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版)

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第一部分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11《工程制图I》课程教学大纲12《工程制图II》课程教学大纲.22《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2《机械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4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50《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6071第二部分专业教育课程7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2《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1《材料成形工艺》课程教学大纲103《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112《模具CAD》课程教学大纲,.119《模具CAM》课程教学大纲128《模具CAE》课程教学大纲139《材料成型检测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150《模具选材与失效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59《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65《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74186《模具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196《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课程教学大纲.206218《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沟通与协调》课程教学大纲228《智能制造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38246《柔性制造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目 录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 . 1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 . 11 《工程制图 I》课程教学大纲 . 12 《工程制图 II》课程教学大纲 . 22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32 《机械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4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50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 60 第二部分 专业教育课程 . 7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72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82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91 《材料成形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 103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 112 《模具 CAD》课程教学大纲 . 119 《模具 CAM》课程教学大纲 . 128 《模具 CAE》课程教学大纲 . 139 《材料成型检测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 150 《模具选材与失效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 159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65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74 《模具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86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 196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C》课程教学大纲 . 206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218 《沟通与协调》课程教学大纲 . 228 《智能制造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238 《柔性制造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 246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54263《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73《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技术创新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81《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89《逆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98《Solidworks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05《MasterCAM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15《Pro/e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33《压铸与锻造模具概论》课程教学大纲342《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355《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65《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7438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第三部分应用创新实环节课程.393《工程训练I》课程教学大纲394《工程训练II》课程教学大纲402《机械设计软件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409《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训》课程教学大纲420《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425《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26《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3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447《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56《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大纲471484《模具制造设备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模具产品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491《模具制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49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50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512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254 《机电产品创新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 263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273 《技术创新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 281 《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289 《逆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298 《Solidworks 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305 《MasterCAM 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315 《Pro/e 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333 《压铸与锻造模具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342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355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365 《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37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 383 第三部分 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 . 393 《工程训练 I》课程教学大纲 . 394 《工程训练Ⅱ》课程教学大纲 . 402 《机械设计软件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409 《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420 《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 . 42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426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432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447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456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大纲 . 471 《模具制造设备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484 《模具产品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491 《模具制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49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 50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51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2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521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各二级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为进一步落实OBE教育理念,规范教学管理,现进一步开展教学大纲规范编制工作。具体要求如下:一、修订要点(一)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保持一致,其贡献度的数值要与关系矩阵中的支撑度相匹配,避免出现贡献度相同,而支撑度不同的现象。(二)学时分配依托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的学分、总学时、课堂教学学时、课内实践学时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计划表学分、学时保持一致,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要科学合理。(三)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课程考核评价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大纲中须明确每一个课程目标所要采用的评价方式,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二、工作要求(一)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上述要求,各专业建设负责人牵头组织本专业全体专任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1
1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课程内容、体系、 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 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为进 一步落实 OBE 教育理念,规范教学管理,现进一步开展教学大纲 规范编制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修订要点 (一)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 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与毕 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保持一致,其贡献度的数值要与关系矩阵 中的支撑度相匹配,避免出现贡献度相同,而支撑度不同的现象。 (二)学时分配依托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中的学分、总学时、课堂教学学时、课内实践学时 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计划表学分、学时保持一致,各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要科学合理。 (三)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 课程考核评价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大纲中须明确每一 个课程目标所要采用的评价方式,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达成度 的计算。 二、工作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上述要求,各 专业建设负责人牵头组织本专业全体专任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

模板(附件)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30日。(二)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组织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审核本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大纲,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整改,完成时间为2024年5月31日。(三)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审核后,于2024年6月15日前,提交至教务处李婉琦老师。附件:课程教学大纲(模板)教务处、评建与发展规划处、质量管理办公室2024年1月18日
2 模板(附件)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4 月 30 日。 (二)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组织专业建设 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审 核本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大纲,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整改,完成时 间为 2024 年 5 月 31 日。 (三)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审核后,于 2024 年 6 月 15 日前, 提交至教务处李婉琦老师。 附件: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教务处、评建与发展规划处、质量管理办公室 2024 年 1 月 18 日

