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教学大纲
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教学大纲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课程是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文科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它 直接由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指的 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持续至今日仍处在发展中的文学。本课程的这种 性质 求授课教师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消长及其演进规律。在重点把 了中 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趋势和整体状貌的基础上,对文学思海 重要日 文学现象和主要的作家作品做出有见地的分析。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逐步提高分析文学作品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习者应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提前阅读教材及相关作品:做读书笔记及课堂笔记:课外时 间广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论著。 三、先修课程要求 学习者应先完成《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上)》课程的学习。 四、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计划72学时、4学分 五、选用教材 本课程教材以朱栋霖 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为主,兼参考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六、教学手段 木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程的教学:此外,教 师授课除讲授方式外,还可辅助采用多媒体演示、影祝作品欣赏、作家讲座、学生课堂讨论 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七、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写作 八、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备注 1 4 绪论 讲授 23 8 19491976文学思湖 讲授、幻灯展示 45 8 50、60年代小说 进授 教师可根据实 4 50、60年代新诗与散文:50、60年代讲授、朗诵 际情况对教学 戏剧: 内容和学进 7 4 “文革”文学 讲授 度加以调整 8 4 19761989文学思海 讲授、幻灯展示 0.1112 80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4 80年代新诗 讲授、朗诵 13 4 80年代戏刷:80年代散文 讲授 14 90年代文学思潮 排妈 151712 90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4 90年代新诗散文 讲授、朗诵
2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课程是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文科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它 直接由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指的 是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且仍处在发展中的文学。本课程的这种 性质,要求授课教师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消长及其演进规律。在重点把 握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趋势和整体状貌的基础上,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的 文学现象和主要的作家作品做出有见地的分析。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逐步提高分析文学作品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习者应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提前阅读教材及相关作品;做读书笔记及课堂笔记;课外时 间广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论著。 三、先修课程要求 学习者应先完成《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上)》课程的学习。 四、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计划 72 学时、4 学分。 五、选用教材 本课程教材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为主,兼参考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六、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程的教学;此外,教 师授课除讲授方式外,还可辅助采用多媒体演示、影视作品欣赏、作家讲座、学生课堂讨论 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七、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写作 八、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备注 1 4 绪论 讲授 教师可根据实 际情况对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 度加以调整 2~3 8 1949~1976 文学思潮 讲授、幻灯展示 4~5 8 50、60 年代小说 讲授 6 4 50、60 年代新诗与散文;50、60 年代 戏剧; 讲授、朗诵 7 4 “文革”文学 讲授 8 4 1976~1989 文学思潮 讲授、幻灯展示 9~11 12 80 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12 4 80 年代新诗 讲授、朗诵 13 4 80 年代戏剧;80 年代散文 讲授 14 4 90 年代文学思潮 讲授 15~17 12 90 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18 4 90 年代新诗散文 讲授、朗诵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研究对象,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方法。 绪论计划四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文学的意义 (1)民族文化传承:(2)个体心灵抚慰 2.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辨析以下几组概念: 1)中周党-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中围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当代文学: 3) 十世纪中国文学 国现当代文学。 3.文学与文学史 (1)文学史是在一定历史观念指导下的对文学发展的整理归纳。文学史试图寻求 文学发展的可理解性。 (2)关干文学中分期问顾的争论与分期的必要性】 (3)本课程所采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文学史分期:1949-1976年文学: 1976-1989年文学:90年代文学:台港文学。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变动的密切关系。 一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潮的关系。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 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2.根据对象特质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3.本课程主要采用历史的、社会的及美学的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 (二)难点提示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点的理解与评价。 (三)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3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研究对象,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方法。 绪论计划四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1. 文学的意义 (1)民族文化传承;(2)个体心灵抚慰。 2.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辨析以下几组概念: (1)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2)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3.