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合肥工业大学测量学试卷A(答案)

《测量学》试卷样卷之一(答案)合肥工业大学专业《测量学》试卷大题号四五L二三六试卷总分大题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某地经度为东经117°30°,该地位于高斯投影6°带的带号N为(B)A.19B.20c.39D.402.微倾式水准仪的基本操作步骤为()A.对中、整平、瞄准、读数B.瞄准、精平、对中、读数C.粗平、瞄准、精平、读数D.粗平、精平、瞄准、读数3.当钢尺的名义长度小于其实际长度时,会把所量测的距离(B)A.量长B.量短C.不长不短D.量长或量短4.系统误差具有(A)A.积累性B.离散性C.随机性D.补偿性5.建筑场地上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形式有(B)A:水准网B.建筑方格网c.小三角网D.导线网6.在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上表示各类公路的符号,称为(CA.比例符号B.线形符号C.半比例符号D.非比例符号)7.用光学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水平度盘应(BB.固定不动A.随经纬仪转动C.随望远镜转动D.随照准部转动8.附合导线内业计算中,如果测量的是右角,那么角度闭合差的调整应(C)A.反符号平均分配B.反符号按比例分配C.符号不变平均分配D.符号不变按比例分配1《测量学》试卷第1套第页共6页
《测量学》试卷第 1 套 第 页 共 6 页 1 《测量学》试卷样卷之一(答案) 合肥工业大学 专业《测量学》试卷 大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试卷总分 大题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某地经度为东经 117°30´,该地位于高斯投影 6°带的带号 N 为( B ) A.19 B.20 C.39 D.40 2.微倾式水准仪的基本操作步骤为( C ) A.对中、整平、瞄准、读数 B.瞄准、精平、对中、读数 C.粗平、瞄准、精平、读数 D.粗平、精平、瞄准、读数 3.当钢尺的名义长度小于其实际长度时,会把所量测的距离( B ) A.量长 B.量短 C.不长不短 D.量长或量短 4.系统误差具有( A ) A.积累性 B.离散性 C.随机性 D.补偿性 5.建筑场地上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形式有( B ) A.水准网 B.建筑方格网 C.小三角网 D.导线网 6.在 1:1000 大比例尺地形图上表示各类公路的符号,称为( C ) A.比例符号 B.线形符号 C.半比例符号 D.非比例符号 7. 用光学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水平度盘应( B ) A.随经纬仪转动 B.固定不动 C.随望远镜转动 D.随照准部转动 8.附合导线内业计算中,如果测量的是右角,那么角度闭合差的调整应( C ) A.反符号平均分配 B.反符号按比例分配 C.符号不变平均分配 D.符号不变按比例分配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9.地形图上按一定的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称为(A)A.首曲线B.间曲线c.助曲线D.计曲线10.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m=土10”,则4边形内角和的中误差M为(D)A.±25"B.±5"Cc.±2.5"D.±20"二、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正确的在括号内写“”,错误的写“×”。1.测量工作分为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两部分。(×)2.视差现象是由于人眼的分辨率造成的,视力好则视差就小。(×)3.水准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度盘上读数而测定两点之间高差的。(×)4.水准管上2mm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周角为水准管分划值。(×)5.测量LA=100ZB=50°,测角中误差均为10",所以A角的精度高于B角。(×)6.竖盘指标差是由于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不居中造成的误差。(×)7.地形图比例尺越小,其精度就越高。(×)8.在测量工作中无论如何认真仔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9.导线测量中,边越长量距误差越大。因此边越短,导线的精度就越高。(×)10.测量中,增加观测次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测量学研究对地球表面局部地区进行测绘工作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技术和应用的学科。2.视准轴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3.水平角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的夹角,也就是过这两方向线所作两竖直面间的二面角。2《测量学》试卷第1套第页共6页
《测量学》试卷第 1 套 第 页 共 6 页 2 9.地形图上按一定的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称为( A ) A.首曲线 B.间曲线 C.助曲线 D.计曲线 10.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 m=±10″,则 4 边形内角和的中误差 M 为( D ) A. 25″ B. 5″ C. 2.5″ D. 20″ 二、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正确的在括号内写“√”,错误的写“×”。 1.测量工作分为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两部分。( ) 2.视差现象是由于人眼的分辨率造成的,视力好则视差就小。( ) 3.水准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度盘上读数而测定两点之间高差的。( ) 4.水准管上 2mm 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周角为水准管分划值。( ) 5.测量 A = 100 , B = 50 ,测角中误差均为 10″,所以 A 角的精度高于 B 角。( ) 6.竖盘指标差是由于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不居中造成的误差。( ) 7.地形图比例尺越小,其精度就越高。( ) 8.在测量工作中无论如何认真仔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 ) 9.导线测量中,边越长量距误差越大。因此边越短,导线的精度就越高。( ) 10.测量中,增加观测次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10 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测量学 研究对地球表面局部地区进行测绘工作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技术和应用的学科。 2. 