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144.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级《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高分子物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分子物理课程代码:X100046学分:3.0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英文名称:Polymerphysics选用教材:华幼卿,金日光.高分子物理(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杜,2013参考书:1.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董西侠.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方征平,宋义虎,沈烈.高分子物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励杭权,张晨,张帆.高分子物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王槐三,张会旗,侯彦辉,寇晓康.高分子物理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开课学期:秋季学期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理解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及长链结构特殊的运动规律,并能够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解释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进而建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成型加工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其局限性并试图改进。2、掌握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将其运用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表述之中,并能够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更好地为高分子材料的合理、优化和高效使用服务。3、掌握高分子物理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基于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用以明确高分子材料制备的

《高分子物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分子物理 课程代码:X100046 学分:3.0 学时:48(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英文名称:Polymer physics 选用教材:华幼卿, 金日光. 高分子物理(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杜, 2013 参考书:1.何曼君, 张红东,陈维孝, 董西侠. 高分子物理(第三版). 上海: 复旦 大学出版社, 2007 2.方征平, 宋义虎,沈烈.高分子物理.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励杭权,张晨,张帆. 高分子物理.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 王槐三, 张会旗, 侯彦辉, 寇晓康. 高分子物理教程(第二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理解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及长链结构特殊的运动规律,并 能够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解释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结合数 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进而建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 成型加工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其局限性并试图改进。 2、掌握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将其运用到高 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表述之中,并能够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实际 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更好地为高分子材料的合理、优化和高效使用服务。 3、掌握高分子物理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基于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与实 际应用的相关性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用以明确高分子材料制备的

目标和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探索、性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4、基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实际复杂工程向题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运用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2.2能运用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生课程目标32产运行、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高分子材课程目标4料工程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3.1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高分子科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技课程目标13术调研、文献检索、表征评价、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对高分子课程目标2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发展和现状;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与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高分子物理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要求学生:了解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发展历史;了解高分子的特点,与小分子的差别及其根源,对分子的认识上完成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过渡;了解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的地位。2、高分子链的结构(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内容:高分子结构的特点,高分子结构的内容,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组成、构型、构造、构象,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构特点,熟悉高分子结构的内容;了解单个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结构、构造、构型;理解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构型、构造、序列结构不同时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掌握高分子链构型、构象、柔顺性、均方未端距和旋转半径的概念,以及柔顺性的影响因素;理解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计算方法和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方法

目标和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探索、性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4、基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运用高分 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合理的分 析与解释,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 课程目标 2 2.2 能运用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生 产运行、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高分子材 料工程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3 3.1 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高分子科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技 术调研、文献检索、表征评价、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对高分子 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发展和现状;高分子材料的特点、 在国民经济与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高分子物理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 的。 要求学生:了解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发展历史;了解高分子的特点, 与小分子的差别及其根源,对分子的认识上完成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过渡;了解 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的地位。 2、高分子链的结构(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内容:高分子结构的特点,高分子结构的内容,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高分 子链的远程结构,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组成、构型、构造、构象,高分子链的构 象统计。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构特点,熟悉高分子结构的内容;了解单个高分子 链的基本化学结构、构造、构型;理解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构型、构造、序列 结构不同时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掌握高分子链构型、构象、柔顺性、均方末端 距和旋转半径的概念,以及柔顺性的影响因素;理解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计算方 法和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方法

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内容:聚合物的各种凝聚态结构(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取向和织态结构)高聚物分子间的作用,结晶热力学,高聚物的取向态结构,高聚物的结晶过程以及多组分聚合物。要求学生:了解内聚能密度、晶态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聚合物晶态和非晶态结构特征,取向的概念及对性能的影响;了解结晶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及晶态和非晶态结构模型;了解液晶的分类、性质及应用;掌握聚合物多元聚集态结构及组分的相容性、相容条件、相界面性质。4、高分子溶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内容:高聚物溶解过程的特点,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共混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聚电解质溶液,聚合物浓溶液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聚合物溶解过程差异:掌握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掌握溶剂选择的原则和判断方法;掌握从Flory-Huggins格子模型理论出发,推到出的混合滴、混合热、混合自由能和化学位与小分子理想溶液的差别及原因;理解θ溶液的含义:了解高分子溶液发生相分离及完全溶解的判定条件;了解聚电解质溶液和高分子浓溶液;了解增塑的机理及增塑剂的选择;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发生相分离的条件;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在不同区域发生相分离的机理及其特点。5、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内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试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特点:掌握高分子分子量与高分子性能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平均分子量的计算及分子量分布的意义;掌握各种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方法及其原理(包括渗透压法、光散射、粘度法和GPC法),测定范围及得到分子量的种类;高分子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原理和实验方法。6、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聚合物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高聚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玻璃化转变理论,高聚物的粘性流动的特点,影响粘流温度的因素,高聚物熔体的流动曲线。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理解模量(或形变)-温度曲线各

