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石河子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2012年分析化学教案(任课教师:曹红)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8
文件大小:132.7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石河子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2012年分析化学教案(任课教师:曹红)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 任课教师 曹红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石 河 子 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 任课教师 曹 红 化学化工 学院 化学 系 分析化学 课程组

姓名曹红职称副教授总学时32 使用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 学握分析化学中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重点是四大滴定方法(酸碱 彩 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注意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 米 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的 周次 章名 学时 1 第1章概论 3 第2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 2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4 3~4第5章酸碱滴定法 7 4~6 第6章络合滴定法 6 78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 8一9第8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3 9 第9章重量分析法 3 时 分

1 姓 名 曹 红 职 称 副教授 总学时 32 使用教材 分 析 化 学 (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掌握分析化学中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重点是四大滴定方法(酸碱 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注意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 时 分 配 周 次 章 名 学 时 1 第 1 章 概论 3 1 第 2 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 2 第 3 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4 3~4 第 5 章 酸碱滴定法 7 4~6 第 6 章 络合滴定法 6 7~8 第 7 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 8~9 第 8 章 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3 9 第 9 章 重量分析法 3

第一周周 教学目的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第1章概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一、定义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 三、分析化学的特点 四、分析化学的作用五、分析化学的应用 1.2分析方法的分类 教 按分析对象分类 二、按测定原理和方法分类 学 三、按试样用量分类 四、按生产部门的要求分类 行 1.3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一、分析化学的发展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容 1.5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一、分析化学过程 二、分析结果的表示 1.6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二、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学重点、 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难点及教难点:四种滴定方式的实际应用 学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思考题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讨论题) 阅读材料 2.预习下节课内容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令 2.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 第一周 周一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 学 内 容 第 1 章 概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一、定义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 三、分析化学的特点 四、分析化学的作用 五、分析化学的应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按分析对象分类 二、按测定原理和方法分类 三、按试样用量分类 四、按生产部门的要求分类 1.3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一、分析化学的发展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5 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一、分析化学过程 二、分析结果的表示 1.6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学重点、 难 点 及 教 学方法 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难点:四种滴定方式的实际应用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思考题 (讨论题) 阅读材料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一周周三 1.学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以及滴定分析中的计 目的 算: 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第1章概论 1.7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 基准物质:1.定义2.基准物质具备的条件 :、标准溶液的配制:1.直接配制法2.间接配制法(标定 法) 1.8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 2.滴定度 学 、滴定剂与被测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 四、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容 2.1试样的采集 2.2试样的制备 ·、破碎与过筛 二、混合与缩分 2.3试样的分解 一、溶解法 二、熔融法 三、半熔法 四、干式灰化法五、湿式消化法六、微波辅助消解法 2.4测定前的预处理试样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重点: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难点及教难点:滴定度的相关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学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材 2.P如思考题:4P:习题:2、4、16、18 料 3.预习下节课内容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课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后 2.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教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常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3

3 第一周 周三 教 学 目 的 1.掌 握 标 准 溶 液 的 配 制 和 浓 度 表 示 方 法 以 及 滴 定 分 析 中 的 计 算 ; 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教 学 内 容 第 1 章 概 论 1.7 基 准 物 质 和 标 准 溶 液 一 、 基 准 物 质 :1.定 义 2.基 准 物 质 具 备 的 条 件 二、标 准 溶 液 的 配 制:1.直 接 配 制 法 2.间 接 配 制 法( 标 定 法 ) 1.8 滴 定 分 析 中 的 计 算 一 、 标 准 溶 液 浓 度 的 表 示 方 法 1.物 质 的 量 浓 度 2.滴 定 度 二 、 滴 定 剂 与 被 测 物 质 之 间 的 计 量 关 系 三 、 标 准 溶 液 浓 度 的 计 算 四 、 待 测 组 分 含 量 的 计 算 第 2 章 分 析 试 样 的 采 集 与 制 备 2.1 试 样 的 采 集 2.2 试 样 的 制 备 一、破碎与过筛 二、混合与缩分 2.3 试 样 的 分 解 一、溶解法 二、熔融法 三、半熔法 四、干式灰化法 五、湿式消化法 六、微波辅助消解法 2.4 测 定 前 的 预 处 理 试样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难 点 及 教 学方法 重 点: 标 准 溶 液 浓 度 的 表 示 方 法 、 滴 定 分 析 中 的 计 算 难 点: 滴 定 度 的 相 关 计 算 ; 待 测 组 分 含 量 的 计 算 方 法: 讲 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 考 题 ( 讨 论 题)阅读材 料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P20 思考题:4 P21 习题:2、4、16、18 3.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二周 周 教学目的 1.理解误差与偏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2.学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了解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误差与偏差 1.准确度与误差:1)准确度定义 2)准确度表示方法 2.精密度与偏差:1)精密度定义 2)精密度表示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学 (一)系统误差:1.定义 2.特点3.分类 (二)随机误差:1定义 2.特点 内 四、公差 1.完义 2.公差范围的确定 五、误差的传递:1.系统误差的传递2.随机误差的传递 容 3.极值误差的传递 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1.定义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加减运算 2.乘除运算 教学重 重点:误差与偏差的定义、表示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准确度与 点、难点 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字位数、修约规则、计算规则: 及散学 难点: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精密度和准确度 方法 的关系以及表示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思 考题(讨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P习题:1、4 论题)阅 读材料 3.预习下节课内容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课后记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常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4

