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讲义(打印版)第九章 中国服饰文化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1.9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讲义(打印版)第九章 中国服饰文化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九章中国服饰文化 教案 (第9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服饰文化 二、教学日的:重点掌握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教学要求:了解服饰民俗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重点:服饰民俗的历史沿革以及功能。 教学难点:服饰的文化体现。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 服饰习俗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首先在服饰等生活方式上 表现出来。服饰既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和文化的象征。因此,一方面 服饰有实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个人的和地方、民族群体的日常审美趣味,表现了 一定社会的伦理观念。从人类风俗上看,服饰的产生最初是人类为了抵侮风寒、保障人身 安全的一种文化创造,是人类走出自然界的显明文化标志之一。随着由简到繁、由少到多 ,由粗到精,服饰的审美价值日趋上升。在文明社会,服饰也成为社会道德观念的一种物 化。服饰的形式大致包括衣服、发饰、鞋相、佩戴(如首饰、围巾等)、装饰(如手帕、 化妆包等)。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居住地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衡, 宗教信仰各异,文化差异突出:这一切,使中国各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1,衣若。包括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绢、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 裙、相、袜、鞋等。 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头发的装饰物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耳环、耳坠:颈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部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为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为臂钗、手镯、戒指,脚 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梳各种发式,回眉、描唇、染指甲、牙、染牙、束胸、缠 足、文面、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包括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 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服饰由最初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经历了下述四个 阶段: 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 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花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2,第二个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莜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 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份 严格化之后的产物。工人,和尚,尼姑,道土,学生的服装各不同,黄色衣服是皇家的标志, 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等, 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 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服饰和装 饰物的样式、图案、花纹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汉族发式的大致演变 汉族男女的发式,古今有很大差异。例如今天男子的分头、背头、小平头和大光头等都 需经常剃剪,女子的短发、烫发等,都是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发型。而古代则完全不同。早在 先秦时代,对于发式就有不少明确的习惯和规定。如小孩出生满三个月,要请人为他修剪头 发,男孩修剪后的头发,在顶上盘成一左一右两个结,女孩则是盘成一个结:或者男孩发结 在左,女孩发结在后,以示区别。从此以后男女都要蓄发。待头发长了,紧挨后脑扎成一束, 让头发技散在后面,这种发式叫做”总发”:若扎成一左一右两束,从两侧垂下,则称”总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角”。前领的头发则自然垂至眉毛。这都是未成年的发式。 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先将束在一起的头发在头顶盘绕成髻,再 用一块黑色的帛包住发髻,然后加冠(冠非今天的帽子,它的主要功用在于保护和周定发髻, 至于用各种不同颜色和式样表示身份职位的差异,则是后来的事)。最后,用竹制成骨制的” 笄”(汉以后称”簪”)横贯发髻和冠,使之固定,冠就算戴好了。不过冠是贵族男子的特权, 一般平民无资格享用。他们只是束发盘髻,然后用头巾将发髻罩住,这种头巾又称”头衣“, 或叫”帻”,可一直盖到前额。 需要说明的是,留全发、贵族戴冠、平民戴巾是那时中原男子的打扮,至于远离中原被 称作“四夷”的地区,则或披发、削发,又各有自已的风俗。但随着中原文明的推进和影响, 大多数人也渐渐习惯于冠巾的装束了。大约到东汉未年,一般将相日常也开始只戴巾而不加 冠了。以后虽然在冠巾的形制和装饰上历代有过许多变化,但直到明末,汉族男子的发式并 无显著变化。此间胆敢对于这种千年一贯的形成有所突破的,是历代的一些狂人隐士,他们 散发、露发,甚至披发被面,遮掩身体,但只是为了显示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而且人数 极少。史书上之所以着意这些做法,正说明束发冠巾是历代传统的、普通的装束。但是,这 种形式在清朝初年最终被破坏了。汉人被迫遵从满人的发式,前顶剃光,后脑梳单辫,这种 发式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和男子单一、一贯的发式不同,古代妇女的发式变化繁多。 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已经成人,可以许聘出嫁了。成年妇女的头发也是盘在头顶。 用帛包好,然后插笄固定。平时居家则挽发成髻,不用巾簪。贵族妇女的笄、簪很讲究,大 多,有珠玉,后来籍演变成钗,造形装饰更为繁多。但是普通妇女一般只用骨制、竹制甚至 荆条制成的笄钗,至于冠,除股商时期,唐代以前的妇女是不戴的。股商的贵妇人已经十 分讲究发式美,她们的额上戴有镂空玉饰,两髻和冠上缀有绿松石组成的圆形饰物,还将圆 形骨器束在头发中间,甚至把雕刻精美的象牙梳轻拢于美发上。拥有一头秀发确是妇女的骄 做,但假如天生稀毛秃顶,或者后天脱发色黄,就要装假发。这种风气直影响到今天。当然 也有头发并无缺损而为俏丽用假发的,如杨贵妃就经常使用假发装饰两鬓。妇女发式历代 都有变化,各式各样的发髻又往往由宫廷中贵妇人首创。较著名的,如东汉曾风行高髻、大 髻,还有一种”倭堕髻”,就象妇女莽落马下以后保留的发髻式样,偏斜于一侧,故又称” 堕马髻”。晋代有”撷子髻”,是用绸布扎成的环状程。唐代发式更多更新,有扎于顶上双侧 成环状的”双髻”,旋绕于顶心的”盘髻”,还有”风髻”“囚髻”等等。唐末又有”抛家髻”, 用鬓发束成两个环形的发程,紧贴脸频。宋代后更不胜枚举。仅蔡京等几个北宋大臣设宴时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待奉的女伎,就有”朝天髻“,”懒梳要”和”三十六髻”等不同的装束。(现在则为短发、 长辫、烫发等)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由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型是服装的样式: 饰是佩戴的饰物:色是服装的色彩:画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案,即文面 文身。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 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 自观念的变化。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下述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思想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人为宗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其突出的特 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 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 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敏祖的观念。 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 要方面。如小孩戴虎头相,穿虎头鞋,是祈望借虎的威力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米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 态。”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同一个 民族穿同一种服饰,成为普遍现象。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我体 服饰还十分敏感的反映若政治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成为“咸与维 新”的符号:新中国建立之后,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衣服颜色基本上是全国一律的灰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蓝二色,这是“倒向苏联一边”和“思想一律”的政治观念的符号 此外,服饰还包含各种审美观念。