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十章 货币政策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5
文件大小:267.0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十章 货币政策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政策s10-1货币政策目标什么是货币政策1、概念:广义的货币政策:政府、中央银行及其他有关部门(监管部门,如证监会、保监会等),凡是涉及到货币方面的规定,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置、政府的税收和货币制度等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信用规模2、货币政策的内容(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特定的经济目标)(2)货币政策的工具(各种控制和调节手段)(3)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4)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最终目标的内容(1)稳定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它的实质是保持币值的稳定,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大幅度的上涨。(2)充分就业一一使劳动市场均衡。(3)经济增长一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于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2、最终目标的相互关系和选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选择关键在看该国这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凯恩斯时期,着重于充分就业。W经济学家只能解决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采取的途径,并对效果进行预测,而要选择哪一个目标则是政治家的事而不是经济学家的事。X如大选期间,可能就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1)协调: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者是同方向变动的。美国一财政部长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个经验数据,经1

货币银行学 1 第十章 货币政策 §10-1 货币政策目标 一、 什么是货币政策 1、 概念: 2、货币政策的内容 (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特定的经济目标) (2) 货币政策的工具(各种控制和调节手段) (3)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 (4) 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的内容 (1)稳定物价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它的实质是保持币值的稳定,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 总水平普遍、持续、大幅度的上涨。 (2)充分就业——使劳动市场均衡。 (3)经济增长——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于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2、 最终目标的相互关系和选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选择关键在看该国这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凯恩斯时期,着重于充分就业。 经济学家只能解决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采取的途径,并对效果进行预测,而要选择哪一个 目标则是政治家的事而不是经济学家的事。 如大选期间,可能就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 (1) 协调: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两者是同方向变动的。美国一财政部长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个经验数据,经 (1)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研究的最基本问题 广义的货币政策:政府、中央银行及其他有关部门(监管部门,如证监会、保监 会等),凡是涉及到货币方面的规定,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置、政 府的税收和货币制度等 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 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信用规模

货币银行学济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业率就会上升。(2)矛盾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一一菲利普斯曲线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一取决于外资的实际利用效果经济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810-2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宏观性措施。1、再贴现政策(一般处于辅助作用)一一中央银行对各种合格票据进行再贴现(1)主要途径:(2)政策效果①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决策。②宣示效果(心理作用)影响到市场的心理预期。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和方向。两种暗示:经济前景暗淡,政府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3)优点①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其最终贷款者的作用。②具有灵活性,既可调节总量,也可调节结构(4)缺点①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②宣示效果不确切。2、存款准备金政策(有下降的趋势)(1)基本内容①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②规定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③规定计提时间(2)主要途径(3)政策效果:①是最猛烈货币政策工具。即便是微调,其作用也是巨大的。准备金率上升一一信用即将收缩一一利率上升一一公众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②是其他货币政策的基础,可以放大效用。(因为调整的是货币乘数)(4)优点币银①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②存款准备金的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迅速③对松紧货币供给量较为公平,能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5)缺点①对货币供应量作用过猛,缺乏弹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工具:②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比较大的冲击。3、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工具)2

货币银行学 2 济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业率就会上升。 (2) 矛盾 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③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取决于外资的实际利用效果 ④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10-2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宏观性措施。 1、 再贴现政策(一般处于辅助作用)——中央银行对各种合格票据进行再贴现 (1) 主要途径: (2) 政策效果 ① 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决策。 ② 宣示效果(心理作用)影响到市场的心理预期。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 号和方向。两种暗示:经济前景暗淡,政府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 (3) 优点 ① 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其最终贷款者的作用。 ② 具有灵活性,既可调节总量,也可调节结构 (4) 缺点 ① 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 ② 宣示效果不确切。 2、 存款准备金政策(有下降的趋势) (1) 基本内容 ①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② 规定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 ③ 规定计提时间 (2) 主要途径 (3) 政策效果: ① 是最猛烈货币 准备金率上升——信用即将收缩——利率上升——公众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 政策工具。即便是微调,其作用也是巨大的。 ② 是其他货币政策的基础,可以放大效用 (4) 优点 。(因为调整的是货币乘数) ① 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② 存款准备金的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迅速 ③ 对松紧货币供给量较为公平,能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5) 缺点 ① 对货币供应量作用过猛,缺乏弹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工具; ② 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3、 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工具)

