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讲 物理学与核能

第六讲物理学与核能课程教案授课方式课时安排理论课120分钟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5分钟)2、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20分钟)3、重核裂变的发现与链式反应;(20分钟)4、核能来源:(15分钟)5、原子能的应用:(15分钟)6、核聚变能:(15分钟)7、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20分钟)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能源的概况、利用和开发及核物理发展过程的重大发现;2、理解核裂变产生的可能性和可控性、了解原子能的巨大威力及可能带来的问题;3、了解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4、体会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做出的艰辛努力和矛盾的心里;5、体会“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热爱和平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利用核能的途径和好处及核能利用过程有可能造成的危害难点: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方式授课安排:1、介绍物理学对几次能源革命的影响、能源与环境、能源危机以及各种新型能源;2、通过对核物理发展历史的回顾,明确重大发现的意义以及对和物理发展的影响;3、介绍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费米用中子轰击物质发现更多的人工放射性以及慢中子效应、哈恩等人发现铀核裂变:4、介绍核能的来源,包括核裂变能及链式反应、曼哈顿计划、第一座核裂变反应堆:5、介绍原子能的应用,包括原子弹的研制以及投掷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严重后果、科学家的责任感、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一一核电站。6、介绍核聚变反应以及发生的条件、氢弹、核聚变的几种约束形式、核聚变的优点、核能是一把双刃剑;7、介绍中国“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重点介绍几位功勋科学家在研制两弹一星中的重要贡献和高尚品德。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课堂讲解、PPT、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板书:多媒体
第六讲 物理学与核能 课程教案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120 分钟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1、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5 分钟) 2、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 (20 分钟) 3、重核裂变的发现与链式反应; (20 分钟) 4、核能来源; (15 分钟) 5、原子能的应用; (15 分钟) 6、核聚变能; (15 分钟) 7、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20 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能源的概况、利用和开发及核物理发展过程的重大发现; 2、理解核裂变产生的可能性和可控性、了解原子能的巨大威力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3、了解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4、体会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做出的艰辛努力和矛盾的心里; 5、体会“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热爱和平及振 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 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利用核能的途径和好处及核能利用过程有可能造成的危害 难点: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方式 授课安排: 1、介绍物理学对几次能源革命的影响、能源与环境、能源危机以及各种新型能源; 2、通过对核物理发展历史的回顾,明确重大发现的意义以及对和物理发展的影响; 3、介绍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费米用中子轰击物质发现更多的人工放射性以及 慢中子效应、哈恩等人发现铀核裂变; 4、介绍核能的来源,包括核裂变能及链式反应、曼哈顿计划、第一座核裂变反应堆; 5、介绍原子能的应用,包括原子弹的研制以及投掷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严重后果、 科学家的责任感、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6、介绍核聚变反应以及发生的条件、氢弹、核聚变的几种约束形式、核聚变的优点、核能 是一把双刃剑; 7、介绍中国“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重点介绍几位功勋科学家在研制两弹一 星中的重要贡献和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与手段: 网络课堂讲解、PPT、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堂板书:多媒体

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讲授法+PPT一、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展示1、物理学与能源;(1)什么是能源?介绍能源的概念、作用以及物理学的发展为能源科学的发展和能源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2)物理学是能源科学的基础。正是物理学的发展为能源科学的发展和能源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2、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分类有各种各样的,介绍按照能量的来源可以将能源分成三类:(1)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3)地球与其它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3、能源与环境;通过介绍当前世界的能源结构,使同学们意识到能源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文明延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的能源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环境,危害人类生活。4、能源危机;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造成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5、各种新能源。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积极寻找新能源。物理学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水能等新能源的规模受到环境、季节、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太阳能则成本太高,也不能成为能源中的主力军。所以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核能尤其重要。二、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1、原子的有核模型:介绍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这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如同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转动一样。原子核的发现意义深远,它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为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人们探索微观世界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一、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物理学与能源; (1)什么是能源?介绍能源的概念、作用以及物理学的发展为能源科学的 发展和能源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2)物理学是能源科学的基础。正是物理学的发展为能源科学的发展和能 源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2、能源的分类; 能源的分类有各种各样的,介绍按照能量的来源可以将能源分成三类:(1) 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3)地球与其它天体 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 3、能源与环境; 通过介绍当前世界的能源结构,使同学们意识到能源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 展已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文明延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以煤炭、石 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的能源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 也直接污染着地球环境,危害人类生活。 4、能源危机;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造成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 竭。 5、各种新能源。 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积极寻找新能源。物理 学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水能等新能源的规模受到环境、季节、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太阳能则成 本太高,也不能成为能源中的主力军。所以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核能 尤其重要。 二、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的有核模型; 介绍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认为在原 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 都集中在这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如同太阳系中行星绕 太阳转动一样。 原子核的发现意义深远,它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为原子核 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人们探索微观世界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讲 授 法 +PPT 展示

