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曲阜师范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14
文件大小:131.5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曲华師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学院:物理工程学院有机化学课程名称:英文名称:,OrganicChemistry课程代码:07260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理论:54实践/实验:18学分:4授课时间:1-18 周授课地点:物理楼适用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批准人:执笔人:杨丽燕审核人:杨丽燕课程负责人:.杨丽燕授课教师:修订日期:2023年7月10日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 07260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理论:54 实践/实验:18 学 分: 4 授课时间: 1-18 周 授课地点: 物理楼 适用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执笔人: 杨丽燕 审核人: 批准人: 课程负责人: 杨丽燕 授课教师: 杨丽燕 修订日期:2023 年 7 月 10 日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环保、材料等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对工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及规律: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关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的认识。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特性;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了解其普通命名法及俗名。课程目标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和合成方法: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课程目标代和消除反应等反应机理。课程目标3: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有机合成。课程目标4: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展,理解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1:1-1: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VVV工程知识基础理论知识。2-1:了解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能源、材料等学科毕业要求2: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问题分析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运1/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 / 14 一、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 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环保、材料等专业创新人 才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 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对工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生产 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 相互转化及规律;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关注新能源材料与器 件领域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的认 识。 表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了解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 特性;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 构现象,了解其普通命名法及俗名。 课程目标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和合成方 法;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 代和消除反应等反应机理。 课程目标 3: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 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有机合成。 课程目标 4: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 展趋势,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 展,理解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 性。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 1-1: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 基础理论知识。 √ √ √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1:了解与有机化学密切 相关的能源、材料等学科 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 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 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 定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运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用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相关问题。9-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同学们深刻认识科学家们毕业要求9: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个人和团队科学精神,能够自觉地将这些优良品质和科学创新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10-1: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就新能源毕业要求10:材料与器件中与该学科相V沟通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注:部分课程课程想实现毕业要求之外的课程目标,也是允许的,针对这种个别的例外情况,要说明其不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三、教学内容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描述以学生为主语,使用行为动词。表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学周日时章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内容提要次期节分123「方法4配(1)了解(1)适当引有机化合入具有社1.1有机化合物物及有机会主义核讲授、化学的概和有机化学心价值观案例、1.2有机化合物念的优秀有讨论、第的特性(2) 掌握机化学工多媒体1.3分子结构和有机化合作者以及第教学、章结构式物的特有机化学14拓展教绪1.4共价健性、分类;发展史上周学时间论1.5分子间的相了解有机的典型事与空互作用力分子间相件,对学间、课1.6酸碱的概念互作用力生进行信程评价1.7有机化合物(3)掌握念教育,与反馈的分类有机化合培养学生物的分子爱国情怀以及科学结构及结2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 / 14 用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去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 与器件领域的相关问题。 毕业要求 9: 个人和团队 9-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 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使 同学们深刻认识科学家们 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能够自觉地将 这些优良品质和科学创新 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 活中。 √ √ 毕业要求 10: 沟通 10-1:能够运用有机化学 理论与研究方法就新能源 材料与器件中与该学科相 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 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 流。 √ √ (注:部分课程课程想实现毕业要求之外的课程目标,也是允许的,针对这种个别的例外情况,要 说明其不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 三、教学内容 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描述以学生为主语,使用行为动词。 表 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 周 次 日 期 章 节 内容提要 学 时 分 配 教学 方法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第 1 周 第 一 章 绪 论 1.1 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 的特性 1.3 分子结构和 结构式 1.4 共价健 1.5 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力 1.6 酸碱的概念 1.7 有机化合物 的分类 4 讲授、 案例、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了 解 有机化合 物及有机 化学的概 念 (2) 掌 握 有机化合 物的特 性、分类; 了解有机 分子间相 互作用力 (3)掌握 有机化合 物的分子 结构及结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构式;掌创新思握共价键维,激发学生对专的特性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有(1) 掌握机化学工2.1烷烃和环烷烷烃和环讲授、作者以及第烃的构造异构烷烃的系案例、有机化学2.2烷烃和环烷统命名方二第讨论、发展史上法章(1)掌握烃的命名2多媒体的典型事烷2.3烷烃和环烷烷烃和环(2)掌握周教学、件,对学烃烃的结构烷烃和环烷烃的自26拓展教生进行信和2.4烷烃和环烷烷烃的结由基取代第学时间念教育,构及分子环烃的构象反应及其3与空培养学生构象烷机理2.5烷烃和环烷周间、课爱国情怀烃烃的物理性质(3)了解以及科学程评价2.6烷烃和环烷烷烃和环与反馈创新思烃的化学性质烷烃的物维,激发理性质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1) 掌握入具有社讲授、烯烃和炔3.1烯烃和炔烃会主义核案例、烃的结构第的结构心价值观第讨论、(2) 