4 第二周 周一 教 学 目 的 1.理解误差与偏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2.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了解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教 学 内 容 第 3 章 分 析 化 学 中 的 误 差 与 数 据 处 理 3.1 分 析 化 学 中 的 误 差 一 、 误 差 与 偏 差 1.准 确 度 与 误 差 :1)准 确 度 定 义 2)准 确 度 表 示 方 法 2.精 密 度 与 偏 差 :1)精 密 度 定 义 2)精 密 度 表 示 方 法 二 、 准 确 度 与 精 密 度 关 系 三 、 系 统 误 差 与 随 机 误 差 (一 )系 统 误 差 :1.定 义 2.特 点 3.分 类 (二 )随 机 误 差 :1.定 义 2.特 点 四 、 公 差 : 1.定 义 2.公 差 范 围 的 确 定 五 、 误 差 的 传 递 :1.系 统 误 差 的 传 递 2.随 机 误 差 的 传 递 3.极 值 误 差 的 传 递 3.2 有 效 数 字 及 其 运 算 规 则 一 、 有 效 数 字 :1.定 义 2.有 效 数 字 位 数 的 确 定 二 、 有 效 数 字 的 修 约 规 则 三 、 有 效 数 字 的 运 算 规 则 : 1.加 减 运 算 2.乘 除 运 算 教 学 重 点、难点 及 教 学 方法 重 点 :误 差 与 偏 差 的 定 义、 表 示 方 法 及 相 应 的 计 算;准 确 度 与 精 密 度 的 关 系 ; 有 效 数 字 位 数 、 修 约 规 则 、 计 算 规 则 ; 难 点 : 准 确 度 与 误 差、精 密 度 与 偏 差 的 含 义 及 精 密 度 和 准 确 度 的 关 系 以 及 表 示 方 法 。 方 法: 讲 解 , 讲 述 、 讨 论 。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P75 习题:1、4 3.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二周周三 教学目的 1.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掌握可疑值的取舍及显著性差异检验。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二、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学 3.4显著性差异 一、t检验法 二、F检验法 内 3.5可疑值的取舍 一、4d法 二、G法 三、Q法 3.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容 教学重 教学重点: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 点、难点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及教学 教学难点: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的应用 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 作业思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考题(讨 2.预习下节课内容 论题)阅 读材料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课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令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记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5

5 第二周 周三 教 学 目 的 1.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掌握可疑值的取舍及显著性差异检验。 教 学 内 容 第 3 章 分 析 化 学 中 的 误 差 与 数 据 处 理 3.3 分 析 化 学 中 的 数 据 处 理 一 、 随 机 误 差 的 正 态 分 布 二 、 总 体 平 均 值 的 估 计 3.4 显 著 性 差 异 一 、t 检 验 法 二 、F 检 验 法 3.5 可 疑 值 的 取 舍 一 、4d 法 二 、 G 法 三 、 Q 法 3.7 提 高 分 析 结 果 准 确 度 的 方 法 教 学 重 点、难点 及 教 学 方法 教 学 重 点 : 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教 学 难 点 :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的应用 教 学 方 法 : 讲 解、 启 发、 讨 论 作 业 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三周 周 教 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 学 2. 掌握平衡常数的书写及多重平衡规则的含义 目 3.掌握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K与K的关系: 的 掌握弱酸或弱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第5章酸碱滴定法 5.1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二、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三、溶液中的其他相关平衡 学 内 多元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分 5.3溶液中HⅢ浓度的计算 、 强豫或强碱容液 容 二、弱酸或弱碱溶液 1.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教学重 教学重点: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物料平衡、电荷平衡 及质子条件:酸碱组分中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的计算: 点、难点 弱酸或弱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及散学散学难点:质子条件:共轭酸碱K,与K的关系: 方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 作业思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考题(讨 2预习下节课内容 论题)阅 读材料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课 ①顺利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后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记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6

