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教学部护理与康复学院门:教研室:人文护理教研室陈长香教师姓名:教授专业技术职称:儿科护理学课程名称:授课学期: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护理与康复学院 教研室 : 人文护理教研室 教 师 姓 名 : 陈长香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课 程 名 称 : 儿科护理学 授 课 学 期 : 2012~ 2013 学年春季学期

教案首页课程中文名称儿科护理学名称英文名称Internal Nursing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简介:《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儿科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能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小儿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任务及小儿各系统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接种:小儿常见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能够制定常见疾病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小儿,树立全心全意为小儿健康服务的思想,以更好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及教学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课程学时数:理论44学时,实践16学时。说明课程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临床本科护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BB平台情况: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丰富,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料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通过BB平台师生在网上互动交流,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1.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2.理论课授课教师须具备“双师”资格,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3.教师需严肃、认真,充分备课。尤其是“新课程”、“新教师”需试讲合格方能授课。对教严格遵守集体备课制度。师的4.备课时,教师需熟悉相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如解剖学、要求生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中做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5.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法和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理论课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选用参考书籍:参考1.主编.《儿科护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书籍2.范玲主编.《儿科护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教 案 首 页 课程 名称 中文名称 儿科护理学 英文名称 Internal Nursing 课程 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 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儿科护理学的服务 对象是体格和智能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小儿 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任务及小儿各系统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 接种;小儿常见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能够制定常见疾病的 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小儿,树立全心全意为小儿健康服务的思想,以更 好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及教学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 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 学时数:理论 44 学时,实践 16 学时。 课程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临床本科护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BB 平台情况: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丰富,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录像、多媒 体课件、参考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料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本课程的网络 教学系统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通过 BB 平台师生在网上互动交流, 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 对教 师的 要求 1.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理论课授课教师须具备“双师”资格,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3.教师需严肃、认真,充分备课。尤其是“新课程”、“新教师”需试讲合格方能授课。 严格遵守集体备课制度。 4.备课时,教师需熟悉相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如解剖学、 生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中做到 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5.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法和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理论课采用“互动 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材选用 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参考 书籍 参考书籍: 1. 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范玲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教案正文授课章节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授课对象2009级护理专业本科层次授课时数100min授课时间授课地点西四201第4教学周周五理论课(V)实验课()见习()其它 ()教学课型知识目标:1.掌握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教学目标临床常见几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2.熟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小儿先心病的病因、分型先心病的治疗要点。与要求3.了解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临床常见几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指征。能力目标:1.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护理。教学重点:临床常见几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护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小儿先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难点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涉及到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图片、演示法、启发法、导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与手段讲授法+图片;讲授法+病例法。教材: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教材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具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挂图。