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体育概念

第一章体育概念第一节体育概念的演变一、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重要意义“体育”是体育工作者最常用但又最不容易搞清楚的一个概念。大家对“体育”的理解可谓是五花八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国际上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体育”概念。但是: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和一名未来的体育工作者,都应该对“体育”的概念有基本的理解。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主观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可以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①可以说,没有概念就无法思维,也不会有科学。这是因为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概念不明确,就容易把一些相临界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规律来指导实践。因此,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二)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科学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什么是体育,体育有哪些分类,哪些身体运动可以归为体育运动的范畴,哪些身体运动不能算是体育运动,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对“体育”的理解。体育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体育专业学习的“入门”知识,是表达体育思想的基本工具。如果概念不明确,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我国国际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体育情报的交换不断增加。在交流中如果没有共同的用语,没有统一的概念,这种交流必将是低效率的,甚至会发生障碍或产生误解。(三)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提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体育概念的学习,有利于我们分析体育实践问题。例如,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认为体育就是打球、跑步等运动,运动也就是体育的不乏其人;也常听人提及一些对体育的思考和疑惑。例如,运动是消耗体能的,它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什么好处呢?体育新闻为什么都是运动竞赛的新闻,运动竞赛能代表体育吗?诸如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分析?如果社会对体育没有一个基本的界定,认为只要多拿
第一章 体育概念 第一节 体育概念的演变 一、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重要意义 “体育”是体育工作者最常用但又最不容易搞清楚的一个概念。大家对“体 育”的理解可谓是五花八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国际上看,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体育”概念。但是: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和一 名未来的体育工作者,都应该对“体育”的概念有基本的理解。学习和理解体育 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主观现象,无论 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可以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①可以说,没有概念就 无法思维,也不会有科学。这是因为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 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概念不明确,就 容易把一些相临界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 规律来指导实践。因此,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 科学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什么是体育,体 育有哪些分类,哪些身体运动可以归为体育运动的范畴,哪些身体运动不能算是 体育运动,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对“体育”的理解。 体育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体育专业学习的“入门”知识,是表达体育思想的基本 工具。如果概念不明确,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我国国际体育 交往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体育情报的交换不断增加。在交流中如果没有共同的 用语,没有统一的概念,这种交流必将是低效率的,甚至会发生障碍或产生误解。 (三)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提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体育概念的学习,有利于我们分析体育实践问题。例如,在我们的生活周围, 认为体育就是打球、跑步等运动,运动也就是体育的不乏其人;也常听人提及一 些对体育的思考和疑惑。例如,运动是消耗体能的,它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 什么好处呢?体育新闻为什么都是运动竞赛的新闻,运动竞赛能代表体育吗?诸如 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分析?如果社会对体育没有一个基本的界定,认为只要多拿

几枚金牌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价值观显然会影响体育的科学化发展,会影响体育的社会地位。类似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体育概念来思考、分析和判断。因此,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是提高分析问题和研究能力的重要前提。总之,要准确表达对体育的见解及研究成果,就必须研究清晰、规范的体育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体育概念认识的准确与否,反映了一个人体育思想水平的高低。对体育概念的学习、研究,反映了体育人对体育本质、规律的探索和对体育科学的追求。所以说,学习、研究体育概念能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体育学科建设,能不断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有利于人们表达体育思想,形成个人体育观,促进国际间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二.近现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体育概念的出现晚于体育的产生。古代中国的强身健体活动,如导引、养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活动。古希腊、古罗马也盛行以养生健身为目的实践活动,其内涵与体育相同,但那时还没有“体育”一词及概念。直到18世纪60年代,“体育”一词才在法国出现。