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张仲礼《中国绅士》

社会科学文库·史丛 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中國绅士 著 他们告的辉也因科举制度的的而消世 随着社会的证步 使他们经是中华帝国政治 完备的科举制度 投不可忽略的社会力量 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个独特的社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经济合上的主

《社会科学文库·史丛》 已出书目 中国会中作用 化中礼满 之,《中日神士收人一一中弹士)高》 光伸礼客 3。《中周的法疾视》 4,《限难的变走 近代中回终司制度新完》 5,发血像与地第之闹一 一中国历史上的联常与联京组探》 钱杭苦 即将出版 6,《成戍变法史》(修打本 高志钩苦 7.《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修计本) 陆月之实 名,《专制与通信一一中国去代民度研究》 芮传明 9.《16一2)世礼前州计会文化齿一新发拥的腰州文书研定》 10.《以传:到近代 一南城上地产制度研究》 tc日N艺-度nG1E-kR。 1> SN7-515-6d-4/K88定价:22,00元

其在十九世纪 中國 社会科学文库·史队 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绅士 张仲礼 上 社会科学 院出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张仲礼著.一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5 (2002.1重印)(社会科学文库.史丛) SBN7-80515-648-4 I.中.,Ⅱ.张.·Ⅲ.绅士-研究-中国-9世纪 W.D691.7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01)第082701号 Chung-li Chang 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Seattle,Washinton,1955,191,1967 据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译出 中国绅士 一一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仲礼 翻译:李荣昌 丛书策划:承载 贵住编辑:方小芬 封面设计:姜明 出版发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准海中路622弄7号电话63875741邮编200020) 销:新华书店 印 刷:上海社会科学院印刷厂 本:890×1240毫米1/32 印 张:9 插 页:4 数:218千字 版 次:1991年5月第1版2002年【月第4次印刷 印 数:11001-4000 ISBN7-80515-648-4/K88定价:22.00元

导言 中华帝国的绅士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他们具有人们所公认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以及各种权力,并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绅 士们高踞于无数的平民以及所谓“贱民”之上,支配着中国民间的社 会和经济生活。政府官吏也均出自这一阶层绅土乃是由儒学教义确 定的纲常伦纪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这些儒学教义规定了中国 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准则,绅士所受的是这种儒学体系的教育,并由 此获得管理社会事务的知识,具备这些知识正是他们在中国社会中 担任领导作用的主要条件。在晚期几个朝代中,绅士的地位和条件都 变得固定化了。政府掌握的科举和功名制度使绅士阶层的成员人数 确定下来,这样,绅士集团也就更容易辨别和区分。一系列明文规定 的特权,使他们不必从事体力劳动,并给予他们威望以及同官府交往 的某种特殊地位。出于这些特权的保护,绅上们在起支配作用时,行 动更为自由。 关于这一社会集团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传统形式的中国社会的 分析,抑或是对这一社会因西方和苏联冲击所导致种种变化的近期 发展的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张仲礼关于19世纪中国绅士的 研究成果,在华盛顿大学正在从事的中国社会研究项目中占有核心 地位。他的成果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史的学者,而且对于那些总的来说 留意于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的学者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虽然许多西方著述都描述过中因绅上,然详尽的分析尚付阙如

中国坤土 在19世纪甚至更早,中国上层社会集团的特征曾引起过西方作者的 兴趣。“土”一一一这些作者大部分这样称呼绅士一—的身份与西方的 情况大异其趣,所以许多作者都对于描述这些人物的这个或那个侧 面产生兴趣。 古典经济学家以及其后的卡尔·马克思,根据所谓亚细亚生产方 式提出了东方型社会的概念。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家通过农业水 利来控制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学家关心的仅仅是这些笼统的概念。 对中国社会作系统描述的第一个尝试是本世纪初由E.T.C.沃纳 (Wemer)所作的。沃纳是社会学斯宾塞学派的成员。他对中国社会 的划分是采用斯宾塞《描述社会学》一书中的方法,他试图根据类型 划分法对他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他对绅士在国家和社会中所起 作用的看法可由他对处于一般的政府机构之下的社会作进一步的细 分得以说明如他将清代居于上层和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士”,再细 分为官吏和绅士两个层次。沃纳对中国社会集团的分类是对社会结 构的一种实例研究,中国社会的这种结构属于斯宾塞学派所谓的社 会发展的“东方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可变动和缺 少“真正的自由”,而被人认为社会不得不使自己陷于停滞,无法实现 长足的社会进步。 马克斯,韦伯(Weber)出类拔萃的杜会学研究成果,使斯宾塞学 派对中国社会划分所作的初次的却也是粗糙的图表式的研究尝试, 大为逊色。韦伯在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广泛分析中,将中 国列为他的主要的分类样板之一。在韦伯看来,基督教伦理适合于那 种建立在个人热情基础上的社会,由此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西 方相比,韦伯认为中国的儒学观念并不能促进这样的发展。 中国是官僚体制国家的样板之-一,韦伯对此有特别的兴趣。他认

