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课后习题(含参考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0
文件大小:8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课后习题(含参考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总论 1.名词解释 1.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4.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5.复发(relapse) 6.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2.问答题 1.试述传染病的诊断。 2.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3.简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5.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答案 1.名词解释 1.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 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 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3.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

1 总 论 1. 名词解释 1.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2.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4.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5. 复发(relapse) 6.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2. 问答题 1.试述传染病的诊断。 2.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3.简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 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5. 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答案 1.名词解释 1.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 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 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3. 稽留热 (sustained fever) 体温 39℃以上,24 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 1℃,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 4.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5.复发(relapse))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 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6.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 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 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2.问答题 1.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 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时间、 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 抗体、核酸检查等。 2.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 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 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采取消毒措施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 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3.答案要点①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 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②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如隔离、护理和

2 伤寒、斑疹伤寒等。 4.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5. 复发(relapse)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 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6.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 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 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2. 问答题 1. 答案要点 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 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时间、 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 抗体、核酸检查等。 2. 答案要点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 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 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采取消毒措施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 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3. 答案要点 ①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 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②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如隔离、护理和

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饮食、血制品、水电解质等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疗法(如抗生 素、化学制剂、血清免疫制剂等人对症疗法、康复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 4.答案要点@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 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 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 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 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染,有 些侧不能甚至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 5.答案要点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非特异性免疫和/或特异性免疫 所清除;②隐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 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③显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 带虫者。按发生时间不同分为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急性与慢性携 带者;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如机体免疫功能 下降)引起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 1.名词解释 1.同时感染(coinfection) 2.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3.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4.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3 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饮食、血制品、水电解质等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疗法(如抗生 素、化学制剂、血清免疫制剂等)、对症疗法、康复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 4. 答案要点 ①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 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 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 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 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染,有 些则不能甚至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 5. 答案要点 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非特异性免疫和/或特异性免疫 所清除;②隐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 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③显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 带虫者。按发生时间不同分为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急性与慢性携 带者;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如机体免疫功能 下降)引起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 1. 名词解释 1. 同时感染(coinfection) 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3.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4.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5.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 2.问答题 1.试述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2.试述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意义。 3.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4.试述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5.试述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6.试述重型肝炎的治疗。 3.病案分析 病例1.女,60岁,城区办公室职员,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7天 尿色变黄2天,体检:体温36.8℃,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中度黄染,肝平软,无压 痛,肝肋下1.5cm可扪及,质软。周围血液WBC8.3×109/L,N0.74,L0.21,E0.05, RBC4.0×102/L,Hb138g/L,血清谷丙转氨酶740u/L,总胆红素84μmol/L。直接胆红 素40umol/L.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2)试述本例的鉴别诊断。 病例2某男性患者,45岁,乡镇企业工人,因腹胀,尿少2周就诊。诉近年来体力 下降较明显,易疲乏,间中有右上腹不适,尿黄,未予理会。患者在89年招工体检时无 异常发现。91年因车祸作头颅手术,术中曾输血1200ml。体查:脸色灰暗,肝掌征(+), 胸前毛细血管扩张,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2cm,质Ⅱ,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ALT65u/L,AST102u/L,ALB30g/L,GLB41g/L,TB56umol/L,DB 24umol/L,WBC3.2×109/L,RBC3.6×1012/L,Hb12.4g/L,PLT72×109/L,AFP 102ng/

