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2021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25A001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B/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B开课学期:1学分/学时:4/64/(理论:60,研讨:3,习题:1)课程类别: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化国际/一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后修课程: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负责人:张立庆审核人姜华昌执笔人:张立庆审批人:朱瑞瑜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是近化类各专业在大一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化国际等有关专业必修的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几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教学目标:①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②掌握结构、平衡、性质与应用的知识与联系;③逐步建立严格的“量”的概念,④具有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测试方法、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③学会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③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以容量分析为重点,介绍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础化学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掌握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物质结构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化学的有关理论与知识,通过化学平衡分析、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化学理论来解决化学工程领域中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问题。能够知晓近化类专业相关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
无机及分析化学 B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25A001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B/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B 开课学期:1 学分 / 学时:4/64 /(理论:60,研讨:3 ,习题:1 ) 课程类别: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 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化国际/一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 后修课程: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团队负责人: 张立庆 审核人: 姜华昌 执 笔 人: 张立庆 审批人: 朱瑞瑜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化学课程, 是近化类各专业在大一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化国际等有关专业必修的化 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几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教学目标:①掌握化学反应的 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②掌握结构、平衡、性质与 应用的知识与联系;③逐步建立严格的“量”的概念,④具有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测试方法、 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⑤学会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 化学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⑥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 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 素质。 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 识,并以容量分析为重点,介绍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 1.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 能够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 速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础化学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掌 握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物质结构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化学的有关理论与知识, 通过化学平衡分析、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化学理论来解决化学工程领域中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 的问题。能够知晓近化类专业相关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下表1所示,课程目标能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目标1食品工程、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问题的表述。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1.教学内容:(1)化学计量(2)误差(3)有效数字(4)实验数据的处理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取样、预处理、测量、结果计算)(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4)有效数据的应用,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难点:(1)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2)置信度与置信区间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表示方法;掌握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掌握Q检验法)。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概念,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4学时)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下表 1 所示,课程目标能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 指标点的达成。 表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 具用于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工程、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等专 业问题的表述。 课程目标 1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化学计量 (2)误差 (3)有效数字 (4)实验数据的处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取样、预处理、测量、结果计算) (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4)有效数据的应用,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难点: (1)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2)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熟悉溶液浓度 的表示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 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表示方法;掌握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掌握 Q 检 验法)。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概念,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 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4 学时)

1.教学内容:(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2)化学反应速率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的组成(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1)运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有关化学平衡的处理与计算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平衡体系组成的计算。掌握温度、浓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活化能、活化分子、催化剂的概念,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须综合考虑的必要性。(三)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2)酸碱平衡的移动(3)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及浓度计算(4)溶液酸度的计算(5)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检测(6)酸碱滴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弱电解质的离解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等内容及有关计算(2)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3)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难点:(1)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2)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和质子条件式的确定
1. 教学内容: (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化学反应速率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的组成 (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 (1)运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有关化学平衡的处理与计算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掌握标准平衡 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平衡体系组成的计算。掌握温度、浓度(压 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活 化能、活化分子、催化剂的概念,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 应用中须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三)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0 学时) 1. 教学内容: (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的移动 (3)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及浓度计算 (4)溶液酸度的计算 (5)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检测 (6)酸碱滴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弱电解质的离解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值、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等 内容及有关计算 (2)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 难点: (1)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2)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和质子条件式的确定

