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稿)流脑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8
文件大小:57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稿)流脑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置庆医科大学脑床学院讲满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案) 课程名称 流脑 年级 2006级 授课专业 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师彭凤英职称主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2学时 题目章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材名称传染病学 作者杨绍基任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第七版 孰悉流行性脑脊骑膜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的 掌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剂及预防。 流行性脑眷骑腊炎的发寅机先制、成理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 学,动物质(内麦) 传逃源 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分型(普通型、爆发性、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各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的临床特点 重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 鉴别诊断: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外语 汉语教学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 手段 子 资料 《实用内科学》、《实用传染病学》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月 日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1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 案) 课程名称 严 流脑 年级 2006 级 授课专业 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 师 彭凤英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 2 学时 题目章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材名称 传染病学 作者 杨绍基 任红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 第七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及预防。 教 学 难 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 教 学 重 点 病 原 学:致病物质(内毒素)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分型(普通型、爆发性、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各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的临床特点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 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治 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外语 要求 汉语教学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参考 资料 《实用内科学》、《实用传染病学》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露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载案讲满 (讲稿)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概述 2分钟 二、 病原学 5分钟 三、 流行病学 10分钟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分钟 五、 临床表现 13分钟 实验室检查 8分钟 七、 并发症和后遗症 2分钟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分钟 九、 预后 1分钟 +、 治疗 13分钟 十一、预防 3分钟 一、概述 2分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mgococcal meningitis,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mgococcux)引起的一种经呼吸道传 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 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 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病原学 5分钟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 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有荚膜,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 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2 (讲 稿)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 概述 2 分钟 二、 病原学 5 分钟 三、 流行病学 10 分钟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 分钟 五、 临床表现 13 分钟 六、 实验室检查 8 分钟 七、 并发症和后遗症 2 分钟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分钟 九、 预后 1 分钟 十、 治疗 13 分钟 十一、预防 3 分钟 一、概述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 炎 (menmgococcal meningitis ,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简 称 流 脑 ) 是 由 脑 膜 炎 奈 瑟 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mgococcux)引起的一种经呼吸道传 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 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 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 直径 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有荚膜,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 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 2 分钟 5 分钟

置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载未讲满 该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或卵黄培养基上,于5%一10%C02环境下生长 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 脑膜炎球菌有4个主要抗原成分,包括血清群特异性荚膜多糖、 脂寡糖抗原、外膜蛋白特异抗原和菌毛抗原,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罗 依据。 荚膜多糖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 A、B、C、D、X、Y、Z、29E、W135、H、L、K和L。共13个血洁 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 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 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 在于人体,换言之,人是脑膜炎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低于30℃)、热(高于50C)、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极为 敏感,故标本采集后须立即送检。 三、流行病学 10分钟 世界性分布,其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高发地 区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 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低(约110,在发展中国家发病 率相对较高,而在非洲发病率最高(可达80~395/10万)。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 达400/10万~800/10万。1996年曾发生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流行, 病例数达18万以上,死亡18000人(以B群和C群为主)。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30万~35万病例。 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 过去我国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曾经是高发国家,每隔8~10年出 现一次全国性大流行,近百年来我国曾有过5次全国大流行:1938、 1949、1959、1967、1977,其中1967年最严重,发病率403/10万,病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3 该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或卵黄培养基上,于 5%一 10%CO2 环境下生长 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 脑膜炎球菌有 4 个主要抗原成分,包括血清群特异性荚膜多糖、 脂寡糖抗原、外膜蛋白特异抗原和菌毛抗原,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要 依据。 荚膜多糖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 A、B、C、D、X、Y、Z、29E、W135、H、I、K 和 I。共 13 个血清 群。其中以 A、B、C 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 90%。 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 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 在于人体,换言之,人是脑膜炎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低于 300C)、热(高于 50oC)、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极为 敏感,故标本采集后须立即送检。 三、流行病学 世界性分布,其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高发地 区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 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低(约 1/10 万),在发展中国家发病 率相对较高,而在非洲发病率最高(可达 80~395/10 万)。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 达 400/10 万~800/10 万。1996 年曾发生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流行, 病例数达 18 万以上,死亡 18000 人(以 B 群和 C 群为主)。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 30 万~35 万病例 。 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 B、C 群为主,A 群极少。 