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资源(教案)6-汽油机燃料系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2
文件大小:6.2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资源(教案)6-汽油机燃料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C第十一周备注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概述授课10A汽车检测(3)、(4)班对象授课教学2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时数方式教学目的及要求123了解燃料系的类型掌握汽油机燃料系的作用、组成:理解混合气的组成及各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提要30分燃料系的类型-30分三、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与组成三、发动机运转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分的要求30分教学重点与难点1、燃料系的作用、组成:2、混合气的组成及各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课件、挂图

周 次 第十一周 备 注 章 节 名 称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概述 授 课 对 象 10A汽车检测(3)、(4)班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 );实验课( );实习( )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 了解燃料系的类型 2、 掌握汽油机燃料系的作用、组成; 3、 理解混合气的组成及各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时间分配 一、燃料系的类型 二、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与组成 三、发动机运转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分的要求 30分 30分 30分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 燃料系的作用、组成; 2、混合气的组成及各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 教 学 方 法 讲授 教 学 手 段 课件、挂图

讨论、练习作业教研室主任意见签字:教学总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反馈信息等)说明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教师要在授课前一周内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新课教学:一、燃料系的类型化油器式燃油喷射式二、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与组成1.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各种不同工况的要求,配制出一定数量和浓度的可燃混合气,然后供入汽缸,使之在临近压缩终了时点火燃烧而膨胀做功,最后将燃烧废气排入大气中。2.汽油机供给系统的组成一般化油器式汽油机供给系统由下列装置组成(如下图):(1)燃油供给装置,包括油箱12、汽油滤清器7、汽油泵6和油管5等。(2)空气供给装置,即空气滤清器1。(3)可燃混合气形成装置,即化油器2。(4)可燃混合气供给装置,包括进气管3汽油泵6将汽油自油箱,12泵出,流经汽油滤清器7,滤去所含杂质后,将汽油泵入化油器2中。空气则经空气滤清器1滤去所含灰尘后,流入化油器。汽油在化油器中实现雾化和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经过进气管3分配到各个汽缸。混合气燃烧生成的废气经排气管4与排气消声器10等被排到大气中。如何根据发动机工作的要求配制出不同浓度、不同数量、具有较高雾化质量的可燃混合气,是汽油供给系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间题,化油器是其中关键的部件。121110化油器式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1一空气滤清器2一化油器3一进气管4—排气管5一油管6一汽油泵7一汽油滤清器8一后排气管9一油管10一消声器11—排气尾管12一油箱13一油箱口14—油箱盖15—油浮子16—汽油表3.汽油的主要使用性能汽油(gasoline)是由石油提炼而得到的密度小又易于挥发的液体燃料。汽油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按照提炼方法,汽油可分为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等。汽油的使用性能指标主要是蒸发性、热值和抗爆性。汽油的蒸发性可通过燃料的蒸馏试验来测定。将汽油加热,分别测定蒸发

讨 论 、 练 习 、 作 业 教研室主任意见 签 字: 教学总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反馈信息等) 说 明 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教师要在授 课前一周内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 新课教学: 一、燃料系的类型 化油器式 燃油喷射式 二、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与组成 1. 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 汽油机供给系统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各种不同工况的要求,配制出一定数量和浓度的 可燃混合气,然后供入汽缸,使之在临近压缩终了时点火燃烧而膨胀做功,最后将燃烧废 气排入大气中。 2. 汽油机供给系统的组成 一般化油器式汽油机供给系统由下列装置组成(如下图): (1) 燃油供给装置,包括油箱 12、汽油滤清器 7、汽油泵 6 和油管 5等。 (2) 空气供给装置,即空气滤清器 1。 (3) 可燃混合气形成装置,即化油器 2。 (4) 可燃混合气供给装置,包括进气管 3。 汽油泵 6将汽油自油箱 12 泵出,流经汽油滤清器 7,滤去所含杂质后,将汽油泵入化油器 2 中。空气则经空气滤清器 1 滤去所含灰尘后,流入 化油器。汽油在化油器中实现雾化和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经过进气管 3 分配到各个汽缸。混合气燃烧生成的废气经排气管 4与排气消 声器 10 等被排到大气中。如何根据发动机工作的要求配制出不同浓度、不同数量、具有较高雾化质量的可燃混合气,是汽油供给系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 题,化油器是其中关键的部件。 化油器式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 1—空气滤清器 2—化油器 3—进气管 4—排气管 5—油管 6—汽油泵 7—汽油滤清器 8—后排气管 9—油管 10—消声器 11—排气尾管 12—油箱 13—油箱 口 14—油箱盖 15—油浮子 16—汽油表 3. 汽油的主要使用性能 汽油(gasoline)是由石油提炼而得到的密度小又易于挥发的液体燃料。汽油由多种碳氢 化合物组成。按照提炼方法,汽油可分为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等。 汽油的使用性能指标主要是蒸发性、热值和抗爆性。 汽油的蒸发性可通过燃料的蒸馏试验来测定。将汽油加热,分别测定蒸发

