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安徽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八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1
文件大小:343.6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派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 第四章 媒介学 第五章 主题学 第六章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比较文学的性质。 二、讲学课时 6学时 三、讲课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首先要搞清楚与它相近的术语概念。 1.国别文学:在单一的民族国家里,又称民族文学。它指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具有本民族 特色,有着自己的继承关系和独特历史传统的文学,它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的文学性 格。是从多国的联系中确定本国的文学传统。 2.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指的是对一种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文 学思潮、流派的考察研究。 3.世界文学:有不同的界定,①指人类产生文学以来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总和,即整个人类文 学的总和。②指世界级别的文学精品,即指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 学作品。③指人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一世界文学时代。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和最终目的。承认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都具有同等的价 值,并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联系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促进世界文学的体系化。 由此,比较文学的定义就相当清楚。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 其它艺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1.比较不是比附,比较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方法。 在涵义上:比较手法是一种认识方法,而比较文学的概念则是一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 要大于前者。 在功能上:比较的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而比较研究则是在 肯定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的前提下,着重于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在目的上:比较方法常常是通过两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异关系的描述,帮助人们更清楚识别这两 个事物:而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事物间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2.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性;文学性:超越性;边缘性:文化性。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1.加深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认识。 2.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开阔研究视野。 3.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4.使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四、重难点提示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比较文学的性质。 二、讲学课时 6学时 三、讲课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首先要搞清楚与它相近的术语概念。 1.国别文学:在单一的民族国家里,又称民族文学。它指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具有本民族 特色,有着自己的继承关系和独特历史传统的文学,它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的文学性 格。是从多国的联系中确定本国的文学传统。 2.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指的是对一种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文 学思潮、流派的考察研究。 3.世界文学:有不同的界定,①指人类产生文学以来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总和,即整个人类文 学的总和。②指世界级别的文学精品,即指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 学作品。③指人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世界文学时代。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和最终目的。承认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都具有同等的价 值,并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联系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促进世界文学的体系化。 由此,比较文学的定义就相当清楚。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 其它艺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1.比较不是比附,比较文学不同于—般的比较方法。 在涵义上:比较手法是—种认识方法,而比较文学的概念则是—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 要大于前者。 在功能上:比较的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而比较研究则是在 肯定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的前提下,着重于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在目的上:比较方法常常是通过两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异关系的描述,帮助人们更清楚识别这两 个事物;而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事物间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2.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性;文学性;超越性;边缘性;文化性。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1.加深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认识。 2.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开阔研究视野。 3.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4.使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四、重难点提示

1.比较文学的性质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别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派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法国学派: 1、法国学派的建立 法国学派是最早产生的学派,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代表人物为巴登斯贝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等人。 2、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信“影响研究"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内:在地域上局限于欧洲,尤其是西欧: ⑤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 3、法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二)美国学派: 1.美国学派的建立 美国学派是在批判法国学派理论局限的基础上崛起的。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为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以及威斯坦因等人。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②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 ③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④地域上,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3、美国学派的贡献 与不足, (三)前苏联学派: 1、前苏联学派的建立。 前苏联学派约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 康拉德;萨马林等人。 2、前苏联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以“历史比较文艺学“代替“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艺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

1.比较文学的性质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别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派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法国学派: 1、法国学派的建立 法国学派是最早产生的学派,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代表人物为巴登斯贝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等人。 2、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内;在地域上局限于欧洲,尤其是西欧; ⑤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 3、法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二)美国学派: 1.美国学派的建立: 美国学派是在批判法国学派理论局限的基础上崛起的。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为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以及威斯坦因等人。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②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 ③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④地域上,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3、美国学派的贡献 与不足。 (三)前苏联学派: 1、前苏联学派的建立。 前苏联学派约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 康拉德;萨马林等人。 2、前苏联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以"历史比较文艺学"代替"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艺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

