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精神科护理教案

教案课程精神科护理精神障碍的病因及症状学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人脑是进行精神活动的器官,凡是能损害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或影响人脑正常发育的有害因素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病因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儿十年来,对精神障碍的病因曾作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被普遍接受的是按照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把精神障碍的病因分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类,分别反映个体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接受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是指遗传物质基础发生病理性改变,从而发挥其致病作用。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以及基因突变等。目前已经证明,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障碍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如脆性X染色体不仅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而且与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障碍和儿童孤独症有关。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属于多基因病或称复杂性遗传病。当然,遗传性是否显现,决定于病前的和发病时的社会环境对病人的影响。(二)感染目前已知由病毒、细菌、寄生虫、螺旋体等导致的全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其它系统感染均可引起精神障碍。(三)脑和内脏器官疾病因素1.颅脑疾病颅脑损伤(脑振荡、脑挫伤、脑血肿)、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脑变性疾病等是引起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脑的弥漫性损害和位于额叶、题叶、抵体、基底节和边缘系统的病变更易引起精神障碍。2:内脏器官疾病由子内脏各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结缔组织和血液系统疾病,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大脑功能和结构,从而引起精神障碍。如慢性呼衰、心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甲亢、糖尿病、肝豆状核变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出现的精神障碍。(四)化学因素各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的化学物质均可引起精神障碍。常见的有:成瘾物质如海洛因、吗啡、大麻、苯丙胺、酒精等;医用药物如阿托品、异烟肼、利血平、皮质类激素等;工业毒物,农药,有毒食物,一氧化碳等。(五)性别因素性别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对某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月经期精神障碍的症状有加重的倾向;产褥期妇女易发生产后抑郁;抑郁症、神经症性障碍、Alzheimer病等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慢性酒精中毒等则男性高于女性。(六)年龄因素年龄是某些精神障碍的重要发病条件,在临床上不同的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障碍。儿童期容易出现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等。青春期容易出现强迫症、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中年期如遇生活应激事件,易引起妄想观念、抑郁性疾病、心身疾病等。更年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妄想等状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老年期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迅速增加
教 案 课 程 精神科护理 精神障碍的病因及症状学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 人脑是进行精神活动的器官,凡是能损害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或影响人脑正常发育 的有害因素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病因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 课题。几十年来,对精神障碍的病因曾作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被普遍接受的是 按照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把精神障碍的病因分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 和社会因素三大类,分别反映个体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接受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是指遗传物质基础发生病理性改变,从而发挥其致病作用。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 异常,以及基因突变等。目前已经证明,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障碍发病中起着一 定的作用。如脆性 X 染色体不仅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而且与儿童学习困难、儿 童行为障碍和儿童孤独症有关。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以及一 些原因不明的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属于多基因病或称复杂性遗 传病。当然,遗传性是否显现,决定于病前的和发病时的社会环境对病人的影响。 (二)感染 目前已知由病毒、细菌、寄生虫、螺旋体等导致的全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和其它系统感染均可引起精神障碍。 (三)脑和内脏器官疾病因素 1.颅脑疾病 颅脑损伤(脑振荡、脑挫伤、脑血肿)、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 脑变性疾病等是引起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脑的弥漫性损害和位 于额叶、颞叶、胼胝体、基底节和边缘系统的病变更易引起精神障碍。 2.内脏器官疾病 由于内脏各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结缔组织和血液系 统疾病,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大脑功能和结构,从而引起精神障碍。如慢性呼 衰、心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甲亢、糖尿病、肝豆状核变性、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出现的精神障碍。 (四)化学因素 各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的化学物质均可引起精神障碍。常见的有:成瘾物质 如海洛因、吗啡、大麻、苯丙胺、酒精等;医用药物如阿托品、异烟肼、利血平、 皮质类激素等;工业毒物,农药,有毒食物,一氧化碳等。 (五)性别因素 性别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对某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月经 期精神障碍的症状有加重的倾向;产褥期妇女易发生产后抑郁;抑郁症、神经症 性障碍、Alzheimer 病等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慢性酒精 中毒等则男性高于女性。 (六)年龄因素 年龄是某些精神障碍的重要发病条件,在临床上不同的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障 碍。儿童期容易出现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等。青春期容易出现强迫症、 癔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中年期如遇生活应激事件,易引起妄想 观念、抑郁性疾病、心身疾病等。更年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妄想等状态和自 主神经功能障碍。老年期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迅速增加