出10%、50%、90%馏分时的温度及终馏温度。但发动机所用的汽油蒸发性越强,则越易发生气阻导致发动机失速。热值是指1kg燃料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汽油的热值约为44000kJ/kg。汽油的抗爆性是汽油的一项主要性能指标。指汽油在发动机汽缸中燃烧时,避免产生爆燃的能力,亦即抗自燃能力。发动机选用抗爆性较好的汽油就可能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而不至于发生爆燃。汽油抗爆性的好坏程度一般用辛烷值表示,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国产汽油的辛烷值可以看其代号,例如,代号为RQ-90的汽油,其辛烷值不小于90。选择汽油的主要依据就是发动机的压缩比,一般压缩比高的汽油机应采用辛烷值高的汽油。三、发动机运转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分的要求1.可燃混合气成分1)空燃比将实际吸入发动机中空气的质量与燃料的质量比值称为空燃比A/F(air/fuelratio),用符号R表示(欧美国家采用),空燃比亦即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理论上,1kg汽油完全需14.7kg空气。故对汽油机而言,将空燃比为14.7的可燃混合气称为理论混合气:若燃烧空燃比小于14.7则说明汽油有余,称为浓混合气:若空燃比大于14.7则说明空气有余,称为稀混合气。2)过量空气系数将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与理论上完全燃烧1kg燃料所需的空气质量之比a表示。a=1的可燃混合气为理论可燃混合气:a1的则为稀可燃混合气。2.可燃混合气成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1)理论混合气:理论上汽缸中所含空气中的氧正好能使其中的燃料完全燃烧。但实际上,当a由于汽缸中可燃混合气的成分不可能绝对均匀的分布,残余废气的存在也影响火焰中心的形成和火焰的传播,即使a=1也达不到完全燃烧。2)稀混合气:可使所有汽油分子获得足够的氧气而完全燃烧。经济混合气的成分一般在a=1.05~1.15范围内。然而,空气过量后因燃烧速度减小、热损失增加而使平均有效压力和发动机的功率略有下降。若混合气过稀,会因燃烧速度的进一步减小而造成加速性能变坏,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甚至会出现进气管回火现象。因此,不能对发动机供给过稀的混合气。3)浓混合气:因可燃混合气中汽油分子较多而使燃烧速度加快,热损失减小。将发动机输出功率最大时的可燃混合气称为功率混合气。对不同的汽油机,功率混合气的成分一般在0.85~0.95的范围内。这时因可燃混合气中空气含量不足,致使其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济性较差。若可燃混合气过浓,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析出游离的碳粒,导致燃烧室积炭,发生排气管放炮现象及冒黑烟烟。此外,因这种可燃混合气的燃烧速度较低而造成功率下降,燃油消耗率显著增大。4)燃烧极限当可燃混合气太稀(a≥1.4)以及太浓(a≤0.4)时,虽能点燃,但火焰无法传播,导致发动机运转不稳定,直至熄火。故将此时的a分别称之为火焰传播下限和火焰传播上限。表4-1可燃合气浓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膜混合气种类空气过量系统数发动机功率油耗率现象火始传插上果混合气不燃谈。发动机不工作0.4燃烧室积炭,排气管冒黑烟,消声器饿小显著增大过涨混合气0,43~0.87有拍击声(敬地)最大增大18%功率混合气0.88减小2%增大器理轮视合气10减小8%最小经济配合气-11化油器回火和有拍击声,发动机过1.13~1,33显著减小昱著增大过格混合气热,加建性变环火始传摄下限混合气不燃烧,发动机不工作1.43.汽车发动机各种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分的要求发动机工况是发动机工作情况的简称,其主要参数是负荷和转速,转速一定时,负荷可以用节气门开度来衡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载荀、车速、路况等经常变化。因此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有以下特点:工况变化范围大,负荷可从0变到100%,转速可从最低稳定转速变化到最高转速:在汽车行驶的大部分时间内,发动机在中等负荀下工作。轿车发动机。负荷经常是40%~60%,而货车则为70%~80%车用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对混合气的浓度有不同的要求,分述如下:(1)稳定工况对混合气成分的要求。急速工况:急速一般是指发动机在对外无功率输出的情况下以最低转速运转,此时混合气燃烧后所做的功,只是用以克服发动机内部的阻力,使发动机保持最低转速稳定运转。汽油机急速转速一般为400800r/min,需供给浓而少的混合气(a=0.6~0.8)。小负荷工况:当节气门略开启而转入小负荷工况时,新鲜混合气的品质逐渐改善,废气对混合气的稀释作用逐渐减弱,因而混合气浓度可以减小至0.7~0.9.中等负荷工况:车用发动机在大部分工作时间内处于中等负荷状态。在此情况下,节气门有足够的开度,燃油经济性要求是首要的,a=0.9~1.1,中值应随开度的加大而加大,供给多而稀的混合气。大负荷和全负荷工况:要求化油器能供给相应于最大功率的浓混合气,即多而浓的混合气。浓度为0.8~0.9。(2)过渡工况。启动工况:冷发动机启动,需供给极浓的混合气,a=0.2~0.6。暖机:过量空气系统数a值应当随着温度的升高,从启动时的极小值逐渐加大到稳定急速所要求的数值为止。加速工况:需供给额外的燃油,以防止混合气瞬间变稀,恶化加速性能。周次第十一周备注章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概述名称授课10A汽车检测(3)、(4)班对象授课教学2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时数方式教学目1、了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点2、熟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及特点3、掌握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