文学与文学史 (1)文学史是在一定历史观念指导下的对文学发展的整理归纳。文学史试图寻求 文学发展的可理解性。 (2)关于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与分期的必要性。 (3)本课程所采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文学史分期:1949~1976 年文学; 1976~1989 年文学;90 年代文学;台港文学。 (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变动的密切关系。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潮的关系。 (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 1.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2.根据对象特质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3.本课程主要采用历史的、社会的及美学的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 重点提示 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 (二) 难点提示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点的理解与评价。 (三)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第二章1949-1976文学思潮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1949-1976年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本时期文学思潮与 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湖 (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 1.时代及文化背景 “五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不同的文化及文艺形态。 2.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在北平召开。郭沫若、茅盾、周扬做报告。 3.延安文学所代表的工农兵方向被确定为 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 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文艺部门的管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文协,1953年改称为中国作家协会),茅后为主席: 《文艺报》为全国文联机关刊物,1949年9月创刊于北平,冯雪峰担任主编: 《人民文学》为全国文协机关刊物,1949年10月北京创刊: 出版社的重组与创建: 全国文联下属各部门、各省市文联及作协、各地方刊物及出版社的建立。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1.关于电影《武训传》 2.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 3.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批判 成立“武训历史调查团”,发表《武训历史调查记》。 4.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人民日报》1950年8月23日 至28日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1955 1.关于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2.“两个小人物” 李希凡、蓝翎 3.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年10月16日 4.全国范围大规模批判文艺与学术研究中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胡适思想批判 冯雪峰与《文艺报》: 胡风: 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四)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 1.胡风文艺思想及左翼文学的内部冲突 2.舒芜与胡风
4 第二章 1949~1976 文学思潮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 1949~1976 年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本时期文学思潮与 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 年 7 月) 1.时代及文化背景 “五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不同的文化及文艺形态。 2.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在北平召开。郭沫若、茅盾、周扬做报告。 3.延安文学所代表的工农兵方向被确定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文艺部门的管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文协,1953 年改称为中国作家协会),茅盾为主席; 《文艺报》为全国文联机关刊物,1949 年 9 月创刊于北平,冯雪峰担任主编; 《人民文学》为全国文协机关刊物,1949 年 10 月北京创刊; 出版社的重组与创建; 全国文联下属各部门、各省市文联及作协、各地方刊物及出版社的建立。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1.关于电影《武训传》 2.1951 年 5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 3.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批判 成立“武训历史调查团”,发表《武训历史调查记》。 4.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人民日报》1950 年 8 月 23 日 至 28 日。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1955) 1.关于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2.“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3.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 年 10 月 16 日 4.全国范围大规模批判文艺与学术研究中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胡适思想批判 5.冯雪峰与《文艺报》;胡风;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四)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 1.胡风文艺思想及左翼文学的内部冲突 2.舒芜与胡风

3.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 4.“胡风反革命集团”,胡风入狱,“胡风分子”78人,株连2000多人 (五) “双百”方针与“百花”文学(1956 1.“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报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6月13 日全文发表: 2. 双百”方针具体内容 有限自由 3.“百花”文学 干预生活:爱情题材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 1.“整风”与“反右” 55万“右派” 2.文艺界的“整风”与“反右 “丁陈反党小集团” “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文艺报》“再批判”专栏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七)文艺“大跃进” (1958 1.“大跃进”民歌运动 2.“两结合”创作方法 郭沫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型结合” (八)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1.1961年6月,“新侨会议” 2.1962年3月,“广州会议” 3.1962年8月,“大连会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60年代前期文学激进运动 1.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判小说《刘志丹》 2.19631965,批“有鬼无害”论,批电影创作,批文艺观点 3.1965年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二)《纪要》 1.1966年2月,上海,《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3.江青替代周扬确立在“文革”十年中文艺界领导地位 (二)灯盐”分动 1.1966年5月, “五一六通知 1966年8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文艺的重创:作家、作品、刊物、出版、外国文艺 (四)“革命样板戏”运动 1.60年代初京剧改革成果