(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和多元酸(碱)以及混酸的滴定(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理解共轭酸碱对的概念。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离解平衡、分布系数、质子条件式、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一元弱酸盐和一元弱碱盐溶液pH值的计算。熟悉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组成,多元弱酸盐及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掌握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选择。了解其它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类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掌握酸碱滴定法结果的计算及应用。(四)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6学时)1.教学内容:(1)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3)沉淀的形成与纯度(4)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5)沉淀测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溶度积规则(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和溶解、重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基本原理和步骤。(3)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难点:(1)分步沉淀及其有关计算(2)沉淀滴定分析的终点判断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与溶解。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了解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五)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8学时)1.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2)电极电势
(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和多元酸(碱)以及混酸的滴定 (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理解共轭酸碱对的 概念。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离解平衡、分布系数、质子条件式、盐效应 和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一元弱酸盐和一元弱碱盐溶液 pH 值的计算。 熟悉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组成,多元弱酸盐及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的 组成、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掌握一元酸碱滴 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选择。了解其它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掌握 各类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掌握酸碱滴定法结果的计算及应用。 (四)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6 学时) 1. 教学内容: (1)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3)沉淀的形成与纯度 (4)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 (5)沉淀测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溶度积规则 (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和溶解、重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基本原理和步骤。 (3)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难点: (1)分步沉淀及其有关计算 (2)沉淀滴定分析的终点判断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与溶解。掌握沉淀溶解平衡 的有关计算。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 了解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五)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8 学时) 1.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电势

(3)电极电势的应用(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5)氧化还原滴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氧化还原平衡、电极电势等内容及有关计算。(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钟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难点:(1)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条件的选择(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3)能斯特方程式相关的计算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数的概念、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掌握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会应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六)物质结构(10学时)1.教学内容:(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4)共价化合物(5)分子间力、氢键(6)离子化合物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结构的特征。(3)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4)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征(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α键、元键)。(5)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与分子构型的关系难点:
(3)电极电势的应用 (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5)氧化还原滴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氧化还原平衡、电极电势等内容及有关计算。 (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 (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 难点: (1)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条件的选择 (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能斯特方程式相关的计算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数的概念、氧 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掌握用 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会应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熟练 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 量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六)物质结构(10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4)共价化合物 (5)分子间力、氢键 (6)离子化合物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结构的特征。 (3)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 (4)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征(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 (5)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波函数。(2)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区别;理解键参数的意义;掌握O2、N2、F2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键轨道、0键、元键的概念以及杂化轨道、不等性杂化等概念。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理解晶格能、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七)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8学时)1.教学内容:(1)配位化合物与螯合物(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3)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4)配位滴定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计算配位平衡的组成和酸度的选择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3)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的可行性(4)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难点:(1)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配位平衡组成的计算和酸度的选择以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和分类。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理解配位平衡的移动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了解螯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特殊稳定性。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的特征。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和酸效应系数的含义:掌握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会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度条件。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掌握配位滴定的应用。(八)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学时)1.教学内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波函数。 (2)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 数)和电子云等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区别;理解键参数的意 义;掌握 O2、 N2、F2 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键轨道、σ键、π键的概念以及杂化轨 道、不等性杂化等概念。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理解分子间作用 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理解 晶格能、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七)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8 学时) 1. 教学内容: (1)配位化合物与螯合物 (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3)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4)配位滴定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计算配位平衡的组成和酸度的选择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的可行性 (4)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配位平衡组成的计算和酸度的选择以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和分类。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理解配位平 衡的移动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了解螯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特殊稳定性。了解 EDTA 与金属离子 形成的螯合物的特征。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和酸效应系数的含义;掌握条件稳定常数的 概念及其计算。