视准轴 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3. 水平角 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的夹角,也就是过这两方向线所作两竖直面 间的二面角。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4.地物地物是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5.测设测设工作是根据工程设计图纸上待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轴线位置、尺寸及其高程,算出待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特征点(或轴线交点)与控制点(或已建成建筑物特征点)之间的距离、角度、高差等测设数据,然后以地面控制点为根据,将待建的建、构筑物的特征点在实地桩定出来,以便施工。6.等高线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点所连接而成的连续闭合曲线。7.水准管分划值水准管圆弧2m所对的圆心角称为水准管分划值。8.比例尺地形图上任意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9.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10.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得分分评卷人」复查人1.微倾式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分别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应分别满足哪些几何条件?微倾式水准仪主要有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视准轴。它们需满足:圆水准器轴LL应平行于仪器竖轴VV;十字丝的中丝(横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水准管轴LL平行于视准轴CC。光学经纬仪主要有水准管轴;视准轴;横轴;竖轴。它们需满足: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LL工VV;视准轴垂直于横轴CC工HH:横轴垂直于竖轴HHIVV:十字竖丝垂直于横轴竖丝IHH;圆水准轴平行于竖轴L'L'//VV(次要条件)。2.什么是偶然误差?它有哪些特性?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来看,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没有规律,但从大量误差的总体来看,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类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大量偶然误差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3《测量学》试卷第1套第页共6页
《测量学》试卷第 1 套 第 页 共 6 页 3 4. 地物 地物是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 5. 测设 测设工作是根据工程设计图纸上待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轴线位置、尺寸及其高程,算 出待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特征点(或轴线交点)与控制点(或已建成建筑物特征点)之间的距 离、角度、高差等测设数据,然后以地面控制点为根据,将待建的建、构筑物的特征点在实 地桩定出来,以便施工。 6.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点所连接而成的连续闭合曲线。 7.水准管分划值 水准管圆弧 2mm 所对的圆心角称为水准管分划值。 8.比例尺 地形图上任意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 尺。 9.方位角 由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10.高程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 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微倾式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分别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应分别满足哪些几何条件? 微倾式水准仪主要有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视准轴。它们需满足: 圆水准器轴 L′L′应平行于仪器竖轴 VV;十字丝的中丝(横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水 准管轴 LL 平行于视准轴 CC。 光学经纬仪主要有水准管轴;视准轴;横轴;竖轴。它们需满足: 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 LL⊥VV;视准轴垂直于横轴 CC⊥HH;横轴垂直于竖轴 HH⊥VV;十字 竖丝垂直于横轴竖丝⊥HH;圆水准轴平行于竖轴 LL∥VV(次要条件)。 2.什么是偶然误差?它有哪些特性?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 来看,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没有规律,但从大量误差的总体来看,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类 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大量偶然误差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 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4.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近于零,即[]A, +A, +...+A.=lim5lim=0nn→αn→n3:简述闭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计算之前,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然后绘制导线略图,把各项数据注于图上相应位置。(1)准备工作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入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起算数据用双线标明。(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Zp=(n-2)-180°J,=Zp-EP.角度闭合差超过容许值,则说明所测角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检测角度:若不超过,可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改正后之内角和应为(n-2)·180°,以作计算校核。(3)用改正后的导线左角或右角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角推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m=C%+β-180°(适用于测左角)m=%-β+180(适用于测右角)(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1)坐标增量的计算Ax12 = D12 -COs C12Ay12= Di2-sin 12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为零,实际上由于量边的误差和角度闭合差调整后的残余误差,往往不等于零,而产生纵坐标增量闭合差与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即:J=AxmJ,=ZAVm导线全长闭合差为:Jp=+3导线全长相对误差为:1JD=K=-EDED//J.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JxVu=DZDJyVy=DED各点坐标推算4《测量学》试卷第1套第页共6页