4 5.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 2. 问答题 1. 试述 HBV DNA 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2. 试述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意义。 3. 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4. 试述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5. 试述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6. 试述重型肝炎的治疗。 3. 病案分析 病例 1. 女,60 岁,城区办公室职员,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 7 天, 尿色变黄 2 天,体检:体温 36.8℃,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中度黄染,肝平软,无压 痛,肝肋下 1.5cm 可扪及,质软。周围血液 WBC 8.3×109/L, N 0.74, L 0.21, E 0.05 , RBC 4.0×1012/L,Hb 138g/L,血清谷丙转氨酶 740u/L,总胆红素 84μmol/L。直接胆红 素 40μmol/L。 ⑴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⑵ 试述本例的鉴别诊断。 病例 2.某男性患者,45 岁,乡镇企业工人,因腹胀,尿少 2 周就诊。诉近年来体力 下降较明显,易疲乏,间中有右上腹不适,尿黄,未予理会。患者在 89 年招工体检时无 异常发现。91 年因车祸作头颅手术,术中曾输血 1200ml。体查:脸色灰暗,肝掌征(+), 胸前毛细血管扩张,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 2cm,质Ⅱ,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ALT 65u/L,AST 102u/L, ALB 30g/L,GLB 41g/L,TB 56umol/L,DB 24umol/L,WBC 3.2×109/L,RBC 3.6×1012/L,Hb 12.4g/L,PLT 72×109/L,AFP 102ng/L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 (2)试述本病例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3)试述对本病例的治疗措施。 (④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进一步作哪些检查? 答案 1.名词解释 1.同时感染(coinfection):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如HBV的感染与HDV 感染同时发生。 2.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如HBV的感染基础 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HCV、HDV、HEV或HAV的感染。重叠感染常 可使病情加重。 3.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 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 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4.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香迷等的临床表现。 5.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e系统血清转换。 HBsAg消失而抗HBs产生称为s系统血清转换。 2.问答题: 1.答案要点HBV DNA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 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5 ⑴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 ⑵ 试述本病例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⑶ 试述对本病例的治疗措施。 ⑷ 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进一步作哪些检查? 答案 1.名词解释 1. 同时感染(coinfection):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如 HBV 的感染与 HDV 感染同时发生。 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如 HBV 的感染基础 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 HCV、HDV 、HEV 或 HAV 的感染。重叠感染常 可使病情加重。 3.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 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 E2 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 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4.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的临床表现。 5.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HBeAg 消失而抗 HBe 产生称为 e 系统血清转换。 HBsAg 消失而抗 HBs 产生称为 s 系统血清转换。 2.问答题: 1. 答案要点 HBV DNA 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 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诊断方面:①HBV 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②HBV DNA是HBV复制的标 志;③HBV 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a. HBeAg(-)/抗HBe(+)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b.HBsAg(-)乙型肝炎(S区变异);c 低水平感染,如单项抗HBc(+)乙型肝炎。 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②用于 疗效预测,一般情况下,HBV DNA低滴度(载量)的患者,抗病毒药的疗效较好;用于 疗效评估,HBV 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 2.答案要点 ()基本病变: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肝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 死,碎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融合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 (包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 炎症活动度(G) 纤维化程度(S) 级汇管区及周围 小叶 期纤维化程度 0无炎症 无炎症 0 无 1汇管区炎症 变性及少数点、灶状坏死灶1汇管区、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2轻度碎屑状坏死 点、灶状坏死或嗜酸性小体2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保留小叶 3 中度碎屑状坏死 融合坏死或见桥接坏死 3小叶结构亲乱,无肝硬化 4重度碎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范围广,多小叶坏死4早期肝硬化 (3)预测意义:G2S2(第二级第二期)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低于G2S2效果欠佳: 高于G2S2不适合抗病毒治疗

6 诊断方面:①HBV DNA 是 HBV 存在最直接的依据;②HBV DNA 是 HBV 复制的标 志;③HBV DNA 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a. HBeAg(﹣)/ 抗 HBe(﹢)乙型肝炎(前 C 区变异);b. HBsAg(﹣)乙型肝炎(S 区变异);c. 低水平感染,如单项抗 HBc(﹢)乙型肝炎。 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 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②用于 疗效预测,一般情况下,HBV DNA 低滴度(载量)的患者,抗病毒药的疗效较好;用于 疗效评估,HBV DNA 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 2. 答案要点 ⑴ 基本病变: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肝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 死,碎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融合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 ⑵ 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 炎症活动度(G) 纤维化程度(S) 级 汇管区及周围 小叶 期 纤维化程度 0 无炎症 无炎症 0 无 1 汇管区炎症 变性及少数点、灶状坏死灶 1 汇管区、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2 轻度碎屑状坏死 点、灶状坏死或嗜酸性小体 2 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保留小叶 3 中度碎屑状坏死 融合坏死或见桥接坏死 3 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 4 重度碎屑状坏死 桥接坏死范围广,多小叶坏死 4 早期肝硬化 ⑶ 预测意义:G2S2(第二级第二期)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低于 G2S2 效果欠佳; 高于 G2S2 不适合抗病毒治疗

