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EDA仿真实验手册

EDA仿真实验手册 安徽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1 EDA 仿真实验手册 安徽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一设计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实验 1、实验目的: *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通过实验加强对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掌握简单直流电路的设计方法与调试、测试方法步骤: 2、要求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KVL、KCL的电路,并进行理论的计算; *通过Multisim软件平台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分析结论: *写出实验报告 3、思考题: 幸测量电压和电流时,如何判断它们的正负号?正负号的意义是什么? *仿真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是否存在误差,若有误差其原因是什么? 实验二设计验证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的实验 1、实验目的: *验证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的理解: *掌握叠加定理的测试方法: *加深对电流和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2、要求: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的电路,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 *通过Multisim软件平台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分析结论: *写出实验报告: 3、思考题: *在进行叠加定理实验时,不作用的电压源和电流源怎样处理?为什么? 2
2 实验一 设计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实验 1、实验目的: * 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 通过实验加强对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 掌握简单直流电路的设计方法与调试、测试方法步骤; 2、要求: *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 KVL、KCL 的电路,并进行理论的计算; * 通过 Multisim 软件平台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分析结论; * 写出实验报告; 3、思考题: * 测量电压和电流时,如何判断它们的正负号?正负号的意义是什么? * 仿真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是否存在误差,若有误差其原因是什么? 实验二 设计验证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的实验 1、实验目的: * 验证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的理解; * 掌握叠加定理的测试方法; * 加深对电流和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2、要求: *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的电路,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 * 通过 Multisim 软件平台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分析结论; * 写出实验报告; 3、思考题: * 在进行叠加定理实验时,不作用的电压源和电流源怎样处理?为什么?

*功率是否也符合叠加定理? 实验三设计验证戴维南定理的实验 1、实验目的: *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掌握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的测定方法,并了解各种测量方法 的特点: 2、要求: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戴维南定理的电路,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 ◆通过Multisim软件平台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测量: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分析结论: *写出实验报告 3、思考题: *在求解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时,做短路试验,测量短路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理论证明二次电压测量方法与半电压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比较测定含源二端网络等效电阻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备注:含源二端网络的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量法: 在含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0oc, 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测其短路电流Isc,则等效电阻为Ro=Uoc/Isc。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可能会因短路电流过大而损坏电路内部的器件。 对于等效电阻较小的二端网络,一般不宜采用。 2、两次电压测量法: 对所测定的含源二端网络,第一次先测量开路电压Uo:第二次在端口接入一 个已知的负载电阻R,测量此时的端口电压U。通过计算即可求得等效内阻 R=(Uoc-U)R/U
3 * 功率是否也符合叠加定理? 实验三 设计验证戴维南定理的实验 1、实验目的: * 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 掌握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的测定方法,并了解各种测量方法 的特点; 2、要求: *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戴维南定理的电路,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 * 通过 Multisim 软件平台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测量; *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分析结论; * 写出实验报告; 3、思考题: * 在求解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时,做短路试验,测量短路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 理论证明二次电压测量方法与半电压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 比较测定含源二端网络等效电阻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备注:含源二端网络的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量法: 在含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 UOC, 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测其短路电流 ISC,则等效电阻为 R0=UOC/ISC。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可能会因短路电流过大而损坏电路内部的器件。 对于等效电阻较小的二端网络,一般不宜采用。 2、两次电压测量法: 对所测定的含源二端网络,第一次先测量开路电压 UOC;第二次在端口接入一 个已知的负载电阻 RL,测量此时的端口电压 U。通过计算即可求得等效内阻 R0=(UOC-U)RL/U