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会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度条件。 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掌握配位滴定的应用。 (八)p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卤素及其主要化合物(2)氧、硫及其化合物(3)氮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4)碳、硼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2)通过元素化学的学习,会判断一般化学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难点:(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2)离子的分离鉴定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族元素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氧化物、卤化物、氢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等)的典型性质。某些重要单质、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元素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九)s、ds、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学时)1.教学内容:(1)s区元素(2)d区元素(3)ds区元素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难点: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掌握过渡元素(Cr、Mn、Fe、Co、Ni、Cu、Ag、Zn、Cd、Hg)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十)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学时)1.教学内容:(1)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可见光分光光度法(3)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卤素及其主要化合物 (2)氧、硫及其化合物 (3)氮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 (4)碳、硼族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2)通过元素化学的学习,会判断一般化学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难点: (1)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2)离子的分离鉴定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族元素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氧化 物、卤化物、氢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等)的典型性质。某些重要单质、化 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元素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 (九)s、ds、d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5 学时) 1. 教学内容: (1)s 区元素 (2)d 区元素 (3)ds 区元素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 难点: 过渡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离子的分离鉴定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掌握过渡元素(Cr、Mn、 Fe、Co、Ni、Cu、Ag、Zn、Cd、Hg)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 离子的分离鉴定)。 (十)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3)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Lambert-Bert定律难点: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3.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4.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物质颜色与光的吸收关系。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朗伯一比耳定律。理解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了解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及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三、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简述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表2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及实施路径序号育德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育方法与实施途径教学成效使学生具有正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1)通过原理讲授,自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1然融入。确的价值观、世反应的基本原理观、世界观、人生观。界观、人生观,(2)通过科学家介绍,培养学生的爱自然切入。国情怀。培养学生严谨(1)通过原理讲授,切使学生具有严谨认真、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2认真、实事求是入教学。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科学态度:具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2)通过科学历史与科有职业道德、安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研案例,自然融入。滴定法全与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工可见光分光光度法(1)以解决“企业生产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匠精神,激发学问题”进行融入。生报效祖国的(2)通过案例进行切入。热情。培养学生“追求物质结构,p区重要元素(1)通过科学探索与科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Y真理、知难而及其化合物,s、ds、d学发明的历史,自然融知难而进”的精神。进”的精神,引入。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导学生建立正(2)结合理论的讲授,确的人生目标。设计引入。四、课内外教学环节教学安排及对应的课程目标本课程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见表3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Lambert-Bert 定律 难点: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 3.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网络学习。 4.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物质颜色与光的吸收关系。了解分光光度 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朗伯—比耳定律。理解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了解分光 光度法的仪器及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三、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 简述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 表 2 课程思政目标、融入点及实施路径 序号 育德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教育方法与实施途径 教学成效 1 使学生具有正 确的价值观、世 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爱 国情怀。 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反应的基本原理 (1)通过原理讲授,自 然融入。 (2)通过科学家介绍, 自然切入。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 观、世界观、人生观。 2 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具 有职业道德、安 全与环保意识。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 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 滴定法 (1)通过原理讲授,切 入教学。 (2)通过科学历史与科 研案例,自然融入。 使学生具有严谨认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工 匠精神,激发学 生报效祖国的 热情。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1)以解决“企业生产 问题”进行融入。 (2)通过 案例进行切 入。 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 4 培养学生“追求 真理、知难而 进”的精神,引 导学生建立正 确的人生目标。 物质结构,p 区重要元素 及其化合物, s、ds、d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1)通过科学探索与科 学发明的历史,自然融 入。 (2)结合理论的讲授, 设计引入。 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 知难而进”的精神。 四、课内外教学环节教学安排及对应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见表 3

表3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学时分配对应课序号理论习题研讨课外课程内容程目标合计学时学时学时学时441误差与数据处理144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3910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156411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7185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106物质结构1017871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15851P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595s、d、d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144110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合计606413课外学习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课外学习包括作业、课外阅读和网络课程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与理论讲课学时的比例为1:1。每次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并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作业包括二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作业是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布置的习题第二种形式是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学生在课后应该根据作业内容,阅读教学参考书。要求每1次课(2学时)的课内教学,学生课外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或阅读教学参考书的相关章节1学时,完成作业1学时。1:本课程已建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站,并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课,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2.本课程有全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3.本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微课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4.本课程每章都有测验题,供学生课外学习。重点支持课程目标1。五、考核内容、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本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支撑课程目标的关系矩阵详见表4所示
