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3
文件大小:10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世界当代史教学大纲》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研究性课程 建设小组2014年修订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 教学理念:世界当代史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世界历史,但重点着 眼于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旨在帮助同学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需要将理论与史实、点与面、重点与难点有机 结合,才能将战后以来的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既全面覆盖有重点突 出地展示给同学。同时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启发、自我建构、问题引导 与发现、课堂讨论、课后复习思考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研究的兴 趣,将推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学目标:通过课题设计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引导学 生通过问题的发现与材料的收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 自己的观点与学习体会,帮助他们全面了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世界历 史,特别是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世 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同学透过风云诡谲、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表象, 看清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冲突与合作事件的真相,使我们在全球化不断深化 的今天能够始终拥有一双可以洞察国际现象的慧眼,登高望远:帮助同学更好 地理解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重大课题。 教学内容设计:鉴于当代世界史内容的包罗万象,很难在一学期54课时内面 面俱到讲授全部内容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就希望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 出。首先,在总论部分将战后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带有总体性和普遍性的重大 问题进行概况描述和理论归纳,如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思潮 与亚非拉的非殖民化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世界经济全球 化、战争与和平、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巨大的影响等:其次,分论部分将讲授的

《世 界 当 代 史 教 学 大 纲》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研究性课程 建设小组 2014 年修订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 教学理念:世界当代史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世界历史,但重点着 眼于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旨在帮助同学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需要将理论与史实、点与面、重点与难点有机 结合,才能将战后以来的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既全面覆盖有重点突 出地展示给同学。同时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启发、自我建构、问题引导 与发现、课堂讨论、课后复习思考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研究的兴 趣,将推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学目标:通过课题设计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引导学 生通过问题的发现与材料的收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 自己的观点与学习体会,帮助他们全面了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世界历 史,特别是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世 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同学透过风云诡谲、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表象, 看清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冲突与合作事件的真相,使我们在全球化不断深化 的今天能够始终拥有一双可以洞察国际现象的慧眼,登高望远;帮助同学更好 地理解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重大课题。 教学内容设计:鉴于当代世界史内容的包罗万象,很难在一学期 54 课时内面 面俱到讲授全部内容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就希望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 出。首先,在总论部分将战后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带有总体性和普遍性的重大 问题进行概况描述和理论归纳,如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思潮 与亚非拉的非殖民化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世界经济全球 化、战争与和平、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巨大的影响等;其次,分论部分将讲授的

重点转向那些在当今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具体因家:美、英、法、德、日、 苏等国的历史,分别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轨迹及成因、对外 外交战略演变进行详细的介绍。 散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施 行教学:运用问题引导、自我建构,自我发现问题等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与 教师的交流,组织适当的课题讨论,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先修课程要求:要求以历史系学生为主,文科对本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修, 理科同学最好不要选修。 本课程计划学时:54 学分:3分 选用教材:王斯德主编的《世界当代史》或任一世界当代史教材,同学可自行 选择。 考核方法:期末闭卷考试 1本课程最终成绩有两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70%和30% 2平时成绩主要考虑平时作业成绩、考勤状况和课堂讨论参与程度。 世界当代史总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战后世界历史带有总体性和普遍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概况指 述和理论归纳,如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与亚非拉的非殖 民化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世界经济全球化、战争与和平、 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巨大的影响等有个总体了解,掌握历史前进的方向。 经济和民族主义 教学难点:对冷战后民族主义的评价 一当代世界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种类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共和市 3君主立宪制度

重点转向那些在当今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具体国家:美、英、法、德、日、 苏等国的历史,分别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轨迹及成因、对外 外交战略演变进行详细的介绍。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施 行教学;运用问题引导、自我建构,自我发现问题等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与 教师的交流,组织适当的课题讨论,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先修课程要求:要求以历史系学生为主,文科对本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修, 理科同学最好不要选修。 本课程计划学时:54 学分:3 分 选用教材:王斯德主编的《世界当代史》或任一世界当代史教材,同学可自行 选择。 考核方法:期末闭卷考试 1 本课程最终成绩有两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 70%和 30% 2 平时成绩主要考虑平时作业成绩、考勤状况和课堂讨论参与程度。 世界当代史总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战后世界历史带有总体性和普遍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概况描 述和理论归纳,如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与亚非拉的非殖 民化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世界经济全球化、战争与和平、 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巨大的影响等有个总体了解,掌握历史前进的方向。 教学重点:世界政治、经济和民族主义 教学难点:对冷战后民族主义的评价 一 当代世界政治制度 (一) 政治制度的种类 1 议会共和制 2 总统共和制 3 君主立宪制度