3、半电压测量法: 对所测定的含源二端网络,第一次先测量开路电压Uoc:第二次在端口接入 个已知的可调节负载电阻R1,测量端口电压,连续调节负载电阻(变小)观测 端口电压数值,当电压数值等于开路电压的一半时,停止负载电阻调节。测量 此时的负载电阻阻值该阻值就是等效电阻R0的数值。 实验四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实验 1、实验目的: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波形特征及测量: *基本元件承受正弦交流电压与其通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 ◆RLC串联电路的研究: 2、要求: *通过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单相交流电:熟悉瞬时值、有效值、最大 值、频率、周期等概念: *验证基本元件上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掌握交流电路中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形式与使用注意:容性、感性、 阻性负载的意义。 3、思考题: 幸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量能比较相位吗? *比较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差要求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若已知LC串联电路的激励电源频率为£,元件上用交流电压表测得电压 分别为VR、V、Vc。写出激励电源的瞬时表示式(电阻两端电压的初相设为O)。 实验五提高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的实验 1、实验目的: A
4 3、半电压测量法; 对所测定的含源二端网络,第一次先测量开路电压 UOC;第二次在端口接入一 个已知的可调节负载电阻 RL,测量端口电压,连续调节负载电阻(变小)观测 端口电压数值,当电压数值等于开路电压的一半时,停止负载电阻调节。测量 此时的负载电阻阻值该阻值就是等效电阻 R0 的数值。 实验四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实验 1、实验目的: *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波形特征及测量; * 基本元件承受正弦交流电压与其通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 * RLC 串联电路的研究; 2、要求: * 通过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单相交流电;熟悉瞬时值、有效值、最大 值、频率、周期等概念; * 验证基本元件上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 掌握交流电路中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形式与使用注意;容性、感性、 阻性负载的意义。 3、思考题: * 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量能比较相位吗? * 比较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差要求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 若已知 RLC 串联电路的激励电源频率为 f,元件上用交流电压表测得电压 分别为 VR、VL、VC。写出激励电源的瞬时表示式(电阻两端电压的初相设为 0)。 实验五 提高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的实验 1、实验目的:

*明确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定义与意义: *熟悉测量功率因数与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要求: *分别设计感性、容性负载各一个: *分别理论计算各自的功率因数: *设计分别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案,并仿真验证: 3、思考题: *提高功率因数对用户有何好处?对电源供方有何好处? *为何所有准则均不要求将功率因数提高到1? 实验六RC一阶动态电路的响应实验 1、实验目的: *测定一阶RC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学习动态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掌握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和耦合电路的基本概念: 2、要求: *设计一个能够完成RC电路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的实验环境: *进行RC电路充电、放电过程仿真及时间常数的测定: *进行RC积分电路的仿真: *进行RC微分电路的仿真: *进行RC耦合电路的仿真: 3、思考题: *RC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 *积分、微分及耦合电路区别及相同点有哪些? 实验七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实验
5 * 明确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定义与意义; * 熟悉测量功率因数与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要求: * 分别设计感性、容性负载各一个; * 分别理论计算各自的功率因数; * 设计分别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案,并仿真验证; 3、思考题: * 提高功率因数对用户有何好处?对电源供方有何好处? * 为何所有准则均不要求将功率因数提高到 1? 实验六 RC 一阶动态电路的响应实验 1、实验目的: * 测定一阶 RC 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 学习动态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 掌握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和耦合电路的基本概念; 2、要求: * 设计一个能够完成 RC 电路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的实验环境; * 进行 RC 电路充电、放电过程仿真及时间常数的测定; * 进行 RC 积分电路的仿真; * 进行 RC 微分电路的仿真; * 进行 RC 耦合电路的仿真; 3、思考题: * RC 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 * 积分、微分及耦合电路区别及相同点有哪些? 实验七 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实验

1、实验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了解电路元件的参数对响应 的影响: *观察二阶动态电路在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情况下的响应波形。利用 响应波形,测量衰减系数和阻尼震荡频率: 2、要求: *设计RLC串联电路分别处于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个电路参数。 *先理论计算,然后仿真。比较分析结论。 3、思考题: *推导出RLC串联电路处于临界阻尼状态时的电阻R值; *叙述二阶电路产生震荡的条件。震荡波形如何?电容电压与R、L、C参数 有何关系? 6
6 1、实验目的: *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了解电路元件的参数对响应 的影响; * 观察二阶动态电路在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情况下的响应波形。利用 响应波形,测量衰减系数和阻尼震荡频率; 2、要求: * 设计 RLC 串联电路分别处于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个电路参数。 * 先理论计算,然后仿真。比较分析结论。 3、思考题: * 推导出 RLC 串联电路处于临界阻尼状态时的电阻 R 值; * 叙述二阶电路产生震荡的条件。震荡波形如何?电容电压与 R、L、C 参数 有何关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大学:《电路理论》课程课程学习指导(课程重点及难点、典型例题分析、样卷).pdf
- 安徽大学:《电路理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授课教师:寻丽娜).pdf
- 安徽大学:《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s.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9 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电流的实用计算.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8 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暂态过程.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6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5 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0 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序阻抗和等值电路.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1 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的分析和计算.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2 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3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4 复杂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机算法.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4 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3 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2 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1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同步发电机的基本方程.ppt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doc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Kundur,中文版).pdf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电力系统分析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何仰赞).pdf
- 安徽大学:《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EDA电路仿真快速入门(Multisim).pdf
- 安徽大学:《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3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2章 三相电路.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6章 二端口网络.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1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0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6章 储能元件.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8章 相量法.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电组电路的一般分析.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电路定理.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pdf
-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