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道家文化与老子

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起源 这里面分几个小问题:第一个是道家的基本情况,简单说一 下道家的起源,道家的起源我认为是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它有它的传统,它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道家和我 们中国古代的隐士。(不是后来的隐士,那些都是假隐士)当时 都是真隐士,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 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他就跑到河边,把耳朵洗 洗。这当然是后世的追溯,但是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 有一种隐士的存在,《诗经》里面有一篇是考槃,前面几句是: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侯没有卡拉OK和KTV可以唱,他 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他悠闲自在,并且表示不管外界如 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我所看到目前最早关于隐士 生活的状态。 到了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 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推销他的学说、他 的理想而周游列国,他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的怪,比 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 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的过日子。这种 人当时非常多。孔子的态度当然是很不以为然,他说:“鸟兽不
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起源 这里面分几个小问题:第一个是道家的基本情况,简单说一 下道家的起源,道家的起源我认为是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它有它的传统,它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道家和我 们中国古代的隐士。(不是后来的隐士,那些都是假隐士)当时 都是真隐士,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 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他就跑到河边,把耳朵洗 洗。这当然是后世的追溯,但是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 有一种隐士的存在,《诗经》里面有一篇是考槃,前面几句是: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 OK 和 KTV 可以唱,他 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他悠闲自在,并且表示不管外界如 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我所看到目前最早关于隐士 生活的状态。 到了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 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推销他的学说、他 的理想而周游列国,他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的怪,比 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 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的过日子。这种 人当时非常多。孔子的态度当然是很不以为然,他说:“鸟兽不

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对孔子也是瞧不起,说 他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他们是隐士的群体, 这些群体生活在哪里?都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 都是小国家,都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和安徽的北部这一带,这 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地带,这个地方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 楚国管不了,这个地方是统治相对最薄弱的地方,可以胡思乱想,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地方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 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 革的时代。在这个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 利中枢,但也有一些人这个时候被边缘化了,边缘化的结果使得 他们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所以他们满腹牢骚, 可是又是“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看惯 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自己都有很高 的文化水平。 道家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 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 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他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所以给 档案馆、图书馆文化单位的经费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 没有味道。加上他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不一致,所
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对孔子也是瞧不起,说 他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他们是隐士的群体, 这些群体生活在哪里?都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 都是小国家,都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和安徽的北部这一带,这 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地带,这个地方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 楚国管不了,这个地方是统治相对最薄弱的地方,可以胡思乱想,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地方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 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 革的时代。在这个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 利中枢,但也有一些人这个时候被边缘化了,边缘化的结果使得 他们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所以他们满腹牢骚, 可是又是“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看惯 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自己都有很高 的文化水平。 道家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 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 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他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所以给 档案馆、图书馆文化单位的经费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 没有味道。加上他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不一致,所