1762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1712-1778)的名著《爱弥尔》(Emile),其中百“体育”(edueationphysique)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随后德国、英国等国纷纷启用卢梭的“体育”一词。德国顾兹姆茨于1793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使用了“身体的教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运动”这样一个概念。19世纪后,“体育,一词已成为专门术语出现在体育著作中。1838年,法国体育家阿摩罗什(1770-1848)出版了《体育概论,体操与道德》一书,书中把“体育”、“体操”作为两个概念使用。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20-1903)于1854年发表以《体育》(PE)为题的论文;英国体育家、人体测量学的祖麦克拉仁(1820-1884)于1867年出版《体育的体系》。在日本,将“体育”作为新词由近藤镇三首创。他于1876年(明治九年)3月在《文部省杂志》第6号上第一个使用了“体育”这个词。1882年,横并琢磨出版了他的《体育学》一书。1886年“大阪体育会”,成立。同年,近藤镇三又在日本《教育杂志》第52号、《教育新志》第7号上连续使用“体育”一词。到了1887年,“体育”,这个词在日语中固定下来,并逐渐为一般人接受
几枚金牌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价值观显然会影响体育的科学化发展,会影响 体育的社会地位。类似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体育概念来思考、分析 和判断。因此,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是提高分析问题和研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总之,要准确表达对体育的见解及研究成果,就必须研究清晰、规范的体育 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体育概念认识的准确与否,反映了一个人体育思想水 平的高低。对体育概念的学习、研究,反映了体育人对体育本质、规律的探索和 对体育科学的追求。所以说,学习、研究体育概念能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促 进体育学科建设,能不断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有利于人们表达体育思想,形成 个人体育观,促进国际间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 二.近现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 体育概念的出现晚于体育的产生。古代中国的强身健体活动,如导引、养生、 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活动。古希腊、古罗 马也盛行以养生健身为目的实践活动,其内涵与体育相 同,但那时还没有“体 育”一词及概念。 直到 18 世纪 60 年代,“体育”一词才在法国出现。1762 年,法国出版了 教育家卢梭(1712-1778)的名著《爱弥尔》(Emile),其中百“体育”(edueation physique)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随后德国、英国等国纷纷启 用卢梭的“体育”一词。 德国顾兹姆茨于 1793 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使用了“身体的教育” 和“属于教育的身体运动”这样一个概念。19 世纪后,“体育,一词已成为专 门术语出现在体育著作中。1838 年,法国体育家阿摩罗什(1770-1848)出版了 《体育概论,体操与道德》一书,书中把“体育”、“体操”作为两个概念使用。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20-1903)于 1854 年发表以《体育》(PE)为题的论文; 英国体育家、人体测量学的鼻祖麦克拉仁(1820-1884)于 1867 年出版《体育的 体系》。 在日本,将“体育”作为新词由近藤镇三首创。他于 1876 年(明治九年)3 月在《文部省杂志》第 6 号上第一个使用了“体育”这个词。1882 年,横井琢 磨出版了他的《体育学》一书。1886 年“大阪体育会”,成立。同年,近藤镇 三又在日本《教育杂志》第 52 号、《教育新志》第 7 号上连续使用“体育”一词。 到了 1887 年,“体育’’这个词在日语中固定下来,并逐渐为一般人接受

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身体的教育”,是近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在洋务运动(1860-1890)中曾从外国引进来“体操”一词(在军事学堂中先后开设体操课)。“体操”传人我国后,一度同“体育”,并用,两者概念几乎相等。直到1923年,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才正式将“体操科”改称为“体育科”,“体育”,与“体操”自此代表不同的含义。之后,“体育,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影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原来作为学校的身体教育的范畴。60年代后,国际体育界开始高度关注体育概念的研究,正式成立了“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第一次举行了以讨论体育基本概念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体育和竞技运动(sport)的观点,但至今仍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1980年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把体育概念列为驱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可见,对体育概念问题的研究,是国际体育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时断时续,体育界曾有过几次大的讨论,例如体育与运动的区分与统一性、体育属性问题、体育科学体系问题等。体育概念一直是探讨的焦点,但直至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布,我们仍然未能明确体育的几个概念。就体育的概念来看,理解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窄,认为体育就是“学校体育”、“身体的教育”;二是偏大,认为竞技运动、娱乐休闲都是体育,好像体育无所不包。事实上,对体育过窄或过宽的理解都是不妥的。在特定条件下,竞技运动是体育、休闲是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这是可以的。但是,从物质的规定性来看,不能把体育、运动、竞技运动、娱乐、休闲混淆起来,体育与竞技运动、娱乐休闲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三。中、日、美等几个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世界各国对体育的理解各不一样。这一点可从日本著名学者前川峰雄所著的《体育原理》中反映出来。在这本书中,前川峰雄列举了欧美学者的观点。欧美学者多理解体育是一种“活动”,且不将体育与“sport”严格区分开来。在日本,关于体育有多种解释:①身体教育论,即体育这个术语在明治(1868-1911)