4君主专制制度 5军人政权 6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代表制度 (二)世界性的政治民主化浪湖 二当代世界政治思潮 1资本主义政治思湖 2西欧民主社会主义 3中苏欧的社会主义思海 4民族主义思潮 (二)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 1民主社会主 2非洲社会主义 3阿拉伯社会主义 4拉美合作社会主义 (三)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蔚然成风的原因 1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长期奴 2社 义国家在组织经济建设、改善生活水平上取得的初步成功 三当代世界经济 (一)经济发展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 2市场经济模式 3混合经济模式 (二)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苹 1中国模式 2苏东模式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3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 4国际资本的流向发生变化 (四)全球化的兴起及影向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影 四当代民族主义运动 (一)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湖 118一19世纪第一次浪潮催生了第一批近代民族国家 220世纪初一70年代第二次浪潮冲垮了世界殖民体系 3后冷战(post cold war)时期民族主义的复杂表现 (二)90年代后民族主义的表现 1民族分离主义: 2种族和部族民族主义 3完数民主义 4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4 君主专制制度 5 军人政权 6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代表制度 (二)世界性的政治民主化浪潮 二 当代世界政治思潮 (一)种类 1 资本主义政治思潮 2 西欧民主社会主义 3 中苏欧的社会主义思潮 4 民族主义思潮 (二) 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 1 民主社会主义 2 非洲社会主义 3 阿拉伯社会主义 4 拉美合作社会主义 (三)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蔚然成风的原因 1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长期奴役 2 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经济建设、改善生活水平上取得的初步成功 三 当代世界经济 (一) 经济发展模式 1 计划经济模式 2 市场经济模式 3 混合经济模式 (二) 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 1 中国模式 2 苏东模式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2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3 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 4 国际资本的流向发生变化 (四)全球化的兴起及影响 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四 当代民族主义运动 (一)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 1 18—19 世纪第一次浪潮催生了第一批近代民族国家 2 20 世纪初—70 年代第二次浪潮冲垮了世界殖民体系 3 后冷战(post cold war)时期民族主义的复杂表现 (二)90 年代后民族主义的表现 1 民族分离主义: 2 种族和部族民族主义 3 宗教民族主义 4 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5新法西斯主义 (三)冷战后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1民族利己的本性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操弄 2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外部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3地区失控状态的出现 4传统文化对外来价值观、世界主义的排斥 5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四 战后民族主义的历史评价: 1积极:(1)促进民主:(2)推动民族自决:(3)抵御外来侵略:(4)促进经济发展: (5)改变国际政治生态格局 2消极:a仇外易于引发国际冲突:b国内压迫导致国内局势不稳:c侵略:d对他 不关心 五战争与和平依旧是当今时代的又一主题 (一)导致战争的动因依旧大量存在 (二)维护和平的力量有增无减 1核式器的制的 2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3战角不再是以须的 、最好的选择 4 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 5人类文明的进步 六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士亚内爽知只形 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参考书:《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通用教材 思考题:如何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影响? 第一章战后国际新秩序和全球冷战的开始 教学目的:了解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及冷战爆发的过程 散学重点:世界新秩序的内容和冷战的起源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第一节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一政治新秩序:雅尔塔体制(Yalta System)的建立 (一)彻底打败法西斯 (一)分势力带围.重新绘生制欧亚政治版图 (三)成立联合国 (一)雅尔塔体现的影响 二经济新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