以他觉得难以为继,所以就出关去。总之,老子原来是当官的, 虽然是一个清贫没油水的官,但是毕竟是官。 庄子也是当过官的,庄子最早当过漆园吏,相当于养殖 基地的主任、种植、国营农场的场长。后来他不当了,因为这 个官太小了,他每天跑前跑后,上级部门老是要来考核,一回儿 填报表、一下子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可是庄子 还有一个机会当大官,特别大的官,人家是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 他也不愿意去,大官也不好当,“伴君如伴虎”,整天生活在刀 光剑影的恐惧之中,说完就完了。所以他觉得宰相这个官大是大, 权利大。但权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大。所以他也不愿意当。 庄子想当的就是不大不小的中号官。中号官比较好,处于材与不 材之间。有权可以签字买单、有机会出国考察、有小秘投怀送抱。 但是时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所以他最后干脆就不当了。这样 来,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而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庄子 不当官之后,他的生活原则也有特点,他叫做游世,怎么个游世 法呢?就是游戏人间,就像叶倩文的歌,“谁也不知人间多少的 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他的意思就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 去冒犯大人物,意思是我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实际上 我心理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愤世嫉俗兼以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嵇康处世不行,在那里“薄汤武而非周公”,得罪了别人,结果 被司马昭给杀了
以他觉得难以为继,所以就出关去。总之,老子原来是当官的, 虽然是一个清贫没油水的官,但是毕竟是官。 庄子也是当过官的,庄子最早当过漆园吏,相当于养殖 基地的主任、种植、国营农场的场长。后来他不当了,因为这 个官太小了,他每天跑前跑后,上级部门老是要来考核,一回儿 填报表、一下子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可是庄子 还有一个机会当大官,特别大的官,人家是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 他也不愿意去,大官也不好当,“伴君如伴虎”,整天生活在刀 光剑影的恐惧之中,说完就完了。所以他觉得宰相这个官大是大, 权利大。但权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大。所以他也不愿意当。 庄子想当的就是不大不小的中号官。中号官比较好,处于材与不 材之间。有权可以签字买单、有机会出国考察、有小秘投怀送抱。 但是时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所以他最后干脆就不当了。这样一 来,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而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庄子 不当官之后,他的生活原则也有特点,他叫做游世,怎么个游世 法呢?就是游戏人间,就像叶倩文的歌,“谁也不知人间多少的 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他的意思就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 去冒犯大人物,意思是我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实际上 我心理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愤世嫉俗兼以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嵇康处世不行,在那里“薄汤武而非周公”,得罪了别人,结果 被司马昭给杀了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当时时代文化的要 求,道家属于失意的人群,但是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贵 族,当时知识都在他们的手上,他们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 来对自然规律进行探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人生的意 义进行认识,特别是对生存的方式进行了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 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它的学说精华的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 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 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不然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写书呢?老子也好、 庄子也好,都是有书留下来的,就是说明他们希望用自己对自然 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所以成了独立的思想学派, 这是道家的起源。 2、道家的分化 道家和任何的学派一样,都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最早当然是老子,老子之后就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就是南道: 他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把老子对自然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更加彻底的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 所说的道家指的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但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 有另外的追求,就是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 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比如说窦太后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当时时代文化的要 求,道家属于失意的人群,但是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贵 族,当时知识都在他们的手上,他们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 来对自然规律进行探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人生的意 义进行认识,特别是对生存的方式进行了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 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它的学说精华的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 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 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不然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写书呢?老子也好、 庄子也好,都是有书留下来的,就是说明他们希望用自己对自然 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所以成了独立的思想学派, 这是道家的起源。 2、道家的分化 道家和任何的学派一样,都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最早当然是老子,老子之后就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就是南道; 他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把老子对自然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更加彻底的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 所说的道家指的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但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 有另外的追求,就是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 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比如说窦太后

我们都看过《汉武大帝》,知道那时候太后比汉武帝还厉害。北 道的叙述在哪个地方有最集中的体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 六家要旨”里面有几句话就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是“因 阴阳之大顺”,“兼儒墨之善,操各法之要,与时迁移,因物变 化”,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 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一看这就不是正宗 的道家,是戴着道家的帽子和面具来做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 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3,历史上的三个老子 老子这个人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司马迁这个 时候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所以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 个老子:第一个老子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这个聃, 是大耳朵、耳朵大的意思。所谓老聃者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 老头子的意思,然后变成他的名字了。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24孝》里面有老 莱子这个人。他活了100多岁,他很孝顺,尽管自己年纪也七老 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然后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也就 是彩衣娱亲的出处。这个人也算是老子。 还有一个老子就是战国的时候周太史儋,这是第三个老 子。但是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尽管他写三个老子
我们都看过《汉武大帝》,知道那时候太后比汉武帝还厉害。北 道的叙述在哪个地方有最集中的体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 六家要旨”里面有几句话就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是“因 阴阳之大顺”,“兼儒墨之善,撮各法之要,与时迁移,因物变 化”,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 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一看这就不是正宗 的道家,是戴着道家的帽子和面具来做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 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3,历史上的三个老子 老子这个人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司马迁这个 时候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所以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 个老子:第一个老子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这个聃, 是大耳朵、耳朵大的意思。所谓老聃者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 老头子的意思,然后变成他的名字了。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24 孝》里面有老 莱子这个人。他活了 100 多岁,他很孝顺,尽管自己年纪也七老 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然后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也就 是彩衣娱亲的出处。这个人也算是老子。 还有一个老子就是战国的时候周太史儋,这是第三个老 子。但是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尽管他写三个老子