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是 19 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身体 的教育”,是近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在洋务运动(1860-1890)中曾从 外国引进来“体操”一词(在军事学堂中先后开设体操课)。“体操”传人我国 后,一度同“体育’’并用,两者概念几乎相等。直到 1923 年,北洋政府“新 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才正式将“体操 科”改称为“体育科”,“体育”,与“体操”自此代表不同的含义。之后,“体 育’’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体 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影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原来作为学校的身体 教育的范畴。60 年代后,国际体育界开始高度关注体育概念的研究,正式成立 了“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第一次举行了以讨论体育基本概念为主题的国 际学术会议。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体育和竞技运动(sport) 的观点,但至今仍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1980 年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把体育 概念列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可见,对体育概念问题的研究,是国际体育 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 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时断时续,体育界曾有过几次大的讨论,例如体育与 运动的区分与统一性、体育属性问题、体育科学体系问题等。体育概念一直是探 讨的焦点,但直至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布,我们仍然未能明确 体育的几个概念。就体育的概念来看,理解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窄,认 为体育就是“学校体育”、“身体的教育”;二是偏大,认为竞技运动、娱乐休 闲都是体育,好像体育无所不包。事实上,对体育过窄或过宽的理解都是不妥的。 在特定条件下,竞技运动是体育、休闲是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这是可以的。 但是,从物质的规定性来看,不能把体育、运动、竞技运动、娱乐、休闲混淆起 来,体育与竞技运动、娱乐休闲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 中、日、美等几个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 世界各国对体育的理解各不一样。这一点可从日本著名学者前川峰雄所著的 《体育原理》中反映出来。在这本书中,前川峰雄列举了欧美学者的观点。欧美 学者多理解体育是一种“活动”,且不将体育与“sport”严格区分开来。在日 本,关于体育有多种解释:①身体教育论,即体育这个术语在明治(1868-1911)

后期以来,是指“三育主义”基础上的身体教育以及实践;②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即体育是通过运动和卫生的实践以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1947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的领域;③增强体力论,即体育不仅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且还能促进身体各机能的提高,应把体力培育作为体育的基础。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很有必要对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体育概念作个比较,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观点,进而深化体育研究,促进体育观的更新。(一)中国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多年来存在分歧,几乎没有权威的解释。在众多对体育概念的表述中,苏竞存先生对体育及其有关概念的见解具有典型意义。苏竞存先生用了两个概念:一是体育(PE),二是运动(sport)。他认为,体育是根据人体适应与变化的自然规律,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运动(sport)是指用来体力游戏娱乐的身体运动,包括竞技性的和非竞技性的运动。有些运动被认为是具有观赏性的技艺。运动是人类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与体育有密切关系;很多运动被用来作为体育的手段,这些属于体育活动;而纯粹为了玩乐的游戏运动可能有害于健康,这就不能说是体育活动。舞蹈、杂技运动在用来作为体育手段时,属于体育活动。舞蹈演员表演舞蹈,杂技演员表演杂技,他们在做这些运动的同时,客观上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但他们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而是为了表现这些运动技艺,供人们欣赏,因此,这些是艺术,而不是体育。所以,不能认为凡是运动就是体育。将体育与运动区别一下,并不是要排运动,而是更加有利于运动事业的发展。(二)日本日本在1868年(明治初年)使用“体操”一词,它来自欧洲的“gymnastics”,译成“体术”、“体学”、“锻炼法”,1873年统一命名为“体操”。学校中的课程命名为“体操科”,后来传人中国。1876年,日本学者近藤镇三在《独逸教育论抄》中将“身体教育”译成“体育”,从此正式使用“体育”这一词。日本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的体育名词是比较清晰的,但从社会上流传使用的情况看,有混淆不清的现象。日本存在着上位概念、下位概念之说。岸野雄三将身体教育放在“身体文化》
后期以来,是指“三育主义”基础上的身体教育以及实践;②通过身体活动的教 育,即体育是通过运动和卫生的实践以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1947 年公布的《学 习指导要领》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的领域;③增强体力论,即体育 不仅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且还能促进身体各机能的提高,应把体力培育作为 体育的基础。 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很有必要对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体育概念作个 比较,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观点,进而深化体育研究,促进体育观的更新。 (一)中国 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多年来存在分歧,几乎没有权威的解释。在众多对体 育概念的表述中,苏竞存先生对体育及其有关概念的见解具有典型意义。苏竞存 先生用了两个概念:一是体育(PE),二是运动(sport)。他认为,体育是根据 人体适应与变化的自然规律,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 健康的科学方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运动(sport)是指用来体力游 戏娱乐的身体运动,包括竞技性的和非竞技性的运动。有些运动被认为是具有观 赏性的技艺。运动是人类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与体育有密切关系;很多运动被 用来作为体育的手段,这些属于体育活动;而纯粹为了玩乐的游戏运动可能有害 于健康,这就不能说是体育活动。舞蹈、杂技运动在用来作为体育手段时,属于 体育活动。舞蹈演员表演舞蹈,杂技演员表演杂技,他们在做这些运动的同时, 客观上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但他们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而是 为了表现这些运动技艺,供人们欣赏,因此,这些是艺术,而不是体育。所以, 不能认为凡是运动就是体育。将体育与运动区别一下,并不是要排斥运动,而是 更加有利于运动事业的发展。 (二)日本 日本在 1868 年(明治初年)使用 “ 体 操 ” 一词,它来自欧洲的 “gymnastics”,译成“体术”、“体学”、“锻炼法”,1873 年统一命名为 “体操”。学校中的课程命名为“体操科”,后来传人中国。1876 年,日本学 者近藤镇三在《独逸教育论抄》中将“身体教育”译成“体育”,从此正式使用 “体育”这一词。日本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的体育名词是比较清晰的,但从社会上 流传使用的情况看,有混淆不清的现象。 日本存在着上位概念、下位概念之说。岸野雄三将身体教育放在“身体文化>