6 第三周 周一 教 学 目 的 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 2.掌握平衡常数的书写及多重平衡规则的含义; 3.掌握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Ka与 Kb的关系; 4. 掌握弱 酸 或 弱 碱 溶 液 H +浓 度 的 计 算 教 学 内 容 第 5 章 酸 碱 滴 定 法 5.1 溶 液 中 的 酸 碱 反 应 与 平 衡 一 、 离 子 的 活 度 和 活 度 系 数 二 、 溶 液 中 的 酸 碱 反 应 与 平 衡 三 、 溶 液 中 的 其 他 相 关 平 衡 5.2 酸 碱 组 分 的 平 衡 浓 度 与 分 布 分 数 一 、 一 元 弱 酸(碱 )各 型 体 的 分 布 分 二 、 多 元 弱 酸(碱 )各 型 体 的 分 布 分 5.3 溶 液 中 H +浓 度 的 计 算 一 、 强 酸 或 强 碱 溶 液 二 、 弱 酸 或 弱 碱 溶 液 1.一 元 弱 酸 ( 碱 ) 溶 液 pH 值 的 计 算 教 学 重 点、难点 及 教 学 方法 教 学 重 点 :溶 液 中 的 酸 碱 反 应 与 平 衡 常 数 ; 物 料 平 衡 、 电 荷 平 衡 及 质 子 条 件;酸 碱 组 分 中 平 衡 浓 度 及 分 布 分 数 的 计 算; 弱 酸 或 弱 碱 溶 液 H +浓 度 的 计 算 。 教 学 难 点 : 质 子 条 件 ; 共 轭 酸 碱 Ka 与 Kb 的 关 系 ; 教 学 方 法 : 讲 解、 启 发、 讨 论 作 业 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三周 周三 教 1.掌握弱酸或弱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学 2. 掌握混合溶液及两性物质H+浓度的计算 3. 掌握缓冲溶液 目 掌握强酸强碱的滴定 的 第5章酸碱滴定法 5.3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二、弱酸或弱碱溶液:2.多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混合溶液:1,弱酸混合溶液中H的计算 2.强酸与弱酸混合溶液pH的计算 3.弱酸与弱碱混合溶液pH的计算 学 四、两性物质溶液 5.5缓冲溶液 一、绥冲溶液的组成 二、缓冲溶液pH的计算 内 三、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56静线指示剂 容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5.7酸减商定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教学重教学重点:溶液中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pH的计算:强酸强碱 点、难点 的滴定 及教学教学难点: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 作业思书上例题 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课 ①顺利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后 2. 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记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7

7 第三周 周三 教 学 目 的 1. 掌 握 弱 酸 或 弱 碱 溶 液 H+浓 度 的 计 算 2. 掌 握 混 合 溶 液 及 两 性 物 质 H+浓 度 的 计 算 3. 掌 握 缓 冲 溶 液 4. 掌 握 强 酸 强 碱 的 滴 定 教 学 内 容 第 5 章 酸 碱 滴 定 法 5.3 溶 液 中 H +浓 度 的 计 算 二 、 弱 酸 或 弱 碱 溶 液 :2.多 元 弱 酸 ( 碱 ) 溶 液 pH 值 的 计 算 三 、 混 合 溶 液 :1.弱 酸 混 合 溶 液 中 pH 的 计 算 2.强 酸 与 弱 酸 混 合 溶 液 pH 的 计 算 3.弱 酸 与 弱 碱 混 合 溶 液 pH 的 计 算 四 、 两 性 物 质 溶 液 5.5 缓 冲 溶 液 一 、 缓 冲 溶 液 的 组 成 二 、 缓 冲 溶 液 pH 的 计 算 三 、 缓 冲 容 量 与 缓 冲 范 围 四 、 缓 冲 溶 液 的 选 择 与 配 制 5.6 酸 碱 指 示 剂 一 、 指 示 剂 的 变 色 原 理 二 、 指 示 剂 的 变 色 范 围 三 、 影 响 指 示 剂 变 色 范 围 的 主 要 因 素 四 、 混 合 指 示 剂 5.7 酸 碱 滴 定 一 、 强 酸 强 碱 的 滴 定 教 学 重 点、难点 及 教 学 方法 教 学 重 点 :溶 液 中 H +浓 度 的 计 算;缓 冲 溶 液 pH 的 计 算;强 酸 强 碱 的 滴 定 教 学 难 点 : 溶 液 中 H +浓 度 的 计 算 教 学 方 法 : 讲 解、 启 发、 讨 论 作业思 考 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书上例题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四周 周一 1.掌握一元弱酸弱碱、多元酸的滴定: 学 2. 掌握终点误差 3. 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的 第5章酸碱滴定法 5.7酸碱滴定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三、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 58终占误差 教 一、滴定强酸的终点误差 二、 滴定弱酸的终点误差 学 三、滴定多元酸和混合酸的终点误差 5.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动 (一)混合碱的滴定 (二)铵盐中氯含量的测定 (三)某些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四)极弱酸(碱)的测定 (五)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 教学重点: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终 教学重 点、难 点误差: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点及教 教学难点:计量点pH的计算:终点误差: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 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 作业思 书上例题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记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8

