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鲁迅选集(下)(PDF电子版)

鲁迅选集(下) 鲁迅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鲁迅选集(下) 鲁迅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鲁迅选集(下)鲁迅著;孔范今,朱德发,韩之友选注 2版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5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ISBN7-5329-0445-8 I鲁.Ⅱ①鲁.②孔.③朱.④韩. Ⅲ鲁迅著作一选集Ⅳ1210.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09987号 主管部门山东出版集团 集团网址www sdpress com cn 出版发行山东文艺出版社 电子邮箱sdwy@sdpress com cn 地址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印刷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 版次1997年3月第1版 2003年5月第2版 2003年5月第2次印刷 规格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34.5插页2千字824 定 价35.00元(小说散文卷、杂文卷)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鲁迅选集(下)�鲁迅著; 孔范今, 朱德发, 韩之友选注 . —2 版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3 .5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ISBN 7 - 5329 - 0445 - 8 Ⅰ .鲁. Ⅱ .①鲁.②孔.③朱.④韩. Ⅲ .鲁迅著作—选集 Ⅳ .I210. 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3)第 009987 号 主管部门 山东出版集团 集团网址 www .sdpress .com .cn 出版发行 山东文艺出版社 电子邮箱 sdwy@sdpress .com .cn 地 址 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 39 号 印 刷 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 版 次 1997 年 3 月第 1 版 2003 年 5 月第 2 版 2003 年 5 月第 2 次印刷 规 格 开本 850×1168 毫米 1 32 印张 34. 5 插页 2 千字 824 ) 定 价 35. 00 元( 小说散文卷、杂文卷) -

前言 前 言 朱德发韩之友 鲁迅曾说:“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 台去的。”①杂文创作的历史实践已充分证明鲁迅的预见是正确 的。杂文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个奇迹。 鲁迅为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立下了丰功伟绩。他 不仅自己树起了垂范后世的杂文丰碑,并率领一批锐意创新的 作家开辟了广阔的杂文新天地。这并非说,杂文是鲁迅的新创 造。在我国,杂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外国,早有文艺性随笔 这种杂文体。但是,不论中国或者外国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 初,似乎都未承认杂文是文学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似 乎中外文学史都未认真考虑杂文的独立地位。鲁迅指出:“我 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 确,总不能发见一种叫做Tsa一Wen(杂文)的东西。②三 十年代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一文中才对杂文作了明 确而肯定的界说:“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为文艺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前 言 朱德发 韩之友 一 鲁迅曾说: “杂文这东西, 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 台去的。”① 杂文创作的历史实践已充分证明鲁迅的预见是正确 的。杂文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而且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个奇迹。 鲁迅为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立下了丰功伟绩。他 不仅自己树起了垂范后世的杂文丰碑, 并率领一批锐意创新的 作家开辟了广阔的杂文新天地。这并非说, 杂文是鲁迅的新创 造。在我国, 杂文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外国, 早有文艺性随笔 这种杂文体。但是, 不论中国或者外国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 初, 似乎都未承认杂文是文学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似 乎中外文学史都未认真考虑杂文的独立地位。鲁迅指出: “我 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 的 确, 总不能发见一种叫做 Tsa———Wen ( 杂文) 的东西。”② 三 十年代瞿秋白在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一文中才对杂文作了明 确而肯定的界说: “杂感这种文体, 将要因为鲁迅而变为文艺 前 言 1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2 鲁迅选集 性的论文(阜利通一feuilelon)的代名词.”