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课程授课教案(第五版,讲义)第1章 实数集与函数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3
文件大小:360.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1 实数 §2 确界原理 §3 函数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实数一、集合集合是现代数学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集合论的奠基人是Cantor。数学的各个分支普遍地运用集合的符号和方法,我们要养成用集合的语言来表述数学命题的习惯。1、集合的概念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的全体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每一个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解释下面记号:aeA,aA,O“集合”和“元素”是不定义的名词,“属于”也是不定义的关系。2、集合的关系解释下面记号:ACB(BDA),A=B(定义是ACB,BCA)3、映射设V和V是任意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某个对应关系T,使得对VαEV,在V'中有唯一的元素α'与之对应,则称T是V到V"的一个映射。记为T.V-,αHα'.称α'为α在T下的象,记为T(α)=α,并称α为α在T下的一个原象。记T(V)={T(α)IαeV)cV"它表示V在映射T下象的集合。记T-'(α)=(α|T(α)=α)cV它表示αeV在映射T下原象的集合。如果T(V)=V,即V"中的所有元素都有原象,则称T是V到V的满射如果V中任意两个不同的元素在V中的象也不同,即当T(α)=T(β)时,必有α=β1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1 实数 一、集合 集合是现代数学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集合论的奠基人是 Cantor。数学的各个分支普遍地 运用集合的符号和方法,我们要养成用集合的语言来表述数学命题的习惯。 1、集合的概念 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的全体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每一个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解释下面记号: a Aa A   , , “集合”和“元素”是不定义的名词,“属于”也是不定义的关系。 2、集合的关系 解释下面记号: A BB A   ( ), A B  (定义是 A BB A   , ) 3、映射 设V 和V是任意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某个对应关系T ,使得对   V ,在 中 有唯一的元素 V 与之对应,则称T 是V 到V的一个映射。记为 TV V : ,     。 称为 在T 下的象,记为T( )  ,并称 为在T 下的一个原象。 记 TV T V V ( ) ( )|         它表示V 在映射T 下象的集合。 记   1 T T ( ) |()          V 它表示V 在映射 下原象的集合。 T 如果TV V ( )  ,即V中的所有元素都有原象,则称T 是V 到V的满射。 如果V 中任意两个不同的元素在V中的象也不同,即当T T () ()    时,必有   ,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1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则称T是V到V"的单射。如果T既是满射又是单射,则称T是V到V的双射或一一对应当T是V到V的一一对应,则对Vα'eV",则有唯一的αEV与之对应,这样定义了V的映射,称为T的递映射,记为T-":V'→V,α'Hα。4、可数集与不可数集引例:古阿拉伯人,只会数1,如何知道谁口袋里的贝壳(钱)多?问:对于两个无穷集,如何比较“多少”?凡是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两个集合,我们说它们“一样多”。比如,正整数(1,2,3,与偶数[2,4,6,…“一样多”。凡是能与正整数(1,2,3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可数(无穷)集,也称可列(无穷)集。如果一个无穷集不能与正整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则称为不可数集,或不可列集。可以证明:(1)有理数是可数的;(2)无理数与实数不可数;(3)任何区间中的无理数或实数与全体实数“一样多”。5、集合的运算及运算律定义:AUB≤(x|xeAorxeB)ANB≤(x|xe A and xeB)A\B=(xxEAandxB(也记为A-B)A°QIA(是全集)(也记为A)推广:(设I是一指标集,可以不可数)UA.会(存在某个αel,使得xEA),特别地,UA,UA,6n4(对任何αel,都有xA),特别地,4,n4运算律:2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则称T 是V 到V的单射。 如果T 既是满射又是单射,则称T 是V 到V的双射或一一对应。 当T 是V 到V的一一对应,则对V ,则有唯一的 V 与之对应,这样定义了 V  映射,称为T 的逆映射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2 的 ,记为T 1 : , V   V      。 