二、心理因素(一)性格因素性格特征是指个体在先天的赋素质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特征。它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艾森克人格测验的结果表明:神经质特征突出的人易患神经症障碍,而精神质特征突出的人则易产生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障碍。素质是否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性,还受到后天的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童年早期受到不利的环境影响可形成对某些精神障碍的易感因素。(二)心理应激因素心理应激又称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来源于重大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对于健康的人并非都是有害的。适当的心理应激具有促进和鼓舞生活动力的作用。但对于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过度的刺激常可导致急性应激反应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某些对精神疾病具有易感素质的人,不特别强的应激却有很大的影响。三、社会因素个体处于经常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在生命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如童年期的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少年和青年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影响等。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差异、突出的生活事件、社会动荡等社会因素,也对精神障碍的产生有着一定影响。良好的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保护作用,不良的社会因素则对心理健康产生致病作用。(一)环境因素是指社会上或环境中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交通混乱、居住拥挤、环境污移、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变动巨大等等因素,可增加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烦闷、紧张、兴奋或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等。(二)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下所产生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内容多不相同。如文化偏低人群的地区所见到的幻觉、妄想的内容多简单,常与迷信、封建思想活动有关,其妄想内容多为被害、化身附体等;幻觉往往以神、鬼、鼠、狐、兔、蛇或死亡的家人、亲属等的形象为多:而高文化人群的妄想常以电波、光线、电子、卫星、物理性仪器遥控等居多。第二节精神疾病的症状学专门研究精神症状规律性的科学称为精神疾病的症状学。它是精神科护理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为护理诊断的确立提供具体依据。所以对精神疾病症状学的认识对精神科护士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也按心理的三个过程概括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等类别。第二节精神疾病的症状学一、感觉、知觉障碍(一)感觉障碍感觉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如光、声、物体的形状、软硬)和驱体的各种感觉(如疼痛感、温度感等)。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3.感觉倒错(Paraesthesia)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
二、心理因素 (一)性格因素 性格特征是指个体在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 理特征。它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艾森克人格测验的结果表明:神经质特 征突出的人易患神经症障碍,而精神质特征突出的人则易产生精神分裂症精神病 性障碍。素质是否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性,还受到后天的家庭教养、学校教育 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童年早期受到不利的环境影响可形成对某些精神障碍的易 感因素。 (二)心理应激因素 心理应激又称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来源于重大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对于健 康的人并非都是有害的。适当的心理应激具有促进和鼓舞生活动力的作用。但对 于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过度的刺激常可导致急性应激反应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于某些对精神疾病具有易感素质的人,不特别强的应激却有很大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个体处于经常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在生命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 如童年期的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少年和青年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 会环境和生活影响等。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差异、突出的生活事件、社会动荡等 社会因素,也对精神障碍的产生有着一定影响。良好的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 保护作用,不良的社会因素则对心理健康产生致病作用。 (一)环境因素 是指社会上或环境中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交通混乱、居住拥挤、 环境污秽、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变动巨大等等因素,可增加心理和躯体应激,使 人们长期处于烦闷、紧张、兴奋或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易患心身疾病、 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等。 (二)文化因素 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下所产生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内容多不相同。如文化偏低人 群的地区所见到的幻觉、妄想的内容多简单,常与迷信、封建思想活动有关,其 妄想内容多为被害、化身附体等;幻觉往往以神、鬼、鼠、狐、兔、蛇或死亡的 家人、亲属等的形象为多;而高文化人群的妄想常以电波、光线、电子、卫星、 物理性仪器遥控等居多。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专门研究精神症状规律性的科学称为精神疾病的症状学。它是精神科护理学的一 个基本内容,为护理诊断的确立提供具体依据。所以对精神疾病症状学的认识对 精神科护士是必不可少的。 精神障碍的症状也按心理的三个过程概括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记 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等类别。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一、感觉、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感觉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如光、声、物体的形状、软硬)和躯体 的各种感觉(如疼痛感、温度感等)。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3.感觉倒错 (Paraesthesia) 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

(二)知觉障碍l.错觉(Illusion)2.幻觉(Hallucination)(1)听幻觉(AuditoryHallucination):又称幻听,内容多种多样。(2)视幻觉(VisualHallucination):又称幻视,(3)嗅幻觉(OlfactoryHallucination):又称幻嗅,(4)味幻觉(GustatoryHallucination):又称幻味,(5)触幻觉(TactileHallucination):又称幻触,(6)内脏性幻觉(VisceralHallucination):3.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2)空间感知综合障碍:(3)非真实感(现实解体):(4)自我感知综合障碍:二、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大类。(一)思维形式障碍分思维联想过程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1:思维奔逸(FlightofThough)2.思维迟缓(RetardationofThought)3.思维贫乏(PovertyofThought)4.病理性赞述(Circumstantiality)5.思维松弛(Loosenessof Thinking)6.思维破裂(Splittingof Thought)7.病理性象征性思维(SymbolicThinking)8.语词新作(Neologism)9.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Thinking)10.诡辩性思维(SophisticThinking)1l.持续言语(Perseveration)12.重复言语(Palilalia)13.刻板言语(StereotypeofSpeech)14.模仿言语(Echolalia)(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妄想。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其特点为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与病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及处境极不符合,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三、记忆障碍记忆障碍可以发生在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等不同部分,往往是同时受损,受损的严重程度可以不同。(一)记忆增强(二)记忆减退(三)遗忘(四)错构(五)虚构(六)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四、智能障碍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类型。(一)精神发育迟滞