的确是这样,鲁 迅曾以文体改革大师的宏伟气魄,冲破传统美学观念或文学教 科书偏见的禁锢,踏着前人的足迹勇敢地开拓杂文领域,并坚 定地表示自己创作杂文的信念和态度:“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 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 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 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着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 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 趣。”®由于鲁迅的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坚韧创作,使杂文以 辉煌的丰姿登上“高尚的文学楼台”。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是 鲁迅实现了杂文这一边缘性文体的直接评论性和文学性的浑然 融合,是鲁迅实现了杂文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 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鲁迅的十六部杂文集结束了杂文被 排斥于正宗文学殿堂的历史,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赢得了独 立而崇高的地位。 鲁迅一生的大部分生命和心血倾注于杂文创作,他的伟大 人格、硬骨头精神、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渊博知 识、精湛艺术,都凝聚在杂文里。因而,只有认真地学习鲁迅 的杂文,充分地理解鲁迅的杂文,才能真正地理解鲁迅及其在 中外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然而,并非所有研究者或读者都能认识到和真正承认鲁迅 杂文的巨大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特别是它丰富的审美价值直 到今天仍被不少人所忽视,甚至有的文学史家把它排斥在文学 范围之外。司马长风的《仲国新文学史》,肯定鲁迅的“《野 》和《朝花夕拾》为文学创作留下不朽的篇章”,但把鲁迅 的杂文排除文学的楼台,说鲁迅“自加入‘左联'之后,他不 但受所载之道的支配,并且要服从战斗的号令,经常披盔带 一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性的论文 ( 阜利通———feuilelon) 的代名词。”的确是这样, 鲁 迅曾以文体改革大师的宏伟气魄, 冲破传统美学观念或文学教 科书偏见的禁锢, 踏着前人的足迹勇敢地开拓杂文领域, 并坚 定地表示自己创作杂文的信念和态度: “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 么麻烦的禁令, 倒不如不进去; 还是站在沙漠上, 看看飞沙走 石, 乐则大笑, 悲则大叫, 愤则大骂, 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 糙, 头破血流, 而时时抚摩着自己的凝血, 觉得若有花纹, 也 未必不及 跟着中国 的文士们 去陪莎士 比亚吃黄 油面包之 有 趣。”③ 由于鲁迅的披荆斩棘, 辛勤耕耘, 坚韧创作, 使杂文以 辉煌的丰姿登上“高尚的文学楼台”。可以毫无夸张地说, 是 鲁迅实现了杂文这一边缘性文体的直接评论性和文学性的浑然 融合, 是鲁迅实现了杂文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 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是鲁迅的十六部杂文集结束了杂文被 排斥于正宗文学殿堂的历史, 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赢得了独 立而崇高的地位。 鲁迅一生的大部分生命和心血倾注于杂文创作, 他的伟大 人格、硬骨头精神、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渊博知 识、精湛艺术, 都凝聚在杂文里。因而, 只有认真地学习鲁迅 的杂文, 充分地理解鲁迅的杂文, 才能真正地理解鲁迅及其在 中外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然而, 并非所有研究者或读者都能认识到和真正承认鲁迅 杂文的巨大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特别是它丰富的审美价值直 到今天仍被不少人所忽视, 甚至有的文学史家把它排斥在文学 范围之外。司马长风的 《中国新文学史》, 肯定鲁迅的“ 《野 草》 和 《朝花夕拾》 为文学创作留下不朽的篇章”, 但把鲁迅 的杂文排除文学的楼台, 说鲁迅“自加入‘左联’之后, 他不 但受所载之道的支配, 并且要服从战斗的号令, 经常披盔带 2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3 甲,冲锋陷阵,写的全是‘投枪’和‘匕首’,遂与纯文学的 创作不大相干了”。这种对鲁迅杂文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相 反,现在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倒正是鲁迅杂文的不朽的艺术 生命、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基本的艺术特征。 二 鲁迅杂文具有“史诗”的价值。虽然鲁迅曾谦虚地说他的 杂文“不敢说是史诗”,只是“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④;但是 如果我们对其杂文进行纵向的整体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不仅是 “史诗”,而且已超越了过去的所谓“史诗”。