5 3.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 4.“胡风反革命集团”,胡风入狱,“胡风分子”78 人,株连 2000 多人 (五)“双百”方针与“百花”文学(1956) 1.“双百”方针 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 年 5 月 26 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报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6 月 13 日全文发表; 2.“双百”方针具体内容 有限自由 3.“百花”文学 干预生活;爱情题材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 1.“整风”与“反右” 55 万“右派” 2.文艺界的“整风”与“反右” “丁陈反党小集团”; “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文艺报》“再批判”专栏;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七)文艺“大跃进”(1958) 1.“大跃进”民歌运动 2.“两结合”创作方法 郭沫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型结合” (八)60 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1.1961 年 6 月,“新侨会议”; 2.1962 年 3 月,“广州会议”; 3.1962 年 8 月,“大连会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60 年代前期文学激进运动 1.1962 年 9 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判小说《刘志丹》 2.1963~1965,批“有鬼无害”论,批电影创作,批文艺观点 3.1965 年 11 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二)《纪要》 1.1966 年 2 月,上海,《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3.江青替代周扬确立在“文革”十年中文艺界领导地位 (三)“文革”发动 1.1966 年 5 月,“五一六通知” 2.1966 年 8 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文艺的重创:作家、作品、刊物、出版、外国文艺 (四)“革命样板戏”运动 1.60 年代初京剧改革成果

2.江青与八个样板戏 3.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的演出与传播 (五)“文革 文艺原则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两结合”创作方法 4.“主题先行论” (六)天安门诗歌运动 1.1976年4月5日,“四五”天安门事件 2.《天安门诗抄》,童怀周,1978年12月出版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重创为本章重点内容, 学生须掌握三次批判运动的经过,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性。 (二)难点提示 50-70年代文艺与政治的紧密复杂关系为本章难点,教学中须从理论上,以及从中国礼 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诸方面阐明其复杂关系。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授为主,结合幻灯图片展示。 四思考与练习 分析50-70年代文艺运动的突出特征。 6
6 2.江青与八个样板戏 3.第二批样板戏 4.样板戏的演出与传播 (五)“文革”文艺原则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两结合”创作方法 4.“主题先行论” (六)天安门诗歌运动 1.1976 年 4 月 5 日,“四五”天安门事件 2.《天安门诗抄》,童怀周,1978 年 12 月出版 三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重创为本章重点内容, 学生须掌握三次批判运动的经过,理解 “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性。 (二)难点提示 50~70 年代文艺与政治的紧密复杂关系为本章难点,教学中须从理论上,以及从中国社 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诸方面阐明其复杂关系。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授为主,结合幻灯图片展示。 四 思考与练习 分析 50~70 年代文艺运动的突出特征

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50年代、6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与特点,理解重点作家作品及其 创作意义。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一)主要小说作家及作品 列举从1950年】月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到1965年6月金 数迈《欧阳海之歌》(《解放军文艺》1965年第六期)50、60年代主要小说作品约30多篇(部)。 (二)总体创作特征 1.颗材集中 50、60年代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两类题材:革命斗争题材、农村题材 创作禁区的形 成,如知识分子题材、爱情题材等 其原因与结果。 2.风格单 50、60年代小说多为写实风格,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篇幅容量来说,多为长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较少 3.主题明确 50、60年代小说主题多为关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并且多设置为正/反(革命/反革命)双 方对立冲突的线索,并最终正方取得斗争胜利。 (三)评价 150、60年代文学且有特定时代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2.较之新文学传统来说其美学意义上的退步: 3.审美医乏时代的精神滋养。 第二节梁斌与《红旗谱》 (一)关于作家作品 梁斌(19141996),河北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红旗谱、《播火记》、《烽烟 《红旗谱》,1957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二)《红旗增》 1.故事梗橱 三代中国农民寻求翻身解放的故事:朱老巩一朱老忠一一运涛、江涛 2.主题意 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想自觉革命的斗争历程。 3.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7 第三章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与特点,理解重点作家作品及其 创作意义。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概述 (一)主要小说作家及作品 列举从 1950 年 1 月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到 1965 年 6 月金 敬迈《欧阳海之歌》(《解放军文艺》1965 年第六期)50、60 年代主要小说作品约 30 多篇(部)。 (二)总体创作特征 1.题材集中 50、60 年代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两类题材:革命斗争题材、农村题材; 创作禁区的形成,如知识分子题材、爱情题材等; 其原因与结果。 2.风格单一 50、60 年代小说多为写实风格,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篇幅容量来说,多为长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较少。 3.主题明确 50、60 年代小说主题多为关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并且多设置为正/反(革命/反革命)双 方对立冲突的线索,并最终正方取得斗争胜利。 (三)评价 1.50、60 年代文学具有特定时代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2.较之新文学传统来说其美学意义上的退步; 3.审美匮乏时代的精神滋养。 第二节 梁斌与《红旗谱》 (一)关于作家作品 梁斌(1914~1996),河北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红旗谱》、《播火记》、《烽烟 图》; 《红旗谱》,1957 年 11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二)《红旗谱》 1.故事梗概 三代中国农民寻求翻身解放的故事:朱老巩——朱老忠——运涛、江涛。 2.主题意蕴 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想自觉革命的斗争历程。 3.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形象概括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 民革命英雄的历中踪迹, 其复仇意识的不断延宕:等待启蒙 4.艺术上的民族形式 其田园诗风格与“历史小说”意识的疏离、错位,其喜剧效果与内在紧张: 乡村民俗与地方性知识的意义。 第三节杨沫与《青春之歌》 (一)关于作家作品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青春之歌》,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大受欢迎,同年被改变为电影,1960年3 月《青春之歌》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青春之歌 1,故事梗概 小说以林道静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 业,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曲折过程。