(二)知觉障碍 1.错觉(Illusion)2.幻觉(Hallucination) (1)听幻觉(Auditory Hallucination):又称幻听,内容多种多样。 (2)视幻觉(Visual Hallucination):又称幻视,(3)嗅幻觉(Olfactory Hallucination):又称幻嗅, (4)味幻觉(Gustatory Hallucination):又称幻味,(5)触幻觉(Tactile Hallucination):又称幻触, (6)内脏性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 3.感知综合障碍 (1)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 (2)空间感知综合障碍: (3)非真实感(现实解体): (4)自我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思 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大类。 (一)思维形式障碍 分思维联想过程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 2.思维迟缓(Retardation of Thought) 3.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 4.病理性赘述 (Circumstantiality) 5.思维松弛(Looseness of Thinking) 6.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 7.病理性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 8.语词新作(Neologism)9.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 Thinking) 10.诡辩性思维(Sophistic Thinking) 11.持续言语(Perseveration) 12.重复言语(Palilalia) 13.刻板言语(Stereotype of Speech)14.模仿言语(Echolalia) (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妄想。 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 判断。其特点为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与病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及处境极不符合, 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三、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可以发生在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等不同部分,往往是同时受 损,受损的严重程度可以不同。 (一)记忆增强 (二)记忆减退 (三)遗忘 (四)错构 (五)虚构 (六)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 四、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类型。 (一)精神发育迟滞

(二)痴呆五、情感障碍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常见的情感障碍有:l.情感高涨(Elation,ExpansiveMood)2.欣快(Euphoria)3.情感低落(Depression)4.焦虑(Anxiety)5.情感脆弱(EmotionalFragility)6.易激惹(Irritability)7.情感迟钝(Dullness,EmotionalBlunting)8.情感淡漠(Apathy)9.情感倒错(Parathymia)10.恐怖(Phobia)11.病理性心境恶劣(Dysphoria)六、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活动障碍(二)运动及行为障碍七、意识障碍在临床上,意识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意识障碍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出现异常,精神活动受到全面抑制。可分为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两种障碍。(一)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二)自我意识障碍八、自知力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认识自已是否有精神异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已以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是属于病态,是否能对这些精神症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批判。自知力的完整与否是评定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标准之一。也是病情变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因此,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经常评定自知力,以确定效果。神经症病人一般自知力完整,认识到自己的精神异常,并主动求医治疗:重症精神障碍病人在疾病发展阶段一般否认自己有精神障碍、拒绝住院和治疗,此时自知力缺之或自知力不完全;随着治疗的进展及病情的好转,自知力可逐渐恢复,而具有部分自知力;经治疗病情缓解后,自知力可完全恢复。精神护理的技能要求和组织管理第一节精神护理的基本要求一、心理素质精神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是失去理智、心理有缺陷的病人,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Quality),保证自己心身和谐,适应内外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病人信任配合的基础,它不仅是病人的需要,更是精神科护士基本素质的体现。二、职业道德素质精神病人因缺乏自知力,不会主动就医,更谈不上对医疗护理有什么要求,为了保障病人的合法权利,使病人享有与其他驱体疾病病人同等医疗待遇,在实际工
(二)痴呆 五、情感障碍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常见的情感障 碍有: 1.情感高涨(Elation,Expansive Mood) 2.欣快(Euphoria) 3.情感低落(Depression) 4.焦虑 (Anxiety) 5.情感脆弱(Emotional Fragility) 6.易激惹(Irritability) 7.情感迟钝(Dullness,Emotional Blunting) 8.情感淡漠(Apathy)9.情感倒错(Parathymia)10.恐怖(Phobia) 11.病理性心境恶劣(Dysphoria) 六、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活动障碍 (二)运动及行为障碍 七、意识障碍 在临床上,意识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意识障碍是指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出现异常,精神活动受到全面抑制。可分为环 境意识和自我意识两种障碍。 (一)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二)自我意识障碍 八、自知力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 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认识自己是否有精神异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 己以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是属于病态,是否能对这些精神 症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批判。 自知力的完整与否是评定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标准之—。也是病情变化的一个敏 感指标。因此,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经常评定自知力,以确定效果。神经症病 人—般自知力完整,认识到自己的精神异常,并主动求医治疗;重症精神障碍病 人在疾病发展阶段一般否认自己有精神障碍、拒绝住院和治疗,此时自知力缺乏 或自知力不完全;随着治疗的进展及病情的好转,自知力可逐渐恢复,而具有部 分自知力;经治疗病情缓解后,自知力可完全恢复。 精神护理的技能要求和组织管理 第一节 精神护理的基本要求 一、心理素质 精神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是失去理智、心理有缺陷的病人,这就要求精神科护 士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Quality),保证自己心身和谐, 适应内外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病人信任配合的基础,它不仅是病人的需 要,更是精神科护士基本素质的体现。 二、职业道德素质 精神病人因缺乏自知力,不会主动就医,更谈不上对医疗护理有什么要求,为了 保障病人的合法权利,使病人享有与其他躯体疾病病人同等医疗待遇,在实际工

作中,精神科护士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已的职业道德素质(OccupationalMorality)。三、专业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第二节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一、一般护理精神病人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明显异常,甚至丧失自控能力,严重者可有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危及社会,并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精神科护理要特别做好以下常规护理工作。二、生活护理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不能自行料理,需要护士督促、帮助或代理。如疾病严重期,不知冷热、饥饱,不知洁净,容易并发感染:精神病人需要服用大量抗精神病的药物,致使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出现并发症。做好生活护理,让病人在最佳身体状态下接受治疗,是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基础。三、入院与出院病人的护理(一)入院时护理多数精神病人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入院多系被哄劝、诱导而来,抵触情绪较大,甚至出现吵闹冲动行为。因此,护士在接待入院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接触方法,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做到亲切和葛,耐心细致,积极主动,了解需求,护理周到,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建立良好的病护治疗关系打下基础。