3.答案要点@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③出血倾向,PTA低于40%;④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 脑病):有定时、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等。早期肝昏 迷可出现扑翼样震颤: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氨升高等。 4.答案要点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期。①黄疸前期:持续约5~ 7天。表现为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厌油、恶心 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本期未出现尿黄。此期已可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转氨 酶的升高;②黄疸期:可持续2~6周。黄疽逐渐加深,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 黄染,约2周到达高峰,而黄疸前期的症状好转。部分病人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搔痒 心动过缓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体检常见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人 有轻度脾大;③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脾大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5.答案要点①干扰素能抑制HBV DNA的复制,使用的指征为:HBV在活动性复 制中;肝炎处于活动期,但胆红素水平应在正常范围;HBV DNA血清定量水平较低。用 法:500万U/次,隔天肌注一次,疗程半年至一年;②核苷类药物能较好抑制HBV DNA 复制,目前常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用法:l00mg/次,每天一次,疗程至少-年。 拉米夫定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间 隔1~2个月)复查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③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4m/ 天,3~6个月为一疗程。 6.答案要点①强调卧床休息。静脉点滴葡萄糖,补充维生素C、K1。可静脉输注 人血清蛋白、新鲜人血浆等。注意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和纠正低血钾;②促进肝细 胞再生:可选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工疗法等;③并对症防治: .防治出血:输入新鲜血浆或凝血因子复合物以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泵离子抑制剂,如奥 美拉唑,或H2受体药物,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预防消化道出血。使用止血药物;消

7 3. 答案要点 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 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③出血倾向,PTA 低于 40%;④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 脑病): 有定时、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等。早期肝昏 迷可出现扑翼样震颤;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4. 答案要点 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期。①黄疸前期:持续约 5~ 7 天。表现为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厌油、恶心、 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本期未出现尿黄。此期已可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转氨 酶的升高;②黄疸期:可持续 2~6 周。黄疸逐渐加深,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 黄染,约 2 周到达高峰,而黄疸前期的症状好转。部分病人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搔痒、 心动过缓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体检常见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人 有轻度脾大;③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脾大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5. 答案要点 ①干扰素能抑制 HBV DNA 的复制,使用的指征为:HBV 在活动性复 制中;肝炎处于活动期,但胆红素水平应在正常范围;HBV DNA 血清定量水平较低。用 法:500 万 U/次,隔天肌注一次,疗程半年至一年;②核苷类药物能较好抑制 HBV DNA 复制,目前常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用法:100mg/次,每天一次,疗程至少一年。 拉米夫定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间 隔 1~2 个月)复查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③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4ml/ 天,3~6 个月为一疗程。 6. 答案要点 ①强调卧床休息。静脉点滴葡萄糖,补充维生素 C、K1。可静脉输注 人血清蛋白、新鲜人血浆等。注意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和纠正低血钾;②促进肝细 胞再生:可选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等;③并对症防治: a.防治出血:输入新鲜血浆或凝血因子复合物以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泵离子抑制剂,如奥 美拉唑,或H2受体药物,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预防消化道出血。使用止血药物;消

化道大出血时可使用环状十四肽(施他宁)或八肽合成类似物的生长抑素及输入新鲜红细 胞。b.防治肝性脑病:1)氨中毒的防治:予低蛋白饮食;口服氟哌酸抑制肠道细菌;口 服乳果糖浆酸化和保持大便通畅;静脉使用乙酰谷酰胺或谷氨酸钠降低血氨。2)恢复正 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静脉点滴或保留灌肠。3维持氨基酸比例平衡每天予肝安250ml~ 500ml静脉滴注。4)防治脑水肿:用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必要时加用呋塞米;c.防治 继发感染:重症肝炎常伴有肝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治疗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如哌 拉西林、二或三代头孢霉素如头孢西丁、头孢噻肟。有厌氧菌感染时可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合并真菌感染时,应加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d防治肝肾综合征: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 的各种因素;少尿时应扩张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或清蛋白;使用扩张肾血 管药物,如小剂量多巴胺,可增加肾血流量;应用利尿药物如使用呋塞米等;④人工肝支持 系统(ALSS)和肝移植:ALSS目的是替代已丧失的肝功能,延长病人生存的时间。肝移植 用于终未期肝病如晚期肝硬化和肝衰竭病人。 3.病案分析 病例1.答案要点: ()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 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 (②)本例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 黄疽如伤寒、钩体病等。 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 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 性黄疽的可能。但无皮肤瘙痒、无白陶士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 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阻 塞性黄疸。本例隐性起病、有发热、黄疸表现、肝功能异常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细 8