出 10%、50%、90%馏分时的温度及终馏温度。但发动机所用的汽油蒸发性越强,则越易发生气阻导致发动机失速。 热值是指 1kg 燃料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汽油的热值约为 44000kJ/kg。 汽油的抗爆性是汽油的一项主要性能指标。指汽油在发动机汽缸中燃烧时,避免产生爆燃的能力,亦即抗自燃能力。发动机选用抗爆性较好的汽油, 就可能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而不至于发生爆燃。汽油抗爆性的好坏程度一般用辛烷值表示,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国产汽油的辛烷值可以看其代号,例 如,代号为 RQ-90 的汽油,其辛烷值不小于 90。选择汽油的主要依据就是发动机的压缩比,一般压缩比高的汽油机应采用辛烷值高的汽油。 三、发动机运转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分的要求 1. 可燃混合气成分 1) 空燃比 将实际吸入发动机中空气的质量与燃料的质量比值称为空燃比A/F(air/fuel ratio),用符号R表示(欧美国家采用),空燃比亦即燃烧lkg燃料实际 供给的空气量。理论上,1kg汽油完全需 14.7kg 空气。故对汽油机而言,将空燃比为 14.7 的可燃混合气称为理论混合气;若燃烧空燃比小于 14.7 则 说明汽油有余,称为浓混合气;若空燃比大于 14.7 则说明空气有余,称为稀混合气。 2) 过量空气系数 将燃烧 1kg 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与理论上完全燃烧 1kg 燃料所需的空气质量之比a表示。 a=1 的可燃混合气为理论可燃混合气; a<1 的为浓可燃混合气; a>l 的则为稀可燃混合气。 2. 可燃混合气成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1) 理论混合气:理论上汽缸中所含空气中的氧正好能使其中的燃料完全燃烧。但实际上,当a由于汽缸中可燃混合气的成分不可能绝对均匀的分布, 残余废气的存在也影响火焰中心的形成和火焰的传播,即使a=1也达不到完全燃烧。 2) 稀混合气:可使所有汽油分子获得足够的氧气而完全燃烧。经济混合气的成分一般在a=1.05~1.15范围内。然而,空气过量后因燃烧速度减小、 热损失增加而使平均有效压力和发动机的功率略有下降。若混合气过稀,会因燃烧速度的进一步减小而造成加速性能变坏,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甚至会 出现进气管回火现象。因此,不能对发动机供给过稀的混合气。 3) 浓混合气:因可燃混合气中汽油分子较多而使燃烧速度加快,热损失减小。将发动机输出功率最大时的可燃混合气称为功率混合气。对不同的汽 油机,功率混合气的成分一般在0.85~0.95的范围内。这时因可燃混合气中空气含量不足,致使其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济性较差。若可燃 混合气过浓,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析出游离的碳粒,导致燃烧室积炭,发生排气管放炮现象及冒黑烟烟。此外,因这种可燃混合气的燃烧速度较低而 造成功率下降,燃油消耗率显著增大。 4) 燃烧极限 当可燃混合气太稀(a≥1.4)以及太浓(a≤0.4)时,虽能点燃,但火焰无法传播,导致发动机运转不稳定,直至熄火。故将此时的a分别称之 为火焰传播下限和火焰传播上限。 3. 汽车发动机各种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分的要求 发动机工况是发动机工作情况的简称,其主要参数是负荷和转速,转速一定时,负荷可以用节气门开度来衡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载荷、车速、路 况等经常变化。因此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有以下特点:工况变化范围大,负荷可从 0 变到 100%,转速可从最低稳定转速变化到最高转速;在汽车行驶的大 部分时间内,发动机在中等负荷下工作。轿车发动机。 负荷经常是 40%~60%,而货车则为 70%~80%车用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对混合气的浓度有不同的 要求,分述如下: (1) 稳定工况对混合气成分的要求。 怠速工况:怠速一般是指发动机在对外无功率输出的情况下以最低转速运转,此时混合气燃烧后所做的功,只是用以克服发动机内部的阻力,使发动 机保持最低转速稳定运转。汽油机怠速转速一般为 400~800r/min,需供给浓而少的混合气(a=0.6~0.8)。 小负荷工况:当节气门略开启而转入小负荷工况时,新鲜混合气的品质逐渐改善,废气对混合气的稀释作用逐渐减弱,因而混合气浓度可以减小至 0.7~0.9。 中等负荷工况:车用发动机在大部分工作时间内处于中等负荷状态。在此情况下,节气门有足够的开度,燃油经济性要求是首要的,a =0.9~1.1, Φ值应随开度的加大而加大,供给多而稀的混合气。 大负荷和全负荷工况:要求化油器能供给相应于最大功率的浓混合气,即多而浓的混合气。浓度为0.8~0.9。 (2) 过渡工况。 启动工况:冷发动机启动,需供给极浓的混合气,a =0.2~0.6。 暧机:过量空气系统数a值应当随着温度的升高,从启动时的极小值逐渐加大到稳定怠速所要求的数值为止。 加速工况:需供给额外的燃油,以防止混合气瞬间变稀,恶化加速性能。 周 次 第十一周 备 注 章 节 名 称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概述 授 课 对 象 10A汽车检测(3)、(4)班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 );实验课( );实习( )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1、了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点 2、熟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3、掌握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及要求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化油器燃油供给系统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比较:15分30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5分教学重点与难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课件、挂图段讨论练习作业教研室主任意见签字:教学总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反馈信息等)