(二)入院后护理病人入院后护士应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特点、驱体情况、治疗要求和药物反应等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经常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病情的动态变化和心理活动,定时填写观察量表,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修改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三)出院前护理对达到治疗目的即将出院的病人,护士不仅要了解病人的最后诊断及治疗效果而且要注意观察病情有无变化,了解病人对出院的态度,有哪些顾虑和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以便与医生一起通过心理治疗及护理使出院前病人情绪稳定,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面对家庭及社会。第三节精神病人的观察与记录精神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精神科护士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一、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护士要熟悉各种精神疾病的特征,以敏锐的感觉去观察病人及时发现病情好转、波动或恶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科研等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记录护理记录(NursingRecord)是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实施的原始文字记载。详细的护理记录能反映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的全过程,有助于医疗诊断与护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原始的、重要的法律依据。护理记录应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记录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第四节精神病人的组织与管理
作中,精神科护士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Occupational Morality)。 三、专业素质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精神科护士。 第二节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 一、一般护理 精神病人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明显异常,甚至丧失自控能力,严重 者可有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危及社会,并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精神科护理 要特别做好以下常规护理工作。 二、生活护理 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不能自行料理,需要护士督促、帮助或代理。如疾病严重期, 不知冷热、饥饱,不知洁净,容易并发感染;精神病人需要服用大量抗精神病的 药物,致使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出现并发症。做好生活护理,让病人在最佳身体 状态下接受治疗,是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基础。 三、入院与出院病人的护理 (一)入院时护理 多数精神病人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入院多系被哄劝、诱导而来,抵触情绪较大, 甚至出现吵闹冲动行为。因此,护士在接待入院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 接触方法,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做到亲切和蔼,耐心细致,积极主动,了解需求, 护理周到,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建立良好的病护治疗关系打下基础。 (二)入院后护理 病人入院后护士应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特点、躯体情况、治疗要求和药物反应等 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经常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病情的动态变化和心理活动,定 时填写观察量表,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修改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三)出院前护理 对达到治疗目的即将出院的病人,护士不仅要了解病人的最后诊断及治疗效果, 而且要注意观察病情有无变化,了解病人对出院的态度,有哪些顾虑和问题需要 帮助解决,以便与医生一起通过心理治疗及护理使出院前病人情绪稳定,以最佳 的心理状态,面对家庭及社会。 第三节 精神病人的观察与记录 精神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精神科护士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同时做好详 细的记录。 一、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护理质 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护士要熟悉各种精神疾病的特征,以敏锐的感觉去观察病人, 及时发现病情好转、波动或恶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科研等提供第一手 资料。 二、记录 护理记录(Nursing Record)是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实施的原始文 字记载。详细的护理记录能反映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的全过程,有助于医疗诊断与 护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原始的、重要的法律依据。护理记录应按照护理程序 的步骤,记录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 第四节 精神病人的组织与管理

一、精神病人的管理目前在我国精神病医院或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开始向开放式管理模式发展,但大多数的住院环境还是相对封团的,病人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对于病人来说,每个病房既是一个治疗单元,又是一个生活集体。在这样的环境里,病房的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搞好病人活动的组织管理,对保证病房良好秩序、改善医护人员与病人的关系、促进病人康复有着重要意义。二、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inNursingCare)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即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住院病人及其家属,其次是健康人群。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疾病知识、治疗知识,心理健康指导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包括教会病人培养良好个性,保持自身与环境相适应,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从而达到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其病程和促进其康复的目的。三、分级护理精神科分级护理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对自身、他人、周围环境安全影响程度分为特级护理及一、二、三级护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1.病因:(1)遗传因素(2)神经生化异常的假说(3)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4)心理社会因素2.临床特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包括特征性症状、非特征性症状及其他驱体症状。3.治疗措施:药物治疗:胰岛素休克疗法: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4.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偏执型(ParanoidType)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长期保留和相对稳定的幻觉和妄想。幻觉(尤其是幻听)若与妄想一起出现:那么诊断该型的价值较大。妄想以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影响妄想、关系妄想常见。其中影响妄想对诊断有特殊的价值,病人常感到自已的思想、行动和感情都受到外力的影响,甚至一举一动也被别人控制、操纵。5.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紧张型(CatatonicType)表现为明显的精神运动性紊乱,呈紧张性木僵(Stupor)与紧张性兴奋(Excitement)交替出现,还可出现自动性顺从与违劫、刻板动作等症状,典型病人表现为紧张综合征。处于木僵状态的病人不语不动,不吃不喝,二便不解,易致营养失调,电解质紊乱:处于兴奋状态的病人突然冲动,伤人毁物或自我暴力,易造成自伤或他伤的危险及意外发生。此型经积极治疗,疗效较其他型好。6.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青春型(HebephrenicType)常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8~25岁),故称之为“青春型”。该型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多在2周内达到高峰。临床特征为情感改变,思维障碍,行为幼稚愚鑫。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复习)1.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特点
