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97
文件大小:8.13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 历史人类学研究 张佩国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地权为核心考察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江南乡村的变迁,作者力图实破 概念化的历史书写方式。把人类学和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文化史等多学科学术资 源相结合。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作者从江南农民村落共问体意训 入手,考察了村落和地仅的关系:从农民日常生活的角度讨论了农民生计问题:透过分 家析产。宗桃继承,族产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家产纠纷和民间习俗等诸多方面,闸明了 中国乡村“差序格局”的家庭伦理关系和财产关系。尤其是本书对江南地区“一田两主” 这一特殊地权形态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地权结构发生的乡上意义」 本书生动地再现了近代江南农村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段江南地权的真实 面貌 9787208041295> 定价27.00元 易文网:ww.ewrm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 历史人类学研究 张佩著 隔 1.海人人女伪社

图书在版缩目(心1P)数据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张佩国考 一上海:上海人芪出版杜,2002 (学术创新丛书) ISBN7-208-04129-6 I.近,Ⅱ.张.瓜。乡村-土地所有权一研究 华东地区-近代N.F32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1P数据核字(2002)第018761号 责任编辑朱金元吴书期 封面装帧王晓阳 编辑、出版总策划朱金元 ·学术创新丛书·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张佩厨著 上满男安出属是限成石 (20000l上海福建中路19号ww.6m.c) 季上海发行所经销 南#中本徐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90×12401/32印张12.5插页5字数283,000 2002年9月第1版2002年9月落1次印刷 印数1-3.100 SBN7-208-04I29-6/K-947 定价27.00元

张佩国 1966年生,山东成武人。1988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 政治系;1993年在复旦大学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 1998年在青岛大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在南京大 学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进复旦大学历史 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出站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同年被破格聘为教授。已出版《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 落社区》等专著三部(其中合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 余篇。 作者介绍

出版者的话 今天的出版业繁荣昌盛,出版的各家各派的著作很多,但真 正称得上原创性的,学术含量高的专著,不能算多。学术界的不 少朋友感叹地告诉我们,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些学者 心态浮操,急于求成。治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中国有良好的 传统,代代相承。做学问也是件十分清苦的事,需“板凳要坐十 年冷”,要付出艰辛劳苦的代价。前人孜孜不倦的学术创新精 神,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我已进人一个 新世纪,需要学术研究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我们又处在.个昌盛 的历史发展新时期,这为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机遇。因此,我们尝试搞一个“学术创新”系列,争取把更多的 具有相当水准的原创性专著献给读者。 要求列人这个系列的学术专著,或是填补空白的,或是推陈 出新的,并要求有理论的分析,从而为后人留下扎实的学术成果。 “学术创新”系列的内容,着意于中国的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 人类学,哲学等范畴,侧重于宏观性或综观性的专题。在研究方法 上,尽可能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扩展历史、社会研究的时间和 空间,从而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创新。也许我们的要求高了些,但这 主要是为了倡导良好的学风,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能跨上一个新 台阶。优秀的学术成果,是作者和出版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 果,恳请全国学术界专家学者,不吝赐稿,并深表感谢

序 姜义华 在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农民问题是根本问 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中,农民问题 同样是根本问题。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 识。但是,农民问题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人们见仁见智, 见解往往大相径庭。 张佩国教授在他的博士后研究成果中认定:“地权 是乡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全息元,即地权蕴涵了乡村社会 历史的会部信息含量。”抓住地权问题一层层剖析下去, 我以为是抓住了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或要害。 在发动广大农民奋起展开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农 民战争以夺取政权的日子里,成为农村暴动旗帜的“士 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等等口号,无一 不紧紧环绕着地权问题。地权关系的巨大变动,造成了 现代中国第一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完成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进城后不久,通过 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的土地集合到小生产共同体之 中,取消了农民对一家一户土地的所有权,造成了现代 中国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即消灭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乃 至小手工业个体所有制,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改造,交 出他们所掌握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所有权,同时在知识 分子中进行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斗争,进行了 所谓经济战线、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人民公社 化运动,将农民从规模有限的小生产共同体纳入以乡乃 至县为单位的规模可观的小生产共同体,使他们与地权 进一步疏离,随后又通过大规模的清思想、清政治、清经 济、清组织的“四清”运动(或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造一步割断农民同地的联系,子是造成了现代中国第 三次农村包围城市:发动“文化大革命”,对包括所谓“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及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在内的全体“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改革开放,最初从 包产到户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际上就是 从变革地权关系入手。正是从这里打开了通道,方才有 后来农村的、城市的、国有大中型全业及整个计划经济 体制的全面改革。今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又到了 一个关键时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加 入WTO之后,将造一步融入世界市场体系,这一形势与 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还很不键全形成了尖锐的 矛盾。问题的核心就是地权关系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作 为农业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未进入市场,纵有若干

3 土地交易,也大多处于初级的、非规范运作的状态,或者 径直由行政权力所支配。农村土地市场未形成,农村资 本市场、农村技术市场、未村劳动力市场就都难以健全 地发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不能不相应受到诸多限 制。 地权关系的变革,从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平均地 权”开始,人们研究、讨论了整整一个世纪,图谋解决地 权问题的种种方案也试验了整整一个世纪。然而,直到 世纪之末,人们或者主张继续坚持地权关系模糊的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者主张实现土地私有化,或者主张 恢复农村合作制,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在观察和试图解决地权关系 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囿于固有的思想模式,这些模式 或取之西方的产权理念,或源于中国古代某些地权关系 的理想化设计。 正是针对近代中国乡村史的概念化解释及相应的 方法论上的弊端,张佩国确定了自已有别于这些先行者 的研究方法。他认为: 农民们不像学者有所谓的“学科意识”,他们的 观念、话语全面地反映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实际过 程。因此,尽量地发掘中国乡村社会固有的乡土概 念,如村界、村籍、家产、家业、家计、族产、田底、田 面(无锡地方又称“灰肥田”)、“烟火”(即宗祧继承 观念)等乡土话语,才能走进乡村社会历史的深处, 最大限度地再观农民的历史主体性,而学者头脑中

4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的学科概念相对于这些乡土观念明显地缺乏解释 的力度。本项研究最基本的解释策略也正是要突 破概念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走向中国乡村史的乡土 化书写,我称之为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 根据这一研究方法,张佩国分别从江南农民村落共 同体意识入手,考察了村落和地权的关系;有别于以往 从经济学角度对农家生计作单一化学科分析的做法,贴 近农民日常生活讨论了农家生计的问题:透过分家析 产、宗桃继承、族产分配、与此相关联的家产纠纷及民间 习俗,揭示了中国乡村“差序格局”的家庭伦理关系和财 产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再现 农民生活场境”,从而充分揭示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真 实面貌。 本书第八章专门分析了“一田两主”这一特殊的地 权形态,揭示了这种地权结构发生的乡土意义。田面权 和田庭权相分割,田面权可能让渡、抵押、典卖、出租,可 以作为家产继承以及由此而显示其所有权性质。江南 土地交易圈远远超出“村级土地市场”,在“一田两主”条 件下,佃户依靠乡族势力和村民的村界意识、村籍观念 而在主佃关系结构中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凡此等等, 都进一步表明,用单一化的分析模式,无法深入了解地 权关系的真实面貌。 张佩国教授研究的仅仅是近代江南地区这一特定 区域的乡村地权,但是,他的努力,价值不仅仅在此。我 以为,更值得重视的,正是他所尝试的新的研究方法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