但是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把后面两个老子一笔带过。说明司 马迁是把老聃看成是正宗的老子,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 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在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 打擂台,一个很厉害是胡适,另外一个也很了不得,是梁启超, 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 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而且是超级 粉丝、超级玉米。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念、郭沫若等。支持梁 启超的观点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很遗憾当时没有电视,要是有 电视,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红火。 《道德经》的理论体系 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叫做5000字的文化,老 子《道德经》是5000个字,《孙子兵法》也是5000多字。《周 易》也是5000字左右,《论语》稍微多一点,但同样不过1500 0字而已。这5000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 都算不上,更比不上我们那些领导人做的报告,5000字做报告 肯定连总结成绩都不够用的。起码得3万个字。这说明什么问题? 几部五千字的书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根所在。它显示了一种现象, 先秦时期书写在简帛上,材料珍贵,所以作者斟字酌句,惜墨如 金,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的精彩,到了宋代的时候,由于印刷术的 发明,东西就差一个层次了。到了郭沫若鲁迅用毛笔写作的时代, 又比苏东坡时代差很多。像我这个时代用圆珠笔钢笔写作,东西
但是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把后面两个老子一笔带过。说明司 马迁是把老聃看成是正宗的老子,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 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在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 打擂台,一个很厉害是胡适,另外一个也很了不得,是梁启超, 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 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而且是超级 粉丝、超级玉米。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 启超的观点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很遗憾当时没有电视,要是有 电视,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红火。 《道德经》的理论体系 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叫做 5000 字的文化,老 子《道德经》是 5000 个字,《孙子兵法》也是 5000 多字。《周 易》也是 5000 字左右,《论语》稍微多一点,但同样不过 1500 0 字而已。这 5000 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 都算不上,更比不上我们那些领导人做的报告,5000 字做报告 肯定连总结成绩都不够用的。起码得 3 万个字。这说明什么问题? 几部五千字的书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根所在。它显示了一种现象, 先秦时期书写在简帛上,材料珍贵,所以作者斟字酌句,惜墨如 金,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的精彩,到了宋代的时候,由于印刷术的 发明,东西就差一个层次了。到了郭沫若鲁迅用毛笔写作的时代, 又比苏东坡时代差很多。像我这个时代用圆珠笔钢笔写作,东西

就更加的差了,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水平似乎更提不上 台面。也就是说,书写工具越进步,人的智商越退化,写出来的 东西越水。现在的文章很多,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但是这5000字可了不得,而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 不管穿什么衣服你都觉得好,你穿西装觉得舒服,穿牛仔裤也觉 得很好,不管穿什么都好,这是“美其服”。不管吃什么,是肯 德基还是麦当劳,还是吃面都好。这就是“甘其食”。可有位先 生却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这位先生说的正好和 老子的思想相反。另外老子不同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 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但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 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应该说这样解释也通。 5000字,怎么读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自己的理解,但是也不 能乱读。 1,道的主体性 第一板块就是道的问题,也就是说以道为主宰,和天下 万物所生本源的宇宙生成论,道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老子认为
就更加的差了,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水平似乎更提不上 台面。也就是说,书写工具越进步,人的智商越退化,写出来的 东西越水。现在的文章很多,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但是这 5000 字可了不得,而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 不管穿什么衣服你都觉得好,你穿西装觉得舒服,穿牛仔裤也觉 得很好,不管穿什么都好,这是“美其服”。不管吃什么,是肯 德基还是麦当劳,还是吃面都好。这就是“甘其食”。可有位先 生却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这位先生说的正好和 老子的思想相反。另外老子不同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 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但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 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应该说这样解释也通。 5000 字,怎么读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自己的理解,但是也不 能乱读。 1,道的主体性 第一板块就是道的问题,也就是说以道为主宰,和天下 万物所生本源的宇宙生成论,道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老子认为

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 力。所以他的思想里面非常多的内容就是论述这个问题的。老子 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我们的感官是 无法感受的。因为老子讲的很明确,道是人们硬想出来的名字加 上去的,他是讲不清楚的。但是为了讲解方便,我给他起个名叫 道,这个道是勉强说的。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谈道来历,说“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是天下 事物的根本。道小到承载在每一个灰尘当中,道又大到承载在天 地宇宙之间。大可以无限,小也可以到非常的微观。自然界那种 沧海桑田的变化,社会上国家的兴衰存亡、个体的生老病死,在 这里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他描绘道是什么样的东西,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春秋战国是我们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 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 国政治术的成熟,就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西方政治学术 完善的影响一样,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 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都是带 有神学的东西,比如说天人感应,只有道把中国真正的哲学概括 出来,这是标志
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 力。所以他的思想里面非常多的内容就是论述这个问题的。老子 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我们的感官是 无法感受的。因为老子讲的很明确,道是人们硬想出来的名字加 上去的,他是讲不清楚的。但是为了讲解方便,我给他起个名叫 道,这个道是勉强说的。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谈道来历,说“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是天下 事物的根本。道小到承载在每一个灰尘当中,道又大到承载在天 地宇宙之间。大可以无限,小也可以到非常的微观。自然界那种 沧海桑田的变化,社会上国家的兴衰存亡、个体的生老病死,在 这里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他描绘道是什么样的东西,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春秋战国是我们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 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 国政治术的成熟,就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西方政治学术 完善的影响一样,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 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都是带 有神学的东西,比如说天人感应,只有道把中国真正的哲学概括 出来,这是标志