一、精神病人的管理 目前在我国精神病医院或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开始向开放式管理模 式发展,但大多数的住院环境还是相对封闭的,病人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对于 病人来说,每个病房既是一个治疗单元,又是一个生活集体。在这样的环境里, 病房的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搞好病人活动的组织管理,对保证病房良好 秩序、改善医护人员与病人的关系、促进病人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二、健康教育 护理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in Nursing Care)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即 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住院病人及其家属,其次是 健康人群。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疾病知识、治疗知识,心理健康指导也是重要的教 育内容,它包括教会病人培养良好个性,保持自身与环境相适应,掌握情绪的释 放与控制等,从而达到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其病程和促进其康复的目的。 三、分级护理 精神科分级护理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对自身、他人、周围环境安全影响程度 分为特级护理及一、二、三级护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1.病因:(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异常的假说 (3)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 (4)心理社会因素 2.临床特点: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包括特征性症状、非特征性症状及其他躯体症状。 3.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胰岛素休克疗法;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 4.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偏执型(Paranoid Type)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其临床特征表现 为长期保留和相对稳定的幻觉和妄想。幻觉(尤其是幻听)若与妄想一起出现, 那么诊断该型的价值较大。妄想以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影响妄想、关系妄想常 见。其中影响妄想对诊断有特殊的价值,病人常感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和感情都 受到外力的影响,甚至一举一动也被别人控制、操纵。 5.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紧张型(Catatonic Type)表现为明显的精神运动性紊乱,呈紧张性木僵(Stupor) 与紧张性兴奋(Excitement)交替出现,还可出现自动性顺从与违拗、刻板动作等 症状,典型病人表现为紧张综合征。处于木僵状态的病人不语不动,不吃不喝, 二便不解,易致营养失调,电解质紊乱;处于兴奋状态的病人突然冲动,伤人毁 物或自我暴力,易造成自伤或他伤的危险及意外发生。此型经积极治疗,疗效较 其他型好。 6.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青春型(Hebephrenic Type)常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8~25 岁),故称之 为“青春型”。该型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多在 2 周内达到高峰。临床特征为情 感改变,思维障碍,行为幼稚愚蠢。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复习) 1.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特点

临床特征为情感改变,思维障碍,行为幼稚惠蠢。病人表现为情感不稳,喜怒无常,常伴有难以捉摸的傻笑:思维破裂、言语凌乱、内容荒诞离奇;行为幼稚,常扮鬼脸,兴奋冲动;可出现意向倒错,吞食垃圾、脏食、异物,喝脏水等;部分病人有片段的幻觉、妄想。2.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诊断1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对他人与自知力缺陷、兴奋躁动有关1自理能力缺陷:与怪异行为、意向倒错有关1社会功能障碍:与行为退化、社会功能下降有关3.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措施4.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特点明显的精神运动性素乱,呈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还可出现自动性顺从与违、刻板动作等症状,典型病人表现为紧张综合征。5.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诊断1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已或他人与突然发作的紧张性兴奋有关1木僵与病人对环境的变化毫无反应有关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木僵、违劫、刻板动作有关6.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措施7.小结: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般护理各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除有各自的护理要点外,它们之间有护理的共同要点,该措施贯穿于精神分裂症各型护理之中,可称之为精神分裂症的一般护理。1对新收入院的病人,要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防止各种危险物品被携带入病室,相关物品应由专人收管或由家属带回。1病人入院后要连续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3天(每天二次),如果正常,测量次数减少为每天一次。1严格执行药物护理的“三查八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巡查制度、规章制度。如交接班时应清点人数、汇报病情变化情况;巡查时,白班每15~20分钟查房一次,夜班每10~15分钟查房一次;喂服药物时,护士一定要向病人发药到手,喂服到胃,检查口腔。重点是防自杀、防外走、防意外、防藏药。1对严重兴奋躁动、自知力丧失、冲动伤人、难以接触或存在潜在暴力行为的病人,应建立隔离监护,必要时进行约束,或应用氟哌啶醇、地西洋、氯丙嗪等强镇静剂。1对进食困难的病人要注意水、电解质及代谢的平衡、拒食者应劝其进食,必要时鼻饲进食,确保每日需要量的水盐及能量供应。1加强对女性病人的经期卫生护理和帮助。对自理能力差者加强训练和督促。对恢复期病人加强心理护理和工娱疗及康复训练。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复习)1.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概念2.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特征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青少年期,隐匿起病,持续缓慢发展,临床特征以日益加重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社会退缩、生活懒散、丧失兴趣为主要表现。疾病初期,病人自感疲劳、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神经衰弱”症状为主,旁人误
临床特征为情感改变,思维障碍,行为幼稚愚蠢。病人表现为情感不稳,喜怒无 常,常伴有难以捉摸的傻笑;思维破裂、言语凌乱、内容荒诞离奇;行为幼稚, 常扮鬼脸,兴奋冲动;可出现意向倒错,吞食垃圾、脏食、异物,喝脏水等;部 分病人有片段的幻觉、妄想。 2.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诊断 l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对他人与自知力缺陷、兴奋躁动 有关 l 自理能力缺陷:与怪异行为、意向倒错有关 l 社会功能障碍:与行为退化、社会功能下降有关 3.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4.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特点 明显的精神运动性紊乱,呈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还可出现自动性 顺从与违拗、刻板动作等症状,典型病人表现为紧张综合征。 5.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诊断 l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他人 与突然发作的紧张性兴奋 有关 l 木僵 与病人对环境的变化毫无反应有关 l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木僵、违拗、刻板动作有关 6.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7.小结: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般护理 各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除有各自的护理要点外,它们之间有护理的共同要 点,该措施贯穿于精神分裂症各型护理之中,可称之为精神分裂症的一般护理。 l 对新收入院的病人,要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防止各种 危险物品被携带入病室,相关物品应由专人收管或由家属带回。 l 病人入院后要连续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3 天(每天二次),如果正常,测量次数减少为每天一次。 l 严格执行药物护理的“三查八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巡查制 度、规章制度。如交接班时应清点人数、汇报病情变化情况;巡查时,白班每 15~20 分钟查房一次,夜班每 10~15 分钟查房一次;喂服药物时,护士一定要 向病人发药到手,喂服到胃,检查口腔。重点是防自杀、防外走、防意外、防藏 药。 l 对严重兴奋躁动、自知力丧失、冲动伤人、难以接触或存在潜 在暴力行为的病人,应建立隔离监护,必要时进行约束,或应用氟哌啶醇、地西 泮、氯丙嗪等强镇静剂。 l 对进食困难的病人要注意水、电解质及代谢的平衡、拒食者应 劝其进食,必要时鼻饲进食,确保每日需要量的水盐及能量供应。 l 加强对女性病人的经期卫生护理和帮助。对自理能力差者加强 训练和督促。对恢复期病人加强心理护理和工娱疗及康复训练。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复习) 1.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概念 2.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特征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青少年期,隐匿起病,持续缓慢发展,临床特征以日 益加重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社会退缩、生活懒散、丧失兴趣为主要表现。疾 病初期,病人自感疲劳、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神经衰弱”症状为主,旁人误

