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讲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344.7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讲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讲《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课程教案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120分钟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20分钟)2、两种文化的提出:(25分钟)3、“李约瑟难题”;(25分钟)4、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25分钟)(25分钟)5、时代的发展需要文理兼通的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文物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及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2、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的学习方法;3、了解两种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4、理解体会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5、了解“李约瑟难题”及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6、了解物理学的人文内涵,理解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7、理解体会文理兼通在个体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难点:“李约瑟难题”及物理学的文化内涵授课安排:《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50分钟)1、2、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30分钟)3、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40分钟)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课堂讲解、PPT、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板书:多媒体

第一讲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 课程教案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120 分钟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 (20 分钟) 2、两种文化的提出; (25 分钟) 3、“李约瑟难题”; (25 分钟) 4、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 (25 分钟) 5、时代的发展需要文理兼通的人; (25 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文物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及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的学习方法; 3、了解两种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4、理解体会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5、了解“李约瑟难题”及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6、了解物理学的人文内涵,理解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 7、理解体会文理兼通在个体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李约瑟难题”及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授课安排: 1、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 (50 分钟) 2、 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 (30 分钟) 3、 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0 分钟) 教学方法与手段: 网络课堂讲解、PPT、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堂板书:多媒体

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讲授法+PPT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展示欢迎走进《人文物理》的课堂,《人文物理》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开设了8年多时间,有5000余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面向的对象既可以是理工类、也可以是文科类的学生。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看一看这门课程的名称:《人文物理》《人文物理》这4个字拆分开是两个词汇一一人文和物理。物理大家都比较熟悉,文科同学也接触过这门课程,但是在物理课程前面加上“人文”两个字,又讲什么呢?先看人文人文这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简称,大家对人文两个字的直接反应是一一礼乐教化,和人的精神层面相关联。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词,强调是与人有关的人文现象或人文世界。主要指通常说的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是礼仪之邦,人文和人文教育、人文文化,有非常丰厚的底蕴。再看物理物理这两个字作为中文引入只有100多年的时间,晚清使用“格致”或“格物”代表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它是源于《礼记.大学》中的一段话:“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事物被体察之后知识才能被掌握。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记.大学》八目除了格物、致知,还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而物理这个词汇,1900年才出现,1900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译刊《物理学》一书,书名袭用了日文名称,即日文汉字未做改变。数年之后,我国逐渐统一采用了具有近代科学含义的学科名称:“物理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导。也被称为“科技之母”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2个实例说明:2005年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物理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用学科名字命名的年份,用来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2000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BBC等十几家世界级大媒体,作了一次调查,请世界各国的读者评选,从公元1001年至2000年,1000年来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100位名人。结果荣登榜首的是一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明杰出的物理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被全世界公认!《人文物理》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突出物理学的文化内涵,展现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 欢迎走进《人文物理》的课堂,《人文物理》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开设了 8 年多时间,有 5000 余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 这门课程面向的对象既可以是理工类、也可以是文科类的学生。到底是一门 怎样的课程呢?看一看这门课程的名称:《人文物理》 《人文物理》这 4 个字拆分开是两个词汇——人文和物理。物理大家都 比较熟悉,文科同学也接触过这门课程,但是在物理课程前面加上“人文” 两个字,又讲什么呢? 先看人文 人文这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简称,大家对人文两个 字的直接反应是——礼乐教化,和人的精神层面相关联。在西方,人文一词 来源于拉丁词,强调是与人有关的人文现象或人文世界。主要指通常说的人 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我们国家从古 到今就是礼仪之邦,人文和人文教育、人文文化,有非常丰厚的底蕴。 再看物理 物理这两个字作为中文引入只有 100 多年的时间,晚清使用 “格致”或“格物”代表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它是源于《礼记.大学》中的 一段话:“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 事物,事物被体察之后知识才能被掌握。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礼记.大学》八目除了格物、致知,还有、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 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而物理这个词汇,1900 年才出现,1900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译刊《物理学》 一书,书名袭用了日文名称,即日文汉字未做改变。数年之后,我国逐渐统 一采用了具有近代科学含义的学科名称:“物理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 新技术学科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导。也被称为“科技之母”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 2 个实例说明: 2005 年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物理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用学 科名字命名的年份,用来纪念相对论诞生 100 周年,纪念爱因斯坦逝世 50 周年。 2000 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 BBC 等十几家世 界级大媒体,作了一次调查,请世界各国的读者评选,从公元 1001 年至 2000 年,1000 年来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 100 位名人。结果荣登榜首的是一位物 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明杰出的物理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被全世界公 认! 《人文物理》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突出物理学的文化内涵,展现 讲 授 法 +PPT 展示

