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章 体育科学

第六章体育科学【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掌握体育科学的概念、属性、体系及学科分类,明确现代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教学重点】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教学难点】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新知识点】体育科学的概念、属性;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现代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及讨论等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科学、体育与体育科学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谓的体育现象,包括一切体育活动过程,不论是竞技运动,或是身体锻炼、身体娱乐,都在研究之列。体育规律包括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所谓体育内部的规律,是指体育运动本身的规律。所谓体育外部规律,是指体育与其它社会现象乃至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规律。二、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体育科学的萌芽早在公元前6一3世纪,古希腊的阿尔克梅翁、希罗费罗等人就进行过人体解部,试图揭开人体构成和健康的奥秘。中国战国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对人体运动和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作了探索,也有许多关
第六章 体育科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掌 握体育科学的概念、属性、体系及学科分类,明确现代体育科学的 三维视角。 【教学重点】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 【教学难点】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 【新知识点】体育科学的概念、属性;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现代体育科 学的三维视角;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及讨论等 方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科学、体育与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谓的体育现 象,包括一切体育活动过程,不论是竞技运动,或是身体锻炼、身体娱乐,都在 研究之列。体育规律包括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所谓体育内部的规律,是指体育 运动本身的规律。所谓体育外部规律,是指体育与其它社会现象乃至与整个社会 的关系的规律。 二、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体育科学的萌芽 早在公元前 6—3 世纪,古希腊的阿尔克梅翁、希罗费罗等人就进行过人体 解剖,试图揭开人体构成和健康的奥秘。中国战国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和《吕 氏春秋》等著作中,对人体运动和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作了探索,也有许多关

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精辟论述。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治心灵”和三育的思想。古罗马医学家盖仑就运动和营养对健康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体育应培养人体协调、匀称、健康,并使人快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为人体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医学、教育学、历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如意大利医生美尔库里亚利斯在1569年出版的《体操术》中,既介绍了古希腊体育目的和手段,也讨论其医学效果和用途。阿拉伯医学家伊本·希纳的《医典》,第一个科学地论述了锻炼和身体练习的作用和方法,17世纪前,长期被作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苏联学者认为他是“医疗体育和医务监督、体育理论和体育方法学的奠基人”。(二)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17—18世纪,人们主要从哲学和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体育,当时体育是几乎所有知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出现了不少学校体育的专门论著。如德国学者古茨穆茨的《青年体操》、瑞典学者林的《体操的一般原理》、俄国学者列斯加夫持的《学龄儿童体育入门》等。总之,这一时期学校体育论著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奠定了体育的组织、手段、教材体系的基本内容,形成较完整的体育理论体系。到19世纪,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为探索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学家们开始运用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与方法来观察、探究和认识体育运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新的体育观与体育科学体系。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已初露端倪,并且出版了一些专著。从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近代体育科学体系逐渐形成。北欧国家在1911年成立了国际性的体育学会,德国在1912年成立运动医学学会:法国1921年成立运动医学协会;日本在1924年成立国立体育研究
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精辟论述。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从教育的角 度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和三育的思想。古罗马医学家盖 仑就运动和营养对健康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体育应培养人体协调、匀称、 健康,并使人快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为人体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用医学、教育学、历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如意大利医生美尔库里 亚利斯在 1569 年出版的《体操术》中,既介绍了古希腊体育目的和手段,也讨 论其医学效果和用途。阿拉伯医学家伊本·希纳的《医典》,第一个科学地论述 了锻炼和身体练习的作用和方法,17 世纪前,长期被作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 苏联学者认为他是“医疗体育和医务监督、体育理论和体育方法学的奠基人”。 (二)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 17—18 世纪,人们主要从哲学和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体育,当时体育是几乎 所有知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出现了不少学校体育的专门论著。如德国 学者古茨穆茨的《青年体操》、瑞典学者林的《体操的一般原理》、俄国学者列 斯加夫持的《学龄儿童体育入门》等。总之,这一时期学校体育论著确立了体育 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奠定了体育的组织、手段、教材体系的基本内容,形成较 完整的体育理论体系。 到 19 世纪,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为探索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强大的 武器。科学家们开始运用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与方法来观察、探究和认识体育运 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新的体育观与体育科学体系。运动医学、运 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已初露端倪,并且出版了一些专著。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近代体育科学体系 逐渐形成。北欧国家在 1911 年成立了国际性的体育学会,德国在 1912 年成立运 动医学学会;法国 1921 年成立运动医学协会;日本在 1924 年成立国立体育研究