4、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引例:古阿拉伯人,只会数 1,如何知道谁口袋里的贝壳(钱)多? 问:对于两个无穷集,如何比较“多少”? 凡是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两个集合,我们说它们“一样多”。比如,正整数1, 2,3, 与偶数2, 4,6,“一样多”。 凡是能与正整数1, 2,3,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可数(无穷)集,也称可列(无 穷)集。如果一个无穷集不能与正整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则称为不可数集,或不可列集。 可以证明: (1)有理数是可数的; (2)无理数与实数不可数; (3)任何区间中的无理数或实数与全体实数“一样多”。 5、集合的运算及运算律 定义: A  B xx A x B    or  A  B xx A x B    and  A\ B xx A x B     and (也记为 A B ) c A   \ A ( 是全集)(也记为 A ) 推广:(设 I 是一指标集,可以不可数)  ,  I A x I xA        存在某个 使得   ,特别地, 1 1 , N n n n n A A       ,  I A x I xA        对任何 都有   ,特别地, 1 1 , N n n n n A A      运算律: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AUA=A,ANA=A(幂等律)2°AUB=BUA,ANB=BNA(交换律)3°(AUB)UC=AU(BUC),(ANB)NC=AN(BNC)(结合律)4°(AUB)NC=(ANC)U(BUC),(ANB)UC=(AUC)N(BUC)(分配律)5°(UAa)=n4(nAa)=UA(deMorgan律,对偶律)【作为作业】6、常用符号→:“蕴涵”,“推得”,“若,则”台:“充分必要”,“当且仅当”,“等价”V:“任意”,“任一个”“对任一个”,Any日:“存在”,“能找到”,Exist3:使得[不常用]R:实数全体Q:有理数全体Z:整数全体N.:正整全体2x,=x+x+...+xi=1Ix =xx..x..i=l二、实数及其性质1、实数公理实数是满足(I)域公理、(II)序公理和(III)连续性公理的集合。(I)域公理:加法公理、乘法公理和分配律(A)加法公理:(A)Vx,yER=x+yER(封闭性)3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1 o A  A AA A A  ,  (幂等律) 2 o A   B B AA B B A   , (交换律) 3 o   A    B C A BC AB C A BC    ,    (结合律) 4 o   A    B C AC BC AB C AC BC      ,      (分配律) 5 o     c c c , I II I A AA c    A            (de Morgan律,对偶律)【作为作业】 6、常用符号 :“蕴涵”,“推得”,“若.,则.”  :“充分必要”,“当且仅当”,“等价”  :“任意”,“任一个”,“对任一个”,A .ny  :“存在”,“能找到”,E .xist  :使得[不常用] R :实数全体 Q :有理数全体 Z :整数全体 N :正整全体 1 2 1 n i n i x xx x     1 2 1 n i n i x xx x     二、实数及其性质 1、实数公理 实数是满足(I)域公理、(II)序公理和(III)连续性公理的集合。 (I)域公理:加法公理、乘法公理和分配律 (A)加法公理: ( A1)  x, yR xyR (封闭性)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3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A)Vx,yER=x+y=y+x(交换律)(A)Vx,y,zeR=(x+y)+z=x+(y+z)(结合律)(A)存在唯一零元0eR,VxER,满足0+x=x(A)VxER,存在唯一负元-xER,满足x+(-x)=0(M)乘法公理:(M,)Vx,yER=xyER(封闭性)(M,)Vx,yeR=xy=yx(交换律)(A)Vx,y,zER=(xy)z=x(y)(结合律)(A)存在唯一单位元leR,VxER,满足1x=x(A)Vx±0eR,存在唯一逆元xeR,满足xx-=1(D)分配律:x(y+z)=xy+xz(II)序公理:(1)三歧性:xy三者必居其一,也只居其一(2)传递性:x0=xc<yc,(IⅢ)连续性公理:戴德金(Dedekind)切割原理设A,ACR满足:1°A+0, A'+0;2° AUA'=R;3°VxeA,Vx'eA',都有x<x',则称A与A'是R的一个切割,记为(A|A)。戴德金切割原理:对于R的任何一个切割(AIA),都存在唯一的xeR,使得对VxEA,Vx'eA',都有x≤x<x。4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 )A2   x, yR xy yx (交换律) ( )A3      x, ( ) ( ) yz R x y z x y z (结合律) ( )存在唯一零元0 A4  R ,x R ,满足0  x  x ( )A5  x R ,存在唯一负元 x R ,满足 x x  ()0   (M)乘法公理: ( M1 )   x, y R xy R (封闭性) ( M2 )   x, y R xy yx (交换律) ( )A3    x, ( ) ( ) y z R xy z x yz (结合律) ( )存在唯一单位元1 A4  R ,x R ,满足1x  x ( )A5   x 0 R ,存在唯一逆元 1 x R   ,满足 1 xx 1   (D)分配律: x( ) y z xy xz   (II)序公理: (1)三歧性: x  yx yx y , , 三者必居其一,也只居其一 (2)传递性: x   yy z x z , (3)保序性: x     y x z y z x y c xc yc , ,0 , (III)连续性公理:戴德金(Dedekind)切割原理 设 满足: A A,   R 1° , A   A   ; 2° AA R    ; 3°   x Ax A ,   ,都有 x  x , 则称 A 与 A是 R 的一个切割,记为( | A A)。 