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专业词汇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5分钟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图片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基本部分:90分钟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20min)25分钟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10分钟)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15分钟教学内容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65分钟与一、概述《5分钟)二、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40分钟)时间分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20分钟》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结束部分:总结本次课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5分钟
教 案 正 文 授课章节 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授课对象 2009 级 护理 专业 本科 层次 授课时数 100min 授课时间 第 4 教学周 周五 授课地点 西四 201 教学课型 理论课(√) 实验课() 见习() 其它() 教学目标 与要求 知识目标:1.掌握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 临床常见几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2.熟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小儿先心病的病因、分型先心病的治疗要点。 3.了解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临床常见几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指征。 能力目标:1.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护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临床常见几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护理 教学难点: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小儿先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涉及到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图片、演示法、启发法、导入法等多种教 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 讲授法+图片; 讲授法+病例法。 教材与 教具 教材: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挂图。 专业词汇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图片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20min)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5 分钟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10 分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5 分钟〉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 65 分钟 一、概述 〈5 分钟〉 二、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40 分钟〉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瓣狭窄 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 〈20 分钟〉 结束部分: 总结本次课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 5 分钟

【思考题】【作业题】病例分析患儿李×,男性,8个月,2010年12月10日以“咳喘伴发热4天,阵发性喘息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昨起发现咳嗽发热,烦躁不安,吃奶时加重,尿量明显减少。患儿既往有先心病史。查体:T37.8℃,P180次/分,R60次/分,SaO290%,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周青紫,咽充血,三凹征阳性,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率快,心音较低钝,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粗糙响亮IV级全收缩期杂音,杂音向心前区、腋下、颈根部及背部传导。腹胀,肝脏肋下3.5cm,双足背浮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小点片状阴影,肺血增多,心影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心室内有左向右分流的血流,分流束宽1.3cm。请回答:①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②主要的护理诊断有哪些?③对该患儿可应用哪些护理措施?患儿王×,女性,5岁。以“发热、咽痛、咳嗽7天,伴胸前区不适1天”为主诉入院。患儿入院前7天开始发热,体温37.2~39.6℃之间,伴轻度咳嗽、咽痛,精神欠佳,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有阵发性烦躁不安。曾在外院拟诊“上呼吸道感染”,对症治疗,入院前一天出现胸前区不适。患儿既往健康,按时预防接种,否认传染病接触史。体格检查:T39.1℃,P143次/分,R27次/分,R90/60mmHg,体重20kg,身高108cm。神志清楚,精神欠佳,皮肤无异常,面色苍白,口唇无紫,呼吸尚平稳,脉搏细数。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IⅡ度肿大,无渗出物,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湿啰音。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心率快,节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持续性心动过速,多导联ST段偏移和T波低平。请回答:①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②主要的护理诊断有哪些?③对该患儿可应用哪些护理措施?
【思考题】 【作业题】病例分析 患儿李×,男性,8 个月,2010 年 12 月 10 日以“咳喘伴发热 4 天,阵发性喘息加重 2 天”为主诉入院。昨起发现咳嗽发热,烦躁不安,吃奶时加重,尿量明显减少。患儿既往 有先心病史。查体:T37.8℃,P180 次/分,R60 次/分,SaO290%,神志清楚,面色苍白, 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周青紫,咽充血,三凹征阳性,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率快,心音较低钝,胸 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粗糙响亮Ⅳ级全收缩期杂音,杂音向心前区、腋下、颈根部及背部 传导。腹胀,肝脏肋下 3.5cm,双足背浮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小点片状阴影,肺 血增多,心影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心室 内有左向右分流的血流,分流束宽 1.3cm。请回答:①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②主要的 护理诊断有哪些?③对该患儿可应用哪些护理措施? 患儿王×,女性,5 岁。以“发热、咽痛、咳嗽 7 天,伴胸前区不适 1 天” 为主诉入 院。患儿入院前 7 天开始发热,体温 37.2~39.6℃之间,伴轻度咳嗽、咽痛,精神欠佳,头 晕,乏力,食欲减退,有阵发性烦躁不安。曾在外院拟诊“上呼吸道感染”,对症治疗,入 院前一天出现胸前区不适。患儿既往健康,按时预防接种,否认传染病接触史。体格检查: T 39.1℃,P 143 次/分,R 27 次/分,R90/60mmHg,体重 20kg,身高 108cm。神志清 楚,精神欠佳,皮肤无异常,面色苍白,口唇无紫绀,呼吸尚平稳,脉搏细数。咽部充血, 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无渗出物,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湿啰音。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 心率快,节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持续性心动 过速,多导联 ST 段偏移和 T 波低平。请回答:①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②主要的护理 诊断有哪些?③对该患儿可应用哪些护理措施?

