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汽车理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3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择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359.8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汽车理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3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择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汽车理论A》教案《汽车理论A》教案(章节备课)章节第三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性理论授课时间5学时教学目的1.掌握选择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方法和要求2.掌握传动系挡位数及传动比(包括传动系最大传动比、传动系最小传动比和变速器各挡传动比)的方法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2.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3.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4.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教学难点1.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2.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教学进程(1)5学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45”)1.(含教学(225)为(1)根据预期最高车速选择发动机功率(15')内容、时间理论授课。-1(Gf+CA分配、教学(2)各部分P.300m76140mx方法、辅助时间分配可(2)根据比功率的统计数据选择发动机功率(30)手段)根据实际授1)比功率的概念课情况调2)货车比功率与总质量的关系,根据比功率选择货车发动机功整,总计时率间不超过53)轿车比功率与最高车速的关系,根据比功率选择货车发动机学时功率(225')。本章重点内容。强调两种不同类型车辆比功率影响因素的不同。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2.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45')学,在多媒(1)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概念(5)体教室讲(2)最高车速与最小传动比(20)授。重点内容,利用功率平衡图进行说明和分析3)布置课外(3)汽车的后备功率、燃油经济性与最小传动比(10)训练:结合1)动力性与最小传动比的关系实际车型分2)经济性与最小传动比的关系组进行动力(4)驾驶性能与最小传动比(5)装置参数的(5)调整(5')选择验算最高挡动力因数Domax4)板书设计:左侧一栏中阴影部3.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30')分为板书基(1)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概念(5)本内容(2)最大爬坡度(10')Gcosam+sinamTgmat0(3)附着条件(5')1

《汽车理论 A》教案 1 《汽车理论 A》教案(章节备课) 章节 第三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性 理论授课时间 5 学时 教 学 目 的 和要求 1. 掌握选择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方法 2. 掌握传动系挡位数及传动比(包括传动系最大传动比、传动系最小传动比 和变速器各挡传动比)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3.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4. 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教学难点 1.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2. 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教 学 进 程 ( 含 教 学 内容、时间 分配、教学 方法、辅助 手段) 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45’) (1)根据预期最高车速选择发动机功率(15’)         3 max max 3600 76140 1 a D T e u C A u Gf P  (2)根据比功率的统计数据选择发动机功率(30’) 1)比功率的概念 2)货车比功率与总质量的关系,根据比功率选择货车发动机功 率 3)轿车比功率与最高车速的关系,根据比功率选择货车发动机 功率 本章重点内容。强调两种不同类型车辆比功率影响因素的不同。 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45’) (1)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概念(5’) (2)最高车速与最小传动比(20’) 重点内容,利用功率平衡图进行说明和分析 (3)汽车的后备功率、燃油经济性与最小传动比(10’) 1)动力性与最小传动比的关系 2)经济性与最小传动比的关系 (4)驾驶性能与最小传动比(5’) (5)调整(5’) 验算最高挡动力因数 D0max 3.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30’) (1)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概念(5’) (2)最大爬坡度(10’) max max 1 max 0 ( cos sin ) g tq T G f r i T i     ≥ (3)附着条件(5’) (1)5 学时 (225’)为 理论授课。 (2)各部分 时间分配可 根据实际授 课 情 况 调 整,总计时 间不超过 5 学时 (225’)。 2)采用多媒 体 课 件 教 学,在多媒 体 教 室 讲 授。 3)布置课外 训练:结合 实际车型分 组进行动力 装置参数的 选择 4 ) 板 书 设 计:左侧一 栏中阴影部 分为板书基 本内容

《汽车理论A》教案Tasllh≤Fzoo1(4)最低稳定车速(10)最低稳定车速的定义与意义根据最低稳定车速调整传动系最大传动比本章重点内容。应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汽车驱动-附着条件4.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75”)(1)传动系挡位数的选择(15)1)传动系挡位数与动力性的关系2)传动系挡位数与燃油经济性的关系3)各种车型传动系挡位数的选择(2)各挡传动比的选择(60)1)按等比级数分配各挡传动比的原因分析》发动机工作范围都相同,驾驶员操作方便各挡工作所对应的发动机功率都较大,有利于提高汽车动力性便于和副变速器结合2)各挡传动比的实际分配>>各挡传动比分布关系应为:》原因分析》各种车型变速器传动比实例本章重点内容,各挡传动比先按等比级数分配而后按降比分配的原因是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应结合实例重点分析。本章另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顺序,不能调换。5.1-3章习题课(45)>介绍第1-3章预习思考题、作业题、课外思考题中的难点和重点。布置课外训练一一指定车型的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每3位同学一组,各组车型不同)预习本章共5学时,2.5次课,各次课的预习思考题:思考题第1次课预习思考题(接第二章最后一次课)★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方法?★,货车和轿车的比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2次课预习思考题?什么是传动系的最小传动比?如何选择?★什么是传动系的最大传动比?如何选择?★传动系挡位数对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第3次课预习思考题★变速器各挡传动比为何要大致按照等比级数分配??变速器各挡传动比为何没有完全按照等比级数分配?个1-3章习题课习题2

