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西方史学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第一、二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8
文件大小:12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西方史学的源头——古希腊史学 第二章、古代罗马史学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幸、西方史学的源头—古希腊史学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典时代西方史学的起源, 巴握古典时代希腊史学发 展的基本状况和人本主义特点,掌握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希腊文明与历史学:古典时代人本主义历史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对历史学的认识、他们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萌芽阶段的希腊史学 设计提问:古希腊历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可参考散材总结答案) 听取学生回答后,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概括(爱琴文明、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 时期),从而引出古希腊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相关性。 爱琴文明(前20一12世纪)一一神话阶段:古风时代(前12一8世纪)一一史诗阶段: 古典时代(前8一5世纪) 史学产生:希腊化时代(前4一1世纪) 一史学转折时期。 一、神话与历史 古希腊神话神话产生于前20一12世纪爱琴文明时代。 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在文 字出现以前,人类通过大脑记忆、口耳相传、图画、结绳记事等方式储存知识和信总。神话 与史诗是每一个民族步入文明之前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处于萌芽状态的最初的意识形 态,历史的相关信息也包含在内。 随机提问:中外神话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它们都是关于什么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点出,不论中外神话都是人类祖先对天、地、人的思考。进而介绍古希 脂神话,并点出古希腊神人共形共性的特征。 古希脂神话分 解释自然 古希腊地区的自粉 会的原始神话和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对于了解原始社会 环境和社会生活,探究古希脂人模糊的历史意识就有重大的价值。 二、史诗与历史 (一)《荷马史诗》(前12一8世纪古风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史诗比神话包含更多的史学因素,具有明显的历史记忆的功能。在众多原始记忆中《荷 马史诗》是最完整和生动的,是古希腊人心中笃信不移的历史 1、荷马史 的形成年代历史 司的来历 诗的作名 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姊妹篇组成,围绕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10万 联军、千艘战舰远征小亚细亚国家特洛伊的战争展开,《伊利亚特》描述的是长达10年的战 争本身,集中描写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最后希腊一方因采用伊塔克国王奥德修斯的木 马计才得以攻陷特洛伊。且右凝重的非色彩。(战争起因,特洛伊王子里断在爱神帮助 下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伊的妻子海伦 其兄阿伽门农调集10 万联军发起对特洛伊之战。 《奥德赛》则是描述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用10年世纪辗转渡海返乡的故事 内容可通过提问学生简单介绍。 提问:《荷马史诗》的作者是荷马吗?(西方学术界的“荷马问题") 关于荷马史诗的作者,在18世纪之前西方学者认为确有此人。18世纪意大利维柯《新

第一章、西方史学的源头——古希腊史学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典时代西方史学的起源,把握古典时代希腊史学发 展的基本状况和人本主义特点,掌握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希腊文明与历史学;古典时代人本主义历史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对历史学的认识、他们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萌芽阶段的希腊史学 设计提问:古希腊历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可参考教材总结答案) 听取学生回答后,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概括(爱琴文明、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 时期),从而引出古希腊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相关性。 爱琴文明(前 20—12 世纪)——神话阶段;古风时代(前 12—8 世纪)——史诗阶段; 古典时代(前 8—5 世纪)——史学产生;希腊化时代(前 4—1 世纪)——史学转折时期。 