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六章)

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份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国史的五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进程有一大体的把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一1956年9月中共八 大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一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6年月10月文革结束); 4,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文革结束 —1987年10 月中共十四大前); 5,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一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下面分五个时期来简叙国史的总体发展。 讲解重点: 本部分的重点,一是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作一简单的讲解;二是,着 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三是,着重分析中共有关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得失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第一章新中国的建立及民主改革的展开 与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立的筹备工作 1,解放战净的迅速发展;2,新政协筹备会;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 定;4,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问题:1,讲清"新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结 合现代史和当代史讲解"政协"的历史演变;2,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指导意义;3,新中国建立后的五种社会经济成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2,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毛泽东的论述。 难点问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重点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及其现实意 义
导 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分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国史的五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进程有一大体的把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1956年9月中共八 大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6年月10月文革结束); 4,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文革结束——1987年10 月中共十四大前); 5,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下面分五个时期来简叙国史的总体发展。 讲解重点: 本部分的重点,一是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作一简单的讲解;二是,着 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三是,着重分析中共有关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得失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及民主改革的展开 与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立的筹备工作 1,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2,新政协筹备会;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 定;4,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问题:1,讲清"新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结 合现代史和当代史讲解"政协"的历史演变;2,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指导意义;3,新中国建立后的五种社会经济成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2,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毛泽东的论述。 难点问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重点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及其现实意 义

参考文献: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胡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载《中国社会 科学》和《中共党研究》1999年第3期。 第二节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一、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 1,军事和政治形势;2,经济形势;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二、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没收官僚资本与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3,稳定物价和 统一财经。 第三节抗美援朝战争和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抗美援朝战争 一)朝鲜战净的爆发(50、6-50、10) 二)抗美援朝战净的二个阶段 1,第一价段:50.10-51.6:2,第二阶段:51、7-53、7.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及中国的撒军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重点问题:1,缕清抗美援朝战净的发展进程;2,阐发抗美援朝战净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二、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1950年冬到1953年春) 一)土地改革和时间; 二)土改的新要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 1,《土地改革法》与土地改革的政策;2,土地改革的路线与士改工作队: 三))土地改革的结果与历史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2,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庙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3,彻底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重点问题:1,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相比较;2,讲清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1950、10一1951、10) 一)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 二)运动的过程 三)运动打击的重点 四)运动的结果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一)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颁布《婚姻法》(1950年5月1日) 三)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胡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载《中国社会 科学》和《中共党研究》1999年第3期。 第二节 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一、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 1,军事和政治形势;2,经济形势;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二、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没收官僚资本与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3,稳定物价和 统一财经。 第三节 抗美援朝战争和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抗美援朝战争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50、6-50、10) 二)抗美援朝战争的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50、10-51、6;2,第二阶段:51、7-53、7。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及中国的撤军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重点问题:1,缕清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进程;2,阐发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二、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1950年冬到1953年春) 一)土地改革和时间; 二)土改的新要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 1,《土地改革法》与土地改革的政策;2,土地改革的路线与土改工作队; 三)土地改革的结果与历史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2,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3,彻底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重点问题:1,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相比较;2,讲清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1950、10——1951、10) 一)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 二)运动的过程 三)运动打击的重点 四)运动的结果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一)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颁布《婚姻法》(1950年5月1日) 三)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1,中国的民族状况:2,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因:3,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二)宗教事务 1,中国的宗教状况;2,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政策;3,宗教组织和团体。 