②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③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3、前苏联学派的功过 (四)中国学派: 1.中国学派的建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形成,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派名称最早由台湾学者古添洪 与陈慧桦在其主编的《比较文学之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中首先提出;1978年在港台大学任教的外 国学者李达三(原名约翰迪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该书以"比较文学中国学 派”为标题作结 中国大陆在“文革“后,比较文学开始复苏并迅猛发展,大陆学者钱钟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 芳、乐黛云等人为中国学派的理论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因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有向世界: ②积极开展中西文论的比较: ③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④同意将一国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四、重难点提示 1.四个学派的主要观点 2.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研究类型。掌握四种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分析中外文学 现象。 二、讲学课时 12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影响研究: 1.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作家在外国作家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他模仿和消化其中一些原先自己没有发 现的因素,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换言之,一种文学事实进入了另外一种文化系统的文学中 引起的种种反映,从而使这个文学中产生出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文学因素中或文学现象,称为影响。 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事实联系,既要研究施以影响的民族的 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还要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递的途径、媒 介的手段

②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③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3、前苏联学派的功过。 (四)中国学派: 1.中国学派的建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形成,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派名称最早由台湾学者古添洪 与陈慧桦在其主编的《比较文学之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中首先提出;1978年在港台大学任教的外 国学者李达三(原名约翰·迪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该书以 "比较文学中国学 派"为标题作结。 中国大陆在"文革"后,比较文学开始复苏并迅猛发展,大陆学者钱钟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 芳、乐黛云等人为中国学派的理论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有向世界; ②积极开展中西文论的比较; ③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④同意将一国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四、重难点提示 1.四个学派的主要观点 2.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四个主要研究类型。掌握四种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分析中外文学 现象。 二、讲学课时 12课时 三、讲课内容 (一)影响研究: 1.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作家在外国作家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他模仿和消化其中一些原先自己没有发 现的因素,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换言之,一种文学事实进入了另外一种文化系统的文学中 引起的种种反映,从而使这个文学中产生出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文学因素中或文学现象,称为影响。 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事实联系,既要研究施以影响的民族的 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还要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递的途径、媒 介的手段

2.影响的诸种情况: 正影响:外来文学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学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负影响:外来文学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以开创本国文学的新局面。 反影响:通过批判外国文学,从而支持本国文学固有的某种趋势,起着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作 用。 回返影响:一个国家内某作家的作品,在外国取得重大影响,然后反过来影响本国的文学发 展。 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些 假象,以增加作品的影响。 超越影响:一个作家在外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国内的地位。 3.影响研究的范围: ①可以是一个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的影响:②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作家 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4.影响研究的内涵: 放送途径接受(借鉴、改编、移植、模仿、化用) ①放送: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 ②接受:研究作家如何借鉴、模仿、改编、化用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作品的外民族渊源: 还研究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移植、改编和模仿的情形。 ③专播途径:研究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等,评论者以及传播影响的旅人、书刊、社 团、沙龙等多种媒介。 5、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①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②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③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6.影响研究的步骤: ①影响存在的提出: ②材料的搜求与考订 ③假设的证明: ④影响的深入研究。 (二)平行研究 1.什么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 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 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2.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1)平行研究不象影响研究,在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而是一开始就比较异同。 (2)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2.影响的诸种情况: 正影响:外来文学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学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负影响:外来文学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以开创本国文学的新局面。 反影响:通过批判外国文学,从而支持本国文学固有的某种趋势,起着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作 用。 回返影响:一个国家内某作家的作品,在外国取得重大影响,然后反过来影响本国的文学发 展。 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些 假象,以增加作品的影响。 超越影响:一个作家在外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国内的地位。 3.影响研究的范围: ①可以是一个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的影响:②也可以是—个民族的作家 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4.影响研究的内涵: 放送 途径 接受(借鉴、改编、移植、模仿、化用) ①放送: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 ②接受:研究作家如何借鉴、模仿、改编、化用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作品的外民族渊源; 还研究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移植、改编和模仿的情形。 ③专播途径:研究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等,评论者以及传播影响的旅人、书刊、社 团、沙龙等多种媒介。 5、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①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②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③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6.影响研究的步骤: ①影响存在的提出; ②材料的搜求与考订; ③假设的证明; ④影响的深入研究。 (二)平行研究: 1.什么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 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 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2.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1)平行研究不象影响研究,在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而是一开始就比较异同。 (2)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3)影响研究强调的是作家、作品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主要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平行等 研究注重的是作家作品内在的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主要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方法。 3.平行研究的对象: 主题、体裁、人物、情节、风格、技巧。 4.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可比性:比较的对象之间需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和异,只有那些同时具 备相同与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求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 质。 (三)阐发研究: 1.阐发研究的内容 (1)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反之亦然 (②)把不同民族文学的理论、观念、方法相互发现、印证、阐释,以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 论和方法的目的。 (③)在跨学科研究中,则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但不能相反。 2.闻发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闸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②)应对所采用的理论或模式、对要闸发的对象作具体分析,切实注意其可行性,切忌生搬硬 套、牵强附会。 (3)闸发研究必须是具体的、细微的,切忌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 (四)接受研究: 1.什么是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是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 系。 2.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 相同点:都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 不同点: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问的相互关系:接受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 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 3.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接受研究的意义 (1)观察一种文学主张、观念或者方法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2)阐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内部变化。 (3)接受研究可以成为探讨一个时代的民族心理、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想象力的渠道。 (4)可能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撰写区域性或者更大范围的世界文学史奠定基 做 5.接受研究的要求:

(3)影响研究强调的是作家、作品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主要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平行等 研究注重的是作家作品内在的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主要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方法。 3.平行研究的对象: 主题、体裁、人物、情节、风格、技巧。 4.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可比性:比较的对象之间需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和异,只有那些同时具 备相同与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求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 质。 (三)阐发研究: 1.阐发研究的内容: (1)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反之亦然。 (2)把不同民族文学的理论、观念、方法相互发现、印证、阐释,以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 论和方法的目的。 (3)在跨学科研究中,则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但不能相反。 2.阐发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阐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2)应对所采用的理论或模式、对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分析,切实注意其可行性,切忌生搬硬 套、牵强附会。 (3)阐发研究必须是具体的、细微的,切忌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 (四)接受研究: 1.什么是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是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 系。 2.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 相同点:都研究—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 受。 不同点: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问的相互关系;接受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 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 3.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接受研究的意义 (1)观察一种文学主张、观念或者方法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2)阐明—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内部变化。 (3)接受研究可以成为探讨一个时代的民族心理、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想象力的渠道。 (4)可能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撰写区域性或者更大范围的世界文学史奠定基 础。 5.接受研究的要求:

一方面将文学置于总的历史潮流中,另一方面又要把感受的主体即读者大众放在重要的地位, 同进还要注重作品中潜在的东西。 四、生难点提示 1.了解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2.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的方法分析作家、作品 第四章媒介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媒介的方法、途径,以及译介学的主要内容国。 二、讲学课时 6学时 三、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学? 所谓媒介,指把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使彼此间发生文学交流及影响作用的流传途径与 方式,重点在中间的“经过路线”。 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 与规律 媒介既可分为文字媒介与非文字媒介,又可分为个人媒介与团体、环境媒介。 (二)媒介的方法: 媒介的方法指一国文学或作家作品等在他国产生影响与流传的具体手段,包括翻译、模仿、改 编、借用、仿效、出源等。 1.翻译:翻译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译者把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将其引进这一种 语言民族的文学传统中。 2.改编和改写:这是对原著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即将外国原著的内容或形式改变的完全适合 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 3.雅化和俗化:指在作品的某一部分予以更便于读者接受的更改,使其更显“雅观“或"通俗”。 4.模仿:指作家以外国的某作家或作品为依据来从事创作活动:既不完全忠实于原作,又不使 之完全本国化,而是在自己新作中保留不少原作品痕迹,能让人一眼看到原作的东西 5.仿效:指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他国作家或作品的风格特征,是出于自己艺术目的的一种风格 的抄袭。 6.借用:指作家在作品中取用他国文学或某些作品中的一些现成的因素或材料。 7.出源:经常用来说出借用材料的出处。 8.评介:将一国文学写成评论或介绍文字,通过媒体让另一国人知道。分输入的评介、输出的 评介两类。 (三)媒介的途径: 媒介的途径:指实施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学之间交流与影响联系的“居间路线”或“中介路 线”,是媒介者的居间活动及其轨迹