为,通过垄断政府权力工具使官吏制度成长 的趋势,是一般发展具有的现象。在关于官 吏制度发展的讨论中,以及在关于社会的总 的理论分析中,韦伯认识到,无论是在-一般 意义上或是在生产资料控制的具体问题上, “技术经济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韦 伯批评说马克思主义是不足为据的。因为单 因果关系的理论不能合理地评价在社会史 中显而易见的多重的因果关系。他认为,马 克思把“特殊事例”过于夸张了,进而混淆了 “经济的”、“由经济决定的”以及“与经济有 关的”各种因素。韦伯并不否认经济因素的 重要性,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而排除许多其 他因素。他特别关注的是围绕他称为“行政 手段”的政治斗争。韦伯经常留意于官吏治 国制度的成长,用他的话来说:“目前,是官 吏的独裁而不是公职人员的独裁E在进 展。” 为了满足各种越来越多的要求以及维 ①参阅ETC.沃纳:《中国 持秩序和实施保护,一个社会日益需要造就 官吏治国制度。然而,唯有当该社会能形成 一个可资利用的社会阶层,以充实一支有专 81页 长的官吏队伍时,这种制度才可能建立起 书 即去世 译者注。)也见 来。可以为合理的官吏制度国家的文官系统 沃纳:《中国在社会学中的 地位》.《中国评论》,第20 提供人员来源的社会阶层,韦伯列举的有五 第303892-1893车)

中绑 种。其中之-·是教士,包括印度的婆罗」和佛教的憎人及喇嘛,韦伯 列举的仅次于教七的另一个阶层是“受过人文教育的士”。在西方,人 文主义的学校教育只是“-一个很知的时期”,但是在东亚就不同了。用 韦伯的话来说:“中国的宫史是,或更正确地说,一开始就是类似于我 们义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种以古代语言遗物来接受人文主 义教育和考试的十.这一阶层由于它习惯于在占人之后亦步亦 趋,这已决定了中国的整个命运” 对于中国的这一社会阶层,韦伯说道:“儒学就是享有俸禄者的 等级观念,是那些具有世俗理性主义的受过文化教育的人的等级观 念。如果个人不属于这个文化阶层,他就不能指望厕身其间。这一 阶层的儒教(如果人们愿意,也可不将它视为宗教)等级观念对中国 生活方式的决定,远过于这一阶层本身。”韦伯还强调,科举制度因引 发“生员们为俸禄和官职的竞争而斗争”,因而具有重要性。他认为这 种竞争防止了绅士们起来一致反对政府。尽管他对这一问题只有为 数不多的西文资料,他还是能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对受过教育 的上层社会阶层即绅士的地位得出某种真知灼见,④同样引人注意的 是,自从韦伯时代以来,没有一个学者试图以类似的方式对远东,或 者更具体地说,对中国社会作如此广泛的杜会分析。 由魏复古(Wittfogel)博土提出并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的东方社 会理论对此曾有认真的考虑。这一理论强调了在依赖于水利农业的 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官吏集团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这 一理论还认为在这样的经济中,对灌溉、防洪、河渠开凿所必须的大 型公共工程,给予官吏统治集团以控制大量农民劳动力的权力。作 为研究东方社会的一种假设,这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近代 中国史研究项目来说,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它的力量在于,它