4,宗教团体的主要活动 重点问题:讲清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及新中国采取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 重要意义. 第四节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一、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确立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二)七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制定;2,《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3,抗美援朝与国民经济的建设问题。 二、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的恢复 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运输的恢复 四)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五)私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三反"和五反” 一)"三反运动"(1951底一1952上半年) 二)"五反运动”(1952上半年) 重点问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讲清"三反"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反腐败的意义 四、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 1,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新中国建立前的最高水平;2,国家财政收支 平衡;3,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发展;4,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 二)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五种经济成份均得到发展,其中国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 重超过50%。 第五节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方针及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旧中国的教育状况 二)新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性质、主要任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方针、意义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1,中国的民族状况;2,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因;3,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二)宗教事务 1,中国的宗教状况;2,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政策;3,宗教组织和团体。 4,宗教团体的主要活动 重点问题:讲清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及新中国采取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 重要意义。 第四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一、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确立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二)七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制定;2,《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3,抗美援朝与国民经济的建设问题。 二、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的恢复 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运输的恢复 四)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五)私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三反"和"五反" 一)"三反运动"(1951底—1952上半年) 二)"五反运动"(1952上半年) 重点问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讲清"三反"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反腐败的意义。 四、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 1,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新中国建立前的最高水平;2,国家财政收支 平衡;3,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发展;4,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 二)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1,五种经济成份均得到发展,其中国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 重超过50%。 第五节 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方针及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旧中国的教育状况 二)新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性质、主要任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方针、意义

三)教育改革 1,用马列主义指导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改革学制;3,学习苏联教育经验;4,进行高等 院校院系调整;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点问题:说清新中国建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新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新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文学艺术事业 1,电影事业;2,戏剧事业;3,文学创作: 二)科技文化事业 1,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2,自然科学研究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一)知识分子思想运动(51、秋-52、秋) 1,进行改造的原因;2,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3,运动的过程:发起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 段:4,对运动的评价。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批判的起始;2,毛泽东的直接策动:3,武训历史调查团和《武训历史调查记》;4,运动的严 重后果。 难点问题: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六节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活动 一、民主党派的活动 一)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 二)各民主党派的改组及其活动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6,中国致公党(简称致 公)7,九三学社(简称九三):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二、人民团体的活动 1,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2,农民协会;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4,中华 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5,其它人民团体, 第七节国防建设、外交关系和两岸关系 一、国防建设 一)统一军事制度,建立国防体制 二)建立诸军种合成型军队 三)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 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 五)复员与整编; 六)民兵建设
三)教育改革 1,用马列主义指导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改革学制;3,学习苏联教育经验;4,进行高等 院校院系调整;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点问题:说清新中国建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新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新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文学艺术事业 1,电影事业;2,戏剧事业;3,文学创作; 二)科技文化事业 1,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2,自然科学研究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一)知识分子思想运动(51、秋-52、秋) 1,进行改造的原因;2,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3,运动的过程:发起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 段;4,对运动的评价。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批判的起始;2,毛泽东的直接策动;3,武训历史调查团和《武训历史调查记》;4,运动的严 重后果。 难点问题: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六节 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活动 一、民主党派的活动 一)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 二)各民主党派的改组及其活动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6,中国致公党(简称致 公);7,九三学社(简称九三);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二、人民团体的活动 1,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2,农民协会;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4,中华 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5,其它人民团体 。 第七节 国防建设、外交关系和两岸关系 一、国防建设 一)统一军事制度,建立国防体制 二)建立诸军种合成型军队 三)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 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 五)复员与整编; 六)民兵建设

