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稿)流行性出血热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5
文件大小:65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稿)流行性出血热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置庆医科大学脑床学院裁来讲满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案) 课程名称 年级 2005级临床 医学 授课专业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师袁桔职称主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1 题目章节流行性出血热 教材名称传染病学 作者杨绍基任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第七版 1、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原学特点及分型。 2、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与免疫性:熟悉流行特征(流行类型) 教学目的要求 3、了解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主要脏器肾、心、脑垂体的主要病变。 4、掌握病程中五期的症状、体征。了解临床类型、并发症。 5、掌握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增加,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尿变化,血生 化检查,免疫学检查。 6、掌握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1、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 难 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重点 汉语教学 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年 日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1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 案) 课程名称 年级 2005 级临床 医学 授课专业 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 师 袁喆 职称 主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 1 题目章节 流行性出血热 教材名称 传染病学 作者 杨绍基 任红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 第七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原学特点及分型。 2、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与免疫性;熟悉流行特征(流行类型)。 3、了解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主要脏器肾、心、脑垂体的主要病变。 4、掌握病程中五期的症状、体征。了解临床类型、并发症。 5、掌握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增加,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尿变化,血生 化检查,免疫学检查。 6、掌握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教 学 难 点 1、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 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教 学 重 点 外语 要求 汉语教学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参考 资料 《实用内科学》、 《实用传染病学》、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南》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重庆医科大半临床半院藏案讲满 色 款 款具及时间分配 流行性出血热 同步播放多媒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体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常见病、高发病。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 其危害性都不容忽视。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方记载:百万日军中发病约 1万人,病死率近30%: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发病约30人,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本病仍较常见,70年代开挖新开河,在工地上曾发生较 大规模流行。 、概述 4min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mhagic Fever)是 指许多RNA病毒经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己知能引起人 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有18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症状,即hyperpyrexia(发热) 板书 hemorrhage(出血)和hypotention(低血压). 按传播途径分四类 婢媒:新疆出血热 蚊媒: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动物源性(啮齿动物传播):流行性出血热 其他(传播途径未明):非洲出血热(马堡病 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 }有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无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附:此为我国流行的三种出血热,其中新疆出血热仅见于新地区,登革出血热见于广东、 广西、海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流行性出血热。