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总论(含参考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3
文件大小:8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总论(含参考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总论 一、学习要点 (日)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区别 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可分为无 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后者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传染病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 日感染的概念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称为感染。感染过程可表现为:病原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 疫和/或特异性免疫清除;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的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引起机体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的隐性感染:病原体引起机 体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引起 临床表现的潜伏性感染, 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 病原体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包括:①由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组成的非特异 性免疫:②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特异性地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侧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性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机制 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性包括:①入侵门户;②机体内定位:③排出途径。不同 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上述三个阶段可以不同。 病原体引起组织损伤的方式包括:①直接侵犯;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免疫机制 最常见,直接侵犯最少见。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 国)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急 性、慢性):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主要有:经呼吸道的空气、飞沫、 尘埃等:经消化道的水、食物、苍蝇等:经日常密切接触的手、用具、玩具等:经虫媒传 播的吸血节肢动物等;经血液、体液、血制品等:经土壤等。 1

1 总 论 一、学习要点 ㈠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区别 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可分为无 传染性的 感染 性疾病 和有传 染性 的感染 性疾病 ,后 者称为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传染病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 ㈡ 感染的概念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称为感染。感染过程可表现为:病原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 疫和/或特异性免疫清除;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的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引起机体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的隐性感染;病原体引起机 体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引起 临床表现的潜伏性感染。 ㈢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 病原体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包括:①由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组成的非特异 性免疫;②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特异性地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㈣ 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性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机制 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性包括:①入侵门户;②机体内定位;③排出途径。不同 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上述三个阶段可以不同。 病原体引起组织损伤的方式包括:①直接侵犯;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免疫机制 最常见,直接侵犯最少见。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 ㈤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 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急 性、慢性);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主要有:经呼吸道的空气、飞沫、 尘埃等;经消化道的水、食物、苍蝇等;经日常密切接触的手、用具、玩具等;经虫媒传 播的吸血节肢动物等;经血液、体液、血制品等;经土壤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群人,某一个体则称为易感者。易 感人群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传染病的流行更易发生。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①自然因素:如季节性、地区性、生态改变等:②社会因 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 问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 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 2。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发病率 为一般水平)、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超出国界或洲界)、爆发流行(发 病集中于短时间内):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 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类罹患传染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 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 染,有些则不能甚至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 (心)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4个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 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每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并呈常态分布,是检疫、 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 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症状明显期: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有些临床表现可以 是某种传染病特有的,有些临床表现则很难与其他疾病鉴别。恢复期:症状及体征明显好 转或消失的时期。一些传染病在恢复期或恢复期结束后出现复发(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体温正常后再度出现症状或发热)、再燃(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后遗症(机 体功能在病后长期未能复常)。 2.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 极期和体温下降期:传染病的常见热型包括:稻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相差不超过 1℃)、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间歇热(24小时体温波动 于高热与常温之下)、回归热或波状热(高热多次重复出现,每次持续数日或数月)、马鞍 热(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再发热数日)。 2

2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群人,某一个体则称为易感者。易 感人群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传染病的流行更易发生。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①自然因素:如季节性、地区性、生态改变等;②社会因 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 ㈥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 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 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 2. 有传染性 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区别; 3. 有流行病学特征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发病率 为一般水平)、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超出国界或洲界)、爆发流行(发 病集中于短时间内);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 征; 4. 有感染后免疫 人类罹患传染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 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 染,有些则不能甚至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 ㈦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 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 4 个阶段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 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每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并呈常态分布,是检疫、 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 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症状明显期: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有些临床表现可以 是某种传染病特有的,有些临床表现则很难与其他疾病鉴别。恢复期:症状及体征明显好 转或消失的时期。一些传染病在恢复期或恢复期结束后出现复发(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体温正常后再度出现症状或发热)、再燃(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后遗症(机 体功能在病后长期未能复常)。 2. 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发热: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 极期和体温下降期;传染病的常见热型包括:稽留热(体温 39℃以上,24 小时相差不超过 1℃)、弛张热(24 小时体温相差超过 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间歇热(24 小时体温波动 于高热与常温之下)、回归热或波状热(高热多次重复出现,每次持续数日或数月)、马鞍 热(发热数日,退热 1 日,又再发热数日)

