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程教学大纲 Jin kui Yao Lue

金要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金要略课程编号:H15030课程属性:必修课英文名称:JinkuiYaoLue学时:56学分:3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简介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囊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1.知识掌握:掌握对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条文和有关辨证论治带规律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条文,要求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并熟记原文;熟悉对于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条文,论述脉症治法的条文,要求熟悉其主要内容,对理法方药不够完整的条文,要熟悉其意义;对于每篇中所论述的病证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有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2.能力培养:能够初步运用仲景的杂病诊治思想,进行临床辩证;能够初步理解脏腑经络辩证思想在临床中的运用与体现。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讲课上机其它合计实验课0056056第一单元:绪言(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熟悉《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学术观点。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重点】《金匮要略》的性质;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难点】《金要略》的学术成就与贡献。1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金匮要略 课程编号:H15030 英文名称:Jin kui Yao Lue 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 时:56 学 分:3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 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 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 》,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 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 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 科妇产科等病证。 1.知识掌握:掌握对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条文和有关辨证论治带规律性的,有指导意义 的原则条文,要求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并熟记原文;熟悉对于论述疾病的病因 、病机的条文,论述脉症治法的条文,要求熟悉其主要内容,对理法方药不够完整的条文, 要熟悉其意义;对于每篇中所论述的病证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有一般性 的认识和了解。 2.能力培养:能够初步运用仲景的杂病诊治思想,进行临床辩证;能够初步理解脏腑经 络辩证思想在临床中的运用与体现。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56 0 0 0 56 第一单元:绪言(建议学时数:2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熟悉《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 写体例。 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学术观点。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重点】 《金匮要略》的性质;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 【难点】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1

第二单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疾病的发病原理、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熟悉病邪的特性和中人的规律,致病的三种途径及病机2.能力培养:以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从邪正两个方面说明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未病之前应注重预防:既病之后应根据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进行早期治疗和先治未病之脏,以防疾病传变。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内因、外因;疾病病理变化主要是体内阴阳失去平衡。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重点】说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原理,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重点说明诊断的目的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判断疾病的预后在于引起重视和给予积极的治疗。【难点】在治疗上必须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虚实异治、表里缓急、新久先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等治疗原则。此外,在对病人的护理上,也必须加以注意。第三单元:痉湿瞩病脉证治第二(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痉湿喝三病合篇的意义;熟悉痉病、喝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其证治。2.能力培养:辨证论治湿喝病的基本技能。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重点】常用美容中药的“外用”与“内服”的性能功效、用法、应用举例及注意事项。经络美容法。【难点】典范美容方剂的配方、制剂、功效、应用、方解与特点。穴定位。第四单元: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及治则;熟悉阴阳毒病的概念与证治。2.能力培养:辨证论治百合病、狐惑病的基本技能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养心肺之阴为主,百合地黄汤是正治方剂。百合病经误治的救逆法有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变证治法有百合洗方、楼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等。狐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咽喉及二阴溃疡,内服汤剂:甘草泻心汤。【难点】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患,多见于热病之后。其临床表现以神志变化无定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症状为特点。第五单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建议学时数:2学时)2
第二单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建议学时数: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疾病的发病原理、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熟悉病邪的特性和中人的规 律,致病的三种途径及病机 2.能力培养:以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从邪正两个 方面说明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未病之前应注重预防:既病之后应根据脏腑 经络传变的规律,进行早期治疗和先治未病之脏,以防疾病传变。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 外内因、外因;疾病病理变化主要是体内阴阳失去平衡。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重点】 说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原理,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重点说明诊断的 目的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判断疾病的预后在于引起重视和给予积极的治疗。 【难点】 在治疗上必须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虚实异治、表里缓急、 新久先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等治疗原则。此外,在对病人的护理上,也必须加以注意。 第三单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建议学时数: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熟悉痉病、暍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证治; 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其证治。 2.能力培养:辨证论治痉湿暍病的基本技能。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重点】 常用美容中药的“外用”与“内服”的性能功效、用法、应用举例及注意事项。经络美 容法。 【难点】 典范美容方剂的配方、制剂、功效、应用、方解与特点。腧穴定位。 第四单元: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建议学时数:2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及治则;熟悉阴阳毒病的概 念与证治。 2.能力培养:辨证论治百合病、狐惑病的基本技能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养心肺之阴为主,百合地黄汤是正治方剂。百合病经误治的救 逆法有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变证治法有百合洗方、栝楼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等。 狐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咽喉及二阴溃疡,内服汤剂:甘草泻心汤。 【难点】 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患,多见于热病之后。其临床表现以神志变化无定和口 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症状为特点。 第五单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建议学时数:2 学时) 2

