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答案)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部二、单选题:答案:1.C2.C3.A4.E5.B6.A7.E8.E9.B10.D11.A12.D13.D14.B15.E16.E17.E18.D19.C 20.B21.D22.E23.B24.C25.E26.C27.A28.C29.E30.D31.C32.C33.D34.C35.A36.A37.A38.B39.C40.A41.B42.C43.E44.C45.A46.B47.E48.D49.B50.B51.B52.C53.E54.E55.A56.D(三)问答题答案1.试述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答: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1)卵巢动脉自腹主动脉分出,(2)子宫动脉为内动脉前干分支,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下向前行,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约2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此后分为上、下两支(3)阴道动脉为骼内动脉前干分支。阴道动脉由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供应,中段由阴道动脉供应,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4)阴部内动脉为骼内动脉前干终支。2试述内生殖器的淋巴引流。答:阴道下段淋巴主要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阴道上段淋巴回流基本与宫颈淋巴回流相同,大部汇入闭孔淋巴结与内淋巴结;小部汇入外淋巴结,并经宫韧带汇入前淋巴结。宫体、宫、输卵管、卵巢淋巴均汇人腰淋巴结。宫体两侧淋巴沼圆韧带汇人腹股沟浅淋巴结。3子宫韧带有哪4对?其中哪2对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答:(1)圆韧带(roundligament)起于宫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在子宫阔韧带前叶的覆盖下向前外侧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管终于大阴唇前端。有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的作用。(2)阔韧带(broadligament):位于子宫两侧的双层腹膜皱,由覆盖子宫前后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盆壁而成,可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倒。(3)主韧带(cardinalligament)文称宫颈横韧带。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是固定宫颈位置、保持子宫不致下垂的主要结构。(4)宫韧带(uterosacralligament):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椎前面的筋膜,将宫颈向后向上牵引,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4.根据骨盆形状分为哪4种类型?哪两型骨盆常见?答:(1)女型骨盆入口呈椭圆形,骨翼宽而浅,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2)扁平型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形,故骨盆浅。较常见。(3)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横径均较短,前后径稍长。坐骨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耻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骨盆深。(4)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难产。较少见。5.何谓子宫峡部?其上下端的名称?有何特点?答: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isthmusuteri),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组织学内口。妊娠期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期可达7~10cm,形成子宫下段。6.骨盆底有哪3层组织?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二、单选题: 答案:1.C 2.C 3.A 4.E 5.B 6.A 7.E 8.E 9.B 10.D11.A 12.D 13.D 14.B 15.E16.E 17.E 18.D 19.C 20.B 21.D 22.E 23.B 24.C 25.E26.C 27.A 28.C 29.E 30.D 31.C 32.C 33.D 34.C 35.A36.A 37.A 38.B 39.C 40.A41.B 42.C 43.E 44.C 45.A 46.B 47.E 48.D 49.B 50.B 51.B 52.C 53.E 54.E 55.A 56.D (三)问答题 答案 1.试述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 答: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1)卵巢动脉 自腹主动脉分出, (2)子宫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下向前行,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 织到达子宫外侧(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约2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此后分为上、下两支 (3)阴道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阴道动脉由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供应,中段由阴道动脉供 应,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2. 试述内生殖器的淋巴引流。 答:阴道下段淋巴主要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阴道上段淋巴回流基本与宫颈淋巴回流相同,大部 汇入闭孔淋巴结与髂内淋巴结;小部汇入髂外淋巴结,并经宫骶韧带汇入骶前淋巴结。宫体、宫 底、输卵管、卵巢淋巴均汇入腰淋巴结。宫体两侧淋巴沿圆韧带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3. 子宫韧带有哪4对?其中哪2对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 答:(1)圆韧带(round ligament)起于宫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在子宫阔韧带前叶 的覆盖下向前外侧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管终于大阴唇前端。有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的 作用。 (2)阔韧带(broad ligament):位于子宫两侧的双层腹膜皱襞,由覆盖子宫前后的腹膜自子宫 侧缘向两侧延伸达盆壁而成,可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倒。 (3)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又称宫颈横韧带。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 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是固定宫颈位置、保持子宫不致下垂的主要结 构。 (4)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 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将宫颈向后向上牵引,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 4. 根据骨盆形状分为哪4种类型?哪两型骨盆常见? 答:(1) 女型 骨盆入口呈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 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2) 扁平型 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 后翘或深弧形,故骨盆浅。较常见。 (3) 类人猿型 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横径均较短,前后径稍 长。坐骨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耻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 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骨盆深。 (4) 男型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呈高弓形, 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难产。较少见。 5.何谓子宫峡部?其上下端的名称?有何特点? 答: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isthmus uteri),在非孕期长约1cm, 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 组织学内口。妊娠期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期可达7~10cm,形成子宫下段。 6. 骨盆底有哪3层组织?