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有的同学说我是学文的,初中毕业后文理分科,就没有再经历系统的物理学习,在这个课堂上讲比较深奥的物理知识,没有办法接受;而对于理工动画演示类的同学来说,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中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物理知识,我再学什么呢?课程以物理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基础知识不涉及到物理内容的推导或公式的推演,也不涉及到相关的运算,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来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展现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大而言之是呈现两种文化的交融。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物理学发展史中一些重大发现的内容和意义,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突出贡献,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深入思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人文精神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体会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共同目标,以及在现代教育中消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隔阅的重要性。2、两种文化的提出首先了解什么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指的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而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曾经我看过当年华科大校长杨叔子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文章中提到: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特有的人性,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走向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正与消除。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文化主要是讲主观世界

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的同学说我是学文的,初中毕业后文理分科,就没有再经历系统的物 理学习,在这个课堂上讲比较深奥的物理知识,没有办法接受;而对于理工 类的同学来说,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中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物理知识,我再学什 么呢? 课程以物理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基础知识不涉及到物理内容的推导或公 式的推演,也不涉及到相关的运算,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些基础的物理知 识和物理原理,来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展现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大而言之是呈现两种文化的交融。 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物理学发 展史中一些重大发现的内容和意义, 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突出贡 献,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深入思考“科学文化与人 文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人文精神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自然科学中的研究 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体会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和 人文文化的共同目标, 以及在现代教育中消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隔阂的重 要性。 2、两种文化的提出 首先了解什么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指的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 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 而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 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 该是什么”。 曾经我看过当年华科大校长杨叔子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科学文化与人 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文章中提到: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特有的人性,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 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 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 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 活动,必然走向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 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 与消除。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 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文化主要是讲主观世界, 启发式教学 动画演示

讲“人道”,那么,两者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国一大优秀传统,也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体现。身需彩凤双飞翼,一翼是科学,一翼是人文: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胜。最早提两种文化的英国学者斯诺,他的身份很特别: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博士和评议员,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员,大学行政管理者,小说家和剧作家,企业顾问,社会活动家。由这样一位人物,将近代文明诞生以来,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用简单素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颇具象征意义的。1956年,他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由于特别的身份,他能接触到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两类人,他感觉到: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文文化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既要有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有科学精神,又要使人们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人文文化中。而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可能深化发展,科学是促进道德进步的最有力的武器。可见,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人文在探求人的世界时,也在注入科学精神和方法。接下来对两种文化做个比较:通过这四句话来了解两种文化不同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特点是明确的、确定的(电流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正电荷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这句话是非常简洁、也是非常明确、不需要做任何的修饰,我是一位物理老师,给学生讲物理概念的时候,总要强调严谨,体现的就是科学文化“确定”的特征:人文文化就很形象(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可以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也是可以的,再看,科学文化更多的是定量的(比方:热力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过程总是沿摘增加方向进行,一段文字信息可用定量的物理公式表述),这种定量特点,大家都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的过程,对手人文文化来说,一般只是定性描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话描述的也是自然规律,但表现得非常的写意。早几年,我在网络上看了一首物理生写的情诗,觉得很有意思,情诗中

