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编史学部分,共十一章)

科学技术史教案编史学部分内容提要本书系国内第一部科学编史学研究专著。作者在广泛占有国外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编史学的若干重要内容,其中一些论题在国内是首次被详细讨论。本书既涉及前沿性的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问题。由于讨沦的是一般性的科学史的理论问题,而不是限于某一具体学科的科学史,本书可供所有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自然辩证法乃至一般人文科学及历史学理论间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目录导言:概念说明I、编史学ⅡI、科学史IⅢI、科学编史学第一章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概述I、对讨论范围的限定I、科学史的早期发展II、从学科史到综合科学史IV、独立的科学史学科的形成V、内史与外史第二章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I、概念的提出IⅡI、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IⅢI、问题与争论IV、小结第三章科学哲学与科学史I、“权宜的婚姻IⅡI、历史的回顾IⅢI、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史的关注IV、法国传统V、科学史家的态度第四章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I、科学史中的“科学革命”Ⅱ、“科学革命”的概念及其确立
科学技术史教案 编史学部分 内容提要 本书系国内第一部科学编史学研究专著。作者在广泛占有国外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编史学的若干 重要内容,其中一些论题在国内是首次被详细讨论。本书既涉及前沿性的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涉及到科学史的 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问题。由于讨沦的是一般性的科学史的理论问题,而不是限于某一具体学科的科学史,本书 可供所有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自然辩证法乃至一般人文科学及历史学理论间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目 录 导言:概念说明 Ⅰ、编史学 Ⅱ、科学史 Ⅲ、科学编史学 第一章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概述 Ⅰ、对讨论范围的限定 Ⅱ、科学史的早期发展 Ⅲ、从学科史到综合科学史 Ⅳ、独立的科学史学科的形成 Ⅴ、内史与外史 第二章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 Ⅰ、概念的提出 Ⅱ、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 Ⅲ、问题与争论 Ⅳ、小结 第三章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Ⅰ、“权宜的婚姻 Ⅱ、历史的回顾 Ⅲ、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史的关注 Ⅳ、法国传统 Ⅴ、科学史家的态度 第四章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 Ⅰ、科学史中的“科学革命” Ⅱ、“科学革命”的概念及其确立

ⅢI、争论:内史论与外史论,突变与连续IV、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理论V、柯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与判据VI、科学革命的分期与中国科学第五章女性主义与科学史I、背景:女性主义与科学II、编史传统的转变Ⅲ、Gender与科学IV、关于近代科学的起源V、当代科学史:案例研究VI、小结与分析第六章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I、一般计量历史学的背景Ⅱ、科学史研究中对科学增长的计量ⅢI、科学史研究中对科学交流的计量IV、小结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第七章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I、格/群分析方法的来源及其主要内容ⅡI、将格/群分析方法应用于科学史的策略ⅢI、一些具体应用的例子IV、对存在的间题的分析与讨论第八章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I)一般传记I、传记的性质与分类Ⅱ、传记与科学史IⅢI、撰写科学史传记的困难第九章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II)心理传记I、心理传记研究的开端IⅡI、两个近期的研究案例ⅢI、小结第十章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II)集体传记I、集体传记方法概述Ⅱ、集体传记方法近期在科学史中的应用ⅢI、分析与讨论
Ⅲ、争论:内史论与外史论,突变与连续 Ⅳ、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理论 Ⅴ、柯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与判据 Ⅵ、科学革命的分期与中国科学 第五章 女性主义与科学史 Ⅰ、背景:女性主义与科学 Ⅱ、编史传统的转变 Ⅲ、Gender 与科学 Ⅳ、关于近代科学的起源 Ⅴ、当代科学史:案例研究 Ⅵ、小结与分析 第六章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 Ⅰ、一般计量历史学的背景 Ⅱ、科学史研究中对科学增长的计量 Ⅲ、科学史研究中对科学交流的计量 Ⅳ、小结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 第七章 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 Ⅰ、格/群分析方法的来源及其主要内容 Ⅱ、将格/群分析方法应用于科学史的策略 Ⅲ、一些具体应用的例子 Ⅳ、对存在的间题的分析与讨论 第八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I)一般传记 Ⅰ、传记的性质与分类 Ⅱ、传记与科学史 Ⅲ、撰写科学史传记的困难 第九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Ⅱ)心理传记 Ⅰ、心理传记研究的开端 Ⅱ、两个近期的研究案例 Ⅲ、小结 第十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Ⅲ)集体传记 Ⅰ、集体传记方法概述 Ⅱ、集体传记方法近期在科学史中的应用 Ⅲ、分析与讨论

第十一章科学史教学I、概述I、与科学史教学相关的发展IⅢI、科学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IV、科学史教学的困难V、教材和教师导言:概念说明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示,本书所要讨论的是科学编史学。为使读者不致产生某些误解,在正式展开论述之前,在这里先对几个相关的概念做一些简要的说明。I、编史学在英语中,Historiography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1.被人们所写出的历史;2.对于历史这门学问的发展的研究,包括作为学术的一般分支的历史的历史,或对特殊时期和间题的历史解释的研究。对于此词,国内有不同的译法,本书将其译为“编史学”。当然,这种译法也可能带来让人望文生义的误解,所以,这里先要对编史学的概念作一些简要的讨论。如前所述,讲英语的历史学家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编史学这一术语。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指一般的被人们写出的历史,是撰写历史的活动,在某些场合,编史学家((historiographer)甚至可以是历史学家((histoiran)的同义词,但这种用法现已较为少见。这是一种传统的用法,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直到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也还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此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已被另一个更简短但又多义的词一一“历史”(history)所取代。狭义地讲,编史学这一术语在英语中指对于历史的撰写,历史的方法、解释和争论的研究。虽然对于史学史的研究并不是什么新的领域,向前也可追溯到公元前,但直到大约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史学史的研究才趋向于成熟,一种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历史的分析性和批判性的观点才确立起来。相应地,英语中编史学一词与史学史研究密切相关的这种用法的起源较晚,大约在2。世纪初才出现,而且这与19世纪末德国史学史家们频繁地使用德语的Histoiographi。一词有间接的联系。在20世纪,在英语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史学史的价值所在,尤其是认识到像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历史著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必须将其放在产生它们的文明的背景中作为人类思想史的一个方面来考察。同时,随着史学职业化.对历史解释的争论也逐渐增多,人们愈发感到需要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表示对史学争论的研究这样,编史学词便更多地在第二种意义上为人们所使用。在随后的发展中,编史学与史学史相关的这种用法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编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到当代,包括分析和研究历史学中当前的各种思潮,力图帮助史学家们发现他们的研究兴趣、方法等等与范围更广的思潮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编史学也成了一种“批判的工具”,并与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多的重叠
