好教材对于开好这门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确定了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和 体例,这就是 ,考虑到学分和课时的要求,本教材只能精选各个历史时期最 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名篇作为课文,从先秦

序 本 书 是 在 南 开 大 学 哲 学 系 “ 中 国 哲 学 原 著 选 读 ” 课 程 多 年 教 学 实 践 经 验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教 材 。 它 的 编 选 原 则 主 要 是 考 虑 如 何 尽 可 能 地 适 合 教 学 需 要 , 以 便 于 初 学 者 顺 利 地 读 懂 原 著 , 把 握 要 旨 , 逐 渐 步 入 中 国 哲 学 的 殿 堂 。 按 照 教 学 计 划 , “ 中 国 哲 学 原 著 选 读 ” 是 配 合 “ 中 国 哲 学 史 ” 课 程 教 学 开 设 的 , 共 3 学 分 , 5 4 课 时 。 有 限 的 课 时 决 定 了 这 门 课 的 教 学 内 容 只 能 是 少 而 精 , 而 且 必 须 充 分 考 虑 到 教 学 对 象 的 知 识 基 础 和 接 受 能 力 , 采 取 学 生 自 学 ( 课 前 预 习 ) 和 课 堂 讲 授 相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 所 编 教 材 必 须 便 于 学 生 自 学 , 起 到 疏 通 文 字 、 引 领 门 径 的 作 用 , 再 辅 以 课 堂 讲 授 和 提 问 、 讨 论 , 学 生 就 能 较 深 刻 地 把 握 有 关 课 文 ( 原 著 ) 的 思 想 内 容 。 对 于 教 材 的 实 践 检 验 , 主 要 是 看 学 生 的 反 应 : 读 不 读 得 懂 ? 在 规 定 学 时 里 读 不 读 得 完 ? 读 完 每 一 篇 是 否 都 有 所 收 获 ? 理 解 深 度 如 何 ? 能 否 得 出 对 现 实 有 启 迪 的 结 论 ? 读 完 全 书 后 能 否 对 中 国 哲 学 之 博 大 精 美 及 其 发 展 全 程 有 初 步 的 了 解 和 领 悟 ? 我 们 的 教 学 目 的 首 先 要 体 现 在 教 材 中 , 所 以 编 好 教 材 对 于 开 好 这 门 课 程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意 义 。 我 们 在 多 年 教 学 实 践 中 逐 渐 形 成 和 确 定 了 本 教 材 的 编 写 原 则 和 体 例 , 这 就 是 : 一 , 考 虑 到 学 分 和 课 时 的 要 求 , 本 教 材 只 能 精 选 各 个 历 史 时 期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 最 能 反 映 时 代 精 神 之 精 华 的 哲 学 名 篇 作 为 课 文 , 从 先 秦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到近代,共涉及到48位哲学家,50部著作。选文尽量保持其完整性, 篇幅过长的适当节选,少数无完整篇章者,则按问题分类摘编。所选 内容还考虑到要尽可能地和“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相配合 二,每篇原文之前有“作者作品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时 代背景、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所选作品在其著作和哲学思想中的地 位,并从史料学的角度介绍有关著作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原文之后分段注释。注释力求简明、准确,文字考订从略。生 僻字标注读音和辞义,艰深句子适当加以串讲 四,每篇课文后有“简析”,除阐明该文的中心思想,提示主要范 畴、命题及其哲学义蕴之外,还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将全文分为若 干段,逐段解析其思想内涵并说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简析”文字要 简明,每篇平均不超过二千字。它是学生在字面上读懂了课文之后,进 步去把握其哲学思想内容的引渡津梁 本教材在80年代初就出过油印初稿本,十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 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作过多次修改和调整。实践证明它确实比较适 合这门课程教学的需要,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它也比较适合于一般 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和青年读者,作为自学中国传统哲学名 著名篇的入门读本 我和李兰芝同志共同确定了本书的选目、编写原则和体例,而大 量具体工作是由她承担的。十多年来共同切磋凿磨,她付出的心血精 力最大。五年前,我们曾合作编著《中华文化集粹·哲人篇》(中国青 年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一书,采取了类似的编辑体例,据反映 效果还不错。本教材在程度上比那本书要深一些,保留了“简析”而 略去了“今译”部分,因为读者对象已不是一般知识青年而是哲学系 大学生,并且要更多地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本书在交付出版前,曾 请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高流水同志校读了全稿,并做了一些文字修订

