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地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分析

案例分析:地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助推房价上升从2003年央行“121号文”开始,我国就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涨幅比8月份高0.7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8月份高1个百分点。乌鲁木齐、北海、深圳、杭州、北京房价涨幅超过15%,乌鲁木齐房价涨幅甚至超过21%。房价为什么越调越不见成效,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为什么越来越高呢?回答这个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房价快速上升只是表象,流动性过剩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一、流动性过剩的原因1.流动性过剩的内部原因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复杂,简单地讲包括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上讲,包括三个因素:①贫富分化的现象还很严重。中国已经宣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均总收入进入在761~9360美元之间,但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96,而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却只有0.33。这两个数字是非常不协调的,说明在我国,贫富分化的现象还很严重。②中等收入家庭和人群集中。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实际达到中等收入人群在1亿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7%。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在537~16万元人民币之间,达到这两个标准的大部分是城市白领,这些人群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过分集中使这些大城市的房价上升,流动性过剩,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情况。③我国面临资本账户的开放。我国宣布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这就意味着国际资本的进出和汇率的浮动将不可避免。外资的大量进入也使得我国的流动性过剩。2.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于美元王国的冲击。美元是世界上最强势的货币,我国的一直实行町紧美元的外汇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也造成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2007-11-7(中国不动产网)
案例分析:地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助推房价上升1 从 2003 年央行“121 号文”开始,我国就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到现在已经整 整四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 年 9 月, 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8.9%,涨幅比 8 月份高 0.7 个百分点。其中, 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10%,涨幅比 8 月份高 1 个百分点。乌鲁木齐、北海、 深圳、杭州、北京房价涨幅超过 15%,乌鲁木齐房价涨幅甚至超过 21%。 房价为什么越调越不见成效,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为什么越来越高呢?回答这个问题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房价快速上升只是表象,流动性过剩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原因。要解 决这个问题,就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 调控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一、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的内部原因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复杂,简单地讲包括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上讲,包括三个因 素: ①贫富分化的现象还很严重。 中国已经宣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均总收入进入在 761~ 9360 美元之间,但我国的基尼系数是 0.496,而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却只有 0.33。这两 个数字是非常不协调的,说明在我国,贫富分化的现象还很严重。 ②中等收入家庭和人群集中。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实际达到中等收入人群在 1 亿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 7%。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在 5.37~16 万元人民币之间,达 到这两个标准的大部分是城市白领,这些人群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过分集中使这些 大城市的房价上升,流动性过剩,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情况。 ③我国面临资本账户的开放。我国宣布人均 GDP 达到 3500 美元,这就意味着国际 资本的进出和汇率的浮动将不可避免。外资的大量进入也使得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2.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于美元王国的冲击。美元是世界上最强势 的货币,我国的一直实行盯紧美元的外汇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也造成了我国的流动性 过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 聂梅生 2007-11-7 (中国不动产网)

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7年前9个月,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而日本仅有9111.37亿美元。9月份,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50亿美元,对比这个数据,再看看9月份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口额,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外汇并不仅仅是从进出口进入的、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通过多元化的各种渠道大举进入中国。②中美之间息差加大。2007年9月份中国加息0.25厘,而美国继同期降息0.5百分点后,又于10月31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再降零点0.25个百分点。这就使得中美之间的息差超过1厘,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会促使美元加速进入中国,在楼市、股市中套利。而且从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加息周期,美国正在减息,甚至减的比我们加的多,可以预见,未来美元进入中国的趋势将更加疯狂。③中国CPI上升,美国CPI下降。从通胀的物价指数来看,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通货膨胀期,但是有这个压力。而美国的通胀压力却在减小。美国正通过美元游戏向中国输出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换回中国的财富。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④全球性的流动性和以石油为标志的资源型产品涨价将继续冲击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而中国继续控制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资本)价格以抑制通胀的办法,等于输入通胀。流动性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全球都存在,而且以石油为标志的资源型的产品价格的涨价已经开始了,石油的涨价带动了其他的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上涨,我国的目前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从前我们一直说我国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的压力是结构性不是产品的成本性的,现在来看不是这样。