《测量学》试卷第 1 套 第 页 共 6 页 4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近于 零,即 lim lim 0 1 2 = = + + + → n n→ n n n 3.简述闭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之前,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 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然后绘制导线略图,把各项数据注于图上相应位置。 (1)准备工作 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入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起算数据用双线标 明。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角度闭合差超过容许值,则说明所测角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检测角度;若不超过,可 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改正后之内角和应为(n-2)·180°,以作计算校核。 (3)用改正后的导线左角或右角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角推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适用于测左角) (适用于测右角)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1)坐标增量的计算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为零, 实际上由于量边的误差和角度闭合 差调整后的残余误差,往往不等于零,而产生纵坐标增量闭合差与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即: 导线全长闭合差为: 导线全长相对误差为: 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 各点坐标推算

=+XJ前=y+4ya五、成果整理(本大题共3题,每题7分,共21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整理下表中附合水准测量成果,计算各点高程,并进行计算检核。1测标尺读数高差改正改正后高差高差(m)测站数高程(m)点数(mm)(m)后视前视A182520.000-40.58010.576124520.57615461-40.2460.2421300220.81817640.3301-40.3261434321.14414001-4-0.140-0.144B154021.000653555194-161.016pJh容=±12Vn(n为测站数)mm计Jh客=±12/4=±24mm算检Zh-(HgH,)=1.016-(21.000-20.000)= 0.016<J/容fh=核整理下列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2.测测竖盘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各测回角值-回目标站位置oIo1If数0A0048左723730B7238181723724A1800036右723718B2523754723726V900100左723724162B3824272 37 27A2700042右723730B34238123.整理下列视距测量测量成果,写出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和结果,测站点A的高程为21.40m,仪器高为i=1.420m。(注:竖盘盘左刻划,从目镜端由0°逆时针刻划到360°下丝读数高差高程竖直度盘读数水平距离中丝读数竖直角目标上丝读数o1HDhsα视距间隔2.44011.8622.1588 25-1 3557.76-2.3319.070.5785《测量学》试卷第1套第页共6页
《测量学》试卷第 1 套 第 页 共 6 页 5 五、成果整理(本大题共 3 题,每题 7 分,共 21 分) 1. 整理下表中附合水准测量成果,计算各点高程,并进行计算检核。 测 点 标尺读数 高差(m) 测站数 高差改正 数(m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m) 后视 前视 A 1825 0.580 1 -4 0.576 20.000 1 1546 1245 20.576 0.246 1 -4 0.242 2 1764 1300 20.818 0.330 1 -4 0.326 3 1400 1434 21.144 -0.140 1 -4 -0.144 B 1540 21.000 6535 5519 1.016 4 -16 1 计 算 检 核 f n h = 12 容 mm (n 为测站数) 容 容 h B A h h f h H H f f mm = − − = − − = = = ( ) 1.016 (21.000 20.000) 0.016 12 4 24 2.整理下列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 测 站 测 回 数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 半测回角值 ° ′ ″ 一测回角值 ° ′ ″ 各测回角值 ° ′ ″ O 1 左 A 0 00 48 72 37 30 72 37 24 72 37 26 B 72 38 18 右 A 180 00 36 72 37 18 B 252 37 54 2 左 A 90 01 00 72 37 24 72 37 27 B 162 38 24 右 A 270 00 42 72 37 30 B 342 38 12 3.整理下列视距测量测量成果,写出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和结果,测站点 A 的高程为 21.40m, 仪器高为 i=1.420m。(注:竖盘盘左刻划,从目镜端由 0°逆时针刻划到 360°) 目标 下丝读数 上丝读数 视距间隔 中丝读数 s 竖直度盘读数 ° ′ 竖直角 水平距离 D 高差 h 高程 H 1 2.440 1.862 2.15 88 25 -1 35 57.76 -2.33 19.07 0.578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1.76821.352.4525.470.934924583.214.070.834视距测量计算公式:D = klcos’ αh==klsin2α+i-s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7分,共14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对某边丈量了5次,其距离值分别为58.256m、58.260m、58.258m、58.262m和58.264m,求算术平均值工及其中误差ml。