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ofPublicPolic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6101090课程总学时:60学分:3周学时:4开课学期:第2学期二、课程性质《公共政策学》一门研究以问题导向、关注政治过程的如何决策的课程。本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的相关知识,熟悉政策规划与政策分析的概念、理论、方法与原则,着重介绍各级政府的政策过程循环、政策变迁、理性选、利益集团等社会经济学的解释。课程涉及政治科学、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价值追求。三、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实践课时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导论431-1二43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31三4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四42公共政策价值1五83公共政策工具431六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七581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1八54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执择九833公共政策的执行十343公共政策的评估1
1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06101090 课程总学时:60 周学时:4 学分:3 开课学期:第 2 学期 二、课程性质 《公共政策学》一门研究以问题导向、关注政治过程的如何决策的课程。本课程着眼于培 养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的相关知识,熟悉政策规划与政策分析的概念、理论、方 法与原则,着重介绍各级政府的政策过程循环、政策变迁、理性选择、利益集团等社会经济学 的解释。课程涉及政治科学、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相关问题和现象 的理解,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价值追求。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 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一 导论 4 3 1 二 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4 3 1 三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4 3 1 四 公共政策价值 4 2 2 五 公共政策工具 8 3 1 六 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4 3 1 七 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 8 5 1 八 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抉择 4 5 1 九 公共政策的执行 8 3 3 十 公共政策的评估 4 3 3

十二451公共政策的调整与终结4复习与答疑四、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作为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包括:第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并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第二,基于其自身特征,该课程天然地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以现实的政策过程为对象,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政策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政策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和分析现实政策过程的能力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麻宝斌编著,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参考书:(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陈振明.政策科学一一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汪大海主编.现代公共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谢明主编:公共政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六、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突出重点。重点包括:A.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讲解本课程各部分知识之间、以及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程的逻辑结构;B.公共政策学基本的理论、范畴和知识,它们反映了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我国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D.介绍本课程学术上的成果和动向,在理论和实践上培养对本课程的兴趣;E.需要掌握并检查、考核的内容。2)组织课堂讨论。讨论内容包括:A.公共政策学基本的理论和范畴:B.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领域面临的问题;C.对本课程学术动向的争鸣:D.对本课程参考书目的书评;E.交流本课程的练习。2
2 十一 公共政策的调整与终结 4 5 1 复习与答疑 4 四、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包括:第一,通过该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 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并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第二,基于其自身 特征,该课程天然地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以现实的政策过程为对象,结 合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政策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政策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 期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和分析现实政策过程的能力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麻宝斌 编著,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参考书: (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汪大海主编.现代公共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谢明主编.公共政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谢明 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六、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突出重点。重点包括:A.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讲解本课程各部分知识 之间、以及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程的逻辑结构;B.公共政策学基本的理 论、范畴和知识,它们反映了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 我国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D.介绍本课程学术上的成果和动向,在理论和实践上培养对本课程 的兴趣;E.需要掌握并检查、考核的内容。 2)组织课堂讨论。讨论内容包括:A.公共政策学基本的理论和范畴;B.我国公共政策的 制定与执行领域面临的问题;C.对本课程学术动向的争鸣;D.对本课程参考书目的书评;E. 交流本课程的练习

3)线上线下结合,开展课外阅读。A.教师对本课程的书目作适当的辅导;B.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阅读参考书目:C.布置学生写一篇读书报告。4)以社会为课堂。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政策运行的实际情况,加深理解课堂知识。七、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导论(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向学生介绍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使学生掌握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以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了解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的历程以及学习公共政策学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内容:社会问题与政策活动、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与演进。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含义、本质、特征;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的新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政策、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性;决策科学的形成;公共政策学的新发展。第一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内涵一、社会问题与政策活动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2.政策系统3.政策过程三、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1、政治学视角2、管理学视角m
3 3)线上线下结合,开展课外阅读。A.教师对本课程的书目作适当的辅导;B.要求学生比 较全面地阅读参考书目;C.布置学生写一篇读书报告。 4)以社会为课堂。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政策运 行的实际情况,加深理解课堂知识。 七、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导论 (4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向学生介绍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使学生掌握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 概念的界定以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了解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 的历程以及学习公共政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社会问题与政策活动、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与演进。 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含义、本质、特征;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学的新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政策、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性;决策 科学的形成;公共政策学的新发展。 第一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内涵 一、社会问题与政策活动 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 2.政策系统 3.政策过程 三、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1、政治学视角 2、管理学视角

3、经济学视角4、社会学视角5、伦理学视角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政策学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二、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进程1、公共政策的核心概念2、公共政策的次级概念3、公共政策的边际概念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方法与意义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程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确定假设;收集系统资料;资料分析;做操作性研究: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收集。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二、学习公共政策学的意义1、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2、政策分析的视野和路径3、政策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步骤4、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各种技术性手段和方法4
4 3、经济学视角 4、社会学视角 5、伦理学视角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二、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进程 1、公共政策的核心概念 2、公共政策的次级概念 3、公共政策的边际概念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1、研究程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确定假设;收集系统资料;资料分析;做 操作性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收集。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二、学习公共政策学的意义 1、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2、政策分析的视野和路径 3、政策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步骤 4、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各种技术性手段和方法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构成与功能,理解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政策是政府存在的基础。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在解决公共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的含义、本质: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构成与功能。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本质: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构成与功能。本章的教学难点: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公共政策的内涵1、强调政府的作为1、重视公共政策的目的2、突出公共政策的特征3、体现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性4、强调公共政策结果的地位。二、本课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类型与特征一、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从内容特征上划分2、从形式特征上划分3、台湾地区学者伍启元将政策分为四种类型:基本政策、实质政策、策略、规则与程序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功能和本质一、公共政策的功能1、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特殊功能:政策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政策的社会公平正义功能;政策促进5
5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构成与功能,理解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政策是政 府存在的基础。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公 共政策在解决公共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的含义、本质;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构成与功能。 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本质;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构成与功能。 本章的教学难点: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1、强调政府的作为 1、重视公共政策的目的 2、突出公共政策的特征 3、体现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4、强调公共政策结果的地位。 二、本课对公共政策的理解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 的方案。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类型与特征 一、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 1、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2、从形式特征上划分 3、台湾地区学者伍启元将政策分为四种类型:基本政策、实质政策、策略、规则与程序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和本质 一、公共政策的功能 1、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特殊功能:政策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政策的社会公平正义功能;政策促进