8 第四周 周一 教 学 目 的 1. 掌 握 一 元 弱 酸 弱 碱 、 多 元 酸 的 滴 定 ; 2. 掌 握 终 点 误 差 3. 掌 握 酸 碱 滴 定 法 的 应 用 教 学 内 容 第 5 章 酸 碱 滴 定 法 5.7 酸 碱 滴 定 二 、 一 元 弱 酸 弱 碱 的 滴 定 三 、 多 元 酸 和 混 合 酸 的 滴 定 5.8 终 点 误 差 一 、 滴 定 强 酸 的 终 点 误 差 二 、 滴 定 弱 酸 的 终 点 误 差 三 、 滴 定 多 元 酸 和 混 合 酸 的 终 点 误 差 5.9 酸 碱 滴 定 法 的 应 用 一 、 酸 碱 标 准 溶 液 的 配 制 与 标 定 二 、 酸 碱 滴 定 法 的 应 用 ( 一 ) 混 合 碱 的 滴 定 ( 二 ) 铵 盐 中 氮 含 量 的 测 定 ( 三 ) 某 些 有 机 化 合 物 含 量 的 测 定 ( 四 ) 极 弱 酸 ( 碱 ) 的 测 定 ( 五 ) 某 些 无 机 物 含 量 的 测 定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重 点 : 一 元 弱 酸 弱 碱 的 滴 定 ; 多 元 酸 和 混 合 酸 的 滴 定 ; 终 点 误 差 ; 酸 碱 滴 定 法 的 应 用 教 学 难 点 :计量点 pH 的计算;终 点 误 差 ; 双 指 示 剂 法 测 定 混 合 碱 教 学 方 法 : 讲 解、 启 发、 讨 论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阅 读材料 书上例题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四周 周三 1. 掌握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学 掌握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目的 3 学握副反应系数 第6章 络合滴定法 6.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一、简单络合物 二、螯合物 三、乙二胺四乙酸四、乙二胺四乙酸的螯合物 6.2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三、平均配位数 内 6.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一、络合剂Y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1.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2.EDTA的共存离子效应及共存离子效应系数 3.EDTA的总副反应系数: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教学重点: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EDTA副反应系 敦学重 数。 点、难 点及教 教学难点:EDTA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 作业思考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题(讨论 2.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题)阅读 材料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课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记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9

9 第四周 周三 教 学 目 的 1. 掌 握 络 合 物 的 平 衡 常 数 2. 掌 握 溶 液 中 各 级 络 合 物 的 分 布 3. 掌 握 副 反 应 系 数 教 学 内 容 第 6 章 络 合 滴 定 法 6.1 分 析 化 学 中 常 用 的 络 合 物 一 、 简 单 络 合 物 二 、 螯 合 物 三 、 乙 二 胺 四 乙 酸 四 、 乙 二 胺 四 乙 酸 的 螯 合 物 6.2 络 合 物 的 平 衡 常 数 一 、 络 合 物 的 稳 定 常 数 二 、 溶 液 中 各 级 络 合 物 型 体 的 分 布 三 、 平 均 配 位 数 6.3 副 反 应 系 数 和 条 件 稳 定 常 数 一 、 络 合 剂 Y 的 副 反 应 和 副 反 应 系 数 1.EDTA 的 酸 效 应 及 酸 效 应 系 数 2.EDTA 的 共 存 离 子 效 应 及 共 存 离 子 效 应 系 数 3.EDTA 的 总 副 反 应 系 数 ; 金 属 离 子 的 副 反 应 及 副 反 应 系 数 。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重 点 :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EDTA 副 反 应 系 数 。 教 学 难 点 :EDTA 副 反 应 系 数 的 计 算 。 教 学 方 法 : 讲 解、 启 发 作业思考 题(讨论 题)阅读 材料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 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