5 新法西斯主义 (三) 冷战后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1 民族利己的本性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操弄 2 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外部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3 地区失控状态的出现 4 传统文化对外来价值观、世界主义的排斥 5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 战后民族主义的历史评价: 1 积极:(1)促进民主;(2)推动民族自决;(3)抵御外来侵略;(4)促进经济发展; (5)改变国际政治生态格局 2 消极:a 仇外易于引发国际冲突;b 国内压迫导致国内局势不稳;c 侵略;d 对他 人漠不关心 五 战争与和平依旧是当今时代的又一主题 (一)导致战争的动因依旧大量存在 (二)维护和平的力量有增无减 1 核武器的制约 2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3 战争不再是必须的、最好的选择 4 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 5 人类文明的进步 六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和影响 七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参考书:《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 国际关系》通用教材 思考题:如何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影响? 第一章 战后国际新秩序和全球冷战的开始 教学目的:了解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及冷战爆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世界新秩序的内容和冷战的起源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第一节 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一 政治新秩序:雅尔塔体制(Yalta System)的建立 (一)彻底打败法西斯 (二)划分势力范围:重新绘制欧亚政治版图 (三)成立联合国 (一) 雅尔塔体现的影响 二 经济新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

(一)布雷颅森林协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 (二)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三)评 第二节两大阵营的确立全球冷战的起源 两大阵营的确立 二全球冷战的起源 1战时同盟的破裂: 2伊朗和十耳其事件 (一)冷战的发韧与措施 1冷战的发韧 a乔治-凯南(1904-2005-3-16)8000字电文(46-2-22)和《苏联行为的根源》(Th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s,1947-7外交季刊署名X): b丘吉尔富尔顿威斯敏斯特演说(Iron Curtain舆论造势) c克利福德(Clifford-Clark)报告:即(《美国与苏联的关系》)1946-9.24,标志若谒 战略初步形成 2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3马歇尔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4第四点计划(Point Four Program) 5筹建军事同盟组织 二补会主义阵营的对抗措施 1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2情报局的建立 (47-9-56-4 3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 4华沙条约组织(1954-5-14) 5中苏友好同期条约(1950.2.14) 参考书:同上 思考恩:1如何评价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2冷战的爆发是否不可避免? 第二章战后美国一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 教学目的:了解美国这个战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的演变的历史。 教学重点: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学难点:要把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世界形势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第一节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战后一1953:战时向和平经济过度和初步繁荣阶段。 (二)1954-1960:低速增长时期(Recession)

(一) 布雷顿森林协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 (二)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三)评价 第二节 两大阵营的确立 全球冷战的起源 一 两大阵营的确立 二 全球冷战的起源: 1 战时同盟的破裂: 2 伊朗和土耳其事件: (一) 冷战的发韧与措施 1 冷战的发轫: a 乔治-凯南(1904—2005-3-16)8000 字电文(46-2-22)和《苏联行为的根源》(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s,1947-7 外交季刊署名 X): b 丘吉尔富尔顿威斯敏斯特演说(Iron Curtain 舆论造势) c 克利福德(Clifford-Clark)报告:即(《美国与苏联的关系》)1946-9-24,标志着遏 战略初步形成。 2 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3 马歇尔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4 第四点计划(Point Four Program) 5 筹建军事同盟组织 三 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措施 1 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2 情报局的建立(47-9—56-4) 3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 4 华沙条约组织(1954-5-14) 5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2-14) 参考书:同上 思考题:1 如何评价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2 冷战的爆发是否不可避免? 第二章 战后美国—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 教学目的:了解美国这个战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的演变的历史。 教学重点: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学难点:要把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世界形势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第一节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一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 战后—1953:战时向和平经济过度和初步繁荣阶段。 (二) 1954—1960:低速增长时期(Recession)