教案附页目的教法时间注解授课内容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引言部分5min复习讲授法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引入新导入式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内容启发式基础部分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心脏的胚胎发育主要在胚胎期38周完成。胎龄肺动讲授法二尖了解举例法第3周,形成原始心房、原始心室、动脉干、心球及静脉窦等结构,并扭曲成祥。心祥形成后,其外表与成熟心脏相似。约于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房、室间隔的形成是先在房、室交界处的背、腹面各长出一个心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心脏的内膜垫,两垫融合成为中间的分隔结构。心房的左右胚胎发育之分发生于胚胎第3周末,先是心房腔背部向心内膜垫长出第一房间隔,未长合时其下缘留下第一房间孔,10min在第一房间孔闭合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形成第二房间掌握孔,左、右心房相通。至胚胎第5、6周,第一房间隔右侧长出第二房间隔,此隔在向心内膜垫延伸的过程讲授法中,其游离缘留下一孔道即卵圆孔。两个房间隔逐渐接近粘合,房间孔被掩盖闭合,第一房间隔成为卵圆孔的帘式膜,防止血液从左房流向右房。原始心室底壁向上生长的肌隔与心内膜垫向下生长的膜隔融合,了解共同构成室间隔。胚胎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同时动脉总干被螺旋形主肺动脉隔分开,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胚胎的心脏发育期间如果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能够掌握讲授法动画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举例法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15min胎儿由胎盘提供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肺不进行气体交换。由胎盘来的含氧量较多的氧合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循环
教 案 附 页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引言部分 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 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基础部分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心脏的胚胎发育主要在胚胎期3~8周完成。胎龄 第3周,形成原始心房、原始心室、动脉干、心球及静 脉窦等结构,幷扭曲成袢。心袢形成后,其外表与成 熟心脏相似。约于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房、室间隔 的形成是先在房、室交界处的背、腹面各长出一个心 内膜垫,两垫融合成为中间的分隔结构。心房的左右 之分发生于胚胎第3周末,先是心房腔背部向心内膜垫 长出第一房间隔,未长合时其下缘留下第一房间孔, 在第一房间孔闭合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形成第二房间 孔,左、右心房相通。至胚胎第5、6周,第一房间隔 右侧长出第二房间隔,此隔在向心内膜垫延伸的过程 中,其游离缘留下一孔道即卵圆孔。两个房间隔逐渐 接近粘合,房间孔被掩盖闭合,第一房间隔成为卵圆 孔的帘式膜,防止血液从左房流向右房。原始心室底 壁向上生长的肌隔与心内膜垫向下生长的膜隔融合, 共同构成室间隔。胚胎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 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同时动脉总干被螺旋形主肺动脉 隔分开,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胚胎的心脏发育期 间如果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能够 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由胎盘提供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肺不进 行气体交换。由胎盘来的含氧量较多的氧合血经脐静 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循环 复习 引入新 内容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讲授法 导入式 启发式 讲授法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动画 举例法 5min 10min 15min 、 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心脏的 胚胎发育

后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绕过肝脏经静脉导管进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部分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绝大多数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讲授法掌握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肺图片血管阻力高,故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约80%的血液直接自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重新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含量远较下半身为高。综上所述,胎儿血液循环有以下特点:①胎儿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②-胎儿时期左、右心都向全身供血,只有体循环而无有--3--效的肺循环;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1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④胎儿时期血氧含量较高的器中电A路官为心脏、脑、肝及上肢,腹腔器官及下肢血氧含量详细讲解胎儿出生后血循环则较低;③除脐静脉外,胎儿血循环内几乎都是混合的改变,方便学生对小儿先心病发病机制的理解。血;③胎儿左、右心室存在着平行的循环通路。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1)脐带结扎:出生后脐血管被剪断,胎盘血液循环终止。脐血管在血流停止后约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脐动脉形成膀胱韧带,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2)卵圆孔关闭:随着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阻力下降,右心室血流完全进入肺循环。增加的肺循环血流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亦增多,左心房容量及压力因而增高,由此卵圆孔先功能性闭合,到生后5~7个月,大多解剖上关闭。(3)动脉导管闭合: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