瞿秋白对鲁迅杂 文的“史诗”意义作了这样的估价:它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 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 民众斗争的同情”,并从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 的历史⑤。具体来说,鲁迅杂文的“史诗”价值主要体现在: 它通过“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嘻笑怒骂,释愤抒 情,针砭时弊,指向广泛的人生社会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时 代的眉目”来,堪称一代“史诗”,其思想内涵所达到的深广 度是前所未有的。鲁迅说过:“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 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最缺少的是‘文明批 评’和‘社会批评'。”⑥他从“五四”开始写杂文,便自觉地 开展“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并号召“中国的青年站出 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⑦。从 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的白色恐怖,这中间发生的 较大的历史事件,在鲁迅的杂文中都有强烈的反映,虽然鲁迅 杂文并非历史的大事记,但它却以严峻的史笔深刻地写出了 “历史的真实”。不管是指陈时弊还是论证古今,都是以雄辩的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甲, 冲锋陷阵, 写的全是‘投枪’ 和‘匕首’, 遂与纯文学的 创作不大相干了”。这种对鲁迅杂文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 相 反, 现在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倒正是鲁迅杂文的不朽的艺术 生命、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基本的艺术特征。 二 鲁迅杂文具有“史诗”的价值。虽然鲁迅曾谦虚地说他的 杂文“不敢说是史诗”, 只是“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④ ; 但是 如果我们对其杂文进行纵向的整体考察, 就不难发现它不仅是 “史诗”, 而且已超越了过去的所谓“史诗”。瞿秋白对鲁迅杂 文的“史诗”意义作了这样的估价: 它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 他的政治立场, 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 他的热烈的对于 民众斗争的同情”, 并从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 的历史”⑤ 。具体来说, 鲁迅杂文的“史诗”价值主要体现在: 它通过“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嘻笑怒骂, 释愤抒 情, 针砭时弊, 指向广泛的人生社会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时 代的眉目”来, 堪称一代“史诗”, 其思想内涵所达到的深广 度是前所未有的。鲁迅说过:“中国现今文坛 ( ?) 的状况, 实 在不佳, 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最缺少的是‘文明批 评’和‘社会批评’。”⑥ 他从“五四”开始写杂文, 便自觉地 开展“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并号召“中国的青年站出 来, 对于中国的社会, 文明, 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⑦ 。从 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的白色恐怖, 这中间发生的 较大的历史事件, 在鲁迅的杂文中都有强烈的反映, 虽然鲁迅 杂文并非历史的大事记, 但它却以严峻的史笔深刻地写出了 “历史的真实”。不管是指陈时弊还是论证古今, 都是以雄辩的 前 言 3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4 鲁迅选集 事实为根据,既能“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⑧,又能“撕去旧 社会的假面”。所以,读鲁迅的杂文就等于读一部中国现代 史,一部形象生动的充满了爱憎之情的历史。 鲁迅的杂文概括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 深刻反思。虽然他的杂文不是历史经验的汇编,但其中揭示出 的与强烈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经验既动人心弦又发人深省, 由此可见鲁迅的杂文不只是文学遗产,也是历史遗产。《论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杂文,清醒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 的沉痛教训,鲁迅说这些杂文“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 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⑩。《铲共大观 等杂文是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流血教训的历史总结 较前他对革命成败的原因看得更加深刻了。三十年代,鲁迅经 历的斗争愈加复杂,总结的经验教训也更加丰富。对于左翼 作家联盟的意见》等文,深刻地揭示了极左和右倾是革命的两 大危险,既指出“革命的完结”是“由于投机者的潜入”,又 看出“左翼”作家容易变成“右翼”作家,这在三十年代是了 不起的历史经验。当然,这些深刻的历史经验并不是以抽象的 说教形式出现的,它完全融会在杂文的诗情诗意之中。 它透过对历史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勾勒,映现出历史发展的 某些侧影;虽然鲁迅杂文见不到历史人物列传的题目,但具体 描述中却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的面影踪迹。