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内容:聚合物的各种凝聚态结构(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取向和织态结构), 高聚物分子间的作用,结晶热力学,高聚物的取向态结构,高聚物的结晶过程以 及多组分聚合物。 要求学生:了解内聚能密度、晶态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聚合物晶态和非晶 态结构特征,取向的概念及对性能的影响;了解结晶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及晶态 和非晶态结构模型;了解液晶的分类、性质及应用;掌握聚合物多元聚集态结构 及组分的相容性、相容条件、相界面性质。 4、高分子溶液(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内容:高聚物溶解过程的特点,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相 平衡,共混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聚电解质溶液,聚合物浓溶液。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聚合物溶解过程差异;掌握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其 测量方法;掌握溶剂选择的原则和判断方法;掌握从 Flory-Huggins 格子模型理 论出发,推到出的混合熵、混合热、混合自由能和化学位与小分子理想溶液的差 别及原因;理解 θ 溶液的含义;了解高分子溶液发生相分离及完全溶解的判定条 件;了解聚电解质溶液和高分子浓溶液;了解增塑的机理及增塑剂的选择;了解 聚合物共混物发生相分离的条件;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在不同区域发生相分离的机 理及其特点。 5、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内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试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特点;掌握高分子分子量与高分子性能间 的关系;掌握各种平均分子量的计算及分子量分布的意义;掌握各种测定高分子 分子量的方法及其原理(包括渗透压法、光散射、粘度法和 GPC 法),测定范围 及得到分子量的种类;高分子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6、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聚合物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高聚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高聚物 的玻璃化转变,玻璃化转变理论,高聚物的粘性流动的特点,影响粘流温度的因 素,高聚物熔体的流动曲线。 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理解模量(或形变)-温度曲线各

力学状态和转变对应的分子运动情况;掌握玻璃化转变的现象、自由体积理论和动力学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理解聚合物分子结构和结晶能力和结晶速率的关系、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晶聚合物熔融过程的特点和熔点的影响因素。7、橡胶弹性(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形变类型及描述力学行为的基本物理量,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橡胶弹性统计理论,橡胶弹性的唯象理论,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热塑性弹性体。要求学生:掌握橡胶与橡胶弹性的基本概念,橡胶弹性域交联网结构的关系;掌握橡胶在受力状态下应力、应变、温度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橡胶状态方程;理解橡胶弹性的热力学分析、高斯统计理论与唯象理论;了解实际使用橡胶的重量与加工原料。能够理解橡胶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基本物理量的含义。8、聚合物的黏弹性(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聚合物的黏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松弛现象,黏弹性的数学描述方法,时温等效原理,研究黏弹性为的实验方法,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动态力学性能关系。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蠕变、应力松弛、动态力学行为等动态黏弹性现象,黏弹运动过程中能量储存于耗散原理;能够根据弹簧与粘壶、Maxwell与Kelvin模型及多元件模型理解高分子的宏观松弛特征;能够根据RBZ理论与爬行理论理解高分子的微观松弛特征:能够掌握波耳兹曼叠加原理、时温等效原理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高分子松弛行为中的应用;了解聚合物黏弹性的测试方法。9、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玻璃态和结晶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质,描述高聚物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量,聚合物的拉伸行为,聚合物的塑性和屈服,聚合物应力-应变曲线,聚合物断裂现象、韧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聚合物的断裂理论和理论嵌段,聚合物增韧增强的方法和机理。要求学生:掌握非晶态、结晶高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行为(应力-应变曲线)、断裂特征及冷拉的概念和条件;掌握高分子的剪切屈服及真应力-应变曲线;掌握高分子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高分子的增韧及银纹化现象;能够理解高分子的脆-韧转变及增韧机理:理解常用的高聚物的断裂理论(裂纹应力集中效应和Griffith理论);了解聚合物的增强和增韧的方法