【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和历节病证治及中风、历节病概念;熟悉中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2.能力培养:历节病属风湿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属寒湿的用乌头汤的临床应用。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中风脉象及病机:脉微而数,正虚邪实;中风与痹证的区别:半身不遂者为中风,但臂不遂者为痹。【难点】中风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历节的病因是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为诱因,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变形为主第六单元: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血痹病的概念及证治;掌握虚劳病的概念、脉象及证治;熟悉血痹病的病因病机2.能力培养: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丸、酸枣仁汤、大黄嬷虫丸的证治机理。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血痹与虚劳两病均属气血虚损的疾患,血痹可以演变成虚劳,虚劳可以发展成干血劳。血痹,在病因上是营卫不足,感受风邪;在病机上是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在症状上是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在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治疗,重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其目的在于通阳行痹。本篇所论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立论根据,从病情方面可概括为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其中以阴阳两虚的证候为多见。【难点】本篇论虚劳在五脏虚损上注重脾胃,在病情上注重阳虚,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补脾肾是本病的根本治法,对于阴阳两虚之证提出了建立中气的原则。第七单元: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肺瘘、咳嗽上气病的概念及证治;熟悉肺痿及肺瘘与肺痛的鉴别。2.能力培养:咳嗽上气病的辨证与预后。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病案讨论【重点】肺瘘的病因病机与证治。【难点】咳嗽上气病的证治。第八单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奔豚气病的主症及证治。3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和历节病证治及中风、历节病概念;熟悉中风、历节病 的病因病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2.能力培养:历节病属风湿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属寒湿的用乌头汤的临床应用。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中风脉象及病机:脉微而数,正虚邪实;中风与痹证的区别:半身不遂者为中风,但臂 不遂者为痹。 【难点】 中风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历节的病因是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为诱因,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变形为主 。 第六单元: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血痹病的概念及证治;掌握虚劳病的概念、脉象及证治;熟悉血痹病 的病因病机 2.能力培养: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 大黄蟅虫丸的证治机理。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血痹与虚劳两病均属气血虚损的疾患,血痹可以演变成虚劳,虚劳可以发展成干血劳。 血痹,在病因上是营卫不足,感受风邪;在病机上是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在症状上是以 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在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治疗,重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其目的在于通阳行痹。 本篇所论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立论根据,从病情方面可概括为阴虚、阳 虚、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其中以阴阳两虚的证候为多见。 【难点】 本篇论虚劳在五脏虚损上注重脾胃,在病情上注重阳虚,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补脾 肾是本病的根本治法,对于阴阳两虚之证提出了建立中气的原则。 第七单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建议学时数:3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肺痿、咳嗽上气病的概念及证治;熟悉肺痿及肺痿与肺痈的鉴别。 2.能力培养:咳嗽上气病的辨证与预后。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病案讨论 【重点】 肺痿的病因病机与证治。 【难点】 咳嗽上气病的证治。 第八单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建议学时数:1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熟悉奔豚气病的主症及证治。 3

2.能力培养:奔豚气病的成因。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重点】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与主症【难点】奔豚气病的证治。第九单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胸痹、心痛病的概念与证治;熟悉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2.能力培养:胸痹与心痛在治法上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对具体病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胸痹与心痛的病因是胸阳不振,阴邪内盛;病机是阴乘阳位、本虚标实。短气是胸痹常见的伴发证。三者在病因与发病上关系密切。【难点】楼蕉白白酒汤、楼蕉白半夏汤和积实蕉白桂枝汤均有宣痹通阳之功,但在应用时应视胸痹的轻重和兼症分别选用。其他如人参汤、橘积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积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亦各有其主证和应用的不同。第十单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腹满、寒疝病的证治;了解腹满、寒疝、宿食病合篇的意义。2.能力培养:腹满病的辨证方法与证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实热腹满的特点与治法:腹满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黄未下者,可用下法。可酌情选用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等。【难点】虚寒性腹满的脉证与治法;主脉为跌阳脉微弦,证候特点为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治用温药。可酌情选用附子梗米汤、大建中汤等。第十一单元: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肝着、肾着的证治;了解三焦的寒热病证及积、聚、毂气的鉴别2.能力培养:肝着、肾着的概念与证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三焦的寒热病证及积、聚、毅气的鉴别。【难点】积、聚、毂气的鉴别。第十二单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建议学时数:6学时)4
2.能力培养:奔豚气病的成因。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重点】 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与主症. 【难点】 奔豚气病的证治。 第九单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建议学时数:2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胸痹、心痛病的概念与证治;熟悉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 2.能力培养:胸痹与心痛在治法上应以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为原则。对具体病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胸痹与心痛的病因是胸阳不振,阴邪内盛;病机是阴乘阳位、本虚标实。短气是胸痹常 见的伴发证。三者在病因与发病上关系密切。 【难点】 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有宣痹通阳之功,但在应用时应 视胸痹的轻重和兼症分别选用。其他如人参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薏苡附子散、 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亦各有其主证和应用的不同。 第十单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建议学时数: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腹满、寒疝病的证治;了解腹满、寒疝、宿食病合篇的意义。 2.能力培养:腹满病的辨证方法与证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实热腹满的特点与治法;腹满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黄未下者,可用下法 。可酌情选用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等。 【难点】 虚寒性腹满的脉证与治法;主脉为趺阳脉微弦,证候特点为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 治用温药。可酌情选用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 第十一单元: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建议学时数:1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肝着、肾着的证治;了解三焦的寒热病证及积、聚、榖气的鉴别 2.能力培养:肝着、肾着的概念与证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三焦的寒热病证及积、聚、榖气的鉴别。 【难点】 积、聚、糓气的鉴别。 第十二单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建议学时数:6 学时) 4