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的模式里,而近藤镇三的排法则是“身体文化》身体运动体育”。松田岩男反对这样的分析,他认为这没有满足“各种概念都处在同一范畴内方可成立”的逻辑。从日本文部省的名称机构来看,“体育”是作为大概念处理的。直辖文部大臣的有秘书长、政务次官、事务次官3个机构。事务次官主管7个局:大臣官房、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育助成局、高等教育局、学术国际局、社会教育局、体育局。此外,设专人管理国立学校(主要是大学)及研究机关,体育局下设4个课(处):体育课、竞技体育课、学校保健课、学校给食课。从机构名称看,体育局的体育是大范围的体育,体育课的体育是小范围的体育。(三)美国美国在体育概念方面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传统。各大学及各大学学者在使用有关名词概念时也只能代表本单位的观点,很难说谁的观点是典型的“美国概念”。例如,美国各大学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名称上的差异就很大(表1一1),美国这种多名称共存的现象说明,在美国有关“体育”的上位概念没有明确划分。有时physicaleducation是上位概念,有时sport是上位概念,有时将两者放在一起作为上位概念,这实际上是没有上位概念。亚瑟·斯廷豪斯博士认为,体育是以适当和适量的身体活动为方法,使人格、个性得到训练的一种体能教育。他强调体育不是指任何一项运动、表演或竞赛,身体活动只是一种方法,完整的身体锻炼计划应从小到80-100岁,更重要的是0-6岁儿童的身体锻炼。体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认清体育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并将这些贡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所有民众宣传。美国百科全书对体育等有关概念的解释是较为准确的。它指出,体育(physicaleducation)是关于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包括人体生理功能、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的研究。当儿童学会基本的有助于身体发展的运动方式后,这一教育过程就得开始,并在儿童后期掌握复杂一些的运动方法的过程中持续进行。体育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要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以帮助制定一种最适宜的身体运动标准。这种标准能够保证体质增强和终身受益。为了达到体育预定的目标,就必须要寻求适合不同个体的身体运动标准。要找到这个标准,关键在于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明确认识身体运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关于sports,美国百科全书有明确的论述,认为运动(sports)指着重于
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的模式里,而近藤镇三的排法则是“身体文化>身体运动> 体育”。松田岩男反对这样的分析,他认为这没有满足“各种概念都处在同一范 畴内方可成立”的逻辑。 从日本文部省的名称机构来看,“体育”是作为大概念处理的。直辖文部大 臣的有秘书长、政务次官、事务次官 3 个机构。事务次官主管 7 个局:大臣官房、 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育助成局、高等教育局、学术国际局、社会教育局、体育局。 此外,设专人管理国立学校(主要是大学)及研究机关,体育局下设 4 个课(处): 体育课、竞技体育课、学校保健课、学校给食课。从机构名称看,体育局的体育 是大范围的体育,体育课的体育是小范围的体育。 (三)美国 美国在体育概念方面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传统。各大学及各大学学者在使用 有关名词概念时也只能代表本单位的观点,很难说谁的观点是典型的“美国概 念”。例如,美国各大学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名称上的差异就很大(表 1—1), 美国这种多名称共存的现象说明,在美国有关“体育”的上位概念没有明确划 分。有时 physical education 是上位概念,有时 sport 是上位概念,有时将两 者放在一起作为上位概念,这实际上是没有上位概念。亚瑟·斯廷豪斯博士认为, 体育是以适当和适量的身体活动为方法,使人格、个性得到训练的一种体能教育。 他强调体育不是指任何一项运动、表演或竞赛,身体活动只是一种方法,完整的 身体锻炼计划应从小到 80-100 岁,更重要的是 0-6 岁儿童的身体锻炼。体育工 作者的任务是:认清体育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并将这些贡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 所有民众宣传。 美国百科全书对体育等有关概念的解释是较为准确的。它指出,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是关于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包括人体生理功能、 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的研究。当儿童学会基本的有助于身体发展的运动方式 后,这一教育过程就得开始,并在儿童后期掌握复杂一些的运动方法的过程中持 续进行。体育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要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以帮助制定一种最适宜 的身体运动标准。这种标准能够保证体质增强和终身受益。为了达到体育预定的 目标,就必须要寻求适合不同个体的身体运动标准。要找到这个标准,关键在于 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明确认识身体运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关于 sports,美国百科全书有明确的论述,认为运动(sports)指着重于

提高身体技能和力量等各项素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其范围很广,包括个人竞技运动和集体竞技运动。有组织的竞技运动常要具备一套含不同项目和特点的规则。现代业余竞技基本上倾向于竞技运动参与者的休闲,而职业竞技则是为了让观众饱赏眼福,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表1一1美国大学体育院系命名情况统计数量/所体育院系名称健康、体育、娱乐1614体育11健康、体育6健康3健康科学2健康、体育、娱乐、舞蹈2竞技(athletics)2身体运动学(kinesiology)2人类行为(performance)2娱乐教育2娱乐、休闲、消遣服务2健康、体育、舞蹈(四)结论通过对中、日、美等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世界范围看,还没有关于体育内涵的统一的、规范性的表述方式。各国对体育内涵的规定,要根据其国情特点、文化背景去理解,国际上并没有统一要求,实际上也做不到。2.关于体育属性或体育概念的外延表述,也是各见其殊。各国基本上都把体育的各种活动或表现形式视为“文化”,有的说是“社会文化”,有的说是“民族文化”。3.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及社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体育工作者应全面、辩证地观察体育,才能更清楚认识体育的本质