其中不只是有“正 人君子”、“特种学者”、“土绅士”、“洋绅士”、“洋场恶少”、 “遗老”、“遗少”、“革命小贩”、“叭儿”等可憎的人物,也有 李大钊、刘和珍、柔石、殷夫等许多可敬的人物。《守常全 集题记》是篇短文,却抵得一大篇李大钊传记,它以朴实的 文笔勾勒出一个革命先驱者的动人形象及其不搞“明争暗斗”、 不“扶植自己势力”的高尚品质。对于胡适、陈独秀、章太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事实为根据, 既能“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⑧ , 又能“撕去旧 社会的假面”⑨ 。所以, 读鲁迅的杂文就等于读一部中国现代 史, 一部形象生动的充满了爱憎之情的历史。 鲁迅的杂文概括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 深刻反思。虽然他的杂文不是历史经验的汇编, 但其中揭示出 的与强烈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经验既动人心弦又发人深省, 由此可见鲁迅的杂文不只是文学遗产, 也是历史遗产。 《论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等杂文, 清醒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 的沉痛教训, 鲁迅说这些杂文“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 却是见 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⑩ 。《铲共大观》 等杂文是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流血教训的历史总结, 较前他对革命成败的原因看得更加深刻了。三十年代, 鲁迅经 历的斗争愈加复杂, 总结的经验教训也更加丰富。《对于左翼 作家联盟的意见》 等文, 深刻地揭示了极左和右倾是革命的两 大危险, 既指出“革命的完结”是“由于投机者的潜入”, 又 看出“左翼”作家容易变成“右翼”作家, 这在三十年代是了 不起的历史经验。当然, 这些深刻的历史经验并不是以抽象的 说教形式出现的, 它完全融会在杂文的诗情诗意之中。 它透过对历史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勾勒, 映现出历史发展的 某些侧影; 虽然鲁迅杂文见不到历史人物列传的题目, 但具体 描述中却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的面影踪迹。其中不只是有“正 人君子”、“特种学者”、“土绅士”、“洋绅士”、“洋场恶少”、 “遗老”、“遗少”、“革命小贩”、“叭儿”等可憎的人物, 也有 李大钊、刘和珍、柔石、殷夫等许多可敬的人物。《〈守常全 集〉 题记》 是篇短文, 却抵得一大篇李大钊传记, 它以朴实的 文笔勾勒出一个革命先驱者的动人形象及其不搞“明争暗斗”、 不“扶植自己势力” 的高尚品质。对于胡适、陈独秀、章太 4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5 炎、刘半农等较复杂的人物,也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予以 公正的历史评价。可以说,读鲁迅这样的杂文比读过去任何历 史传记,更能发人深思,催人省悟。 总之,鲁迅的杂文从多方面显示了它的“史诗”价值,这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三 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众所周知,鲁迅的杂文 异于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教科书,它主要不是逻辑思维的 结果,而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杂文作为一种 边缘性的文体,具有评论性和文学性这两重性,但到了伟大文 学家鲁迅手里却被极为熟练地驾驭着,尽可能以形象思维的方 式来把握世界,尽可能多方面地赋予它艺术本质。这就使鲁迅 杂文里的概念与形象、理性与诗意之间以多种形式自由地转 化、渗透,判断推理的展开往往连缀着形象的美丽花结,形象 的描绘也无不为理智的光芒所照耀,达到了诗意化的境界。 如果仅仅一般地说鲁迅杂文富有形象化特征,很容易将鲁 迅杂文高度艺术性的获得只归结为某些形象化的修辞格的运 用,而忽略了作家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艺术思 维活动。精心研读鲁迅杂文便会发现,不论是种种历史事件或 是各色社会现象或是不同人物风情,在作者笔下之所以都能展 现出动人的艺术画面,这正是他出色地运用艺术想象的结果。 杂文的艺术性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实现,而艺术想象则 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成分和实质,尤其“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 想象活动”(黑格尔语)。况且杂文又是一种文学样式,尽管它 有独特之处,但却不能离开艺术想象而存在。鲁迅的高明之处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炎、刘半农等较复杂的人物, 也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予以 公正的历史评价。可以说, 读鲁迅这样的杂文比读过去任何历 史传记, 更能发人深思, 催人省悟。 总之, 鲁迅的杂文从多方面显示了它的“史诗”价值, 这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三 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众所周知, 鲁迅的杂文 异于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教科书, 它主要不是逻辑思维的 结果, 而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杂文作为一种 边缘性的文体, 具有评论性和文学性这两重性, 但到了伟大文 学家鲁迅手里却被极为熟练地驾驭着, 尽可能以形象思维的方 式来把握世界, 尽可能多方面地赋予它艺术本质。