过去我国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曾经是高发国家,每隔 8~10 年出 现一次全国性大流行,近百年来我国曾有过 5 次全国大流行:1938、 1949、1959、1967、1977,其中 1967 年最严重,发病率 403/10 万,病 10 分钟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半鹿煮素讲满 死率5.49%。 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7.3%,B、C群次之,分别占1.93% 和0.39%,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1980年生产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 ■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发病率持续下降 ■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病率维持在1/10万以下的水平 ■至2000年,疫情维持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 ■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可能与疫苗接种不力和菌群变迁有关 ■B群与C群有增多趋势 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 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 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日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 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不同年龄组带茵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拢带率是低的,但 随年龄而升高,至24岁达高峰,在随后20-30年内逐渐降低,66岁 以后少有携带。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 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 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 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6个月至2岁时降到 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20 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甚是6个 月至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 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 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 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4 死率 5.49%。 我国流行株一直是 A 群,占 97.3%,B、C 群次之,分别占 1.93% 和 0.39%,但近年来 B 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 1980 年生产使用 A 群流脑多糖疫苗 ◼ 1985 年开展大规模流脑 A 群疫苗接种,发病率持续下降 ◼ 1990 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病率维持在 1/10 万以下的水平 ◼ 至 2000 年,疫情维持在 0.2/10 万以下的水平 ◼ 2004 年疫情略有上升,可能与疫苗接种不力和菌群变迁有关 ◼ B 群与 C 群有增多趋势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 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 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 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 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不同年龄组带菌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携带率是低的,但 随年龄而升高,至 24 岁达高峰,在随后 20—30 年内逐渐降低,66 岁 以后少有携带。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 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 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 2 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 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 6 个月至 2 岁时降到 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 20 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 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 月至 2 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 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 11 月至次年 5 月,而 3、4 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 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

重庆医科大半脑床半院载未讲满 每3一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分钟 (一)发病机制 细菌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而 且宿主免疫功能更为重要。 如免疫功能正常,则细菌被杀灭: 如免疫功能较弱,细菌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 仅有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 少数情况下因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从鼻咽部进 入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症状如皮肤出血点 而自愈。 仅少数人发展为败血症和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起流脑的发病。细菌由人体鼻 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进入血流(败血 症期)、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引起全身的 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 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与192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 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免皮内注射。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 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 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增加,全身 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致使内脏广泛出血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引起循环障碍和休克。脑膜炎球菌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 起的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 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一日透过血脑屏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释放内毒素,引起脑 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 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小脑幕裂孔和枕骨大孔突出而形成脑疝,可迅速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5 每 3—5 年小流行,7~10 年大流行。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细菌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而 且宿主免疫功能更为重要。 如免疫功能正常,则细菌被杀灭; 如免疫功能较弱,细菌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 仅有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 少数情况下因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从鼻咽部进 入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症状如皮肤出血点 而自愈。 仅少数人发展为败血症和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起流脑的发病。细菌由人体鼻 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进入血流(败血 症期)、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引起全身的 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 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与 1928 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 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24 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 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 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增加,全身 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致使内脏广泛出血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引起循环障碍和休克。脑膜炎球菌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引 起的 DIC 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 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一旦透过血脑屏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释放内毒素,引起脑 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 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小脑幕裂孔和枕骨大孔突出而形成脑疝,可迅速 10 分钟