—方面将文学置于总的历史潮流中,另一方面又要把感受的主体即读者大众放在重要的地位, 同进还要注重作品中潜在的东西。 四、生难点提示 1.了解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2.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的方法分析作家、作品 第四章 媒介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媒介的方法、途径,以及译介学的主要内容国。 二、讲学课时 6学时 三、主要内容 (—)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学? 所谓媒介,指把—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使彼此间发生文学交流及影响作用的流传途径与 方式,重点在中间的"经过路线"。 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 与规律。 媒介既可分为文字媒介与非文字媒介,又可分为个人媒介与团体、环境媒介。 (二)媒介的方法: 媒介的方法指一国文学或作家作品等在他国产生影响与流传的具体手段,包括翻译、模仿、改 编、借用、仿效、出源等。 1.翻译:翻译是—项创造性工作,译者把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将其引进这一种 语言民族的文学传统中。 2.改编和改写:这是对原著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即将外国原著的内容或形式改变的完全适合 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 3.雅化和俗化:指在作品的某一部分予以更便于读者接受的更改,使其更显 "雅观"或"通俗"。 4.模仿:指作家以外国的某作家或作品为依据来从事创作活动;既不完全忠实于原作,又不使 之完全本国化,而是在自己新作中保留不少原作品痕迹,能让人一眼看到原作的东西。 5.仿效:指在自己作品中表现出他国作家或作品的风格特征,是出于自己艺术目的的一种风格 的抄袭。 6.借用:指作家在作品中取用他国文学或某些作品中的一些现成的因素或材料。 7.出源:经常用来说出借用材料的出处。 8.评介:将一国文学写成评论或介绍文字,通过媒体让另一国人知道。分输入的评介、输出的 评介两类。 (三)媒介的途径: 媒介的途径:指实施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学之间交流与影响联系的"居间路线"或"中介路 线",是媒介者的居间活动及其轨迹

1.个人媒介:指将一国文学或他因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因文学中去的译者、作家或其他人员。 2.团体或环境媒介:指文学社团或文学派别媒介,“沙龙“或文学集会的媒介、官方(或宫廷) 和开放城市的媒介。 3.文字的媒介:指翻译的译本、译史、译论等。 (四)译介学: 1.译介学就是对翻译的媒介作用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比较研究。 2.翻译的目的: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达到彼此沟通、相互了解的目的。 3.翻译的要求:在传播两种文学信息时,一边要求“忠于原著”,一边又要求富有艺术性的再创 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传神说”。钱钟书的“化境说”。 4.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再创造”,即将外国原著的内容或形式改变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 的接受习惯。 四、重难点提示 了解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判逆“。 第五章主题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题学的内涵、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课程内容 (一)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主题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主题、母题、题材、意象,以及主题史和题材史,还有原型的研究 (二)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的区别? 主题可以被理解为作品提出的基本问题或所给予的主要信息。常见的主题有爱情与政治的冲 突、启悟主题等。 主题与母题的差别:母题与形势(情形)有关,而主题与人物有关,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母 题是从形势(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属于问题或思想层面。母题总数有限,有人统计约为100个,主 题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三)题材、意象、惯用语: 题材往往可以在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作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则笼罩全 局。如《灰栏记》的题材。 意象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同一客观事物构成意象在不同文学体系中有 很大差异,如中外文学中的“山”、“水“"意象。意象也会有发展变化的。 惯用语是由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一种文学贮积的惯用说法。 (四)主题史、题材史:

1.个人媒介:指将一国文学或他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文学中去的译者、作家或其他人员。 2.团体或环境媒介:指文学社团或文学派别媒介,"沙龙"或文学集会的媒介、官方(或宫廷) 和开放城市的媒介。 3.文字的媒介:指翻译的译本、译史、译论等。 (四)译介学: 1.译介学就是对翻译的媒介作用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比较研究。 2.翻译的目的: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达到彼此沟通、相互了解的目的。 3.翻译的要求:在传播两种文学信息时,一边要求"忠于原著",一边又要求富有艺术性的再创 造。 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传神说"。钱钟书的"化境说"。 4.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再创造",即将外国原著的内容或形式改变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 的接受习惯。 四、重难点提示 了解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判逆"。 第五章 主题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题学的内涵、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课程内容 (一)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主题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主题、母题、题材、意象,以及主题史和题材史,还有原型的研究。 (二)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的区别? 主题可以被理解为作品提出的基本问题或所给予的主要信息。常见的主题有爱情与政治的冲 突、启悟主题等。 主题与母题的差别:母题与形势(情形)有关,而主题与人物有关,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母 题是从形势(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属于问题或思想层面。母题总数有限,有人统计约为100个,主 题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三)题材、意象、惯用语: 题材往往可以在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作为整个故事的—部分,有时则笼罩全 局。如《灰栏记》的题材。 意象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同一客观事物构成意象在不同文学体系中有 很大差异,如中外文学中的"山"、"水"意象。意象也会有发展变化的。 惯用语是由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一种文学贮积的惯用说法。 (四)主题史、题材史:

主题史和题材史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横向地考察 某一主题或题材如何地被他种文学体系引进,如何接受了他种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考察时代和 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将某一文学体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嬗变与他种文学体 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媗变,作一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契合。 (五)原型与原型批评: 原型,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文类等等。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四、重难点提示 1.了解主题学与主题的区别 2.了解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3.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及其局限 第六章中西文化比较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了解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 哲学观念、思维特点的差异。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中西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 西方重商抑农,是商业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农业型的社会经济形态。形成原 因: 1、地理环境的影响 2、政府政策导向。 (二)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1、商业是个人行为,反对专制与割据,由此形成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2、农业型的经济制度造成人们聚族而居,很少迁徒,逐渐形成宗法制度,造成封建专制主义。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和价值观也迥然有别: (四)中西方古人在世界观与思维特点上的不同: 1、自然观上: 西方天人对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2、伦理观上: 西方重视人的外在实际活动:而中国古代更重视人的内在情感: 3、世界观与思想方法上: 西方人倾向于看到字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中国古人较多地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 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而中国古人看事物往往带有直观性、经验 性

主题史和题材史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横向地考察 某一主题或题材如何地被他种文学体系引进,如何接受了他种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考察时代和 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将某一文学体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嬗变与他种文学体 系中主题与题材的嬗变,作—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契合。 (五)原型与原型批评: 原型,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文类等等。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为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四、重难点提示 1.了解主题学与主题的区别 2.了解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3.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及其局限 第六章 中西文化比较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了解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 哲学观念、思维特点的差异。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中西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 西方重商抑农,是商业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农业型的社会经济形态。形成原 因:     1、地理环境的影响; 2、政府政策导向。 (二)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1、商业是个人行为,反对专制与割据,由此形成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2、农业型的经济制度造成人们聚族而居,很少迁徒,逐渐形成宗法制度,造成封建专制主义。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和价值观也迥然有别: (四)中西方古人在世界观与思维特点上的不同: 1、自然观上: 西方天人对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2、伦理观上: 西方重视人的外在实际活动;而中国古代更重视人的内在情感; 3、世界观与思想方法上: 西方人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中国古人较多地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 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而中国古人看事物往往带有直观性、经验 性

4、历史观上: 西方人尚“变”;即对事物较多地注意变革的一面:中国古人则尚”通”,注意事物发展的前后承 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四、重难点提示 1.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2.了解古代中西方哲学观念、思维特点的不同 第七章中西诗学比较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西古代文论的不同及其原因。 二、讲学课时 3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各民族文学中,诗歌都是较早产生的一种样式,对诗歌的研究可以概 括为对整个文学的研究:亚理士多德最早的文论著作命名为《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民族的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人的生命形式情感体验的物化形态。文学有其相通之处,文论也就 有一致性。比较文论也就有了研究的可能性。 但各民族文学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在各自发展中有其不同特长,造成文论之间的差 异与价值偏向,比较文论可以使各民族之间的文论取长补短,从而为建立科学、全面的文艺理论奠 定基础,促进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中西方诗学理论的差异: 1、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是摹仿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是言志与表现。 2、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①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 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②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③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 3.中西方诗学理论在发展上的不同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点。 四、重难点提示 了解中西方古代文论理论体系、理论形态及理论发展上的差别