到 近 代 , 共 涉 及 到 4 8 位 哲 学 家 , 5 0 部 著 作 。 选 文 尽 量 保 持 其 完 整 性 , 篇 幅 过 长 的 适 当 节 选 , 少 数 无 完 整 篇 章 者 , 则 按 问 题 分 类 摘 编 。 所 选 内 容 还 考 虑 到 要 尽 可 能 地 和 “ 中 国 哲 学 史 ” 课 程 教 学 相 配 合 。 二 , 每 篇 原 文 之 前 有 “ 作 者 作 品 简 介 ” , 简 要 介 绍 作 者 的 生 平 、 时 代 背 景 、 主 要 学 术 成 就 和 贡 献 , 所 选 作 品 在 其 著 作 和 哲 学 思 想 中 的 地 位 , 并 从 史 料 学 的 角 度 介 绍 有 关 著 作 的 版 本 和 流 传 情 况 。 三 , 原 文 之 后 分 段 注 释 。 注 释 力 求 简 明 、 准 确 , 文 字 考 订 从 略 。 生 僻 字 标 注 读 音 和 辞 义 , 艰 深 句 子 适 当 加 以 串 讲 。 四 , 每 篇 课 文 后 有 “ 简 析 ” , 除 阐 明 该 文 的 中 心 思 想 , 提 示 主 要 范 畴 、 命 题 及 其 哲 学 义 蕴 之 外 , 还 按 照 文 章 的 逻 辑 结 构 , 将 全 文 分 为 若 干 段 , 逐 段 解 析 其 思 想 内 涵 并 说 明 前 后 文 之 间 的 联 系 。 “ 简 析 ” 文 字 要 简 明 , 每 篇 平 均 不 超 过 二 千 字 。 它 是 学 生 在 字 面 上 读 懂 了 课 文 之 后 , 进 一 步 去 把 握 其 哲 学 思 想 内 容 的 引 渡 津 梁 。 本 教 材 在 8 0 年 代 初 就 出 过 油 印 初 稿 本 , 十 多 年 来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不 断 听 取 学 生 的 意 见 , 作 过 多 次 修 改 和 调 整 。 实 践 证 明 它 确 实 比 较 适 合 这 门 课 程 教 学 的 需 要 , 受 到 历 届 学 生 的 欢 迎 。 它 也 比 较 适 合 于 一 般 具 有 高 中 以 上 文 化 水 平 的 干 部 和 青 年 读 者 , 作 为 自 学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名 著 名 篇 的 入 门 读 本 。 我 和 李 兰 芝 同 志 共 同 确 定 了 本 书 的 选 目 、 编 写 原 则 和 体 例 , 而 大 量 具 体 工 作 是 由 她 承 担 的 。 十 多 年 来 共 同 切 磋 凿 磨 , 她 付 出 的 心 血 精 力 最 大 。 五 年 前 , 我 们 曾 合 作 编 著 《 中 华 文 化 集 粹 · 哲 人 篇 》 ( 中 国 青 年 出 版 社 1 9 9 1 年 1 0 月 出 版 ) 一 书 , 采 取 了 类 似 的 编 辑 体 例 , 据 反 映 效 果 还 不 错 。 本 教 材 在 程 度 上 比 那 本 书 要 深 一 些 , 保 留 了 “ 简 析 ” 而 略 去 了 “ 今 译 ” 部 分 , 因 为 读 者 对 象 已 不 是 一 般 知 识 青 年 而 是 哲 学 系 大 学 生 , 并 且 要 更 多 地 考 虑 到 课 堂 教 学 的 需 要 。 本 书 在 交 付 出 版 前 , 曾 请 中 华 书 局 哲 学 编 辑 室 高 流 水 同 志 校 读 了 全 稿 , 并 做 了 一 些 文 字 修 订 2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3 工作。南开大学出版社张敬双、马光琅同志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他 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本书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对于上述同志的 劳和诚挚帮助,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方克立 1996年6月28日

工 作 。 南 开 大 学 出 版 社 张 敬 双 、 马 光 琅 同 志 担 任 本 书 的 责 任 编 辑 , 他 们 认 真 负 责 的 工 作 态 度 使 本 书 的 质 量 有 很 大 的 提 高 。 对 于 上 述 同 志 的 辛 劳 和 诚 挚 帮 助 , 我 们 表 示 由 衷 的 感 谢 。 方 克 立 1 9 9 6 年 6 月 2 8 日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目录 《易经》 乾卦 泰卦………… …(6) 《尚书》… 洪范(节选)…… (12) 《国语》… 伯阳父论地震 史伯论五材 (20) 《左传》 郑子产论天道……… 晏婴论和同… (28) 晋史墨论物生有两 孔丘:《论语》(节选) 孙武:《孙子兵法》 计篇(节选) 谋攻篇(节选) 墨翟:《墨子》 兼爱中(节选) 非命上 老子:《老子》(节选 子思:《中庸》(节选 孟轲:《孟子》 告子章句上(节选) 庄周:《庄子》 (109)

