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B,2025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1
文件大小:9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B,2025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25A001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B/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B开课学期:1学分/学时:4/64(理论:60,研讨:3,习题:1)课程类别: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类国际班/一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后修课程: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负责人:张立庆审核人姜华昌吕鹏执笔人:张立庆审批人: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是近化类各专业在大一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化国际等有关专业必修的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几类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教学目标:①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②掌握结构、平衡、性质与应用的知识与联系;③逐步建立严格的“量”的概念;具有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测试方法、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5学会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③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科学素质。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以容量分析为重点,介绍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一)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础化学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掌握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物质结构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化学的有关理论与知识,通过化学平衡分析、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化学理论来解决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 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425A001 课程名称: 无机及分析化学 B/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B 开课学期: 1 学分 / 学时:4/64 (理论:60,研讨:3 ,习题:1 ) 课程类别: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 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类国际班/一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 后修课程: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团队负责人: 张立庆 审核人: 姜华昌 执 笔 人: 张立庆 审批人: 吕鹏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化学课 程,是近化类各专业在大一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 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化国际等有关专 业必修的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几类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教学目标:①掌握化 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②掌握结构、平 衡、性质与应用的知识与联系;③逐步建立严格的“量”的概念;④具有选择正确的分析化 学测试方法、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⑤学会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 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⑥具有良好 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 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科学素质。 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 知识,并以容量分析为重点,介绍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 (一)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 能够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 应速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础化学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 题。掌握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物质结构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化学的有关理论 与知识,通过化学平衡分析、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化学理论来解决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

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中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问题。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2所示,课程目标能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表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面向复杂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目标1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问题的表述。(二)针对轻化工程、环境工程专业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础化学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掌握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物质结构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化学的有关理论与知识,通过化学平衡分析、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化学理论来解决轻化工程与环境工程领域中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问题。课程目标2.能够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轻化工程与环境工程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课程目标能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2能够将自然科学知识用于解决轻化工程与环境工程1课程目标1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针对环境工程)2课程目标22.2具有应用物理和化学等基本原理对轻化工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针对轻化工程)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1.教学内容:(1)化学计量

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中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问题。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 2 所示,课程目标能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 指标点的达成。 表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 用于面向复杂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问题的表述。 课程目标 1 (二)针对轻化工程、环境工程专业 1.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 能够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 应速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础化学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 题。掌握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物质结构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化学的有关理论 与知识,通过化学平衡分析、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化学理论来解决轻化工程与环境工程领域 中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问题。 课程目标 2. 能够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 杂轻化工程与环境工程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 1 所示,课程目标能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 指标点的达成。 表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1.2 能够将自然科学知识用于解决轻化工程与环境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2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针对环境工程) 课程目标 2 2.2 具有应用物理和化学等基本原理对轻化工领域内复 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针对轻化工程)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化学计量

(2)误差(3)有效数字(4)实验数据的处理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化学计量的基本知识。(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4)有效数据的应用,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难点:(1)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2)置信度与置信区间。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知识。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表示方法:掌握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掌握Q检验法)。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概念;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4学时)1.教学内容:(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2)化学反应速率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的组成。(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1)运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有关化学平衡的处理与计算。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平衡体系组成的计算。掌握温度、浓度

(2)误差 (3)有效数字 (4)实验数据的处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化学计量的基本知识。 (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4)有效数据的应用,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难点: (1)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2)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知识。熟悉溶液浓度的 表示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 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 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表示方法;掌握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掌握 Q 检验法)。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概念;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 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化学反应速率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的组成。 (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 (1)运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有关化学平衡的处理与计算。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掌握标准平 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平衡体系组成的计算。掌握温度、浓度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活化能、活化分子、催化剂的概念,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三)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2)酸碱平衡的移动(3)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及浓度计算(4)溶液酸度的计算(5)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检测(6)酸碱滴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等内容及有关计算。(2)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3)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难点:(1)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2)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以及质子条件式的确定。(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和多元酸(碱)以及混酸的滴定。(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理解共轭酸碱对的概念。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离解平衡、分布系数、质子条件式、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一元弱酸盐和一元弱碱盐溶液pH值的计算。熟悉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组成,多元弱酸盐及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堂握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选择。了解其它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类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掌握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及应用。(四)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6学时)1.教学内容:(1)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理解活化能、活化分子、催化剂的概念,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 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三)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0 学时) 1. 教学内容: (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的移动 (3)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及浓度计算 (4)溶液酸度的计算 (5)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检测 (6)酸碱滴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值、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 等内容及有关计算。 (2)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 难点: (1)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2)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以及质子条件式的确定。 (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和多元酸(碱)以及混酸的滴定。 (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理解共轭酸碱对 的概念。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离解平衡、分布系数、质子条件式、盐 效应和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一元弱酸盐和一元弱碱盐溶液 pH 值 的计算。熟悉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组成,多元弱酸盐及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酸碱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掌 握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选择。了解其它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类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掌握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及应用。 (四)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6 学时) 1. 教学内容: (1)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3)沉淀的形成与纯度(4)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5)沉淀测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溶度积规则。(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和溶解,重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基本原理和步骤。(3)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难点:(1)分步沉淀及其有关计算。(2)沉淀滴定分析的终点判断。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与溶解。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了解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五)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8学时)1.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2)电极电势(3)电极电势的应用(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5)氧化还原滴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氧化还原平衡、电极电势等内容及有关计算。(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难点:(1)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条件的选择。(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3)能斯特方程式相关的计算。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数的概念