此处讲述该病的重要性:①其流行地域厂 (下文中还要提到),几类出血热中危害最大:②平时多发:如在上海此病并非少 见,目前松江和南汇等地仍是高发地区,七十年代末新开河工地上曾发生大规模流 行:③战时流行或作为生物战剂危害巨大: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三八线附近 有数千人发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本病最早见于1913年前苏联海参藏地区,我国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孙吴县 道江等地亦发生流行,所以历史上又称“孙吴热”或“二道江热”(Nidoko Fever)。 1942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mhagic Fever)。1982年由WHO 板书 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如今的教材上仍沿用老的名称。要求大家记住新的正式命名。 二、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中的坦病毒属。1978 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韩国汉坦河流域疫区的黑线姬鼠(Apodems agrarius)的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2 内 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流行性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常见病、高发病。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 其危害性都不容忽视。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方记载:百万日军中发病约 1 万人,病死率近 30%;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发病约 300 人,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本病仍较常见,70 年代开挖新开河,在工地上曾发生较 大规模流行。 一、概 述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是 指许多 RNA 病毒经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已知能引起人 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有 18 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H”症状,即 hyperpyrexia(发热)、 hemorrhage(出血)和 hypotention(低血压)。 按传播途径分四类: 蜱媒:新疆出血热 蚊媒: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动物源性(啮齿动物传播):流行性出血热 其他(传播途径未明):非洲出血热(马堡病) 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 有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无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附:此为我国流行的三种出血热,其中新疆出血热仅见于新疆地区,登革出血热见于广东、 广西、海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流行性出血热。此处讲述该病的重要性:① 其流行地域广 (下文中还要提到),几类出血热中危害最大;② 平时多发:如在上海此病并非少 见,目前松江和南汇等地仍是高发地区,七十年代末新开河工地上曾发生大规模流 行;③ 战时流行或作为生物战剂危害巨大: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三八线附近 有数千人发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本病最早见于 1913 年前苏联海参崴地区,我国于 1935 年在黑龙江省孙吴县二 道江等地亦发生流行,所以历史上又称“孙吴热”或“二道江热”(Nidoko Fever)。 1942 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1982 年由 WHO 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如今的教材上仍沿用老的名称。要求大家记住新的正式命名。 二、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中的坦病毒属。1978 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韩国汉坦河流域疫区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 同 步 播 放 多 媒 体课件 1 min 4 min 板书 板书 4 min

露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藏素讲满 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80年代初我国的宋干教授等证实该病毒为本病病原。 汉坦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囊膜,直径78~210nm。电镜下见病毒表 面有格子样的形态亚单位。这是风别干布尼亚实毒科中其他病素的特征之一。 目前可分为9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野鼠型和家鼠型两型(分别为「型和川 型) 本病毒对热敏感,一般消毒剂、脂溶剂和紫外线(30min)均可使之灭活。 三、流行病学 9min (一)传热源 黑线短鼠和揭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人传人罕见,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 板书:其他传 但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在流产胎儿的心、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 源大林姬鼠、 此处复习何谓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大白鼠 二)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或经皮入血途径: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动物涎液 排泄物经粘膜或皮肤创口入血、输血、螨叮咬。 ②呼吸道传播:国外认为是主要途径。 厉携革螨 举例:曾有某实验室办公区人员因吸入经走廊传入的气溶胶而感染。 ③消化道传播:有食物污染造成流行的报道。 ④垂直传播: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三)易感牲 人群普遍易感。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本病发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为面灾区,目前的发病人数仍无明显减少趋势。除新疆、西藏、青海和台 湾省外,26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本病报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 疫区分布图 西南及陕西内蒙等)。在上海市本病亦非罕见,尤其是浦东的南汇和松江地区仍 是高发区,且以野鼠型为主。 我国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将疫区分为3型: ①野感型(姬鼠型,农村型,经典型):病例较重,症状较典型。 主斐分布在林区、垦区和农作物区,多见于居民区的边缘。以散发为主 突出个“野”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单峰型:秋末冬初(10~1月) 双峰型:秋末冬初十5~6月小高峰 ②家鼠型(褐家鼠型,城市型,轻型):病例较轻,病程短。主要分布( 城镇、市郊居民区和素菜区。散发中有暴发。突出一个“家”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3-6月 ③混合型:同一地区两型同时并存。 发病委节: 3~6月家鼠型高峰,10~1月野鼠型高峰 教科书上还有实验动物型,主要实验动物大白鼠传播。 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3 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80 年代初我国的宋干教授等证实该病毒为本病病原。 汉坦病毒为单股负链 RNA 病毒,有囊膜,直径 78~210nm。电镜下见病毒表 面有格子样的形态亚单位。这是区别于布尼亚病毒科中其他病毒的特征之一。 目前可分为 9 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野鼠型和家鼠型两型(分别为Ⅰ型和Ⅱ 型)。 本病毒对热敏感,一般消毒剂、脂溶剂和紫外线(30min)均可使之灭活。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人传人罕见,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 但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在流产胎儿的心、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 此处复习何谓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二)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或经皮入血途径: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动物涎液、 排泄物经粘膜或皮肤创口入血、输血、螨叮咬。 ②呼吸道传播:国外认为是主要途径。 举例:曾有某实验室办公区人员因吸入经走廊传入的气溶胶而感染。 ③消化道传播:有食物污染造成流行的报道。 ④垂直传播: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已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本病发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为重灾区,目前的发病人数仍无明显减少趋势。除新疆、西藏、青海和台 湾省外,26/30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本病报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 西南及陕西、内蒙等)。在上海市本病亦非罕见,尤其是浦东的南汇和松江地区仍 是高发区,且以野鼠型为主。 我国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将疫区分为 3 型: ①野鼠型(姬鼠型,农村型,经典型):病例较重,症状较典 型。 主要分布在林区、垦区和农作物区,多见于居民区的边缘。以散发为主。 突出一个“野”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 单峰型:秋末冬初(10~1 月) 双峰型:秋末冬初 + 5~6 月小高峰 ②家鼠型(褐家鼠型,城市型,轻型):病例较轻,病程短。主要分布在 城镇、市郊居民区和素菜区。散发中有暴发。突出一个“家”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 3~6 月 ③混合型:同一地区两型同时并存。 发病季节: 3~6 月家鼠型高峰,10~1 月野鼠型高峰 教科书上还有实验动物型,主要实验动物大白鼠传播。 9 min 板书:其他传染 源 大林姬鼠、 大白鼠 厉螨 革螨 疫区分布图

置庆医科大学床半院藏讲满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理 示意图 休克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一7内日发生。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外渗,血容量减少及小血管扩张致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原因为大出血、电解质 素乱、感染性休克等。 出血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样物质增加 DIC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急性肾衰 肾血管损伤(免疫性损伤》 血容量!→肾血流量!一肾素-血管紧张素1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二)病理解剖 要求了解典型的病理特征: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强调:血浆外浅 基本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胶冻样水肿 五、临床表现 出血热,顾名思义,其临床表现肯定有出血和发热。(复习“三H”症状 其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出血及肾脏损害。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4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理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 3~7 内日发生。