目 录 《 易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乾 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泰 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尚 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 洪 范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 国 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 伯 阳 父 论 地 震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 史 伯 论 五 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 《 左 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 郑 子 产 论 天 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6 ) 晏 婴 论 和 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 ) 晋 史 墨 论 物 生 有 两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 孔 丘 : 《 论 语 》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 孙 武 : 《 孙 子 兵 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 计 篇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 谋 攻 篇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 墨 翟 : 《 墨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 兼 爱 中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 非 命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 老 子 : 《 老 子 》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5 ) 子 思 : 《 中 庸 》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9 ) 孟 轲 : 《 孟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 ) 告 子 章 句 上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 ) 庄 周 : 《 庄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9 )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齐物论 公孙龙:《公孙龙子》 白马论 (143) 《易传》… (151) 系辞上(节选) 荀况:《荀子》 (171) 韩非:《韩非子》 (190) 五蠹 (191) 《淮准南子》 原道训(节选)…… (219) 董仲舒:《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 ………………(230)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王充:《论衡》 自然 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 273) 裴頠:崇有论 郭象:《庄子注》… 齐物论注(节选) 大宗师注(节选) 301) 僧肇:《肇论》 不真空论 …(307 范缜:神灭论 惠能:《坛经》 (337) 行由品(节选)………………… 韩愈:原道 (346) 柳宗元:封建论 刘禹锡:天论

齐 物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0 ) 公 孙 龙 : 《 公 孙 龙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2 ) 白 马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3 ) 《 易 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 系 辞 上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3 ) 荀 况 : 《 荀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1 ) 天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2 ) 韩 非 : 《 韩 非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0 ) 五 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1 ) 《 淮 南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8 ) 原 道 训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9 ) 董 仲 舒 : 《 春 秋 繁 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9 ) 深 察 名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0 ) 司 马 谈 : 论 六 家 要 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4 ) 王 充 : 《 论 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2 ) 自 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3 ) 王 弼 : 《 周 易 略 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 1 ) 明 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 3 ) 裴 頠 : 崇 有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 8 ) 郭 象 : 《 庄 子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5 ) 齐 物 论 注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6 ) 大 宗 师 注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1 ) 僧 肇 : 《 肇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5 ) 不 真 空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7 ) 范 缜 : 神 灭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2 ) 惠 能 : 《 坛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7 ) 行 由 品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9 ) 韩 愈 : 原 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6 ) 柳 宗 元 : 封 建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8 ) 刘 禹 锡 : 天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8 ) 2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3 中 下 (388) 周敦颐:太极图说 ………(395) (402) 太和篇 乾称篇(节选) 程颢:识仁篇 程颐:《伊川易传》 易传序 朱熹:《朱子语类》(节选) 《四书章句集注》 (447 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447 陆九渊:语录(节选) 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节选) 王守仁:《传习录》(节选) 467 王廷相:横渠理气辩…… 478) 石龙书院学辩 (484) 李贽:《焚书》 490) 童心说… 49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497 原君 王夫之:《周易外传》 系辞上传第十二章(节选)… (507) 《尚书引义》 (517) 说命中二 颜元:《四存编》 (533) 驳气质性恶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538) 理(节选) (540)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9 ) 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3 ) 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8 ) 周 敦 颐 : 太 极 图 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5 ) 张 载 : 《 正 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0 2 ) 太 和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0 4 ) 乾 称 篇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9 ) 程 颢 : 识 仁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4 ) 程 颐 : 《 伊 川 易 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8 ) 易 传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9 ) 朱 熹 : 《 朱 子 语 类 》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5 ) 《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7 ) 补 大 学 格 物 致 知 传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7 ) 陆 九 渊 : 语 录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1 ) 陈 亮 : 甲 辰 答 朱 元 晦 书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4 6 1 ) 王 守 仁 : 《 传 习 录 》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4 6 7 ) 王 廷 相 : 横 渠 理 气 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8 ) 石 龙 书 院 学 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4 ) 李 贽 : 《 焚 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0 ) 童 心 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1 ) 黄 宗 羲 : 《 明 夷 待 访 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7 ) 原 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9 ) 王 夫 之 : 《 周 易 外 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5 ) 系 辞 上 传 第 十 二 章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5 0 7 ) 《 尚 书 引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7 ) 说 命 中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7 ) 颜 元 : 《 四 存 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3 ) 驳 气 质 性 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4 ) 戴 震 : 《 孟 子 字 义 疏 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8 ) 理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0 )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3