第十一章 科学史教学 Ⅰ、概述 Ⅱ、与科学史教学相关的发展 Ⅲ、科学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Ⅳ、科学史教学的困难 Ⅴ、教材和教师 导言:概念说明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示,本书所要讨论的是科学编史学。为使读者不致产生某些误解,在正式展开论述 之前,在这里先对几个相关的概念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Ⅰ、编史学 在英语中,Historiography 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1.被人们所写出的历史;2.对于历史这门学问的发展 的研究,包括作为学术的一般分支的历史的历史,或对特殊时期和间题的历史解释的研究。对于此词,国内有不 同的译法,本书将其译为“编史学”。当然,这种译法也可能带来让人望文生义的误解,所以,这里先要对编史 学的概念作一些简要的讨论。 如前所述,讲英语的历史学家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编史学这一术语。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指一般的被人们 写出的历史,是撰写历史的活动,在某些场合,编史学家((historiographer)甚至可以是历史学家((histoiran) 的同义词,但这种用法现已较为少见。这是一种传统的用法,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直到现在,许多 历史学家也还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此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已被另一个更简短但又多义的词——“历史” (history)所取代。 狭义地讲,编史学这一术语在英语中指对于历史的撰写,历史的方法、解释和争论的研究。虽然对于史 学史的研究并不是 什么新的领域,向前也可追溯到公元前,但直到大约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史学史的研究才趋向于成熟,一种 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历史的分析性和批判性的观点才确立起来。相应地,英语中编史学一词与史学史研究密切相关 的这种用法的起源较晚,大约在 2。世纪初才出现,而且这与 19 世纪末德国史学史家们频繁地使用德语的 Histoiographi。一词有间接的联系。在 20 世纪,在英语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史学史的价值所在,尤其是认 识到像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历史著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必须将其放在产生它们的文明的背景中作为人 类思想史的一个方面来考察。同时,随着史学职业化.对历史解释的争论也逐渐增多,人们愈发感到需要一个专 门的术语来表示对史学争论的研究这样,编史学词便更多地在第二种意义上为人们所使用。 在随后的发展中,编史学与史学史相关的这种用法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编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 到当代,包括分 析和研究历史学中当前的各种思潮,力图帮助史学家们发现他们的研究兴趣、方法等等与范围更广的思潮的联系。 在某种程度上,编史学也成了一种“批判的工具”,并与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多 的重叠

在我国,学术界常用“史学理论”一词来指那些非原初意义上的历史研究而又与一些史学基础性问题(包括历史哲学)有关的研究。这种“元”史学的研究,与编史学的所指是相近的。当然,国内“史学理论”界所关心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与国外的编史学研究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在作了以上的讨论之后,便可以较为明确地讲,本书书名所指的编史学,就是在第二种扩充了的意义上的编史学。在史学界,有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编史学研究不是第一流的学者所从事的工作,仿佛其工作的价值要低于真正的史学研究(如从原始史料出发的对“历史”的研究)。在我国,这种观点也是存在的对此,这里不准备再作长篇的分析讨论。简单地讲,编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研究借鉴西方编史学的成果,对于我国史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Ⅱ、科学史讲到科学史的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事实上,“历史”的概念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在英语中history(历史)一词至少可以在二种层次上来理解。首先,在最常见的用法中,它指人类的过去。而在专业性的用法中,它或是指人类的过去,或是指对人类的过去的本质的探索。同时,不论是在通常的用法中还是在专业的用法中,这一概念也还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说明和描述,也即由人所写出的“历史”(当然,仅仅对于一个事件的各个方面作出按时间顺序的说明还不一定是历史)。对于历史这一概念的这些不同的理解,在历史哲学中也对应于不同的流派。例如,在一些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家中,便认为除了历史学家根据原始材料而构造的历史之外,并不存在有“实际”的历史。但如果不做本体论讨论(这种本体论的讨论将是更有争议且更难达到一致结论的),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像这样的说法也并不是很容易驳倒的。因而,在西方的历史学界,目前较为普遍地采用的看法,倒是将历史视为人类(当然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建构,而对本体论意义上的那种“实际”的历史的间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至于谈到科学史,则除了历史的概念之外,还涉及到“科学”(Science)的概念。“科学”同样也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对此做专门研究的科学哲学界,对于什么是科学,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间题,而且尚无为所有科学哲学家一致认可的对“科学”的定义。但是,在一般的理解中,“科学”至少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被看作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和形式陈述的集合,是在时间中某一给定时刻构成公认的科学知识的理论与数据,是典型的已完成的产品。在另一层含义中,科学是由科学家的活动或行为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它是作为人类的一类行动,而不论这种行动是否带来关于自然的真的、客观的知识。一般股地讲,在科学史家所关注、所研究的“科学史”中所涉及的“科学”,主要是后一种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也是不能完全地将前一种意义上的科学完全地排斥出科学史的领域的)Ⅱ、科学编史学在做了以上的准备之后,我们可以说,本书所要讨论的“科学编史学”,即是对“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的”(historiographical)研究。至于科学编史学是否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方面的争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领域中的理论性研究对于科学史乃至一般历史学的意义。这种意义甚至远可推及
在我国,学术界常用“史学理论”一词来指那些非原初意义上的历史研究而又与一些史学基础性问题(包 括历史哲学)有 关的研究。这种“元”史学的研究,与编史学的所指是相近的。当然,国内“史学理论”界所关心的问题和研究 的方法,与国 外的编史学研究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在作了以上的讨论之后,便可以较为明确地讲,本书书名所指的编史学,就是在第二种扩充了的意义上 的编史学。在史学界,有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编史学研究不是第一流的学者所从事的工作,仿佛 其工作的价值要低于真正的史学研究(如从原始史料出发的对“历史”的研究)。在我国,这种观点也是存在的。 对此,这里不准备再作长篇的分析讨论。简单地讲,编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研究借鉴西方编史学的成 果,对于我国史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 Ⅱ、科学史 讲到科学史的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事实上,“历史”的概念是一个多义的概念。 在英语中 history(历 史)一词至少可以在二种层次上来理解。首先,在最常见的用法中,它指人类的过去。而在专业性的用法中,它 或是指人类的过去,或是指对人类的过去的本质的探索。同时,不论是在通常的用法中还是在专业的用法中,这 一概念也还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说明和描述,也即由人所写出的“历史”(当然,仅仅对于一个事件的各 个方面作出按时间顺序的说明还不一定是历史)。对于历史这一概念的这些不同的理解,在历史哲学中也对应于 不同的流派。例如,在一些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家中,便认为除了历史学家根据原始材料而构造的历史之外,并 不存在有“实际”的历史。但如果不做本体论讨论(这种本体论的讨论将是更有争议且更难达到一致结论的),而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像这样的说法也并不是很容易驳倒的。因而,在西方的历史学界,目前较为普遍地采用的 看法,倒是将历史视为人类(当然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建构,而对本体论意义上的那种“实际”的历史 的间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至于谈到科学史,则除了历史的概念之外,还涉及到“科学”(Science)的概念。“科学”同样也是一个 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对此做专门研究的科学哲学界,对于什么是科学,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间题,而且尚无为 所有科学哲学家一致认可的对“科学”的定义。但是,在一般的理解中,“科学”至少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 被看作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和形式陈述的集合,是在时间中某一给定时刻构成公认的科学知识的理论与数据,是 典型的已完成的产品。在另一层含义中,科学是由科学家的活动或行为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它是作为人类的一 类行动,而不论这种行动是否带来了关于自然的真的、客观的知识。一般地讲,在科学史家所关注、所研究的“科 学史”中所涉及的“科学”,主要是后一种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也是不能完全地将前一种意义上的科学完全地 排斥出科学史的领域的) Ⅲ、科学编史学 在做了以上的准备之后,我们可以说,本书所要讨论的“科学编史学”,即是对“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的”(historiographical)研究。至于科学编史学是否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方面 的争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领域中的理论性研究对于科学史乃至一般历史学的意义。这种意义甚至远可推及

