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1章绪论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1.3通信系统分类 ●1.4信息及其度量 ●1.5主要性能指标 ●本课程的学习要领 返回主目录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分类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主要性能指标 本课程的学习要领 第 1 章绪论 返回主目录

13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1.3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通信系统的分类 ˆ按消息的物理特征:话音、数据、可视图文、图像通信等。 按调制方式分类:详见表1-1 ˆ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传输媒质分传输媒质: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有线通信-导线、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纤、波导 无线通信-短波电离层、微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按消息的物理特征:话音、数据、可视图文、图像通信等。 •按调制方式分类:详见表1 – 1 •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传输媒质分传输媒质: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有线通信--导线、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纤、波导 •无线通信--短波电离层、微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通信系统的分类

通信方式 ●对于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按消息传递的方向与 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及全 双工通信三种。 ●按数字信号排列顺序,可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 传输。 ●按通信的网络形式划分。由于通信网的基础是 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所以本课程的重点放在点 与点之间的通信上 返回
通信方式 对于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按消息传递的方向与 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及全 双工通信三种。 按数字信号排列顺序,可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 传输。 按通信的网络形式划分。由于通信网的基础是 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所以本课程的重点放在点 与点之间的通信上。 返回

12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通信的目的是传输消息。 ●实现消息传递所需的一切设备和传输媒 质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 ●基于点与点之间的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可用图1-1来描述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通信的目的是传输消息。 实现消息传递所需的一切设备和传输媒 质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 基于点与点之间的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可用图 1 - 1 来描述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接收 信源信道信宿 设备 干扰源 返回
信源 发送 设备 信道 接收 设备 信宿 干扰源 返回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源 定义—产生消息的来源。 ·作用——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距离—电话机、摄像机、电传机、计算 机等 分类 模拟信源、数字信源 返回
• 定义——产生消息的来源。 • 作用——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 距离——电话机、摄像机、电传机、计算 机等。 • 分类———模拟信源、数字信源 返回 信源

发送设备 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 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使信源和信道匹配 发送设备的变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 需要频谱搬移的场合,调制是最常见的 变换方式。对数字通信系统,发送设备 常常又包括编码器与调制器 返回
• ——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 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使信源和信道匹配。 发送设备的变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 需要频谱搬移的场合,调制是最常见的 变换方式。对数字通信系统,发送设备 常常又包括编码器与调制器。 返回 发送设备

信道 ●信道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 ●无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大气(自由空间) ●有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明线、电缆或 光纤。 ●第3章讨论信道 返回」
信道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 无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大气(自由空间) 有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明线、电缆或 光纤。 第3章讨论信道 返回 信道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八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8.4-8.6).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八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8.1-8.3).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七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7.4-7.5).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七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7.1-7.3).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六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6.5-6.7).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六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6.1-6.4).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五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5.7-5.9).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五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5.10-5.11).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十一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无线电系及生医系信号与系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五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5.6)(单边)拉氏变换的主要性质.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五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5.1-5.4).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四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4.5)调制与解调.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四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4.1-4.4).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三章 信号分析(3.9)Parseval 定理 功率谱与能量谱.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三章 信号分析(3.6-3.8).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三章 信号分析(3.4-3.5).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三章 信号分析(3.1-3.3).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2.1-2.3).pdf
- 东南大学:《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版)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8 卷积及其性质 2.9 线性时不变系统响应的求解.pdf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七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三章 信道与噪声.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二章 随机信号分析.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五章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八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六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十一章 同步原理.ppt
-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原理》 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3 TransformDomain-Representation of Discrete-Time Signals.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5 Digital Processing of Continuous-Time Signals.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6 Digital Filter Structures.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7 Digital Filter Design.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9 Analysis of Finite Wordlength Effects.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0 introduction.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1 Continuous-time Signals and systems.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2 discrete time signal and system.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4 Frequency-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LTI Discrete-Time Systems.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Some key points.doc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试题及实验指导)实验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