提高身体技能和力量等各项素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其范围很广,包括个人竞技 运动和集体竞技运动。有组织的竞技运动常要具备一套含不同项目和特点的规 则。现代业余竞技基本上倾向于竞技运动参与者的休闲,而职业竞技则是为了让 观众饱赏眼福,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 表 1 一 l 美国大学体育院系命名情况统计 体育院系名称 数量/所 健康、体育、娱乐 16 体育 14 健康、体育 11 健康 6 健康科学 3 健康、体育、娱乐、舞蹈 2 竞技(athletics) 2 身体运动学(kinesiology) 2 人类行为(performance) 2 娱乐教育 2 娱乐、休闲、消遣服务 2 健康、体育、舞蹈 2 (四)结论 通过对中、日、美等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世界范围看,还没有关于体育内涵的统一的、规范性的表述方式。各 国对体育内涵的规定,要根据其国情特点、文化背景去理解,国际上并没有统一 要求,实际上也做不到。 2.关于体育属性或体育概念的外延表述,也是各见其殊。各国基本上都把 体育的各种活动或表现形式视为“文化”,有的说是“社会文化”,有的说是 “民族文化”。 3.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及社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 观察体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体育工作者应全面、辩证地观察体育,才能更清 楚认识体育的本质

第二节体育的基本概念一、体育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法则确定体育概念,一般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按照逻辑学的规范来展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质。在体育科学领域里应用逻辑学这一工具,能够有效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体育客观规律的能力。逻辑学对概念的确定、定义与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辨析体育概念问题和正确界定体育概念。(一)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①概念明确,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才能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概念与语词关系密切。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概念的产生、存在、交流和表达,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词。语词具有民族性,对于同一概念,不同的民族可以用不同的语词去表达。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二)确定概念的方法一一下定义如何用精确的语词表达准确的概念?这就要靠定义。所谓定义,是指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②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明确了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用得是否明确都可以用定义来检查。定义一般由被定义概念(指被揭示其内涵的那个概念)、定义概念(指用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和定义联项(指用来联合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组成。在这里,还要弄清楚上位概念(属概念)和下位概念(种概念)。上位概念指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大的概念:种概念和属概念相对,指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小的概念。学生与大学生、工业与轻工业中,学生、工业是属概念。下定义,最基本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概念是从属加种差定义中派生出来的。属加种差定义的形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第二节 体育的基本概念 一、体育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法则 确定体育概念,一般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按照逻辑学的规范来展开。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质。在体育科学领域里应用逻辑学 这一工具,能够有效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体育客观规 律的能力。逻辑学对概念的确定、定义与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 辨析体育概念问题和正确界定体育概念。 (一)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①概念明确, 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才能合乎逻 辑地进行推理。 概念与语词关系密切。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方式。 任何概念的产生、存在、交流和表达,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词。语词具有民族性, 对于同一概念,不同的民族可以用不同的语词去表达。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 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二)确定概念的方法——下定义 如何用精确的语词表达准确的概念?这就要靠定义。所谓定义,是指对于一 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②定义是明确 概念内涵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明确 了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用得是否明确都可以用定义来检查。 定义一般由被定义概念(指被揭示其内涵的那个概念)、定义概念(指用以 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和定义联项(指用来联合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 组成。在这里,还要弄清楚上位概念(属概念)和下位概念(种概念)。上位概 念指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大的概念;种概念和属概念相对,指具 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小的概念。学生与大学生、工业与轻工业中, 学生、工业是属概念。 下定义,最基本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概念是从属加种差定义中派生出 来的。属加种差定义的形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被定义项 = 种差 + 邻近属概念

上述公式中,种差加上邻近属概念等于定义项。定义项揭示了被定义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共有本质属性和特有本质属性的统一,邻近属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共有本质属性,种差反映了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邻近属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并不一定是最近的属概念。选择种差应考虑两个要求:①运用种差把被定义概念与邻近属概念中的其他种概念区别开来;②运用种差增加邻近属概念的内涵以缩小邻近属概念的外延,使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之间具有全同关系。(三)定义的步骤1.首先找出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被定义对象的属。如体育的属是文化活动,轻工业的属是工业。2.找出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与其他种的差别(种差),如体育在教育及文化活动这个属里与德育、智育的差别,与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别:轻工业在工业这个属里与重工业的差别。