讲“人道”,那么,两者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是我国一大优秀传统,也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 体现。身需彩凤双飞翼,一翼是科学,一翼是人文;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 胜。 最早提两种文化的英国学者斯诺,他的身份很特别: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博士和评议员,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员,大学行政管 理者,小说家和剧作家,企业顾问,社会活动家。由这样一位人物,将近代 文明诞生以来,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用简单素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颇具 象征意义的。 1956 年,他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 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由于特别的身份,他能接触到从事科学研究和人 文研究的两类人,他感觉到: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 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 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人文文化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既要有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 有科学精神,又要使人们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将科学的思维方 式纳入人文文化中。而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 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可 能深化发展,科学是促进道德进步的最有力的武器。可见,人文为科学导向, 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 和发展;人文在探求人的世界时,也在注入科学精神和方法。 接下来对两种文化做个比较: 通过这四句话来了解两种文化不同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的特点是明确的、确定的(电流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正电 荷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这句话是非常简洁、也是非常明确、不需要做任 何的修饰,我是一位物理老师,给学生讲物理概念的时候,总要强调严谨, 体现的就是科学文化“确定”的特征: 人文文化就很形象(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 可以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也是可以的,再看,科学文化更多的是定量的(比 方:热力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过程总是沿熵增加方向进行,一段文字 信息可用定量的物理公式表述),这种定量特点,大家都了解,自然科学的 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的过程,对于人文文化来说,一般只是定性描述(君不 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这句话描述的也是自然规律,但表现得非常的写意。 早几年,我在网络上看了一首物理生写的情诗,觉得很有意思,情诗中

包含了很多物理概念,前段时间这首情诗又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征婚节目中出现,我们来看看这段征婚视频(插入视频),视频看完,也提2个问题大家思考:什么是爱里斑,什么是闵可夫斯基空间。3、“李约瑟难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提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会想到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大家都比较熟悉,造纸术在南朝时就有了。西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当时尚处于维形的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印刷术宋代就有,唐代传到日本,十四世纪从当时的波斯王国传到了欧洲。为欧洲科学的兴起及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在有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好的文学作品流传是非常难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文学发生了改观。另外就是火药,还有大家熟悉的指南针,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是在火药制作和对应原理的研究上,却落后于西方国家,到了明朝,政府还要向洋人进口火枪火炮,为什么自己没有相关的制造呢?对于火药,从原理上、从应用上的深入挖掘是欠缺的。诺贝尔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平生有300多项专利,其中100多项与火药有关,我看一本书上说,有一回,诺贝尔在实验室,进行火药与雷管的研制实验,一位朋友过来,发现他的抽屉里有一张纸,这张纸诺贝尔视若珍宝,这是张什么样的纸呢?这是1544年明嘉靖年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一页,这本书是北宋大臣曾公亮写的《武经总要》。书中的这页是关于火药配方的,可见诺贝尔与火药有关的100多项专利中,很多都受到我们国家关于火药发明的影响。再看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技术得到巨大的改观。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大家都非常熟悉,在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中最大的一船有440英尺长,当代很多西方学者曾经提出过质疑,中国在那个年代怎么可能有能力制造出那么大的一艘船呢?只到上世纪50年代末在南京出土了明代一般船的巨大的船轴,通过对轴的测量验证了史书的记载的正确性。说明在那个时代,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世界的航海强国了。关于四大发明,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给出了高度评价:“它们改变了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状况。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王朝,没有哪一个宗教派别,没有哪一个伟人曾经对人类事务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曾是遥遥领先世界的航海强国,为什么很快落后于欧洲了呢?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呢?有这种疑惑的不仅是大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一位英国学者提出过这个问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指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这个疑问称为“李约瑟难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200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

