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讲义(打印版)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3.25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讲义(打印版)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理解何谓“白马寺、《马 可·波罗流游记》”,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以及利玛窦采用的传教方式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领会“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点: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 讲授辅以课堂讨论 【所用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本章讲述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一、海上仙山与徐福东渡 在中日两国早期交往的历史中,有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相传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东巡琅琊,有齐人徐福上书,称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 仙山,上有仙人居住,愿带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为始皇访长生不老之药。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始皇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率童男童女数千人,携五谷、百工等入海求仙。 徐福等众人到达一平原广泽之处,居留下来,称王不归。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在《史记》的《秦始 皇本纪》、《淮南王列传》和《封禅书》中都提及。但书中未讲明徐福到 达的平原广泽究竞是何处。后来,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吴书》中说, 徐福到达的是宫州。但宜州今称什么,史载不详。 唐宋以后,中日交往频繁,开始出现徐福到日本定居的观点。五代后 周时,僧人义楚在《六帖》一书中说,徐福到达的蓬莱即日本国,至今子 孙皆姓秦。这一说法在宋代进一步传播,并在日本也得到响应。日本书籍 中收录徐福之事大约始于1339年(相当于中国元代至元五年)的《神皇正 统记》。明代初年,日本僧人来华已提到日本有徐福墓、祠。其后,徐福 东波日本的传说便日益流传。日本称徐福当年登陆地在纪伊熊野浦(今和 歌山县新宫市)。徐福墓、祠建在那儿,至今仍是新宫市的名胜古迹 徐福是否真的到了日本,是一个历史的悬案。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很早已 开始却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的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应 神天皇十四年(约公元二世纪)有融通王月弓君率秦人(中国人)至日本 定居。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也记载: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派使臣 来华,光武帝赐以印绶。魏晋以后中日间交往就更多了。 徐福东渡日本的传统虽然未必是信史,但是,它是中日两国间很早就有 交往的历史缩影。是值得后人珍视的古代传说。 二、丝绸之路 丝绸这路是古代亚、欧、非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这一交通要道虽然古 2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己有之,但其名“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人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 国》一书中提出,基后为学术界所采用。 丝绸之路的名称与丝绸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主要货物有关。早在公元前 4世纪,印度古书《政事论》己提到来自中国的成捆的绮(丝织品名称)。 公元前1世纪,中国丝绸在罗马受到热烈的欢迎,被视为高贵和财富的象 征。 丝绸之路与很多历史名人的事迹相连。西汉时,汉与匈奴因战争对峙,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原住在祁连山麓,后被匈奴 赶至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张骞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后方 才逃出,继续西行。张骞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已经习惯新居地的生 活,不愿再返旧地。张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了解到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后来,汉朝军队打败了匈奴,控制了原由 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 加强了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的中原王朝首次对西域的形势、地理、 物产等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西域的许多国家有了正式的往米。张 骞带回的情况,对于汉朝军队打败匈奴,维护东西方交通的畅通起了重要 作用。因此,中国史书称张骞西行为“凿空”。“凿空”有开辟道路的意 思,后世据此把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东汉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铲除匈奴势力,加强了东汉 王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再次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7年,班 超派甘英出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波斯湾畔折返而归。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接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的路线不止 3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一条,而是有许多条。不同时期其道路的具体走向也有变化。 学者们在研究“丝绸之路”时,提出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由海上航线联接亚、欧、非之间的通道。《汉 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己有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乘船至 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的航线。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至红海的 海路,并知道从海上可以到达大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陆 路交通有所阻隔,海上交通有较大发展,外国商人通过海路来华的不断增 加。唐宋时代,中国政府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 易。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来华经商、传教、定居。中国航船 也航行于印度洋。唐朝时,中国船只已到达巴格达。宋元时,中国的船只 由于使用指南针等先进的航海技术,航行能力得到增强,中外之间通过海 上的交往大大发展。至明代,发生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三、佛教东传与僧人西行求法 佛教原是流行于印度的宗教。佛教创立后,向东传播,进入中国、朝鲜 半岛及日本等地。佛教东传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要事,历史上留下许多 传教与取经僧人的事迹与传说,其中重要的有: 1、东汉明帝时,中国已受到佛教的影响。一日夜里明帝做梦,梦见顶 有白光的金人从空中飞来,次日召集大臣占梦,傅毅说金人是西方的佛。 于是明帝派蔡愔、秦景等18人西行求佛。他们到了大月氏,遇见印度高僧 迦叶摩腾、竺法兰,邀请两人来中国传教。一行人用白马驮经卷,于永平 十年(公元67年)来到洛阳。次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为纪念白马驮 经,寺名叫“白马寺”。两位例子度高僧在寺中译经传教,白马寺因此被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2、公元6世纪,佛教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传入日本,在日本迅速得 到传播。唐朝时,来华学习佛法的日本僧人很多,其中空海在长安的青龙 寺研习密宗,归国后创建日本佛教的“真言宗”。最澄在浙江研习天台宗, 归国后创建日本的天台宗。最澄的弟子圆仁以来华求法的见闻写成《入唐 求法巡行礼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著作。 3、唐代天宝年间,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荣、普照的邀请, 东渡日本弘扬佛教。鉴真等人先后6次冒死东渡,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 终于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东渡成功。鉴真到达日本后,于公元759 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4、东晋时代,中国僧人法显西行求法,公元339年,法显已62岁高龄, 但不畏艰险,与同伴十余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尚途跋山涉水,同伴中有的 病死,有的退缩,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到达印度。后来又至尼泊尔、狮子 国(斯里兰卡)等地寻访佛迹,最后由海路回国。法显西行历经15年,游 历30余国,他不仅带回了大量佛学经典,而且将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 (又名《法显传》),此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著作之一。 5、唐朝初年,中国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 出发。渡流沙,越葱岭,克服种种困难到达印度。之后在那儿研习佛学, 周游各国,历时19年,载誉归来。