8 化道大出血时可使用环状十四肽(施他宁)或八肽合成类似物的生长抑素及输入新鲜红细 胞。b. 防治肝性脑病:1)氨中毒的防治:予低蛋白饮食;口服氟哌酸抑制肠道细菌;口 服乳果糖浆酸化和保持大便通畅;静脉使用乙酰谷酰胺或谷氨酸钠降低血氨。2)恢复正 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静脉点滴或保留灌肠。3)维持氨基酸比例平衡:每天予肝安 250ml~ 500ml 静脉滴注。4)防治脑水肿:用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必要时加用呋塞米;c.防治 继发感染:重症肝炎常伴有肝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治疗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如哌 拉西林、二或三代头孢霉素如头孢西丁、头孢噻肟。有厌氧菌感染时可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合并真菌感染时,应加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d.防治肝肾综合征: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 的各种因素;少尿时应扩张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或清蛋白;使用扩张肾血 管药物,如小剂量多巴胺,可增加肾血流量;应用利尿药物如使用呋塞米等;④人工肝支持 系统(ALSS)和肝移植:ALSS 目的是替代已丧失的肝功能,延长病人生存的时间。肝移植 用于终未期肝病如晚期肝硬化和肝衰竭病人。 3. 病案分析 病例 1.答案要点: ⑴ 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 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 ⑵ 本例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 黄疸如伤寒、钩体病等。 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 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 性黄疸的可能。但无皮肤瘙庠、无白陶土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 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阻 塞性黄疸。本例急性起病、有发热、黄疸表现、肝功能异常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细

胞性黄疽的疾病如伤寒、钩体病、等进行鉴别。本例发热持续时间短、白细胞总数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无减少不支持伤寒的诊断。本例患者为城区办公室职员提示无钩体病疫水接 触史,不是钩体病的高危人群;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周围血液WBC无增高;无出血及尿 少、肾功能表现不支持钩体病的诊断。 病例2.答案要点: ()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 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 (②)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③)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 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 染,避免肾损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 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 (4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 RNA,以支持柄型肝炎的诊断; 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 HBV 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 流行性乙型脑炎 1.问答题 1.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2.试述乙脑的诊断 3.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2.病案分析 男性,7岁,突起高热3伴抽搐、意识障碍1天于8月10日入院,体检T40.3℃,BP

9 胞性黄疸的疾病如伤寒、钩体病、等进行鉴别。本例发热持续时间短、白细胞总数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无减少不支持伤寒的诊断。本例患者为城区办公室职员提示无钩体病疫水接 触史,不是钩体病的高危人群;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周围血液 WBC 无增高;无出血及尿 少、肾功能表现不支持钩体病的诊断。 病例 2.答案要点: ⑴ 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 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 ⑵ 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⑶ 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 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 染,避免肾损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 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 ⑷ 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 HCV,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 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 HBsAg、HBeAg、抗 HBs、抗 HBe、抗 HBc, HBV DNA 等;还要作 B 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 流行性乙型脑炎 1.问答题 1. 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2. 试述乙脑的诊断。 3. 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2. 病案分析 男性,7 岁,突起高热 3 伴抽搐、意识障碍 1 天于 8 月 10 日入院,体检 T40.3℃, BP

150/90mmHg,P107次/分,R32次/分,昏迷状态,全身皮肤未见皮疹,两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3mm,右侧4mm,对光反射迟钝,颈可疑抵抗、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肝脾未扪及 Kernig S征阳性双侧Babinski征(+),外周血象WBC20.5×10/L,N86。 试述诊断及其依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 答案: 1.问答题 1.答案要点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分为三期: (①)初期1~3天。急起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等。可有颈硬。 (2)极期4~10天。主要包括:①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②意识 障碍。可有嗜睡、滄妄、昏迷、定向力阻碍等;③惊厥或抽搐。可为手、足、面部局部抽 搐或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④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 竭,特点是呼吸节律的不规则及幅度不均;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严重时,可出 现脑疝的表现;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③)恢复期可有恢复期症状,如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2.答案要点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 行:①根据夏秋季发病,病人为10岁以下儿童等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③实验检查见白细胞数及中 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乙脑1gM 抗体阳性可助确诊。 3.答案要点型脑炎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一般治疗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 要。 0

10 150/90mmHg ,P107 次/分,R32 次/分,昏迷状态,全身皮肤未见皮疹, 两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 3mm,右侧 4mm,对光反射迟钝,颈可疑抵抗、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肝脾未扪及, Kernig S 征阳性, 双侧 Babinski 征(+),外周血象 WBC20.5×109/L,N86。 试述诊断及其依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 答案: 1. 问答题 1. 答案要点 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分为三期: ⑴ 初期 1~3 天。急起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等。可有颈硬。 ⑵ 极期 4~10 天。主要包括:①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②意识 障碍。可有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阻碍等;③惊厥或抽搐。可为手、足、面部局部抽 搐或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④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 竭,特点是呼吸节律的不规则及幅度不均;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严重时,可出 现脑疝的表现;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⑶ 恢复期 可有恢复期症状,如患病 6 个月后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2. 答案要点 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 行:①根据夏秋季发病,病人为 10 岁以下儿童等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③实验检查:见白细胞数及中 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乙脑 IgM 抗体阳性可助确诊。 3. 答案要点 型脑炎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⑴ 一般治疗 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 要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