【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证治;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分类。2.能力培养:痰饮的概念与证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痰饮的概念、分类、治疗原则。【难点】痰饮证治:可依据其病情的上、下、内、外之不同,而有发汗、利小便、攻下等法。其治疗法则为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即体现这一原则。饮邪上犯,可用小半夏弹、小半夏加茯苓汤、劳大枣泻肺汤以治其标。兼表里证者,可用大、小青龙汤以发汗去饮;饮在下焦者,可用五苓散、泽泻汤以利小便;饮邪深瘤者,可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以逐水;并可用厚朴大黄汤、已椒劳黄丸以去其水;痰饮久留,虚实错杂者,可随证选用木防己汤、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第十三单元: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消渴、小便不利的证治;熟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2.能力培养:小便不利的概念与证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难点】小便不利的证治。第十四单元: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水气病的治法和风水、皮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证治;熟悉水气病的分类及血分、水分、气分的鉴别。2.能力培养:水气病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水气病的形成主要是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因而泛溢全身与脾、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根据水气病的不同脉证,本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根据水气病形成与内脏的关系,本篇又有五脏水的分类。【难点】水气病的治疗本篇提出了发汗、利小便和逐水的治疗法则。运用这些方法治疗水气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灵活运用。说明后世治疗水气病,都是本着这三个法则的精神进行治疗的。本篇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如风水表虚用防已黄芪汤;有郁热的,用越婢汤;脉浮的,用杏子汤;脉沉的,用麻黄附子汤。皮水属阳郁的,可根据病情兼换选用防已茯苓汤、蒲灰散、越婵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黄汗属湿重阳郁的,用桂枝加黄芪汤;阳郁而营血有热的用5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证治;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分类。 2.能力培养:痰饮的概念与证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痰饮的概念、分类、治疗原则。 【难点】 痰饮证治:可依据其病情的上、下、内、外之不同,而有发汗、利小便、攻下等法。其 治疗法则为 " 以温药和之 "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即体现这一原则。饮邪上犯,可用小半夏弹、小半夏加茯苓汤、葶苈 大枣泻肺汤以治其标。兼表里证者,可用大、小青龙汤以发汗去饮;饮在下焦者,可用五苓 散、泽泻汤以利小便;饮邪深痼者,可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以逐水;并可用厚朴大黄汤、 己椒苈黄丸以去其水;痰饮久留,虚实错杂者,可随证选用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 芒硝汤。 第十三单元: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建议学时数:1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消渴、小便不利的证治;熟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概念及其合篇 意义。 2.能力培养:小便不利的概念与证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难点】 小便不利的证治。 第十四单元: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建议学时数:6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水气病的治法和风水、皮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证治;熟悉水 气病的分类及血分、水分、气分的鉴别。 2.能力培养:水气病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水气病的形成主要是阳气衰微 , 水停不化,因而泛溢全身与脾、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根据水气病的不同脉证,本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根据水气 病形成与内脏的关系,本篇又有五脏水的分类。 【难点】 水气病的治疗本篇提出了发汗、利小便和逐水的治疗法则。运用这些方法治疗水气病, 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灵活运用。说明后世治疗水气病,都是本着这三个法则的精神进 行治疗的。 本篇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如风水表虚用防己黄芪汤;有郁热的,用越婢汤;脉浮的, 用杏子汤;脉沉的,用麻黄附子汤。皮水属阳郁的,可根据病情兼挟选用防己茯苓汤、蒲灰 散、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黄汗属湿重阳郁的,用桂枝加黄芪汤;阳郁而营血有热的用 5