所。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的成立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1928年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成立,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期间举行了第一次国际运动医学讨论会,来自20个国家的281名学者首次对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评测和研究。这些都标志着体育科学开始摆脱依附于其它学科生存发展的状况,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三)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也突飞猛进,体育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局面,科学化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总起来看,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文高度综合的趋势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所谓学科分化,表现为把科学知识的个别分支分离出去,使之成为具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例如,从原来的体育理论中,分化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从体育社会学中分化出体育伦理学,从运动医学中分化出运动营养学。所谓学科综合,一般指在科学分化基础上,由于认识到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必然联系及其共有特征,由此又形成一些具有新质,且内涵更大的学科。例如体育测量学即是在人体测量学、体育统计学、评价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学科。运动训练学也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因为要研究运动训练这一现象,涉及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医学、生物力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运动训练学正是综合这些学科而形成的。2、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完善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一些已经形成的学科由于采用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在一些新的领域获
所。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的成立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1928 年国 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成立,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期间举行了第一次国际运动医学讨 论会,来自 20 个国家的 281 名学者首次对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进行了系统的科 学评测和研究。这些都标志着体育科学开始摆脱依附于其它学科生存发展的状 况,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也突飞猛进,体育的 发展也出现新的局面,科学化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总起来看,现 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1、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所谓学科分化, 表现为把科学知识的个别分支分离出去,使之成为具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研究 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例如,从原来的体育理论中,分化出体育概 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从体育社会学中分化出体育伦理学,从运 动医学中分化出运动营养学。所谓学科综合,一般指在科学分化基础上,由于认 识到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必然联系及其共有特征,由此又形成 一些具有新质,且内涵更大的学科。例如体育测量学即是在人体测量学、体育统 计学、评价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学科。运动训练学也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因 为要研究运动训练这一现象,涉及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医学、 生物力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运动训练学正是综合这些学科而形成的。 2、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完善 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和方 法,一些已经形成的学科由于采用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在一些新的领域获

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加快了自我更新和完善的步伐。例如,50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运用肌肉组织活检、电子显微镜、超微量测定等现代技术,对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功能和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把运动生理学推向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今天,从CT断层扫描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用又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对运动机理认识的深度。从70年代起,美国就将电子计算机和高速摄影机用于运动研究和训练,并且成立了计算机生物力学公司,使美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美国铁饼运动员马克·威尔金斯在1976年奥运会前的最好成绩是66.78米,后来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艾里尔博士研制了一种专门指导投掷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运动员的连续运动过程,并迅速进行数据处理,用图像反映出铁饼出手后几秒钟内的运动轨迹和状态显示出加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还能将实际参数与计算机的优化数据进行比较,以指导运动员及时改进动作,进而提高成绩。田径教练利用这套系统对威尔金斯的动作进行了会诊,得到的反馈信息发现:威尔金斯在铁饼出手之前不但没有刹住膝盖,反而像弹簧一样动了一下,从而失去了一部分本应传递到铁饼的力。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艾里尔博士就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不动膝盖的威尔金斯,证明其成绩至少还能提高3米。后来威尔金斯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训练,一个月以后克服了技术上的缺陷,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竟以70.86米刷新了69.18米的世界记录。3、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50年代以来,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经历了由学科理论建设和分科研究为主转尚重点为体育实践服务的过程。无其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间体育竞争愈演愈烈,体育科研越来越关注如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问题,并将之放在重要位
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加快了自我更新和完善的步伐。例如,50 年代以 来,运动生理学运用肌肉组织活检、电子显微镜、超微量测定等现代技术,对肌 纤维超微结构的功能和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把运动生 理学推向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今天,从 CT 断层扫描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用, 又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对运动机理认识的深度。从 70 年代起,美国就将电子计算 机和高速摄影机用于运动研究和训练,并且成立了计算机生物力学公司,使美国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也日 益广泛。例如:美国铁饼运动员马克·威尔金斯在 1976 年奥运会前的最好成绩 是 66.78 米,后来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艾里尔博士研制了一种专门指导投掷运 动员进行训练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运动员的连续运动过 程,并迅速进行数据处理,用图像反映出铁饼出手后几秒钟内的运动轨迹和状态, 显示出加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还能将实际参数与计算机的优化 数据进行比较,以指导运动员及时改进动作,进而提高成绩。田径教练利用这套 系统对威尔金斯的动作进行了会诊,得到的反馈信息发现:威尔金斯在铁饼出手 之前不但没有刹住膝盖,反而像弹簧一样动了一下,从而失去了一部分本应传递 到铁饼的力。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艾里尔博士就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不动膝盖的 威尔金斯,证明其成绩至少还能提高 3 米。后来威尔金斯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训 练,一个月以后克服了技术上的缺陷,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竟以 70.86 米 刷新了 69.18 米的世界记录。 3、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 50 年代以来,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经历了由学科理论建设和分科研究为主, 转向重点为体育实践服务的过程。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间体育竞争 愈演愈烈,体育科研越来越关注如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问题,并将之放在重要位

