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现代名家艺术随笔——潘天寿艺术随笔

潘天寿艺术随笔徐建献编选12上海文艺出版社

现代名家艺术随笔徐悲鸿艺术随笔丰子恺艺术随笔林风眼艺术随笔倪胎德艺术随笔傅雷艺术随笔黄宾虹艺术随笔刘海栗艺术随笔潘天寿艺术随笔张大千艺术随笔傅抱石艺术随笔ISBN7-5321-2088-091787532120888定价:16.00元

ATY代名家艺术随笔0982533徐建融编选潘天寿艺术-家福厦上海文艺出44.62PTS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潘天寿艺术随笔/徐建融编选,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现代名家艺术随笔)ISBN7-5321-2088-01.潘Ⅱ.徐Ⅲ.随笔-作品集-中国-*代WV.1267.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31043号责任编辑:孟涛封面设计:王志伟版式设计:陈平潘天寿艺术随笔徐建融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地址:上海绍兴路74号电子邮件:cslcm@public1.sta.nel.cn网址:www.skan.com钣手書店经销上海长阳印刷厂印刷开本850×11681/32印张5.875插页6字数06,000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刷印数:3—4,100册ISBN7-53212088-0/[-1697定价:16.00元

序序/徐建融潘天寿(1897—1971),别署大颐、雷婆头峰寿者等,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画家、中国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的一生,为振兴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为建设新兴的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至为杰出的贡献。他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型文人,或称传统型知识分子。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学养、理念、实践中,始终有着坚定不移的体认。特别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包括中国画在内的整个传统文化,正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传统自身的发展因明清以来长期的积擎积弱,已经M1

/111生贵艺之茶越来越衰颜,以致引起不少人的怀疑;另一方面,外来的西洋1文化包括曲方绘画艺术,则换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大规模的冲击,更动摇了国人对于它的封闭信念。这就极大地激发了潘天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弘毅精神,立志为弘扬传统的中国画艺术“瀚躬尽痒,死而后已”。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精神与当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民族救亡运动,如抵制列强、抗日战争等等,具有同等的爱国主义意义,都是关系到民族危亡的大事。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不流迦的救亡运动,而后者则是一种流血的救亡运动;前者的重要性只有极少数有识之土才能认识到,而后者的重要性则更容易引发全民族、各阶层同仇敌屹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关于这一问题,在“冷战“结束,方强权政治开始转而热衰于推行“文化殖民“政策的今天,尤其可以看得清楚。因此,潘天寿的精神,在今天,也就尤其显得可贵。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在改单开放、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潘天寿的选择和道路就是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画艺术的唯一选择和道路。一体化和多元化永远是一对李生的姐妹,就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走坚持传统的道路是有前途的一元,走中西融合的道路同样是有前途的一元;我们所不能同意的,只是那种把一体化等同于一元化的观点,在西方强权政治的文化艺术面前,妄自菲薄,否定传统,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事实上,潘天寿对于传统的坚持,绝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正2

是以世界文化艺术为参照座标的:同样,徐悲鸿、林风眠等对于中西的融合,也绝不是崇洋媚外的、全盘西化的,而正是以传统文化艺术为构筑基础的。潘关寿关于弘扬传统中国画的名言:“中西绘画应该拉开距离“、“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与徐悲鸿关于改良中国画的名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对于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发展,具有殊途同归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在潘天寿的时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民族自卑的情结中。“中国落后”一这是一个大的总体概念:作为“中国落后”的依据,是中国的科学落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落后,“落后就要换打”,这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对这切,潘天寿决无“夜郎自大”的愚味。然而,有些人却由此引中出中国的文学艺术落后、中国画落后的结论。对此,潘天寿以清醒的理智,坚决地给予了反驳。从早年的《论画残稿》,表示:“我国物质文明在元明以前为世界有地位之古国,精神文明方面言,至今犹不落人后。尤以艺术范围内之国画,数千年来自有特殊之成就及深远之造谐,为全世界所不能非议者。”“孙中山氏论西洋物质文明,则日迎头赶上,绝未论及西洋精神文明,而日迎头赶上。其一言一语,自非脑子混沌者可比。“到60年代前后,认为:“中国是一个古文化的国家,向来在世界上占有极崇高的地位;国画是中国古文化中特有成3