发疹:按出现部位可分为皮疹(外疹)和粘膜疹(内疹):按形态可分为斑丘疹、出血疹 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疹子的出现部位、形态、出现时间、先后次序等对传染病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毒血症状:很多急性传染病可引起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非典型。 (八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传染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流行病学资料包括 接触史、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情况、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等。临床 表现包括症状、体征,起病方式等。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特异性检查、其他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便、小便常规及生化等。特异性检查包括:病原体的 直接检出(肉眼或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人工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 种等):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多聚酶链反应、分子杂交等):病原体蛋白或抗原的检测(各 种免疫学技术):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其他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如 结肠镜、支气管镜等):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活体组织检查等。 例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 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 2.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如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饮食、 血制品、水电解质等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疗法(如抗生素、化学制剂、血清免疫制剂 等)入、对症疗法、康复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 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 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 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 毒措施等。 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 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3 发疹:按出现部位可分为皮疹(外疹)和粘膜疹(内疹);按形态可分为斑丘疹、出血疹、 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疹子的出现部位、形态、出现时间、先后次序等对传染病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毒血症状:很多急性传染病可引起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3. 临床类型。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非典型。 ㈧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传染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流行病学资料包括: 接触史、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情况、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等。临床 表现包括症状、体征,起病方式等。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特异性检查、其他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便、小便常规及生化等。特异性检查包括:病原体的 直接检出(肉眼或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人工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 种等);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多聚酶链反应、分子杂交等);病原体蛋白或抗原的检测(各 种免疫学技术);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其他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如 结肠镜、支气管镜等);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MRI 等)、活体组织检查等。 ㈨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 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 2.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如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饮食、 血制品、水电解质等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疗法(如抗生素、化学制剂、血清免疫制剂 等)、对症疗法、康复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 ㈩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 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 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 毒措施等。 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 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二、复习题 (日)名词解释 L.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4.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5.复发(relapse) 6.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白填空题 1.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 引起的,包括与 3. 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又称 为 4. 称为再燃。 5. 的 6.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和 白选择题 1.A1型题 (①)感染的含义是: A。人体被病原体侵入 B.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C.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D.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进入人体 E.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被病原体入侵 (2②)属于传染病的是: A.急性支气管炎 B.化脓性胆囊炎 C.炭疽 D.化脓性腮腺炎 E.大叶性肺炎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起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A.白细胞介素 B.吞噬细胞 C.致敏T淋巴细胞 D.干扰素 E.肿瘤坏死因子 (④)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隐性感染者 B.潜伏期携带者 C.慢性携带者

4 二、复习题 ㈠ 名词解释 1.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2.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4.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5. 复发(relapse) 6.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㈡ 填空题 1.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 。 2.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 引起的,包括与 。 3. 是指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又称 为 。 4. 称为再燃。 5. 的 6. 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和 。 ㈢ 选择题 1. A1 型题 ⑴ 感染的含义是: A.人体被病原体侵入 B.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C.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D.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进入人体 E.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被病原体入侵 ⑵ 属于传染病的是: A.急性支气管炎 B.化脓性胆囊炎 C.炭疽 D.化脓性腮腺炎 E.大叶性肺炎 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起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A.白细胞介素 B.吞噬细胞 C.致敏 T 淋巴细胞 D.干扰素 E.肿瘤坏死因子 ⑷ 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 隐性感染者 B. 潜伏期携带者 C. 慢性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者 E。显性感染者 (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传染病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脑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伤寒 E.急性细菌性痢疾 (6)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 A.特异性IgM抗体 B.特异性IgG抗体 C.特异性IgA抗体 D.特异性IgD抗体 E.特异性IgE抗体 (⑦)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 B.艾滋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水痘 E.风疹 (⑧)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狂犬病 E.鼠疫 (⑨)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A.囊虫病 B.恙虫病 C.华支睾吸虫病 D.流行性腮腺炎 E.钩体病 0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 B.疟疾 C.伤寒 D.恙虫病 E.乙型肝炎 a①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莱姆病 B.斑疹伤寒 C.黑热病 D.耳源性脑膜炎 E.白日咳 四主要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肝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戊型肝炎 D.丙型肝炎 E.登革热 的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麻疹 B.白喉 C.百日咳 D.阿米巴病 E.乙型病毒性肝炎 0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 A.乙型肝炎 B.丙型肝炎 C.艾滋病