到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众多相关的学科。与一般历史学相比(如从学科确立的时间和研究者的人数等方面来相比),科学史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晚生的小学科。而与科学史的发展相比,科学编史学的研究就更显得滞后,研究成果就更少,研究的规模就更小了。但即使如此,科学编史学仍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有众多重要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具体到在国内进行科学编史学研究,主要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在国内查找国外有关文献的艰难,一是几乎对每一个论题都是从零开始学习。本书自然远未穷尽(也不可能穷尽)科学编史学的全部内容,只是对于笔者认为重要而且在现有研究条件下可先进行研究的若干间题,在西方对这些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讨论。因此,本书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研究总结,故被名为“初论”。或者,用早已为人们所用俗了的说法,也可算做我国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引玉”之“砖”吧。当然,如有可能,笔者当继续为“续论”的问世而努力。第一章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概述第三条原则是,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级的历史。所谓次级的历史是指对该问题进行历史思考的历史..·正如哲学对自身的批判形成了哲学史,历史对自身的批判也形成了史学史一柯林伍德,《自传》I、对讨论范围的限定中国的史学传统源远流长。在众多古代史书中,很早就有了与科学史有关的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还出现了像周守忠的《历代名医蒙术》这样的医史著作;而到了清代,甚至有了由阮元等人撰写的《畴人传》这样专门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传记专著(其中并有若干重要的西方科学家之传)。有人认为,我国学者对科学史(主要是中国科学史)的真正研究(而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汇集和简单记述),始于本世纪起始的前后。但是,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一般地认为,与近代科学诞生直接相关的文化传统也是西方的。相应地,科学史在其作为一门学科这种意义上,基本上也是产生手西方的文化主壤。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正是与西方科学史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性问题。因此,在概要地回顾科学史的发展时,我们也只局限于西方科学史的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国的历史上绝无科学史的工作(哪怕只是萌芽式的工作),只是说这些内容不在本书所讨论的范围而已。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科学史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研究方法、侧重点到总的科学史观都经历了种种变化。正像有人认为理解科学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学习科学史一样,通过对于科学史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的考察,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史本身。然而,“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本章的有限篇幅内,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关于科学史发展的近期情况和现状,则将在本书的其余各章的相关的内容中部分地有所涉及。至于完整的科学史发展史,那应是一部篇幅巨大的专著才能容纳的课题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科学史家的著作中,对于科学史、医学史和技术史等,有时是分别对待的,这些学科之间也确实有些明显的区别,但在这里找们不作如此细致的区分,而是对最广义的科学史(即包含所有这些学科在内的关于最广义的科学的历史)来作一整体性的概述。Ⅱ、:科学史的早期发展如果从分类的角度而言,可以说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子分支。当然,对于科学史与历史学的关系,直
到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众多相关的学科。与一般历史学相比(如从学科确立的时间和研究者的人 数等方面来相比),科学史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晚生的小学科。而与科学史的发展相比,科学编史学的研究就更显 得滞后,研究成果就更少,研究的规模就更小了。但即使如此,科学编史学仍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有众多重 要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具体到在国内进行科学编史学研究,主要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在国内查找国外有 关文献的艰难,一是几乎对每一个论题都是从零开始学习。本书自然远未穷尽(也不可能穷尽)科学编史学的全部 内容,只是对于笔者认为重要而且在现有研究条件下可先进行研究的若干间题,在西方对这些问题的有关研究成 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讨论。因此,本书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研究总结,故被名为“初论”。或者,用早已为人们所 用俗了的说法,也可算做我国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引玉”之 “砖”吧。当然,如有可能,笔者当继续为“续论”的问世而努力。 第一章 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概述 第三条原则是,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级的历史。所谓次级的历史是指对该问题进行历史 思考的历史.正如哲学对自身的批判形成了哲学史,历史对自身的批判也形成了史学史。 —柯林伍德,《自传》 Ⅰ、对讨论范围的限定 中国的史学传统源远流长。在众多古代史书中,很早就有了与科学史有关的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还 出现了像周守忠的《历代名医蒙术》这样的医史著作;而到了清代,甚至有了由阮元等人撰写的《畴人传》这样 专门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传记专著(其中并有若干重要的西方科学家之传)。有人认为,我国学者对科学史(主要 是中国科学史)的真正研究(而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汇集和简单记述),始于本世纪起始的前后。但是,近代科学 产生于西方,一般地认为,与近代科学诞生直接相关的文化传统也是西方的。相应地,科学史在其作为一门学科 这种意义上,基本上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正是与西方科学史发展密切相关的 理论性问题。因此,在概要地回顾科学史的发展时,我们也只局限于西方科学史的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 国的历史上绝无科学史的工作(哪怕只是萌芽式的工作),只是说这些内容不在本书所讨论的范围而已。 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科学史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研究方法、侧重点到总的科 学史观都经历了种种变化。正像有人认为理解科学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学习科学史一样,通过对于科学史这门学科 的历史发展的考察,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史本身。然而,“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这是一个很大 的题目,在本章的有限篇幅内,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关于科学史发展的近期情况和现状, 则将在本书的其余各章的相关的内容中部分地有所涉及。至于完整的科学史发展史,那应是一部篇幅巨大的专著 才能容纳的课题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科学史家的著作中,对于科学史、医学史和技术史等,有时是分别对待的, 这些学科之间也确实有些明显的区别,但在这里找们不作如此细致的区分,而是对最广义的科学史(即包含所有 这些学科在内的关于最广义的科学的历史)来作一整体性的概述。 Ⅱ、.科学史的早期发展 如果从分类的角度而言,可以说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子分支。当然,对于科学史与历史学的关系,直

到本世纪才开始有人予以认真的考虑,而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一般的历史学与科学史的发展彼此几乎没有联系。西方的历史学源于古希腊,但科学史最初的形态亦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几乎从一开始,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就伴随着科学(当然是广义的科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已描述了到他那个时代为止的医学发展的历史(就医学史来说,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也做过类似的工作)。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他的著作中的习惯是,从对所讲述课题的历史回顾开始论述,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留下了关于早期希腊哲学的历史。当他想要谈论原子与虚空的问题时,他就先描述原子论的历史,并在想象中与已去世的德漠克利特进行讨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历史方法还影响了逍遥学派,例如,他的学生、植物学家德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os)就创立了搜集汇编和注释古代希腊哲学家著作这种历史撰写的方式。尤其应当提到的是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埃德漠(Eudmos),他甚至撰写过天文学史和数学史!遗撼的是,这些著作都已轶失,只是从古代末期和中世纪初期其他一些人的著作中,我们才知道其片断。