芪芍桂酒汤。此外,心下坚属于阳虚阴凝的用桂枝去药加麻辛附子汤;属于脾弱气滞的,用积术汤。第十五单元:黄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黄疤的分类、概念及证治:熟悉黄疽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2.能力培养:黄疽病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本篇所论黄疽范围包括各种治病因素引起的发黄证候,如湿热、火劫、燥结、女劳以及虚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黄痘分为谷痘、酒疽、女劳疽三种类型。证属湿热者,又有湿盛的菌陈五苓散、热盛在上的子大黄汤和在下的大黄硝石汤、湿热两盛者用茵陈蒿汤。【难点】根据黄疽病兼证和引起发黄的不同病因,又有不同的治法。如女劳疽兼有瘀血者,可用硝石矾石散;胃肠燥结萎黄者,用猪膏发煎;黄误治而啰者,以小半夏汤;黄疽兼腹满而呕者,可用小柴胡汤;虚黄证可用小建中汤。第十六单元:惊悸吐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吐、、下血的证治及瘀血的脉症;了解惊悸的证治及惊、悸、吐、、下血和瘀血的概念。2.能力培养:惊悸、吐、下血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惊悸、吐妞、下血的辨证论治。【难点】瘀血的脉症。第十七单元:呕吐啰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呕吐、啰、下利的证治;了解呕吐、啰、下利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治禁。2.能力培养:呕吐、啰、下利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呕吐、啰、下利是肠胃病,但其病变又多涉及脾、肾、肝。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治法应以和胃降逆为主,其证有虚寒、实热、虚热、寒热错杂以及水饮停蓄等不同类型,治疗有大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大黄甘草汤、小柴胡汤、黄芪加半夏生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猪苓散、茯苓泽泻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汤等不同的运用。本篇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病,分虚寒与实热两类。属虚寒者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黎勒散、桃花汤等方证;属实热者,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证。利后余热不尽而致虚烦的,治宜子豉汤。【难点】6
芪芍桂酒汤。此外,心下痞坚属于阳虚阴凝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属于脾弱气滞的 ,用枳术汤。 第十五单元: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建议学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黄疸的分类、概念及证治;熟悉黄疸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 2.能力培养:黄疸病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本篇所论黄疸范围包括各种治病因素引起的发黄证候,如湿热、火劫、燥结、女劳以及 虚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证属湿热者,又有湿盛的茵陈五苓散、热盛在 上的栀子大黄汤和在下的大黄硝石汤、湿热两盛者用茵陈蒿汤。 【难点】 根据黄疸病兼证和引起发黄的不同病因,又有不同的治法。如女劳疸兼有瘀血者,可用 硝石矾石散;胃肠燥结萎黄者,用猪膏发煎;黄疸误治而哕者,以小半夏汤;黄疸兼腹满而 呕者,可用小柴胡汤;虚黄证可用小建中汤。 第十六单元: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建议学时数:3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吐、衄、下血的证治及瘀血的脉症;了解惊悸的证治及惊、悸、吐、 衄、下血和瘀血的概念。 2.能力培养:惊悸、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惊悸、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难点】 瘀血的脉症。 第十七单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建议学时数:3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熟悉呕吐、哕、下利的证治;了解呕吐、哕、下利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和治禁。 2.能力培养:呕吐、哕、下利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呕吐、哕、下利是肠胃病,但其病变又多涉及脾、肾、肝。 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治法应以和胃降逆为主,其证有虚寒、实热、 虚热、寒热错杂以及水饮停蓄等不同类型,治疗有大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大黄甘草 汤、小柴胡汤、黄芪加半夏生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猪 苓散、茯苓泽泻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汤等不同的运用。 本篇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病,分虚寒与实热两类。属虚寒者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訶黎勒散、桃花汤等方证;属实热者,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证。利后余 热不尽而致虚烦的,治宜栀子豉汤。 【难点】 6