5 D. 潜伏性感染者 E. 显性感染者 ⑸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脑炎 C. 流行性出血热 D. 伤寒 E. 急性细菌性痢疾 ⑹ 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 A. 特异性 IgM 抗体 B. 特异性 IgG 抗体 C. 特异性 IgA 抗体 D. 特异性 IgD 抗体 E. 特异性 IgE 抗体 ⑺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 B.艾滋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水痘 E.风疹 ⑻ 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狂犬病 E.鼠疫 ⑼ 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A.囊虫病 B. 恙虫病 C. 华支睾吸虫病 D.流行性腮腺炎 E. 钩体病 ⑽ 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 B. 疟疾 C. 伤寒 D.恙虫病 E. 乙型肝炎 ⑾ 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 莱姆病 B. 斑疹伤寒 C. 黑热病 D. 耳源性脑膜炎 E. 白日咳 ⑿ 主要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戊型肝炎 D. 丙型肝炎 E. 登革热 ⒀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 麻疹 B. 白喉 C. 百日咳 D. 阿米巴病 E. 乙型病毒性肝炎 ⒁ 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 A. 乙型肝炎 B. 丙型肝炎 C. 艾滋病

D.结核病 E.疟疾 的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血吸虫病 B.斑疹伤寒 C.流行性感冒 D.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E.霍乱 ⑤在我因,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A.麻疹 B.流行性出血热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麻风病 E。流行性乙型脑炎 m以对症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钩体病 B.艾滋病 C.伤寒 D.恙虫病 E.霍乱 圆以病原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乙型脑炎 B.流行性出血热 C.霍乱 D.恙虫病 E。水痘 四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丙型肝炎 B.艾滋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细菌性痢疾 四病后仅可获得部分、较弱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伤寒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血吸虫病 2.A2型题 ()男,37岁,农民,近2天来腹痛、腹污、胃纳减退,每日大便15一30次,粪便 呈浅黄色水样,每次量较多。曾呕吐3次,无里急后重。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7.5℃,明 显脱水征,肠鸣音亢进,腹无压痛。血液白细胞总数为9.7×10L,分类计数N0.56,L 0.35,E0.07,M0.02:RBC4.9×10/L,hb140g/L,粪便镜检白细胞1~5/PF。病前 僧食生黄瓜。对明确本例诊断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粪便常规检查 B.粪便培养霍乱弧菌 C.粪便培养致病菌 D.粪便检查阿米巴滋养体E.血液培养细菌 (②)男,42岁,广州市下水道工人,持续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走路时小腿疼痛、 胃纳减退、疲乏4天。体温40.2℃。眼结膜充血,左眼结膜下有一出血斑,右侧腹股沟 淋巴结肿如鸽蛋大,局部皮肤海红、压痛明显。肝于肋下1.0cm可触及。周围血液红细胞 6