包含了很多物理概念,前段时间这首情诗又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征婚 节目中出现,我们来看看这段征婚视频(插入视频),视频看完,也提 2 个 问题大家思考:什么是爱里斑,什么是闵可夫斯基空间。 3、“李约瑟难题”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提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会想到四大 发明,四大发明大家都比较熟悉,造纸术在南朝时就有了。西汉时期蔡伦总 结了当时尚处于雏形的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 印刷术宋代就有,唐代传到日本,十四世纪从当时的波斯王国传到了欧洲。 为欧洲科学的兴起及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在有造纸术和印 刷术之前,好的文学作品流传是非常难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 字、文学发生了改观。另外就是火药,还有大家熟悉的指南针,我们发明了 火药,但是在火药制作和对应原理的研究上,却落后于西方国家,到了明朝, 政府还要向洋人进口火枪火炮,为什么自己没有相关的制造呢?对于火药, 从原理上、 从应用上的深入挖掘是欠缺的。诺贝尔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平 生有 300 多项专利,其中 100 多项与火药有关,我看一本书上说,有一回, 诺贝尔在实验室,进行火药与雷管的研制实验,一位朋友过来,发现他的抽 屉里有一张纸,这张纸诺贝尔视若珍宝,这是张什么样的纸呢?这是 1544 年明嘉靖年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一页,这本书是北宋大臣曾公亮写的《武经 总要》。书中的这页是关于火药配方的,可见诺贝尔与火药有关的 100 多项 专利中,很多都受到我们国家关于火药发明的影响。再看指南针,指南针的 发明,使得航海技术得到巨大的改观。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大 家都非常熟悉,在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中最大的一艘船有 440 英尺长,当代 很多西方学者曾经提出过质疑,中国在那个年代怎么可能有能力制造出那么 大的一艘船呢?只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在南京出土了明代一艘船的巨大的船 轴,通过对轴的测量验证了史书的记载的正确性。说明在那个时代,中国已 经是遥遥领先世界的航海强国了。 关于四大发明,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给出了高度评价: “它们改变了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状况。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王朝, 没有哪一个宗教派别,没有哪一个伟人曾经对人类事务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 大的力量和影响。”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曾是遥遥领先世界的 航海强国,为什么很快落后于欧洲了呢?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呢?有这种疑惑的不仅是大家,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有一位英国学者提出 过这个问题。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指出:尽管中 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 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 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这个疑问称为 “李约瑟难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2004 年 9 月,在北京人民大

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做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将“李约瑟难题”的争论推向一个高潮。杨振宁分析近代科学没有在我国萌生的原因,总结了几点:首先是中国的传统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再就是科举制度,另外,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还有一点,中国传统里,无推演式的思维方式。他举了个例子:《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这可以说是开数学中幂函数的先河,也可看成是演绎法的萌芽。但正如中国古代数学中很早就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的特殊关系,而没有发展到α2+b2=c2那样的普遍公式,也正反映了公理化概念的缺乏。杨振宁还写过一篇文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分析》,也系统的剖析了这个问题,他在文章中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胜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在历史学界和科学界都是公认的事实。第二个阶段,1400年到1600年,在这两百年间,中国历史停滞不前,而欧洲却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在各个领域飞速向前发展。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向封建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发动了一场大的冲击,人类的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和思想文化巨人,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薪新的局面。而这时的中国,却在封建的大一统和墨守成规中裹足不前。当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在西方后面了。第三个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950年,这是中国人在落后挨打的困境中,被迫接受西方科技的时期。他还提到意义最为重大的三件大事: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尤其第三条,是西方近代科技得以大规模引进到中国的最关键因素。这些留学生和由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是把先进的近代科学介绍到中国的主力军。虽然“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无明确的定论,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形成、科学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4、物理学即使科学也是文化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其思想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对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0