露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教来讲满 致死。 (二)病理解剖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 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 皮质亦可有广泛出血。也常见心肌炎和肺水肿。 暴发型休克型:皮肤及内脏血管损害更为严重和广泛。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血管充血、出 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高压: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 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颅底部由于化脓性炎症的直接侵袭和炎症后 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或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 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 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少数病人由于脑室 孔阻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积水。 五、临床表现 13分钟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一70%为无症状 带菌者,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约1%为典型流脑病人 潜伏期为1一7天,平均为2一3天。 (一)普通型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天,可有低热、鼻塞 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突然寒战、高热,体温39~40℃,伴头痛、肌肉酸 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明显的全身毒血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 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此期重要体征为70%一90%病 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mm一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 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面坏死,常见于四 肢、眼结膜、软腭及臀部等部位。少数病人伴有关节痛、脾肿大。多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6 致死。 (二)病理解剖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 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 皮质亦可有广泛出血。也常见心肌炎和肺水肿。 暴发型休克型:皮肤及内脏血管损害更为严重和广泛。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血管充血、出 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高压;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 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颅底部由于化脓性炎症的直接侵袭和炎症后 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或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 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 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少数病人由于脑室 孔阻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积水。 五、临床表现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一 70%为无症状 带菌者,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约 1%为典型流脑病人。 潜伏期为 1—7 天,平均为 2—3 天。 (一)普通型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 90%以上。 1.前驱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 1~2 天,可有低热、鼻塞、 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 突然寒战、高热,体温 39 ~ 400C,伴头痛、肌肉酸 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明显的全身毒血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 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此期重要体征为 70%一 90%病 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 lmm 一 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 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常见于四 肢、眼结膜、软腭及臀部等部位。少数病人伴有关节痛、脾肿大。多 13 分钟

置庆医科大半脑床半院藏未讲满 数病例于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败血症 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克 氏征、布氏征、颈项强直),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 一5天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 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 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一3周内痊愈 (仁)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在24h内死 亡。儿童多见:可见如下各型。 1.暴发型休克型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伴头 痛、呕吐,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 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眼 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 至测不出。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DIC。但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 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主要以脑膜和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 高热、头痛、呕吐、瘀斑外,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 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先是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 抬步沉重,不能离地、步态笨拙及束胸感等症状。医生检查时常可发 现肢体反射亢进、踝关节和膝关节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椎体束症 状) ,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检查见静脉 迂曲及视神经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是枕 骨大孔疝,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 严重,病死率高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7 数病例于 l~2 天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败血症 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克 氏征、布氏征、颈项强直),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 2 —5 天后进入恢复期。 4. 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 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 系统检查正常。约 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 1—3 周内痊愈。 (二)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在 24h 内死 亡。儿童多见;可见如下各型。 1.暴发型休克型 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伴头 痛、呕吐,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 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 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 至测不出。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 DIC。但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 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主要以脑膜和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 高热、头痛、呕吐、瘀斑外,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 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先是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 抬步沉重,不能离地、步态笨拙及束胸感等症状。医生检查时常可发 现肢体反射亢进、踝关节和膝关节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椎体束症 状) ,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检查见静脉 迂曲及视神经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是枕 骨大孔疝,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3.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 严重,病死率高

露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裁来讲满 (三)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 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 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除高热、拒食、吐奶、 烦躁和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和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 可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少数患儿因频繁呕吐、出汗致失水反 可出现前囟下陷。 老年人流脑的特点:①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血中备解素不足, 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故暴发型发病率高;②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生率高:③病程长, 多10左右: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据统计其病列 率为17.6%,而成人仅为1.19%: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 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慢性型 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 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展 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 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可为阳性。 六、实验室检查 8分钟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多在20X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也明显 升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 (二)脑脊液检查 确诊的重要方法。