6 D. 结核病 E. 疟疾 ⒂ 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 血吸虫病 B. 斑疹伤寒 C. 流行性感冒 D.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E. 霍乱 ⒃ 在我国,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A. 麻疹 B. 流行性出血热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麻风病 E. 流行性乙型脑炎 ⒄ 以对症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 钩体病 B. 艾滋病 C. 伤寒 D. 恙虫病 E. 霍乱 ⒅ 以病原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 乙型脑炎 B. 流行性出血热 C. 霍乱 D. 恙虫病 E. 水痘 ⒆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 丙型肝炎 B. 艾滋病 C. 伤寒 D. 阿米巴痢疾 E. 细菌性痢疾 ⒇ 病后仅可获得部分、较弱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伤寒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血吸虫病 2. A2 型题 ⑴ 男,37 岁,农民,近 2 天来腹痛、腹泻、胃纳减退,每日大便 15~30 次,粪便 呈浅黄色水样,每次量较多。曾呕吐 3 次,无里急后重。体格检查发现体温 37.5℃,明 显脱水征,肠鸣音亢进,腹无压痛。血液白细胞总数为 9.7×109 /L,分类计数 N 0.56, L 0.35, E 0.07, M 0.02;RBC 4.9×1012/L, Hb 140g/L,粪便镜检白细胞 1~5/HPF。病前 曾食生黄瓜。对明确本例诊断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 粪便常规检查 B. 粪便培养霍乱弧菌 C. 粪便培养致病菌 D. 粪便检查阿米巴滋养体 E. 血液培养细菌 ⑵ 男,42 岁,广州市下水道工人,持续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走路时小腿疼痛、 胃纳减退、疲乏 4 天。体温 40.2℃。眼结膜充血,左眼结膜下有一出血斑,右侧腹股沟 淋巴结肿如鸽蛋大,局部皮肤潮红、压痛明显。肝于肋下 1.0cm 可触及。周围血液红细胞

4.82×10/L,白细胞12.4×10/L,分类N0.87,L0.11,E0.01,M0.01,血小板123×10 L。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管型+。发病前3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流血,现伤口已 愈。本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A.登革热 B.伤寒 C.恙虫病 D.败血症 E。钩端螺旋体病 3.B型题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霍乱 C.血吸虫病 D.蛔虫病 E.流行性腮腺炎 ①甲类传染病 ②乙类传染病但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③应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 ④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 (②)A.特异性抗原 B.特异性IgG抗体 C.病原体核酸 D.病原体培养 E.特异性IgM抗体 ①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学诊断 ②主要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异性诊断 ③主要用于丙型肝炎实验诊断 ④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的实验诊断 (3)A.麻疹 B.艾滋病 C.细菌性痢疾 D.疟疾 E。钩体病 ①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

7 4.82×1012/L,白细胞 12.4×109 /L,分类 N 0.87,L 0.11,E 0.01,M 0.01,血小板 123×109 /L。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管型+。发病前 3 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流血,现伤口已 愈。本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A. 登革热 B. 伤寒 C. 恙虫病 D. 败血症 E. 钩端螺旋体病 3. B 型题 ⑴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霍乱 C.血吸虫病 D.蛔虫病 E.流行性腮腺炎 ① 甲类传染病 ② 乙类传染病但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③ 应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 ④ 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 ⑵ A.特异性抗原 B.特异性 IgG 抗体 C.病原体核酸 D.病原体培养 E.特异性 IgM 抗体 ① 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学诊断 ② 主要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异性诊断 ③ 主要用于丙型肝炎实验诊断 ④ 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的实验诊断 ⑶ A.麻疹 B.艾滋病 C.细菌性痢疾 D.疟疾 E.钩体病 ①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②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③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④主要通过虫媒叮咬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④A.钩体病 B.流行性出血热 C.细菌性痢疾 D.霍乱 E.麻疹 ①最常发生DIC的传染病是 ②最常发生脱水的传染病是 ③最常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传染病是 ④最常发生皮疹的传染病是 回问答题 1.试述传染病的诊断 2.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3.简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5.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三、参考答案及分析 ()名词解释 L.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 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 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3.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 4.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8 ②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③ 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④ 主要通过虫媒叮咬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⑷ A.钩体病 B.流行性出血热 C.细菌性痢疾 D.霍乱 E.麻疹 ① 最常发生 DIC 的传染病是 ② 最常发生脱水的传染病是 ③ 最常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传染病是 ④ 最常发生皮疹的传染病是 ㈣ 问答题 1.试述传染病的诊断。 2.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3.简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 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5. 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三、参考答案及分析 ㈠ 名词解释 1.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 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 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3. 稽留热 (sustained fever) 体温 39℃以上,24 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 1℃,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 4.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5.复发(relapse))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己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 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6.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 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 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日填空题 1.易感者 2.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3.间歇热,败血症型热 4.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5.传染性 6.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日选择题 1.A1型题 (1)C 试题分析: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其他答案不够准确或全面。 (2)C 试题分析:全部均为感染性疾病,但只有炭疽才具有传染性。 (3)B 试题分析: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和肿瘤坏死因子均为细胞因子,他们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以后释放的 肽类物质。致敏T淋巴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与题目不符。 (④A 试题分析:传染病的感染过程可表现为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 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等5种形式,不同形式在不同的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 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⑤)D 试题分析: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6)A 试题分析: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特异性IgM抗体,通常情况下持续时 9