会堂举行的“2004 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教授做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将“李约瑟难 题”的争论推向一个高潮。 杨振宁分析近代科学没有在我国萌生的原因,总结了几点: 首先是中国的传统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再就是科举 制度,另外,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还有一点,中国传统里,无推演式的 思维方式。他举了个例子:《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这可以说是开数学中幂函数的先河,也可 看成是演绎法的萌芽。但正如中国古代数学中很早就知道“勾三股四弦五” 的特殊关系,而没有发展到 2 2 2 a  b  c 那样的普遍公式,也正反映了公理 化概念的缺乏。杨振宁还写过一篇文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分析》,也系统的剖析了这个问题,他在文章中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几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 1400 年以前,中国科技胜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 先地位。这是在历史学界和科学界都是公认的事实。 第二个阶段,1400 年到 1600 年,在这两百年间,中国历史停滞不前, 而欧洲却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在各个领域飞速向前发展。文艺复兴是欧 洲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向封建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 发动了一场 大的冲击,人类的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和思想文 化巨人,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崭新 的局面。而这时的中国,却在封建的大一统和墨守成规中裹足不前。当时的 中国已经远远落在西方后面了。 第三个阶段,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50 年,这是中国人在落后挨打的困 境中,被迫接受西方科技的时期。他还提到意义最为重大的三件大事:京师 大学堂的成立,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尤其第三条, 是西方近代科技得以大规模引进到中国的最关键因素。这些留学生和由他们 训练出来的学生是把先进的近代科学介绍到中国的主力军。 虽然“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无明确的定论,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文 化的形成、科学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 4、物理学即使科学也是文化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 础: 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其思 想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对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物 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进了物理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物理学与数学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物理学不满足于定性地说明现象,或者简单地用文字记载事实,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从数量关系上去掌握物理规律,数学就成为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又为数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密切,渊源流长。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牛顿、欧拉、高斯等,对于这两门科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大数学家如彭加勒、克莱因、等,尽管学术倾向不同,但都精通理论物理。近代物理学中关于混沌现象的研究也是物理学与数学相互结合的结果。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它可以追潮到早期开普勒与牛顿对行星运动的研究。现在提供天文学信息的波段,已经从可见光频段,扩展到从无线电波到射线宽广的电磁波频段,已采用了现代物理所提供的各种探测手段。另一方面,天文学提供了地球上实验室所不具备的极端条件,如高温、高压、高能粒子、强引力等,构成了检验物理学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物理学与化学本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化学中的原子论、分子论的发展为物理学中气体动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而能够对物质的热学、力学、电学性质做出满意的解释:而物理学中量子理论的发展,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的建立,又从本质上说明了各种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物理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命科学提供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二是为生命科学提供理论概念和方法。上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薛定谔对生命的基本问题感兴趣,提出了遗传密码存储于非周期晶体的观点,由于在他的文章《生命是什么?》中,对此进行了阐述而广为人知。40年代,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开展了对肌红蛋白的X射线结构分析,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确定了DNA的晶体结构,揭示了遗传密码的本质,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分子生物学已经构成了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生物物理学大有可为。物理学是现代技术革命的先导:物理学与技术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是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建了技术,例如18世纪至19世纪蒸汽机等热机技术,然后提高到理论上来,建立了热力学,再反馈到技术中去,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二是先在实验室中揭示了基本规律,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然后再在生产中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19世纪电磁学的发展,提供了第二种模式的范例。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和麦克斯韦确立了电磁场方程组的基础上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 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之间有密切 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进了物理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 物理学与数学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物理学不满足于定性地说明现 象,或者简单地用文字记载事实,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从数量关系上去掌握物 理规律,数学就成为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又为数 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密切,渊源流长。历史上有 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牛顿、欧拉、高斯等,对于这两门科学都做出了重要贡 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一些大数学家如彭加勒、克莱因、等,尽管学 术倾向不同,但都精通理论物理。近代物理学中关于混沌现象的研究也是物 理学与数学相互结合的结果。 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它可以追溯到早期开普勒与牛顿 对行星运动的研究。现在提供天文学信息的波段,已经从可见光频段,扩展 到从无线电波到 X 射线宽广的电磁波频段,已采用了现代物理所提供的各种 探测手段。另一方面,天文学提供了地球上实验室所不具备的极端条件,如 高温、高压、高能粒子、强引力等,构成了检验物理学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 物理学与化学本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化学中的原子论、分子论的 发展为物理学中气体动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而能够对物质的热学、力 学、电学性质做出满意的解释;而物理学中量子理论的发展,原子的电子壳 层结构的建立,又从本质上说明了各种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物理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命科学提供现 代化的实验手段,如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扫描隧道显微镜 等;二是为生命科学提供理论概念和方法。上世纪 40 年代,物理学家薛定 谔对生命的基本问题感兴趣,提出了遗传密码存储于非周期晶体的观点,由 于在他的文章《生命是什么?》中,对此进行了阐述而广为人知。40 年代, 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开展了对肌红蛋白的 X 射线结构分析,经过 长期的努力终于确定了 DNA 的晶体结构,揭示了遗传密码的本质,这是 20 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分子生物学已经构成了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生 物物理学大有可为。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革命的先导: 物理学与技术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模式: 其一是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建了技术,例如 18 世纪至 19 世纪蒸汽 机等热机技术,然后提高到理论上来,建立了热力学,再反馈到技术中去, 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是先在实验室中揭示了基本规律,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然后再在 生产中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19 世纪电磁学的发展,提供了第二种模式 的范例。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和麦克斯韦确立了电磁场方程组的基础上