2、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启发式教学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发现有质子从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至此,人们发现动画演示了电子和质子两种基本粒子,而且明确地知道质子存在于原子核中。3、中子的发现;卢瑟福预言了原子核中存在中性粒子,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坚持不懈地从实验中寻找这种中性粒子。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前,玻特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都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但却得出错误的结论,错失了发现中子的机会。查得威克一看到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研究报告后,马上敏锐地意识到,石蜡中飞出来的反冲质子不是被射线打出来的。“铍辐射”绝对不是射线,而是卢瑟福与他找寻了多年的那种中性粒子。查德威克首先验证了这种新射线在磁场中不会偏转,因此判断它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然后,测定这种粒子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从而排除了它是射线的可能性。接着,查德威克又通过巧妙的散射碰撞实验,确定这种新粒子的质量与质子差不多。查德威克历经11年,终于在1932年从实验中找到了确凿的证据。1932年2月17日,查德威克把论文送到《自然》杂志发表,宣布发现了“中子”。4、原子核的结构。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1932年,德国科学家海森伯和原苏联科学家伊万年科各自独立地发表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粒子,统称为核子。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同,使得原子保持电中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人们把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为某种核素。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原子量和原子序数问题,人们很快接受了这个模型。三、重核裂变的发现与链式反应1、人工放射性的发现:1934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用用a粒子轰击铝箔,可以产生磷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个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产生之后很快蜕变为稳定元素硅,同时放出正电子。这种磷的同位素就是人造出来的放射性元素。这就是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未来放射性研究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费米的中子实验1934年,费米和他的同事们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用中子依次轰击已知的各种元素,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实验发现:许多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后变成了放射性核。他们总共用中子辐照了68种元
2、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 1919 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发现有质子从氮原子核中被打出, 而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至此,人们发现 了电子和质子两种基本粒子,而且明确地知道质子存在于原子核中。 3、中子的发现; 卢瑟福预言了原子核中存在中性粒子,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坚持不懈地从 实验中寻找这种中性粒子。 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前,玻特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都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 但却得出错误的结论,错失了发现中子的机会。 查得威克一看到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研究报告后,马上敏锐地意识到,石蜡 中飞出来的反冲质子不是被γ射线打出来的。“铍辐射”绝对不是γ射线, 而是卢瑟福与他找寻了多年的那种中性粒子。查德威克首先验证了这种新射 线在磁场中不会偏转,因此判断它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然后,测定这种粒 子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从而排除了它是γ射线的可能性。接着,查 德威克又通过巧妙的散射碰撞实验,确定这种新粒子的质量与质子差不多。 查德威克历经 11 年,终于在 1932 年从实验中找到了确凿的证据。1932 年 2 月 17 日,查德威克把论文送到《自然》杂志发表,宣布发现了“中子”。 4、原子核的结构。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1932 年,德国科学家海森伯和原苏联科学家伊万年 科各自独立地发表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 子核的粒子,统称为核子。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同,使得原子保持电中 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人们把具有确定 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为某种核素。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很好 地解释了原子量和原子序数问题,人们很快接受了这个模型。 三、重核裂变的发现与链式反应 1、人工放射性的发现; 1934 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用用α粒子轰击铝箔,可以产生磷的 放射性同位素,这个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产生之后很快蜕变为稳定元素硅, 同时放出正电子。这种磷的同位素就是人造出来的放射性元素。 这就是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它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未来放射性 研究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费米的中子实验; 1934 年,费米和他的同事们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用中子依次轰击已知的 各种元素,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实验发现: 许多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后变成了放射性核。他们总共用中子辐照了 68 种元 启发式教学 动画演示

素,其中有47种产生了新的放射性产物。1934年,费米他们用中子轰击铀元素时发现,会产生一些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当时误认为由于中子打进铀原子核里,使铀的原子量增加而转变成原子序数大于铀元素的“超元素”。3、慢中子效应;1934年10月,费米研究小组尚未解决超铀元素这个谜团,却意外地取得另一项重大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慢中子效应:中子在到达被辐射物质之前,和含氢物质(如石蜡、水等)里面的氢原子核碰撞,速度会大大降低变为“慢中子”,更容易引起被辐射物质的核反应。慢中子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慢中子更能有效地诱发核反应,是核裂变尤其是链式反应的基础。使用慢中子轰击原子核很快被各国科学家采用。4、重核裂变的发现。发现铀核裂变的历史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这就是在科学研究中,从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到认识它的本质,并确定其认识的正确性,要经过很多艰辛和不解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思维。重核裂变是德国化学家哈恩等人在用慢中子轰击纯铀时发现的。在此之前,费米和约里奥-居里夫人都做过类似的研究,但没有能够对铀元素受到中子轰击后的产物进行精确的分离和分析,错失了发现核裂变的机会。哈恩和助手在实验中用慢中子轰击铀,而且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检验核反应的产物,确认了产物中有一种比“铀”轻的多的元素钡,锁的原子序数是56。后来又经过多次实验,证实了也存在约里奥一居里夫人得到的镧!这无可辩驳地肯定了中子轰击铀核能得到不同的中间产物,哈恩的助手迈特纳用玻尔的液滴核模型对裂变过程进行了解释。四、核能来源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可以知道,由于核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小于反应前原物质的总质量,相当于质量减少的这部分能量,在裂变的过程中就会释放出来。这就是核裂变能。核裂变能非常巨大1、核裂变能及链式反应:重核的裂变是通过中子的轰击实现的。不断有中子作为轰击燃料核的“炮弹”,裂变反应便会连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这就叫做“链式反应”,核能就有可能从大块裂变材料中大规模释放出来。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2、曼哈顿计划;在美国的一些犹太裔的科学家担心希特勒有可能制造出威胁人类生存的核武器。他们起草了一封由爱因斯坦签名的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说服美国
