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6章 过盈联接、弹性环联接及铆、焊、粘接

第六章弹性环联接及铆、焊、粘接过盈联接、S6-1过盈联接S6-2弹性环联接s6-3铆、焊、粘接简介
第六章 过盈联接、弹性环联接及铆、焊、粘接 §6-1 过盈联接 §6-2 弹性环联接 §6-3 铆、焊、粘接简介

S 6-1过盈联接一、过盈联接的工作原理过盈联接:利用被联件间的过盈配合直接把被翡联接件联接在一起。工作原理:孔与轴配合中,轴的实际尺寸大于孔,两者装配后产生径向变形使配合面间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作时载荷就靠着相伴而生的摩擦力来传递。二、过盈联接的特点、应用及装配方法优点:构造简单、定心性好、承载能力高,在振动下能可靠地工作。缺点:装配困难和对配合尺寸的精度要求较高。过盈联接主要用于轴与毂、轮圈与轮芯、滚动轴承的装配联接。圆柱面过盈联接的装配方法主要有:压入法:会擦伤配合表面。胀缩法(也称温差法):不会擦伤配合表面
§6-1过盈联接1 §6-1 过盈联接 二、过盈联接的特点、应用及装配方法 过盈联接:利用被联件间的过盈配合直接把被 联接件联接在一起。 优点:构造简单、定心性好、承载能力高,在振动下能可靠地工作。 缺点:装配困难和对配合尺寸的精度要求较高。 过盈联接主要用于轴与毂、轮圈与轮芯、滚动轴承的装配联接。 一、过盈联接的工作原理 圆柱面过盈联接的装配方法主要有: 压入法: 胀缩法(也称温差法): 会擦伤配合表面。 不会擦伤配合表面。 工作原理:孔与轴配合中,轴的实际尺寸 大于孔,两者装配后产生径向变形使配合面间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工作时载 荷就靠着相伴而生的摩擦力来传递

过盈联接此外,还可用液压方法装拆过盈联接,见图6-3。三、圆柱面过盈联接的设计计算设计圆柱面过盈联接时,被联接件的材料、构造和尺寸一般都已初步确定,联接的载荷也已求得。因此,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选择具有所需要的承载能力的配合:2)安排合理的结构;3)确定对零件配合表面的工艺要求;4)决定装配方法和提出装配要求等。选择过盈联接的配合时,既要联接具有足够的固持力以保证在载荷作用下不发生相对滑动,文要保证到零件在装配应力下不损坏。过盈联接主要用以承受轴向力、传递转矩,或者同时承受以上两种载荷。为了保证过盈联接的工作能力,须作以下两方面的分析计算:
过盈联接 三、圆柱面过盈联接的设计计算 设计圆柱面过盈联接时,被联接件的材料、构造和尺寸一般都已初步确定, 联接的载荷也已求得。因此,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选择具有所需要的承载能力的配合; 2)安排合理的结构; 3)确定对零件配合表面的工艺要求; 4)决定装配方法和提出装配要求等。 选择过盈联接的配合时,既要联接具有足够的固持力以保证在载荷作用下不发 生相对滑动,又要保证到零件在装配应力下不损坏。 此外,还可用液压方法装拆过盈联接,见图6-3。 过盈联接主要用以承受轴向力、传递转矩,或者同时承受以上两种载荷。为 了保证过盈联接的工作能力,须作以下两方面的分析计算:

过盈联接■计算配合面间所需产生的压力和产生这个压力所需的最小过盈量:在选定的标准过盈配合下,校核联接诸零件在最大过盈量时的强度。1.所需最小径向压力Pmin1)只传递轴向力F时保证联接不松动,应:πdlpu ≥ Fb式中:d一配合面直径(mm):1一配合长度(mm);P一配合面的径向压力(MPa);u一配合面的摩擦因数,见表6一1。F则πdlμ
过盈联接3 πdlp F 过盈联接 计算配合面间所需产生的压力和产生这个压力所需的最小过盈量; 在选定的标准过盈配合下,校核联接诸零件在最大过盈量时的强度。 1. 所需最小径向压力 pmin 1)只传递轴向力F 时 保证联接不松动,应: 式中:d —配合面直径(mm); l —配合长度(mm); P —配合面的径向压力(MPa); μ —配合面的摩擦因数,见表6-1。 则 dl F p π min =