附件《××××》课程教学大纲(小二、黑体,加粗,居中,段前0.5行,段后1行)一、课程基本信息(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中文名称)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码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考核方式总学时学分课堂教学学时先修课程课内实践学时后续课程第学期(学院全称,不能简略)开课学期开课单位xx专业:××专业:×x专业:适用专业×x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依据课程类别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组选课程-1、专业组选课程-2、专业组选课程-3、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实践、分类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考查。二、课程简介(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课程简介须包含以下要素:1.简要介绍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2.简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3.介绍课程主要特点。....(课程简介宇数限定在300字左右为宜: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编进两字符。)3
3 附件 《××××》课程教学大纲 (小二、黑体,加粗,居中,段前 0.5 行,段后 1 行) 一、课程基本信息(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考核方式 总学时 学分 课堂教学学时 先修课程 课内实践学时 后续课程 开课学期 第 学期 开课单位 (学院全称,不能简略) 适用专业 ××专业;××专业;××专业; 编写依据 ××级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类别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应用创 新实践环节。 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 课程、专业组选课程-1、专业组选课程-2、专业组选课程-3、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实践、 分类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考查。 二、课程简介(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课程简介须包含以下要素: 1.简要介绍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 力。 2.简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概述 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3.介绍课程主要特点。 . (课程简介字数限定在 300 字左右为宜;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1.5 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三、课程目标(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养成哪些素质、学会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具有哪些能力,应特别突出素质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通过布鲁姆行为动词,做到可教、可学、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应。总目标:总体描述,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分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部分或组合。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达成途径课程学习目标课程目标1-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课程目标2-能够利用****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结合*****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课程目标3-能够应用****原理/知识,通过****手段,分析*****问题。课程目标4-能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器件/技术/工程工具,设计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意识,充分考虑*****因素。.....说明:1.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原则上课程目标要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中重点支撑(H、M、L)任务是撰写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但可能没有包含课程的全部目标任务,课程(尤其是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较少的课程)需完整撰写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即没有重点支持任务不代表没有支撑任务。3.每个课程目标由多个观测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构成,需准确表达学生学习的产出目标,而非教学要求。4.课程目标中必须使用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动词,比如分析、设计、仿真、建模、比较、显示、描述、评价、解释、辨明、说明、确定、做出、查寻、利用等。诸如此类动
4 三、课程目标(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养成哪些素质、学会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具有哪些 能力,应特别突出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通过布鲁姆行为动词,做到可教、可学、可测量、可 评价、可达成。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 什么。 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 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应。 总目标:总体描述,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分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 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部分或组合。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 课程学习目标 达成途径 课程目标 1-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 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 课程目标 2-能够利用****基本理论和*****分 析方法结合*****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 . 课程目标 3-能够应用****原理/知识,通过**** 手段,分析*****问题。 . 课程目标 4-能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 器件/技术/工程工具,设计针对****问题的解决 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意识,充分考 虑*****因素。 . .说明: 1.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原则上课程目标要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 解指标点一一对应。 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中重点支撑(H、M、L)任务是撰写课程目标的主要 依据,但可能没有包含课程的全部目标任务,课程(尤其是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较 少的课程)需完整撰写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即没有重点支持任 务不代表没有支撑任务。 3.每个课程目标由多个观测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构成,需准确表达学生学习 的产出目标,而非教学要求。 4.课程目标中必须使用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动词,比如分析、设计、仿真、建模、比 较、显示、描述、评价、解释、辨明、说明、确定、做出、查寻、利用等。诸如此类动