(三)1961-1一1969-10: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06个月) (四)70年代低速增长阶段,“滞涨”Stangflation现象出现 (五)1982一1989美国经济缓慢复苏阶段 (六)1989一1991经济不景气期 (七)1992一“9.11”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地 (八)91后时代的美国经济金融危机 二指导战后美国的反危机经济学理论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Keynesianism):《就业、利总和货币通论》 2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片源于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 3货币学派(Monetarism):弗里德曼:2006.1l.17去世,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当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结构发生巨大 私人垄新组织、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进一步加强 (四)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 (五)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 第二节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与政策 ·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总统权力的讲一步膨服 (二)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扩大与行使 (三)联邦主义的发展和变化(四)政党作用下降和利益集团活动的盛行: 1政党作用下降的原因 二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Fair Deal) (一)艾森毫威尔的“中间道路 (三)肯尼迪的新边疆(New Frontier (四)钓逊的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 (五)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 (六)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 三美国的社会政治问题 (一)50年代美国的政治反动一麦卡锡主义(50-2-54) (二)垮掉的一代(Beaten Generation) (三)60年代美国社会的群众运动: (四)T0年代的宪法危机:Watergate Scandal 第三节美国的对外战略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解放”政策

(三) 1961-1—1969-10: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06 个月) (四) 70 年代低速增长阶段,“滞涨”Stangflation 现象出现。 (五) 1982—1989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阶段 (六) 1989—1991 经济不景气期 (七)1992—“9-11”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期 (八) 911 后时代的美国经济金融危机 二 指导战后美国的反危机经济学理论 1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Keynesianism):《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 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源于 18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 3 货币学派(Monetarism):弗里德曼;2006.11.17 去世,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 当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 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二) 私人垄断组织、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三)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进一步加强 (四)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 (五)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 第二节 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与政策 一 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总统权力的进一步膨胀 (二)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扩大与行使 (三)联邦主义的发展和变化(四)政党作用下降和利益集团活动的盛行: 1 政党作用下降的原因 二 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Fair Deal) (二)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 (三)肯尼迪的新边疆(New Frontier) (四)约翰逊的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 (五)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 (六)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 三 美国的社会政治问题 (一) 50 年代美国的政治反动—麦卡锡主义(50-2—54): (二)垮掉的一代(Beaten Generation) (三)60 年代美国社会的群众运动: (四)70 年代的宪法危机:Watergate Scandal 第三节 美国的对外战略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解放”政策

二、肯尼迪一约翰逊时期的对外战略 三、七十年代美国的战略调整:现实威慑(收缩)战略与多边均势外交 )尼克松主 (三)人权外交与卡特主义(世界新秩序战略) 四、里根的新遏止战略 五、老布什的超越過制战路(和平演变和同化战略)与世界新秩序。 六、克林顿时期的对外战略:世界新秩序和灵活与选择战略。 参考书:1《战后美国史 -1945-1985》刘绪贻杨生茂主编 2《战后美国外交史》资中绮,199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 思考题:1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2如何评价战后美国历时20多年 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 3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演进的过程及其原因 第三章战后英国一 一一个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 英国的垒 济衰弱的原因和撒切尔改革 教学难点:英国走向相对衰弱的原因分析 一战后英国政治:继续君主立宪政体, 国王与王常的政治功用 2议会:贵族院(British House of Lords)与下院(British House of Commons) 3政府: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二战后英国经济 (一)社会经济玫策 1国有化政策2社会福利政策 (二)经济发展概况 150年代中期前 250年代后 一80年代的 3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及80年代英国经济情况。 49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 三战后英国的对外政笛 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间关系 战加速了英殖民地(3350万平方公里)自治的进程 2二战后英殖民体系的瓦解 3英阿马岛战争: (二)英欧关系 140年代末 50年代:从支持到远离欧洲联合 260一70年代转向欧洲的外交 (三)英美特殊关系 参考书:《当代英国-一 一个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陈晓律等著,2000年9月贵州人 民出版社