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错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一、公共政策的形成公共政策形成的三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二、公共政策的发展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公民参与作用凸显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6
6 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 取各种错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的形成 公共政策形成的三要素: 公共问题的形成 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二、公共政策的发展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公民参与作用凸显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基本理论,作为政策系统核心的公共权力如何决策,权力如何分配和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了解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公共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无不与政策环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的构成及其环境: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公民、社会团体、政党与公共政策以及公共决策体制等。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社会政策的资源、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本章的教学难点: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的关系:政策系统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政府能力与“善治”的关系。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的含义1、政策系统含义2、政策系统的构成: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3、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二、公共政策主体的含义及构成1、公共政策主体含义2、公共政策主体分类: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②跨国政策行为者: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3、政策主体系统构成: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三、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四、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五、政策支持系统构成1、信息传播系统2、政策咨询系统3、政策监控系统4、政策评估系统六、政策环境7
7 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基本理论,作为政策系统核心的公共权力如何决 策,权力如何分配和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了解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 公共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无不与政策环 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的构成及其环境;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公民、社会团体、政党与公共政策以 及公共决策体制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社会政策的资源、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本章的教学难点: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的关系;政策系统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工作 环境的关系;政府能力与“善治”的关系。 第一节 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一、政策系统的含义 1、政策系统含义 2、政策系统的构成: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 3、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 二、公共政策主体的含义及构成 1、公共政策主体含义 2、公共政策主体分类: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间接主体( 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②跨国 政策行为者;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3、政策主体系统构成: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三、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 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 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 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 四、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 五、政策支持系统构成 1、信息传播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 3、政策监控系统 4、政策评估系统 六、政策环境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七、政策反馈系统八、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1、利益输入2、利益综合3、政策形成4、政策发布5、政策执行6、政策反馈第二节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一、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与公共政策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2、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决定政策性质、类型与数量二、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国家结构形式类型:单一制;联邦制三、政府能力1、政府能力的内涵包括如下: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2、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四、治理能力的意义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五、公共决策权的配置1、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2、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第三节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一、公共利益的内涵1、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2、决策者对公共利益的考量主要有以下三个视角: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8
8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 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七、政策反馈系统 八、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 1、利益输入 2、利益综合 3、政策形成 4、政策发布 5、政策执行 6、政策反馈 第二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一、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与公共政策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2、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决定政策性质、类型与数量 二、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国家结构形式类型:单一制;联邦制 三、政府能力 1、政府能力的内涵包括如下: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 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2、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 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四、治理能力的意义 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五、公共决策权的配置 1、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 2、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第三节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 1、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 2、决策者对公共利益的考量主要有以下三个视角: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 与内容利益

3、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的对应关系二、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三、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5、通过制造社会奥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四、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力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五、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1、从积极的方面看:政策信息沟通(社会团体的信息沟通包括“上行”、“下行”、“平行”):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等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2、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政府决策;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六、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3、影响公共政策的执择七、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9
9 3、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的对应关系 二、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 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 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 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三、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 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 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 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四、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 力; 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 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 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 五、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从积极的方面看:政策信息沟通(社会团体的信息沟通包括“上行”、“下行”、“平行”);影响并制约公 共政策(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等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稳定公 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 2、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采取排他 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政府决策;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六、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七、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八、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10
10 八、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社会化营销 项目2 文案写作.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社会化营销 项目3 短视频拍摄与剧本写作.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社会化营销 项目1 社会化媒体与内容营销.ppt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宣发式营销 项目2 微信运营.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宣发式营销 项目3 软文营销.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宣发式营销 项目1 微博运营(图片版).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网络推广与运营.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策划案与活动策划案的写作.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网络营销推广方案.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认识营销与网络营销.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Online Marketing.docx
- 沈阳师范大学:《网络营销》课程授课教案(授课教师:金雪莹).doc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20 规划门店内部要素.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9 规划门店外部要素.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8 学习商圈分析与选址(训练).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7 学习商圈分析与选址.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6 实施KPI绩效考核.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5 门店促销策划训练.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4 门店促销策划与实施.pdf
- 《门店运营管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讲义)单元 13 掌握门店营业推广方式.pdf
- 《公共政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一章,沈阳师范大学:郭蕊).docx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 旅游职业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2 中华“五礼”.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3 职业仪表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4 职业仪态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5 公务接待发展.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6 先遣保障.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7 礼宾排名.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8 礼宾活动.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9 会议席位.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0 会见、会谈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1 签字仪式.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2 新闻发布会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3 宴会、团拜会、茶话会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4 旅行商务和交通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5 旅行住宿和餐饮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6 旅游目的地礼仪和危机公关.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7 客源国和各民族礼仪.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18 世界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民俗礼仪文化.pdf
-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活动议程.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