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沉淀滴定

山东理工大客第五章:沈淀滴定法(Precipitation Titrations5-1 概述5-2三种银量法5-3银量法应用
第五章:沉淀滴定法 (Precipitation Titrations) 5-1 概述 5-2 三种银量法 5-3 银量法应用

山东理工大家65.1:概述一、滴定原理: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CI- + Ag* → AgCl ↓饱和[Ag*][X-] = Ks生成沉淀[Ag*][X-]> Ksp沉淀溶解[Ag+][X-] > Ks二、 滴定曲线
5.1: 概述 一、滴定原理: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二、滴定曲线 + → − + Cl Ag AgCl [Ag+ ][X− ] = Ksp 饱和 [Ag+ ][X− ] Ksp 生成沉淀 [Ag+ ][X− ] Ksp 沉淀溶解

山东理工大客0.10mol/L的AgNO,滴20.00mL0.10mol/L的NaCl1、滴定前pCI=1.02、sp前(c)-(cV)Ag*[CI-1=V总sp前0.1%cW.CCVAgt= 10-4.3[CI-] =V总pCI=4.32025/4/5
2025/4/5 0.10mol/L的AgNO3滴20.00mL0.10mol/L的NaCl: 1、滴定前 pCl=1.0 2、sp前 V总 cV cV + = − Cl Ag ( ) -( ) [Cl ] - sp前0.1% Cl Ag 4.3 10 ( ) -( ) [Cl ] - − − = = + V总 cV cV pCl=4.3

山东理工大家C3、sp时:[Ag J[CI-] = Ks[Ag* ]sp = /K, = 10-4.7[Ag+] = [CI-]pClsp = pAgsp = 4.72、sp后:根据过量的Ag+计算sp后0.1%K0.02-4.3sp10-5.2:10[Ag*]= 0.1×[CI-]40.02[Ag]pCI=5.2pAg=4.32025/4/5
2025/4/5 2、sp后:根据过量的Ag+计算 4.3 10 40.02 0.02 [Ag ] 0.1 + − = = pAg=4.3 pCl=5.2 3、sp时: pCl pAg 4.7 [Ag ] 10 sp sp 4.7 sp = = = = + − Kw sp [Ag ][Cl ] = K + − [Ag ] [Cl ] + − = sp后0.1% sp 5.2 10 [Ag ] [Cl ] − + − = = K

山东理工大客5.2:三种银量法一、莫尔法(Mohr):K,CrO4指示剂;AgNO,标准溶液;被测组分:CIBr;酸度:pH=6.5-10.51、原理:分步沉淀Ksp=1.8 X 10-10Cl'被测+Ag+=AgCII(白色)终点时CrO42-+2Ag+=Ag,CrO4l(砖红)Ksp=2.0 X 10-122、测定条件:2025/4/5
2025/4/5 5.2: 三种银量法 一、莫尔法(Mohr): K2CrO4指示剂;AgNO3 标准溶液; 被测组分:Cl- Br -;酸度: pH=6.5-10.5 1、原理:分步沉淀 Cl - 被测+Ag+ =AgCl↓(白色) Ksp=1.8×10-10 终点时CrO4 2- +2Ag+ =Ag2CrO4 ↓(砖红) Ksp=2.0×10-12 2、测定条件:

山东理工大客(1) K,Cr0.用量sp时,[Ag* 1sp =[C1-]= /K, = 10-4.7如在sp生成Ag,CrO,沉淀,则需Ksp= 6.6 ×10-3 mol/L[CrO?-][Agt]?以上是理论需要量实际量:[CrO.2-]=5×10-3mol/L若:[CrO,?-]大,则[Ag'lep<[Ag]sp结果偏低,过早达终点,且指示剂的黄色影响终点的观察。2025/4/5
2025/4/5 (1) K2CrO4用量: sp时, 4.7 [Ag ]sp [Cl ] 10 + − − = = Kw = 如在sp生成Ag2CrO4沉淀,则需 6.6 10 mol/L [Ag ] [CrO ] 3 2 2- s p 4 − + = = K 以上是理论需要量 实际量:[CrO4 2- ]=5×10-3mol/L 若:[CrO4 2- ]大,则[Ag+ ] ep<[Ag+ ]sp,结果偏低,过早 达终点,且指示剂的黄色影响终点的观察