素,其中有 47 种产生了新的放射性产物。1934 年,费米他们用中子轰击铀 元素时发现,会产生一些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当时误认为由于中子打 进铀原子核里,使铀的原子量增加而转变成原子序数大于铀元素的“超铀元 素”。 3、慢中子效应; 1934 年 10 月,费米研究小组尚未解决超铀元素这个谜团,却意外地取得另 一项重大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慢中子效应:中子在到达被辐射物质之前,和 含氢物质(如石蜡、水等)里面的氢原子核碰撞,速度会大大降低变为“慢 中子”,更容易引起被辐射物质的核反应。慢中子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慢中子更能有效地诱发核反应,是核裂变尤其是链式反应的基础。使用 慢中子轰击原子核很快被各国科学家采用。 4、重核裂变的发现。 发现铀核裂变的历史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这就是在科学 研究中,从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到认识它的本质,并确定其认识的正确性,要 经过很多艰辛和不懈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思维。 重核裂变是德国化学家哈恩等人在用慢中子轰击纯铀时发现的。在此之前, 费米和约里奥-居里夫人都做过类似的研究,但没有能够对铀元素受到中子 轰击后的产物进行精确的分离和分析,错失了发现核裂变的机会。哈恩和助 手在实验中用慢中子轰击铀,而且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检验核反应的产物,确 认了产物中有一种比“铀”轻的多的元素钡,钡的原子序数是 56。后来又经 过多次实验,证实了也存在约里奥-居里夫人得到的镧!这无可辩驳地肯定 了中子轰击铀核能得到不同的中间产物,哈恩的助手迈特纳用玻尔的液滴核 模型对裂变过程进行了解释。 四、核能来源 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可以知道,由于核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小于反应前 原物质的总质量,相当于质量减少的这部分能量,在裂变的过程中就会释放 出来。这就是核裂变能。核裂变能非常巨大 1、核裂变能及链式反应; 重核的裂变是通过中子的轰击实现的。不断有中子作为轰击燃料核的“炮 弹”,裂变反应便会连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这就叫做“链式反应”,核能就 有可能从大块裂变材料中大规模释放出来。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 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 2、曼哈顿计划; 在美国的一些犹太裔的科学家担心希特勒有可能制造出威胁人类生存的核 武器。他们起草了一封由爱因斯坦签名的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说服美国

政府率先研制出来核武器。为此,在日本偷珍珠港的前一天,罗斯福正式下令决定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工程。3、第一座核裂变反应堆。1941年底,费米主持了原子反应堆的建造和试验。1942年12月2日核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核反应堆平稳地运行了28分钟,功率只有200W。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控自持的链式反应。五、原子能的应用1、原子弹:原子弹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介绍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试验以及原子弹的威力,再介绍原子弹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2、投掷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介绍这两颗原子弹爆炸对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造成的惨重伤害。3、科学家的责任感;原子弹变成人类自我毁灭的工具,对那些曾经参与或关注过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撼,着重介绍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和哈恩等科学家对此表示一种深深的忏悔和自责。4、核电站。介绍核能的和平利用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一一核电。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六、核聚变能1、核聚变反应;介绍核聚变反应及发生条件,即高温、高压、高密;因此要实现聚变能的利用,首先要解决能够存放高温等离子体的容器,这种技术称为等离子体约束。2、氢弹:氢弹就是利用不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制造出来的核武器,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倍甚至上干倍。人类制造氢弹,除去制备原材料之外,还需要创造高温条件,通常用原子弹来制造高温,引爆氢弹。3、热核聚变的几种约束形式:目前有三种方法可用来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一是引力,二是用磁场,三是靠惯性。太阳中的热核聚变反应是借助引力场来约束等离子体的。在地球上进行热核聚变用来约束等离子体的主要方法是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磁约束装置的种类很多,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环流器,又称托卡马克。我国在全超
政府率先研制出来核武器。为此,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罗斯福正式 下令决定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工程。 3、第一座核裂变反应堆。 1941 年底,费米主持了原子反应堆的建造和试验。1942 年 12 月 2 日核反应 堆达到临界状态,核反应堆平稳地运行了 28 分钟,功率只有 200W。实现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控自持的链式反应。 五、原子能的应用 1、原子弹; 原子弹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介绍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试验以及原子弹的威 力,再介绍原子弹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 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2、投掷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 介绍这两颗原子弹爆炸对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造成的惨重伤害。 3、科学家的责任感; 原子弹变成人类自我毁灭的工具,对那些曾经参与或关注过原子弹研究和制 造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撼,着重介绍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和哈恩等科 学家对此表示一种深深的忏悔和自责。 4、核电站。 介绍核能的和平利用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核电。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来 代替火电站的锅炉,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 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六、核聚变能 1、核聚变反应; 介绍核聚变反应及发生条件,即高温、高压、高密;因此要实现聚变能的利 用,首先要解决能够存放高温等离子体的容器,这种技术称为等离子体约束。 2、氢弹; 氢弹就是利用不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制造出来的核武器,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 十倍甚至上千倍。人类制造氢弹,除去制备原材料之外,还需要创造高温条 件,通常用原子弹来制造高温,引爆氢弹。 3、热核聚变的几种约束形式; 目前有三种方法可用来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一是引力,二是用磁场,三是 靠惯性。太阳中的热核聚变反应是借助引力场来约束等离子体的。在地球上 进行热核聚变用来约束等离子体的主要方法是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磁约束装 置的种类很多,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环流器,又称托卡马克。我国在全超