事实上,当古希腊的数学家们想要解决问题时,一种很自然的方法就是从说明这个特殊课题的历史开始,这被看成是问题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再后一些,在公元5世纪,普洛克劳斯(Proclus)曾撰写过殴几里得几何学的历史;在公元6世纪,辛普利修斯(Simplicius)撰写了关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著作的注释,并对更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的观点给子了说明。到中世纪时,一些阿拉伯的学者也对科学的历史表现出了兴趣,例如,在11世纪,赛义德·阿尔·安达卢西(Saidal-An-dalusi)在其撰写的科学史中,就已将世界各国的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强调了科学的整体性概念、科学的国际定义和科学作为一种智力冒险的重要性。此后在13世纪左右,一些埃及、叙利亚的学者们也对科学史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兴趣。在16-17世纪,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关科学史方面的著作开始不断增多。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信徒们在医学史和化学史方面的著作,如丹麦化学家和医生博里修斯(o.Borrichius)手1668年写成的化学史。这些著作与当时宗教、医学和化学的改革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此期间斯普拉特(f.Sprat)的《皇家学会史》01667)的出现也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是为了保护皇家会员免受鼓吹亚里士乡德哲学的人士的攻击,以辩护的方式与成的。在1613年,英国数学家沃利斯(J.wa11is)关于儿何学的历史与实践的论著,被称作是英国第一部严肃的数学史著作。而沃顿(W.wotton)于1694年出版的《对古代与近代学术的反思》一书虽然涉及到了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但特别关注一些科学学科,其中尤以对生命科学的论述最为出色,包括对血液循环的发现和近代解剖学的发展的论述。它被称作是英语中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科学史的最早的单卷本著作。当然,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上述这些早期的工作还只能算是科学史的维形,实际上,直到18世纪之前,对于科学史细致的、系统的研究几乎还不存在。因此,从古希腊到18世纪以前,可以说是科学史发展的史前时期。Ⅲ、从学科史到综合科学史从18世纪开始,伴随着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种工具,认为它在反对古老的封建秩序的斗争中非常重要,18世纪文化的特征是科学与进步,是把科学看作社会进步的源泉,这种对科学与进步的强烈信念也反映在当时的科学史著作中。在启蒙时期科学史的标志是:在科学与社会问题方面一种朴系的乐观主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感到,如果不懂科学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科学:因为只有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才能使一个对这门科学感兴趣的人知道,在此之前人们已做了些什么工作,以及还留下什么要去做。这个
到本世纪才开始有人予以认真的考虑,而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一般的历史学与科学史的发展彼此几乎没有联系。 西方的历史学源于古希腊,但科学史最初的形态亦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几乎从一开始,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就伴随 着科学(当然是广义的科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已描述了到他那 个时代为止的医学发展的历史(就医学史来说,生活在公元前 2 世纪的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也做过类似的工 作)。公元前 4 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他的著作中的习惯是,从对所讲述课题的历史回顾开始论述,他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留下了关于早期希腊哲学的历史。当他想要谈论原子与虚空的问题时,他就先描述原子论 的历史,并在想象中与已去世的德漠克利特进行讨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历史方法还影响了逍遥学派,例如,他 的学生、植物学家德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os)就创立了搜集汇编和注释古代希腊哲学家著作这种历史撰写的方 式。尤其应当提到的是生活在公元前 4 世纪的埃德漠(Eudmos ),他甚至撰写过天文学史和数学史!遗憾的是,这 些著作都已轶失,只是从古代末期和中世纪初期其他一些人的著作中,我们才知道其片断。事实上,当古希腊的 数学家们想要解决问题时,一种很自然的方法就是从说明这个特殊课题的历史开始,这被看成是问题的一个内在 组成部分。再后一些,在公元 5 世纪,普洛克劳斯(Proclus)曾撰写过殴几里得几何学的历史;在公元 6 世纪,辛 普利修斯(Simplicius)撰写了关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著作的注释,并对更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的观点给子了说 明。 到中世纪时,一些阿拉伯的学者也对科学的历史表现出了兴趣,例如,在 11 世纪,赛义德·阿尔·安 达卢西(Said al-An-dalusi)在其撰写的科学史中,就已将世界各国的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强调了科学的 整体性概念、科学的国际定义和科学作为一种智力冒险的重要性。此后在 13 世纪左右,一些埃及、叙利亚的学 者们也对科学史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兴趣。 在 16-17 世纪,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关科学史方面的著作开始不断增多。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帕拉 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信徒们在医学史和化学史方面的著作,如丹麦化学家和医生博里修斯(O. Borrichius) 于 1668 年写成的化学史。这些著作与当时宗教、医学和化学的改革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此期间斯普拉 特(f.Sprat)的《皇家学会史》01667)的出现也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是为了保护皇家会员免受鼓吹亚里士乡德哲 学的人士的攻击,以辩护的方式与成的。在 1613 年,英国数学家沃利斯(J.wallis)关于几何学的历史与实践的 论著,被称作是英国第一部严肃的数学史著作。而沃顿(W.wotton)于 1694 年出版的《对古代与近代学术的反思》 一书虽然涉及到了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但特别关注一些科学学科,其中尤以对生命科学的论述最为出色,包括 对血液循环的发现和近代解剖学的发展的论述。它被称作是英语中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科学史的最早的单卷本著 作。 当然,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上述这些早期的工作还只能算是科学史的雏形,实际上,直到 18 世纪之前, 对于科学史细致的、系统的研究几乎还不存在。因此,从古希腊到 18 世纪以前,可以说是科学史发展的史前时 期。 Ⅲ、从学科史到综合科学史 从 18 世纪开始,伴随着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种工具,认为它在反对古老 的封建秩序的斗争中非常重要,18 世纪文化的特征是科学与进步,是把科学看作社会进步的源泉,这种对科学 与进步的强烈信念也反映在当时的科学史著作中。在启蒙时期科学史的标志是:在科学与社会问题方面一种朴素 的乐观主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感到,如果不懂科学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科学;因为只有了解一门科学的 历史,才能使一个对这门科学感兴趣的人知道,在此之前人们已做了些什么工作,以及还留下什么要去做。这个

时期的科学史也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对科学发展真正的历史透视,而更多强调对有关课题的编年细节与概览,科学史研究的典型做法是选择某一个已经确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作为对象,并描述构成了该学科当代主题的各种因素是在何时、何地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细致的学科史研究开始出现。要追溯学科史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从更早的时期以来,甚至从古代开始许多专业学术文献和著作中就包含有叙述该学科历史的章节。而到了18世纪之后,随着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家们更经常地在其著作中包括了“历史导言”,而且当时这样做是为了将自已的工作置于该学科的历史传统背景中,以强调其独创性和重要性。例如,达尔文(C.R.Darwin)在其《物种起源》后期的版本中,就对从拉马克到他自已在进化概念上的贡献给出了历史的说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像拉格朗日((J.L.Lagrange)在其数学著作中、赖尔(C.Lye11)在其地质学著作中对历史的叙述等等。从18世纪到19世纪到20世纪的今天,这种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当今许多科学专著和教科书中仍常常以“历史导言”作为开始,这种历史主要是为了叙述和理解专著中所涉及的专业内容而服务的。它们也常常包括有重要的观点,因而对于科学史的研究者们来说,这种“历史导言”是一类重要的文献,但由于作者是科学家而非专业的史家,所以,从现代的某种观点来看,一些科学史家不认为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史,或至少以需要批判地阅读才行。学科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批对一些专业学科的发展作了较系统研究的著作,当然,作者们仍是科学家,而不是(而且在当时也还没有)职业科学史家。在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中,首推以发现氧气而闻名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的两部著作:《电学的历史与现状》(1767)和《关于视觉、光和颜色发现的历史与现状》(1772),法国数学家蒙蒂克拉(J.E.Montucla)的((数学史》(1758)(这是到当时为止对此课题最详尽、准确的研究,事实上,此书包括了力学、天文学、光学和音乐的内容,因为当时这些学科被认为是数学的分支),以及法国天文学家巴伊((J.S.Bai1ly)的《古代天文学史》(1775)和《近代天文学史》(3卷,1779-1782)。