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豪放、婉约说宋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2
文件大小:87.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豪放、婉约说宋词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豪放词 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豪放派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 风格都大不相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 崭新的天地。 在宋朝初期的词坛上,就有一些词人的作品表现了与婉约派不同 的气象,显示出词风转变的征兆。例如潘阆描写钱塘江秋潮壮丽景象 的《酒泉子》就显得气概不凡: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 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的汹涌气势,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的惊险表 演,都写得很有气魄。 范仲淹的词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开拓,著名的《渔家傲》写出了边 塞风光的苍凉雄奇和白发将军勒石建功的壮志豪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比起婉约词来意境开阔,风格也豪放多了。 但是真正转变北宋词风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可以说苏轼是豪放派 的创始人。苏轼的多才多艺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革新创造精神尤其可 贵。他彻底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抛弃了婉约派的框框, 主张“以诗为词”,认为词同诗一样应当起到咏怀言志的作用,反映 广阔的社会生活。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把宋词带到一个前所未有 1

1 豪放词 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豪放派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 风格都大不相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 崭新的天地。 在宋朝初期的词坛上,就有一些词人的作品表现了与婉约派不同 的气象,显示出词风转变的征兆。例如潘阆描写钱塘江秋潮壮丽景象 的《酒泉子》就显得气概不凡: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 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的汹涌气势,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的惊险表 演,都写得很有气魄。 范仲淹的词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开拓,著名的《渔家傲》写出了边 塞风光的苍凉雄奇和白发将军勒石建功的壮志豪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比起婉约词来意境开阔,风格也豪放多了。 但是真正转变北宋词风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可以说苏轼是豪放派 的创始人。苏轼的多才多艺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革新创造精神尤其可 贵。他彻底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 抛弃了婉约派的框框, 主张“以诗为词”,认为词同诗一样应当起到咏怀言志的作用,反映 广阔的社会生活。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把宋词带到一个前所未有

的境地。在他的词里,怀古伤今、纪游咏物,山水风光、农家习俗、 悼亡送别以至谈玄说理无所不有。他的词笔力刚健,气魄雄浑,意境 开阔,往往把抒情、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信笔由之,挥洒自 如,形成了豪放飘逸的独特风格。 苏轼的词有的表现了对人民和国家的关心,如《江城子·密州出 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描写“千骑卷平岗”的出猎场面时,抒发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气概十 分豪迈。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 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 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威 武刚建的英雄气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 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 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 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 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 2

2 的境地。在他的词里,怀古伤今、纪游咏物,山水风光、农家习俗、 悼亡送别以至谈玄说理无所不有。他的词笔力刚健,气魄雄浑,意境 开阔,往往把抒情、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信笔由之,挥洒自 如,形成了豪放飘逸的独特风格。 苏轼的词有的表现了对人民和国家的关心,如《江城子·密州出 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描写“千骑卷平岗”的出猎场面时,抒发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 射天狼”的报国壮志, 表现了强烈的 爱国激情,气概十 分豪迈。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 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 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威 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 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 ”,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 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 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 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

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 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 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 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 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 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 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 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 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这篇作品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 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 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 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 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苏词中数量多、成就高、影响大的还是那些抒发个人感慨的作品, 如有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 3

3 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 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 态之“狂 ”,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 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 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 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 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 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 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这篇作品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 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 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 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 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苏词中数量多、成就高、影响大的还是那些抒发个人感慨的作品, 如有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ɡuān)巾

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居黄州、游览赤壁时写的。面对着如画的江山, 触景生情、缅怀往事,追慕古代英雄,联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一事无 成,不禁感慨万端!这里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烈赞美,有对英雄豪 杰的无限向往,在磅礴的气势之中寄托着自己的美好理想。这首词虽 然也流露出不得志的淡淡哀愁,蒙上一层消极虚无的薄雾,但总的来 说,它仍象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一样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耳目一 新。 苏轼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暗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月夜怀念弟弟的词。当时诗人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弟弟又在远方。词一开始就对青天发问,进发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 苦闷。他虽然也幻想过“琼楼玉宇”般的优美境界,但终于还是对人 间生活寄予更多的希望,反映了作者由超尘出世思想转为面向现实 的矛盾过程。这首词虽然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抒发了深沉的 苦闷和无可奈何的感慨,但主导方面是积极开朗的,吟诵着“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使人感受到一种诚挚的手足之情, 感受到一种对于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