二、外交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一边倒: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团结世界人民:5,互通有无 二)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系 重点问题:解释清楚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两岸关系 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1,蒋介石退守台湾及其措施;2,朝鲜战净与国民党的改造:3,苦心经营台湾:军事、经济和政 治);4,国民党七大(52、10)与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初步稳定。 二)中央人民政府致力于解放台湾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第一节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一)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总路线的酝酿;2,对总路线提出时间认识的转变;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四点) 二)总路线的提出 总路线提出的过程;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实质;4,总路线的局限;5,总路线的 重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与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讨程: 二)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三)为什么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必要性;2,可能性。 四)计划的财政投入和工业布局: 五)苏联与"一五”计划建设 六)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一五"计划的建设 重点问题:说清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外交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一边倒;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团结世界人民;5,互通有无。 二)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系 重点问题:解释清楚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两岸关系 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1,蒋介石退守台湾及其措施;2,朝鲜战争与国民党的改造;3,苦心经营台湾:军事、经济和政 治);4,国民党七大(52、10)与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初步稳定。 二)中央人民政府致力于解放台湾 第 二 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第 一 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一)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总路线的酝酿;2,对总路线提出时间认识的转变;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四点) 二)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提出的过程;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实质;4,总路线的局限;5,总路线的 宣传。 重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与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 二)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三)为什么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必要性;2,可能性。 四)计划的财政投入和工业布局; 五)苏联与"一五"计划建设 六)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一五"计划的建设。 重点问题:说清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 二 节 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一届人大召开的背景:2,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讨论和通过宪法及其它法律;听取和审议政府 工作报告: 全面建立新国家机构,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工作人员(以上也是人大会期间的主要工 作);3, 一届人大的历史地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1,关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2,关于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重点问题: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发展 一)二届政协名开的历史背景 二)二届政协的名开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四)二届政协召开的意义 五)政协与人大的区别 1,性质上不同;2,权力上不同;3,代表产生的不同。 难点问题:解释青禁政协与人大的风别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四)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重点问题: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当今世界民族问题,阐明新中国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对农业的改造 1,改造的起步;2,改造的方针和步骤;3,改造的三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手工业的改造 1,改造的原因;2,改造的过程及其组织形式: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为什么能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2,改造的途径;3,改造的三个阶段及存在的问题;4,对工 商业改造的意义。 重点问题:讲清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容。 难点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说明要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夺会主议的品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特色;3,三大改造存在的问
1,一届人大召开的背景;2,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讨论和通过宪法及其它法律;听取和审议政府 工作报告;全面建立新国家机构,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工作人员(以上也是人大会期间的主要工 作);3,一届人大的历史地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1,关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2,关于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重点问题: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发展 一)二届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二届政协的召开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四)二届政协召开的意义 五)政协与人大的区别 1,性质上不同;2,权力上不同;3,代表产生的不同。 难点问题:解释清楚政协与人大的区别。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四)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重点问题: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当今世界民族问题,阐明新中国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对农业的改造 1,改造的起步; 2,改造的方针和步骤;3,改造的三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手工业的改造 1,改造的原因;2,改造的过程及其组织形式;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为什么能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2,改造的途径;3,改造的三个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4,对工 商业改造的意义。 重点问题:讲清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容。 难点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说明要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特色;3,三大改造存在的问 题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1,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以指令性计划为主;2,以中央财政集权为主的财政体制;3, 基本建设和工业管理的体制;4,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商业流通体制;5,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 工瓷制 重点问题:阐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设的伟大意义。 难点问题:要历史地看待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施。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二)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三)农业生产增长较快: 四)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五)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较大: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七)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一)运动开展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1,唯物史观的学习;2,社会发展史的学习;3,宣传马克思的主义。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一)批判愉平伯的《红楼梦》研究(54、10-12) 1,俞平伯及其红学研究;2,运动的兴起及全面展开;3,运动的影响。 