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正如其他类似的社 会样,官史居于统治地位。 然而,官吏仅仅是事情的一部分。官吏 的社会基础正是绅十。本书的研究将全面论 ①关于马克斯·书伯这役话 述这一集团的各个方面,旨在对于中国绅士 的菜文文取自:《马克素 有一种新的了解。张仲礼博士搜集了极为翔 韦自社会学文集》。复书英译 本由H.思和C.米尔 尽的资料以说瑚19世纪中国社会中绅士阶 翻 并作,纽约牛 1946年数 层的整个状况,以及绅:士阶层与国家的关 92起 系。此书表明绅士是一个统治中国社会的特 212起 权阶层。它所承担的许多重要职责包括了 个广泛的社会管理范围,从意识形态的引导 到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的实际管理,以至 于进人行政职责的范围。 1922-19 绅上同国家的关系远比简单的经济管 395-430 马克斯·韦伯: 理模式所能表述的更为复杂。绅士包括了代 该芙译本由汉斯·将 表国家权力的官吏队伍成员。然而,这种权 恩翻译和编辑(格伦科1951 力无论从物质上说抑或精神上说,都不是代 ②这一理论受到苏联共产 世人的严后报泽国为立同 表绅士一个集团的利益,而是更广泛的多元 从奴隶社会经封建社会和资 利益组合的一种理性化表现。在一方面官更 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直线发展理论背道而驰 制度国家依赖绅士米来控制和管理社会,并依 官吏制度社会在这一公式中 是没有地位的。而且令人不 赖于它提供行政官员。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对 舒适的是,它与人们所描述 的共产党人在他掌权国家 社会成员加人这个统治集团的控制,在制度 所建立的社会与致治结构十 上对绅士加以节制。这种节制依靠国家控制 分相近。为了使这种官吏治 国的东方社会适应于他们的 的有固定人选数额的科举制度以决定能否 进入绅士阶层,乃得以实现。这种制度的节 是用来为政治口号和伪学 不能在学术

中国绅士 制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双管齐下,意识形态控制追使绅士们白首穷经, 钻研儒学信仰的那些君权至上:的准则。因此绅士同国家的关系有双 重性质,既支撑着国家,又为国家所控制。 但是,绅士同官吏的关系需要有若干说明,使人成为一名绅士的 学衔对于担任官职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然而,实际上在庞大的绅士集 团中只有颇小部分成员成为宫吏。任职期间他们要回避自己的原 籍。他们担任官职是代表政府与所有的社会集团打交道,以这样的身 份,他们不被人视为绅士。但是在家乡他们仍然是绅士,无论他们是 在籍还是从遥远的任职地方对家乡施加影响。因此绅士与官吏关系 紧密,这使绅士的地位有某种特殊的政治重要性。绅士们无论是作为 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或是作为国家官员而发挥作用,其权力都是因 他们的学衔所表现的资格而获得的.故无论绅七是否担任官职,他们 都是官吏制度不可须更离之的部分: 如本书下文将要揭示的那祥,绅·士对中国社会的管理,包括经济 方面的管理,并不依赖于其对土地的占有。可以认为,许多绅士拥有 私人土地,其中大部分人将土地租给佃户耕种。不过这一事实不应导 致人们混淆绅士和地主。这两个集团部分交叉,但并不是一回事。一 个绅士未必是地主,一个地主也未必是绅士。一个绅士即使没有土地 也可拥有很大权力,而没有绅上身份的地主却无这样的权力。 还应指出,此书讨论的只是中华帝国后期的绅士我们所采用的 资料主要是19世纪的,部分是关于整个清朝的。这使绅士阶层未免 染上了因整个帝国制度的衰败所导致的这一时期最后几十年的某些 特征但是我们认为,在我们的研究成果中绅士的某些基本特征仍反 映了它的早期形式,经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而不变。①然而我 们认为19世纪的绅十决不能同民国时期不严格使用的绅士一词混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西方社会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20世纪初至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西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西方古代中世纪的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山东理工大学:陈静).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中国现代社会福利思想.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中国近代社会福利思想.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旅游地理.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语言地理.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张仲礼《中国绅士》英文版Chinese Gentry.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许烺光《祖荫下》.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许烺光《祖荫下》英文版.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许烺光《驱逐捣蛋鬼》.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施坚雅《中国的农民和封闭的村社》.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王铭铭 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萧公权《十九世纪中国乡村控制》rural china.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萧凤霞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弗里德曼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英文版.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景军《神堂记忆》.doc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