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外渗,血容量减少及小血管扩张致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原因为大出血、电解质 紊乱、感染性休克等。 出血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样物质增加 DIC 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急性肾衰 肾血管损伤(免疫性损伤) 血容量↓→肾血流量↓→肾素-血管紧张素↑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二)病理解剖 要求了解典型的病理特征: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五、临床表现 出血热,顾名思义,其临床表现肯定有出血和发热。(复习“三 H”症状) 其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出血及肾脏损害。 8 min 示意图 强调:血浆外渗 →胶冻样水肿 37 min

露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藏素讲满 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可以5一46天。 典型病例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板书尿量变什 典型的五期经过往往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曲线示总图 以下分期说明各期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期是重点): (一)发热期:(3~6天) 程演变示 强调发热期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为感染中毒症状和充血、出血、外渗症状。 起病较急骤(20%左右起病较缓),大多突发畏寒、发热,1~2天内体温达39 40℃,热型无特殊。可有乏力、倦怠、关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症状。热度高或热程 较长者病情较重。 除发热外,典型的特征性表现还有: ①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 (酒醉貌) ②三痛:头痛 脑血管扩张 眼眶猪 眼球周围组织水肿 照片 "V"字领 腰痛 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③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囊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④(2~3病日)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⑤蛋白尿: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多数在第2病日出现蛋白尿,1天之内 照片 由士/什突然增加至十十十~十十十十。此表现有明显的诊断意义。 照片 ⑥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有些病人易误诊为急腹症, 甚至开刀,其预后极差。(举例:长海医院一诊断急腹症病人,表现与以上类似 但最后诊断为.为下文埋伏笔) ⑦特征性的血像改变。(下文中详细讲述) 二)低血压休克期:(1~3天,短者数小时,重症者可长达1周以上) 此期休克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原发性休克”,即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在 热退的同时或热退后发生(见病程示意图)。 结合病程变化 元总图讲群 休克的表现与内科讲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相似,如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压 差减小、紫绀等,后期尿量开始减少。 此期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腹痛、腰痛等加剧。 总体印象是:热退病重。 (三)少尿期:始于5一8病日,持续2~5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5 潜伏期:一般为 1~2 周,以 2 周多见。可以 5~46 天。 典型病例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典型的五期经过往往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以下分期说明各期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期是重点): (一)发热期:(3~6 天) 强调发热期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为感染中毒症状和充血、出血、外渗症状。 起病较急骤(20%左右起病较缓),大多突发畏寒、发热,1~2 天内体温达 39~ 40℃,热型无特殊。可有乏力、倦怠、关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症状。热度高或热程 较长者病情较重。 除发热外,典型的特征性表现还有: ①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 (酒醉貌) ②三痛: 头 痛 脑血管扩张 眼眶痛 眼球周围组织水肿 腰 痛 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③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囊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④(2~3 病日)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⑤蛋白尿: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多数在第 2 病日出现蛋白尿,1 天之内 由±/+突然增加至+++~++++。此表现有明显的诊断意义。 ⑥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有些病人易误诊为急腹症, 甚至开刀,其预后极差。(举例:长海医院一诊断急腹症病人,表现与以上类似, 但最后诊断为. . 为下文埋伏笔) ⑦ 特征性的血像改变。(下文中详细讲述) (二)低血压休克期:(1~3 天,短者数小时,重症者可长达 1 周以上) 此期休克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原发性休克”,即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在 热退的同时或热退后发生(见病程示意图)。 休克的表现与内科讲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相似,如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压 差减小、紫绀等,后期尿量开始减少。 此期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腹痛、腰痛等加剧。 总体印象是:热退病重。 (三)少尿期:始于 5~8 病日,持续 2~5 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板 书 尿 量 变 化 曲线示意图 病 程 演 变 示 意 图 照片 “V”字领 照片 照片 结 合 病 程 变 化 示意图讲解