词指明了可评价的行为。从可测性角度而言,凡是确切的知识都是可测量的。具体参考下表中动词:分类目标层次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接受(经历、感受)查阅、选择、赞同、体会、观察、尝试、思考陈述、领会、思考、讨论、探讨、调查、...素养类(含体验性)兴趣(反应、认同)支持、解释、评价、关注、培养、促进、……热爱热爱、形成、养成、提升、遵守、乐于、……品格形成相信、拒绝、成为、具有、尊重、树立、…记忆知道、记住、指出、列出、背诵、简述、理解描述、解释、比较、说明、举例、……知识类简单应用计算、运用、利用、制作、推导、解决、………….综合应用分析、总结、编写、设计、研究、决策、…创新评价、比较、证明、解释、编写、……·模仿尝试、练习、模仿、分解、使用、移动、….理解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运行、演示、调试、….能力类协调独立操作、表达、展示、开发、实现、…·(含过程性)熟练灵活运用、有效使用、适应、发现、探究、联系、创新改变、新编、创造、创作、提升、拓展、扩展、·…·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 行)课程毕业要求贡献度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目标毕业要求2:(发现问题)能够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目标 12-1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目标22-2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7:(面向人类)能够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7-1理念和内涵。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5
5 词指明了可评价的行为。从可测性角度而言,凡是确切的知识都是可测量的。具体参考 下表中动词: 分类 目标层次 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 素养类 (含体验性) 接受(经历、感受) 查阅、选择、赞同、体会、观察、尝试、. 思考 陈述、领会、思考、讨论、探讨、调查、. 兴趣(反应、认同) 支持、解释、评价、关注、培养、促进、. 热爱 热爱、形成、养成、提升、遵守、乐于、. 品格形成 相信、拒绝、成为、具有、尊重、树立、. 知识类 记忆 知道、记住、指出、列出、背诵、简述、. 理解 描述、解释、比较、说明、举例、. 简单应用 计算、运用、利用、制作、推导、解决、. 综合应用 分析、总结、编写、设计、研究、决策、. 创新 评价、比较、证明、解释、编写、. 能力类 (含过程性) 模仿 尝试、练习、模仿、分解、使用、移动、. 理解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运行、演示、调试、. 协调 独立操作、表达、展示、开发、实现、. 熟练 灵活运用、有效使用、适应、发现、探究、联系、. 创新 改变、新编、创造、创作、提升、拓展、扩展、.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 段后 0.5 行)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 目标 贡献度 毕业要求 2:(发现问题)能够 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 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 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 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目标 1 2-2 . 目标 2 毕业要求 7:(面向人类)能够 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 7-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和内涵。 目标 3

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目标47-2续发展的影响,(小四,宋体)说明:1.毕业要求序号按照专业毕业要求条目序号填写。2.课程目标与指标点要合理对应,原则上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对应。3. 该表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4.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但一个课程目标尽量不要发生对应多个毕业要求。5.贡献度的数值与支撑度的等级须匹配。6.表中中文字体设置为宋体五号,行间距20磅。五、教学方法(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采取、应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如: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话题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以上示例仅供参考。)1......(支撑课程目标1)。2.....(支撑课程目标2)。......(小四,宋体)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对应的思政元素/序学教学重难点思政案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目B时方法标(简述)教学重点(**.目标1法)6
6 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影响 7-2 . 目标 4 .(小四,宋体) 说明: 1.毕业要求序号按照专业毕业要求条目序号填写。 2.课程目标与指标点要合理对应,原则上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一.一.对.应.。 3.该表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 4.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但.一.个.课.程.目.标.尽.量.不.要.发.生.对.应.多.个.毕. 业.要.求.。 5.贡献度的数值与支撑度的等级须匹配。 6.表中中文字体设置为宋体五号,行间距 20 磅。 五、教学方法(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采取、应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相 应的课程目标。(如: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话题式教学 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 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以上示例仅供 参考。) 1. . (支撑课程目标 1)。 2. . (支撑课程目标 2)。 .(小四,宋体)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序 号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 时 重难点 思政元素/ 思政案例 (简述) 教学 方法 对应的 课程目 标 1 教学重点:.(** 法) 目标 1

教学难点…(**法)目标222总计说明:1.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可将此部分内容删除。2.教学重点和难点应避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3.教学目标:写出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产出目标,如学生能够….完成,表达等。4.对应的课程目标填写序号即可。(二)课内实践项目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说明:如无课内实践内容,请将此部分内容删除。实验(实践)类型教学对应的课序实验(实践)学时实验(实践)内容(演示、验证、综号项目方法程目标合、设计研究等)1目标12目标23.........合计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评价方式(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评价方式及比例(%)课程目标成绩比例(%)作业测验讨论考试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7 教学难点:.(** 法) 2 目标 2 3 . 总计 —— 说明: 1.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可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2.教学重点和难点应避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 3.教学目标:写出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产出目标,如学生能够., 完成.,表达.等。 4.对应的课程目标填写序号即可。 (二)课内实践项目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说明:如无课内实践内容,请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序 号 实验(实践) 项目 实验(实践)内容 学时 实验(实践)类型 (演示、验证、综 合、设计研究等) 教学 方法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目标 1 2 目标 2 3. . . 合计 —— 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一)评价方式(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作业 测验 讨论 考试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20版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8版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doc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生物质材料》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科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胶黏剂与胶接》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化工原理课程实习》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实习》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聚物加工工程课程实习》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聚物加工工程》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材料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材料创新导论》课程教学大纲.pdf
- 天津大学:《纳米材料》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能.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