表 3 课内外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及对应的课程目标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对应课 程目标 理论 学时 习题 学时 研讨 学时 课外 学时 合计 1 误差与数据处理 4 4 1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4 1 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9 1 10 1 4 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 5 1 6 1 5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7 1 8 1 6 物质结构 10 10 1 7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7 1 8 1 8 P 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5 5 1 9 S、d、ds 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5 5 1 10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4 4 1 合计 60 1 3 64 1 课外学习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课外学习包括作业、课外阅读和网络 课程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与理论讲课学时的比例为 1:1。每次课后要求 学生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并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相关章 节;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作业包括二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作业是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布置的习题, 第二种形式是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学生在课后应该根据作业内容,阅读教学参考书。要求每 1 次课(2 学时)的课内教学,学生课外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或阅读教学参考书的相关章节 1 学 时,完成作业 1 学时。 1.本课程已建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站,并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课,学 生可以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2.本课程有全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 3. 本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微课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在课外学习。 4. 本课程每章都有测验题,供学生课外学习。 重点支持课程目标 1。 五、考核内容、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联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支撑课程目标的关系矩阵详见表 4 所示

表4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关联矩阵考核评估材料成绩比例及权重分布课程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例:试卷、作目标权重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业等)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平衡与沉淀测定法,作业本、作业批氧化还原平衡与氧改、试卷、试卷化还原滴定法,物30070评分标准及参考11质结构,配位平衡作业、考试答案、平时成绩与配位滴定法,P记录册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s、ds、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合计30%070%1计分制:百分制(V):五级分制():两级分制()考核方式:考试(V):考查()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计分制。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1.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构成:作业(50)%: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成绩(50)%,主要考查各章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2.期未成绩占70%,采用考试的考核方式,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完成反应题、计算题等。表5-1作业评分标准(量规表)课程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目标5分4分3分0-2分能熟练掌握无机及能掌握无机及分析化能基本掌握无机及分能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分析化学的基本知学的基本知识,作业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学的基本知识,作业识,作业认真,解较认真,但解题过程作业尚可,解题基本一般,解题出现错误。题正确。不够完善。正确。六、持续改进本课程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在线测试等情况和学生、教学督导等反馈,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七、教材及参考资料建议教材:张立庆、干均江、祝巨、张艳萍无机及分析化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表 4 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关联矩阵 课程 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成绩比例及权重分布 课程目标 权重 考核评估材料 (例:试卷、作 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 业等) 1 误差与数据处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 理,酸碱平衡与酸 碱滴定法,沉淀平 衡与沉淀测定法,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 化还原滴定法,物 质结构,配位平衡 与配位滴定法, p 区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 s、ds、d 区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 物,可见光分光光 度法 作业、考试 30 0 70 1 作业本、作业批 改、试卷、试卷 评分标准及参考 答案、平时成绩 记录册 合计 30% 0 70% 1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计分制。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1. 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构成:作业(50)%;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成绩(50)%, 主要考查各章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 2. 期末成绩占70%,采用考试的考核方式,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 是非题、完成反应题、计算题等。 表 5-1 作业评分标准(量规表) 课程 目标 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 5 分 4 分 3 分 0-2 分 1 能熟练掌握无机及 分析化学的基本知 识,作业认真,解 题正确。 能掌握无机及分析化 学的基本知识,作业 较认真,但解题过程 不够完善。 能基本掌握无机及分 析化学的基本知识, 作业尚可,解题基本 正确。 能了解无机及分析化 学的基本知识,作业 一般,解题出现错误。 六、持续改进 本课程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在线测试等情况和学生、教学督导等反馈,及时对教学 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张立庆、干均江、祝巨、张艳萍.无机及分析化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B,2017版).doc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2017版).doc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B,2015版化工专业).doc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2015版化工专业).doc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英文版,2006).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A).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A).pdf
- 江南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授课教案(实验指导,共十二个实验,主讲教师:张丽萍).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 Biochemistry(含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共十六章,生命科学学院:逄洪波).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9章 脂类代谢.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8章 糖代谢.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7章 维生素化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6章 酶化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核酸化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蛋白质化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脂质化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糖类化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绪论 Biochemistry.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6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5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B,2025版).doc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复习题1(题目).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复习题1(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复习题2(题目).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复习题2(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一章 化学计算、误差、数据处理(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二章 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反应速度(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四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滴定法(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五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六章 物质结构(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七章 配位平衡(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八章 P区元素及其化合物(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九章 s区、ds区、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含参考答案).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0章 绪论.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1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2章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度(1/2).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2章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度(2/2).pdf
- 浙江科技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打印版)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5).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