一、神话与历史 古希腊神话神话产生于前 20—12 世纪爱琴文明时代。 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在文 字出现以前,人类通过大脑记忆、口耳相传、图画、结绳记事等方式储存知识和信息。神话 与史诗是每一个民族步入文明之前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处于萌芽状态的最初的意识形 态,历史的相关信息也包含在内。 随机提问:中外神话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它们都是关于什么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点出,不论中外神话都是人类祖先对天、地、人的思考。进而介绍古希 腊神话,并点出古希腊神人共形共性的特征。 古希腊神话分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原始神话和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对于了解原始社会 古希腊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探究古希腊人模糊的历史意识就有重大的价值。 二、史诗与历史 (一)《荷马史诗》(前 12—8 世纪古风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史诗比神话包含更多的史学因素,具有明显的历史记忆的功能。在众多原始记忆中《荷 马史诗》是最完整和生动的,是古希腊人心中笃信不移的历史。 1、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历史一词的来历 荷马史诗的作者 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姊妹篇组成,围绕公元前 12 世纪古希腊 10 万 联军、千艘战舰远征小亚细亚国家特洛伊的战争展开,《伊利亚特》描述的是长达 10 年的战 争本身,集中描写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最后希腊一方因采用伊塔克国王奥德修斯的木 马计才得以攻陷特洛伊。具有凝重的悲剧色彩。(战争起因: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爱神帮助 下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伊的妻子海伦,其兄阿伽门农调集 10 万联军发起对特洛伊之战。) 《奥德赛》则是描述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用 10 年世纪辗转渡海返乡的故事。 内容可通过提问学生简单介绍。 提问:《荷马史诗》的作者是荷马吗?(西方学术界的“荷马问题”) 关于荷马史诗的作者,在 18 世纪之前西方学者认为确有此人。18 世纪意大利维柯《新

科学》一书。第二卷名为“发即直正的荷马”,引发西方学术中上的“荷马问题”。维柯认为 中诗是古希腊华体想皆的结品(是全体希腊人记忆中的历中)。日前,学术界趋向干中诗 在民间行吟诗人传诵的基 由荷马整理完成的 正式文字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 2、史诗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状况及史诗中的历史思 荷马史诗所描述是传奇故事还是真实发生的?在19世纪德国传奇考古学家施里曼乙 前人们大多把史诗中所描绘的特洛伊、迈锡尼古国视作亦真亦幻的,施里曼凭借从小对史诗 的痴迷,终于发据出了特洛伊和迈锡尼古某葬,报开了希腊远古历史的新的重要篇章 (此时希腊处于由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私有财产产生 ,阶级分化的阶段 寄马史诗对古希腊史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希脂古史 可缺少 的文献资料。正因其重要的价值,公元前12至18世纪的希腊社会被称作“荷马时代”。(2 是古希腊人本主义历史观念的源头。史诗描述的是人事、人性,处处洋溢对人类的智慧和力 量的赞美。(3)荷马史诗中隐含一种历史探究精神,即对原因的追寻(客观主义的态度) 这正是历史学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西俄德与《工作与时日 内容、价值、风格、评 中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是希腊史上第一位确有此人的诗人,也是少见的平民诗人。他的 《工作与时日》(又《田功农时》)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鲜明记实主义特点的长诗,因 此较荷马史诗史料价值更大。诗的开头宜示:“佩尔塞斯啊,我将对你述说真实的事情”,表 明希腊人历史意】 大讲步 ,从渗杂神话、传说的原始记忆向真实记述社会人生转变 与荷马史诗相比《工作与时日》风格清新自然。它首次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制订了 一个 总的运动模式,将人类历史分为5个循序渐进的阶段: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英堆时代和铁器时代。黄金时代,人与神的生活是同一的,没有忧伤、劳累:白银时代,肉 体、心灵退化,只知享受,不敬神衹,是“快乐的”一代:青铜时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好勇斗狠,心如铁石:英堆时代,尽管英雄们高贵公正,但沉溺于“不幸的战争和可怕的丽 杀”:铁器时代,社会恃强凌弱 人们生活的困苦不堪 说明博西俄德发现了历史的阶段性运动,但是他的史观是倒退的。这与他生话的时代 古风时代古希脂社会的变动有关,原始社会解体、城邦开始形成,贫富分化、平民与贵 族间出现斗争。 