后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绕过肝脏经静脉导 管进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进入右 心房后,约 1/3 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 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部分流入 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 入右心房后绝大多数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 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肺 血管阻力高,故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 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约 80%的血液直接自动脉导管 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 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重新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故 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含量远较下半身 为高。 综上所述,胎儿血液循环有以下特点:①胎儿的 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② 胎儿时期左、右心都向全身供血,只有体循环而无有 效的肺循环;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 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④胎儿时期血氧含量较高的器 官为心脏、脑、肝及上肢,腹腔器官及下肢血氧含量 则较低;⑤除脐静脉外,胎儿血循环内几乎都是混合 血;⑥胎儿左、右心室存在着平行的循环通路。 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1)脐带结扎:出生后脐血管被剪断,胎盘血液循 环终止。脐血管在血流停止后约 6~8 周完全闭锁,形 成韧带,脐动脉形成膀胱韧带,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 (2)卵圆孔关闭:随着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 阻力下降,右心室血流完全进入肺循环。增加的肺循 环血流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亦增多,左心房 容量及压力因而增高,由此卵圆孔先功能性闭合,到 生后 5~7 个月,大多解剖上关闭。 (3)动脉导管闭合: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 掌握 讲授法 图片 第十一章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详细讲解胎儿出生后血循环 的改变,方便学生对小儿先心 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量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性关闭。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致使动脉导管收缩、闭合,最终成了解讲授法图片为动脉韧带。足月儿药80%于生后3个月、95%于生后1年内在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在。三、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掌握讲授法1.心脏大小和位置图片举例法新生儿心脏相对比成人大,青春期后增长至成人水平。2岁以下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cm。以后心脏逐渐由横位转为斜位,3~7岁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上,7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1 cm。2.心率特点小儿的心率相对于成人较快,是因为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随年龄增长小儿平均心率逐渐下降,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在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情况下小儿心率增快,因此,测量心率和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一般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15次/分。睡眠时脉搏约减少10~12次/分。测量心率和脉搏时,2岁以下讲授法小儿测量部位在心尖部和题动脉,2岁以上小儿测量部位为桡动脉和颈动脉,每次应测1分钟,并正确记录速率、节律、强度及测量时的状态,如安静、精神紧张或哭闹等。3.血压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
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量逐渐减少,最后停 止,形成功能性关闭。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 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致使动脉导管收缩、闭合,最终成 为动脉韧带。足月儿约 80%于生后 3 个月、95%于生 后 1 年内在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 为有畸形存在。 三、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 心脏大小和位置 新生儿心脏相对比成人大, 青春期后增长至成人 水平。2岁以下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 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 cm。以后心脏逐渐由横 位转为斜位,3~7岁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 中线上,7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 1 cm。 2.心率特点 小儿的心率相对于成人较快,是因为小儿新陈代 谢旺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随年龄增长小儿平均 心率逐渐下降,新生儿平均 120~140 次/分,1 岁以内 110~130 次/分,2~3 岁 100~120 次/分,4~7 岁 80~ 100 次/分,8~14 岁 70~90 次/分。 在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情况下小儿心率增 快,因此,测量心率和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一 般体温每升高 1℃,脉搏增加 10~15 次/分。睡眠时脉 搏约减少 10~12 次/分。测量心率和脉搏时,2 岁以下 小儿测量部位在心尖部和颞动脉,2 岁以上小儿测量部 位为桡动脉和颈动脉,每次应测 1 分钟,并正确记录 速率、节律、强度及测量时的状态,如安静、精神紧 张或哭闹等。 3.血压 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 的阻力。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 了解 掌握 讲授法 图片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故血压较低,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70~80mmHg,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80mmH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mmHg。测血压时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过窄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过宽则测得的血压偏低。儿科需配备3、5、7、12、及18厘米袖带以适应各种年龄范围的病儿。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一、概述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显示先心病的发生率已排在所有出生缺陷的首位,其发病率约为活产新生儿的6%~5min10%0。它不仅威胁儿童生长发育,严重复杂的心脏畸形不经治疗还会使患儿生后不久天折,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影像(超声、CT、磁共振等)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围术期监护技术及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在病种和难度方面的进展等,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准确诊断,大多数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状况亦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新生儿时期的复杂畸形,可及时确诊并予以手术治疗,因此,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图片讲授【病因】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可能与胎儿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有关