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由 此,小说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3.人物形象 林道静形象的多重意义:知识分子道路、女性解放、政治与情爱: 金永水泽一一卢嘉川 江华:人道主义一一理论马克思主义一一实践马克思主义 (三)关千《者春之歌》的过论 “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样众” 主人公爱情、婚姻生活的“道德性”等。 第四节柳青与《创业史》 (一)关于作家作品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 《创业史》,1959年4月开始在《延河》连载,1960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创业史 1.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农村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成立、巩固与发展 活跃借贷会 一头稻种、分稻种一 一进山割竹一一新法有快。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解放后的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 体化道路,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3.人物形象 梁生宝: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新人形象,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的羁绊: 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典型,动摇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新中农郭振山,走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 8
8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形象概括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 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其复仇意识的不断延宕:等待启蒙。 4.艺术上的民族形式 其田园诗风格与“历史小说”意识的疏离、错位,其喜剧效果与内在紧张; 乡村民俗与地方性知识的意义。 第三节 杨沫与《青春之歌》 (一)关于作家作品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青春之歌》,1958 年 1 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大受欢迎,同年被改变为电影,1960 年 3 月《青春之歌》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二)《青春之歌》 1.故事梗概 小说以林道静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 业,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曲折过程。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由 此,小说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3.人物形象 林道静形象的多重意义:知识分子道路、女性解放、政治与情爱; 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 (三)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 主人公爱情、婚姻生活的“道德性”等。 第四节 柳青与《创业史》 (一)关于作家作品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 《创业史》,1959 年 4 月开始在《延河》连载,1960 年 6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创业史》 1.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农村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成立、巩固与发展; 活跃借贷会——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新法育秧。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解放后的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 体化道路,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3.人物形象 梁生宝:50 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新人形象,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的羁绊; 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典型,动摇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新中农郭振山,走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

4.时代局限与艺术创新 关于作品描写的农业合作化问题,应注意现实与艺术的界限,其各自的法则 梁生宝形象所体现出的对新文学传统中“农民”形象的改写, 一种新的关于“农民”的知识 生产。 第五节百花文学 (一)创作背景与概况 1.背景: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2.概况:列举从《人民文学》1956年第4期发表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到1957年第7 期《人民文学》集中发表李国文《改选》、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间,各刊物发表的后 来被称之为“百花文学”的作品共约20篇:从题材上可分为两类:干预生活类、爱情婚烟 类。 于预生活类 1.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批判: 2.社会批判,如对政策失误的批判以及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的批判: 3。人性批判,如《明镜台》的人性深度: 4.悲剧色彩与喜剧效果。 (三)爱情婚姻类 1.爱情与政治的矛盾: 2.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3。“小资产阶级趣味” (四)百花文学的历史命运 “百花” 击草 “重放的鲜花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1.关于50、6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的理解 2.关于50、60年代重要作品如《创业史、《情春之歌、《红旗》的理解 (二)难点提示 如何理解50、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特别是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创作主题上的历史局限 性问题为本章难点,应注意区分现实与艺术的各自法则。 (三)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认真阅读50、60年代长篇小说一部,并做读书笔记。 9
9 4.时代局限与艺术创新 关于作品描写的农业合作化问题,应注意现实与艺术的界限,其各自的法则; 梁生宝形象所体现出的对新文学传统中“农民”形象的改写,一种新的关于“农民”的知识 生产。 第五节 百花文学 (一)创作背景与概况 1.背景: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2.概况:列举从《人民文学》1956 年第 4 期发表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到 1957 年第 7 期《人民文学》集中发表李国文《改选》、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间,各刊物发表的后 来被称之为“百花文学”的作品共约 20 篇;从题材上可分为两类:干预生活类、爱情婚姻 类。 (二)干预生活类 1.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批判; 2.社会批判,如对政策失误的批判以及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的批判; 3.人性批判,如《明镜台》的人性深度; 4.悲剧色彩与喜剧效果。 (三)爱情婚姻类 1.爱情与政治的矛盾; 2.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3.“小资产阶级趣味”。 (四)百花文学的历史命运 “百花”——“毒草”——“重放的鲜花”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1.关于 50、60 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的理解; 2.关于 50、60 年代重要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红旗谱》的理解。 (二)难点提示 如何理解 50、60 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特别是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创作主题上的历史局限 性问题为本章难点,应注意区分现实与艺术的各自法则。 (三)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认真阅读 50、60 年代长篇小说一部,并做读书笔记