《汽车理论 A》教案 2 tq g T max 1 0 Z T i i F r   ≤  (4)最低稳定车速(10’)  最低稳定车速的定义与意义  根据最低稳定车速调整传动系最大传动比 本章重点内容。应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汽车驱动-附着条件 4. 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75’) (1)传动系挡位数的选择(15’) 1)传动系挡位数与动力性的关系 2)传动系挡位数与燃油经济性的关系 3)各种车型传动系挡位数的选择 (2)各挡传动比的选择(60’) 1)按等比级数分配各挡传动比的原因分析  发动机工作范围都相同,驾驶员操作方便  各挡工作所对应的发动机功率都较大,有利于提高汽车动 力性  便于和副变速器结合 2)各挡传动比的实际分配  各挡传动比分布关系应为: 1 2 1 2 3 g g gn g g gn i i i i i i  ≥ ≥≥  原因分析  各种车型变速器传动比实例 本章重点内容,各挡传动比先按等比级数分配而后按降比分配 的原因是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应结合实例重点分析。 本章另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顺序,不 能调换。 5. 1-3 章习题课(45’)  介绍第 1-3 章预习思考题、作业题、课外思考题中的难点 和重点。  布置课外训练——指定车型的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每 3 位同学一组,各组车型不同) 预习 思考题 本章共 5 学时,2.5 次课,各次课的预习思考题: 第 1 次课预习思考题(接第二章最后一次课)  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方法?  货车和轿车的比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 2 次课预习思考题  什么是传动系的最小传动比?如何选择?  什么是传动系的最大传动比?如何选择?  传动系挡位数对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 第 3 次课预习思考题  变速器各挡传动比为何要大致按照等比级数分配?  变速器各挡传动比为何没有完全按照等比级数分配?  1-3 章习题课习题

《汽车理论A》教案作业题1、汽车比功率是何含义?如何利用比功率来确定发动机应有功率?2、选择主减速器传动比io时,应考虑哪些问题?3、如何确定汽车变速器I挡传动比?4、汽车变速器各挡传动比是如何分配的?5、教材课后习题3.1(编程题)。主要参考《汽车理论》,主编:余志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第5版1.资料2.《汽车理论》,主编:杨万福,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第1版3.《车辆动力学基础》,著:ThomasD.Gillespi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4.《汽车动力学》第4版,著:ManfredMitschk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5.《汽车工程学I汽车纵向动力学(英文版)》,著:HenningWallentowitz,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备注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含有较多图片和视频文件,数据较大;同时本课程可同步在课程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课件、视频、案例、预习思考题、课后作业等。因此,应在该教室配备内存较大、运转速度较快并能上网的计算机或提供笔记本接口。撰写:余晨光m

《汽车理论 A》教案 3 作业题 1、汽车比功率是何含义?如何利用比功率来确定发动机应有功率? 2、选择主减速器传动比 i0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3、如何确定汽车变速器Ⅰ挡传动比? 4、汽车变速器各挡传动比是如何分配的? 5、教材课后习题 3.1(编程题)。 主 要 参 考 资料 1. 《汽车理论》,主编:余志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第 5 版 2. 《汽车理论》,主编:杨万福,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第 1 版 3.《车辆动力学基础》,著:Thomas D. Gillespi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4.《汽车动力学》第 4 版,著:Manfred Mitschk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5.《汽车工程学Ⅰ汽车纵向动力学(英文版)》,著:Henning Wallentowitz,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9.8 备注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含有较多图片和视频文件,数据较大;同时本课程可同步在课程网站和网络教 学平台上发布课件、视频、案例、预习思考题、课后作业等。因此,应在该教 室配备内存较大、运转速度较快并能上网的计算机或提供笔记本接口。 撰写:余晨光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