4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谭嗣同:《仁学》 557 仁学界说 (558) 复:《天演论》 (567 译《天演论》自序 (570) 《天演论》按语(节选)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 孙中山:《孙文学说》 (595) 知行总论 (597

康 有 为 : 进 呈 俄 罗 斯 大 彼 得 变 政 记 序 … … … … … … … … … … … … … ( 5 4 9 ) 谭 嗣 同 : 《 仁 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7 ) 仁 学 界 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8 ) 严 复 : 《 天 演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 7 ) 译 《 天 演 论 》 自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 0 ) 《 天 演 论 》 按 语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 … … ( 5 8 0 ) 章 炳 麟 : 驳 康 有 为 论 革 命 书 ( 节 选 ) … … … … … … … … … … … … … … ( 5 8 8 ) 孙 中 山 : 《 孙 文 学 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9 5 ) 知 行 总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9 7 ) 4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易经》 【作者及作品简介】 《易经》是《周易》“经”的部分。现存《周易》一书,分 经”、“传”两部分,“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 解释。它们虽属一部书,但却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它们之间 既有密切联系,又各具时代特点,所以对它们不能不加区别 地笼统而论。这里只介绍“经”。 “经”主要由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yao 尧)题、爻辞所组成,统称《易经》。因产生在周代,又称 《周易》。卦象及卦、爻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们是从筮 (shⅰ是。算卦。)辞演变过来的。筮辞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编 纂整理成的。其编纂整理者大概是殷周之际的史官或卜官。由 于《易经》是经过多次编纂整理而成,所以不仅卦象和卦、爻 辞比较系统,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中心 内容,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编者编纂整理的目的,就 是为以后占策时参考,因此它在形式结构上具有其自身的特 点。一般的书分章、分篇,而《易经》是以“卦”为单位。全 书共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是由《乾》、《坤》、《离》 《震》、《艮》、《兑》八卦演绎而 来,即每两卦六爻组成完整的一卦。经文分上下两篇。每卦

《 易 经 》 A作 者 及 作 品 简 介 B 《 易 经 》 是 《 周 易 》 “ 经 ” 的 部 分 。 现 存 《 周 易 》 一 书 , 分 “ 经 ” 、 “ 传 ” 两 部 分 , “ 经 ” 即 《 易 经 》 , “ 传 ” 是 对 “ 经 ” 的 解 释 。 它 们 虽 属 一 部 书 , 但 却 产 生 在 不 同 的 时 代 。 它 们 之 间 既 有 密 切 联 系 , 又 各 具 时 代 特 点 , 所 以 对 它 们 不 能 不 加 区 别 地 笼 统 而 论 。 这 里 只 介 绍 “ 经 ” 。 “ 经 ” 主 要 由 六 十 四 卦 的 卦 象 、 卦 名 、 卦 辞 、 爻 ( y á o 尧 ) 题 、 爻 辞 所 组 成 , 统 称 《 易 经 》 。 因 产 生 在 周 代 , 又 称 《 周 易 》 。 卦 象 及 卦 、 爻 辞 非 出 于 一 时 一 人 之 手 , 它 们 是 从 筮 ( s h ì 是 。 算 卦 。 ) 辞 演 变 过 来 的 。 筮 辞 是 人 们 经 过 长 期 积 累 编 纂 整 理 成 的 。 其 编 纂 整 理 者 大 概 是 殷 周 之 际 的 史 官 或 卜 官 。 由 于 《 易 经 》 是 经 过 多 次 编 纂 整 理 而 成 , 所 以 不 仅 卦 象 和 卦 、 爻 辞 比 较 系 统 , 而 且 它 们 之 间 有 一 定 的 联 系 , 形 成 了 一 个 中 心 内 容 , 有 一 定 的 思 想 性 和 艺 术 性 。 编 者 编 纂 整 理 的 目 的 , 就 是 为 以 后 占 策 时 参 考 , 因 此 它 在 形 式 结 构 上 具 有 其 自 身 的 特 点 。 一 般 的 书 分 章 、 分 篇 , 而 《 易 经 》 是 以 “ 卦 ” 为 单 位 。 全 书 共 六 十 四 卦 。 这 六 十 四 卦 是 由 《 乾 》 � 、 《 坤 》 � 、 《 离 》 � 、 《 坎 》 � 、 《 巽 》 � 、 《 震 》 � 、 《 艮 》 � 、 《 兑 》 � 八 卦 演 绎 而 来 , 即 每 两 卦 六 爻 组 成 完 整 的 一 卦 。 经 文 分 上 下 两 篇 。 每 卦 中 国 哲 学 名 著 选 读 1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