这就使鲁迅 杂文里的概念与形象、理性与诗意之间以多种形式自由地转 化、渗透, 判断推理的展开往往连缀着形象的美丽花结, 形象 的描绘也无不为理智的光芒所照耀, 达到了诗意化的境界。 如果仅仅一般地说鲁迅杂文富有形象化特征, 很容易将鲁 迅杂文高度艺术性的获得只归结为某些形象化的修辞格的运 用, 而忽略了作家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艺术思 维活动。精心研读鲁迅杂文便会发现, 不论是种种历史事件或 是各色社会现象或是不同人物风情, 在作者笔下之所以都能展 现出动人的艺术画面, 这正是他出色地运用艺术想象的结果。 杂文的艺术性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实现, 而艺术想象则 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成分和实质, 尤其“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 想象活动” (黑格尔语) 。况且杂文又是一种文学样式, 尽管它 有独特之处, 但却不能离开艺术想象而存在。鲁迅的高明之处 前 言 5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6 鲁迅选集 在于,他辩证地处理了杂文凭事实说话与艺术想象的关系,即 以生活的客观真实性为前提,结合杂文体裁的具体特点,巧妙 而娴熟地挥动着艺术想象的彩笔,在逻辑形式纵横交错的背景 上开拓出形象思维的胜境。 “展示了活的人间相”,即塑造形形色色的“社会相”艺术 形象,这就十分突出地表现了鲁迅杂文中艺术想象的成功运 用。鲁迅多次谈到他创造“社会相”艺术形象的经验。他自称 “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1。假若 鲁迅舍弃创造性的艺术想象,那便不可能将客观现实存在的 “人间相”或“社会相”塑造成具有类型性或典型性的艺术形 象。鲁迅认为,杂文讽刺家欲创造动人的艺术形象,必须是在 社会上某种人的丑相充分暴露的关键时刻给他“照下来的一张 相”2;而这一张相所显示的不是“社会相”的表层现象,“多 是现世相的神髓”,社会某类人的灵魂。这种深入人物灵魂的 刻画,如果不借助艺术想象,那是不可理解的。鲁迅杂文的巨 大美学价值和不朽艺术魔力,与他以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成功地 塑造了“社会相”类型艺术形象系列紧密相关,它们组成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百丑图,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和 浓郁的审美旨趣。特别是鲁迅笔下的“奴才相”和“流氓相” 等类型形象,不只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也是这个社会中假恶 丑的代表。鲁迅说自己的杂文:“格局虽小,不是也描出了或 一形象了么”3的确,他以艺术想象的画笔,将其一连串的直 感理性和理性直感诉诸于形象,读者可以由这一系列的“类 型”形象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嘴脸,从而产生 种心灵的共振,领略到一种审美意趣。 艺术想象在鲁迅杂文的“社会相”类型形象的刻画上主要 表现为“虚拟”,也就是靠虚拟赋予人物以表现特征。即使是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在于, 他辩证地处理了杂文凭事实说话与艺术想象的关系, 即 以生活的客观真实性为前提, 结合杂文体裁的具体特点, 巧妙 而娴熟地挥动着艺术想象的彩笔, 在逻辑形式纵横交错的背景 上开拓出形象思维的胜境。 “展示了活的人间相”, 即塑造形形色色的“社会相”艺术 形象, 这就十分突出地表现了鲁迅杂文中艺术想象的成功运 用。鲁迅多次谈到他创造“社会相”艺术形象的经验。他自称 “我的坏处, 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锢弊常取类型”1 。假若 鲁迅舍弃创造性的艺术想象, 那便不可能将客观现实存在的 “人间相”或“社会相”塑造成具有类型性或典型性的艺术形 象。鲁迅认为, 杂文讽刺家欲创造动人的艺术形象, 必须是在 社会上某种人的丑相充分暴露的关键时刻给他“照下来的一张 相”12 ; 而这一张相所显示的不是“社会相”的表层现象, “多 是现世相的神髓”, 社会某类人的灵魂。这种深入人物灵魂的 刻画, 如果不借助艺术想象, 那是不可理解的。鲁迅杂文的巨 大美学价值和不朽艺术魔力, 与他以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成功地 塑造了“社会相”类型艺术形象系列紧密相关, 它们组成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百丑图, 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和 浓郁的审美旨趣。特别是鲁迅笔下的“奴才相”和“流氓相” 等类型形象, 不只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 也是这个社会中假恶 丑的代表。鲁迅说自己的杂文: “格局虽小, 不是也描出了或 一形象了么 ?”13 的确, 他以艺术想象的画笔, 将其一连串的直 感理性和理性直感诉诸于形象, 读者可以由这一系列的“类 型”形象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嘴脸, 从而产生一 种心灵的共振, 领略到一种审美意趣。 艺术想象在鲁迅杂文的“社会相”类型形象的刻画上主要 表现为“虚拟”, 也就是靠虚拟赋予人物以表现特征。即使是 6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再现”客观生活的“社会相”类型人物,也必须以敏锐的艺 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根底,对生活素材进行捕捉、选择 和提炼。“虚拟”主要靠作者艺术想象力的发挥,把人物引入 设想的规定情境中进行活动。