1鑫天寿艺木酒玺就的一种,无有极高的评价。故全世界东西两大系统的绘画1中,国通是东方绘画系统中最中心的主流,为全世界绘画批评家与鉴赏家所一致肯的。也就是说,国画在东方绘画系统中,早己达到了世界的水平,有极辉煌的贡献。凡是中国人,都可以引为骄的;我们中国的国画家,更是以此自豪。并(1959年《谈国画》)“从古代到清朝,中国是个重文轻理的国家。因此,当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就感到科学不如外国,有一些人,如康有为、梁启超,就主张废科举,提倡科学,派人出洋留学。然而,觉得科学不如外国,就连文艺也不如外国,加以否定,似乎中国文艺不科学。这是崇洋思想。”(1967年在浙江美院作中国画讲座)可见,潘天寿尽管承认“中国落后”,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尤其是对于中国画,始终足“引为骄傲”、“以此自豪”的。进而,他还坚信:“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品。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听天阁画谈随笔》)"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白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中国画学遂应灭绝”、“中国画不科学“的声浪中,显示出中流柱、力挽狂澜的胆识,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全面涌入,也足以与党中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号召相为发明。4

11一潘天寿所引为骄傲的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文人画。关于文人画,他曾多次提到:“文人丽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大特点,中国绘画以此进入超逸之境地(《论画残稿》)、“文人画是极高深的艺术,是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种,不应随使废弃。“(1952年《美术座谈》)雨根据陈衡恪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则认为:“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换言之,文人画的特征,乃在于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统一,并以人品置于画品之上。潘天寿反复强调:“画格,即人格之投影,故《传》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画残稿》)“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可与罗丹“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一语,互相启发。“吾师弘一法师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可与《唐书》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一语相印证。”“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做人之道,亦是治学作画之道。“(均《听天阁面谈随笔》)那么,怎样的人品才算得上是高尚的人品呢?在传统的观点,所推崇的是平淡天真、超尘脱俗、宁静闲适,大略可用一个“雅字概之。对此,潘天寿似乎并不完全赞同,他所推崇的,乃是“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书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51

111清天寿艺大随(同上),大略可用一个“大”字概之。之所以这其间会有如此笔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雅“的人品在潘天寿的时代已经更多地染着了消极的色彩,对于危亡中的民族文化艺术,无法起到有力并有效的振兴作用;而耐“大”的人品则更多自强不息的积极色彩,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冲击,要想维系传统绘画的文脉,端赖于这种大力巨量的振拔精神。具体而论,树立“大”的人品,也就是要求一位艺术家具备伟大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借用《论语》中的说法,使是:“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潘天寿始终主张“艺术为人类精神之食粮,即人类精神之营养品“(《听天阁画谈随笔》),主张“作为中国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真要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1959年参观博物馆画展时对学生语,他的常用闲章则日“宠为下“、“强其骨”、“一味霸悍“,如此等等,我们足以窥见他的社会贵任感、历史责任感是何等地伟大,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是何等地坚强!潘天寿的这一人品与画品观,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又赋予了其新的创造,是传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西方颜废艺术思潮中引申过来的“天才的艺术家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的观点,把人类精神食粮生产者的艺术家,等同于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历史责任感的极端个人中心6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山水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之道(李可染).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在宋朝山水中的影响.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单三部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单二部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一部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曲式的定义及概述.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绪论——音乐的表现手段.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奏鸣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变奏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回旋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ppt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9.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8.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7.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6.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5.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4.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3.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2.doc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1.doc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山水画皴法十要(俞子才、周阳高,图文版).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八大山人的山水画.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书法——写意花鸟与山水画入门.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山水画设色技法教程.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山水画构图.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德隆).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吴祖强,人民音乐出版社.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上).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下).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顾桐芳).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中国写意山水画技法.pdf
- 《中国山水画临摹》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学三书(Ⅲ)美学四讲.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编.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 第1册 公共课.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 第2册 公共课.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pdf
-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曲式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