产生了今日的发电机、电动机、电报、电视、雷达,创建了现代的电力工程与无线电技术。正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所说:“没有昨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今日的技术革命”。物理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物理学描绘了物质世界的一幅完整的图象,它揭示出各种运动形态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充分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19世纪中期发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及唯物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爱因斯坦,对自然力的统一性怀有坚强的信念,他们一生始终不渝地为证实各种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而努力。通过物理学的发展可以了解,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观念的确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只有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得以问世。例如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由于突破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狭义相对论,也是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束缚,说明正确的科学观与世界观的确立,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科学。物理学中很多重大的发现,重要原理的提出和发展都体现了实验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验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正确与否要接受实验的检验,而理论对实验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者的结合推动物理学向前发展。物理学的“真、善、美”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物理学不仅有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有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物理文化是科学精神体现的典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理性的怀疑、求真、求实为基本要素,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物理学致力于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帮助人认识自己、促进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至善”的,物理学经历的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带来效益。而物理学中的“美”更是令人赞叹:和谐美、风格美、结构美、对称美..大家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慢慢体会。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自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5、时代发展需要文理兼通的人“20世纪初的学术巨匠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21世纪的大师将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做了几件有益的事情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898年创立了京师大学堂,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是一大创举,1896年到1898年期间,大量外派留学生,学成归来的这批学者,成为了当时的学术巨匠。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大家熟悉的周培源

产生了今日的发电机、电动机、电报、电视、雷达,创建了现代的电力工程 与无线电技术。正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所说:“没有昨日的基础科学 就没有今日的技术革命”。 物理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物理学描绘了物质世界的一幅完整的图象,它揭示出各种运动形态的相 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充分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19 世纪中期发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它是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及唯物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著名的物理 学家法拉第、爱因斯坦,对自然力的统一性怀有坚强的信念,他们一生始终 不渝地为证实各种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而努力。 通过物理学的发展可以了解,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观念的确立,是人类 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只有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得以问世。例如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由于突破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狭义相对 论,也是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束缚,说明正确的科学观与世 界观的确立,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是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科学。物理学中很多重大的发现,重要 原理的提出和发展都体现了实验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验是理论的基础,理 论的正确与否要接受实验的检验,而理论对实验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者 的结合推动物理学向前发展。 物理学的“真、善、美” 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物理学不仅有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功能, 而且有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物理文化是科学精神体现的典范,以客观 事实为依据,理性的怀疑、求真、求实为基本要素,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 物理学致力于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帮助人认识自己、促进人的生活趋 于高尚,这是“至善”的,物理学经历的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带来效益。 而物理学中的“美”更是令人赞叹:和谐美、风格美、结构美、对称美. 大家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是一枚硬 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 遍性。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 文化。 5、时代发展需要文理兼通的人 “20 世纪初的学术巨匠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21 世纪的大师将出自那 些文理兼通的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清朝政府做了几件有益的事情: 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1898 年创立了京师大学堂,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这是一大创举,1896 年到 1898 年期间,大量外派留学生,学成归来的这批 学者,成为了当时的学术巨匠。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大家熟悉的周培源