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故血压较低,以后随年龄增长 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 60~70mmHg, 1 岁 70~80mmHg,2 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 (mmHg)=年龄×2+80mmH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 2/3。收缩压高于此标准 20mmHg 为高血压,低于此标 准 20mmHg 为低血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 肢约高 20mmHg。测血压时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应为上 臂长度的 2/3,过窄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过宽则测得 的血压偏低。儿科需配备 3、5、7、12、及 18 厘米袖 带以适应各种年龄范围的病儿。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 一、概 述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 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流 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显示先心病的发生率已排在所有出 生缺陷的首位,其发病率约为活产新生儿的6‰~ 10‰。它不仅威胁儿童生长发育,严重复杂的心脏畸 形不经治疗还会使患儿生后不久夭折,及时诊断和治 疗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 进步,尤其是影像(超声、CT、磁共振等)技术、体 外循环技术、围术期监护技术及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 疗在病种和难度方面的进展等,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 脏病得到准确诊断,大多数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对复 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状况亦发生了很大变 化,部分新生儿时期的复杂畸形,可及时确诊并予以 手术治疗,因此,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 【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 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可能与胎儿 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某一部分 发育停顿或异常有关。 图片 讲授 5min

1.内在因素包括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单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和先天性代谢紊乱,如21、18、13一三体和Turner综合征患儿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2.外在因素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宫内感染,尤其是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如孕母在妊娠2~8周时感染风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是导致胎儿发生心血管畸形的重要因素。其它如孕妇接触过量放射线和服用某些药物(抗癌药、降糖药、抗癫痫药物等。还可见于孕妇患糖尿病、高钙血症及引起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及妊娠早期吸食毒品、酗酒等。【分类】先天性心脏病按血流动力学改变,即在心脏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异常通道和分流方向、有无40min青紫等,分为三类: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左、右心或大血管间有异常通道和血液分流。在图片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血液自左讲授向右分流,一般无青紫。当哭闹、屏气、或患肺炎等情况使小儿肺动脉压力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体循环或左心室时,则发生血液自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暂时性青紫,又称潜伏青紫型。晚期由于肺血管的变化,发生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血流方向由右至左,临床出现持续性青紫,称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是临床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类型。因心脏结构的异常,静脉血流入右心后不能全部流入肺循环起氧合作用,有一部分或大部分自右心或肺动脉流入左心或主动脉,直接入体循环。按肺血的多少,分为肺血减少型(如法洛四联症)与肺血增多型(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由于右心压力增高并
1.内在因素 包括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单基因突变, 多基因突变和先天性代谢紊乱,如 21、18、13—三体 和 Turner 综合征患儿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2.外在因素 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宫内感染,尤其 是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如孕母在妊娠 2~8 周时感染风 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柯萨 奇病毒等是导致胎儿发生心血管畸形的重要因素。其 它如孕妇接触过量放射线和服用某些药物(抗癌药、 降糖药、抗癫痫药物等)。还可见于孕妇患糖尿病、高 钙血症及引起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某些营养物质缺 乏及妊娠早期吸食毒品、酗酒等。 【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按血流动力学改变,即在心脏左、 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异常通道和分流方向、有无 青紫等,分为三类: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 是临床最常见的类 型。左、右心或大血管间有异常通道和血液分流。在 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血液自左 向右分流,一般无青紫。当哭闹、屏气、或患肺炎等 情况使小儿肺动脉压力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体循 环或左心室时,则发生血液自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 暂时性青紫,又称潜伏青紫型。晚期由于肺血管的变 化,发生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血流方向由右至左,临 床出现持续性青紫,称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 征。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是临床病情重、死亡率 高的类型。因心脏结构的异常,静脉血流入右心后不 能全部流入肺循环起氧合作用,有一部分或大部分自 右心或肺动脉流入左心或主动脉,直接入体循环。按 肺血的多少,分为肺血减少型(如法洛四联症)与肺血 增多型(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由于右心压力增高并 图片 讲授 40min