重庆医科大半临床半院藏案讲满 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结合病程变化 复习定义:少尿:2000mVd 提问 多尿期:>3000ml/d。数天之内可达3000~10000mld以上。 本期水电素乱达高峰:软弱无力,脱水、低钾、低钠,甚至出现第二次休克, 也易并发感染,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如果尿量回升到500~1000ml/即停滞,提示肾损去严重,预后较差。 (五)恢复期:1~3个月 标志:尿量恢复到2000mlVd以下。 此期上述各型症状逐渐恢复好转,体力恢复。 看到此期,等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在恢复期仍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否则 有可能病情反复。 小结: 强调预防感染 以上讲了典型的五期经过,但临床病例多种多样,教材中将典型病例又分了四 各型: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大家可以参考,不作详细讲述。 一般而言,野鼠型表现较典型,病情较重:家鼠型不典型,较轻。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6 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复习定义:少尿:2000 ml/d 多尿期:>3000 ml/d。数天之内可达 3000~10000 ml/d 以上。 本期水电紊乱达高峰:软弱无力,脱水、低钾、低钠,甚至出现第二次休克, 也易并发感染,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如果尿量回升到 500~1000 ml/d 即停滞,提示肾损害严重,预后较差。 (五)恢复期:1~3 个月 标志:尿量恢复到 2000 ml/d 以下。 此期上述各型症状逐渐恢复好转,体力恢复。 看到此期,等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在恢复期仍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否则 有可能病情反复。 小结: 以上讲了典型的五期经过,但临床病例多种多样,教材中将典型病例又分了四 各型: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大家可以参考,不作详细讲述。 一般而言,野鼠型表现较典型,病情较重;家鼠型不典型,较轻。 结 合 病 程 变 化 示意图讲解 提问 结 合 体 温 变 化 图讲解 提问 强调预防感染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藏来讲满 在此讲述一个概念:所谓“三期重叠”:指前三期同时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危 重,预后凶险。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像: 早期WBC增高,一般达15~30×10L,少数出现类白血病反应(50~200× 0L)。这一点与一般病毒性感染病有所不同。 早期外周血中型粒细胞可略高,第二期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有早期诊断意义:第一病日即可出现,一般10~20%,部分 可>30%。 (例1:继续上一个急腹症的例子;例2:近日收治一不典型HFS 病人,来自奉贤,发热仅1天,有数小时一过性休克、少尿,尿蛋白+++,早期 异淋照片 临床诊新就靠异淋) 2尿常规: 蛋白尿:多出现在第二病日,一日之内尿蛋白迅速增加,少尿期还可出现膜状 物和絮状物。有明显的早期诊断意义。 如果尿蛋白持续少于十十,本病的诊断应打个问号。 3.凝血功能检查:如PT、束臂试验等 (七)预后 病死率一般在10%左右。 常见死因:休克、肺水肿、心衰、尿毒症、腔道大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50%左右的死亡病例死于少尿期。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诊断: 教材上比较鉴明扼要,主要临床诊断依据是: 10 min ①流行病学资料:问病史时应重视询问鼠类接触史(居住环境), ②典型的三主征: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脏受损表现 ③典型的五期经过。 较典型病例一般诊断不难确立。不典型的病人应根据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结 果。 (二)实验室诊断 1.特异性抗体检测 1gM(常用快速荧光法):阳性(C1:20)有早期诊断意义 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7 在此讲述一个概念:所谓“三期重叠”:指前三期同时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危 重,预后凶险。 (六)实验室检查 1. 血像: 早期 WBC 增高,一般达 15~30×109 /L,少数出现类白血病反应(50~200× 109 /L)。这一点与一般病毒性感染病有所不同。 早期外周血中型粒细胞可略高,第二期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有早期诊断意义:第一病日即可出现,一般 10~20%,部分 可>30%。 (例 1:继续上一个急腹症的例子;例 2:近日收治一不典型 HFRS 病人,来自奉贤,发热仅 1 天,有数小时一过性休克、少尿,尿蛋白+++,早期 临床诊断就靠异淋) 2. 尿常规: 蛋白尿:多出现在第二病日,一日之内尿蛋白迅速增加,少尿期还可出现膜状 物和絮状物。有明显的早期诊断意义。 如果尿蛋白持续少于++,本病的诊断应打个问号。 3. 凝血功能检查:如 PT、束臂试验等 (七)预后 病死率一般在 10%左右。 常见死因:休克、肺水肿、心衰、尿毒症、腔道大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50%左右的死亡病例死于少尿期。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诊断: 教材上比较鉴明扼要,主要临床诊断依据是: ①流行病学资料:问病史时应重视询问鼠类接触史(居住环境)。 ②典型的三主征: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脏受损表现。 ③典型的五期经过。 较典型病例一般诊断不难确立。不典型的病人应根据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结 果。 (二)实验室诊断: 1. 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常用快速荧光法):阳性(>1∶20)有早期诊断意义 异淋照片 10 min

