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次课程教案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母葛博圣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ZH4204 中国考古学通论 历史系 单位 3 考 ■考试 口考查 口其他方式: 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口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等 职称 副敏授 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统编教材 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究所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锒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等 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等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六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沃 第六周 课时数 3 第三章中国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概论 1、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3、关于铜石并用时代 教学 目标 和要 了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及铜石并用时代。 求 教学 重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散学 难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主要 教学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方式 口作业讲评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洛源 口CAI课件 口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麻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习 板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 六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六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三章 中国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 概论 1、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2、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3、关于铜石并用时代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了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及铜石并用时代。 教学 重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 难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六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提问:简 导入新课: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单介绍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旧 第一节概论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石器时 考古学文化是用以表示考古遗迹中(特别是原始社会遗迹)属于 代晚期 同一时期的有地方特征的共同体(时值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 考古学 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同一文化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 文化的 工具、用具和相同的制作技术等。 新石翠时代文化的基木特征, 分布状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况。 2、原始农业、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生活: 3、陶器是主要的生活用具: 4、居址和墓葬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律。 二、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前陶新石器文化发现前,考古界将许多未出现陶器的前陶新石器 遗址都归属所谓“中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一般是距今 七八千年;前陶新石器文化发现后,一些考古工作者将一些未出现陶 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归属前陶新石器时代,而不是归属于所谓的 “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也由过去的距今七八千年,提 前到距今一万年以上。 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分期,过去往往只考虑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 的发展变化,而忽视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变化也应是新石 器时代分期的一个依据。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 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苹,兹将中国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 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大约距今11000年至7500年,可分为前、后 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代,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华南地区和黄河中 上游地区。后期为有陶新石器时代,即陶器的盟芽时期。石器以打制 的为主,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并且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通体磨 光的石器罕见。石器中出现砍伐器、石斧、石锛、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加工工具。陶器,烧造火侯低,质地粗疏,吸 水性强。器形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华南地区的 陶器大多为夹砂绳纹陶。农业为一种“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其
第 六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导入新课: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 概论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考古学文化是用以表示考古遗迹中(特别是原始社会遗迹)属于 同一时期的有地方特征的共同体(时值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 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同一文化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 工具、用具和相同的制作技术等。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原始农业、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生活; 3、陶器是主要的生活用具; 4、 居址和墓葬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律。 二、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前陶新石器文化发现前,考古界将许多未出现陶器的前陶新石器 遗址都归属所谓“中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一般是距今 七八千年;前陶新石器文化发现后,一些考古工作者将一些未出现陶 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归属前陶新石器时代,而不是归属于所谓的 “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也由过去的距今七八千年,提 前到距今一万年以上。 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分期,过去往往只考虑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 的发展变化,而忽视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变化也应是新石 器时代分期的一个依据。 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 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兹将中国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 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大约距今 11000 年至 7500 年,可分为前、后 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代,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华南地区和黄河中 上游地区。后期为有陶新石器时代,即陶器的盟芽时期。石器以打制 的为主,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并且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通体磨 光的石器罕见。石器中出现砍伐器、石斧、石锛、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加工工具。陶器,烧造火侯低,质地粗疏,吸 水性强。器形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华南地区的 陶器大多为夹砂绳纹陶。农业为一种“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其 提问:简 单介绍 中国旧 石器时 代 晚 期 考古学 文化的 分布状 况