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与散文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50、60年代新诗、散文发展概况。本章计划二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曲折发展 50年代初“颂歌”: 1957 “双百 前后诗歌,揭露矛盾,触及时弊: 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60年代政治抒情诗、“战歌”。 (二)诗坛的分化与组合 1.1949前的诗人 被区分为“革命的”和“反动的”两大阵营,“革命阵营”的诗人如郭沫若、藏克家、艾青 继续创作。 2.1949前开始创作,50、60年代成名的诗人 为本时期诗坛主力,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3.青年一代诗人 50年代中期登上诗坛,活跃于60年代,如李瑛、公刘、邵燕祥等,多来自军队。 第二节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本期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49-1956、1957~1966 (一)第一个时期(19491956) 1.通讯报告空前发展,题材集中于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2.抒情性散文:史传文学:杂文。 (二)第二个时期(19571966) 1,抒情散文较大发展,大批散文家风格成熟,如杨朔、秦牧、刘白羽、袁鹰、碧野等: 2.报告文学繁荣,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杂文复苏,报刊杂文专栏,如“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长短录”等。 )本期散文缺陷 1.统一的歌颂模式: 2.单一的写作风格: 3。假、大、空倾向 三、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诗歌朗读
10 第四章 50 年代、60 年代新诗与散文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 50、60 年代新诗、散文发展概况。本章计划二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新诗概述 (一)50 年代、60 年代新诗的曲折发展 50 年代初“颂歌”; 1957 年“双百”前后诗歌,揭露矛盾,触及时弊; 1958 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60 年代政治抒情诗、“战歌”。 (二)诗坛的分化与组合 1.1949 前的诗人 被区分为“革命的”和“反动的”两大阵营,“革命阵营”的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艾青 继续创作。 2.1949 前开始创作,50、60 年代成名的诗人 为本时期诗坛主力,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3.青年一代诗人 50 年代中期登上诗坛,活跃于 60 年代,如李瑛、公刘、邵燕祥等,多来自军队。 第二节 50 年代、60 年代散文概述 本期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49~1956、1957~1966。 (一)第一个时期(1949~1956) 1.通讯报告空前发展,题材集中于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2.抒情性散文;史传文学;杂文。 (二)第二个时期(1957~1966) 1.抒情散文较大发展,大批散文家风格成熟,如杨朔、秦牧、刘白羽、袁鹰、碧野等; 2.报告文学繁荣,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杂文复苏,报刊杂文专栏,如“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长短录”等。 (三)本期散文缺陷 1.统一的歌颂模式; 2.单一的写作风格; 3.假、大、空倾向。 三、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诗歌朗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八章).pdf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鲁迅与《呐喊》和《彷徨》.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鲁迅与《呐喊》和《彷徨》对鲁迅的评价.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老、庄与道家文化_老庄.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四章 向往自由_贝多芬.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四章 向往自由_爱因斯坦说.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四章 向往自由_爱因斯坦的一生.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四章 向往自由_《贝多芬传》译者序.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向往自由.pptx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负载着理想的荒凉.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精神康复之路的探寻.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王家新的人物诗——读诗集《王家新的诗》[桑克].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爱的审判——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日瓦戈医生》.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 思与文.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安兆俊.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女性散文12家之筱敏:雕塑里有声音.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写散文就要有自由的精神.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个人对历史的承担.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课件(参考材料)第十章 坚忍的山峦_瓦雷金诺叙事曲——给帕斯捷尔纳克.doc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下)第八章 80年代小说.doc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单元(上)第二章 鲁迅.pdf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单元(上)第五章 二十年代的诗歌.pdf
- 《汉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doc
- 《汉语写作》研究性课程教学方案.doc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大纲 Intermediate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一).doc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大纲 Intermediate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二).doc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人培).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授课教案(上册).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授课教案(下册).doc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上册).doc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下册).doc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课 让我们认识一下.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课 有什么别有病.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课 民以食为天.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课 购物,让我欢喜让我忧.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课 就业的路有多长.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课 爱情是什么.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课 悠着点,别累着.ppt
- 《大学汉语听说》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课 善待你的钱包.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