及 要 求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时间分配 一、化油器燃油供给系统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比较: 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 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5分 30分 45分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 学 方 法 讲授 教 学 手 段 课件、挂图 讨 论 、 练 习 、 作 业 教研室主任意见 签 字: 教学总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反馈信息等)

说明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教师要在授课前一周内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新课教学:电控汽油喷射系统EFI(ElectronicFuelInjection)是利用电子控制技术控制喷油器,将一定数量和压力的汽油直接喷射到进气管道或汽缸中与进入的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混合气的汽油机燃油供给装置。、化油器燃油供给系统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比较:与传统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装有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进气管道中没有喉管,提高了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增加了发动机的功率和转矩。2、对可燃混合气成分进行精确的控制,使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3、发动机各缸可燃混合气量的分配更加均匀,节省燃油并减少废气排放中的有害成分。采用汽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与传统的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发动机的功率可提高5%~10%,油耗降低5%~10%,废气中有害排放含量减少15%~20%,能满足目前严格的排放及燃料经济性法规的要求。二、分类1.按喷射控制装置的型式分类机械控制式机电混合控制式电子控制式。2.按喷油器喷射部位的不同分类缸内喷射(直接喷射):喷射压力较高,约3~5MPa。缸外喷射:分为进气管(节气门体喷射,单点喷射)和进气道喷射(多点喷射),E0OR进气管喷射(节气门体喷射)1—空气阀2—油压调节器3—回油管4—喷油器5一节气门体6—节气门力力力进气道喷射(多点喷射)1一进气支管2一进气道3一进气门4密封圈5一喷油器6一接线柱3.按进气量的检测方式分类流量型系统:以质量流量方式检测进气量,即用空气流量计直接检测出进气管的空气流量,用测得的空气流量除以发动机的转速而得每一循环的空气量,由此算出每一循环的汽油喷射量。此方法检测精度高,目前使用较为广泛。压力型系统:以速度一一密度方式检测进气量,即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出进气管的压力,再根据发动机的转速间接地推算出进气流量,从而确定汽油喷射量。因进气管压力与吸入的空气量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故此法的检测精度不高。4.按喷射方式连续喷射:在发动机工作期间,喷油器连续不断地向进气道内喷油,且大部分汽油是在进气门关闭时喷射的。这种喷射方式大多用于机械控制式或机电混合控制式汽油喷射系统。间歌喷射:在发动机工作期间,汽油被间歌地按一定规律喷入进气道内。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都采用间歌喷射方式。间歌喷射还可按各缸喷射时间分为同时喷射、分组喷射和顺序喷射等三种形式。同时喷射是电控单元发出同一个指令控制各缸喷油器同时喷油分组喷射是指各缸喷油器分成两组,每一组喷油器共用一根导线与电控单元连接,电控单元在不同时刻先后发出指喷油器按发动机两个喷油指令,分别控制两组的喷油器交替喷射。顺序喷射则是各缸的工作顺序进行喷射。电控单元根据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辨别各缸的进气行程,适时发出各缸喷油指令以实现顺序喷射。H