掌握3.2烯烃和炔烃的优秀有3多媒体(1)掌握烯烃亲电章的同分异构机化学工周教学、烯烃和炔加加成反烯3.3烯烃和炔烃作者以及8拓展教烃的系统应的历程的命名有机化学烃第(3)掌握学时间命名方法和3.4烯烃和炔烃发展史上与空马氏规则.5炔的典型事的物理性质间、课周的解释及烃件,对学3.5烯烃和烃程评价碳正离子的化学性质生进行信与反馈稳定性的念教育,比较培养学生3 /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 / 14 构式;掌 握共价键 的特性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2周~第3周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2.1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构造异构 2.2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命名 2.3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结构 2.4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构象 2.5 烷 烃 和 环烷 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和环烷 烃的化学性质 6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烷烃和环 烷烃的系 统命名方 法 (2) 掌 握 烷烃和环 烷烃的结 构及分子 构象 (3) 了 解 烷烃和环 烷烃的物 理性质 (1)掌握 烷烃和环 烷烃的自 由基取代 反应及其 机理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3周~第5周 第三章烯烃和炔烃 3.1 烯烃和炔烃 的结构 3.2 烯烃和炔烃 的同分异构 3.3 烯烃和炔烃 的命名 3.4 烯烃和炔烃 的物理性质 3.5 烯烃和炔烃 的化学性质 8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烯烃和炔 烃的系统 命名方法 (1) 掌 握 烯烃和炔 烃的结构 (2) 掌 握 烯烃亲电 加加成反 应的历程 (3)掌握 马氏规则 的解释及 碳正离子 稳定性的 比较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爱国情怀以及科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有机化学工讲授、作者以及第(1) 掌握案例、有机化学四4.1二烯烃的分(1)掌握第讨论、二烯烃的发展史上章类和命名共轭二烯5多媒体(1)掌握结构的典型事二2二烯烃的结4.2烃的周教学、二烯烃的(2)掌握件,对学烯构Diels-共轭二烯7拓展教系统命名生进行信Alder反烃4.3电子离域和第烃的念教育,学时间方法共共轭体系应在有机与空7Diels-培养学生轭4.4共轭二烯烃合成中的周间、课Alder反爱国情怀体应用的化学性质应以及科学程评价系与反馈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掌握(1)适当引讲授、苯的结5.1芳烃的构造入具有社案例、(1)掌握第构,了解会主义核异构和命名讨论、取代基定第五5.2苯的结构(1)掌握单环芳烃心价值观多媒体位效应,7章5.3单环芳烃的单环芳烃的物理性的优秀有教学、定位效应周芳的构造异质物理性质机化学工8拓展教的解释及~(2) 掌握烃5.4单环芳烃的构和系统作者以及学时间定位效应第芳化学性质单环芳烃有机化学命名方法与空在有机合9香5.5苯环上亲电亲电取代发展史上间、课成中的应性周取代反应的定位反应及其的典型事用程评价规则机理件,对学与反馈(3)掌握生进行信4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4 / 14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5周~第7周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 4.1 二烯烃的分 类和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 构 4.3 电子离域和 共轭体系 4.4 共轭二烯烃 的化学性质 7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二烯烃的 系统命名 方法 (1) 掌 握 二烯烃的 结构 (2)掌握 共轭二烯 烃的 Diels - Alder 反 应 (1)掌握 共轭二烯 烃的 Diels - Alder 反 应在有机 合成中的 应用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7周~第9周 第五章芳烃芳香性 5.1 芳烃的构造 异构和命名 5.2 苯的结构 5.3 单环芳烃的 物理性质 5.4 单环芳烃的 化学性质 5.5 苯环上亲电 取代反应的定位 规则 8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单环芳烃 的构造异 构和系统 命名方法 (1) 掌 握 苯的结 构,了解 单环芳烃 的物理性 质 (2) 掌 握 单环芳烃 亲电取代 反应及其 机理 (3) 掌 握 (1)掌握 取代基定 位效应, 定位效应 的解释及 定位效应 在有机合 成中的应 用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芳烃侧链念教育,的α-卤培养学生代反应及爱国情怀氧化反应以及科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掌握由分子结(1)适当引构特征判入具有社断分子是会主义核否具有手心价值观性6.1异构体的分的优秀有(2)掌握类机化学工以下基本讲授、6.2手性和对称作者以及概念:手性案例、有机化学第性、手性讨论、第6.3手性分子的发展史上9分子、对六性质一光学活性多媒体的典型事周映体、非章6.4含一个手性教学、件,对学~对映体、立中心化合物的对拓展教生进行信7第内消旋体映异构学时间念教育,体、外消1与空培养学生化6.5含两个手性0旋体等间、课学中心化合物的构爱国情怀周(3)掌握型异构程评价以及科学含一个手6.6不含手性中与反馈创新思性中心化心化合物的对映维,激发合物的对异构学生对专映异构、业课的学构型的习兴趣,R/S标记增强学习法及效果。