4、历史观上: 西方人尚"变";即对事物较多地注意变革的一面;中国古人则尚"通",注意事物发展的前后承 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四、重难点提示 1.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2.了解古代中西方哲学观念、思维特点的不同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西古代文论的不同及其原因。 二、讲学课时 3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各民族文学中,诗歌都是较早产生的一种样式,对诗歌的研究可以概 括为对整个文学的研究;亚理士多德最早的文论著作命名为《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民族的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人的生命形式情感体验的物化形态。文学有其相通之处,文论也就 有一致性。比较文论也就有了研究的可能性。 但各民族文学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在各自发展中有其不同特长,造成文论之间的差 异与价值偏向,比较文论可以使各民族之间的文论取长补短,从而为建立科学、全面的文艺理论奠 定基础,促进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中西方诗学理论的差异:      1、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是摹仿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是言志与表现。 2、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①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 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②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③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 3.中西方诗学理论在发展上的不同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点。 四、重难点提示 了解中西方古代文论理论体系、理论形态及理论发展上的差别

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其它艺术形态的相同与不同点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是指对于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文学和 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 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1.原始时代:从发生学角度看,文艺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 紧密的亲缘关系 2.进入文明时代: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如书画一致、音乐中的歌词、综合 型艺术戏剧、电影更是与文学密不可分,还有身兼数艺之长的文艺大师等。 3.文学和其它艺术在题材上、意境上经常互相借鉴 4.文学和其它艺术也在结构、技巧上互相借鉴。 (三)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这种关系,应注重于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阐发”,即既要看到文学与其 它艺术相通的特点,又要看到文学与其它艺术各具特性,因而不能调和的特点 1.可以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来源、影响、灵感诸方面的研究,当然应把重点放在文学 上。 2.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包含有文学和其它艺术因素的复合类型的研究,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 曲:西方的寓言画、诗配画,中国的题画诗:还有舞台剧、电影等。 3.应把文学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关系,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探讨有可能形成 文学与其它艺术紧密结合的共同社会文化基础。 (四)文学与宗教 宗教对文艺的产生发展,对体裁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宗教也利用文学得以发扬与传播 1.西方:《圣经》对西方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的影响,文学宣扬教义。 2.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体裁)及对中国古代文论(新观点、术语) 的影响,文学宣扬佛理。 (五)文学与心理学: 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史:①柏拉图、亚理士多德:②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③弗洛 伊德和荣格的理论:④意识流、现代心理小说。 2.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内容:①对作家创作个性和心理的研究,如关于文 学“天才”的心理结构,艺术家特有的感受力、观察力、情感迸发力等,这可以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某 些方法:②对创作过程中研究,如“灵感“的实兀性、非我性等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其它艺术形态的相同与不同点 二、讲学课时 6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是指对于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文学和 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 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1.原始时代:从发生学角度看,文艺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 紧密的亲缘关系。 2.进入文明时代: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如书画—致、音乐中的歌词、综合 型艺术戏剧、电影更是与文学密不可分,还有身兼数艺之长的文艺大师等。 3.文学和其它艺术在题材上、意境上经常互相借鉴。 4.文学和其它艺术也在结构、技巧上互相借鉴。 (三)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这种关系,应注重于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阐发",即既要看到文学与其 它艺术相通的特点,又要看到文学与其它艺术各具特性,因而不能调和的特点。 1.可以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来源、影响、灵感诸方面的研究,当然应把重点放在文学 上。 2.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包含有文学和其它艺术因素的复合类型的研究,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 曲;西方的寓言画、诗配画,中国的题画诗;还有舞台剧、电影等。 3.应把文学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关系,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探讨有可能形成 文学与其它艺术紧密结合的共同社会文化基础。 (四)文学与宗教: 宗教对文艺的产生发展,对体裁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宗教也利用文学得以发扬与传播。 1.西方:《圣经》对西方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的影响,文学宣扬教义。 2.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体裁)及对中国古代文论(新观点、术语) 的影响,文学宣扬佛理。 (五)文学与心理学: 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史:①柏拉图、亚理士多德;②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③弗洛 伊德和荣格的理论;④意识流、现代心理小说。 2.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内容:①对作家创作个性和心理的研究,如关于文 学"天才"的心理结构,艺术家特有的感受力、观察力、情感迸发力等,这可以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某 些方法;②对创作过程中研究,如"灵感"的实兀性、非我性等;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