说 明 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教师要在授 课前一周内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 新课教学: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EFI(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是利用电子控制技术控制喷油器,将一定数量和压力的汽油直接喷射到进气管道或汽缸中, 与进入的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混合气的汽油机燃油供给装置。 一、化油器燃油供给系统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比较: 与传统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装有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具有下列优点: 1、由于进气管道中没有喉管,提高了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增加了发动机的功率和转矩。 2、对可燃混合气成分进行精确的控制,使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3、发动机各缸可燃混合气量的分配更加均匀,节省燃油并减少废气排放中的有害成分。 采用汽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与传统的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 发动机的功率可提高5%~10%,油耗降低 5%~10%,废气中有害排放含量减少 15%~20%,能满足目前严格的排放及燃料经济性法规的要求。 二、分类 1. 按喷射控制装置的型式分类 机械控制式 机电混合控制式 电子控制式。 2. 按喷油器喷射部位的不同分类 缸内喷射(直接喷射):喷射压力较高,约 3~5MPa。 缸外喷射:分为进气管(节气门体喷射,单点喷射)和进气道喷射(多点喷射), 进气管喷射(节气门体喷射) 1—空气阀 2—油压调节器 3—回油管 4—喷油器 5—节气门体 6—节气门 进气道喷射(多点喷射) 1—进气支管 2—进气道 3—进气门 4—密封圈 5—喷油器 6—接线柱 3. 按进气量的检测方式分类 流量型系统:以质量流量方式检测进气量,即用空气流量计直接检测出进气管的空气流量,用测得的空气流量除以发动机的转速而得每一循环的 空气量,由此算出每一循环的汽油喷射量。此方法检测精度高,目前使用较为广泛。 压力型系统:以速度——密度方式检测进气量,即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出进气管的压力,再根据发动机的转速间接地推算出进气流量,从而确定汽 油喷射量。因进气管压力与吸入的空气量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故此法的检测精度不高。 4. 按喷射方式 连续喷射:在发动机工作期间,喷油器连续不断地向进气道内喷油,且大部分汽油是在进气门关闭时喷射的。这种喷射方式大多用于机械控制式或机 电混合控制式汽油喷射系统。 间歇喷射:在发动机工作期间,汽油被间歇地按一定规律喷入进气道内。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都采用间歇喷射方式。 间歇喷射还可按各缸喷射时 间分为同时喷射、分组喷射和顺序喷射等三种形式。 同时喷射是电控单元发出同一个指令控制各缸喷油器同时喷油 分组喷射是指各缸喷油器分成两组,每一组喷油器共用一根导线与电控单元连接,电控单元在不同时刻先后发出指喷油器按发动机两个喷油指令,分 别控制两组的喷油器交替喷射。 顺序喷射则是各缸的工作顺序进行喷射。电控单元根据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辨别各缸的进气行程,适时发出各缸喷油指令以实现顺序喷射