鲁迅杂文“社会相”类型人物的 刻画虽然有想象之辞和虚拟的成分,但却惟妙惟肖,神情跃 然,使他们的无耻灵魂、可僧可笑的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这 说明艺术想象的功能可以克服具体客观事实的局限性,在一定 的限度内赋予人物以显著的表现特征,使理性思维对象化为活 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种“虚拟”既符合艺术的真实,切近 某个人或某群人的性格逻辑;又具有生活的假定性,使真实的 人物符合假定的样子,这与小说的“虚构”完全是以假为真大 不相同,因为“虚拟”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总起来看,就“社会相”类型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言,鲁迅 杂文对艺术想象的运用具有这样的特点:把艺术想象纳入逻辑 论证的轨道,围绕着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赋予人物对象以表现 特征,使逻辑论证与形象描绘融为一体,使艺术想象之花获得 内在生命力,此其一;以实带虚,以虚衬实,虚实结合,即刻 画人物总是有根有据,不虚构夸张,并在此基础上以虚拟的方 式进行艺术想象,使所写人物紧紧附丽于客观事实,显得飞驰 有变,虚不离实,此其二;“类型”的创造,把“形”与“神” 完美的融为一体,既以浓缩的笔墨选取一瞬间变化对人物予以 描绘,又以作者对人物审美感情的渗透来统一整篇杂文中的思 理,使艺术想象不仅置于深刻的理性思维之上,且具有单向 性、片断性和高度概括性,这表明艺术想象不能不受到逻辑思 维的严格限制,此其三。由于鲁迅成功地运用了艺术想象,出 色地塑造了一系列“人间相”的类型人物形象,致使其杂文具 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丰厚的审美价值。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再现”客观生活的“社会相”类型人物, 也必须以敏锐的艺 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根底, 对生活素材进行捕捉、选择 和提炼。“虚拟”主要靠作者艺术想象力的发挥, 把人物引入 设想的规定情境中进行活动。鲁迅杂文“社会相”类型人物的 刻画虽然有想象之辞和虚拟的成分, 但却惟妙惟肖, 神情跃 然, 使他们的无耻灵魂、可憎可笑的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这 说明艺术想象的功能可以克服具体客观事实的局限性, 在一定 的限度内赋予人物以显著的表现特征, 使理性思维对象化为活 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种“虚拟”既符合艺术的真实, 切近 某个人或某群人的性格逻辑; 又具有生活的假定性, 使真实的 人物符合假定的样子, 这与小说的“虚构”完全是以假为真大 不相同, 因为“虚拟”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总起来看, 就“社会相”类型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言, 鲁迅 杂文对艺术想象的运用具有这样的特点: 把艺术想象纳入逻辑 论证的轨道, 围绕着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赋予人物对象以表现 特征, 使逻辑论证与形象描绘融为一体, 使艺术想象之花获得 内在生命力, 此其一; 以实带虚, 以虚衬实, 虚实结合, 即刻 画人物总是有根有据, 不虚构夸张, 并在此基础上以虚拟的方 式进行艺术想象, 使所写人物紧紧附丽于客观事实, 显得飞驰 有变, 虚不离实, 此其二;“类型”的创造, 把“形”与“神” 完美的融为一体, 既以浓缩的笔墨选取一瞬间变化对人物予以 描绘, 又以作者对人物审美感情的渗透来统一整篇杂文中的思 理, 使艺术想象不仅置于深刻的理性思维之上, 且具有单向 性、片断性和高度概括性, 这表明艺术想象不能不受到逻辑思 维的严格限制, 此其三。由于鲁迅成功地运用了艺术想象, 出 色地塑造了一系列“人间相”的类型人物形象, 致使其杂文具 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丰厚的审美价值。 前 言 7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8 鲁 迅选 集 四 鲁迅的杂文“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4 “移人情”,足以说明鲁迅杂文具有情感化的审美特征;也就是 说,情感性与形象性不只是鲁迅杂文能够步入高尚文学楼台的 两根柱石,也是决定其杂文文艺本质的两大要素。 鲁迅塑造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并不是生活原型客体的单 纯复制,而是与作家主观感情相渗透相融合的产物,是作家感 情化了的形象。只有当客体原型引起了作家的本质认识,成为 抒发作家主观感情的具象,这时才有可能构建杂文的“类型” 人物形象。鲁迅曾自述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 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这清楚地说明他的杂文是借助 某种具象、类型、物态来表达自己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懑,抒发 自己的强烈爱憎之情,并达到了悲哭喜歌的情感强度。不过, 作家的主观感情不是游离于客体之外,它是渗透于客体并与客 体相融合,使之成为相对独立于作品中的“类型”形象;而这 种“类型”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它 是服务于作家“释愤抒情”的目的,贮满了作家的主观情感」 虽然这种“类型”形象受制于客观生活原型,然而它却受作家 主观感情的支配,如若离开作家主观感情的渗入,社会相的 “类型”形象是无法诞生的。如“叭儿狗”这种社会相中的 “类型”形象,由于作家主观感情的渲染和憎恶感情的渗透, 赋予它“人”的某种气质和个性特征,才使它脱开了动物标本 的静态,成为“人化”了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活的艺术类型形 象。 鲁迅杂文还有许多并不侧重于刻画社会相“类型”形象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四 鲁迅的杂文“生动, 泼辣, 有 益, 而 且也能移 人情”14 。 “移人情”, 足以说明鲁迅杂文具有情感化的审美特征; 也就是 说,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只是鲁迅杂文能够步入高尚文学楼台的 两根柱石, 也是决定其杂文文艺本质的两大要素。 鲁迅塑造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并不是生活原型客体的单 纯复制, 而是与作家主观感情相渗透相融合的产物, 是作家感 情化了的形象。只有当客体原型引起了作家的本质认识, 成为 抒发作家主观感情的具象, 这时才有可能构建杂文的“类型” 人物形象。鲁迅曾自述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 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15 。这清楚地说明他的杂文是借助 某种具象、类型、物态来表达自己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懑, 抒发 自己的强烈爱憎之情, 并达到了悲哭喜歌的情感强度。不过, 作家的主观感情不是游离于客体之外, 它是渗透于客体并与客 体相融合, 使之成为相对独立于作品中的“类型”形象; 而这 种“类型”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它 是服务于作家“释愤抒情”的目的, 贮满了作家的主观情感, 虽然这种“类型”形象受制于客观生活原型, 然而它却受作家 主观感情的支配, 如若离开作家主观感情的渗入, 社会相的 “类型”形象是 无法诞生 的。如“叭儿 狗”这种 社会相中 的 “类型”形象, 由于作家主观感情的渲染和憎恶感情的渗透, 赋予它“人”的某种气质和个性特征, 才使它脱开了动物标本 的静态, 成为“人化” 了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活的艺术类型形 象。 鲁迅杂文还有许多并不侧重于刻画社会相“类型” 形象 8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朦胧诗选].阎月君等编选(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大学语文试题(无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期末试题库(选择题及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豪放、婉约说宋词.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李杜与唐诗.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孔孟与儒家文化.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道家文化与老子.docx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离骚与骚体传统.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诗经与诗歌起源.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College Chinese.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胡新华).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外国文学(A)II 名词解释.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 司汤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节 巴尔扎克.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节 狄更斯.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法国]著 陈泽环译)(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新疆史纲(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新疆宗教演变史(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鲁迅选集(上)(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巴金随想录(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中国文化史导论(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诸子百家之十三经:诗经(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十三经注疏】02尚书正义(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人论》(PDF电子版).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豪放”“婉约”说宋词”_北宋词(上).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豪放”“婉约”说宋词”_北宋词(下).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史记》《汉书》与史家传统_两汉史传散文.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史记.李广列传.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离骚》与骚体传统_屈原与楚辞.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论语》《孟子》与儒学_《孔子》《孟子》.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论语》《孟子》与儒学_长沮、桀溺耦而耕.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四大名著.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李杜与唐诗-唐诗(上).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