重庆医科大半临床半院藏案讲满 1gG:早期一恢复期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病毒分离尚未普及。可用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的RNA。 (三)鉴别诊断 教材上所写的鉴别诊断内容,要求大家自学。 此处补充强调一个尚未被广泛认识的疾病,目前在所有的教材上均为提到,但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已遇到5例,应加以认识: 简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 TSS的病原体可分为金葡菌和A族溶血性链球菌两类,其中由金葡菌引起的 ISS与HFRS比较相似。 (呼应前面的例子,点明就是金葡菌TSS) 发病机理: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报道,主要以女性为主,与使用月经栓有关 工艺改进后,目前男女发病率相近。我科五例病人全为男性。金葡菌在局部感染, 产生的TSS下1吸收入血后引起中毒性休克等表现。 常见表现有:发热、全身或局部弥漫性潮红(可有结膜充血)、休克、多脏器 损害等于HFRS极为相似的表现。主要鉴别点有: ①往往类似三期重叠,但轻于HFRS:(分期不典型) ②尿蛋白多不超过十十: ③少尿为中毒性休克所继发,扩容后易纠正:(举例:无尿17小时,补液后数 小时即纠正) ④恢复期(1~2周)有类似猩红热样累及手掌、足底的全层厚手套样脱皮: ⑤预后较好: ⑥汉坦病毒免疫学检查(一),如能查TSST则可阳性。 七、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20 min 在治疗上应强调有战略性眼光: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对症治疗。各 期在处理上要前后呼应,对各期特点把握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这也是要 求大家熟记五期经过的原因。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减少搬运。 救治重点:把好“四关”,休克关、肾功能衰竭关、出血关、继发感染关。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 休克少尿防出血: 少尿期间防“三高”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8 IgG:早期~恢复期效价升高 4 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 病毒分离尚未普及。可用 PCR 法检测血清中病毒的 RNA。 (三)鉴别诊断 教材上所写的鉴别诊断内容,要求大家自学。 此处补充强调一个尚未被广泛认识的疾病,目前在所有的教材上均为提到,但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已遇到 5 例,应加以认识: 简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 ,TSS) TSS 的病原体可分为金葡菌和 A 族溶血性链球菌两类,其中由金葡菌引起的 TSS 与 HFRS 比较相似。 (呼应前面的例子,点明就是金葡菌 TSS) 发病机理:70 年代末在美国首先报道,主要以女性为主,与使用月经栓有关, 工艺改进后,目前男女发病率相近。我科五例病人全为男性。金葡菌在局部感染, 产生的 TSST-1 吸收入血后引起中毒性休克等表现。 常见表现有:发热、全身或局部弥漫性潮红(可有结膜充血)、休克、多脏器 损害等于 HFRS 极为相似的表现。主要鉴别点有: ①往往类似三期重叠,但轻于 HFRS;(分期不典型) ②尿蛋白多不超过++; ③少尿为中毒性休克所继发,扩容后易纠正;(举例:无尿 17 小时,补液后数 小时即纠正) ④恢复期(1~2 周)有类似猩红热样累及手掌、足底的全层厚手套样脱皮; ⑤预后较好; ⑥汉坦病毒免疫学检查(—),如能查 TSST 则可阳性。 七、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在治疗上应强调有战略性眼光: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对症治疗。各 期在处理上要前后呼应,对各期特点把握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这也是要 求大家熟记五期经过的原因。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减少搬运。 救治重点:把好“四关”,休克关、肾功能衰竭关、出血关、继发感染关。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 休克少尿防出血; 少尿期间防“三高”; 20 min

夏庆医科大半脑床半院载案讲满 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以下结合此口诀讲解) (一)发热期的治疗 本期以防休克为重点。 强调:①减少搬运和颠簸(促使血压下降):②禁用发汗退热药:如消炎痛、 阿司匹林等(减少有效循环量,促发和加重休克)。 举反面事例加 1。一般疗法:严格卧床,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物理降温。 深印象 2.补液和到纠正酸战平衡紊乱: 发热早期以口服补液为主,每日尿量加1000ml计,如高热、出汗多,可加至 1500ml。不足者可静脉补液,以平衡盐为主,后期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甘露 醇扩容。注意纠正酸中毒。 3.免疫调节治疗:早期应用(72h内)糖皮质激素可能改善病情及预后,疗程3天 左右,不宜过长,否则易上难下,诱发感染。 也可用环磷酰胺、胸腺素等。 4.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病毒唑、干扰素等可能有效,疗程3~4天。 在病程的前4天内还可有恢复期高效价血清、血浆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5,抗-DIC疗法(抗凝疗法):本病的高凝状态多发生于发热晚期、休克期至少尿初 期。晚期出现已为低凝和纤溶亢进阶段。 在发热晚期应检测凝血功能,如为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丹参注射液等 对减轻少尿和出血有所帮助。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救治重点是抗休克,防止少尿和出血。 1.补充容量: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快后慢,先晶后胶,晶三胶一。