同时喷射控制方式电路分组喷射控制方式电路1-ECU2—喷油器1-ECU2—喷油器顺序喷射方式控制电路I—ECU2—喷油器三、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1.系统组成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较多,但其组成基本相同,即由燃油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组成。1)燃油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统是向汽缸内供给燃烧时所需一定量的燃油。主要由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及喷油器等组成。燃油供给系统2)空气供给系统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空气,并测量和控制空气量。主要由空气滤清器、空气流量传感器、进气总管及进气支管等组成。空气供给系统1一空气滤清器2一空气流量传感器3一PCV管4一急速开关控制传感器5一进气总管6一进气歧管7一空气阀3)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控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各种传感器及执行器三部分组成4电子控制系统1一空气流量传感器2—碳罐电磁阀3—点火模块和点火线圈4—进气温度传感器5一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6一废气再循环阀7—节气门体8—曲轴箱强制通风阀9—冷却水温传感器10一机油压力传感器11一爆震传感器12一喷油器组件13一曲轴转速传感器14一曲轴位置传感器15一氧传感器16一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同时喷射控制方式电路 分组喷射控制方式电路 1—ECU 2—喷油器 1—ECU 2—喷油器 顺序喷射方式控制电路 1—ECU 2—喷油器 三、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1. 系统组成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较多,但其组成基本相同,即由燃油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组成。 1) 燃油供给系统 燃油供给系统是向汽缸内供给燃烧时所需一定量的燃油。主要由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及喷油器等组成。 燃油供给系统 2) 空气供给系统 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空气,并测量和控制空气量。主要由空气滤清器 、空气流量传感器 、进气总管及进气支管等组成。 空气供给系统 1—空气滤清器 2—空气流量传感器 3—PCV 管 4—怠速开关控制传感器 5—进气总管 6—进气歧管 7—空气阀 3) 电子控制系统 主要由电控单元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各种传感器及执行器三部分组成 电子控制系统 1—空气流量传感器 2—碳罐电磁阀 3—点火模块和点火线圈 4—进气温度传感器 5—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6—废气再循环阀 7—节气门体 8—曲轴箱强制通风阀 9—冷却 水温传感器 10—机油压力传感器 11—爆震传感器 12—喷油器组件 13—曲轴转速传感器 14—曲轴位置传感器 15—氧传感器 16—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2.工作原理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EFI是以一个电控单元ECU为控制中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上不同部位的传感器,测出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参数,精确的计算进入汽缸的空气量,再按照电控单元中预存的控制程序精确地控制喷油,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以求得最佳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1)L型汽油喷射系统多点、间歌式汽油喷射系统。它以发动机的进气量和发动机转速作为基本控制参数,从而提高了喷油量的控制精度。-H-广h白E310国国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L型汽油喷射系统1-汽油箱2电动汽油泵3一燃油滤清器4—燃油分配管5—油压调节器6电控单元7—喷油器8—冷启动喷嘴9急速调节螺钉10一节气门位置传感器11一节气门12空气流量计13—进气温度传感器14一继电器组15一氧传感器16—发动机温度传感器17一热时间开关18一分电器19一补充空气阀20一急速混合气调节螺钉21一蓄电池22一点火开关2)LH型汽油喷射系统:与L型汽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LH型采用热线式空气流量计,而L型采用翼片式空气流量计。热线式空气流量计无运动部件,进气阻力小,信号反应快,测量精度高。另外,LH型汽油喷射系统的电控装置采用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快,控制范围广,功能更加完善。0LH型汽油喷射系统1一汽油箱2—电动汽油泵3—汽油滤清器4—燃油分配管5油压调节器6—热线式空气流量计7一补充空气阀8—冷启动喷嘴9喷油器10-氧传感器11-空气滤清器12一节气门位置传感器13节气门14—发动机温度传感器15热时间开关16—分电器17-电控单元18点火开关19蓄电池3)D型汽油喷射系统它是最早应用在汽车发动机上的电子控制多点间歌式汽油喷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以进气管压力和发动机转速作为基本控制参数,用来控制喷油器的基本喷油量。D型汽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与L型汽油喷射系统类似。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但控制精度稍差,当大气状态有较大变化时,汽车加速反应不良。现代汽车发动机上所使用的D型汽油喷射系统都是经过改进的,如采用运算速度快、内存容量大的微机,完善控制功能等

2. 工作原理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 EFI 是以一个电控单元 ECU 为控制中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上不同部位的传感器,测出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参数,精确的计 算进入汽缸的空气量,再按照电控单元中预存的控制程序精确地控制喷油,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以求得最佳的动力性、经 济性及排放性。 1) L 型汽油喷射系统 多点、间歇式汽油喷射系统。它以发动机的进气量和发动机转速作为基本控制参 数,从而提高了喷油量的控制精度。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 L 型汽油喷射系统 1-汽油箱 2—电动汽油泵 3—燃油滤清器 4—燃油分配管 5—油压调节器 6—电控单元7—喷油器 8—冷启动喷嘴 9—怠速调节螺钉 10—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1—节气门 12 —空气流量计13—进气温度传感器 14—继电器组 15—氧传感器 16—发动机温度传感器 17—热时间开关18—分电器 19—补充空气阀 20—怠速混合气调节螺钉 21—蓄电 池 22—点火开关 2)LH 型汽油喷射系统: 与L型汽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 LH型采用热线式空气流量计,而 L型采用翼片式空气流量计。热线式空气流量计无运动 部件,进气阻力小,信号反应快,测量精度高。另外,LH 型汽油喷射系统的电控装置采用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快,控制范围广,功能更加完 善。 LH 型汽油喷射系统 1—汽油箱 2—电动汽油泵 3—汽油滤清器 4—燃油分配管 5—油压调节器 6—热线式空气流量计 7—补充空气阀 8—冷启动喷嘴 9—喷油器 10—氧传感器 11—空气滤清器 1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3—节气门 14—发动机温度传感器 15—热时间开关 16—分电器 17—电控单元 18—点火开关 19—蓄电池 3) D 型汽油喷射系统 它是最早应用在汽车发动机上的电子控制多点间歇式汽油喷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以进气管压力和发动机转速作为基本控制参数,用来控制喷油器的 基本喷油量。 D 型汽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与 L 型汽油喷射系统类似。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但控制精度稍差,当大气状态有较大变化时,汽车加速反应不良。现代 汽车发动机上所使用的 D型汽油喷射系统都是经过改进的,如采用运算速度快、内存容量大的微机,完善控制功能等