像这样一些著作在今天的科学史研究中还常常为人们所参考使用。普里斯特利本人曾表述过他研究科学史的动机。他认为,与欧洲文明的任何其它特征相比,除了它综合性的力量之外,科学更能以进步的思想使启蒙运动让人满意,历史显示出来的这种进步不仅令人愉快,而且更为道德,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过去的伟大发现并非是无与伦比的天才们的工作,而是由像他们自已一样的人们所做的工作。但是,此时的科学史还不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标准,而是更多地要为当时的需要服务,例如,普里斯特利更把科学史看作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已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的一种估量,而巴伊则认为科学史往往是关于我们已做了些什么,以及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的报告而已。此外,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一批德国的学者们对学科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写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包括格迈林((J.D.Gmelin)的((化学史))(3卷,1791-1799)、卡斯特纳(A.G.Kastner)的((数学史》(4卷,1796-1800)、菲舍尔(K.Fischer)的《物理学史》(8卷,1801-1808)和贝克曼(J.Beckmann)的《发明与发现史》(4卷,1784--1805)。到19世纪后,这种德国传统的学科史的撰写方式又有了更多的继承者,继承者们著作的质量当然胜过了前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以历史学家兰克(L.Ranke)为代表的柏林学派的影响。在此期间,出现了像柯普(H.Kopp)的((化学史)))(4卷,1843-1847)、施普伦格耳(KSprenge1)的((植物学史》(2卷,1817-1818)、达伦姆贝格(V.Daremberg)的《医学科学史》(2卷,1870),拍根多尔夫(J.Poggendorff)的《物理学史》(1879)和坎托(MCantor)的《数学史教程》(4卷,1880-1908)等一系列的学科史著作。在19世纪后期,一些德国学者还参加了多卷本《德国科学史》的编写,撰写了一些学科史作为这部巨著的各分册。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马赫(E.Mach)所撰写的《力学史评》(1883),《热学史评》(1896)和《物理光学史评》(1921)等学科史著作。马赫的史学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科学、哲学和史学的思考融为一体
时期的科学史也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对科学发展真正的历史透视,而更多强调对有关课题的编年细节与概览,科 学史研究的典型做法是选择某一个已经确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作为对象,并描述构成了该学科当代主题的各种因 素是在何时、何地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细致的学科史研究开始出现。 要追溯学科史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从更早的时期以来,甚至从古代开始, 许多专业学术文献和著作中就包含有叙述该学科历史的章节。而到了 18 世纪之后,随着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 家们更经常地在其著作中包括了“历史导言”,而且当时这样做是为了将自己的工作置于该学科的历史传统背景 中,以强调其独创性和重要性。例如,达尔文(C. R. Darwin)在其《物种起源》后期的版本中,就对从拉马克到 他自己在进化概念上的贡献给出了历史的说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像拉格朗日((J. L. Lagrange)在其数学著作中、 赖尔(C. Lyell)在其地质学著作中对历史的叙述等等。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到 20 世纪的今天,这种传统一直被 继承下来。当今许多科学专著和教科书中仍常常以“历史导言”作为开始,这种历史主要是为了叙述和理解专著 中所涉及的专业内容而服务的。它们也常常包括有重要的观点,因而对于科学史的研究者们来说,这种“历史导 言”是一类重要的文献,但由于作者是科学家而非专业的史家,所以,从现代的某种观点来看,一些科学史家不 认为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史,或至少以需 要批判地阅读才行。 学科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是,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批对一些专业学科的发展作了较系统研究 的著作,当然,作者们仍是科学家,而不是(而且在当时也还没有)职业科学史家。在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中,首推 以发现氧气而闻名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 J. Priestley)的两部著作:《电学的历史与现状》(1767)和《关 于视觉、光和颜色发现的历史与现状》(1772),法国数学家蒙蒂克拉(J. E. Montucla)的((数学史》(1758)(这 是到当时为止对此课题最详尽、准确的研究,事实上,此书包括了力学、天文学、光学和音乐的内容,因为当时 这些学科被认为是数学的分支),以及法国天文学家巴伊((J. S. Bailly)的《古代天文学史》(1775)和《近代天 文学史》(3 卷,1779-1782)。像这样一些著作在今天的科学史研究中还常常为人们所参考使用。普里斯特利本 人曾表述过他研究科学史的动机。他认为,与欧洲文明的任何其它特征相比,除了它综合性的力量之外,科学更 能以进步的思想使启蒙运动让人满意,历史显示出来的这种进步不仅令人愉快,而且更为道德,人们可以从历史 中学到,过去的伟大发现并非是无与伦比的天才们的工作,而是由像他们自己一样的人们所做的工作。 但是,此时的科学史还不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标准,而是更多地要为当时的需要服务,例如,普里斯特 利更把科学史看作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已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的一种估量,而巴伊则认为科学史往往是关于我们已 做了些什么,以及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的报告而已。此外,从 18 世纪末期到 19 世纪初期,一批德国的学者们对 学科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写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包括格迈林((J. D. Gmelin)的((化学 史))(3 卷,1791-1799)、卡斯特纳(A. G. Kastner)的((数学史》(4 卷,1796-1800)、菲舍尔(K. Fischer)的 《物理学史》(8 卷,1801-1808)和贝克曼(J. Beckmann)的《发明与发现史》(4 卷,1784-1805 )。到 19 世 纪后,这种德国传统的学科史的撰写方式又有了更多的继承者,继承者们著作的质量当然胜过了前人,并在一定 程度上受到了以历史学家兰克(L. Ranke)为代表的柏林学派的影响。在此期间,出现了像柯普(H. Kopp)的((化 学史))(4 卷,1843-1847 )、施普伦格耳(K. Sprengel)的((植物学史》(2 卷,1817-1818)、达伦姆贝格(V. Daremberg)的《医学科学史》(2 卷,1870),拍根多尔夫(J. Poggendorff)的《物理学史》(1879)和坎托(M. Cantor)的《数学史教程》(4 卷,1880-1908)等一系列的学科史著作。在 19 世纪后期,一些德国学者还参加了 多卷本《德国科学史》的编写,撰写了一些学科史作为这部巨著的各分册。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科学 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马赫(E. Mach)所撰写的《力学史评》(1883),《热学史评》(1896)和《物理光学史评》 (1921)等学科史著作。马赫的史学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科学、哲学和史学的思考融为一体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学科史硕果累累的时期,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外,还可以列举出其它许多,如:德朗布尔(<J.B.J.De-lambre)4卷本的((天文学史》<1917-1827),汤姆森(T.Thom-son)2卷本的((化学史)))(1830-1831),格兰特(E.Grant)的《从最早期到19世纪中叶的物理天文学史》(1852),克莱克(A.Clerk)的(((17世纪通俗天文学史》(1885)和肖莱马(C.Schor-lemmer)的《有机化学的兴起和发展》(1885)等等。如果将时间放宽到20世纪初的话,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或许我们还可以列举出有像弗罗因德((I.Freund)的《对化学合成物的研究,其方法与历史发展》(1904)和惠特克((E.J.Whittaker)的《以太与电的理论历史》(1910)等。当然,这里所罗列的著作名单远远不是完备的。这样一种学科史的研究传统直到今日也仍未中断,其发展的趋势是研究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当然与19世纪以前的学科史相比,在研究方法、目的等等方面又是相当不同的。尤其是,在当今科学史家的目光转向个别学科分支的精细历史研究时,他们也研究那些有关时期中实际存在的领域,同时也意识到当时其它学科的状况。至于19世纪以前的学科史,作者们主要是为专业科学工作者和学习科学的学生们而写作的。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担心对科学的历史解释对科学与哲学的综合,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之间关系的间题。只有少数杰出的学者能将专业与一种真正的历史感和历史知识相结合。由于它们很强的专业性,除了专家之外,一股人也很难接近这些著作。就科学史的总体发展来看,一个重大的转折是综合性科学史的出现。要追溯这一转变的出现,首先可以从哲学观点对于科学史研究的影响谈起。早在17世纪,培根(F.Bacon)就指出,对于那些想要发现人类理性本质和作用的人来说,学习历史是有自的的。培根的研究者罗西(P.Rossi)曾评论说:“按照培根的观点,如果我们想建立一种符合当代需要的新哲学,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获得一种坚实的知识,即关于我们所要取代的哲学的起源和信仰的知识。因此,在进步和增长中,他引申出来一种历史探究的方法,就是把现存的每一种哲学都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它的发展以及它司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联系来进行描述。”在19世纪,出现了第一部综合科学史,即英国科学史家休厄耳(W.Whewel1)的《归纳科学的历史》(1837)。