强 调补为胶体液(失血浆性休克)。 有低血压倾向:1000-2000ml/d 低血压者:2000~3000m/d 休克者:>3000~4000ml/d 强调:本期血液浓缩,不宜用全血 2.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 3.血管活性药物:经以上处理,血压仍不稳定,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阿拉明、山莨菪碱(6542)等。同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升压效果。 4.强心药物:如血容量基本补足,心率>140min,可考虑用西地兰等强心药。 5.利尿剂:有少尿者,可静推速尿等快速利尿剂(必要时可加用甘露醇),维持尿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9 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以下结合此口诀讲解) (一)发热期的治疗 本期以防休克为重点。 强调:①减少搬运和颠簸(促使血压下降);②禁用发汗退热药:如消炎痛、 阿司匹林等(减少有效循环量,促发和加重休克)。 1. 一般疗法:严格卧床,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物理降温。 2. 补液和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发热早期以口服补液为主,每日尿量加 1000 ml 计,如高热、出汗多,可加至 1500 ml。不足者可静脉补液,以平衡盐为主,后期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甘露 醇扩容。注意纠正酸中毒。 3. 免疫调节治疗:早期应用(72h 内)糖皮质激素可能改善病情及预后,疗程 3 天 左右,不宜过长,否则易上难下,诱发感染。 也可试用环磷酰胺、胸腺素等。 4.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病毒唑、干扰素等可能有效,疗程 3~4 天。 在病程的前 4 天内还可有恢复期高效价血清、血浆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5.抗-DIC 疗法(抗凝疗法):本病的高凝状态多发生于发热晚期、休克期至少尿初 期。晚期出现已为低凝和纤溶亢进阶段。 在发热晚期应检测凝血功能,如为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丹参注射液等, 对减轻少尿和出血有所帮助。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救治重点是抗休克,防止少尿和出血。 1. 补充血容量: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快后慢,先晶后胶,晶三胶一。强 调补充胶体液(失血浆性休克)。 有低血压倾向:1000~2000 ml/d 低血压者:2000~3000 ml/d 休克者:>3000~4000 ml/d 强调:本期血液浓缩,不宜用全血 2. 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 3. 血管活性药物:经以上处理,血压仍不稳定,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阿拉明、山莨菪碱(654-2)等。同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升压效果。 4. 强心药物:如血容量基本补足,心率>140/min,可考虑用西地兰等强心药。 5. 利尿剂:有少尿者,可静推速尿等快速利尿剂(必要时可加用甘露醇),维持尿 举 反 面 事 例 加 深印象

重庆医科大半床半院案讲满 量。 (三)少尿期的治疗 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症状在此期达高峰,并且由于少尿,还可继发高血容量综 征。因此,本期是疾病最凶险的阶段,也是治疗的关键和难点。 教治重点:防“三高”。 “三高”症状均继发于少尿,因此处理少尿是关键。常用方法有: 稳:内环境三限:水、盐、蛋白 启发式讲解 一降:降血压 一维持:水电及渗透压平衡 利:利尿 导:导泻(大黄、甘露醇、硫酸镁等) 放:放血(以前抢救急性肺水肿时用,目前已少用) 透:透析(血透、腹透) 出现高血钾者,情况危急,应采用如下处理(>7mmoL可致心脏停搏): 限:限制钾的摄入 抗:补充钙剂(Ca*对心肌细胞有兴奋作用)一一静推葡萄糖酸钙或氯 化钙 利:利尿 转:H-K*交换(Glu十RI) 换: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钠型) 透:透析 泻:导泻 其他如肺水肿、高血压、大出血的处理,与内科疾病类似,大家自学。 (四)多尿期的治疗 本期救治的重点是防治水、电解质紊乱。(复习:本期水电紊乱达高峰) 1.移行期和多尿期肾功能尚未恢复,处理原则同少尿期,不宜大量补充水、电解质 2.多尿期应积极补充水、电解质,尤其是补钾。以口服补液为主。 3.尿量过多(>5000ml),可试用抗利尿激素、双克、去氧皮质酮、消炎痛等。 4.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的治疗 加强营养,休息1~2个月,逐步恢复工作。 此期仍应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10 量。 (三)少尿期的治疗 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症状在此期达高峰,并且由于少尿,还可继发高血容量综合 征。因此,本期是疾病最凶险的阶段,也是治疗的关键和难点。 救治重点:防“三高”。 “三高”症状均继发于少尿,因此处理少尿是关键。常用方法有: 稳:内环境 三限:水、盐、蛋白 一降:降血压 一维持:水电及渗透压平衡 利:利尿 导:导泻(大黄、甘露醇、硫酸镁等) 放:放血(以前抢救急性肺水肿时用,目前已少用) 透:透析(血透、腹透) 出现高血钾者,情况危急,应采用如下处理(>7 mmol/L 可致心脏停搏): 限;限制钾的摄入 抗:补充钙剂(Ca++对心肌细胞有兴奋作用)——静推葡萄糖酸钙或氯 化钙 利:利尿 转:H+—K+交换(Glu+RI) 换: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钠型) 透:透析 泻:导泻 其他如肺水肿、高血压、大出血的处理,与内科疾病类似,大家自学。 (四)多尿期的治疗 本期救治的重点是防治水、电解质紊乱。(复习:本期水电紊乱达高峰) 1. 移行期和多尿期肾功能尚未恢复,处理原则同少尿期,不宜大量补充水、电解质; 2. 多尿期应积极补充水、电解质,尤其是补钾。以口服补液为主。 3. 尿量过多(>5000 ml/d),可试用抗利尿激素、双克、去氧皮质酮、消炎痛等。 4. 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的治疗 加强营养,休息 1~2 个月,逐步恢复工作。 此期仍应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启发式讲解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