D型汽油喷射系统1一汽油箱2一电动汽油泵3一汽油滤清器4—发动机温度传感器5—热时间开关6—喷油器7-进气管压力传感器8—补充空气阀9冷启动喷嘴10—节气门位置传感器11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2—油压调节器13—蓄电池14—分电器15—电控单元4)节气门体汽油喷射系统单点喷射系统。与上述多点喷射系统不同,单点喷射系统只用一个或两个安装在节气门体上的喷油器,将汽油喷入节气门前方的进气管内,并与吸入的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再通过进气支管分配至各汽缸。节气门体汽油喷射系统1一汽油箱2—电动汽油泵3-汽油滤清器4—油压调节器5—喷油器6进气温度传感器7电控单元8一氧传感器9-发动机温度传感器10-急速控制阀11一节气门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12—分电器及曲轴位置传感器13一蓄电池14一点火开关15继电器周次第十一周备注章节空气供给系统名称授课10A汽车检测(3)、:(4)班对象授课教学2理论课():实验课():实习(V)时数方式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空气流量计和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功用、类型、结构及原理。2掌握节气门体的构造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结构原理。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1.空气滤消器5分空气流量计40分2.(叶片式、卡门旋涡式、热线式、热膜式)20分

D 型汽油喷射系统 1—汽油箱 2—电动汽油泵 3—汽油滤清器 4—发动机温度传感器 5—热时间开关 6—喷油器 7—进气管压力传感器 8—补充空气阀 9—冷启动喷嘴 10—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1—进气温度传感器 12—油压调节器 13—蓄电池 14—分电器 15—电控单元 4) 节气门体汽油喷射系统 单点喷射系统。与上述多点喷射系统不同,单点喷射系统只用一个或两个安装在节气门体上的喷油器,将汽油喷入节气门前方的进气管内,并与吸入 的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再通过进气支管分配至各汽缸。 节气门体汽油喷射系统 1—汽油箱 2—电动汽油泵 3—汽油滤清器 4—油压调节器 5—喷油器 6—进气温度传感器 7—电控单元 8—氧传感器 9—发动机温度传感器 10—怠速控制阀 11—节气门及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2—分电器及曲轴位置传感器 13—蓄电池 14—点火开关 15—继电器 周 次 第十一周 备 注 章 节 名 称 空气供给系统 授 课 对 象 10A汽车检测(3)、(4)班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实验课( );实习( √ )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 掌握空气流量计和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功用、类型、结构及原理。 2、 掌握节气门体的构造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时间分配 1. 空气滤清器 2. 空气流量计 (叶片式、卡门旋涡式、热线式、热膜式) 5分 40分 20分

3.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20分(半导体压敏电阻式、膜盒传动可变电感式、5分三线高灵敏度可变电阻式、电容式)4.节气门体(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急速空气阀)5.进气管教学重点与难点1.热丝式、热膜式空气流量计:2.压敏电阻式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教学方讲授法教学手印课件、挂图段讨论、练习作业教研室主任意见签字:教学总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反馈信息等)说明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教师要在授课前一周内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新课教学:新课引入:复习空气供给系统的组成:空气供给系统由空滤器、空气流量计或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体、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总管、进气歧管及急速空气控制装置等组成。引入本堂课内容:空气供给系统各组成部件的构造及原理。新课教学:、空气滤清器1、功用:清除进入气缸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土和沙粒,以减少气缸、活塞和活塞环的磨损

3. 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 (半导体压敏电阻式、膜盒传动可变电感式、 三线高灵敏度可变电阻式、电容式) 4. 节气门体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空气阀) 5. 进气管 20分 5分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热丝式、热膜式空气流量计; 2.压敏电阻式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 教 学 方 法 讲授 教 学 手 段 课件、挂图 讨 论 、 练 习 、 作 业 教研室主任意见 签 字: 教学总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反馈信息等) 说 明 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教师要在授 课前一周内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 新课教学: 新课引入: 复习空气供给系统的组成: 空气供给系统由空滤器、空气流量计或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体、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总管、进气歧管及怠速空气控制装置等组成。 引入本堂课内容:空气供给系统各组成部件的构造及原理。 新课教学: 一、空气滤清器 1、功用: 清除进入气缸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土和沙粒,以减少气缸、活塞和活塞环的磨损