吴大献,就是这些人中的夜夜者,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巨匠,21世纪的大师,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近代很多的大师,都是两种文化交融的典范。举几个例子:鲁迅一一文坛宗师,早年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他是一位医生,所以能用医者的眼光剖析社会,当年他认为做医生只能治人,不能救国,所以弃医从文。前面提到的爱因斯坦,就有非常高的人文造谐,科学家有高的人文造谐,可以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来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规律,对于科学研究是有帮助的,我们来看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短视频(插入视频)我喜欢看新闻,经常关注节目的主持人,发现涉及到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报道时,有的主持人说得非常流畅,在说得非常流畅的同时,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已的某些观点融汇在其中,这当然是非常好,但是前提是要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然的话你说出来的话就会出问题,科学文化是非常严谨的,讲话仅仅局限于有好的人文功底,是不能把科学问题表述清楚的,你从事的是人文方面的相关的工作,有好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作为支撑的话,是可以把你的工作做的更好,这也说明两种文化的均衡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现代科学发展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是“专”,还需要“博”。“博”不只是指在“文”和“理”内部,还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文理相通”,需要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说明在文革之后,我们太渴望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发展,非常强调科学文化知识,也非常欠缺这方面的人才,这句话也引领了当时一大批青年学者,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的研究,确实也对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高度的文理分科,文理分科也带来一系列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弊端,现在正好要实行高考教育改革,打破文理分科的现象,实现文理兼通。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的人怎么理解呢?“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人。还可以举几个例子。这个图片是谁呢?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1948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在那个时候梁思成就意识到了两种文化发展不均衡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弊端。他在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而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却是两种文化交融、文理兼通的典范。除了有温柔明媚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她还是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下面通过视频来了解这位杰出的女性(插入视频)

吴大猷,就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巨匠,21 世纪的大 师,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近代很多的大师,都是两 种文化交融的典范。举几个例子:鲁迅——文坛宗师,早年不是从事文学创 作的,他是一位医生,所以能用医者的眼光剖析社会,当年他认为做医生只 能治人,不能救国,所以弃医从文。前面提到的爱因斯坦,就有非常高的人 文造诣,科学家有高的人文造诣,可以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来了解自然科学 的研究规律,对于科学研究是有帮助的,我们来看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短视 频(插入视频) 我喜欢看新闻,经常关注节目的主持人,发现涉及到相关自然科学领域 的报道时,有的主持人说得非常流畅,在说得非常流畅的同时,还可以用自 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某些观点融汇在其中,这当然是非常好,但是前提是要 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然的话你说出来的话就会出问题, 科学文化是非常严谨的,讲话仅仅局限于有好的人文功底,是不能把科学问 题表述清楚的,你从事的是人文方面的相关的工作,有好的自然科学知识的 基础作为支撑的话,是可以把你的工作做的更好,这也说明两种文化的均衡 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发展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是“专”,还需要“博”。“博” 不只是指在“文”和“理”内部,还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文理相通”,需 要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上世纪 70 年代,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 理化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说明在文革之后,我们太渴望在科学技 术方面得到发展,非常强调科学文化知识,也非常欠缺这方面的人才,这句 话也引领了当时一大批青年学者,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的研究,确实也 对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高度的 文理分科,文理分科也带来一系列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弊端,现在正好要实行 高考教育改革,打破文理分科的现象,实现文理兼通。 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 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的人怎么理解呢? “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人。 还可以举几个例子。这个图片是谁呢?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1948 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题目是:“半个人的时 代”,在那个时候梁思成就意识到了两种文化发展不均衡对人才培养带来的 弊端。他在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 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而 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却是两种文化交融、文理兼通的典范。 除了有温柔明 媚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她还是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下面通过视 频来了解这位杰出的女性(插入视频)