(3)沉淀的形成与纯度 (4)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 (5)沉淀测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溶度积规则。 (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和溶解,重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基本原理和步骤。 (3)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难点: (1)分步沉淀及其有关计算。 (2)沉淀滴定分析的终点判断。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与溶解。掌握沉淀溶解平 衡的有关计算。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 求;了解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五)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8 学时) 1.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电势 (3)电极电势的应用 (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5)氧化还原滴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氧化还原平衡、电极电势等内容及有关计算。 (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 (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 难点: (1)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条件的选择。 (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能斯特方程式相关的计算。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数的概念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掌握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会应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六)物质结构(10学时)1.教学内容:(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4)共价化合物(5)分子间力、氢键(6)离子化合物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结构的特征。(3)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4)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征(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α键、元键)。(5)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与分子构型的关系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概念、原子能级、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波函数。(2)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区别:理解键参数的意义;掌握O2、N2、F2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键轨道、α键、π键的概念以及杂化轨道、不等性杂化等概念。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理解晶格能、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七)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8学时)1.教学内容:(1)配位化合物与螯合物(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掌 握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会应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 质。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 酸钾法和碘量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六)物质结构(10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4)共价化合物 (5)分子间力、氢键 (6)离子化合物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结构的特征。 (3)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 (4)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征(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 键、π 键)。 (5)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概念、原子能级、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波函数。 (2)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 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掌握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区别;理解键参 数的意义;掌握 O2、N2、F2 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键轨道、σ键、π键的概念以 及杂化轨道、不等性杂化等概念。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理解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理解不同类型晶体 的特性,理解晶格能、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七)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8 学时) 1. 教学内容: (1)配位化合物与螯合物 (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3)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4)配位滴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计算配位平衡的组成和酸度的选择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3)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的可行性。(4)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难点:(1)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应用。(2)配位平衡组成的计算和酸度的选择以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和分类。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理解配位平衡移动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了解螯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特殊稳定性。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的特征。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和酸效应系数的含义:掌握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会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度条件。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掌握配位滴定的应用。(八)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学时)1.教学内容:(1)卤素及其主要化合物(2)氧、硫及其主要化合物(3)氮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4)碳、硼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2)通过元素化学的学习,会判断一般化学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难点:(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2)离子的分离与鉴定。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族元素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氧化物、卤化物、氢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等)的典型性质。某些重要单质

(3)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4)配位滴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计算配位平衡的组成和酸度的选择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的可行性。 (4)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应用。 (2)配位平衡组成的计算和酸度的选择以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和分类。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理解配位 平衡移动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了解螯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特殊稳定性。了解 EDTA 与金属 离子形成的螯合物的特征。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和酸效应系数的含义;掌握条件稳定 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会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 度条件。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掌握配位滴定的应用。 (八)p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卤素及其主要化合物 (2)氧、硫及其主要化合物 (3)氮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 (4)碳、硼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2)通过元素化学的学习,会判断一般化学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难点: (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2)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族元素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氧 化物、卤化物、氢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等)的典型性质。某些重要单质

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元素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九)s、ds、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学时)1.教学内容:(1)s区元素(2)d区元素(3)ds区元素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难点: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的原理与分析。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掌握过渡元素(Cr、Mn、Fe、Co、Ni、Cu、Ag、Zn、Cd、Hg)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十)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学时)1.教学内容:(1)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可见光分光光度法(3)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Lambert-Beer定律。难点: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辅助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物质颜色与光的吸收关系。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朗伯一比耳定律。理解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了解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及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三、课程思政自标、融入点、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见表3。表3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及实施路径序号育德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育方法与实施途径教学成效1使学生具有正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1)通过原理讲授,自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

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元素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 (九)s、ds、d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 学时) 1. 教学内容: (1)s 区元素 (2)d 区元素 (3)ds 区元素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 难点: 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的原理与分析。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掌握过渡元素(Cr、 Mn、Fe、Co、Ni、Cu、Ag、Zn、Cd、Hg)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 (十)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3)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Lambert-Beer 定律。 难点: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AI 辅助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物质颜色与光的吸收关系。了解分光光 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朗伯—比耳定律。理解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了解 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及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三、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 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见表 3。 表 3 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及实施路径 序号 育德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教育方法与实施途径 教学成效 1 使学生具有正 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1)通过原理讲授,自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