力学状态和转变对应的分子运动情况;掌握玻璃化转变的现象、自由体积理论和 动力学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理解聚合物分子结构和结晶能力和结晶 速率的关系、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晶聚合物熔融过程的特点和熔点的影响因素。 7、橡胶弹性(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形变类型及描述力学行为的基本物理量,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橡 胶弹性统计理论,橡胶弹性的唯象理论,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热塑性弹性体。 要求学生:掌握橡胶与橡胶弹性的基本概念,橡胶弹性域交联网结构的关系; 掌握橡胶在受力状态下应力、应变、温度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橡胶状态方程; 理解橡胶弹性的热力学分析、高斯统计理论与唯象理论;了解实际使用橡胶的重 量与加工原料。能够理解橡胶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基本物理量的含义。 8、聚合物的黏弹性(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聚合物的黏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松弛现象,黏弹性的数学描述方法, 时温等效原理,研究黏弹性为的实验方法,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与 动态力学性能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蠕变、应力松弛、动态力学行为等动态黏弹性现象, 黏弹运动过程中能量储存于耗散原理;能够根据弹簧与粘壶、Maxwell 与 Kelvin 模型及多元件模型理解高分子的宏观松弛特征;能够根据 RBZ 理论与爬行理论 理解高分子的微观松弛特征;能够掌握波耳兹曼叠加原理、时温等效原理的基本 含义及其在高分子松弛行为中的应用;了解聚合物黏弹性的测试方法。 9、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玻璃态和结晶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质,描述高聚物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 量,聚合物的拉伸行为,聚合物的塑性和屈服,聚合物应力-应变曲线,聚合物 断裂现象、韧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聚合物的断裂理论和理论嵌段,聚合物增韧、 增强的方法和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非晶态、结晶高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行为(应力-应变 曲线)、断裂特征及冷拉的概念和条件;掌握高分子的剪切屈服及真应力-应变曲 线;掌握高分子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高分子的增韧及银纹 化现象;能够理解高分子的脆-韧转变及增韧机理;理解常用的高聚物的断裂理 论(裂纹应力集中效应和 Griffith 理论);了解聚合物的增强和增韧的方法

10、聚合物的流变性(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聚合物熔体的切黏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的流变行为,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拉伸黏度。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粘性流动的特征及其与牛顿流体的区别,能够利用幂律方程表征剪切黏度与非牛顿指数;了解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的机理,深刻理解高分子粘度的影响因素;了解高分子熔体的黏弹效应的表现及其物理本质;了解高分子拉伸粘度的含义:了解高分子剪切粘度与拉伸粘度的测试方法。11、聚合物的电学性能、热性能和光学性能(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高聚物的极化及介电常数、高聚物的介电损耗、高聚物的导电性、高聚物的介电击穿、高聚物的静电现象等电学性能,聚合物的耐热性、热稳定性、导热性和热膨胀性等热性能,聚合物的光学性能。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的导电性能,聚合物的介电性能与导电性能的应用,掌握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聚合物的热性能及其应用,掌握聚合物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表征方法;了解聚合物的光学性质。四、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结合课后作业、文献总结、方案分析讨论、课堂测试、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2、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和在线课程平台辅助教学相结合。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后,结合工程的实际例子说明这些原理在聚合物合成、改性、成型加工中是如何应用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引入研究型教学,专门介绍高分子物理基本原理在具体的科研工作的应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识别和表达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布置与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研讨,学生分组后需要相互合作、查阅文献、撰写报告等方式共同完成,以此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和参与度,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协同能力、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从事研发活动或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0、聚合物的流变性(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聚合物熔体的切黏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的 流变行为,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拉伸黏度。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粘性流动的特征及其与牛顿流体的区别,能够利用幂 律方程表征剪切黏度与非牛顿指数;了解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的机理,深刻理解 高分子粘度的影响因素;了解高分子熔体的黏弹效应的表现及其物理本质;了解 高分子拉伸粘度的含义;了解高分子剪切粘度与拉伸粘度的测试方法。 11、聚合物的电学性能、热性能和光学性能(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3、4) 内容:高聚物的极化及介电常数、高聚物的介电损耗、高聚物的导电性、高 聚物的介电击穿、高聚物的静电现象等电学性能,聚合物的耐热性、热稳定性、 导热性和热膨胀性等热性能,聚合物的光学性能。 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的导电性能,聚合物的介电性能与导电性能的应用, 掌握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聚合物的热性能及其应用,掌握 聚合物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表征方法;了解聚合物的光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结合课后作业、文献总结、方案 分析讨论、课堂测试、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 2、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和在线课程平台辅助教学相结合。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后,结 合工程的实际例子说明这些原理在聚合物合成、改性、成型加工中是如何应用的,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引入研究型教学,专门介 绍高分子物理基本原理在具体的科研工作的应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识别和表达 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布置与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研讨,学生分组后需要相互合作、 查阅文献、撰写报告等方式共同完成,以此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和参 与度,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协同能力、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解决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从事研发活动或终生 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平时成绩(20分)课后作业、课堂测验、案例探讨阶段成绩(40分)阶段试题、期末试题2.2(20分);3.1(20分)期末考试(40分)阶段试题、期末试题2.2(20分);3.1(20分)大纲撰写人:刘肠课程组负责人:刘肠大纲审核人:邸明伟、高振华撰写日期:2017.8.6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20 分) 课后作业、课堂测验、案例探讨 阶段成绩(40 分) 阶段试题、期末试题 2.2(20 分);3.1(20 分) 期末考试(40 分) 阶段试题、期末试题 2.2(20 分);3.1(20 分) 大纲撰写人:刘旸 课程组负责人:刘旸 大纲审核人:邸明伟、高振华 撰写日期:2017.8.6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