呕吐、啰、下利的病理变化,初起一般实证、热证,多与胃肠有关;病至后期一般属于虚证、寒证,与脾胃有关,故在治疗上应注意保胃气与固肾气,此外呕家有痛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啰逆实证当通利二便,以及#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等治疗法则与禁忌,亦须遵循。第十八单元: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肠痛的证治。2.能力培养:肠痛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痛肿初起的脉症及辨脓法。【难点】肠痛的证治。第十九单元: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肠痛的证治,2.能力培养:肠痛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痛肿初起的脉症及辨脓法。【难点】肠痛的证治。第二十单元:妇人三篇(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妊娠腹痛与妊娠下血、妊娠胎动不安的证治、产后三病成因及产后中风、呕吐、下利、腹痛、月经病、脏躁、梅核气的证治及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2.能力培养:妇人杂病的辨证论治。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重点】妊娠漏下、呕吐、腹痛、水肿、小便难的证治。产后三病成因及产后中风、呕吐、下利证治。【难点】产后三病的成因及证治。热入血室、带下、转胞及前阴诸疾的证治。三、考核方式及要求平时作业、课上讨论、试卷考核平时作业20%、课堂讨论20%,试卷60%四、教材及参考书1.《金匮要略》范永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陈纪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3.《张仲景药法研究》王占玺主编科学技术与献书出版社1984年7
呕吐、哕、下利的病理变化,初起一般实证、热证,多与胃肠有关;病至后期一般属于 虚证、寒证,与脾胃有关,故在治疗上应注意保胃气与固肾气,此外 "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 " , "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 ,哕逆实证当通利二便,以及 "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 " 等治疗法则与禁忌,亦须遵循。 第十八单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建议学时数:1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肠痈的证治。 2.能力培养:肠痈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痈肿初起的脉症及辨脓法。 【难点】 肠痈的证治。 第十九单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建议学时数:1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肠痈的证治。 2.能力培养:肠痈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痈肿初起的脉症及辨脓法。 【难点】 肠痈的证治。 第二十单元:妇人三篇(建议学时数:3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熟悉妊娠腹痛与妊娠下血、妊娠胎动不安的证治、产后三病成因及产后中 风、呕吐、下利、腹痛、月经病、脏躁、梅核气的证治及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 2.能力培养:妇人杂病的辨证论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病案讨论 【重点】 妊娠漏下、呕吐、腹痛、水肿、小便难的证治。 产后三病成因及产后中风、呕吐、下利证治。 【难点】 产后三病的成因及证治。 热入血室、带下、转胞及前阴诸疾的证治。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作业、课上讨论、试卷考核 平时作业20%、课堂讨论20%,试卷60%。 四、教材及参考书 1.《金匮要略》 范永升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 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 陈纪藩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3.《张仲景药法研究》 王占玺主编 科学技术与献书出版社 1984年 7

4.《金匮篇解》程门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5.《经方研究》张思勤黄河出版社1989年6.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7.《金匮要略证治精要》张建军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8.《张仲景五十味药证》,黄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9.《读书教学与临证》徐荣斋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10.《金匮要略指难》王廷富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11.《金匮要略》自学辅导范永升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2.《经方配伍用药指南》尚炽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13.《中国四大经典学习指导》李金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14.《金匮要略教学参考资料》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15.《伤寒杂病论会通》陕西中医药研究所黄竹备1982年16.《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金要略》姜德友主编2003清华大学出版社8
4.《金匮篇解》 程门雪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年 5.《经方研究》 张思勤 黄河出版社 1989年 6.《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年 7.《金匮要略证治精要》 张建军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年 8.《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黄 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年 9.《读书教学与临证》 徐荣斋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年 10.《金匮要略指难》 王廷富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86年 11.《金匮要略》自学辅导 范永升主编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年 12.《经方配伍用药指南》 尚炽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年 13.《中国四大经典学习指导》李金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 14.《金匮要略教学参考资料》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 15.《伤寒杂病论会通》 陕西中医药研究所 黄竹备 1982年 16.《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金匮要略》姜 德友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8

9
9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医古文》课程教学资源(教案)医古文讲稿(二).pdf
- 《医古文》课程教学大纲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二).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七章 片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九章 其他剂型.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八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六章 胶囊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五章 颗粒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丸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栓剂 suppositories.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散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胶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浸出制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注射剂(2/2,9.4-9.8).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外用膏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注射剂(1/2,9.1-9.3).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中药浸提.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分离(主讲:主讲人:贾艾玲).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液体药剂.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浓缩与干燥.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制药卫生.pdf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十讲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十二讲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十一讲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九讲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八讲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五讲 黄疸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六讲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七讲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讲 水气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讲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三讲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讲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讲 奔豚气病脉证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讲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讲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讲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讲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讲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doc
-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讲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