如果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将受到很大冲击。中国现在继续控制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资源、资本价格,而这些国外在降价。在外部环境这样的情况下,等于输入了国外的通货膨胀,用中国的经济发展抵消了全世界的通货膨胀。二、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一系列不利后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资产价格猛增。楼市和股市价格不断上涨就是主要表现之一。而且,这种上涨呈紧密关联互动状况,这是今年以前的楼市和股市所没有的。二是输入型的流动性进一步带动了国内恐慌性投资,“储蓄大搬家”就是一个例证。在目前投资渠道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资金只能在楼市和股市中棉动,由于外资进入房地产的总数集中在几个城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危险。三是CPI指数上升,通货膨胀初见端倪,我国“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增长或许将进入新阶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央行仅2007年就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已经8次了,加息5次,应该讲力度是非常大的。为了控制流动性,人民币实现了升值,并采用汇率波动政策。此外,央行还被动性的发行了基础货币对冲,解决1.4万亿美元的投向问题等等,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双刃剑,具体情况还要看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才能评定
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2007 年前 9 个月,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破 1.4 万亿美元,而日本仅有 9111.37 亿美元。9 月份,我国外汇储备新增 250 亿美元,对比这个数据,再看看 9 月份我国对外贸易的进 口额,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外汇并不仅仅是从进出口进入的,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 通过多元化的各种渠道大举进入中国。 ②中美之间息差加大。2007 年 9 月份中国加息 0.25 厘,而美国继同期降息 0.5 百分 点后,又于 10 月 31 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再降零点 0.25 个百 分点。这就使得中美之间的息差超过 1 厘,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会促使美元加速进入中 国,在楼市、股市中套利。而且从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加 息周期,美国正在减息,甚至减的比我们加的多,可以预见,未来美元进入中国的趋势 将更加疯狂。 ③中国 CPI 上升,美国 CPI 下降。从通胀的物价指数来看,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通 货膨胀期,但是有这个压力。而美国的通胀压力却在减小。美国正通过美元游戏向中国 输出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换回中国的财富。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④全球性的流动性和以石油为标志的资源型产品涨价将继续冲击中国的经济和金 融,而中国继续控制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资本)价格以抑制通胀的办法,等于输 入通胀。流动性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全球都存在,而且以石油为标志的资源型的 产品价格的涨价已经开始了,石油的涨价带动了其他的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上涨,我国的 目前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从前我们一直说我国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的压力是结构性, 不是产品的成本性的,现在来看不是这样。如果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的经济和金融 将受到很大冲击。中国现在继续控制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资源、资本价格,而这些 国外在降价。在外部环境这样的情况下,等于输入了国外的通货膨胀,用中国的经济发 展抵消了全世界的通货膨胀。 二、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一系列不利后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是资产价格猛 增。楼市和股市价格不断上涨就是主要表现之一。而且,这种上涨呈紧密关联互动状况, 这是今年以前的楼市和股市所没有的。二是输入型的流动性进一步带动了国内恐慌性投 资,“储蓄大搬家”就是一个例证。在目前投资渠道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资金只能 在楼市和股市中撺动,由于外资进入房地产的总数集中在几个城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 危险。三是 CPI 指数上升,通货膨胀初见端倪,我国“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方 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增长或许将进入新阶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央行仅 2007 年就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已经 8 次了,加息 5 次, 应该讲力度是非常大的。为了控制流动性,人民币实现了升值,并采用汇率波动政策。 此外,央行还被动性的发行了基础货币对冲,解决 1.4 万亿美元的投向问题等等,但所有 的这些都是双刃剑,具体情况还要看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才能评定

三、房地产业的发展陷入怪图受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我国的房地产业陷入了怪圈。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点:①股市成为放大器。受资产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100~300之间,按照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7年8月,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总计达1149.45亿元,尽管总量不算大,但是集中度很高。②外资成为推动器。受人民币升值、息差等影响,在资金推动、全球化的金融系统性推动下,外资已经从初期购买可经营物业,到现在从股市、参股企业并购、参与土地开发、直接进入楼市购房等多元化的渠道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因此更加复杂。③土地成为硬通货。现有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REITs产品比较少,持有的物业的开发商比较少,即便像万科这样的大企业也是建成的物业全部卖了并不经营,由于没有资产,土地便成为房地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硬通货。房地产公司的上市报表显示,目前万科储备土地高达2100多万平方米、保力达1000多万平方米。种种迹象表明,在现阶段,土地储备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预期房地产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票,土地储备越多的公司越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在竞拍土地这个环节,非上市公司举牌举不过上市公司,这样道使有实力的开发商设法上市,在上士过程中又要大量买地。由此循环,获得市场支持的上市公司更敢于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拿地,进而推动房价不可避免的非理性上升。实际上,当前通过土地这个环节上已经形成了由股市圈钱,在楼市获利的短路通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方面还在于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我国的土地价值已经通过股市推向了国内外的资本市场,中国的土地管理不在央行,不在银监、证监会,实际上仍然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却属于类似“预算外”财政收入。土地管理和资本市场的管理体制相差太远,如何对接,怎么解决这个怪图,还是要进行金融、土地体制的改革开放,否则,宏观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案例分析思考题:1、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如何行使适当的货币政策?3、楼市、股市、汇市存在怎样的关联性?为什么?