再看一位女性:这位女性是吴健雄,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丈夫也是一位物理学家,对他的了解可能没有对吴健雄了解的多,丈夫的光芒被妻子所掩盖。吴健雄说过:“为了避免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一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阅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为什么吴健雄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这和她自身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刚才提到了林徽因,胡适曾把林徽因称为一代才女,实际上吴健雄和胡适之间也有深厚的师生情谊,早年吴健雄在读大学时,胡适是她的老师,马君武也是她的老师。马君武大家可能知道,当时有“北蔡南马”之说,北边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边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他们都是吴健雄的老师,曾经几位老师在闲谈时聊起这批学生中有位学生非常不错,思维敏捷、文笔犀利,各方面能力非常突出,最后发现大家说的是同一位学生,就是吴健雄。胡适先生对她有如此高的评价,但胡适先生不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当时他是吴健雄的老师,他教吴健雄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说明吴健雄是一位人文造谐非常好的学生,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的顶尖的物理学家。1957年杨振宁李振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的原理,而物理原理,始终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而这个实验就是由吴健雄完成的。杨振宁李振道获得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很遗撼吴健雄没有获奖,为此很多物理学家为吴健雄打抱不平,但她非常淡然。她还参加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也就是奥本海默的原子弹计划,是身处其中的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她被称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物理学界最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最后提个问题,“钱学森之问”。2005年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去医院看望生病的钱老,钱老非常焦虑,焦虑中国现行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她和钱学森夫妻感情非常好,钱学森夫人的艺术修养,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钱学森之问”。最后用联合国有关条约中的一段话,结束本讲内容的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完善人格。也就是要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这也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育中应始终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课后习题见本讲材料课堂反馈教学后记

再看一位女性:这位女性是吴健雄,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丈 夫也是一位物理学家,对他的了解可能没有对吴健雄了解的多,丈夫的光芒 被妻子所掩盖。吴健雄说过:“为了避免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消除现 代文化中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是当前一个刻不容 缓的问题.”为什么吴健雄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这和她自身的发展是密切 相关的。刚才提到了林徽因,胡适曾把林徽因称为一代才女,实际上吴健雄 和胡适之间也有深厚的师生情谊,早年吴健雄在读大学时,胡适是她的老师, 马君武也是她的老师。马君武大家可能知道,当时有“北蔡南马”之说,北 边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边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他们都是吴健雄的老师, 曾经几位老师在闲谈时聊起这批学生中有位学生非常不错,思维敏捷、文笔 犀利,各方面能力非常突出,最后发现大家说的是同一位学生,就是吴健雄。 胡适先生对她有如此高的评价,但胡适先生不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当时 他是吴健雄的老师,他教吴健雄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清朝三百年思想 史》。说明吴健雄是一位人文造诣非常好的学生,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的顶 尖的物理学家。1957 年杨振宁李振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的原理,而物理原理, 始终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而这个实验就是由吴健雄完成的。杨振 宁李振道获得 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很遗憾吴健雄没有获奖,为此很多 物理学家为吴健雄打抱不平,但她非常淡然。她还参加了美国的“曼哈顿计 划”,也就是奥本海默的原子弹计划,是身处其中的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 她被称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物理学界最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 最后提个问题,“钱学森之问”。2005 年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去医院看望生 病的钱老,钱老非常焦虑,焦虑中国现行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讲了这 样一段话:“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 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 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 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钱学森的 夫人蒋英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她和钱学森夫妻感情非常好,钱学 森夫人的艺术修养,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钱学森 之问”。 最后用联合国有关条约中的一段话,结束本讲内容的学习:教育的目的 是发展和完善人格。也就是要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这也是人所 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育中应始终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 课后习题 见本讲材料 课堂反馈 教学后记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