Fischer投影式第7.1卤代烃的分讲授、(1)了解(1) 掌握(1)适当引第类1案例、卤代烃的卤代烃的入具有社七1讨论、会主义核7.22卤代烃的命概念、结化学性质章周名8多媒体构、种类;(亲核取心价值观卤~7.3卤代烃的制教学、掌握卤代代反应/的优秀有R第法拓展教烃的系统消除反应机化学工烃/与金属7.4卤代烃的物学时间命名方法作者以及15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5 / 14 芳烃侧链 的 α- 卤 代反应及 氧化反应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9周~第10周 第六章立体化学 6.1 异构体的分 类 6.2 手性和对称 性 6.3 手性分子的 性质 —光学活性 6.4 含一个手性 中心化合物的对 映异构 6.5 含两个手性 中心化合物的构 型异构 6.6 不含手性中 心化合物的对映 异构 7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由分子结 构特征判 断分子是 否具有手 性 (2) 掌 握 以下基本 概念:手 性、手性 分子、对 映体、非 对映体、 内消旋 体、外消 旋体等 (3) 掌 握 含一个手 性中心化 合物的对 映异构、 构型的 R/S 标 记 法 及 Fischer 投影式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 第11周~第1 第七章卤代烃 7.1 卤代烃的分 类 7.2 卤代烃的命 名 7.3 卤代烃的制 法 7.4 卤代烃的物 8 讲授、 案例 、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1) 了 解 卤代烃的 概念、结 构、种类; 掌握卤代 烃的系统 命名方法 (1) 掌 握 卤代烃的 化学性质 (亲核取 代反应 / 消除反应 / 与金属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理性质与空有机化学反应)及周间、课发展史上7.5卤代烃的化其反应机理学性质的典型事程评价7.6亲核取代反与反馈(2)掌握件,对学应机理影响亲核生进行信7.7消除反应机取代反应念教育,理和消除反培养学生应因素7.8影响亲核取爱国情怀代反应和消除反以及科学创新思应的因素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1)掌握入具有社醇的化学会主义核性质(醇心价值观的酸碱的优秀有性;亲核机化学工9.1醇和酚的分讲授、(1)掌握取代反作者以及第类与命名案例、醇的系统有机化学应;脱水19.2醇和酚的结讨论、命名方法反应;频发展史上第构3多媒体及其结构哪醇重的典型事九周教学、特点排;氧化件,对学9.3醇和酚的制章~法拓展教反应)8(2)了解生进行信醇第学时间醇和酚的(2)掌握念教育,9.4醇和酚的物和1理性质与波谱性与空醇与氢卤培养学生制备方法酚质间、课爱国情怀4及其物理酸反应的周性质9.5醇的化学性程评价机理;醇以及科学质与反馈分子间和创新思分子内脱维,激发水的反应学生对专机理;频业课的学哪醇重排习兴趣,反应机理增强学习效果。第11.1醛和酮的命讲授、(1) 掌握(1) 掌握(1)掌握第(1)适当引+名1案例、醛和酮的醛和酮的醛和酮的入具有社511.2醛和酮的结8讨论、系统命名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会主义核周章构多媒体方法及其(亲核加在有机合心价值观~醛教学、成上的应的优秀有11.3醛和酮的制结构特点成反应;6/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 / 14 2 周 理性质 7.5 卤代烃的化 学性质 7.6 亲核取代反 应机理 7.7 消除反应机 理 7.8 影响亲核取 代反应和消除反 应的因素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反应)及 其反应机 理 (2) 掌 握 影响亲核 取代反应 和消除反 应因素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第 1 3 周 ~ 第 1 4 周 第 九 章 醇 和 酚 9.1 醇和酚的分 类与命名 9.2 醇和酚的结 构 9.3 醇和酚的制 法 9.4 醇和酚的物 理性质与波谱性 质 9.5 醇的化学性 质 8 讲授、 案例、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醇的系统 命名方法 及其结构 特点 (2) 了 解 醇和酚的 制备方法 及其物理 性质 (1) 掌 握 醇的化学 性质(醇 的酸碱 性;亲核 取代反 应;脱水 反应;频 哪醇重 排;氧化 反应) (2) 掌 握 醇与氢卤 酸反应的 机理;醇 分子间和 分子内脱 水的反应 机理;频 哪醇重排 反应机理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第 1 5 周 ~ 第 十 一 章 醛 11.1 醛和酮的命 名 11.2 醛和酮的结 构 11.3 醛和酮的制 8 讲授、 案例、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1) 掌 握 醛和酮的 系统命名 方法及其 结构特点 (1) 掌 握 醛和酮的 化学性质 (亲核加 成反应; (1)掌握 醛和酮的 化学性质 在有机合 成上的应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第拓展教(2) 了解用机化学工法a-氢原、1酮学时间子的反醛和酮的作者以及11.4醛和酮的物6与空和理性质及波谱性制备方法应;氧化有机化学周质醒间、课及其物理还原反发展史上性质应)11.5醛和酮的化程评价的典型事学性质与反馈件,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以及科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1)适当引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有机化学工讲授、作者以及第(1)掌握案例、(1)掌握有机化学12.1羧酸的分类1讨论、羧酸的系羧酸的化发展史上第和命名7多媒体统命名方学性质的典型事+12.2羧酸的结构周教学、法及其结(2)掌握件,对学二12.3羧酸的制法8拓展教构特点结构对羧生进行信章12.4羧酸的物理第念教育,学时间(2)了解酸酸性强羧性质及波谱性质1与空羧酸的物弱的影响培养学生酸12.5羧酸的化学8间、课理性质及其判断爱国情怀性质周方法程评价以及科学与反馈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注:①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要根据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单元,各单元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在修订课程大纲过程中,需要对照课程目标,及时删去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内容,增补7 /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7 / 14 第 1 6 周 、 酮 和 醌 法 11.4 醛和酮的物 理性质及波谱性 质 11.5 醛和酮的化 学性质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2) 了 解 醛和酮的 制备方法 及其物理 性质 α- 氢 原 子的反 应;氧化 还原反 应) 用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第 1 7 周 ~ 第 1 8 周 第 十 二 章 羧 酸 12.1 羧酸的分类 和命名 12.2 羧酸的结构 12.3 羧酸的制法 12.4 羧酸的物理 性质及波谱性质 12.5 羧酸的化学 性质 8 讲授、 案例、 讨论、 多媒体 教学、 拓展教 学时间 与空 间、课 程评价 与反馈 (1) 掌 握 羧酸的系 统命名方 法及其结 构特点 (2) 了 解 羧酸的物 理性质 (1) 掌 握 羧酸的化 学性质 (2) 掌 握 结构对羧 酸酸性强 弱的影响 及其判断 方法 (1)适当引 入具有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优秀有 机化学工 作者以及 有机化学 发展史上 的典型事 件,对学 生进行信 念教育, 培养学生 爱国情怀 以及科学 创新思 维,激发 学生对专 业课的学 习兴趣, 增强学习 效果。 (注:①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要根据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单元,各单元安排合理 的教学内容。在修订课程大纲过程中,需要对照课程目标,及时删去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内容,增补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更新由于学科、方法发展而引起变化的部分,尤其要增补原内容体系中对课程目标支撑缺失和薄弱的部分。②重视利用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四、课程考核(一)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表3: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及占比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1.平时成了解有机化能的关系:1.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绩(20%)学及有机化理解各类有命名规则2.课后作合物的概念机化合物的2.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业及随堂及特性;掌典型反应和特点测握各类有机验合成方法;(10%)3.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合物的系掌握亲电加反应3.期中考统命名法和成、亲电取4.各类有机物结构与性能同分异构现试(20%)代、亲核加4.期末考的关系象,了解其成、亲核取试普通命名法5.典型反应的反应机理代和消除反(50%)及俗名。应等反应机理。1.平时成绩(20%)在熟悉各类2.课后作有机化合物业及随堂性质及制备测验的基础上,1.各类有机反应在有机合(10%)能将这些知成上的具体应用3.期中考识灵活运用试(20%)于有机合4.期末考成。试 (50%)1.了解与有机化学密切相1.平时成了解有机化关的能源、材料等学科的绩(20%)学的发展历2.课后作史、现状和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业及随堂发展趋势,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测以及与本课认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有(10%)程有关的科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3.期中考学新成就和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试(20%)新发展,理8 /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8 / 14 和更新由于学科、方法发展而引起变化的部分,尤其要增补原内容体系中对课程目标支撑缺失和薄 弱的部分。②重视利用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 表 3: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表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及占比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1.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 命名规则 2.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特点 3.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 反应 4.各类有机物结构与性能 的关系 5.典型反应的反应机理 1.平时成 绩 (20%) 2.课后作 业及随堂 测 验 (10%) 3.期中考 试(20%) 4.期末考 试 (50%) 了解有机化 学及有机化 合物的概念 及特性;掌 握各类有机 化合物的系 统命名法和 同分异构现 象,了解其 普通命名法 及俗名。 掌握各类有 机化合物分 子结构和性 能的关系; 理解各类有 机化合物的 典型反应和 合成方法; 掌握亲电加 成、亲电取 代、亲核加 成、亲核取 代和消除反 应等反应机 理。 1.各类有机反应在有机合 成上的具体应用 1.平时成 绩 (20%) 2.课后作 业及随堂 测 验 (10%) 3.期中考 试(20%) 4.期末考 试 (50%) 在熟悉各类 有机化合物 性质及制备 的基础上, 能将这些知 识灵活运用 于有机合 成。 1.