过盈联接2)只传递转矩T时保证联接不松动,应:2TdPmin>Tπdlpu则元d'1u23)同时传递轴向力F和转矩T时nalpμ≥ /r*+()保证联接不松动,应:+(2T /d)则Pminπdlμ2.所需的最小过盈量实际过盈量S(um)与接合面上产生的径向压力p(MPa)之间的关系为:×10S=pdEE
T d dlp 2 π 2)只传递转矩T 时 保证联接不松动,应: 过盈联接 d l T pmin 2 π 2 = 则 2 2 2 π + d T dlp F 3)同时传递轴向力F 和转矩T 时 保证联接不松动,应: dl F T d p π (2 / ) 2 2 min + 则 = 2. 所需的最小过盈量 实际过盈量δ (μm)与接合面上产生的径向压力p(MPa) 之间 的关系为: 3 2 2 1 1 10 = + E C E C pd 过盈联接4

过盈联接式中:d一配合面的公称直径(mm);E、E一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材料的弹性模量(MPa);Ci、C2一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的刚性系数。d' +d?d?+d?福2+μ2ud,-d?d?-d?式中:dj、d2一分别是被包容件的内径和包容件的外径(mm);U1、U2一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材料的泊松比,见表6-2。所需最小实际过盈量emin(μum)按下式计算:(C+x103emin=Pmindemin(EE2)( μm 为:所需最小理论过盈量Smin8min = 8emin +0.8(R, + R.2)压入法装配:mSmin =S.胀缩法装配:eminmn
过盈联接 式中: d —配合面的公称直径(mm); E1、E2 —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材料的弹性模量(MPa); μ1、μ2 —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材料的泊松比,见表6-2。 C1、C2 —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的刚性系数。 2 1 1 2 2 1 2 1 − − + = d d d d C 2 2 2 2 2 2 2 2 + − + = d d d d C 3 2 2 1 1 min min 10 = + E C E C p d e 式中: d1、 d2—分别是被包容件的内径和包容件的外径(mm); 所需最小实际过盈量 δemin( μm )按下式计算: 所需最小理论过盈量 δmin( μm )为: 压入法装配: 0.8( ) min = emin + Rz1 + Rz2 胀缩法装配: min = emin 过盈联接5

过盈联接3.选择标准配合应满足:△min≥Omin所选标准配合的最小过盈量人所选配合的可能最大实际过盈量emin(μm为:S压入法装配:emax = △max -0.8(R.I + R.2)S= △max胀缩法装配:emax所选配合可能产生的最大径向压力Pemin(PMa)按下式计算:SemaxPmaxDmin8emin4.被联接件的强度计算由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理论可知:在配合面的径向压力作用下,被包容件上产生径向压应力a.1和周向压应力at1;包容件上产生径向压应力o2和周向拉应力2,见图6-6
3. 选择标准配合 过盈联接 所选标准配合的最小过盈量 min 应满足: min min 所选配合的可能最大实际过盈量 δ emin( μm )为: 压入法装配: 0.8( ) emax = max − Rz1 + Rz2 胀缩法装配: emax = max 所选配合可能产生的最大径向压力pemin( PMa )按下式计算: min min max max p p e e = 4. 被联接件的强度计算 由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理论可知:在配合面的径向压力作用下,被包容件上产 生径向压应力 σr1 和周向压应力 σt1 ;包容件上产生径向压应力σr2 和周向拉应 力 σt2 ,见图6-6。 过盈联接6

过盈联接被联接件为塑性材料时,按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其强度;为脆性材料时,按第一强度理论计算强度。在可能的最大径向压力pman作用下,两被联接件的强度条件确定如下:2d?被包容件为塑性材料时:d'-dp Pmax So.d2d?Obl被包容件为脆性材料时:Pmaxd?-d?s+式中:Os1、Ob1一分别是被包容件的屈服点d-+d?d22Pa3-d212-0和强度极限(MPa);d3+d2d21dd212.dS一安全系数,一般S-23。/3d +d4包容件为塑性材料时:Pmax ≤αs2d -d?V3d;+dO b2包容件为脆性材料时:Pmaxd2-d2S
2 max 1 1 2 2 2 s p d d d − 被联接件为塑性材料时,按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其强度;为脆性材料时,按 第一强度理论计算强度。 过盈联接 在可能的最大径向压力pman作用下,两被联接 件的强度条件确定如下: 被包容件为塑性材料时: 被包容件为脆性材料时: S p d d d b1 2 max 1 2 2 2 − 式中:σs1 、 σb1 -分别是被包容件的屈服点 和强度极限(MPa); S -安全系数,一般S=2~3。 包容件为塑性材料时: 2 2 max s2 2 4 4 3 2 − + p d d d d 包容件为脆性材料时: S p d d d d b2 2 2 max 2 4 4 3 2 − + 过盈联接7