置。一些国家还从科研组织形式上,保证与训练实践相结合,为训练服务。另万面,面对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大众体育,体育科研也倾注了许多力量。如美国有专门从事群众体育锻炼研究的库珀研究所,日本有体育科学中心运动处方委员会等。近年来,国际运动医学界在研究通过体育锻炼防治人类两大威胁一一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方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三、体育科学的属性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个体通过身体锻炼、运动训练等形式,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规律,还包括体育运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事业的运行机制等社会性问题因此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性。由于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二重性,因此,体育科学就其知识内容体系来看,是一种二元结构: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又有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四、体育科学体系(一)体育科学体系的概念体育科学体系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二)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意义1、明确体育各学科间的性质及各学科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2、建立体育科学的整体概念,把握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确定我国体育科学的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科研的选题计划和研究方向;3、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三)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
置。一些国家还从科研组织形式上,保证与训练实践相结合,为训练服务。另一 方面,面对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大众体育,体育科研也倾注了许多力量。如美 国有专门从事群众体育锻炼研究的库珀研究所,日本有体育科学中心运动处方委 员会等。近年来,国际运动医学界在研究通过体育锻炼防治人类两大威胁——心 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方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三、体育科学的属性 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个体通过身体锻炼、运动训练等形式,增强 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规律,还包括体育运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事业的运行机制等社会性问题。 因此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性。由于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具 有自然和社会的二重性,因此,体育科学就其知识内容体系来看,是一种二元结 构: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又有自然科学知识体系。 四、体育科学体系 (一)体育科学体系的概念 体育科学体系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 系。 (二)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意义 1、明确体育各学科间的性质及各学科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开辟新的研 究领域,促进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 2、建立体育科学的整体概念,把握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确 定我国体育科学的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科研的选题计划和研究方向; 3、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

1、按学科性质分类按学科性质分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主要提出了以下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胡晓风认为体育科学体系由体育社会学学科、基础学科和运动学学科3大部类组成。其中基础学科是指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体育领域里的运用:体育社会学学科主要是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学科:运动学学科主要是以人体运动这一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体育哲学是这三大部类共同的指导学科;体育情报学是体育科学3大部类共同需要的辅助工具学科。熊斗寅认为现代体育科学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1)体育自然科学类:这一类以生物科学为主、包括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形态学等,另一部分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技术动作规律的科学,如运动训练学、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还有研究人在运动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科学如运动心理学,它既有自然科学成份,又有社会心理学成份。(2)体育社会科学类:包含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两类。(3)体育管理科学类:包括与管理科学相关的学科以及带有综合性的或可为各个学科服务的学科。杨文轩在其编著的《体育原理》一书中把体育科学定位在综合科学中的人体科学范畴来划定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认为体育科学体系由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管理及交叉科学3大部类组成,这种分类力图在结构上反映体育科学体系的立体结构特征和动态开放特征。2、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分类周西宽认为根据学科研究对象与实践的距离和实用程度来划分,可将全部体育学科划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由若干学科群构成。从结构的意义上看,处于不同结构位置的各体育学科具有如下特征:
1、按学科性质分类 按学科性质分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主要提出了以下 3 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胡晓风认为体育科学体系由体育社会学学科、基础学科和运动学学科 3 大部 类组成。其中基础学科是指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体育领域里的运用;体 育社会学学科主要是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学科;运动学学科主要是以人体运动这 一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体育哲学是这三大部类共同的指导学科;体育情报学是 体育科学 3 大部类共同需要的辅助工具学科。 熊斗寅认为现代体育科学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1) 体育自然科学类:这一类以生物科学为主、包括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 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形态学等,另一部分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技术动作 规律的科学,如运动训练学、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还有研究 人在运动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科学如运动心理学,它既有自然科学成份,又有社会 心理学成份。(2)体育社会科学类:包含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两类。(3)体育 管理科学类:包括与管理科学相关的学科以及带有综合性的或可为各个学科服务 的学科。 杨文轩在其编著的《体育原理》一书中把体育科学定位在综合科学中的人体 科学范畴来划定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认为体育科学体系由运动人体科学、体育 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管理及交叉科学 3 大部类组成,这种分类力图在结构上反映 体育科学体系的立体结构特征和动态开放特征。 2、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分类 周西宽认为根据学科研究对象与实践的距离和实用程度来划分,可将全部体 育学科划分为 3 个层次,每个层次又由若干学科群构成。 从结构的意义上看,处于不同结构位置的各体育学科具有如下特征:

(1)较低层次的学科较易直接应用于体育实践中去,但应用的领域较窄。(2)较高层次的学科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并且对较低层次的学科具有指导意义。处于不同层次,但在图中位置接近的学科之间关系更为密切。(3)相同层次和相同学科群的学科之间较易互相吸收、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4)信息学科群的性质接近于第二层次学科,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5)每一个学科群内部,都还可能通过各种方式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五、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一)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主要是从人体解部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入手,这些学科为揭示体育特点和体育对人类特有的存在价值提供了生物学依据。体育的科学性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体育科学的心理学视角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体育,是研究人(包括体育锻炼参加者、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等)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研究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学规律。(3)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4)研究运动竞赛的心理状态问题。(三)体育科学的社会学视角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体育,是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从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
(1)较低层次的学科较易直接应用于体育实践中去,但应用的领域较窄。 (2)较高层次的学科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并且对较低层次的学科具有 指导意义。处于不同层次,但在图中位置接近的学科之间关系更为密切。 (3)相同层次和相同学科群的学科之间较易互相吸收、借鉴彼此的研究成 果。 (4)信息学科群的性质接近于第二层次学科,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研究不可 缺少的工具。 (5)每一个学科群内部,都还可能通过各种方式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 五、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 (一)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 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主要是从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 入手,这些学科为揭示体育特点和体育对人类特有的存在价值提供了生物学依 据。体育的科学性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体育科学的心理学视角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体育,是研究人(包括体育锻炼参加者、运动员、教 练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等)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地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 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研究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 学规律。(3)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4)研究 运动竞赛的心理状态问题。 (三)体育科学的社会学视角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体育,是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 的整体,从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

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体育问题。(2)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不同的体育形态。【课后小结】本章阐述了体育科学的概念、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体育科学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论述了体育科学的属性,从学科分类角度描述了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复习思考题】1、现代体育科学发展有哪些特征?2、为什么说体育科学具有综合科学的性质?3、按照你对体育科学体系的理解,将所学专业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进行学科分类。【参考资料】1.体育概论编写组.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叶加宝主编,体育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 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体育 问题。(2)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从社会学角 度研究不同的体育形态。 【课后小结】 本章阐述了体育科学的概念、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体育科学的生 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论述了体育科学的属性,从学科分类角度描述了体 育科学体系结构。 【复习思考题】 1、现代体育科学发展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说体育科学具有综合科学的性质? 3、按照你对体育科学体系的理解,将所学专业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进行学 科分类。 【参考资料】 1.体育概论编写组. 体育概论.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周西宽主编. 体育基本理论.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3.鲍冠文主编. 体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4.叶加宝主编. 体育概论.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杨文轩,陈琦. 体育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7.李明. 体育产业学导论.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章 体育体制.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章 体育功能.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章 体育概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章 体育目的.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体育体制.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体育手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体育过程.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体育文化.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体育科学.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体育功能.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体育概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引论.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我国体育目的.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引论.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七章 体育文化.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八章 体育体制.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六章 体育过程.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五章 体育科学.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章 体育文化.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章 体育手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体育功能.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体育目的.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引论.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体育概念.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体育文化.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体育过程.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体育手段.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体育体制.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体育科学.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体育概念.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体育目的.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体育科学.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体育体制.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体育手段.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体育功能.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体育文化.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