正是从综合史的角度,有时人们评价说这是近代最早的一本科学史著作,它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都保持了经典的地位。这本书的书名也反映了休厄耳对培根的观点的信奉,即强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归纳的科学。影响了休厄耳观点的还有19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JHersche1)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休厄尔试图对归纳科学的历史发展作出综合的估价。但他的科学史是在许多甚至当时就已过时了的二手文献基础上写成的,是一种为了哲学的目的而写的科学史。他的目的是要发展一种对于科学的哲学理解,试图以历史为基础,从中提出一种准确的科学方法论,而不是要在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科学。此外,休厄耳的《归纳科学的历史》虽然表面上是一部综合科学史,包括有许多科学学科的历史发展,但他这部著作实际上并未将所有这些门科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只不过是将各门科学的历史汇集、堆砌在一起而已,还不能算是严格现代意义上的综合科学史。在休厄耳之后,这种以哲学为主要目的的科学史在19世纪后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像马赫、奥斯特瓦尔德(F.W.Ostwald)、贝特洛(P.E.M.Berthelot)和迪昂(P.Duhem)这样一些信奉实证主义哲学观点的杰出科学家和科学史家,他们一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一方面又出于哲学的动机而进行科学史研究,并将这两者出色地结合起来。顺便可以提到的是,迪昂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纠正了休厄耳对于中世纪的看法,强调了中世纪对现代科学起源的重要意义。综合科学发展的另一线索可以从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A.Comte)讲起。萨顿(G.Sarton)甚至评价说,“应该把奥古斯特·孔德看作科学史的创始人,或者至少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对于科学史具有清晰准确(如果不完全的话)认识的人。”孔德在1830-1842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1.像实证哲学这样一部著作,如果不紧紧依靠科学史是不可能完成的:2.为要了解人类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必须研究不同科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学科史硕果累累的时期,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外,还可以列举出其它许多,如:德朗 布尔(<J. B. J. De-lambre)4 卷本的((天文学史》< 1917-1827) ,汤姆森(T. Thom-son}2 卷本的((化学 史)))(1830-1831),格兰特(E. Grant)的《从最早期到 19 世纪中叶的物理天文学史》(1852),克莱克(A.Clerk ) 的(((17 世纪通俗天文学史》(1885)和肖莱马(C. Schor-lemmer)的《有机化学的兴起和发展》(1885)等等。如 果将时间放宽到 20 世纪初的话,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或许我们还可以列举出有像弗罗因德((I. Freund)的《对 化学合成物的研究,其方法与历史发展》(1904)和惠特克((E. J. Whittaker)的《以太与电的理论历史》(1910) 等。当然,这里所罗列的著作名单远远不是完备的。 这样一种学科史的研究传统直到今日也仍未中断,其发展的趋势是研究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当然, 与 19 世纪以前的学科史相比,在研究方法、目的等等方面又是相当不同的。尤其是,在当今科学史家的目光转 向个别学科分支的精细历史研究时,他们也研究那些有关时期中实际存在的领域,同时也意识到当时其它学科的 状况。至于 19 世纪以前的学科史,作者们主要是为专业科学工作者和学习科学的学生们而写作的。一般来说, 他们并不担心对科学的历史解释对科学与哲学的综合,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之间关系的间题。只 有少数杰出的学者能将专业与一种真正的历史感和历史知识相结合。由于它们很强的专业性,除了专家之外,一 般人也很难接近这些著作。 就科学史的总体发展来看,一个重大的转折是综合性科学史的出现。要追溯这一转变的出现,首先可以 从哲学观点对于科学史研究的影响谈起。 早在 17 世纪,培根(F. Bacon)就指出,对于那些想要发现人类理性本质和作用的人来说,学习历史是 有目的的。培根的研究者罗西(P. Rossi)曾评论说:“按照培根的观点,如果我们想建立一种符合当代需要的新 哲学,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获得一种坚实的知识,即关于我们所要取代的哲学的起源和信仰的知识。因此,在进 步和增长中,他引申出来一种历史探究的方法,就是把现存的每一种哲学都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它的发展以及它 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联系来进行描述。” 在 19 世纪,出现了第一部综合科学史,即英国科学史家休厄耳(W. Whewell)的《归纳科学的历史》(1837)。 正是从综合史的角度,有时人们评价说这是近代最早的一本科学史著作,它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都保持了经典的 地位。这本书的书名也反映了休厄耳对培根的观点的信奉,即强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归纳的科学。影 响了休厄耳观点的还有 19 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J. Herschel)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休厄尔试图对归纳科 学的历史发展作出综合的估价。但他的科学史是在许多甚至当时就已过时了的二手文献基础上写成的,是一种为 了哲学的目的而写的科学史。他的目的是要发展一种对于科学的哲学理解,试图以历史为基础,从中提出一种准 确的科学方法论,而不是要在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科学。此外,休厄耳的《归纳科学的历史》虽然表面上是一部综 合科学史,包括有许多科学学科的历史发展,但他这部著作实际上并未将所有这些门科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只不过是将各门科学的历史汇集、堆砌在一起而已,还不能算是严格现代意义上的综合科学史。在休厄耳之后, 这种以哲学为主要目的的科学史在 19 世纪后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像马赫、奥斯特瓦尔德(F. W.Ostwald )、 贝特洛(P. E. M. Berthelot)和迪昂(P.Duhem)这样一些信奉实证主义哲学观点的杰出科学家和科学史家,他 们一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一方面又出于哲学的动机而进行科学史研究,并将这两者出色地结合起来。顺便可以 提到的是,迪昂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纠正了休厄耳对于中世纪的看法,强调了中世纪对现代科学起源的重要意义。 综合科学发展的另一线索可以从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A.Comte)讲起。萨顿(G. Sarton)甚至评价说,“应 该把奥古斯特·孔德看作科学史的创始人,或者至少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对于科学史具有清晰准确(如果不完全的 话)认识的人。”孔德在 1830-1842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1.像实证哲学这样 一部著作,如果不紧紧依靠科学史是不可能完成的;2.为要了解人类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必须研究不同科

学的进化:3.仅仅研究一个或多个具体学科是不够的,必须从总体上研究所有学科的历史。由此可见,与实证主义的哲学纲领相一致,孔德强调了统一的科学和统一的、综合性的科学史。但除了这种哲学上的重要号召之外孔德本人对科学史的实际研究却是较肤浅的。作为孔德思想的继承者,“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坦纳里可以说是最伟大的、而且实际上是第一位科学史家是最早充分研究科学史的人”。坦纳里(PTannery)于1843年出生于法国,他的职业是在法国的烟草专卖局中的技师,而他的科学史研究则完全是在业余时间中进行的。坦纳里自已也强调他的思想与孔德思想的联系,并且经常表露对实证主义创始人的景仰。但与孔德大不相同的是,坦纳里本人对科学史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坦纳里认真地区分了学科史与综合科学史(或称“通史”)的区别。他强调指出,科学是一般人类历史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从属于特殊科学的一系列科学学科,科学通史并不仅仅是许多专科史的一种汇总或精炼,科学通史将涉及的问题是:科学的社会环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的传记、科学的交流和科学的教育等等。遗撼的是,他自已也最终未能将这种研究设想实现。他一生只写了三部著作:《关于古希腊科学史》(1830)《希腊几何学》(1887)和《古代天文学史研究》(1893),而他大部分的精力则用于编辑古代著作的工作。坦纳里曾说过:“显然,要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史家,只是一个科学专家还不够。首先,他必须有专心于历史这样一种愿望,也就是说,要喜欢历史;他必须在其内心中培养自已的历史感,这是一种同科学意识完全不同的意识;最后,他还必须掌握许多专门的技能,这些技能对历史学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助手,但对那些只关心科学进步的科学家来说却毫无价值。”他曾准备要写一部完美的科学史,但他于1940年过早地去世,没能实现这一宏伟的计划。无论如何,坦纳里这位“现代科学史运动真正的奠基者”的科学史思想和研究对科学史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许多科学史家仿效的榜样。IV、独立的科学史学科的形成要使科学更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在史学思想和研究法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将分散的研究活动变得有组织,并使科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变成一种专门的职业。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时,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科学史在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例如,早在1832年时,孔德曾向法国政府提议设立一个讲授一般科学通史的教授席位。时过60年,也就是在孔德去世35年后,这一建议终于得到批准,1892年在法兰西学院设立了科学史教授席位。1900年,坦纳里在一次历史学的国际会议上,组织了第一届专门的科学史国际会议。在德国发展要更顺利一些,1901年,成立了“医学史与自然科学史协会”,1902年,有了专门的科学史杂志《医学史与自然科学史通报》,1908年,著名德国医学史家苏德霍夫(K.Sudhoff)又创办了杂志《医学史档案》。尽管有上述许多令人欣慰的进展,但对于科学史的发展、对手确立了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做出最大贡献的,应该说是萨顿(U.Sarton)这位杰出的科学史家。在科学史作为一门现代的、独立的专业学科这种意义上,萨顿是真正的奠基者。萨顿于1884年出生于比利时,他早期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有很大兴趣,先是在根特大学学习哲学,但很快就转学自然科学。他学习了化学、结晶学和数学,在1910年立志献身于科学史的研究。萨顿的第一个创举是在1912年办起了综合性的科学史杂志《爱雪斯》(Isis)。1913年,该杂志的第一期正式由出版社发行。到目前为止,这份杂志仍是科学史领域中最权威的杂志之一。在萨顿早期的一篇题为《爱雪斯之目的》的文章中,他讲到:《爱雪斯》杂志的独创性与其说是在于它对工作范围的选择,册宁说是它在力求作到百家争鸣。其实还