三、房地产业的发展陷入怪圈 受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我国的房地产业陷入了怪圈。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 下三个显著特点: ①股市成为放大器。受资产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 100~300 之间,按照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到 2007 年 8 月,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总计达 1149.45 亿元,尽管总量不算大,但是集中度很高。 ②外资成为推动器。受人民币升值、息差等影响,在资金推动、全球化的金融系统 性推动下,外资已经从初期购买可经营物业,到现在从股市、参股企业并购、参与土地 开发、直接进入楼市购房等多元化的渠道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因此更加复杂。 ③土地成为硬通货。现有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 REITs 产品比较少,持有的物业的开 发商比较少,即便像万科这样的大企业也是建成的物业全部卖了并不经营,由于没有资 产,土地便成为房地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硬通货。房地产公司的上市报表显示,目前万 科储备土地高达 2100 多万平方米、保力达 1000 多万平方米。种种迹象表明,在现阶段, 土地储备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预期房地产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票,土地储备越多的公司 越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在竟拍土地这个环节,非上市公司举牌举不过上市公司, 这样迫使有实力的开发商设法上市,在上士过程中又要大量买地。由此循环,获得市场 支持的上市公司更敢于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拿地,进而推动房价不可避免的非理性上 升。实际上,当前通过土地这个环节上已经形成了由股市圈钱,在楼市获利的短路通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方面还在于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我 国的土地价值已经通过股市推向了国内外的资本市场,中国的土地管理不在央行,不在 银监、证监会,实际上仍然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却属于类似“预算外” 财政收入。土地管理和资本市场的管理体制相差太远,如何对接,怎么解决这个怪圈, 还是要进行金融、土地体制的改革开放,否则,宏观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案例分析思考题: 1、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如何行使适当的货币政策? 3、楼市、股市、汇市存在怎样的关联性?为什么?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案.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11 The Central Bank Balance Sheet and the Money Supply Process.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12 Modern Monetary Policy.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10 Money Growth and Money Demand.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9 Regulating the Financial System.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5 Bonds, Bond Pric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Interest Rates.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7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Banks and Bank Management.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6 The Economic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8 Financial Industry Structure.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4 Future Value,Present Value, and Interest Rate.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3 Financial Instruments,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2 Money and the Payments System.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英文讲义)Chapter 01 An Introduction to Money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扩展知识)货币银行学外语专业词汇(关键词汇双语对照表).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十章 货币政策.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十一章 金融的脆弱性与金融监管.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六章 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授课教案(中文讲义)第五章 金融中介机构介绍.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商业银行使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几个典型案例.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年度变化率分析.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英格兰银行的拯救行动(双语).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谁从通胀目标制中获益(双语).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双语).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中国人民银行为何调整贷款基准利率.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英格兰银行的拯救行动(双语).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讨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货币供应量分析(双语).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利率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商业银行管理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中央银行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货币与货币制度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金融改革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货币政策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金融市场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探讨)美国次贷风暴专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WHAT SHOULD CENTRAL BANKS DO.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TWO DECADES OF JAPANESE MONETARY POLICY.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i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