山东理工大客6结果偏高,终点[CrO?-]小,则[Ag'lep>[Ag']sp拖后当[CrO.2-]=5×10-3,测定浓度为0.1mol/L时E,= 0.06%0.1%(2)溶液酸度控制酸度为pH=6.5----10.5,中性弱碱性pH>10.5 Ag+ +OH- =AgOH-→Ag20 +H,0Ag2CrO4,沉淀易溶解,终点拖后pH<6.5
[CrO4 2- ]小,则 [Ag+ ] ep > [Ag+ ] sp, 结果偏高,终点 拖后 当[CrO4 2- ]=5×10-3 ,测定浓度为0.1mol/L时 Et= 0.06%0.1% (2)溶液酸度 控制酸度为pH=6.5-10. 5,中性弱碱性 pH>10.5 Ag+ +OH- =AgOH→Ag2O +H2O pH<6.5 Ag2CrO4,沉淀易溶解,终点拖后

山东理工大客CAg,CrO4 +H+ = HCrO4 + 2Ag3、干扰因素下列离子干扰测定:(1)与CrO42-形成沉淀的阳离子:Ba2+ Pb2+ Hg2+S2- PO.3- CO:2-(2)与Ag+形成沉淀的阴离子:C,O42- AsO,3- SO,2-(3)有色离子:Cu2+ Co2+ Ni2+影响ep观察(4)水解离子:AI3+,Fe3+,Bi3+,Sn2+2025/4/5
2025/4/5 3、干扰因素 (1)与CrO4 2-形成沉淀的阳离子: Ba2+ Pb2+ Hg2+ (2)与Ag+形成沉淀的阴离子: S 2- PO4 3- CO3 2- C2O4 2- AsO4 3- SO3 2- + − + Ag2 CrO4 + H = HCrO4 + 2Ag (3)有色离子:Cu2+ Co2+ Ni2+影响ep观察 (4)水解离子:Al3+ ,Fe3+ ,Bi3+ ,Sn2+ 下列离子干扰测定:

山东理工大家佛尔哈德法:NH,Fe(SO),指示剂二1、直接滴定法标准溶液:KSCN(NHSCN)被测组分:Ag酸度:0.1---1.0mol/L HNO,滴定反应:Ksp=2.0 X 10-12Ag+ +SCN-(标)=AgSCNISFe3+ +SCN-=Fe(SCN)2+ 血红,K-200[Fe3+]ep=0.015mol/L2、返滴定法2025/4/5
2025/4/5 二、佛尔哈德法:NH4Fe(SO4 ) 2指示剂 1、直接滴定法 标准溶液:KSCN(NH4SCN) 被测组分:Ag+ 酸度:0.1-1.0mol/L HNO3 滴定反应: Ag+ +SCN- (标)=AgSCN↓ Ksp=2.0×10-12 Fe3+ +SCN- =Fe(SCN)2+ 血红, K=200 [Fe3+] ep=0.015mol/L 2、返滴定法

山东理工大客C标准液:AgNO3KSCN被测液:CI Br-I-酸度: 0.1----1.0mol/L HNO滴定反应:(1)测CI:Ag+(过量)+CI=AgCl↓以Fe3+为指示剂,用SCN-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Ag+。Ag++SCN-= AgSCNI由于KsPAgSCN因而AgCI可转化为<KAgAgSCNI转化的结果多消耗了(cV)scN-,结果偏低。2025/4/5
2025/4/5 标准液:AgNO3 KSCN 被测液:Cl- Br - I – 酸度:0.1-1.0mol/L HNO3 滴定反应: 由于KspAgSCN <KspAgCl ,因而AgCl可转化为 AgSCN↓ 转化的结果多消耗了( cV)SCN-,结果偏低。 (1)测Cl-:Ag+(过量)+Cl-=AgCl ↓ 以Fe3+为指示剂,用SCN-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Ag+ 。 Ag++SCN-= AgSCN↓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酸碱滴定.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络合滴定.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吸光光度.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误差.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化学平衡.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化学势.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章 -化学平衡.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多相平衡.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电化学.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络合滴定.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酸碱滴定.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误差与数据分析.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重量分析.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水泥中铁、铝含量的测定.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铅、铋含量的测定.doc
- 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课程教材书籍PDF电子版(武汉大学第5版,共十一章).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误差与数据分析.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酸碱滴定.pdf
- 《分析化学》课程课后思考题(含答案)第五章 酸碱滴定.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概论 Analytical chemistry.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电化学.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ppt
- 山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课程考核大纲.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化学势.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多相平衡 Phase Equilibrium.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化学平衡 Chemical Equilibrium.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