二、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对外战略 三、七十年代美国的战略调整:现实威慑(收缩)战略与多边均势外交。 (一)尼克松主义 (三) 人权外交与卡特主义(世界新秩序战略) 四、里根的新遏止战略 五、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和平演变和同化战略)与世界新秩序。 六、克林顿时期的对外战略:世界新秩序和灵活与选择战略。 参考书:1《战后美国史——1945-1985》刘绪贻 杨生茂主编 2《战后美国外交史》资中筠,1994 年,世界知识出版社。 思考题:1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2 如何评价战后美国历时 20 多年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 3 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演进的过程及其原因。 第三章 战后英国—— 一个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 教学目的:战后英国走向衰弱的原因 教学重点:英国的经济衰弱的原因和撒切尔改革 教学难点:英国走向相对衰弱的原因分析 一 战后英国政治:继续君主立宪政体。 1 国王与王室的政治功用 2 议会:贵族院(British House of Lords)与下院(British House of Commons) 3 政府: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二 战后英国经济 (一)社会经济政策 1 国有化政策 2 社会福利政策 (二) 经济发展概况 1 50 年代中期前 2 50 年代后—80 年代前 3 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及 80 年代英国经济情况。 4 90 年代后的经济状况: 三 战后英国的对外政策 (一)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间关系 1 一战加速了英殖民地(3350 万平方公里)自治的进程 2 二战后英殖民体系的瓦解 3 英阿马岛战争: (二)英欧关系 1 40 年代末—50 年代:从支持到远离欧洲联合 2 60—70 年代转向欧洲的外交 (三)英美特殊关系 参考书:《当代英国-一个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陈晓律等著,2000 年 9 月贵州人 民出版社

思考题:“英国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环外交”的本质是什么? 第四章战后法国 欧洲的自尊与自信 教学目的:了解法国的政治变革的历史意义、法国的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第五共和国宪法诞生的经过和历史意义 学难点:法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 战后法国政治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法国政局 (二)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国政治 2政局动荡与第五共和国诞生 (二)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政层 1戴高乐时期(1959-69) 2篷皮杜时期(1969.74) 3德斯坦时期(197481) 4密特郎时期(1981 96 希拉克时期 (1996-== (三)政治新走向 二、战后法国经济 (一)“辉煌三十年” 年代后的经济滞 三战后法国的对外政策 (一)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外交 (二)第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外交 戴高乐联欧抗霸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殖民政策的转变 3与第三世界关系 (三)萨科奇后的法国外交 参考书:《当代法国 一欧洲的自尊与自信》沈坚等著,20000年9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五章命运多舛的德国 教学目的:了解德国如何从被占领状态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并进而走向统一的过程 :德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原因 德国实现统一的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德国统 一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一战后德国政治 (一)仆四主与联邦德国的成立: 1组伦保审判 21949-5-8《基本法》

思考题:“英国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环外交”的本质是什么? 第四章 战后法国——欧洲的自尊与自信 教学目的:了解法国的政治变革的历史意义、法国的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第五共和国宪法诞生的经过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法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战后法国政治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法国政局 (二)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国政治 1 第四共和国宪法 2 政局动荡与第五共和国诞生 (三)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政局 1 戴高乐时期(1959-69) 2 篷皮杜时期(1969-74) 3 德斯坦时期(1974-81) 4 密特郎时期(1981-96) 5 希拉克时期(1996-) (三) 政治新走向 二、战后法国经济 (一) “辉煌三十年” (二)70 年代后的经济滞涨 三 战后法国的对外政策 (一)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外交 (二)第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外交 1 戴高乐联欧抗霸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 殖民政策的转变 3 与第三世界关系: (三)萨科奇后的法国外交 参考书:《当代法国——欧洲的自尊与自信》沈坚等著,20000 年 9 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五章 命运多舛的德国 教学目的:了解德国如何从被占领状态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并进而走向统一的过程。 教学重点:德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原因、德国实现统一的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德国统一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一 战后德国政治 (一)仆四主与联邦德国的成立: 1 纽伦堡审判 2 1949-5-8《基本法》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三)政治体制 (四)从阿登纳到施罗德 二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高度发展 (一)背景:罪梦与拨蝶 (二)摩根索主义到马数尔计划 (三)德国的经济奇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7 年代后的德国经济 (五)德国统 后的经 三战后德国外交 (一)阿登纳时期(49-62) 1恢复主权,取消管制 2改善法德关系, 促进西欧联台 深刻反省战 4哈尔斯坦主义 (一)勃兰特的新东方政销 (三)统一后的德国外交: 四德国的统 2影响 3德国统一的启示 参考书:《当代德国 一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吴友法等著,2000年9月贵州人民出版 补。 思考题:1战后德国经济上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2德国所以能最终走向统一历史与现实条件有哪些?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与 德国崛起的关系怎样? 第六章欧洲的联合 教学目的:了解推动欧洲联合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欧洲联合的进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欧洲联合的过程 教学难点 欧洲经济与政治 体化的因难与前景 欧联合的初步形成 二、欧共体的扩大 三、欧共体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建立共同关税 2确立共同农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四、欧洲统一大市场和政治一体化进程 参考书:《联盟的大厦》【英】约翰平德 思考题: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前景如何?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三)政治体制 (四)从阿登纳到施罗德 二 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高度发展 (一)背景:噩梦与废墟 (二)摩根索主义到马歇尔计划 (三)德国的经济奇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70-80 年代后的德国经济: (五)德国统一后的经济 三 战后德国外交 (一) 阿登纳时期(49-62): 1 恢复主权,取消管制 2 改善法德关系,促进西欧联合 3 深刻反省战争 4 哈尔斯坦主义 (二)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三)统一后的德国外交: 四 德国的统一 1 经过 2 影响 3 德国统一的启示 参考书:《当代德国——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吴友法等著,2000 年 9 月贵州人民出版 社。 思考题:1 战后德国经济上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2 德国所以能最终走向统一历史与现实条件有哪些?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与 德国崛起的关系怎样? 第六章 欧洲的联合 教学目的:了解推动欧洲联合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欧洲联合的进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欧洲联合的过程 教学难点:欧洲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的困难与前景 一、欧联合的初步形成 二、欧共体的扩大 三、欧共体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 建立共同关税 2 确立共同农业政策 3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四、欧洲统一大市场和政治一体化进程 参考书:《联盟的大厦》【英】约翰.平德 思考题: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前景如何?