解:58.256+58.260+58.258+58.262+58.26458.260L:5[v]=(58.256-58.260)?+(58.260-58.260)?+(58.258-58.260)2+(58.262-58.260)2+(58.264-58.260)240[]M=±1.141mmVn(n-1)V5x(5-1)2.已知控制点A的坐标(xA=110.500m,yA=54.536m)和AB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1350000",图上量得P点坐标为x,=80.500m,yp=24.536m,试计算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的测设数据,并绘图说明之。解:Axap=x,-XA = 80.5-110.5=-30mAyAp=p-yA=24.536-54.536=-30m所以AP边在第三象限135°0000AAVAP225°αap=180°+arctg|△XAPDAPB.. β=αAP-αAB=90°Dap=/axAp+Ayap=42.426mPB6《测量学》试卷第1套第页共6页
《测量学》试卷第 1 套 第 页 共 6 页 6 2 1.768 0.934 1.35 92 45 2 45 83.21 4.07 25.47 0.834 视距测量计算公式: h kl i s D kl = + − = sin 2 2 1 cos 2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 2 题,每题 7 分,共 14 分) 1.对某边丈量了 5 次,其距离值分别为 58.256m、58.260m、58.258m、58.262m 和 58.264m,求算术平均值 L 及其中误差 mL 。 解: 58.260 5 58.256 58.260 58.258 58.262 58.264 = + + + + L = m m n n v v M v v 1.141 5 (5 1) 40 ( 1) [ ] (58.262 58.260) (58.264 58.260) [ ] (58.256 58.260) (58.260 58.260) (58.258 58.260) 2 2 2 2 2 = − = − = + − + − = − + − + − 2.已知控制点 A 的坐标( xA =110.500m, yA = 54.536m )和 AB 边的坐标方位角 =1350000 AB ,图上量得 P 点坐标为 xP = 80.500m, yP = 24.536m ,试计算用极 坐标法测设 P 点的测设数据,并绘图说明之。 解: D x y m x y arctg AP y y y m x x x m AP AP AP AP AB AP AP AP AP p A AP p A 42.426 90 180 | | 225 24.536 54.536 30 80.5 110.5 30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边在第三象限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135°0000 DAP P A B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合肥工业大学测量学B(题目).doc
- 《测量学》课程实验实习指导书.doc
- 《测量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电子教案讲义,共十六章).doc
- 《地面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内蒙古科技大学:张会战,共五章).ppt
- 《地面工程测量》课程授课教案(讲义).doc
- 《地面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Ground Engineering Surveying.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一 尺寸测量.pdf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pdf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二 形位误差测量.pdf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四 齿轮综合误差测量.pdf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尺寸链.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圆柱螺纹的公差与检测.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圆锥公差与检测.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孔与轴的检测.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轮廓及检测.doc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孔、轴公差与配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合肥工业大学测量学B(答案).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合肥工业大学测量学试卷A(题目).doc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徕卡GPS智能超站仪.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教案.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喜利得激光测量产品介绍.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徕卡TPS1200全站仪和GPS1200测量系统新产品介绍.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Z-MaxGPS展示.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GPS测量学综合教案.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GPS测量的原理与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975年首次珠峰高程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地形图测量测绘.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直线方向的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钢尺测距.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测量误差理论.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高程测量.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测量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角度测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