导托卡马克装置实验中取得重大突破。4、核聚变能的优点:核聚变有两个显著的优点:第一、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第二、核聚变能既干净又安全。5、核能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核能的研究和利用,科学家认识到: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因为核能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核废料(如废气、废水、废渣等),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通过核电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核泄漏事故的介绍,使同学们认识到核泄漏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患无穷。七、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两弹一星简介;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邓稼先:“做好这件事情,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是杰出的科学家,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3、王涂昌:“我愿以身许国”;王涂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4、钱学森:“活就要为人民服务”;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他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5、钱三强:“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钱三强是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课后习题见本讲材料课堂反馈教学后记
导托卡马克装置实验中取得重大突破。 4、核聚变能的优点; 核聚变有两个显著的优点:第一、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 得多。第二、核聚变能既干净又安全。 5、核能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核能的研究和利用,科学家认识到: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 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因为核能利用会产生大 量的核废料(如废气、废水、废渣等),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通过核电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核泄漏事故的介绍,使同学们认识到核泄漏事故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患无穷。 七、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两弹一星简介; 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 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 做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做好这件事情,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是杰出的科学家,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 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 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 贡献, 3、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 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4、钱学森:“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 “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他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 师的高尚风范。 5、钱三强:“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 钱三强是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 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 课后习题 见本讲材料 课堂反馈 教学后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讲 时空观的革命——相对论.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讲 量子论中的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讲 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宇宙观.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Humanism Physics.pdf
- 《电动力学》课程重点难点考点剖析.pdf
- 《电动力学》课程作业习题(含解答)第二章 静电场.doc
- 《电动力学》课程作业习题(含解答)第一章 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doc
- 《电动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第五章 电磁波的辐射.docx
- 《电动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静电场、第三章 静磁场、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docx
- 《电动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数学基础知识准备、第一章 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docx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 dynamics.doc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二讲 室内热环境.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五讲 建筑保温(1/2).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八讲 建筑防热.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三讲 传热基本知识(传热方式).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四讲 平壁的稳定传热和周期性传热.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十讲 建筑日照与遮阳(2/2).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九讲 建筑日照与遮阳(1/2).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热工学)第六讲 建筑保温(2/2).ppt
- 《建筑物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建筑光学)第十三讲 光学基本知识.ppt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讲 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讲 经典力学的建立与发展.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讲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讲 从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光现象的本质.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讲 绪论 两种文化.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讲 经典力学的建立与发展.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讲 统计规律——信息与熵.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讲 从静电现象到电磁波.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讲 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讲 量子论中的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讲 物理学与核能.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讲 物质观的革命——量子论.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讲 经典力学的建立与发展热学中的科学方法.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讲.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6讲 相对论——时空观的革命.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讲 热学的思想方法与应用 热学的思想方法与应用.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讲 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7讲 物理学与能源.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8讲 物质观的革命-量子论.pdf
-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讲 两种文化的交融 Humanistic physic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