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液流型态及水头损失 Type of Flow & Head Loss

第五章液流型态及水头损失 Type of Flow Head Loss
第五章 液流型态及水头损失 Type of Flow & Head Loss

背景知识 在第三章中,实际液体的能量方程式: 2 名++a=,+h+a,+h1 2 2g 2g 液体具有粘滞性 流动 内摩擦力(阻力) 水头损失 能量损失
背景知识 在第三章中,实际液体的能量方程式: 1 2 2 2 2 2 2 2 1 1 1 1 2 2 + + = + + + hw − g v r p z g v r p z 液体具有粘滞性 内摩擦力(阻力) 水头损失 能量损失 流动

本章内容 1)阐明由于粘性的存在,水流/液体流动有两种 不同的型态(流态):层流和紊流/湍流 2)弄清楚水头损失的物理概念一讨论h。的变 化规律—找出h的计算方法
本章内容 1)阐明由于粘性的存在,水流 / 液体流动有两种 不同的型态(流态):层流和 紊流 / 湍流 2)弄清楚水头损失的物理概念——讨论 hw 的变 化规律——找出hw的计算方法

5-1流动的两中型态一 层流和紊流 1雷诺实验: Reynolds,Britain,in 1885
5-1 流动的两中型态——层流和紊流 1 雷诺实验: Reynolds, Britain, in 1885

Fig.I 雷诺实验装置 Reynolds,Britain,in 1885 颜色水 层流Laminar flow 紊流Turbulent flow 水 01
Fig. 1 雷诺实验装置 Reynolds, Britain, in 1885 层流Laminar flow 紊流Turbulent flow

雷诺实验: 1) 先将阀门微微打开,水经玻璃管流出,然后将带颜 色的液体阀门打开,可以看到管中有一条固定而明 显的细直的着色线带色的流束,这说明流动中的质 点互不混掺; 2)再将阀门逐渐开大,着色线(流束)开始颤动并弯 曲,线条逐渐加粗; 3)】 带色线开始出现破裂扩散成布满全管的旋涡,全部 水流着色,说明水流质点已互相混掺
雷诺实验: 1) 先将阀门微微打开,水经玻璃管流出,然后将带颜 色的液体阀门打开,可以看到管中有一条固定而明 显的细直的着色线带色的流束,这说明流动中的质 点互不混掺; 2) 再将阀门逐渐开大,着色线(流束)开始颤动并弯 曲,线条逐渐加粗; 3) 带色线开始出现破裂扩散成布满全管的旋涡,全部 水流着色,说明水流质点已互相混掺

实验表明 同一种液体,在同一管道中流动,当流速不同时, 可产生两种不同的流动型态。 层流laminar flow: 当流速较小时,各流层的液体质点是有条不紊地运 动,互不混掺,这种流动型态称层流 紊流turbulent flow: 当流速较大时,各流层的液体质点互相混掺(运动 轨迹是曲折的),趋势沿轴线向前运动
实验表明: 同一种液体,在同一管道中流动,当流速不同时, 可产生两种不同的流动型态。 层流 laminar flow : 当流速较小时,各流层的液体质点是有条不紊地运 动,互不混掺,这种流动型态称层流 紊流 turbulent flow : 当流速较大时,各流层的液体质点互相混掺(运动 轨迹是曲折的),趋势沿轴线向前运动

实验表明 若在玻璃管1-1和2-2断面装上测压管 落差=? 由伯努力方程 +A+-+ 2g r C2w-2 管段水平,管径相同 (-)== 沿程水头损失的规律? v~hm之间的关系?
实验表明: 若在玻璃管1-1 和 2-2 断面装上测压管 落差 = ? 由伯努力方程 1 2 2 2 2 2 2 2 1 1 1 1 2 2 + + = + + + hw − g v r p z g v r p z ∵ 管段水平,管径相同 hw hf r p r p − = 1−2 = 1 2 ( ) 沿程水头损失的规律? v ~ hw 之间的关系 ?

实验结果整理 曲线:横坐标lgy,纵坐标gh 试验程序:v小→呋层流→紊流red line 层流:试验点落在0=45。直线AC段上, 紊流:试验点落在0>45。直线CE段上, 过度区:曲线CD段 临界流速:液体运动形态转变时的流速叫临界流速 上临界流速:,'(C点)
实验结果整理 曲线:横坐标 lg v , 纵坐标 lg hw 层流:试验点落在θ= 45 °直线 AC段上, 紊流:试验点落在θ> 45 °直线 CE 段上, 过度区:曲线CD 段 试验程序: v小 → v大 层流→紊流 red line 临界流速:液体运动形态转变时的流速叫临界流速 上临界流速: vk ’ ( C 点 )

Fig.2 雷诺实验曲线 Laminar 过渡区 层流 =11520 D Transition 紊流 45 1gv。1gv Turbulent
A B C D E Fig. 2 雷诺实验曲线 Laminar Transition Turbulen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Mechanics of Fluids.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Fluid Statics.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Fluid Dynamics.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ppt
- 《流体力学》课程试卷习题(答案).doc
- 《流体力学》课程试卷习题(试题).doc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八个实验).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孔口、管嘴和有压管道流动.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液流型态及水力损失.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基本概念及参数).doc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二章 微灌.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一章 喷灌.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三章 农田排水 Field drainage.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灌、排工程技术经济分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九章 灌溉原理.pdf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孔口、管嘴和有压管道流动 Flow in Circular Pipes.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Introduction to Viscous Fluid Dynamics.ppt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节 作物灌溉制度.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农田水分状况与土壤水分运动.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中国农业大学:李光永、黄兴法).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三节 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一节 作物需水量.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渠道灌溉系统 第四节 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渠道灌溉系统 第五节 渠道防渗.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渠道灌溉系统 第一节 灌溉渠系规划与布置 第二节 田间工程规划 第三节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推算.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地面灌溉技术与田间渠系.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排水沟道系统.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田间排水.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Water Use of Crop.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灌溉排水试验.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喷灌技术.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微灌技术.pdf
-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Micro Irrigati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