3.把属和种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义的概念。(四)定义的规则1:定义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要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错误。如娱乐体育是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2.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错误。如体育是对人身体、智力、品德进行的教育。3.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应包含否定概念。如体育不是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4.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的概念或语词。如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二、体育概念的定义给体育概念下定义是对体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在体育界,关于体育的定义多种多样,较有代表性的是“狭义体育”、“广义体育”两种定义。传统的“狭义体育”、“广义体育”定义都有偏颇之处。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而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统一体;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运动(包含竞技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可以是体育的范畴。(一)“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
上述公式中,种差加上邻近属概念等于定义项。定义项揭示了被定义项所反 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共有本质属性和特有本质属性的统 一,邻近属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共有本质属性,种差反映了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 邻近属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并不一定是最近的属概念。选择种差应考虑两个要求: ①运用种差把被定义概念与邻近属概念中的其他种概念区别开来;②运用种差增 加邻近属概念的内涵以缩小邻近属概念的外延,使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之间具有全 同关系。 (三)定义的步骤 1.首先找出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被定义对象的属。 如体育的属是文化活动,轻工业的属是工业。 2.找出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与其他种的差别(种差),如体育在教育及文化 活动这个属里与德育、智育的差别,与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别;轻工业在工 业这个属里与重工业的差别。 3.把属和种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义的概念。 (四)定义的规则 1.定义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要 犯“循环定 义”或“同语反复”错误。如娱乐体育是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 2.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错误。如体 育是对人身体、智力、品德进行的教育。 3.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应包含否定概念。如体育不是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 4.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的概念或语词。如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 二、体育概念的定义 给体育概念下定义是对体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在体育界,关于体育的定 义多种多样,较有代表性的是“狭义体育”、“广义体育”两种定义。传统的“狭 义体育”、“广义体育”定义都有偏颇之处。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种 广义理解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而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的统一体;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 运动(包含竞技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可以是体育的范畴。 (一)“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

体育的属概念有很多,体育可以是教育过程,也可以是文化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活动。从准确说明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文化活动”作为体育概念的邻近属概念,是比较合适的。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改善生活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说明,体育不再局限于教育这一规范的国际法规中是显而易见的。《国际体育运动究章》第二条明确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就个人来说,体育运动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使人能克服现代生活的弊病。就社会来说,体育运动能丰富社会交往和培养公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运动本身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是必要的。”不言而喻,体育不仅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更要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可以说“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并非体育的直接(邻近)属概念。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糊,一般认为“本职工作以外的集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照此理解,本职工作不属于社会活动,个人活动亦不属于社会活动,但体育既可以是本职工作,也可以是个人活动。所以,用“社会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来给体育下定义,是不妥当的。在说明体育属概念的同时,有必要对两种不合适的观点作个评价。1.单纯以教育作为体育上位概念偏窄由于传统观念的作怪,人们常把教育局限在学校教育层面。受此影响,人们自然也就常常把体育局限在学校体育阶段。这种观念显然是过时的。当代教育已经朝着终身化、学习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体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有人断言,体育突破了教育学原理,超越了教育范畴,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过程,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这种分析是有高度的。对于教育,要避免将德、智、体和身心人为割裂开来的误区。德育、智育、体育,“犹如金字塔之有三面,而非鼎之有三足”。德、智、体分工的绝对化,使体育走了弯路,人们不去研究和充分发挥体育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价值,而将体育与“体”、“身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忽视了人”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或者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体育变成了强迫式的训练,从本质上丧失了它的教育功能。将教育分为德、智