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 素辨证法。 老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 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只有 难的存在,才能看到易的可贵,只有长的存在,才能看到短的特 征。同时,老子认为这种对立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变化的。 所以他说事物都在向他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祸兮福之所依, 福兮祸之所代”。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走向反面,所谓 量变到质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意思就是富贵不要紧,但是不要骄傲,否则就会自取其咎。这里 讲的就是变化。 3,“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论 老子为什么为统治者喜欢?就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 政治谋略。弱者道之用,表面上是柔弱的,但是最后柔弱是可以 打败刚强的。这里的话很多,比如说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 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 胜”。什么意思?真正能打败最坚强的事物,恰恰是水,水才是 最厉害的。日常生活里面,水滴穿石,再硬的石头也可以穿透。 表面上最柔弱,实际上最坚强。所以说“进道若退”。 4,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 素辨证法。 老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 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只有 难的存在,才能看到易的可贵,只有长的存在,才能看到短的特 征。同时,老子认为这种对立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变化的。 所以他说事物都在向他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祸兮福之所依, 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走向反面,所谓 量变到质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意思就是富贵不要紧,但是不要骄傲,否则就会自取其咎。这里 讲的就是变化。 3,“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论 老子为什么为统治者喜欢?就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 政治谋略。弱者道之用,表面上是柔弱的,但是最后柔弱是可以 打败刚强的。这里的话很多,比如说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 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 胜”。什么意思?真正能打败最坚强的事物,恰恰是水,水才是 最厉害的。日常生活里面,水滴穿石,再硬的石头也可以穿透。 表面上最柔弱,实际上最坚强。所以说“进道若退”。 4,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老子他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 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会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种种的制 度来了、措施也来了,弄得很复杂,结果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 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 吃什么、住什么都满足,最后落实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 往来。这一点我们做到了,现在大家都住在高楼大厦里,各个邻 居都不认识了。鸡犬之声是闻不到了,变成听到了家里唱家庭影 院、卡拉OK的声音,可见老死不相往来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可以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 则、最后是一种理想。 1,自然精神 一个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 们现在所谓的大自然,什么地震、台风、四季更替的那个自然。 当然,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看来,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 而然的一种状态。自然的状态是什么?你就依从它去生活,该怎 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 改造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给人家整齐划一, 也不要以你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别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老子他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 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会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种种的制 度来了、措施也来了,弄得很复杂,结果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 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 吃什么、住什么都满足,最后落实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 往来。这一点我们做到了,现在大家都住在高楼大厦里,各个邻 居都不认识了。鸡犬之声是闻不到了,变成听到了家里唱家庭影 院、卡拉 OK 的声音,可见老死不相往来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可以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 则、最后是一种理想。 1,自然精神 一个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 们现在所谓的大自然,什么地震、台风、四季更替的那个自然。 当然,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看来,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 而然的一种状态。自然的状态是什么?你就依从它去生活,该怎 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 改造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给人家整齐划一, 也不要以你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别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离骚与骚体传统.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诗经与诗歌起源.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College Chinese.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胡新华).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外国文学(A)II 名词解释.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 司汤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节 巴尔扎克.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节 狄更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节 果戈理.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一节 哈代.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二节 托尔斯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三节 易卜生.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四节 马克·吐温.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五节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导论、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话.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三节 史诗.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孔孟与儒家文化.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李杜与唐诗.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豪放、婉约说宋词.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期末试题库(选择题及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大学语文试题(无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朦胧诗选].阎月君等编选(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鲁迅选集(下)(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法国]著 陈泽环译)(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新疆史纲(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新疆宗教演变史(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鲁迅选集(上)(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巴金随想录(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中国文化史导论(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诸子百家之十三经:诗经(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十三经注疏】02尚书正义(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人论》(PDF电子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