4 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居黄州、游览赤壁时 写的。面对着如画的江山, 触景生情、缅怀往事,追慕古代英雄,联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一事无 成,不禁感慨万端!这里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烈赞美,有对英雄豪 杰的无限向往,在磅礴的气势之中寄托着自己的美好理想。这首词虽 然也流露出不得志的淡淡哀愁,蒙上—层消极虚无的薄雾,但总的来 说,它仍象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一样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耳目一 新。 苏轼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暗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月夜怀念弟弟的词。当时诗人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弟弟又在远方。词一开始就对青天发问,进发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 苦闷。他虽然也幻想过“琼楼玉宇”般的优美境界,但终于还是对人 间生活寄予更多 的希望,反映了作者由超尘出世思想转为面向现实 的矛盾过 程。这首词虽然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抒发了深沉的 苦 闷和无可奈何的感慨, 但主导方面是积极开朗的, 吟诵着“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使人感受到一种诚挚的 手足之情, 感受到一种对于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

这首词把中秋月夜的景和情写得十分清丽神奇、委婉动人,历来 评价很高,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词中也不乏轻松、活泼的抒情之作,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 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 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 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此也隐隐透出。还有一些写景小诗写的也很不错, 那么我们在看看他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 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并非 是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一遇事便触发他的情感。他在《东 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 波澜的词来

5 这首词把中秋月夜的景和情写得十分清丽神奇、委婉动人,历来 评价很高,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词中也不乏轻松、活泼的抒情之作,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 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 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 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此也隐隐透出。还有一些写景小诗写的也很不错, 那么我们在看看他的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 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并非 是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一遇事便触发他的情感。他在《东 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 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可见其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以 乱怀的意思。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缓徐行,把这雨没当回事,这就呼应了前面的小序“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同时又引出下文“谁怕”,“谁怕”即不怕。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不怕:“何妨”二字带有一点俏皮,更增加 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 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居汝州,途经庐山,在《初入 庐山》诗,也曾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 识故侯。”用竹杖芒鞋,是说: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也。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一个是闲 人,一个是忙人,两者都从“行”字引出来,因此具有了可比性。那 么闲人胜过忙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 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 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就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 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 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你”,于是在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 台下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到黄

6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可见其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以 乱怀的意思。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缓徐行,把这雨没当回事,这就呼应了前面的小序“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同时又引出下文“谁怕”,“谁怕”即不怕。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不怕;“何妨”二字带有一点俏皮,更增加 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 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居汝州,途经庐山,在《初入 庐山》诗,也曾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 识故侯。”用竹杖芒鞋,是说: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也。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一个是闲 人,一个是忙人,两者都从“行”字引出来,因此具有了可比性。那 么闲人胜过忙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 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 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就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 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 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是在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 台下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到黄

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 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 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 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 由此引出一句“一装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 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还没有真正触及苏 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应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 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 “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 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 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 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献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 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 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 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 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 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 字闲闲的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 1

7 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 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 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 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 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 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还没有真正触及苏 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应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 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 “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 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 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 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 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 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 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 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 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 字闲闲的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

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 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过来的旅程中所经历 的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习惯了;宦途 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还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吗? 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 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盼望天晴的吧,苏轼于此 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 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才能在政治上也得到“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吗?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 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 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豪放派的出现是词坛的一大革新,它给词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倾注了蓬勃的生机,增加了夺目的光彩。但是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却 为数不多。直到南宋时期,才有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人以 雄伟悲壮的气魄,唱出了这个历史时代的声音,表达了崇高的爱国 主义思想。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 在回顾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战斗历程后,诗人 唱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充分表达了英 8

8 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 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过来的旅程中所经历 的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习惯了;宦途 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还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吗? 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 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盼望天晴的吧,苏轼于此 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 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才能在政治上也得到“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吗?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 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 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豪放派的出现是词坛的一大革新,它给词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倾注了蓬勃的生机,增加了夺目的光彩。但是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却 为数不多。直到南宋时期,才有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人以 雄伟悲壮的气魄,唱出了这个历史时代的声音, 表达了崇高的爱国 主义思想。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 在回顾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战斗历程后,诗人 唱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充分表达了英