特点是不翻土耕种,只是在播种前将野外的树木砍倒、晒干、烧光,尔 后播种或挖穴播种。家畜饲养业以羊,牛之类的食草动物为主,猪的数 层很小 2.中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大约距今7500年至5000年左右,可分为前 后两期。 前期和早期相比,陶器的制作水平虽有一定的进步,但仍保留有冷 多原始性。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数量较少,制法为手制,陶胎较 厚且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常有歪扭现象,还以圜底器和平底器为主 并出现少量的三足器和圈足器。后期陶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夹 砂陶的比例下降,泥质陶的比例上升,并普遍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 形制比较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器形有圈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和三足 器等,新出现了尖底器。石器以磨制的为主,打制石器所占的比例很少 磨制石器从局部磨光己发展到通体磨光,并且普遍出现穿孔石器。器形 有石斧、石锛和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农业已从火 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其特点是翻土耕种,熟荒耕作。在黄河流 域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在长江流域则以水稻为主,说明当时长江流 域己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此时,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猪己成为一种 主要家畜。 3.晚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至4000年,也可分为前、后两期 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 化晚期,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晚期、崧泽文化等:属于 后期的有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 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 陶器制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陶器几乎都以灰、黑陶为主,中期 阶段盛行的彩陶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轮制法在前期已经出观,但不普 遍,到后期各文化系统中则普遍使用轮制。器形规整、浑圆,胎壁薄, 造型美观。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则是这期陶器中最杰出的作品。器形中新 出现了斝、鬲、餐、等为代表的袋足炊器。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 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最为常见,说明各地区都在广泛使用。有段 石器和双肩石器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富特征的器形。三角形穿孔石 犁、耘田器是太湖流域最富特征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粤 北地区的石峡文化的墓葬中则普遍发现玉踪、玉璧、玉瑗和玉斧等具有 礼器性质的随葬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农业已进入到发 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中国北方沙 漠草原地区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一直处不发达状态,以渔猎经 济为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经济逐渐向游牧经济过渡 三、关于铜石并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也叫金石并用时代或红铜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
特点是不翻土耕种,只是在播种前将野外的树木砍倒、晒干、烧光,尔 后播种或挖穴播种。家畜饲养业以羊,牛之类的食草动物为主,猪的数 量很少。 2.中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大约距今 7500 年至 5000 年左右,可分为前、 后两期。 前期和早期相比,陶器的制作水平虽有一定的进步,但仍保留有许 多原始性。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数量较少,制法为手制,陶胎较 厚且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常有歪扭现象,还以圜底器和平底器为主, 并出现少量的三足器和圈足器。后期陶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夹 砂陶的比例下降,泥质陶的比例上升,并普遍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 形制比较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和三足 器等,新出现了尖底器。石器以磨制的为主,打制石器所占的比例很少。 磨制石器从局部磨光已发展到通体磨光,并且普遍出现穿孔石器。器形 有石斧、石锛和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农业已从火 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其特点是翻土耕种,熟荒耕作。在黄河流 域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在长江流域则以水稻为主,说明当时长江流 域已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此时,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猪已成为一种 主要家畜。 3.晚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 5000 年至 4000 年,也可分为前、后两期。 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 化晚期,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薜家岗文化晚期、崧泽文化等;属于 后期的有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 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 陶器制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陶器几乎都以灰、黑陶为主,中期 阶段盛行的彩陶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轮制法在前期已经出观,但不普 遍,到后期各文化系统中则普遍使用轮制。器形规整、浑圆,胎壁薄, 造型美观。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则是这期陶器中最杰出的作品。器形中新 出现了斝、鬲、鬶、甗等为代表的袋足炊器。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 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最为常见,说明各地区都在广泛使用。有段 石器和双肩石器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富特征的器形。三角形穿孔石 犁、耘田器是太湖流域最富特征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粤 北地区的石峡文化的墓葬中则普遍发现玉琮、玉璧、玉瑗和玉斧等具有 礼器性质的随葬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农业已进入到发 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中国北方沙 漠草原地区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一直处不发达状态,以渔猎经 济为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经济逐渐向游牧经济过渡。 三、关于铜石并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也叫金石并用时代或红铜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

铜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红铜(纯铜)工具,己掌握铜的治 炼技术,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但由于纯铜(红铜)质软且比较珍 贵,因而排挤不掉石器,石器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铜器只用来制作 小型的手工工具和饰物。在铜石并用时代,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 了灌溉和犁耕。手工业方面快轮制陶十分普遍,并且这一时期出现了地 区之间的贸易,也是原始国家一一城邦形成的时期。 西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地区。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 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中既有红铜器,又有青铜器,因此,中国有无经历过 铜石并用时代,中国是否可以将铜石并用时代作为独立的考古时代,学 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铜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红铜(纯铜)工具,已掌握铜的冶 炼技术,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但由于纯铜(红铜)质软且比较珍 贵,因而排挤不掉石器,石器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铜器只用来制作 小型的手工工具和饰物。在铜石并用时代,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 了灌溉和犁耕。手工业方面快轮制陶十分普遍,并且这一时期出现了地 区之间的贸易,也是原始国家——城邦形成的时期。 西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地区。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 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中既有红铜器,又有青铜器,因此,中国有无经历过 铜石并用时代,中国是否可以将铜石并用时代作为独立的考古时代,学 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贵人签署审核意见)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主任/负责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院(系、部) 型 见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年月日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主任/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教学委员 会审定意 见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 年 月 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pdf
- 《长江流域法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思政方案).pdf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THE WORLD MODERN HISTORY.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维也纳会议.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文艺复兴 Renaissance.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完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宗教改革.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革命的时代.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工业革命.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法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完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美国独立战争.ppt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四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次课程教案.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六章).pdf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授课教案(研究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战后美国(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第一、二章).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读书报告).do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书籍PDF电子牌(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加]卜正民).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华帝制的衰落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RIBEN DUIWAI QINLUE DE WENHUA YUANYUAN(编著:冯天瑜、任放).pdf
- 《史学通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八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