三、史学的故乡:爱奥尼亚(前86世纪) 米利都学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通过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引出这个哲学家群体。 公元前8世纪中叶,希腊掀起海外殖民的浪湖,在黑海、地中海沿岸建立许多殖民城邦, 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的爱奥尼亚地区成为雅典兴起之前古代希脂最先进的地区,爱奥 尼亚包括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西岸中部和爱琴海中部诸岛,而米利都则是最先进的城邦。 公元前7-6世纪,以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为代表,出现一批思维敏捷、学识渊博、具有批判精 神的学者,统称为爱奥尼亚学派或米利都学派。他们在对世界进行解释时 产生了时间概念 纪年方法。 (一)纪事与历史主要纪事家的思想与著作 公元前6世纪左右爱奥尼亚出现一批纪事家,他们把哲学家研究和查询(istoria)的 对象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把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先人业绩、异地他乡的见闻等根 据口碑和文献资料加以整理 、记录,产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作者 事家(logographoi),希腊文词根是logos,意为内心思想的表达或思想和理性本身。散文纪 事家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史学的真正萌芽。 米利都人赫卡泰鸟斯(Hecataeus,约公元前550-490)是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他出身

科学》一书,第三卷名为“发现真正的荷马”,引发西方学术史上的“荷马问题”。维柯认为 史诗是古希腊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体希腊人记忆中的历史)。目前,学术界趋向于史诗是 在民间行吟诗人传诵的基础上,由荷马整理完成的,正式文字形成于公元前 6 世纪。 2、史诗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状况及史诗中的历史思想 荷马史诗所描述是传奇故事还是真实发生的?在 19 世纪德国传奇考古学家施里曼之 前人们大多把史诗中所描绘的特洛伊、迈锡尼古国视作亦真亦幻的,施里曼凭借从小对史诗 的痴迷,终于发掘出了特洛伊和迈锡尼古墓葬,揭开了希腊远古历史的新的重要篇章。 (此时希腊处于由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私有财产产生、阶级分化的阶段) 荷马史诗对古希腊史学的影响:(1)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希腊古史不可缺少 的文献资料。正因其重要的价值,公元前 12 至 18 世纪的希腊社会被称作“荷马时代”。(2) 是古希腊人本主义历史观念的源头。史诗描述的是人事、人性,处处洋溢对人类的智慧和力 量的赞美。(3)荷马史诗中隐含一种历史探究精神,即对原因的追寻(客观主义的态度), 这正是历史学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赫西俄德与《工作与时日》 内容、价值、风格、评价 中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是希腊史上第一位确有此人的诗人,也是少见的平民诗人。他的 《工作与时日》(又《田功农时》)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鲜明记实主义特点的长诗,因 此较荷马史诗史料价值更大。诗的开头宣示:“佩尔塞斯啊,我将对你述说真实的事情”,表 明希腊人历史意识的巨大进步,从掺杂神话、传说的原始记忆向真实记述社会人生转变。 与荷马史诗相比《工作与时日》风格清新自然。它首次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制订了一个 总的运动模式,将人类历史分为 5 个循序渐进的阶段: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英雄时代和铁器时代。黄金时代,人与神的生活是同一的,没有忧伤、劳累;白银时代,肉 体、心灵退化,只知享受,不敬神祗,是“快乐的”一代;青铜时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好勇斗狠,心如铁石;英雄时代,尽管英雄们高贵公正,但沉溺于“不幸的战争和可怕的厮 杀”;铁器时代,社会恃强凌弱,人们生活的困苦不堪。 说明赫西俄德发现了历史的阶段性运动,但是他的史观是倒退的。这与他生活的时代 ——古风时代古希腊社会的变动有关,原始社会解体、城邦开始形成,贫富分化、平民与贵 族间出现斗争。 三、史学的故乡:爱奥尼亚(前 8—6 世纪) (一)米利都学派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通过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引出这个哲学家群体。 公元前 8 世纪中叶,希腊掀起海外殖民的浪潮,在黑海、地中海沿岸建立许多殖民城邦, 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的爱奥尼亚地区成为雅典兴起之前古代希腊最先进的地区,爱奥 尼亚包括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西岸中部和爱琴海中部诸岛,而米利都则是最先进的城邦。 公元前 7-6 世纪,以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为代表,出现一批思维敏捷、学识渊博、具有批判精 神的学者,统称为爱奥尼亚学派或米利都学派。他们在对世界进行解释时产生了时间概念和 纪年方法。 (二)纪事与历史 主要纪事家的思想与著作 公元前 6 世纪左右爱奥尼亚出现一批纪事家,他们把哲学家研究和查询(historia)的 对象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把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先人业绩、异地他乡的见闻等根 据口碑和文献资料加以整理、记录,产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散文,散文的作者被称作纪 事家(logographoi),希腊文词根是 logos,意为内心思想的表达或思想和理性本身。散文纪 事家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史学的真正萌芽。 米利都人赫卡泰乌斯(Hecataeus,约公元前 550-490)是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他出身

贵族,游历过西亚、埃及,代表作之一·《大地环游记》就是他在地中海地区长期调查研究 收集材料而写成。书中对地中海、黑海范围的广大空间里西亚、北非、南欧、印度次大陆等 地区的居民、疆界、城市、神庙、土地 动植物、生活习俗等做了详细介绍 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探究历史的根源:具有超越本民族的世界眼光。 《大地环游记》属于地区史、社会史、文化史范畴,开创了记史与自然地理条件、社 会风情相结合的体裁。他的另一部著作是《谱系》,类似于赫西俄德的《神谱》(《谱系志》) 是为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灵、英雄们修订的谱系。作者的批判精神:书中创造性的用词源学 的方法 小结:通过希腊史学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在学生思考后,引申该问题:历史是关乎天地(空间)、人、时间的一门学科,正是在 对这三个要素的逐一思考中,历史学产生了。 第二节、史学双雄: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之比较(专题讲座与讨论) 课前婴求学生用一周时间,从生平、著作及史学成就和贡献几个方面对两位开天辟地 式的史学大家进行比较,形成小论文。 导入:希罗多德和锋背底德分别被称作西方的“史学之父带和“政治史之父”,作为进 《伯罗奔尼持 史》警示后世 共同捧起 方面展开比较和讨论 ,生平经历之比较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点评和总结。 附:两人的生平 希罗多德(He rodotus of Halilarnas ,约公元前484一425年),出生于小亚细亚西 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家境殷实,叔父是一名诗人,希罗多德对诗歌和历史从小就显露出 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代他的家族卷入城邦政治,他被放逐。希罗多德从30岁开始进行了 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 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维持生活。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 品,老地理环培 了解风土人情。在雅典期间亲身经历了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 年)后雅典的繁荣 ,决定记下这场战争, 以传后世,后为希腊化时代的学者命名, 并分为9 卷,每卷冠以一个袋斯女神的名字。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396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父亲是雅典 富有的公民,他的家族在当地威望很高,与希腊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伯里克利等关系密切。 修昔底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有。 公元前431年雅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修昔底德 敏锐的历史触觉觉察到战争的重要性,决定紧随战争的进展撰写这场伟大的战争,开始从名 方面搜集史料。前424年,他当选十将军成员。同年冬天,他的命运发生转折,斯巴达派兵 远袭雅典在色雷斯地区的战略据点安菲被里,修昔底德奉命率军援敖。但兵至城破,修昔底 德受到指控被公民大会判处流放。随后,雅典战败,他也开始20年的蒙冤流放,流放期间 处于压抑、愤懑状态的他密切关注战争进程,随时搜集资料。战争结束后他获释回国,但《伯 罗奔尼撒战争史》终未完成,记载到公元前411年,修昔底德就与世长辞 总结:两人同出生于显贵之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成年后人生经历挫折,都有一段被 流放的经历:游历各地,搜集资料,写成巨著。 二、《历史》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比较