超过左心,使血液经常自右向左分流,或由于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青紫。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指左、右心或大血管间无异常通道和血液分流,常见的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辅助检查】图片X线检查可见右室增大、肺动1.X线检查胸部X线为常规检查,选择吸气相拍摄。讲授脉段凹陷使心尖圆钝上翘呈“靴形”心,肺门血管影缩观察心脏位置、大小、形态、搏动情况及肺血情况。小,肺野清晰(F4)。测量心胸比值,年长儿应小于50%,婴幼儿小于55%,呼气相及卧位时心胸比值增大。2.心电图为常规检查,观察有无心房、心室肥大和心律失常。分析时应注意年龄的影响(如年龄越小,心率越快)。3.超声心动图为常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像检查,可确定诊断。应用M型和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心脏各部分的结构、位置及活动情况。脉冲和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反映心脏内某一点或某一线上血流的方向、速度及异常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可同时显示心脏某一断面上全部正常与异常血流束的分布情况。4.心脏磁共振成像由于其不使用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和高分辨率的优点,近几年用于对心血管畸形等的诊断,能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内腔、管壁及邻近软组织的解剖结构,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获取心血管解部结构、功能信息,从而能替代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成为手术前后诊断、评价简单或复杂先心病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5.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应用闪烁照相机和显像记录装置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于极短时间内连续摄影,观察放射性核素在心脏各房室和大血管的
超过左心,使血液经常自右向左分流,或由于大动脉 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患儿临床表现 为持续性青紫。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指左、右心或大血管间无 异常通道和血液分流,常见的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 缩窄等。 【辅助检查】 1.X 线检查 胸部 X 线为常规检查,选择吸气相拍摄。 观察心脏位置、大小、形态、搏动情况及肺血情况。 测量心胸比值,年长儿应小于 50%,婴幼儿小于 55%, 呼气相及卧位时心胸比值增大。 2.心电图 为常规检查,观察有无心房、心室肥大和 心律失常。分析时应注意年龄的影响(如年龄越小, 心率越快)。 3.超声心动图 为常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像检 查,可确定诊断。应用 M 型和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可 以直接观察心脏各部分的结构、位置及活动情况。脉 冲和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反映心脏内某一点或某一 线上血流的方向、速度及异常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流显像可同时显示心脏某一断面上全部正常与异常 血流束的分布情况。 4.心脏磁共振成像 由于其不使用造影剂、无电离辐 射和高分辨率的优点,近几年用于对心血管畸形等的 诊断,能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内腔、管壁及邻近软组织 的解剖结构,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获取心血管解剖 结构、功能信息,从而能替代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 查,成为手术前后诊断、评价简单或复杂先心病最安 全和最有效的方法。 5.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 应用 γ 闪烁照相机和显像 记录装置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于极短时间内 连续摄影,观察放射性核素在心脏各房室和大血管的 图片 讲授 X 线检查可见右室增大、肺动 脉段凹陷使心尖圆钝上翘呈 “靴形”心,肺门血管影缩 小,肺野清晰(F4)。 第十一章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 nursing.doc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绪论.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病的病因学(牙周病微生物学)、牙周病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和全身促进因素、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特殊的局部解剖因素.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炎的伴发病变.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龈病.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炎(periodontitis).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外科治疗.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基础治疗 INITIAL THERAPY.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病的危险因素评估和预后.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医学(periodontal medicine).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病的预防和疗效维护.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理论课)牙周病药物治疗.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实验课)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 Subgingival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实验课)牙周病的检查和诊断.ppt
- 《口腔内科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牙周病学,实验课)龈上洁治术.ppt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儿科技术.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绪论(华北理工大学:陈长香).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儿童保健.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一般护理法、协助检查诊断的操作、协助治疗的操作.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儿科护理学各章重点难点考点.doc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Genitourinary Disorder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Hematologic Disorder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order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Nutritional Disorder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Newborns.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Caring for Hospitalized Children and Family.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儿童营养 Child Nutrition.ppsx
-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儿童保健 Child Health Care.pp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