认为病人“不求上进”、“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性格不开朗”等,往往在多年后才确诊,治疗效果较差。3.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诊断1意志减退或缺之与兴趣丧失、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等有关1社会功能障碍与日益加重的孤、社交活动贫乏有关1不合作与自知力缺乏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恐惧、违韧有关4.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措施1护理诊断为“意志减退或缺乏”的护理措施n帮助病人制定和实施一个合理的作息制度,并督促病人执行。n鼓励病人参与工娱治疗和体育锻炼。n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包括交往过程中的技巧、使用寻求帮助的技巧、自我调节适应的技巧等,尽可能保留病人某些生活及劳动技能。1护理诊断为“社会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见本章“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中社会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1护理诊断为“不合作”的护理措施n护士要主动关心、体贴、照顾病人,使病人感到自已是被重视和接纳的。n对有藏药行为的病人,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口,确保药物服下。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尤其是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应耐心劝导。对拒不服药,自知力尚未恢复的病人,则应予以督促或肌注长效制剂。n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药物副作用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果断处理。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1.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概念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Disorders)又称心境障碍(MoodDisorder),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功能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征1功能性疾病1高涨和低落可交替发生1多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1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1一般预后较好,不留人格缺陷3.躁狂发作病人的临床特点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即典型的“三高症状”。病人主观体验特别愉快,感到自己无比快乐和幸福,而且这种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自我评价过高,严重时可出现夸大妄想。病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彩,话多、滔滔不绝,可出现音联或意联话题常随境转移。病人社交、活动明显增多,但做任何事常常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爱管闲事,常常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躯体症状可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病人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自知力不全或丧失。4.躁狂发作病人的护理措施
认为病人“不求上进”、“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性格不开朗”等,往往在多 年后才确诊,治疗效果较差。 3.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诊断 l 意志减退或缺乏 与兴趣丧失、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等有关 l 社会功能障碍 与日益加重的孤僻、社交活动贫乏有关 l 不合作 与自知力缺乏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恐惧、违拗有关 4.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l 护理诊断为“意志减退或缺乏”的护理措施 n 帮助病人制定和实施一个合理的作息制度,并督促病人执行。 n 鼓励病人参与工娱治疗和体育锻炼。 n 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包括交往过程中的技巧、使用 寻求帮助的技巧、自我调节适应的技巧等,尽可能保留病人某些生活及劳动技能。 l 护理诊断为“社会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 见本章“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中社会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 l 护理诊断为“不合作”的护理措施 n 护士要主动关心、体贴、照顾病人,使病人感到自己是被重视 和接纳的。 n 对有藏药行为的病人,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发药到 手、看服到口,确保药物服下。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尤其是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 应耐心劝导。对拒不服药,自知力尚未恢复的病人,则应予以督促或肌注长效制 剂。 n 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药物副 作用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果断处理。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1.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概念 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又称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 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功能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 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 妄想。 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征 l 功能性疾病 l 高涨和低落可交替发生 l 多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 l 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l 一般预后较好,不留人格缺陷 3.躁狂发作病人的临床特点 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即典型的“三高症状”。 病人主观体验特别愉快,感到自己无比快乐和幸福,而且这种高涨的心境具有一 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自我评价过高,严重时可出现夸大妄想。病 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彩,话多、滔滔不绝,可出现音联或意联, 话题常随境转移。病人社交、活动明显增多,但做任何事常常是虎头蛇尾,有始 无终,爱管闲事,常常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躯体症状可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 状,病人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自知力不全或丧失。 4.躁狂发作病人的护理措施