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和信贷规模的行为。(关键公开市场的参与者为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注意:(1)主要途径①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②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经济(2)运用的条件①具有一个相当深度、广度和弹性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种类要全,利率要能反映实际的市场供求情况。②中央银行要具有权威性。不是指行政上的权威性,而是指在市场上要具有权威性,因此,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③信用制度相对发达优点(3)1①主动权在中央银行②调控货币供给量具有准确性,一旦发现货币供应量不合理就可以进行操作,来干预。③最具灵活性,可以进行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操作。规模可以恰到好处的把握,而且如果发现操作错误,也可以及时进行改正。(4)缺点政策收效较为缓慢。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作用对象是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预缴进口保证金:控制进口的数额,减少外汇的流出。常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使用。3、优惠利率政策: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给予较低的利率,鼓励它们加大发展。4、直接信用控制(管制)如美国的Q条例(1)利率最高限额(2)信用配额如中国1998年以前5.间接信用控制(以日本最为典型)(1)道义劝告人(2)窗口指导S10-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币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1、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1)可测性具有明确的指标,数据能及时获取,便于观察。(2)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有效的控制中间目标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3)相关性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稳定的相关性。3

货币银行学 3 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和信贷规模 的行为。( 注意: 关键公开市场的参与者为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 (1) 主要途径 ① 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② 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运用的条件 ① 具有一个相当深度、广度和弹性的金融市场。 金融商品种类要全,利率要能反映实际的市场供求情况。 ② 中央银行要具有权威性。 不是指行政上的权威性,而是指在市场上要具有权威性,因此,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 有价证券。 ③ 信用制度相对发达 (3) 优点 ① 主动权在中央银行 ② 调控货币供给量具有准确性,一旦发现货币供应量不合理就可以进行操作,来 干预。 ③ 最具灵活性,可以进行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操作。规模可以恰到好处的把握,而 且如果发现操作错误,也可以及时进行改正。 (4) 缺点 政策收效较为缓慢。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对象是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 1、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2、 预缴进口保证金:控制进口的数额,减少外汇的流出。常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使用。 3、 优惠利率政策: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给予较低的利率,鼓励它们加大发展。 4、 直接信用控制(管制) (1)利率最高限额 如美国的 Q 条例 (2)信用配额 如中国 1998 年以前 5. 间接信用控制 (以日本最为典型) (1)道义劝告 (2)窗口指导 §10-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 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1) 可测性—— 具有明确的指标,数据能及时获取,便于观察。 (2) 可控性——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有效的控制中间目标的 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 (3) 相关性—— 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稳定的相关性

货币银行学(4)抗于扰性一一对外部因素的变化是否具有抗于扰性。(5)可行性一—在金融制度、政策方面是否可行2、常用的中间指标(1)货币供给量①可测性:较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旦确定了一个统计口径,就很容易得出货币供给量,便于纵向比较。难处:统计口径不一致。Mo、M、M2、M虽均有明确定义,但选择哪一个最好,理论上还有争议。福里德曼认为是M2,但实证发现也不好,而且越来越不好。②可控性有。实际上是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可控性③相关性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代表了当期社会有效需求总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④抗干扰性好。经济上升时期的经济政策中货币供给量控制与经济干扰期的政府政策方向相反。(逆循环)(2)利率①可测性较差得出一个代表利率不易: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间有差别:影响因素复杂:有时滞现象②可控性有通过调整准备金,最终引导长期利率的变化③相关性,在理论上有争议。在凯恩斯主义中通过控制利率町住GDP的发展。通过货币政策,促进充分就业,从而实现经济扩张。④在抗干扰性方面较差。是顺经济循环经济上升期,利率是上升的,因为货币的需求是上升的,(这属于经济政策)经济干扰期,经济过热,为了控制,会提高利率。(这属于政府政策)(3)汇率①可测性较差实际汇率难以统计②可控性短期可以,长期很难③相关性不存在稳定的关系④抗干扰性不好。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不易区分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可控性指标货币供应量较强有好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长期利率较差有很强的相关性不好较差不好汇率人短期可以,长期很难不存在稳定的关系3、中间目标的选择货币供应量指标和利率指标一般不能同时选择,两者之间有冲突。2(1)国际上通行的做法:M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将数量指标作为中间指标:其他情况一般将利率指标作为中间目标。(2)我国选择的中间指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备付金率。二、常用的操作目标4