贵族,游历过西亚、埃及,代表作之一《大地环游记》就是他在地中海地区长期调查研究, 收集材料而写成。书中对地中海、黑海范围的广大空间里西亚、北非、南欧、印度次大陆等 地区的居民、疆界、城市、神庙、土地、物产、动植物、生活习俗等做了详细介绍。 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探究历史的根源;具有超越本民族的世界眼光。 《大地环游记》属于地区史、社会史、文化史范畴,开创了记史与自然地理条件、社 会风情相结合的体裁。他的另一部著作是《谱系》,类似于赫西俄德的《神谱》(《谱系志》) 是为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灵、英雄们修订的谱系。作者的批判精神:书中创造性的用词源学 的方法揭示城市名称的起源。 小结:通过希腊史学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在学生思考后,引申该问题:历史是关乎天地(空间)、人、时间的一门学科,正是在 对这三个要素的逐一思考中,历史学产生了。 第二节、史学双雄: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之比较(专题讲座与讨论) 课前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从生平、著作及史学成就和贡献几个方面对两位开天辟地 式的史学大家进行比较,形成小论文。 导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分别被称作西方的“史学之父”和“政治史之父”,作为西 方史学产生初期开天辟地式的人物,他们的生平经历如此相似,他们各自通过《历史》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警示后世,共同撑起了古典人本主义史学这片天。下面分别从几个 方面展开比较和讨论: 一、生平经历之比较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点评和总结。 附:两人的生平 希罗多德(Herodotus of Halilarnasus,约公元前 484—425 年),出生于小亚细亚西 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家境殷实,叔父是一名诗人,希罗多德对诗歌和历史从小就显露出 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代他的家族卷入城邦政治,他被放逐。希罗多德从 30 岁开始进行了一 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 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维持生活。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 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在雅典期间亲身经历了希波战争(公元前 492~前 449 年)后雅典的繁荣,决定记下这场战争,以传后世,后为希腊化时代的学者命名,并分为 9 卷,每卷冠以一个缪斯女神的名字。 修昔底德(Thucydides, 约公元前 460-396 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父亲是雅典 富有的公民,他的家族在当地威望很高,与希腊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伯里克利等关系密切。 修昔底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公元前 431 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404),修昔底德以 敏锐的历史触觉觉察到战争的重要性,决定紧随战争的进展撰写这场伟大的战争,开始从各 方面搜集史料。前 424 年,他当选十将军成员。同年冬天,他的命运发生转折,斯巴达派兵 远袭雅典在色雷斯地区的战略据点安菲波里,修昔底德奉命率军援救。但兵至城破,修昔底 德受到指控被公民大会判处流放。随后,雅典战败,他也开始 20 年的蒙冤流放,流放期间 处于压抑、愤懑状态的他密切关注战争进程,随时搜集资料。战争结束后他获释回国,但《伯 罗奔尼撒战争史》终未完成,记载到公元前 411 年,修昔底德就与世长辞。 总结:两人同出生于显贵之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成年后人生经历挫折,都有一段被 流放的经历;游历各地,搜集资料,写成巨著。 二、《历史》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比较

要求从写作主旨、结构、题材、史料运用等几个方面,援引著作原文进行比较,忌空谈。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教师可引导对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加以总结。 写作主旨之 《历史》: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 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在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赫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来,特别是为了把他们 发生纷争的原因始记载下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如果哪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 生的类似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 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 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 历史的社会功能:为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提供参照:若眼长远,不以一般读者和听众的 兴趣为转移。 