二)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54.12-55年上半年) 1,批胡运动的兴起;2,批胡运动的内容及其全面展开;3,批胡运动的广泛影响。 三)对胡风的批判(55、1-5) 1,胡风及其文艺理论及其所受批判;2,胡风的自我辩护《三十万言书》: 3,批胡运动性质的转向:4,对运动的评价。 难点问题:正确看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56、1、14-20) 1,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会议的主要内容:1)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2)毛 译东作重要讲花话:3,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科被湿2百女与百家的风活双方提中失 重点问题:论述"双百"方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学术思想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1,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以指令性计划为主;2,以中央财政集权为主的财政体制;3, 基本建设和工业管理的体制;4,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商业流通体制;5,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 工资制。 重点问题:阐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设的伟大意义。 难点问题:要历史地看待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施。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二)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三)农业生产增长较快; 四)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五)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较大;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七)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重大意义。 第 四 节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一)运动开展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1,唯物史观的学习;2,社会发展史的学习;3,宣传马克思的主义 。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一)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54、10-12) 1,俞平伯及其红学研究;2,运动的兴起及全面展开;3,运动的影响。 二)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54.12-55年上半年) 1,批胡运动的兴起;2,批胡运动的内容及其全面展开;3,批胡运动的广泛影响。 三)对胡风的批判(55、1-5) 1,胡风及其文艺理论及其所受批判;2,胡风的自我辩护《三十万言书》; 3,批胡运动性质的转向;4,对运动的评价。 难点问题:正确看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56、1、14-20) 1,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会议的主要内容:1)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2)毛 泽东作重要讲话;3,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1,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形成过程;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具体内涵;3,双百方针是中共领导 科学文化的长期与基本方针。 重点问题:论述"双百"方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学术思想建设的重大意义

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文教事业的发展 1,文教事业的巨大投入与发展;2,语言文字的改革;3,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二)科技事业的发展 1,56-67年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规划草案的制定;2,全国科研体系的建立;3,科研工作的初步展 开。 三)文学艺术出版事业的发展 四)卫生体育事业的建设及其成就 重点问题:讲清这一时期我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第五节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的转移 二)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和具体内容: 三)国防建设的新方针; 四)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全面展开: 1,调整国防体制:2,全面开展军队建设, 五)民兵建设 六)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和平外交的巨大成就 一)日内瓦会议(1954、4-7)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1954、6) 三)万隆会议(1955、4、18-24); 四)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五)和平外交的意义。 重点问题: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 二)十大关系的主顾 1,前五讲经济领域的关系;2,后五条讲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的关系 三)提出的意义。 重点问题:《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二、中共八大(1956、9、15-17) 一)八大召开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文教事业的发展 1,文教事业的巨大投入与发展;2,语言文字的改革;3,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二)科技事业的发展 1,56-67年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规划草案的制定;2,全国科研体系的建立;3,科研工作的初步展 开。 三)文学艺术出版事业的发展 四)卫生体育事业的建设及其成就 重点问题:讲清这一时期我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第 五 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的转移 二)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和具体内容; 三)国防建设的新方针; 四)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全面展开: 1,调整国防体制;2,全面开展军队建设; 五)民兵建设 六)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和平外交的巨大成就 一)日内瓦会议(1954、4-7);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1954、6) 三)万隆会议(1955、4、18-24); 四)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五)和平外交的意义。 重点问题: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 三 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 一 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 二)十大关系的主题 1,前五讲经济领域的关系;2,后五条讲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的关系; 三)提出的意义。 重点问题:《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二、中共八大(1956、9、15-17) 一)八大召开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二)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任务: 三)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1,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 2,经济上:经济建设方针;经济建设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3,政治上;4,党的建设方面: 5,组织上. 四)八大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问题:八大制定的路线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背景 1,斯大林在理论上的错误;2,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问题;3,国内三大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4,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基本内容(1957、2)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2,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及其解决办法;3,人民内部矛盾的表 现形式及正确处理方法。 三)该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难点问题: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重点问题:《正处》一文的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四、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八届三中全会 一)全党整风(57、4-58、夏) 二)反右斗争(57、6-58.夏) 1,从整风到反右的时间表;2,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及其表现。 三)八届三中全会(57、9、20-10、9)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改变 难点问题:反右运动是怎样发起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反右扩大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一)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及其严重消极面: 二)八大二次会议与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的提出(58、5);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提出的目的及其实质, 三)八大二次会议的其他主要内容 1,经济建设上"极左"思潮的发展;2,第二五年计划与经济建设的高指标。 重点问题: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对正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 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一)大跃进形成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二)大跃进的正式发动(58、5)及其标志 三)农业的大跃进: 四)北戴河会议(58、5)与大跃进的全面推进; 五)工业方面的大跃进及其危害:
二)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任务; 三)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1,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 2,经济上:经济建设方针;经济建设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3,政治上;4,党的建设方面; 5,组织上。 四)八大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问题:八大制定的路线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背景 1,斯大林在理论上的错误;2,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问题;3,国内三大改造中出现的矛盾; 4,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基本内容(1957、2)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2,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及其解决办法;3,人民内部矛盾的表 现形式及正确处理方法。 三)该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难点问题: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重点问题:《正处》一文的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四、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八届三中全会 一)全党整风(57、4-58、夏) 二)反右斗争(57、6-58.夏) 1,从整风到反右的时间表;2,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及其表现。 三)八届三中全会(57、9、20-10、9)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改变 难点问题:反右运动是怎样发起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反右扩大化? 第 二 节 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一)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及其严重消极面; 二)八大二次会议与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的提出(58、5);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提出的目的及其实质。 三)八大二次会议的其他主要内容 1,经济建设上"极左"思潮的发展;2,第二五年计划与经济建设的高指标。 重点问题: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对正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 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一)大跃进形成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二)大跃进的正式发动(58、5)及其标志 三)农业的大跃进; 四)北戴河会议(58、5)与大跃进的全面推进; 五)工业方面的大跃进及其危害;

重点问题:叙述清楚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发动和发展的过程 三、人民公社运动 一)人民公社运动的兴起(58、7-8) 二)北戴河会议与人民公社运动的全面开展; 三)人民公社运动的特点 1,一大二公;2,一平二调:3,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难点问题:阐释清楚人民公社的特点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四、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反思 第三节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一、对"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58、11-59、7前) 一)对人民公社的整顿 1 郑州会议(58、1):2,八届六中全会(武昌会议,58、12)及《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 议)的主要内容:3,第二次郑州会议(⑤9,2-3)及《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 案)》;4,上海会议(59、3-4)及《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二)对大跃进的整顿 1,58年底至59年初的整顿成效不大;2,59、5-6,间中央降低经济建设指标的措施;3,59、7, 中央关于调整经济秩序的措施。 三、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和"左"的错误的继续 一)庐山会议前期(59、7、1-8、1)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不同意见;2,彭信的内容和精神:3,中央的不同意见;4,毛泽东对澎 信的反应及决定全面反击 二)八届八中全会(8、2-8、16)的反右倾斗争及其政治危害: 1,会议对彭等人的全面攻击;2,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等 文件:3,全国性的反右倾斗争:4,庐山会议斗争的严重危害。 三)"左"的错误的继续和第二次大跃进 1,反右倾斗争后"左"的错误的继续泛滥;2,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的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 3,第二次大跃进:4,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 难点问题:说明庐山会议是怎样由反"左"走向反右的? 重点问题:阐明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影响。 第四节在调整和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大兴调查研究和农村政策的调整 一)农村政策的调整及其主要内容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八届九中全会(61、1)与毛泽东提出在全党恢复调查研究之风;2,《反对本本主义》的公开发 表;3,中央领导分批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 三)《农业六十条》的制定
重点问题:叙述清楚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发动和发展的过程。 三、人民公社运动 一)人民公社运动的兴起(58、7-8) 二)北戴河会议与人民公社运动的全面开展; 三)人民公社运动的特点 1,一大二公;2,一平二调;3,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难点问题:阐释清楚人民公社的特点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四、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反思 第 三 节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一、对"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58、11-59、7前) 一)对人民公社的整顿 1,郑州会议(58、11);2,八届六中全会(武昌会议,58、12)及《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 议》的主要内容;3,第二次郑州会议(59、2-3)及《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 案)》;4,上海会议(59、3-4)及《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二)对大跃进的整顿 1,58年底至59年初的整顿成效不大;2,59、5-6,间中央降低经济建设指标的措施;3,59、7, 中央关于调整经济秩序的措施。 三、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和"左"的错误的继续 一)庐山会议前期(59、7、1-8、1)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不同意见;2,彭信的内容和精神;3,中央的不同意见;4,毛泽东对彭 信的反应及决定全面反击。 二)八届八中全会(8、2-8、16)的反右倾斗争及其政治危害; 1,会议对彭等人的全面攻击;2,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等 文件;3,全国性的反右倾斗争;4,庐山会议斗争的严重危害。 三)"左"的错误的继续和第二次大跃进 1,反右倾斗争后"左"的错误的继续泛滥;2,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的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 3,第二次大跃进;4,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 难点问题:说明庐山会议是怎样由反"左"走向反右的? 重点问题:阐明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影响。 第 四 节 在调整和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大兴调查研究和农村政策的调整 一)农村政策的调整及其主要内容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八届九中全会(61、1)与毛泽东提出在全党恢复调查研究之风;2,《反对本本主义》的公开发 表;3,中央领导分批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 三)《农业六十条》的制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pdf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四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pdf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授课教案(研究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战后美国(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第一、二章).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读书报告).do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书籍PDF电子牌(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加]卜正民).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华帝制的衰落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RIBEN DUIWAI QINLUE DE WENHUA YUANYUAN(编著:冯天瑜、任放).pdf
- 《史学通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八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