确的价值观、世反应的基本原理然融入。观、世界观、人生观。界观、人生观,(2)通过科学家介绍,培养学生的爱自然切入。国情怀。(1)通过原理讲授,切培养学生严谨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使学生具有严谨认真、2认真、实事求是入教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的科学态度;具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2)通过科学历史与科有职业道德、安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研案例,自然融入。全与环保意识。滴定法培养学生的工可见光分光光度法(1)以解决“企业生产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3匠精神,激发学问题”进行融入。生报效祖国的(2)通过案例进行切热情。入。培养学生“追求(1)通过科学探索与科4物质结构,p区重要元素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真理、知难而学发明的历史,自然融知难而进”的精神。及其化合物,s、ds、d进”的精神,引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入。导学生建立正(2)结合理论的讲授,确的人生目标。设计引入。四、课内外教学环节教学安排及对应的课程目标本课程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见表4。表4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学时分配对应课程目标化工、制序号理论课程内容习题研讨课外轻化、环合计药、材料、学时学时学时学时境专业食品专业41误差与数据处理411. 224411、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3911011. 2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564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11、 2581711. 2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610101物质结构1. 277181、 2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15511、 28P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59511, 2s、d、d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410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11, 2合计603641课外学习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课外学习包括作业、课外阅读和网

确的价值观、世 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爱 国情怀。 反应的基本原理 然融入。 (2)通过科学家介绍, 自然切入。 观、世界观、人生观。 2 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具 有职业道德、安 全与环保意识。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 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 滴定法 (1)通过原理讲授,切 入教学。 (2)通过科学历史与科 研案例,自然融入。 使学生具有严谨认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工 匠精神,激发学 生报效祖国的 热情。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1)以解决“企业生产 问题”进行融入。 (2)通过 案例进行切 入。 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 4 培养学生“追求 真理、知难而 进”的精神,引 导学生建立正 确的人生目标。 物质结构,p 区重要元素 及其化合物,s、ds、d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1)通过科学探索与科 学发明的历史,自然融 入。 (2)结合理论的讲授, 设计引入。 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 知难而进”的精神。 四、课内外教学环节教学安排及对应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见表 4。 表 4 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对应课程目标 理论 学时 习题 学时 研讨 学时 课外 学时 合计 化工、制 药、材料、 食品专业 轻化、环 境专业 1 误差与数据处理 4 4 1 1、2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4 1 1、2 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9 1 10 1 1、2 4 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5 1 6 1 1、2 5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7 1 8 1 1、2 6 物质结构 10 10 1 1、2 7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7 1 8 1 1、2 8 p 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5 5 1 1、2 9 s、d、ds 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5 5 1 1、2 10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4 4 1 1、2 合计 60 1 3 64 课外学习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课外学习包括作业、课外阅读和网

络课程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与理论讲课学时的比例为1:1。每次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并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作业包括二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作业是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布置的习题,第二种形式是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学生在课后应该根据作业内容,阅读教学参考书。要求每1次课(2学时)的课内教学,学生课外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或阅读教学参考书的相关章节1学时,完成作业1学时。1.本课程已建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站,并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课,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2.本课程有全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3.本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微课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4.本课程每章都有测验题,供学生课外学习。重点支持(1)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目标1。(2)针对轻化工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目标1、2。五、考核内容、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本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支撑课程目标的关系矩阵详见表5所示。表5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关联矩阵课程目标成绩比例及权重分布化工、课程目标考核评估材料(例:制药、轻化、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平时期中期末权重试卷、作业等)材料、环境成绩成绩成绩食品专业专业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氧化还原平作业本、作业批改、衡与氧化还原滴定试卷、试卷评分标作业、考试7011、23001法,物质结构,配位准及参考答案、平时成绩记录册平衡与配位滴定法,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s、ds、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合计30%70%

络课程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与理论讲课学时的比例为 1:1。每次课后 要求学生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并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 相关章节;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作业包括二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作业是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布置的习 题,第二种形式是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学生在课后应该根据作业内容,阅读教学参考书。 要求每 1 次课(2 学时)的课内教学,学生课外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或阅读教学参考书的相关 章节 1 学时,完成作业 1 学时。 1.本课程已建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站,并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课, 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2.本课程有全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 3. 本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微课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 4. 本课程每章都有测验题,供学生课外学习。 重点支持 (1)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目标 1。 (2)针对轻化工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目标 1、2。 五、考核内容、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联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支撑课程目标的关系矩阵详见表 5 所示。 表 5 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关联矩阵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成绩比例及权重分布 课程目标 权重 考核评估材料(例: 试卷、作业等) 化工、 制药、 材料、 食品 专业 轻化、 环境 专业 平时 成绩 期中 成绩 期末 成绩 1 1、2 误差与数据处理,化 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法,沉淀平衡与沉淀 测定法,氧化还原平 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法,物质结构,配位 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p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 s、ds、d 区重 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作业、考试 30 0 70 1 作业本、作业批改、 试卷、试卷评分标 准及参考答案、平 时成绩记录册 合计 30% 0 70%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