戴德金切割原理:对于 R 的任何一个切割 (| ) A A ,都存在唯一的 ,使得对 * x R    x Ax A ,   ,都有 * x   x x 。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4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注】戴德金切割原理形象地描述了“实数是连续不断的,没有任何空隙”。通俗地说:如果用一把没有厚度的理想的刀砍一下实数轴,那么不论砍在哪里,总要碰着数轴上的一个点(即一个实数)。另外,实数还具有下面性质:(1)实数具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性,即Va,beR,若b>a>O,则3neZ,使得na>b。(2)实数具有稠密性,即任何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之间必有另一个实数,且既有有理数,也有无理数。2、绝对值实数α的绝对值定义为a,a≥0al-a,a0)4°对于任何α、beR有如下的三角形不等式:[a-]a±≤a+6]5°a≤c≤b= /c|≤max(al,[b)6°[ab| = [a[6][al_ al(b#0)70同间3、常用不等式10伯努利(Bernoulli)不等式:设x≥-l,neN,则(1+x)"≥1+nx5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注】戴德金切割原理形象地描述了“实数是连续不断的,没有任何空隙”。通俗地说: 如果用一把没有厚度的理想的刀砍一下实数轴,那么不论砍在哪里,总要碰着数轴上的一个 点(即一个实数)。 另外,实数还具有下面性质: (1)实数具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性,即ab R , ,  若 ,则 ,使得 。 b a   0  n Z na b  (2)实数具有稠密性,即任何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之间必有另一个实数,且既有有理数, 也有无理数。 2、绝对值 实数 a 的绝对值定义为 , 0 , 0 a a a a a       从数轴上看,数 的绝对值 a a 就是点 到原点的距离. a 实数的绝对值有如下一些性质: 1 o  aa  0;当且仅当 a  0 时有 a  0 2 o  a  a  a 3 o a  h  hah ; hhahha  0 4 o 对于任何a 、b R有如下的三角形不等式: a b ab a b    5 o a c b c ab   max( , ) 6 o  baab 7 o   b  0 b a b a 3、常用不等式 1o 伯努利(Bernoulli)不等式:设 x   1,n N ,则 (1 ) 1 n  x   nx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5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当n=1时,上式显然以是等式的形式成立。假设成立不等式(1+x)"-1 ≥1+(n-1)x,x ≥-1则(1+x)" =(1+ x)"-(1+ x)≥[1+(n-1)x](1+ x)=1+ nx+(n-1)x?≥1+nx, Vx≥-1说明对正整数n伯努利不等式成立。2°柯西-许瓦兹(Cauchy-Schwarz)不等式:设x,x2",;yi,y2,,y,是两组实数,则(圳) (()当且仅当y,=kx(i=1,2,,n)时,等号成立。证明:由含(1+)-(含对)+2(含)+(含)≥0 (VeR)-得判别式A=4(2)-4()(2)30移项便得证。如果x,=ky(i=1,2,.,n),则不等式显然以等号形式成立。反之,如果等号成立,则△=0,上面二次函数(抛物线)有零点(与x有交点),即存在teR使(x,+y)=0,于是y,=-x,=kx,。i=l3°平均值不等式:设X,2,x,是n个正实数,则(几何平均≤算术平均)xxs++.+n当且仅当x,x2,,x都相等时,等号成立。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1时,上式显然以等式形式成立。假设对n-1上式成6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当 时,上式显然以是等式的形式成立。假设成立不等式 n 1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6  1 (1 ) 1 ( 1) , 1 n x n xx      则   1 (1 ) (1 ) (1 ) 1 ( 1) (1 ) n n x x x nx        x 1 2         1 ( 1) 1 , nx n x nx x 说明对正整数 n 伯努利不等式成立。 2o 柯西-许瓦兹(Cauchy-Schwarz)不等式:设 12 12 ,;, , n n x x xyy   y 1 是两组实数, 则 2 2 2 1 1 n nn ii i i i ii x y x                  y    当且仅当 ( 1,2, , ) i i y   kx i n  时,等号成立。 