过盈联接式中:s2、Ob2.一分别是包容件的屈服点和强度极限(MPa);S一安全系数,一般S-2~3。4.装拆压力和装配温度1)采用压入法装配时最大压入力F, = μudlpmax最大压出力F=(1.3~1.5) F2)采用胀缩法装配时max +Aot =toα,d×103被包容件的冷却温度max +Aotz =to +包容件的加热温度α,d×103式中:to一装配环境的温度(℃);Ao一最小装配间隙(um);α1、α2一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查表6一2
式中:σs2 、σb2 -分别是包容件的屈服点和强度极限(MPa); S -安全系数,一般S=2~3。 过盈联接 4. 装拆压力和装配温度 1)采用压入法装配时 最大压入力 i max F = πdlp 3 1 max 0 1 0 10 + = − d t t 最大压出力 o 5 i F = (1.3~1. )F 2)采用胀缩法装配时 被包容件的冷却温度 3 2 max 0 2 0 10 + = + d t t 包容件的加热温度 式中:t0 -装配环境的温度(℃); Δ0-最小装配间隙(μm); α1 、α2 -分别是被包容件和包容件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查表6-2。 过盈联接8

S 6-2 弓弹性环联接弹性环联接:靠具有圆锥形结合面的内、外弹性钢环挤紧在轴与轮毂之间构成的可拆联接,装配时,使各结合面相互压紧,并产生径向压力,工作中,靠由此产生的摩擦力传递外载荷。优点:装拆容易,装配中不会损伤接合面;可多次重复使用;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低缺点:结构比较复杂,沿轴向和径向占用空间比较大。弹性环对数一般不超过4对。单向压紧:分为:双向压紧:弹性环对数一般不超过8对
§6-2 弹性环联接 弹性环联接 :靠具有圆锥形结合面的内、外弹性 钢环挤紧在轴与轮毂之间构成的可拆联接。 装配时,使各结合面相互压紧,并产生径向压力, 工作中,靠由此产生的摩擦力传递外载荷。 优点:装拆容易,装配中不会损伤接合面;可多次重 复使用;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低。 缺点:结构比较复杂,沿轴向和径向占用空间比 较大。 分为: 单向压紧: 双向压紧: 弹性环对数一般不超过4对。 弹性环对数一般不超过8对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5章 键、花键、销联接.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8章 齿轮传动.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9章 蜗杆传动.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链传动.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1章 轴.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2章 滚动轴承.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4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5章 弹簧.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3章 滑动轴承.ppt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1、1.2 课程简介、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3、2.4、2.5 受变幅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1、2.2 概述、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3.3、3.2、3.4 摩擦、磨损和润滑基础.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4.3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5.1、5.2、5.3键、花键、销.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4.4螺栓组受力分析.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4.1、4.2螺纹、螺纹联接.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7.3、7.4、7.5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8.1、8.2、8.3概述、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6.1、6.2概述、圆柱面过盈联接的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7章 带传动.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4章 螺纹联接.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3章 摩擦、磨损、润滑.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1章 机械设计总论.ppt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2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ppt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ine-Made Technology Foundation.pdf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机构的结构理论.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常用的分析方法.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空间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矩阵方法.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特性.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平面运动几何学.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平面刚体引导的机构综合.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机构动力学的基础知识.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机构的平衡方法.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机械人与机械臂的机构学分析.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1 主减速器总成参数测试与振动分析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2 主减速器主动齿轮支撑轴承预紧力的分析与应用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3 汽车钢板弹簧轻量化设计与仿真分析.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4 传动轴与后桥耦合振动研究与应用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5 后桥主减速器主被齿轮安装距分析与应用.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