9 5. 复发(relapse)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 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6.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 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 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㈡ 填空题 1. 易感者 2. 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3. 间歇热,败血症型热 4. 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5. 传染性 6.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㈢ 选择题 1. A1 型题 ⑴ C 试题分析: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其他答案不够准确或全面。 ⑵ C 试题分析:全部均为感染性疾病,但只有炭疽才具有传染性。 ⑶ B 试题分析: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和肿瘤坏死因子均为细胞因子,他们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以后释放的 肽类物质。致敏 T 淋巴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与题目不符。 ⑷ A 试题分析:传染病的感染过程可表现为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 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等 5 种形式,不同形式在不同的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 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⑸ D 试题分析: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⑹ A 试题分析: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特异性 IgM 抗体,通常情况下持续时

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特异性IgG抗体临近恢复期出现,但持续较长时期。IgA抗 体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体。IgE抗体主要出现在寄生虫感染病例。 (7)C 试题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其他4种病毒性传 染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 (8)E 试题分析:在我国新颁布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鼠疫和霍乱: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均属于乙类传染病。对乙类 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 的预防、控制措施。 (9)E 试题分析:囊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通过食用污染的肉类而感染,恙虫病通过虫媒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通过呼吸道传播,钩端螺旋体病通过接触经鼠类污染的疫水传播。 试题分析:恙虫病在鼠类中不断循环,形成自然疫源性。当人在疫区的草地上工作、 活动或坐卧时,被带有病原体的幼虫叮咬而得病。 AD D (12 D 试题分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由虫媒 传播。丙型肝炎主要由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a的D 试题分析:麻疹,白喉和百日咳经呼吸道传播。阿米巴病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乙型 病毒性肝炎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 (4 C 试题分析: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亦可通过性传播, 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结核病通过呼吸道传播,疟疾通过虫媒传播。 05D 试题分析: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血吸虫病。B、C、D为丙类传染病。E为甲类传染 病。 06D 10

10 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特异性 IgG 抗体临近恢复期出现,但持续较长时期。IgA 抗 体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体。IgE 抗体主要出现在寄生虫感染病例。 ⑺ C 试题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其他 4 种病毒性传 染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 ⑻ E 试题分析:在我国新颁布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鼠疫和霍乱。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均属于乙类传染病。对乙类 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 的预防、控制措施。 ⑼ E 试题分析:囊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通过食用污染的肉类而感染,恙虫病通过虫媒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通过呼吸道传播,钩端螺旋体病通过接触经鼠类污染的疫水传播。 ⑽ D 试题分析:恙虫病在鼠类中不断循环,形成自然疫源性。当人在疫区的草地上工作、 活动或坐卧时,被带有病原体的幼虫叮咬而得病。 ⑾ D ⑿ D 试题分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由虫媒 传播。丙型肝炎主要由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⒀ D 试题分析:麻疹,白喉和百日咳经呼吸道传播。阿米巴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型 病毒性肝炎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 ⒁ C 试题分析: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亦可通过性传播, 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结核病通过呼吸道传播,疟疾通过虫媒传播。 ⒂ D 试题分析: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血吸虫病。B、C、D为丙类传染病。E为甲类传染 病。 ⒃ D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