玄奘归国后,着手对带回的大量佛经进 行翻译,共译成佛经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他还撰写了《大唐西 域记》一书,记述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成为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 6、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又有一位中国高僧义净赴印度求法。咸亨二 年(公元671年)义净从扬州出发,经广州渡海至印度。他在印度不仅研 修佛学,还兼习印度医学。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义净回到广州,他 所撰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了东南亚及印度的佛教、地理、民俗 和医方,其价值不在《大唐西域记》之下。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中日两国的往来在隋唐时达到鼎盛,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在中国隋 唐朝时已5次派遣隋使来华。在唐朝的公元630年至高无834年这二百年 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作19次),其中16次到达中国。 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从200多人至600 多人不等。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他们回国后,成为日本社会改革的重要 力量。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仿照中国均田制在日本施行班田制,是促成 “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借助汉字,创造了日本的假 名字母。日本留学生也有留在中国做官的,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 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官至秘书监,与李白、王维等诗人交厚。 五、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 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皇帝派遣,先后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航印度洋, 最远处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中国明代以今加里曼丹为界,其东称东洋, 其西称西洋。郑和远航的壮举因而被称作“下西洋”。 6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数量不等,最多时大小船200余艘,其中大型宝船 62艘。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船队人员共27000多人。郑和船队 的规模之在,人员之多,组织之严,航程之远,在当时的世界航海史上是 史无前例的。 郑和七次远航,到达过5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 其一,郑和船队奉行睦邻政策,与所到各国建立广泛的政治联系,许多国 家和地区的使节搭乘下西洋的船只来到中国通好,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友好 往来。其二,郑和船队搭载大量的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制品、农具等物 资,换回各国所产的香料、棉布、铅锡、珠宝、黄金等,促进了中外经济 的发展。其三,郑和下西洋时,亚非许多国家还处于原始的社会经济文化 状态,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颁行历法,宣讲文教礼仪,对诸国落后习俗的 改变起了一定推进作用。其四,郑和船队先进的造船与航海技术,给许多 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日后世界的造船及航海发展注入了新的省活力。 六、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明末清初,西方的传教士米到东方,在传教的同时带来西方的科学知识, 同时,他们也把东方文化向西方作介绍,这在历史上称作西学东渐与东学 西传。 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得益于一本叫《马可·波罗游记》的书。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元朝十二年(公元1275年),他随父亲及 叔叔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此后,马可·波罗父子在中国 留居了将近17年。他们借职于元廷,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1291年,马可波 罗父子趁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下嫁波斯之便,返回欧洲。1298年,马可·波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罗参加了对热那亚的战争,被俘入狱,狱中他向难友鲁思蒂口述了东方的 经历,由鲁思蒂记录成文,这便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讲 述了中国的物产非常丰饶,中国的驿站相当完美,介绍了中国通行纸币, 使用煤炭等见闻,所有这些,对欧洲人来说都是从未闻过的奇迹。激发了 欧洲人对东的向往。 明清初传教活动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1582年来华, 先在澳门传教,后进入广东肇庆、韶关等地。1601年奉诏进京,获准在北 京传教。1610年在北京逝世。利玛窦采用的传教方式是:1、学习中国的语 言文化,适应中国社会,如,读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儒礼等。2、大 力结交中国官绅,向他们介绍和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吸引他们入 教或为传教活动提供方便。3、对中国的习俗予以尊重,允许已入教的中国 人保持尊孔祀祖等传统习俗。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获得极大成功,在他逝世时已有教徒2500余人,其 中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利玛实在传教的过程中,与徐 光启、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译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水利等方面著作 19种,其中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将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介 绍入中国,对中国清代及近代数学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之后,又有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相继供职于明 清王朝,参与天象观测、历法修订、钟表修造及医药、绘画等工作,传教 士还给康熙讲解西方的科学文化。传教士传播的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包括天 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生物学、建筑学、音乐、语言学丢方面, 为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中国 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被译成西主文字在欧洲出版;介绍中国 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宗教、道德、医药的著作在欧洲也相继出现:传 教士还将中国收集的纺织、陶瓷、建筑、印刷、治金等工艺资料寄回欧洲。 中国的文明在欧洲产生巨大反响,17一18世纪欧洲出现仰慕中国的“中 国文化热”。欧洲的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高度赞扬儒家的伦理道德,称赞 中国的重农政策、考试制度等,把它们拿来作为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武器: 欧洲的贵族热衷于收集中国的艺术品,以使用、收藏中国瓷器为时髦,举 行穿中国服饰的化装舞会,中国的折扇成为贵妇人的必备品:中国的丝绸、 瓷器、漆器、刺绣、茶叶、花灯、烟火甚至糊墙纸都受到欧洲人喜爱;中 国的绘画、园林等艺术也影响欧洲,中国的人物、山水画法影响欧洲的画 家,中国式的园林出现于欧洲,欧洲盛行一时的洛可可艺术,就是在借鉴、 吸收中国艺术后产生的一种艺术风格。 七、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由此, 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 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所谓软实力是相对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硬实力” 而言的。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 是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概念,世界上最早是于1990年美国学者、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 9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在软实力中,文化吸引力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 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但 是,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软实力认识不足,对 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还很不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则亟待 加强。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 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这个论断从战略高度进行了总结概括。习近平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还着重指出,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 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 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振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开 创性地努力工作,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充 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 分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