体育的属概念有很多,体育可以是教育过程,也可以是文化活动,还可以是 社会活动。从准确说明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文化活动” 作为体育概念的邻近属概念,是比较合适的。 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改善生活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这说明,体育不再局限于教育这一规范的国际法规中是显而易见的。《国际体育 运动宪章》第二条明确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 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就个人来说,体育运动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使人能克 服现代生活的弊病。就社会来说,体育运动能丰富社会交往和培养公正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但对运动本身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是必要的。”不言而喻, 体育不仅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更要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可以说“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并非体育的直接(邻近)属概 念。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糊,一般认为“本职工作以外的集体 活动是社会活动”。照此理解,本职工作不属于社会活动,个人活动亦不属于社 会活动,但体育既可以是本职工作,也可以是个人活动。所以,用“社会活动” 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来给体育下定义,是不妥当的。 在说明体育属概念的同时,有必要对两种不合适的观点作个评价。 1.单纯以教育作为体育上位概念偏窄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怪,人们常把教育局限在学校教育层面。受此影响,人们 自然也就常常把体育局限在学校体育阶段。这种观念显然是过时的。当代教育已 经朝着终身化、学习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体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终身 的过程。有人断言,体育突破了教育学原理,超越了教育范畴,成为人类积极、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过程,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 重要标志。这种分析是有高度的。 对于教育,要避免将德、智、体和身心人为割裂开来的误区。德育、智育、 体育,“犹如金字塔之有三面,而非鼎之有三足”。德、智、体分工的绝对化, 使体育走了弯路,人们不去研究和充分发挥体育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价值,而将体 育与“体”、“身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忽视了人”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关 系。为了“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或者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 体育变成了强迫式的训练,从本质上丧失了它的教育功能。将教育分为德、智

体3个方面,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要避免狭隘地将教育肢解开来,更不能把体育理解得越来越窄,使体育走人误区。2.以“人的活动”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偏宽有人认为,“体育以人的活动为上位概念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自然选择”③。其实,政治、经济、法律、艺术、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都是人的活动,体育自然也是人的活动,这没有错。但是,人的活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以“人的活动”作为体育的属概念不能很好地反映体育的特有属性。(二)“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是合适的种差体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呢?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以身心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就是我们要揭示的体育概念的内涵(即种差)。“身体”一词在这里已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限定,其含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身心一元论”来解释,应该是灵魂和肉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交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体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体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指向“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出体育活动的目的性。但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有很多,如饮食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等等。身体运动是体育领域专用的术语,是作为体育手段的身体运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正是体现了体育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的独特性,使得体育文化与饮食文化、健康文化相区别。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体现了体育的特有本质属性。根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健康、为了快乐。人生的真正幸福,应该是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能积极而快乐地过社会生活,我们称这种能使人生有活力、快乐而健康长寿的人生为“高品质的人生”(图1一1)。简单地说,高品质人生就是用健康的身心去享受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仅对青少年,而且对中老年人,要他(她)们养成并坚持运动习惯,过有运动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体 3 个方面,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要避免狭隘地将教育肢解开来,更不能把 体育理解得越来越窄,使体育走人误区。 2.