作品结构之比较 《历史 主线 下明,插叙繁多 后人以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九卷命名,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追潮希腊波期 战争的起因转而讲述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等各地情况(开篇至第5卷第28 节):第二部分,讲述希腊波斯战争的经过(第5卷第29节至第9卷)马拉松战役、温泉 关战役、拉米海战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明确 一名成 后人将之分为8卷:第1卷“引论”:古希腊早期历史及撰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第2 卷至第5卷第2章:战争最初10年的历史:第5卷其余部分:五年半休战时期发生的重大 事件:第6、7卷:雅典远征西西里及全军覆没的经过:第8卷:狄西利亚战争、爱奥尼亚 战争。写至公元前411年戛然而止。 引申提间, 1《历史》 书主线不明,插叙繁多的原因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戛然而止的原因 题材与体裁之比较: 《历史》内容丰富,以广阔的视野、华美的文笔开创西方史学社会文化史传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专注于军政大事,开创西方史学的政治军事史传统。 休裁 :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系统而生动地记述历史过程的历史叙述体休裁 史料运用之比较 《历史》中希罗多德运用的史料有两类:谱系、神话、史诗、碑铭、前人撰述,其中大部分 碑铭是他亲眼所见: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以口述资料为主。 引申:“历史”的含义:印欧语中的历史一词源自古希腊文histor,.原义是了解真相和 公正的人。在古希腊“历史”是指通过询问而获取的知识 面对“道听途说”来的史料,希罗多德采取的方式是诸说并陈、直抒己见(我不同意上 述说法)。附原文以佐证。 ★经典例证: (1)根据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最初起了争端的是腓尼基人。他们说,以前往在红海沿 岸的这些人,在迁移到我们的海这边来并在这些人现在还居住若的地方定居下来以后,立刻 便开始走上远途的航程:他们也在阿尔哥斯这样 个地方登陆。阿尔哥斯在今天通称为希脂 的地区中,是在任何方面都优于其它国家的。他们来到阿尔哥斯这里,便陈设出他们的货物 来进行交易。到第五、六天,等几乎所有的货物都卖完的时候,又有许多妇女来到海岸这里: 其中有国王的一个女儿。他们说她的名字和希腊人的名字一样,叫做伊奥,她的父亲就是国

要求从写作主旨、结构、题材、史料运用等几个方面,援引著作原文进行比较,忌空谈。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教师可引导对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加以总结。 写作主旨之比较: 《历史》:“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 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来,特别是为了把他们 发生纷争的原因始记载下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如果哪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 生的类似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 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 历史的社会功能:为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提供参照;着眼长远,不以一般读者和听众的 兴趣为转移。 作品结构之比较: 《历史》:主线不明,插叙繁多。 后人以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九卷命名,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追溯希腊波斯 战争的起因转而讲述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等各地情况(开篇至第 5 卷第 28 节);第二部分, 讲述希腊波斯战争的经过(第 5 卷第 29 节至第 9 卷)马拉松战役、温泉 关战役、萨拉米海战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明确,一气呵成。 后人将之分为 8 卷:第 1 卷“引论”:古希腊早期历史及撰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第 2 卷至第 5 卷第 2 章:战争最初 10 年的历史;第 5 卷其余部分:五年半休战时期发生的重大 事件;第 6、7 卷:雅典远征西西里及全军覆没的经过;第 8 卷:狄西利亚战争、爱奥尼亚 战争。写至公元前 411 年戛然而止。 引申提问: 1、《历史》一书主线不明,插叙繁多的原因?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戛然而止的原因? 题材与体裁之比较: 《历史》内容丰富,以广阔的视野、华美的文笔开创西方史学社会文化史传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专注于军政大事,开创西方史学的政治军事史传统。 体裁: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系统而生动地记述历史过程的历史叙述体体裁。 史料运用之比较: 《历史》中希罗多德运用的史料有两类:谱系、神话、史诗、碑铭、前人撰述,其中大部分 碑铭是他亲眼所见;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以口述资料为主。 引申:“历史”的含义:印欧语中的历史一词源自古希腊文 histor,原义是了解真相和 公正的人。在古希腊“历史”是指通过询问而获取的知识。 面对“道听途说”来的史料,希罗多德采取的方式是诸说并陈、直抒己见(我不同意上 述说法)。附原文以佐证。 ★经典例证: (1)根据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最初引起了争端的是腓尼基人。他们说,以前往在红海沿 岸的这些人,在迁移到我们的海这边来并在这些人现在还居住着的地方定居下来以后,立刻 便开始走上远途的航程;他们也在阿尔哥斯这样一个地方登陆。阿尔哥斯在今天通称为希腊 的地区中,是在任何方面都优于其它国家的。他们来到阿尔哥斯这里,便陈设出他们的货物 来进行交易。到第五、六天,等几乎所有的货物都卖完的时候,又有许多妇女来到海岸这里; 其中有国王的一个女儿。他们说她的名字和希腊人的名字一样,叫做伊奥,她的父亲就是国