典型的脑膜炎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 观混浊,呈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在1000X106/L以上 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但发病开始1一 2天或败血症休克型病人,脑脊液检查除颅压增高外,脑脊液可能检查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8 (三)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 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 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除高热、拒食、吐奶、 烦躁和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和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 可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少数患儿因频繁呕吐、出汗致失水反 可出现前囟下陷。 老年人流脑的特点:①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血中备解素不足, 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故暴发型发病率高;②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生率高;③病程长, 多 10d 左右;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据统计其病死 率为 17.6%,而成人仅为 1.19%;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 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慢性型 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 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 12 小时后缓解,相隔 1-4 天再次发展。 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 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可为阳性。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多在 20X109/L 左右,中性粒细胞也明显 升高。并发 DIC 者血小板减少。 (二)脑脊液检查 确诊的重要方法。典型的脑膜炎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 观混浊,呈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在 1 000X106/L 以上, 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但发病开始 1~ 2 天或败血症休克型病人,脑脊液检查除颅压增高外,脑脊液可能检查 8 分钟

重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载未讲满 正常,则应于12一24h后再次检查,以免漏诊。 对颅内压明显增高者,腰穿要小心,注意防止发生脑疝。先静脉 滴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再操作。放脑脊液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拔出 应边拔针芯边观察脑脊液流出量以控制脑脊液流出速度,放液量不宜 过多,够检查之用即可。操作后病人应去枕平卧6~8h (三)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重要手段。 1、涂片取瘀斑处组织液涂片染色镜检,简便易行,阳性率高达 80%。脑脊液沉淀后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 久,否则因自溶而影响细菌的检出。 2.细菌培养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取瘀斑 处组织液、血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若阳性应进行菌株分型 和药敏试验 (四)免疫学检查 可协助诊断,多应用于已使用抗生素而细菌学检出阴性者。 1.特异性抗原检测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聚试验、反向间接血 凝试验、协同凝聚试验、EIA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早期血液和脱 脊液中的特异性抗原,方法灵敏、特异、快速,有助于早期诊断。 2.抗体检测间接血凝法、杀菌抗体试验、ELISA、RIA和固相 放射免疫测定法可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 较差,且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目前应用日渐减少。 (五)其他 1.核酸检测可检测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A、B、C群细菌DNA, 脑脊液的阳性率约为92%,血清的阳性率约为86%。本方法具有 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及快速的特点,且不受抗生素的影响,还可 对细菌进行分型。 2.鲎hou)溶解物试验(1 imuluslysatetest,.LLT)用来检测血清和脑脊 液中的内毒素,有助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诊断。(鲎溶解物试验: 检测内毒素血症的一种试验。鲎系海边栖生的一种大型节肢动物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9 正常,则应于 12—24h 后再次检查,以免漏诊。 对颅内压明显增高者,腰穿要小心,注意防止发生脑疝。先静脉 滴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再操作。放脑脊液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拔出, 应边拔针芯边观察脑脊液流出量以控制脑脊液流出速度,放液量不宜 过多,够检查之用即可。操作后病人应去枕平卧 6~8h。 (三)细菌学检查 确诊的重要手段。 1、涂片 取瘀斑处组织液涂片染色镜检,简便易行,阳性率高达 80%。脑脊液沉淀后涂片的阳性率为 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 久,否则因自溶而影响细菌的检出。 2.细菌培养 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取瘀斑 处组织液、血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若阳性应进行菌株分型 和药敏试验。 (四)免疫学检查 可协助诊断,多应用于已使用抗生素而细菌学检出阴性者。 1.特异性抗原检测 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聚试验、反向间接血 凝试验、协同凝聚试验、EIASA 或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早期血液和脑 脊液中的特异性抗原,方法灵敏、特异、快速,有助于早期诊断。 2.抗体检测 间接血凝法、杀菌抗体试验、ELISA、RIA 和固相 放射免疫测定法可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 较差,且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目前应用日渐减少。 (五)其他 1.核酸检测 可检测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 A、B、C 群细菌 DNA, 脑脊液的阳性率约为 92%,血清的阳性率约为 86%。本方法具有 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及快速的特点,且不受抗生素的影响,还可 对细菌进行分型。 2.鲎(hou)溶解物试验(1imuluslysatetest,LLT) 用来检测血清和脑脊 液中的内毒素,有助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诊断。(鲎溶解物试验: 检测内毒素血症的一种试验。鲎系海边栖生的一种大型节肢动物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半院表来讲满 属蜘蛛纲。其多功能血细胞(变形细胞)的溶解物中含有一种可凝 性蛋白质,在极微量内毒素(0.0005vg/m存在时可形成凝胶。本试 验即利用此原理测定血液或其他样品中的微量内毒素。在临床病 例,下列疾病阳性率较高:内毒素性休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 肝炎、腹膜炎、肝硬化等。内毒素检出阳性病例中约有2/3导致 死亡。) 七、并发症和后遗症 2分钟 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均已少见 1.并发症主要是因菌血症或败血症期间细菌播散所致的继 发感染,如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脓胸 等。继发感染以肺炎最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其他有褥疮 角膜溃疡和尿道感染等。 2.后遗症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亦 可有肢体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3分钟 (一)诊断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 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 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有 利于早期诊断。 (一)疑似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冬春季发病(2~4月为高峰),1周内有流 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既往未接种流脑疫苗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 (二)临床诊断病例 1、有流脑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 3、伴有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或虽无化脑表现,但在感染中毒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10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10 属蜘蛛纲。其多功能血细胞(变形细胞)的溶解物中含有一种可凝 性蛋白质,在极微量内毒素(0.0005vg/ml)存在时可形成凝胶。本试 验即利用此原理测定血液或其他样品中的微量内毒素。在临床病 例,下列疾病阳性率较高:内毒素性休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 肝炎、腹膜炎、肝硬化等。内毒素检出阳性病例中约有 2/3 导致 死亡。) 七、并发症和后遗症 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均已少见。 1.并发症 主要是因菌血症或败血症期间细菌播散所致的继 发感染,如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脓胸 等。继发感染以肺炎最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其他有褥疮、 角膜溃疡和尿道感染等。 2.后遗症 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亦 可有肢体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 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 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有 利于早期诊断。 (一)疑似病例 1、 有流行病学史:冬春季发病(2~4 月为高峰),1 周内有流 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既往未接种流脑疫苗。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 (二)临床诊断病例 1、有流脑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 3、伴有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或虽无化脑表现,但在感染中毒 2 分钟 13 分钟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