以“人的活动”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偏宽 有人认为,“体育以人的活动为上位概念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自然选择”③。 其实,政治、经济、法律、艺术、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都是人的活动,体 育自然也是人的活动,这没有错。但是,人的活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以“人 的活动”作为体育的属概念不能很好地反映体育的特有属性。 (二)“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是合适的种差 体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呢?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 展的文化活动。“以身心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就是我们要揭示的体育 概念的内涵(即种差)。“身体”一词在这里已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限定,其含 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身心一元论”来解释,应该是灵魂和肉体相互作用、相 互依赖和交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体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 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这 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体育。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指向“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出体育活动的 目的性。但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有很多,如饮食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 化等等。身体运动是体育领域专用的术语,是作为体育手段的身体运动。以身体 运动为基本手段正是体现了体育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的独特性,使得体育文化与 饮食文化、健康文化相区别。 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体现了体育的特有本质属性。根据调 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健康、为了快乐。人生的真正 幸福,应该是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能积极而快乐地过社会生活,我们称这种能 使人生有活力、快乐而健康长寿的人生为“高品质的人生”(图 1—1)。简单地 说,高品质人生就是用健康的身心去享受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仅对青少年,而且 对中老年人,要他(她)们养成并坚持运动习惯,过有运动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 要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引论.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我国体育目的.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引论.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七章 体育文化.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八章 体育体制.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六章 体育过程.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五章 体育科学.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一章 体育概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三章 体育目的.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四章 体育手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二章 体育功能.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 education conspectus.pdf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排球概述.ppt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排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ppt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排球技术与战术.ppt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排球技术.ppt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软式排球运动.ppt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排球教师技能与教法篇.ppt
- 《排球》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裁判规则.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体育功能.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体育科学.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七章 体育文化.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体育过程.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四章 体育手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体育体制.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章 体育目的.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章 体育概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章 体育功能.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章 体育体制.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章 体育科学.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章 体育文化.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章 体育手段.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doc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体育功能.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体育目的.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引论.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体育概念.ppt
- 《体育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体育文化.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