桑塔纳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2、分类:惯性式:利用气流在急速改变流动方向时,因尘土具有较大的惯性而被清除分离。过滤式:利用气流通过金属网、金属丝、纤维、滤纸芯等狭窄、曲折的滤芯通道时产生多次碰撞,使尘土被阻挡或粘附在滤芯上。油浴式:当气体流过油面时,利用油液的粘附作用将空气中的尘土、杂质等粘附在油液表面。3、结构:达#品Y光AEM气管司T二、空气流量计功用:检测发动机的进气量,将进气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到发动机ECU:发动机ECU据此信号决定主喷油量。类型:叶片式、卡门旋涡式、热线式和热膜式等四种。1、叶片式空气流量计1)组成:测量板、补偿板、回位弹簧、电位计、旁通气道、急速调整螺钉和接线插头等组成。1、叶升式空气速量计:别版,:销:用临:国taveOA口OON49E6A.BED2)工作原理:空气推力使测量板打开一个角度,当推开测量板的力和回位弹簧变形后的弹力相平衡时,测量板便停止转动,与测量板同轴转动的电位计轴带动可变电阻滑动触头滑动,当测量板保持某一开度时,电位计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值,其测量端子便将一定的信号电压输送到发动机ECU。3)怠速调整螺钉的调节原理:当发动机热急速运行时,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为一定值。旋出急速调整螺钉,则经旁通空气道进入的空气量就多,而经翼板计量的空气量就少,发动机ECU就少喷油,而空气的总量是定值,因而混合气的浓度就稀:反之,混合气的浓度就浓。故叶片式空气流量计上的急速调整螺钉可起到调整混合气浓度的作用。4)燃油泵开关:控制燃油泵继电器。发动机工作时,进气流推动翼板,开关接通,燃油泵继电器导通,燃油泵工作:当发动机停止运转时,翼板回位,开关断开,燃油泵继电器也断开,燃油泵停止工作。防止发生意外时汽油泵仍在工作使汽油外溢而引起火灾。5)特点:A)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测量精度不受电源电压波动的影响;B)进气阻力大、急加速响应慢、外型尺寸大、布置比较困难。C)属空气体积流量测量型,对大气压力和温度的变化需要修正。2、卡门旋涡式(卡尔曼涡流式)空气流量计基本原理:当流体流经一个柱状物体(涡流发生器)后,在其下游流体中就会形成两列平行状漩涡,且左右交替出现。进气量越大,涡流数量越多,压力变化频率就越高。因此,根据漩涡出现的频率就可测出流体的流量。涡流测量精度由空气通道面积与涡流发生器的尺寸决定。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超声波检测方式(三菱吉普、长风猎豹、现代等)反光镜检测方式(丰田凌志LS400、皇冠3.0等)超声波检测式空气流量计(1)组成:涡流发生器、涡流稳定器、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接收器、集成控制电路、进气温度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等

桑塔纳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 2、分类: 惯性式:利用气流在急速改变流动方向时,因尘土具有较大的惯性而被清除分离。 过滤式:利用气流通过金属网、金属丝、纤维、滤纸芯等狭窄、曲折的滤芯通道时产生多次碰撞,使尘土被阻挡或粘附在滤芯上。 油浴式:当气体流过油面时,利用油液的粘附作用将空气中的尘土、杂质等粘附在油液表面。 3、结构: 二、空气流量计 功用:检测发动机的进气量,将进气量 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到发动机ECU;发动机ECU据此信号决定主喷油量。 类型:叶片式、卡门旋涡式、热线式和 热膜式等四种。 1、叶片式空气流量计 1)组成:测量板、补偿板、回位弹簧、电位计、 旁通气道、怠速调整螺钉和接线插头等组成。 2)工作原理: 空气推力使测量板打开一个角度,当推开测量板的力和回位弹簧变形后的弹力相平衡时,测量板便停止转动,与测量板同轴转动的电位计轴带动可变电阻 滑动触头滑动,当测量板保持某一开度时,电位计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值,其测量端子便将一定的信号电压输送到发动机ECU。 3)怠速调整螺钉的调节原理: 当发动机热怠速运行时,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为一定值。旋出怠速调整螺钉,则经旁通空气道进入的空气量就多,而经翼板计量的空气量就少,发动机ECU 就少喷油,而空气的总量是定值,因而混合气的浓度就稀;反之,混合气的浓度就浓。故叶片式空气流量计上的怠速调整螺钉可起到调整混合气浓度的作 用。 4)燃油泵开关: 控制燃油泵继电器。发动机工作时,进气流推动翼板,开关接通,燃油泵继电器导通,燃油泵工作;当发动机停止运转时,翼板回位,开关断开,燃 油泵继电器也断开,燃油泵停止工作。防止发生意外时汽油泵仍在工作使汽油外溢而引起火灾。 5)特点: A)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测量精度不受电源电压波动的影响; B)进气阻力大、急加速响应慢、外型尺寸大、布置比较困难。 C)属空气体积流量测量型,对大气压力和温度的变化需要修正。 2、卡门旋涡式(卡尔曼涡流式)空气流量计 基本原理: 当流体流经一个柱状物体(涡流发生器)后,在其下游流体中就会形成两列平行状漩涡,且左右交替出现。进气量越大,涡流数量越多,压力变化频率就越 高。因此,根据漩涡出现的频率就可测出流体的流量。涡流测量精度由空气通道面积与涡流发生器的尺寸决定。 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超声波检测方式 ——(三菱吉普、长风猎豹、现代等) 反光镜检测方式 ——(丰田凌志LS400、皇冠3.0等) 超声波检测式空气流量计 (1)组成:涡流发生器、涡流稳定器、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接收器、集成控制电路、进气温度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等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