王伊那柯斯。妇女们站在船尾的地方桃选他们最称心的物品,但这时雕尼基人却相互微励若 向她们扑过去。大部分的妇女跑开了,伊奥和其它一些妇女却给腓尼基人捉住 ,放到船上并 给带到埃及去了。(②)和希腊人的说法不同,根据波斯人的说法 伊奥就是这样地来到了 及,而从这件事开始,也就惹下了祸端,他们说,在后来,又有某些希腊人(他们说不出这 些希腊人的名字)在腓尼基的推罗登陆并把国王的女儿欧罗巴劫了去。在我看来,这些人多 半是克里地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报复了先前所受的损害。可是后来,他们说,希腊人又孔 下了第二次的不义之行。原来他们(指希腊人 一译者)乘着一只长船到科尔启斯的埃阿城和 帕希斯河那里去 在他们把到那里去应办的事情办完以后,却从那里劫走 当地国王的多 美地亚。科尔启斯的国王派了 一名使者到希腊去,要求赔偿损失并送回公主,但是希腊人国 答说,既然阿尔哥斯的伊奥被劫后,他们都不曾从对方得到赔偿,故而这次他们也不准备给 科尔启斯人任何赔偿了。(3)他们还说,后来,临到下面的一代,普利亚莫斯的儿子亚力山 大这个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想从希腊给自己强夺一个妻子,因为他深信,希腊人过去脚 不曾赔偿,他自己当然同样是不会赔偿的了 ,因此他便 ,希腊人起先决定把使者 派出去,要求送回海伦并赔偿因掠夺而引起的损失。但是在希腊人提出了这个要求时,对 却提到了美地亚被劫的事情作为口实:他们提醒希腊人说,希腊人只是要求别人赔偿,而自 己却不赔偿别人,又不在别人要求时把自己劫走的人送还。(4)直到现在为止,问题只不过 是在于双方相互进行掠夺而已。但是到后来,波斯人认为希腊人应受到的指责可就大了,因 为在他们侵略欧罗巴之先, 是一伙坏人干的勾当,可是事情很明显 果不是妇女她们自己愿意的 地们 给劫走的,因此在被劫以后,想处心积虑地进行报复,那却未免愚蠢了,明白事理的人是丝 毫不会对这样的妇女介意的。波斯人说,在希腊人把妇女拐跑时,他们亚细亚人根本就不把 这当作一回事,可是希腊人却仅仅为了拉凯戴孟的一个妇女而纠合了一支大军,侵入亚细亚 并打垮了普利亚莫斯的政权。自此以后,他们就把希腊人看成是自己的仇敌了。原来在波斯 人眼里看来,亚细亚和在这个地方居住的所有异邦民族都是求属于自己的, 但他们认为欧罗 巴和希腊民族跟他们却是两回事。(⑤)以上就是波斯人对这一事件的经过的叙述 他们认为 希腊人攻略伊里翁(即特洛伊 译者),是他们敌视希腊人的开端。然而在谈到伊奥的事件 的时候,腓尼基人的说法和波斯人的说法不同。他们否认在带她到埃及去的时候曾使用任何 强暴的手段:他们说,伊奥本人在阿尔哥斯便和停泊在那里的一只船的船主有了来往,而在 她发现自己已经 孕的时候,羞于把这事告诉自己的父母并害怕给他们发党,使在尼人 离开的时候心甘情 地随着他们一同乘 。以上便是波斯人和腓尼基人的说法。这两 种说法中哪一种说法合乎事实,我不想去论述,下面我却想指出据我本人所知是最初开处 向希腊人闹事的那个人,然后再把我所要叙述的事情继续下去,不管人间的城邦是大是小, 我是要同样地加以叙述的。因为先前强大的城邦,现在它们有许多都己变得默默无闻了:而 在我的时代雄的城邦.在往昔却又是弱小的。这一者我所以都要加以论述,悬因为我相信 人间的幸福是决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伯罗奔尼橙战争史》重视第一手资料,对史料的严格辨析与考证。修昔底德被称作世 界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史学家。 “不去迎合人们的一时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他不会“偶嬷听到一个故 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眼看见的, 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就是这样,真理 还是不容易发现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他们或者偏相这一边, 或者偏祖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力的不完全。“(第20) 引申:判断一位史学家史学成就及地位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王伊那柯斯。妇女们站在船尾的地方挑选他们最称心的物品,但这时腓尼基人却相互激励着 向她们扑过去。大部分的妇女跑开了,伊奥和其它一些妇女却给腓尼基人捉住,放到船上并 给带到埃及去了。(2)和希腊人的说法不同,根据波斯人的说法,伊奥就是这样地来到了埃 及,而从这件事开始,也就惹下了祸端,他们说,在后来,又有某些希腊人(他们说不出这 些希腊人的名字)在腓尼基的推罗登陆并把国王的女儿欧罗巴劫了去。在我看来,这些人多 半是克里地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报复了先前所受的损害。可是后来,他们说,希腊人又犯 下了第二次的不义之行。原来他们(指希腊人——译者)乘着一只长船到科尔启斯的埃阿城和 帕希斯河那里去;在他们把到那里去应办的事情办完以后,却从那里劫走了当地国王的女儿 美地亚。科尔启斯的国王派了一名使者到希腊去,要求赔偿损失并送回公主,但是希腊人回 答说,既然阿尔哥斯的伊奥被劫后,他们都不曾从对方得到赔偿,故而这次他们也不准备给 科尔启斯人任何赔偿了。(3)他们还说,后来,临到下面的一代,普利亚莫斯的儿子亚力山 大这个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想从希腊给自己强夺一个妻子,因为他深信,希腊人过去既 不曾赔偿,他自己当然同样是不会赔偿的了。