证明:由 2 22 2 1 1 11 () 2 n n nn ii i ii i i i ii xt y x t x y t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t  R ) 得判别式 2 2 2 1 11 4 4 n nn ii i i i ii xy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移项便得证。 如果 ( 1,2, , i i x   ky i n  ,则不等式显然以等号形式成立。 反之,如果等号成立,则 ,上面二次函数(抛物线)有零点(与   0 x 有交点),即 存在 使 t  R ,于是 2 1 ( ) n i i i xt y     0 i i i y    tx kx 。 3o 平均值不等式:设 1 2 , n x x x  是 个正实数,则(几何平均 n  算术平均) 1 2 1 2 n n n x x x xx x n       当且仅当 1 2 , n x x  x 都相等时,等号成立。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 n 1时,上式显然以等式形式成立。假设对 n 1上式成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立,现考虑n个正数x,x2,",x,。不妨假设x,是最大的。记A= +++.++-.n-1则X +X +..+X-.X≥A=xx...n-1于是(*+) -( (4*)n≥ A" + nA"-= A" + A"-(x, -A)= A""x, ≥XX2"-X.即++x≥xx.n如果x,x2",x,都相等,则显然等号成立。反之,如果x,x2,,x,不都相等,则上面x>A+x,+..+x.A+-A> A" + nA"n与上完全一样,推得严格不等号成立。推论:设x,x2,,x是n个正实数,则(调和平均≤几何平均)n111<Nxxx+.XX2Xn在平均值不等式中用二换x(i=1,2,,n)即得证。x4°三角函数不等式元sinx<x<tanx,0<x2推论:sinx≤x,其中等号仅当x=0时成立。7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立,现考虑 个正数 n 1 2 , n x x  x 。不妨假设 n x 是最大的。记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7 1 2 x 1 1 n x x A n        则 1 12 1 12 1 1 n n n xx x n x x x n   x A           于是 1 2 ( 1) n nn n nn x  x x  n n n  Ax x A A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AAx   1 1 2 ( ) n n n A n n A A x xx xn             n n n  x A nA n  即 1 2 n x x x   n   1 2 n n x x x  如果 , , 1 2 , n x x  x 1 2 , n 都相等,则显然等号成立。 反之,如果 x x x  不都相等,则上面 n x  A n n 1 2 n n   x  x x      x A    A   n n     n n 1 n x A A nA n           与上完全一样,推得严格不等号成立。 推论:设 1 2 x , , , n x x  是 个正实数,则(调和平均 n  几何平均) 1 2 1 2 1 1 1 n n n n x x x x x     x  在平均值不等式中用 1 i x 换 i x (i 1,2, ,  n)即得证。 4o 三角函数不等式 sin ta x  x x  n , 2 0  x  推论: sin x  x ,其中等号仅当 x  0时成立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证【见教材P43]1SAOCD 0都有sinxM),其中 M 为某个正数U(+0) α,U(-0)...【例1】[P3例2]:设a,beR。证明:若对>0有ab。令=a-b>0,于是α=b+%。这与假设对>0成立a<b+相矛盾。从而必有a≤b。8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证[见教材 P43] OCD  扇形OAD  SSS OAB , tan xxx 2 1 2 1 sin 2 1  又 当 2  x  时 有 1sin  xx ,故对一切 都有 x  0 sin  xx 。当 时,由 得 x  0 )sin(  xx  sin  xx 。 综上,我们又得到不等式  xx ,sin  Rx 其中等号仅当 时成立. x  0 4、区间与邻域[一些记号]   a b,  {| } x axb   ,a b,   ,( , a b]  ,[ , a b)  (, ) a   ,[ , a )  ,( ,  a)  , , ( ,]  a  ( ,  )  R Ua xx a a a (, )             ,  Ua x xa a a a (, ) 0          , \       U a aa U a a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 Ua   (, ) , (, )      Ua U a ( ), ( ),   U xx ( )     M ,其中 M 为某个正数 U U ( ) ,( )     【例 1】[P3 例 2]:设 。证明:若对 ab R ,    0 有 a b .令 0   a b   0 ,于是 0 a b   。这与假 设对   0 成立a <b   相矛盾。从而必有a  b 。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8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例2】[P4习题1]:设aEQ,xERIQ(无理数)。证明a+xERIQ。证用反证法,假设a+xeQ,令a+x=q,则x=q-aeQ,与假设矛盾。