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若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但服饰的变化与其他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不一样,它有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即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越米越变得简便、大方,。 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是在历史发展历程 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但总的趋势是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 服饰变化,蕴涵于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服饰变化之中。 (四)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该民族对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 对民族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追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 想、精神灵魂。民族的人文精神是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思想方法 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表征:亦是这个民族实践民族自我发展的主导意识的表现。 民族的人文精神无形中指导着这个民族的价值趋向、为人处事、行为选择、审美导向,指点 着人的行止、喜怒、美丑、态度、中和等。 自鸦片战争以降,一些人把中华民族的落后、挨打、耻辱归咎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 甚至视儒学为主犯,从而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它虚掉的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之心, 是中华民族自强、自达、自律之心,其结果是导致中华民族自悲、自虐、自卑之心,之行的 滋长。使一些人产生了殖民地意识,崇洋媚外,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传统东西弃之犹恐不及。 20世纪初以来,西学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和误导,一切以学西方为先进, 以学中学为落后,于是有中西、新旧之争。而这一论争的天秤是向西学倾斜的。因此,西学 成为人们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目标,所以,学西方便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如火如茶地展开了, 一切以西方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的范式为范式,以西方的价值标准为标准,无论是政治、 经济、文化,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问题。 在西学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层面都被置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于西学法庭之下,重新进行价值审判、价值重估。在西学掌握现代性专利权的情境下,中华 民族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被视为非现代性的,丧失了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 地位。在西方现代性学术规范的观照下、统摄下,中华民族绵延了两干多年,创造了中华文 明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全面退缩:在学术思想层面,具有生命智慧和智能创造的学 术方式、表达方式、言说方式,统统丧失了其合法性,被置于西方学术思想哲学合法性的非 法地位。这就是说,在西方价值观念、文化学术、思想哲学为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中华 民族自已的文化学术、思想哲学大化流行、唯变所适、生生不息,并为人类文明散出巨大贡 献的文化学术、思想哲学的合法地位却被西学所否定,中华民族传统话语、言说方式被西方 话语、言说方式所取代,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哲学问思方式被西方致思方式所代替。这样, 中华民族文化学术出现了断裂现象,加上中国现代文化学术、思想哲学和教有的单向化,也 加胸了这个断裂的拉大。这使中华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哲学、以至思维和书写方式都被逐渐 纳入西方学术规范、思维模式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学术、思想哲学自已的也不知道自己的 身份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譬如,说我们现在都没有自己的衣服穿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尽管服装店里衣服琳琅满 目、名牌无数:大街上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然而我们只要出席重要会议,或接待外国人, 都会通知我们要穿“正装”,开始我搞不清楚什么是“正装”?总要问问清楚,后来不问也 知道是穿“西装“了。“西装”顾名思义就是西方的服饰,而非中华民族自己的服饰,所以 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衣服穿了。 并不是反对服饰的多样化,拒斥不同民族、不同服饰的交流、吸收,互渗、互补,但作 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出现,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应该有自己中华民族的服饰,这种 服饰文化既吸收古今中外服饰文化之优,又适合现代人需要的服饰,钙名之日“国服"”。这 是因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文化,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 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照牌: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 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 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的衣现。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 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譬如佛教和尚和尼姑的服饰,道教道士有道士的服饰)。这种认同感是 文化的亲和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假如我们认同“西装”为“正装”, 即为中华民族正统的服装,那么,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认同西方的服饰文化, 慢慢地就会对西方文化产生一种亲切感,而对中华民族自已的文化(包括服饰文化)产生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种疏离感。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气质、品格、神韵就会丧失,中华民族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个性光彩、特殊魅力就会淡出淡化。 中西人文精神归属于两大文化体系,各善其善,善人其善。 尽管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学术,思想哲学中以西方的真理为真理、艺术为艺术来剪裁中 国的文化学术、思想哲学,但仍然没有获得西方的认同。警如说中国哲学,虽然我们依照西 方哲学之谓哲学来选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家仍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这就是说,中国哲学 按西方哲学的样式来剪裁、缝制,自以为穿上了“西装“”,但西方哲学并不认同。同理,中 国人穿上西装,甚至穿得比西方人还西化,我想西方人也不会说你是西方人,中国人还是中 国人。 这样,上衣下裳之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字宙天地、乾坤、阴阳的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具 体的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一开 始,便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便是民族精神的表征。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面,在当代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 合中可转生为既体现中华民族民族人文精神的,又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新国服:既传 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又适合于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所需要的新国服。 五、作业 观看视频《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一—国服旗袍》 六、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学教程》苑利顾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年8月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经典物质民俗卷》苑利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3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文化常识》,任启亮,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七、课后记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