货币银行学 4 (4) 抗干扰性——对外部因素的变化是否具有抗干扰性。 (5) 可行性—— 在金融制度、政策方面是否可行 2、 常用的中间指标 (1)货币供给量 ① 可测性:较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旦确定了一个统计口径,就很容易得出货币 供给量,便于纵向比较。 难处:统计口径不一致。M0、M1、M2 、M3 虽均有明确定义,但选择哪一个最好,理 论上还有争议。福里德曼认为是 M2,但实证发现也不好,而且越来越不好。 ②可控性 有。实际上是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可控性 ③相关性 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 代表了当期社会有效需求总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 力 ④抗干扰性好。经济上升时期的经济政策中货币供给量控制与经济干扰期的政府政策 方向相反。(逆循环) (2)利率 ①可测性较差 得出一个代表利率不易;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间有差别;影响因素复杂;有时滞现象 ②可控性 有 通过调整准备金,最终引导长期利率的变化 ③相关性,在理论上有争议。 在凯恩斯主义中通过控制利率盯住 GDP 的发展。通过货币政策,促进充分就业,从而 实现经济扩张。 ④在抗干扰性方面较差。 是顺经济循环 经济上升期,利率是上升的,因为货币的需求是上升的,(这属于经济政策) 经济干扰期,经济过热,为了控制,会提高利率。(这属于政府政策) (3)汇率 ①可测性 较差 实际汇率难以统计 ②可控性短期可以,长期很难 ③相关性不存在稳定的关系 ④抗干扰性 不好。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不易区分 标准 指标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可控性 货币供应量 较强 有 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 好 长期利率 较差 有 很强的相关性 不好 汇率 较差 短期可以,长期很难 不存在稳定的关系 不好 3、 中间目标的选择 货币供应量指标和利率指标一般不能同时选择,两者之间有冲突。 (1)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将数量指标作为中间指标;其他情况一般将利率指标作为中间目 标。 (2) 我国选择的中间指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备付金率。 二、常用的操作目标

货币银行学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一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2.银行超额准备金操作原理:通过调节准备金供给来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从而进一步影响货币总量。一高能货币3.基础货币一经济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一一影响支出影响投资影响收入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充分就业再贴现银行准备金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汇率公开市场业务基础货币国际收支平衡四、货币政策的效果1、时滞(1)内部时滞:认识时滞。(2)外部时滞:从采取措施到实施效果之间的时间差。2、货币流通速度3、政治因素4、微观主体的行为(现在研究的最多)企业行为,一项政策是通过微观主体来实行的,因此,微观主体对一项政策反映的灵敏度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币银行学武5

货币银行学 5 1. 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2. 银行超额准备金 操作原理:通过调节准备金供给来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从而进一步影响货币 总量。 3.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支出——影响投资——影响收入 货币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中间指标 最终目标 四、 货币政策的效果 1、 时滞 (1)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 (2)外部时滞:从采取措施到实施效果之间的时间差。 2、 货币流通速度 3、 政治因素 4、 微观主体的行为(现在研究的最多) 企业行为,一项政策是通过微观主体来实行的,因此,微观主体对一项政策反映的灵 敏度是影响效果的关键。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短期货币市场利率 银行准备金 基础货币 利率 货币供应量 汇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