雄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国土的雄心壮 志,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肺腑。 其他象张元干的《贺新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陆游的《秋 波媚》、《诉衷情》等都比较有名。这一大批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是辛 弃疾。辛弃疾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他那 一派的作家的创作使豪放派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震惊词坛的重 要流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历城(现山东济南)人,一生在动 乱中度过。他少怀大志,二十一岁时就结集了两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 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曾率领五十轻骑,冲入敌营,生擒叛徒,真是 雄姿英发。义军失败后,辛弃疾提出一整套抗金作战计划,但未被朝 廷采纳。后来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高级地方官吏,创建军 队,雄镇一方。他勇武善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又同情人民疾苦, 努力为人民办事,表现了杰出的政治才干。辛弃疾四十一岁时被罢官, 在上饶一带农村闲住了二十多年,中间只一度被起用过。总的来看 由于他的抗敌救国的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抱负和才能岂不能施 展,是极不得志的。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壮志来酬的愤懑熔铸到他 那光芒四射、神采飞扬的词章里。他的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乱 的社会生活、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在艺术上他博学多才,善于 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吸取当代作家之长。他的词风象苏轼一样 豪迈奔放而又更加悲壮沉郁,他以大胆的革新精神,打破了各种格律 和音乐的束缚,在词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

9 雄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国土的雄心壮 志,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肺腑。 其他象张元干的《贺新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陆游的《秋 波媚》、《诉衷情》等都比较有名。这一大批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是辛 弃疾。辛弃疾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他那 一派的作家的创作使豪放派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震惊词坛的重 要流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历城(现山东济南)人,一生在动 乱中度过。他少怀大志,二十一岁时就结集了两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 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曾率领五十轻骑,冲入敌营,生擒叛徒,真是 雄姿英发。义军失败后,辛弃疾提出一整套抗金作战计划,但未被朝 廷采纳。后来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高级地方官吏,创建军 队,雄镇一方。他勇武善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又同情人民疾苦, 努力为人民办事,表现了杰出的政治才干。辛弃疾四十一岁时被罢官, 在上饶一带农村闲住了二十多年,中间只一度被起用过。总的来看, 由于他的抗敌救国的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抱负和才能岂不能施 展,是极不得志的。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壮志来酬的愤懑熔铸到他 那光芒四射、神采飞扬的词章里。他的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乱 的社会生活、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在艺术上他博学多才,善于 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吸取当代作家之长。他的词风象苏轼一样 豪迈奔放而又更加悲壮沉郁,他以大胆的革新精神,打破了各种格律 和音乐的束缚,在词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辛词中成就最高、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他的爱国词章。他一生始终 渴望着驱逐外敌,恢复祖国山河:“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 调歌头)。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只落得“落日胡尘未断,西 凤塞马空肥”的惨局,这使他的词章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在 他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面对“楚天千里清秋”的 景象,登楼远望,忧虑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不禁百感交集,发出了 深沉的感叹:“可惜流年,优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韫英雄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赏心亭里,举目远望,江南一带,千里清秋,苍茫凄凉。江水暗 随天际流,无止无尽,这多像我的愁愤心情啊。放眼望去,远山也与 我共献愤懑,共抒愁苦,纵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样呢?我,一个远在 异乡的游子,在这夕阳西下的赏心亭里,听着离群断鸿声声悲鸣,一 时千愁百恨涌上心头。我低下头,看着手里这把佩剑,我除了含泪不 住地拍栏杆还能怎样呢?有人知道我吗?有人知道我登上楼亭,望着 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作者 激愤拍打栏杆的动作和内心激越情感表现出来的神情。一个“遍”字 形象传神地描写了这个场景

10 辛词中成就最高、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他的爱国词章。他一生始终 渴望着驱逐外敌,恢复祖国山河:“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 调歌头)。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只落得“落日胡尘未断,西 凤塞马空肥”的惨局,这使他的词章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 他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 面对“楚天千里清秋”的 景象,登楼远望,忧虑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不禁百感交集,发出了 深沉的感叹:“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韫英雄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赏心亭里,举目远望,江南一带,千里清秋,苍茫凄凉。江水暗 随天际流,无止无尽,这多像我的愁愤心情啊。放眼望去,远山也与 我共献愤懑,共抒愁苦,纵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样呢?我,一个远在 异乡的游子,在这夕阳西下的赏心亭里,听着离群断鸿声声悲鸣,一 时千愁百恨涌上心头。我低下头,看着手里这把佩剑,我除了含泪不 住地拍栏杆还能怎样呢?有人知道我吗?有人知道我登上楼亭,望着 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作者 激愤拍打栏杆的动作和内心激越情感表现出来的神情。一个“遍”字 形象传神地描写了这个场景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