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2012)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0
文件大小:1.78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2012)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逆转录病毒(Retroviridae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W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知识点要求复制;口掌握HIV的形态结构、该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引起疾病。熟悉HI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及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HIV的疫苗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M

 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该病毒的传播途 径、致病机制及引起疾病。  熟悉HI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 了解HIV的疫苗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知识点要求

逆转录病毒概述口一组含有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口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T淋巴细胞自血病的病原体。(HIV),是人类艾滋病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病毒概述  一组含有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RNA 病毒。  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 (HTLV),为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 艾滋病的病原体

逆转录病毒概述口共同特性>球形,直径为80~120nm,包膜表面有刺突>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含反转录酶和整合酶。>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具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 共同特性 球形,直径为80~120 nm,包膜表面有刺突。 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含反转录 酶和整合酶。 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细胞 DNA中,构成前病毒。 具有gag、pol和env 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 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 芽生方式释放。 逆转录病毒概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概述HIV-1于1983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分类:反转录病毒科CRetra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有两型型别: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HIV-2:三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W

 HIV-1于1983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者的 淋巴结中分离出。  分类:反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ae) 慢病毒属(Lentivirus)  型别:有两型 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 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概述

概述(整理核对数据■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口我国艾滋病流行分为三个时期:输入期(1985-1988)播散期(1989~1993)、增长期(1994至今)>1984年HIV经血制品传入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外籍艾滋病患者>至2004年9月我国累计艾滋病患者22517例,HIV感染者约84万例,占亚洲第2位,全球第14位口高危人群:吸毒人群、有偿供血者、性病患者、暗娟流动人口、医务工作者成

 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我国艾滋病流行分为三个时期:输入期(1985-1988)、 播散期(1989~1993)、增长期(1994至今) 1984年HIV经血制品传入我国 1985年发现首例外籍艾滋病患者 至2004年9月我国累计艾滋病患者22517 例,HIV感 染者约 84万例,占亚洲第2位,全球第14位  高危人群:吸毒人群、有偿供血者、性病患者、暗娼、 流动人口、医务工作者 概述(整理 核对数据)

生物学性状口HIV的形态学特征球形、包膜表面有刺突(含有gp120和gp41)核心含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基因组和包膜外的核衣壳蛋白(p7)、衣壳蛋白(p24),并携带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

 HIV的形态学特征  球形、包膜表面有刺突 (含有gp120和gp41)  核心含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 基因组和包膜外的核衣壳 蛋白(p7)、衣壳蛋白 (p24),并携带反转录酶、 整合酶和蛋白酶。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口***gp120病毒表面糖蛋白,与吸附有关,有中和抗原位点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免疫逃逸口gp41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表面包膜糖蛋自衣壳蛋白(gp120.SU)(p24.CA)跨膜包膜糖蛋白(gp41.TM)病毒RNA蛋白酶(p11.PR)反转录酶内膜蛋白(p66/p51.RT)(p17.MA)整合酶(p31.IN)包膜核衣壳蛋白(p7.NC)

生物学性状  ***gp120病毒表面糖蛋白,与吸附有关,有中和抗原位点, 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免疫逃逸  gp41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生物学性状3vif5基因组:LTRLTRgag基因组单正链RNApolnef有3个结构基因envYPU6个调节基因编码蛋白gp160P19P27P150PS5P23P15P14P16两端有LTR。P24P17P15 P66/P51 P32gp120gp41逆转整合酶衣壳内膜包膜糖蛋白蛋白蛋白 P9P7录粥核蛋白M

基因组: 单正链RNA 有3个结构基因 6个调节基 因 两端有LTR。 生物学性状

共3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