学的进化;3.仅仅研究一个或多个具体学科是不够的,必须从总体上研究所有学科的历史。由此可见,与实证主 义的哲学纲领相一致,孔德强调了统一的科学和统一的、综合性的科学史。但除了这种哲学上的重要号召之外, 孔德本人对科学史的实际研究却是较肤浅的。作为孔德思想的继承者,“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坦纳里可以说 是最伟大的、而且实际上是第一位科学史家.是最早充分研究科学史的人”。 坦纳里(P. Tannery)于 1843 年出生于法国,他的职业是在法国的烟草专卖局中的技师,而他的科学史 研究则完全是在业余时间中进行的。坦纳里自己也强调他的思想与孔德思想的联系,并且经常表露对实证主义创 始人的景仰。但与孔德大不相同的是,坦纳里本人对科学史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坦纳里认真地区分了学科史 与综合科学史(或称“通史”)的区别。他强调指出,科学是一般人类历史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从属 于特殊科学的一系列科学学科,科学通史并不仅仅是许多专科史的一种汇总或精炼,科学通史将涉及的问题是: 科学的社会环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的传记、科学的交流和科学的教育等等。遗憾的是,他自己也最终 未能将这种研究设想实现。他一生只写了三部著作:《关于古希腊科学史》(1830)《希腊几何学》(1887)和《古 代天文学史研究》(1893),而他大部分的精力则用于编辑古代著作的工作。坦纳里曾说过:“显然,要作为一个 优秀的科学史家,只是一个科学专家还不够。首先,他必须有专心于历史这样一种愿望,也就是说,要喜欢历史; 他必须在其内心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感,这是一种同科学意识完全不同的意识;最后,他还必须掌握许多专门的技 能,这些技能对历史学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助手,但对那些只关心科学进步的科学家来说却毫无价值。”他曾准 备要写一部完美的科学史,但他于 1940 年过早地去世,没能实现这一宏伟的计划。无论如何,坦纳里这位“现 代科学史运动真正的奠基者”的科学史思想和研究对科学史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许多科学史家仿 效的榜样。 Ⅳ、独立的科学史学科的形成 要使科学史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在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将分散的研究活 动变得有组织,并使科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变成一种专门的职业。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时,已经有许多迹象表 明科学史在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例如,早在 1832 年时,孔德曾向法国政府提议设立一个讲授一般科学通 史的教授席位。时过 60 年,也就是在孔德去世 35 年后,这一建议终于得到批准,1892 年在法兰西学院设立了 科学史教授席位。1900 年,坦纳里在一次历史学的国际会议上,组织了第一届专门的科学史国际会议。在德国, 发展要更顺利一些,1901 年,成立了“医学史与自然科学史协会”,1902 年,有了专门的科学史杂志《医学史与 自然科学史通报》,1908 年,著名德国医学史家苏德霍夫(K. Sudhoff )又创办了杂志《医学史档案》。 尽管有上述许多令人欣慰的进展,但对于科学史的发展、对于确立了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做 出最大贡献的,应该说是萨顿(U. Sarton)这位杰出的科学史家。在科学史作为一门现代的、独立的专业学科这 种意义上,萨顿是真正的奠基者。 萨顿于 1884 年出生于比利时,他早期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有很大兴趣,先是在根特大学学习哲学, 但很快就转学自然科学。他学习了化学、结晶学和数学,在 1910 年立志献身于科学史的研究。萨顿的第一个创 举是在 1912 年办起了综合性的科学史杂志《爱雪斯》(Isis ) 。 1913 年,该杂志的第一期正式由出版社发行。 到目前为止,这份杂志仍是科学史领域中最权威的杂志之一。在萨顿早期的一篇题为《爱雪斯之目的》的文章中, 他讲到: 《爱雪斯》杂志的独创性与其说是在于它对工作范围的选择,毋宁说是它在力求作到百家争鸣。其实还

有别的研究一门或数门科学史的刊物,但却没有一家刊物是把方法论、社会学及哲学的观点与纯史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然而根据我在杂志的概括简介中所陈述的方法,只在会聚了所有这些观点和方法时,历史的研究才能获得它的全部的意义。萨顿在哲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者孔德的极大影响,可以说是孔德和坦纳里的继承者,并将这两位先驱者的理想付诸实施。他坚信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正是由于有这种信念,以及他最高的目标一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萨顿将整个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史的事业。他一生共写有三百多篇论文和札记、15部著作,编写了79篇科学史研究文献的且录(这种编写详尽文献目录的传统至今仍为《爱雪斯》杂志所继续,成了科学史家们重要的索引工具)。在1915年,萨顿到了美国,并在那里继续他的奋斗。在萨顿等人的努力下,1924年在美国成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一科学史学会。由于萨顿相信科学史研究最根本的原则是统一性原则,认为自然界是统一的,科学是统一的,人类是统一的,他本人还着手撰写《科学史导论》以期实现他所追求的综合性科学史。但这部巨著萨顿在有生之年只完成了三卷(1927-1948),而且第三卷内容也才写到公元1400年。萨顿对于使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做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致力于建立科学史的教学体系。从1920年起,他开始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系统的科学史课程。他不但为科学史课程的建设和科学史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也对科学史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对科学史教师的要求以及科学教学的许多具体技术性问题都作了大量的论述。总之,正如萨顿的传记作者所言,萨顿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创造了一门学科的工具、标准以及批判的自觉性”,“现在科学史已是一个稳定的学术领域。乍一看来显不出萨顿影响的痕迹,然而他不仅通过英雄般的劳动业绩创造并收集必要的建筑材料,而且他也把自己看成将科学史建成一个独立的和有条有理的学科的第一个深思熟虑的建筑帅,他的确是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自然,萨顿并不是新科学史运动唯一的组织者,在科学史学科的建设中,我们也应提到萨顿同时代的人,如英国科学史家辛格(C.Singer)和意大利科学史家米利(A.Mieli)等人的贡献。辛格于1923年负责建立了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系,米利则于1927年创办了第一份意大利的科学史杂志,于1928年创立了国际科学史学会。从20世纪初科学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确立到现在,国际上科学史研究人员的队伍、有关机构、刊物的数目、科学史教学的普及程度、科学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以及科学史研究的领域等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例如,在1983年《爱雪斯》出版的《科学史指南》专刊中,所提到的与科学史有关的刊物就达100种,而这份清单还并不是十分完备的,目前发表科学史论文的刊物的数目又有了很大的增加。尤其是,从编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史也早已超越了萨顿的时代。从孔德到坦纳里到萨顿,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科学史观,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传统的局限。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曾说:“科学史家们由于去世不久的乔治·萨顿在建立科学史专业中的作用,对他极为感谢,但他所传播的科学史专业的形象继续造成了许多损害,即使这种形象早就被槟弃了。”此外,英国科学史家霍尔(A.R.Hal1)的一段论述也是有代表性的:现在我们大大超过坦纳里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尽管实证主义对编史学可以有很大的帮助,但它也可以有很大的危害,就像它对坦纳里本人的专业的影响一样。它是一种帮助,因为它能认识到成就的一种时间次序的意义;它是一种危害,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在科学中的主观性和理论的负载,更不用说带有特性的要素了。实证主义与优秀的常识完全一致,但是也与对历史的最精细结构的轻视相符合。它太容易产生编年史了,并且在