了解与有机化学密切相 关的能源、材料等学科的 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并 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 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 认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有 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 析和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 1.平时成 绩 (20%) 2.课后作 业及随堂 测 验 (10%) 3.期中考 试(20%) 了解有机化 学的发展历 史、现状和 发展趋势, 以及与本课 程有关的科 学新成就和 新发展,理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件领域的相关问题。4.期末考解有机化学试在国民经济(50%)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二)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其中作业10%,出勤、课堂参与和随堂测验等20%,期中考试20%)。总成绩=0.5×期末成绩+0.2×期中考试+0.1×作业成绩+0.2×出勤、课堂参与与随堂测验成绩。(三)评分标准表4: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的对应关系表评分标准占分掌握热练掌握基本掌握初步掌握不了解课程目标比例优:90-100良:80-89中:70-79合格:60-69不合格:<60了解有机化了解有机化了解有机化了解有机化学学及有机化了解有机化学学及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及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合物的概念合物的概念合物的概念的概念及特的概念及特及特性;掌及特性;基及特性;初性:不能掌握性:掌握各类步掌握各类握各类有机本掌握各类各类有机化合有机化合物的化合物的系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物的系统命名课程目标120%系统命名法和统命名法和的系统命名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构同分异构现同分异构现法和同分异法和同分异现象,了解其象,了解其普象,了解其构现象,了构现象,了普通命名法及解其普通命俗名。通命名法及俗普通命名法解其普通命名。及俗名。名法及俗名法及俗名。名。熟练掌握各类掌握各类有不能掌握各类基本掌握各初步掌握各有机化合物分机化合物分类有机化合类有机化合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子结构和性物分子结构物分子结构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很好能的关系;和性能的关和性能的关的关系;不理的理解各类有理解各类有系;较好的系:初步理解各类有机化机化合物的典机化合物的理解各类有解各类有机合物的典型反型反应和合成典型反应和机化合物的化合物的典应和合成方课程目标2方法:熟练掌合成方法:典型反应和型反应和合法:不能掌握40%合成方法:握亲电加成、掌握亲电加成方法;初亲电加成、亲亲电取代、亲成、亲电取基本掌握亲步掌握亲电电取代、亲核核加成、亲核代、亲核加电加成、亲加成、亲电加成、亲核取电取代、亲取代、亲核取代和消除反成、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代和消除反应等反应机核加成、亲加成、亲核等反应机理。理。应等反应机核取代和消取代和消除理。除反应等反反应等反应9 /14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 / 14 件领域的相关问题。 4.期末考 试 (50%) 解有机化学 在国民经济 中的基础地 位和重要 性。 (二)评定方法 期末考试占 50%,平时成绩占 50%(其中作业 10%,出勤、课堂参与和随堂测验等 20%,期中考试 20%)。总成绩=0.5×期末成绩+0.2×期中考试+0.1×作业成绩+0.2×出 勤、课堂参与与随堂测验成绩。 (三)评分标准 表 4: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占分 比例 评分标准 熟练掌握 掌握 基本掌握 初步掌握 不了解 优:90-100 良:80-89 中:70-79 合格:60-69 不合格:<60 课程目标 1 20% 了解有机化学 及有机化合物 的概念及特 性;掌握各类 有机化合物的 系统命名法和 同分异构现 象,了解其普 通命名法及俗 名。 了解有机化 学及有机化 合物的概念 及特性;掌 握各类有机 化合物的系 统命名法和 同分异构现 象,了解其 普通命名法 及俗名。 了解有机化 学及有机化 合物的概念 及特性;基 本掌握各类 有机化合物 的系统命名 法和同分异 构现象,了 解其普通命 名法及俗 名。 了解有机化 学及有机化 合物的概念 及特性;初 步掌握各类 有机化合物 的系统命名 法和同分异 构现象,了 解其普通命 名法及俗 名。 了解有机化学 及有机化合物 的概念及特 性;不能掌握 各类有机化合 物的系统命名 法和同分异构 现象,了解其 普通命名法及 俗名。 课程目标 2 40% 熟练掌握各类 有机化合物分 子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很好 的理解各类有 机化合物的典 型反应和合成 方法;熟练掌 握亲电加成、 亲电取代、亲 核加成、亲核 取代和消除反 应等反应机 理。 掌握各类有 机化合物分 子结构和性 能的关系; 理解各类有 机化合物的 典型反应和 合成方法; 掌握亲电加 成、亲电取 代、亲核加 成、亲核取 代和消除反 应等反应机 理。 基本掌握各 类有机化合 物分子结构 和性能的关 系;较好的 理解各类有 机化合物的 典型反应和 合成方法; 基本掌握亲 电加成、亲 电取代、亲 核加成、亲 核取代和消 除反应等反 初步掌握各 类有机化合 物分子结构 和性能的关 系;初步理 解各类有机 化合物的典 型反应和合 成方法;初 步掌握亲电 加成、亲电 取代、亲核 加成、亲核 取代和消除 反应等反应 不能掌握各类 有机化合物分 子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不理 解各类有机化 合物的典型反 应和合成方 法;不能掌握 亲电加成、亲 电取代、亲核 加成、亲核取 代和消除反应 等反应机理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