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8.3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 生物圈的繁荣发展,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太阳,而元素 来源主要依赖于由微生物推动的物质循环。 ❖ 地球进化可分为:化学进化和生物学进化两个阶段。 原始地球大气的组成气体:水、氨、甲烷、硫化氢等。 原始海洋汇集了地壳表面大量可溶性化合物,成为诞生 原始生命的摇篮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 生物圈的繁荣发展,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太阳,而元素 来源主要依赖于由微生物推动的物质循环。 ❖ 地球进化可分为:化学进化和生物学进化两个阶段。 原始地球大气的组成气体:水、氨、甲烷、硫化氢等。 原始海洋汇集了地壳表面大量可溶性化合物,成为诞生 原始生命的摇篮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地球的进化 ❖ 化学进化: 由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 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团聚体或微球体形式的多分子体系, 并进一步演变为原始生命 ❖ 生物进化 单极生态系统:只存在单一营养类型(异养分解者)的 生态系统。原始汤中的生物为异养、厌氧、发酵代谢 双极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具备了自养与异养(即合成 和分解)两个环节。自养者是蓝细菌。 三极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类型原核生物间发生内共生作 用,出现了真核动物细胞和真核植物细胞,形成了三极 生态系统。即出现了食物链
地球的进化 ❖ 化学进化: 由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 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团聚体或微球体形式的多分子体系, 并进一步演变为原始生命 ❖ 生物进化 单极生态系统:只存在单一营养类型(异养分解者)的 生态系统。原始汤中的生物为异养、厌氧、发酵代谢 双极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具备了自养与异养(即合成 和分解)两个环节。自养者是蓝细菌。 三极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类型原核生物间发生内共生作 用,出现了真核动物细胞和真核植物细胞,形成了三极 生态系统。即出现了食物链

水体食物链(一个三极生态系统)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大鱼 小鱼 虾类 浮游 动物 真菌 细菌 真菌 细菌
水体食物链(一个三极生态系统)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大鱼 小鱼 虾类 浮游 动物 真菌 细菌 真菌 细菌

物质循环包括两方面:生物合成:无机物有机质化。 分解作用:有机物矿化
物质循环包括两方面:生物合成:无机物有机质化。 分解作用:有机物矿化

❖ 大气中的CO2(0.032%)周转利用最快。大气中的CO2只够 绿色植物约20年使用。 ❖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尽快矿化 和释放,从而使生物圈处于一种良好的碳平衡循环中。地球 上约90%的CO2是由微生物分解作用形成的。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中大部分以聚糖形 式积累于木本和草本植物躯干中,木材占60%,其中75%是 纤维素、约20%是木质素和木聚糖、蛋白质仅占1%左右。 在草本植物中多糖含量更高。分解纤维素的任务就是由土壤 中的一些特殊微生物来完成的。 一、碳素循环
❖ 大气中的CO2(0.032%)周转利用最快。大气中的CO2只够 绿色植物约20年使用。 ❖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尽快矿化 和释放,从而使生物圈处于一种良好的碳平衡循环中。地球 上约90%的CO2是由微生物分解作用形成的。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中大部分以聚糖形 式积累于木本和草本植物躯干中,木材占60%,其中75%是 纤维素、约20%是木质素和木聚糖、蛋白质仅占1%左右。 在草本植物中多糖含量更高。分解纤维素的任务就是由土壤 中的一些特殊微生物来完成的。 一、碳素循环

碳、氢、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醇+有机酸 H2+CO2 CH4 甲烷产生作用 化石燃料 CO2+H2O O2+ “ CH2O” 有氧条件下 无氧条件下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发酵作用
碳、氢、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醇+有机酸 H2+CO2 CH4 甲烷产生作用 化石燃料 CO2+H2O O2+ “ CH2O” 有氧条件下 无氧条件下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发酵作用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真菌:青霉、曲霉、毛霉、木霉等。 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诺卡氏菌属等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真菌:青霉、曲霉、毛霉、木霉等。 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诺卡氏菌属等

➢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是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的真菌、其 它如一些放线菌、细菌和原生动物等也具有这种能力。真菌分 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包括一些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 ➢ 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真菌在分解半纤维素的开始阶段较为 活跃,后期主要靠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的真菌很多,大大 超过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半纤维素的分解产物有己糖、戊糖, 糖醛酸等。 ◼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是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的真菌、其 它如一些放线菌、细菌和原生动物等也具有这种能力。真菌分 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包括一些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 ➢ 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真菌在分解半纤维素的开始阶段较为 活跃,后期主要靠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的真菌很多,大大 超过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半纤维素的分解产物有己糖、戊糖, 糖醛酸等。 ◼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氮素循环 氮元素的自然形 态:铵盐、亚硝酸 盐、硝酸盐、有机 含氮物、氮气。 (一)生物固氮 据70年代中期的统 计全球生物圈每年 生物固氮达2.4108 吨,其中60%由陆 生固氮生物完成, 40%由海洋固氮生 物完成。 根瘤菌属每年可 为每公顷土地固氮 达250Kg
二、氮素循环 氮元素的自然形 态:铵盐、亚硝酸 盐、硝酸盐、有机 含氮物、氮气。 (一)生物固氮 据70年代中期的统 计全球生物圈每年 生物固氮达2.4108 吨,其中60%由陆 生固氮生物完成, 40%由海洋固氮生 物完成。 根瘤菌属每年可 为每公顷土地固氮 达250Kg

(二)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 定义:氨态氮经消化细菌的氧化,转变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 过程:两阶段——(1)氨→亚硝酸,由亚硝化细菌(化 能自养菌)参与;(2)亚硝酸→硝酸。由硝化细菌(化 能自养菌)参与,意义: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 一环,对农业无益。 (三)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 定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利用硝酸盐的过程中,硝酸盐 被重新还原成NH4 +后再被利用于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的 过程
(二)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 定义:氨态氮经消化细菌的氧化,转变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 过程:两阶段——(1)氨→亚硝酸,由亚硝化细菌(化 能自养菌)参与;(2)亚硝酸→硝酸。由硝化细菌(化 能自养菌)参与,意义: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 一环,对农业无益。 (三)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 定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利用硝酸盐的过程中,硝酸盐 被重新还原成NH4 +后再被利用于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的 过程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8.2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8.1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5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及保藏.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4 第四节 基因工程.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3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2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1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5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4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3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1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4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3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举例.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2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回补途径.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1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0 概述.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4.5 第五节 培养基.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4.4 第四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4.3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9.1 第一节 传染.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9.2 第二讲 非特异性免疫.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9.3 第三讲 特异性免疫.ppt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9.4 第4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发酵工业染菌的防治.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发酵产物的提取和精制概论.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发酵产物的提取和精制.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吸附.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离子交换.doc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讲义)发酵工艺实验讲义.doc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膜分离.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层析法.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菌种与种子扩大培养.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培养基及制备.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嫌气性发酵机制.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柠檬酸发酵机制.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氨基酸发酵机制.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发酵供氧.ppt
-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空气除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