第七章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教学目的:了解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及其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 数学重点:日木的民主改革、经济起飞和外交政笛 学难点:日本人阴暗的历史观形成的原因、如何解读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 战后日本政治 (一)美国主导下的民主改革: 1整肃军国主义 2修宪(制定和平宪法】 3政治生活民主化 4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改革:(1)农地改革: (2)解散封建财阀 5意义 (二)战后日本民主政治 1政治体制 2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大国之路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边 11945一55恢复时期: 21955一73高速增长时期: 31973一85低速稳步发展阶段 41985一89经济泊沫形成 51989 今陷入长期低迷危机时期 (二)1955一73期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二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经济外交 (一)1945一55羊国庄荫下的“政治侏儒 60年代的经济外交 (三)多边自主外交阶段 (四)80年代的日本外交 (五)政治大国之梦 1第三次远航(概念) 2远航的手段 3限制因素 (六)21世纪初日本向政治军事大国之路暴走 12005年小泉政府争取常任理事国的失败 2安倍晋三的裸奔:目标直指政治军事大国 参考书:1《战后日本史》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2《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 思考题:1冷战期间日本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七章 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教学目的:了解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及其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 教学重点:日本的民主改革、经济起飞和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日本人阴暗的历史观形成的原因、如何解读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 一 战后日本政治 (一)美国主导下的民主改革: 1 整肃军国主义 2 修宪(制定和平宪法) 3 政治生活民主化 4 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改革:(1)农地改革: (2)解散封建财阀 5 意义 (二)战后日本民主政治 1 政治体制 2 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日本的经济大国之路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 1 1945—55 恢复时期: 2 1955—73 高速增长时期: 3 1973—85 低速稳步发展阶段 4 1985—89 经济泡沫形成 5 1989—今陷入长期低迷危机时期 (二)1955—73 期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二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经济外交 (一)1945—55 美国庇荫下的“政治侏儒” (二)50—60 年代的经济外交: (三)多边自主外交阶段 (四)80 年代的日本外交 (五)政治大国之梦 1 第三次远航(概念) 2 远航的手段 3 限制因素 (六)21 世纪初日本向政治军事大国之路暴走 1 2005 年小泉政府争取常任理事国的失败 2 安倍晋三的裸奔:目标直指政治军事大国 参考书:1《战后日本史》 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2 2《菊 与 刀》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上海三联书店,2011 版 思考题:1 冷战期间日本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分析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