82确界原理一、有界集与无界集,上(下)确界定义1设S为R中的一个数集.若存在数M(L),使得对一切xES,都有x≤M(x≥L),则称S为有上界(下界)的数集,数M(L)称为S的一个上界(下界)。若数集S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S为有界集若S不是有界集,则称S为无界集,思考:(I)S有界G>0,VxeS,x≤G。(2)S无界S无上界或S无下界。(3)叙述:S无上界?S无下界?【注】有人把S无上界用下面诗来形象描述,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例如】(1)S=(,x2,x)(有限集),则S是有界集L=min(X,x2,x,),M=max(x,X2,,x,)(2) S=[0,1)是有界集。L=0,M=1(3)S=(=sinx,xeR)是有界集。以≤1(4)N.={1,2,3,)有下界,但无上界。证:VM>0,取n=[M]+l,则n。>M。(5) S=,t>0有上界,无下界。xx:9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例 2】[P4 习题 1]:设a Qx R Q   , \ (无理数)。证明 a x RQ   \ 。 证 用反证法.假设 ,令 axQ   axq   ,则 x  qaQ   ,与假设矛盾。 §2 确界原理 一、有界集与无界集,上(下)确界 定义 1 设 为S R 中的一个数集.若存在数 M(L),使得对一切 ,都有  Sx x  M ( x  L),则称 S 为有上界(下界)的数集,数 M(L)称为 S 的一个上界(下界)。 若数集 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 为 S S 有界集.若 不是有界集,则称 S S 为无界集. 思考: (1) 有界 S      G x Sx 0, , G 。 (2) 无界 无上界或 S  S S 无下界。 (3)叙述: 无上界? S S 无下界? 【注】有人把 S 无上界用下面诗来形象描述。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 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例如】 (1) S xx x   1 2 ,  n (有限集),则 是有界集 S L xx x M xx x   min( , , , ), max( , , , ) 1 2   n n 1 2 (2) 是有界集。 S  [0,1) L M   0, 1 (3) S yy xx R    sin ,  是有界集。 y 1 (4) N  1, 2,3, 有下界,但无上界。 证: ,取   M 0 n M 0   [ ]1,则 。 0 n M (5) 1 S xx t, 0 t        有上界,无下界。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9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_10,取0α'>α,取x=则xES且xα,即n又是S的最小上界,则称数n为数集S的上确界,记作n=supS。(supremum)【注1)(ii)又可写成:(ii)>0,x,x>-。【注2】上确界也记为lubS(leastupperbound)定义3设S是R中的一个数集.若数S满足:(i)对一切xeS,有x≥,即=是S的下界(ii)对任何β>5,存在x。ES,使得x。0,x,x+。【注2】下确界也记为glbS(greatestlowerbound)10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华师大数学分析(第五版)讲义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证: ,取   M 0 0 1 0 t M   ,则 0 0 1 x M t    引例 1:叙述: 中有最大数(无最大数),有最小 S 数(无最小数)。 答: 中有最大数: S       S xS x , ,  ,则  就是 S 中的最大数。 S 中无最大数:    x SyS x y , , 。 例如:(1) S  [0,1]中有最大数1, max 1 S  。 (2) S  [0,1)中没有最大数,符号 max S 不能使用。 引例 2:证明: 的最大下界是 S  [0,1)   0 ,最小上界是  1。 证:  0 显然是 的一个下界。如何说明 S  是 S 的最大下界?这就要证明比 大的 任何一个数都不是 的下界。 S     :1   ,取 0 2 x    ,则 0 x  S 且 0 x  ,说明不是 S 的下界。 类似可证  1是 的最小上界。 S 定义 2 设 是S R 中的一个数集.若数 满足: (i)对一切 x S ,有 x  ,即 是 S 的上界; (ii)对任何  ,存在 0 x  S ,使得 0 x   ,即 又是 的最小上界, S 则称数 为数集 的S 上确界,记作  sup S 。(supremum) 【注 1】(ii)又可写成:(ii)   0, 0 x  S , 0  x     。 【注 2】上确界也记为lub S (least upper bound) 定义 3 设 是S R 中的一个数集.若数 满足: (i)对一切 x S ,有 x   ,即 是 S 的下界 (ii)对任何    ,存在 0 x  S ,使得 0 x  ,即 又是 的最大下界, S 则称数 为数集 的S 下确界,记作  inf S 。(infimum) 【注 1】(ii)又可写成:(ii)   0, 0 x  S , 0  x     。 【注 2】下确界也记为 glb S (greatest lower bound)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10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