1护士的感觉与反应1针对暴力行为的护理1生活护理:避免刺激性环境:做好饮食护理: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加强个人卫生护理:参加适宜的活动1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复习)1.抑郁病人的临床特点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即“三低症状”。病人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并且有晨重夜轻的特点,部分病人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病人往往自我评价低,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有罪恶妄想,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或行为。部分病人亦可出现幻觉。病人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严重时可达木僵程度。80%的抑郁发作病人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少数病人表现为睡眠过多。另外还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疼痛、阳萎、闭经、之力等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食欲增加、体重增加。驱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2.抑郁病人的护理措施1护士的感觉与反应、1针对自杀、自伤行为的护理:提供安全的环境;预防自杀、自伤行为1生活护理:保证病人定时足量进食和饮水,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协助病人完成个人照料,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1做好用药护理1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3.抑郁病人临床特征抑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即“三低症状”。病人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并且有晨重夜轻的特点,部分病人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病人往往自我评价低,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有罪恶想,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或行为。部分病人亦可出现幻觉。80%的抑郁发作病人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少数病人表现为睡眠过多。另外还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疼痛、阳萎、闭经、乏力等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4.躁狂病人和抑郁病人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的异同神经症的护理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复习)1.常见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2.恐慌症病人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包括:心悸、颤抖、胸痛、呼吸困难、室息感、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的发抖、出汗,有死感。发作中,病人惊恐万分,思维混乱,定向力丧失,自我感觉分离(人格解体)、脱离现实(现实感丧失),判断力中断,缺乏自知力,自尊低下,甚至考虑自杀。由于病人非常害怕恐慌发作,病人典型回避与以前发作相关的人物、地点及事件。3.强迫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l 护士的感觉与反应 l 针对暴力行为的护理 l 生活护理: 避免刺激性环境;做好饮食护理;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加强个人卫生护理; 参加适宜的活动 l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复习) 1.抑郁病人的临床特点 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即“三低症状”。 病人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并且有晨重夜轻的特点,部分病人可伴有焦 虑、激越症状。病人往往自我评价低,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有罪恶妄想,常 伴有消极自杀观念或行为。部分病人亦可出现幻觉。病人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工 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严重时可达木僵程度。80%的 抑郁发作病人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少数病人表现为睡眠过多。另外还 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疼痛、阳萎、闭经、乏力等症状,少 数病人可出现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植物神经功能 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 2.抑郁病人的护理措施 l 护士的感觉与反应、 l 针对自杀、自伤行为的护理:提供安全的环境;预防自杀、自 伤行为 l 生活护理 :保证病人定时足量进食和饮水,保证病人的休息 和睡眠,协助病人完成个人照料,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 l 做好用药护理 l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3.抑郁病人临床特征 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即“三低症状”。 病人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并且有晨重夜轻的特点,部分病人可伴有焦 虑、激越症状。病人往往自我评价低,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有罪恶妄想,常 伴有消极自杀观念或行为。部分病人亦可出现幻觉。80%的抑郁发作病人有睡眠 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少数病人表现为睡眠过多。另外还有食欲减退、体重下 降、性欲减退、便秘、疼痛、阳萎、闭经、乏力等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食欲增 加、体重增加。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 4.躁狂病人和抑郁病人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的异同 神经症的护理 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 (复习) 1.常见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 2.恐慌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病人常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包括:心悸、颤抖、胸痛、呼吸困难、窒息感、四肢 发麻,甚至不能控制的发抖、出汗,有濒死感。发作中,病人惊恐万分,思维混 乱,定向力丧失,自我感觉分离(人格解体)、脱离现实(现实感丧失),判断 力中断,缺乏自知力,自尊低下,甚至考虑自杀。由于病人非常害怕恐慌发作, 病人典型回避与以前发作相关的人物、地点及事件。 3.强迫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病人悲伤,紧张,焦虑,烦恼和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病人无力控制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认为只有自己是个“强者”,才可能控制这些思维和行为,他们感到痛苦万分。4.广泛性焦虑症病人的临床表现5.恐怖症病人的临床表现恐惧发作时,往往伴随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和出汗等。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情形,他/她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6.小结不同焦虑水平护理措施的区别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1.恐慌症病人的护理恐慌症是指病人重复且突发性地呈现极端的不安、恐慌的焦虑状态。1/3的患者病程在0.5年至2年,2/3的在2年以上。在病人经历几次恐慌发作之后,通常寻求治疗,但不能认定发作的原因。病人常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包括:心悸、颤抖、胸痛、呼吸困难、室息感、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的发抖、出汗,有濒死感。发作中,病人惊恐万分,思维混乱,定向力丧失,自我感觉分离(人格解体)、脱离现实(现实感丧失),判断力中断,缺乏自知力,自尊低下,甚至考虑自杀。由于病人非常害怕恐慌发作,病人典型回避与以前发作相关的人物、地点及事件。2.强迫症病人的护理强迫症的特点是病人意识到强迫症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病人经常为这些症状所苦恼和不安,严重者会影响到社会功能,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症状。病人悲伤,紧张,焦虑,烦恼和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病人无力控制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认为只有自己是个“强者”,才可能控制这些思维和行为,他们感到痛苦万分。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怀疑,穷思冥想,对立思维,强迫回忆,强迫情绪(强迫恐惧)、强迫意向(冲动感)。常见的强迫行为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和强迫清洗等。病人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但不能良好地阻止强迫观念和行为。3.恐怖症病人的护理恐怖症病人由于特定对象或情境,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反应,从而导致对对象或情境期望回避或真正回避。恐惧发作时,往往伴随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额抖和出汗等。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情形,他/她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常见于那些早年经历过丧失(诸如双亲之一死亡)的人群中,病人操纵环境并依赖于其他人回避面对对象或情境,出现一些日常活动受限。4.广泛性焦虑症病人的护理病人至少在6个月或更长时间中有一半的时间过分忧虑并感到高度焦虑,称为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大多数病人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其中1/3病人的病程在0.5~2年,2/3的病人在2年以上,约41%~59%的病人痊愈或好转。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一)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念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各种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生长发育阶段,其躯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地成长变化