有别的研究一门或数门科学史的刊物,但却没有一家刊物是把方法论、社会学及哲学的观点与纯史学的观点结合 在一起。然而根据我在杂志的概括简介中所陈述的方法,只在会聚了所有这些观点和方法时,历史的研究才能获 得它的全部的意义。 萨顿在哲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者孔德的极大影响,可以说是孔德和坦纳里的继承者,并将这两位先驱者 的理想付诸实施。他坚信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正是由于有这种信念,以及他最高的目标— 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萨顿将整个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史的事业。他一生共写有 三百多篇论文和札记、15 部著作,编写了 79 篇科学史研究文献的目录(这种编写详尽文献目录的传统至今仍为 《爱雪斯》杂志所继续,成了科学史家们重要的索引工具)。在 1915 年,萨顿到了美国,并在那里继续他的奋斗。 在萨顿等人的努力下,1924 年在美国成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科学史学会。由于萨顿相信科学史研究最根 本的原则是统一性原则,认为自然界是统一的,科学是统一的,人类是统一的,他本人还着手撰写《科学史导论》, 以期实现他所追求的综合性科学史。但这部巨著萨顿在有生之年只完成了三卷(1927-1948),而且第三卷内容也 才写到公元 1400 年。 萨顿对于使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做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致力于建立科学史的教学体系。从 1920 年起,他开始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系统的科学史课程。他不但为科学史课程的建设和科学史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做 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也对科学史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对科学史教师的要求以及科学教学的许多具体技术性问 题都作了大量的论述。 总之,正如萨顿的传记作者所言,萨顿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创造了一门学科的工具、标准以及批判的自 觉性”,“现在科学史已是一个稳定的学术领域。乍一看来显不出萨顿影响的痕迹,然而他不仅通过英雄般的劳动 业绩创造并收集必要的建筑材料,而且他也把自己看成将科学史建成一个独立的和有条有理的学科的第一个深思 熟虑的建筑师,他的确是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 自然,萨顿并不是新科学史运动唯一的组织者,在科学史学科的建设中,我们也应提到萨顿同时代的人, 如英国科学史家辛格(C. Singer)和意大利科学史家米利(A. Mieli)等人的贡献。辛格于 1923 年负责建立了伦敦 大学学院的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系,米利则于 1927 年创办了第一份意大利的科学史杂志,于 1928 年创立了国际科 学史学会。 从 20 世纪初科学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确立到现在,国际上科学史研究人员的队伍、有关机构、刊物 的数目、科学史教学的普及程度、科学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以及科学史研究的领域等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例 如,在 1983 年《爱雪斯》出版的《科学史指南》专刊中,所提到的与科学史有关的刊物就达 100 种,而这份清 单还并不是十分完备的,目前发表科学史论文的刊物的数目又有了很大的增加。尤其是,从编史学的角度来看, 科学史也早已超越了萨顿的时代。从孔德到坦纳里到萨顿,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科学史观,现在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传统的局限。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T. S. Kuhn)曾说:“科学史家们由于去 世不久的乔治·萨顿在建立科学史专业中的作用,对他极为感谢,但他所传播的科学史专业的形象继续造成了许 多损害,即使这种形象早就被摈弃了。”此外,英国科学史家霍尔(A. R. Hall)的一段论述也是有代表性的: 现在我们大大超过坦纳里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尽管实证主义对编史学可以有很大的帮助,但 它也可以有很大的危害,就像它对坦纳里本人的专业的影响一样。它是一种帮助,因为它能认识到成就的一种时 间次序的意义;它是一种危害,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在科学中的主观性和理论的负载,更不用说带有特性的要素了。 实证主义与优秀的常识完全一致,但是也与对历史的最精细结构的轻视相符合。它太容易产生编年史了,并且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Innovation Policy.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Innov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Network Industries and Open Innova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Strategic Management in Network Industries.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Innovative companies an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Systemic Character of Innova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Diffusion and Adoption of Innovations.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R&D and company performance.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Sources and types of Innova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Innovation - Definitions and Measurement.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Introduction.pdf
-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STUDY Guide Minor Economie(syllabus,2013,economicsofinnovation).pdf
- 《科技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节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ppt
- 《科技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节 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历史.ppt
- 《科技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节 西方科技文化发展历史.ppt
- 《科技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节 科技文化的内涵层次特质.pptx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九讲 关于近代技术史分期的理论探讨.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十讲 关于科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十一讲 关于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若干问题.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八讲 关于科学史分期理论的探讨.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三讲 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四讲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一讲 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概述.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二讲 20世纪的科学编史学.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五讲 科学史中的“科学革命”.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六讲 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ppt
-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课件(PPT)第七讲 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综述.ppt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年).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1 Introducion of IRBM.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2 Multiscale Analysis of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 in the Jiu River Basin.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3 Indicators for estimating the sub-catchments’ contribution to maximum flow during flood events in the Jiu River Basin.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4 Sediment connectivity within riverside - morphological processes coupling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fine sediment sources within Jiu River Basin(Romania).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5 Tracking fluvial sediment sources through the lanthanide traces. Experimental method applied on the Jiu river basin(Romania).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6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pdf
- 《全球变化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07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Europe & Danube River Basi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