答:骨盆底由外向内分为3层:(一)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下面有会阴浅筋膜,其深面由3对肌肉及一括约肌组成浅肌肉层。此层肌肉的肌腱汇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1、球海绵体肌位于阴道两侧,覆盖前庭球及前庭大腺,向后与肛门外括约肌互相交织。此肌收缩时能紧缩阴道,又称阴道括约肌。2、坐骨海绵体肌从坐骨结节内侧沿坐骨升支内侧与耻骨降支向上,最终集合于阴蒂海绵体(阴蒂脚处)。3、会阴浅横肌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会合于中心腱。4、肛门外括约肌为围绕肛门的环形肌束,前端会合于中心腱。(二)中层即泌尿生殖隔。由上下两层坚韧筋膜及一层薄肌肉(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组成。(三)内层即盆隔。为骨盆底最内层的坚韧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每侧肛提肌从前内向后外由耻尾肌、骼尾肌、坐尾肌3部分组成
答:骨盆底由外向内分为3层: (一)外层 即浅层筋膜与肌肉。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下面有会阴浅筋膜,其深 面由3对肌肉及一括约肌组成浅肌肉层。此层肌肉的肌腱汇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 1、球海绵体肌 位于阴道两侧,覆盖前庭球及前庭大腺,向后与肛门外括约肌互相交织。此肌收 缩时能紧缩阴道,又称阴道括约肌。 2、 坐骨海绵体肌 从坐骨结节内侧沿坐骨升支内侧与耻骨降支向上,最终集合于阴蒂海绵体(阴 蒂脚处)。 3、会阴浅横肌 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会合于中心 腱。 4、肛门外括约肌 为围绕肛门的环形肌束,前端会合于中心腱。 (二)中层 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筋膜及一层薄肌肉(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组 成。 (三)内层 即盆膈。为骨盆底最内层的坚韧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每 侧肛提肌从前内向后外由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3部分组成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题目).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妇产科学讲稿(共二十五章).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护理学发展简史.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任务.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健康、疾病与保健.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舒适与安全(Comfort and Safety).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临床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学(静脉输液与输血).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心理社会评估(共六章).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医学模式与护理思想的转变.ppt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护理学理论基础教案.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护理技术操作学教案.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健康评估与诊断教案.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学教学大纲 the Basic Skill of Nursing.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护理学理论基础本科教学大纲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nursing.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护理技术操作实验大纲.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健康评估与诊断实验大纲 Health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学实验大纲 The Basic Skill of Nursing.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健康评估与诊断教学大纲 Health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学教学大纲 The Basic Skill of Nursing.doc
-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健康评估与诊断教学大纲.doc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题目).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答案).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章 妊娠生理(题目).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章 妊娠生理(答案).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五章 妊娠诊断(题目).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五章 妊娠诊断(答案).pdf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知识点.doc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产科超声诊断(产科B超,PPT课件).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异位妊娠 Ectopic pregnancy(PPT课件).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五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产后出血).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孕期的监护及保健.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七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妊娠生理.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FETAL DISTRESS &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晚期产后出血 Late puerperal hemorrhage.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产时病.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产后缺乳.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产褥期抑郁症 post-natal depression.ppt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妊娠合并疾病.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