病人悲伤,紧张,焦虑,烦恼和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 睡,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病人无力控制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认为只有自己是 个“强者”,才可能控制这些思维和行为,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4.广泛性焦虑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5.恐怖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恐惧发作时,往往伴随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和出 汗等。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情形,他╱她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不应 该的、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6.小结 不同焦虑水平护理措施的区别 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 1.恐慌症病人的护理 恐慌症是指病人重复且突发性地呈现极端的不安、恐慌的焦虑状态。1/3 的患者 病程在 0.5 年至 2 年,2/3 的在 2 年以上。在病人经历几次恐慌发作之后,通常 寻求治疗,但不能认定发作的原因。病人常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包括:心悸、颤 抖、胸痛、呼吸困难、窒息感、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的发抖、出汗,有濒死 感。发作中,病人惊恐万分,思维混乱,定向力丧失,自我感觉分离(人格解体)、 脱离现实(现实感丧失),判断力中断,缺乏自知力,自尊低下,甚至考虑自杀。 由于病人非常害怕恐慌发作,病人典型回避与以前发作相关的人物、地点及事件。 2.强迫症病人的护理 强迫症的特点是病人意识到强迫症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病人经常为这些症状 所苦恼和不安,严重者会影响到社会功能,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症状。病人悲伤, 紧张,焦虑,烦恼和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食欲下 降,体重减轻。病人无力控制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认为只有自己是个“强者”, 才可能控制这些思维和行为,他们感到痛苦万分。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怀疑,穷思 冥想,对立思维,强迫回忆,强迫情绪(强迫恐惧)、强迫意向(冲动感)。常 见的强迫行为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和强迫清洗等。病人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但 不能良好地阻止强迫观念和行为。 3.恐怖症病人的护理 恐怖症病人由于特定对象或情境,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反应,从而导致对对象 或情境期望回避或真正回避。恐惧发作时,往往伴随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如 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和出汗等。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情形,他╱她 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常见于那些早年经历过丧失(诸如双亲之一死亡)的人群中,病人操纵环境并依 赖于其他人回避面对对象或情境,出现一些日常活动受限。 4.广泛性焦虑症病人的护理 病人至少在 6 个月或更长时间中有一半的时间过分忧虑并感到高度焦虑,称为广 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大多数病人发病年龄在 20~ 40 岁之间,其中 1/3 病人的病程在 0.5~2 年,2/3 的病人在 2 年以上,约 41%~ 59%的病人痊愈或好转。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各种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儿童 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生长发育阶段,其躯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地成长变化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精神护理学 Psychiatric Nursing(第三版).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Psychiatry(第七版).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Psychiatry(第六版).doc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见习指导)儿童保健学实习指导.doc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作业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疾病预防及儿童保健讨论(各年龄期儿童保健).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疾病预防及儿童保健讨论(预防接种 Prophylaxis and Immunization).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长发育偏离(学习障碍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长发育偏离(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长发育偏离(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MR).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长发育偏离(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长发育偏离(体格生长偏离 GROWTH DEVIATION).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维生素VitD的营养).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儿童营养与喂养 NUTRITION AND FEEDING IN CHILDREN.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儿童营养与喂养(营养及喂养概要).doc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评价DDST).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体格发育评价).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体格发育评价概要).doc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幼儿-青春期生长发育).ppt
-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保健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学龄前-青春期生长发育概要).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2012-2013学年精神护理学第三版教案.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2012-2013学年精神医学第六版教案.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2012年精神病学教学大纲 Psychiatry.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2012年精神科护理教学大纲 Psychiatric Nursing.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十三章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器质性精神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绪论及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分类.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九章 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五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八章 心境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十四章 躯体治疗.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十章 应激相关障碍.doc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2011年美国阿尔茨海默病最新诊断标准解读.pdf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2006APA成人精神科评估(第二版)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sychiatric Evaluation of Adults Second Edition.pdf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人民军医出版社《临床心理治疗学》PDF电子书(共二十章,主编:王长虹、丛中).pdf
- 《精神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pdf
- 《精神医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护理学)第九章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