因此他便劫走了海伦。希腊人起先决定把使者 派出去,要求送回海伦并赔偿因掠夺而引起的损失。但是在希腊人提出了这个要求时,对方 却提到了美地亚被劫的事情作为口实;他们提醒希腊人说,希腊人只是要求别人赔偿,而自 己却不赔偿别人,又不在别人要求时把自己劫走的人送还。(4)直到现在为止,问题只不过 是在于双方相互进行掠夺而已。但是到后来,波斯人认为希腊人应受到的指责可就大了,因 为在他们侵略欧罗巴之先,希腊人就率领着一支军队入寇亚细亚了。他们说,劫夺妇女,那 是一伙坏人干的勾当,可是事情很明显,如果不是妇女她们自己愿意的话,她们是决不会硬 给劫走的,因此在被劫以后,想处心积虑地进行报复,那却未免愚蠢了,明白事理的人是丝 毫不会对这样的妇女介意的。波斯人说,在希腊人把妇女拐跑时,他们亚细亚人根本就不把 这当作一回事,可是希腊人却仅仅为了拉凯戴孟的一个妇女而纠合了一支大军,侵入亚细亚 并打垮了普利亚莫斯的政权。自此以后,他们就把希腊人看成是自己的仇敌了。原来在波斯 人眼里看来,亚细亚和在这个地方居住的所有异邦民族都是隶属于自己的,但他们认为欧罗 巴和希腊民族跟他们却是两回事。(5)以上就是波斯人对这一事件的经过的叙述。他们认为 希腊人攻略伊里翁(即特洛伊——译者),是他们敌视希腊人的开端。然而在谈到伊奥的事件 的时候,腓尼基人的说法和波斯人的说法不同。他们否认在带她到埃及去的时候曾使用任何 强暴的手段;他们说,伊奥本人在阿尔哥斯便和停泊在那里的一只船的船主有了来往,而在 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的时候,羞于把这事告诉自己的父母并害怕给他们发党,便在腓尼墓人 离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随着他们一同乘船走了。以上便是波斯人和腓尼基人的说法。这两 种说法中哪一种说法合乎事实,我不想去论述,下面我却想指出据我本人所知是最初开始 向希腊人闹事的那个人,然后再把我所要叙述的事情继续下去,不管人间的城邦是大是小, 我是要同样地加以叙述的。因为先前强大的城邦,现在它们有许多都已变得默默无闻了;而 在我的时代雄强的城邦,在往昔却又是弱小的。这二者我所以都要加以论述,是因为我相信, 人间的幸福是决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重视第一手资料,对史料的严格辨析与考证。修昔底德被称作世 界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史学家。 “不去迎合人们的一时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他不会“偶然听到一个故 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眼看见的, 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就是这样,真理 还是不容易发现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 或者偏袒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力的不完全。“(第 20) 引申:判断一位史学家史学成就及地位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正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运用和鉴别史料上的差异,拉开了二人史才之距离。 写作风热之出较, 《历史》文笔华美,描写生动,颜具文学价值,被称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作品 希罗多德也被称作 散文学之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浓厚的悲剧色彩。演说词占全书四分之 的篇幅,与人物性格特征、事件的发展浑然一体,声情并茂。尤其第二卷第四章伯里克利在 阵亡将士国莽礼上的演说非常脍炙人口。 三、史学成就及地位之比较 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分轩轾的。二人开创了西方史学的 两种传统(社会文化史和政治军事史),两条路各有所长,并行不悖。而且二人都具有求真 精神、写实态度和分析眼光。 但是相较于人们众口一词对修昔底德的赞誉,对希罗多德的认识可谓拨开迷雾、得见真 身。 内于希罗多德的《历史》以过去的事、异域的事为写作内容 对他 ,与当时写作当时当地历史 的批评从《历史 生 也随之而来。对他的批评者中 ,修昔底德 就是重要的一位。“他们所关心的不在于说出事情的真相而在于引起听众的兴趣 他们的可 靠性是经不起检查的:他的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的神话境界中。”(《伯 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7页) 古罗马作家西寒罗虽然把希罗多德称为「史学之父,但同时认为《历史》中不少内究 实在「难以置信」。他在《法律篇》里说:“对历史来说,评论万事的标准是真实,而在诗歌 中,标准一般是其所给予的愉悦:即使如此,在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著作及泰奥彭波斯 (Theopompu5)的著作中,人们却发现有数不清的难以置信的故事。”《法律篇》第150 《希脂罗马名人传》作者普鲁塔克在《论希罗多德的恶意》一书中也对希罗多德有苛刻 的评论。攻击他:过于同情蛮族、偏爱雅典、在一些事实上缺乏真实性、评判欠公允等 所以,近代以前希罗多德几乎被定为“谎言之父”。但是,15、16世纪以来随若人种学 考古学 东方学等学科的诞生,希罗多德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年鉴学派则 通过总体史的侣导其正使希罗多德精神回归。 引申: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人物? 四、史观之比较 杀罗多瓶」 (1)人本观与天命观的混合 从历史自身解释历史。在说明希脂胜利的原因时突破神和命运的观念束缚,指出敢于违 背阿波罗神谕的雅典人是希腊胜利的原因,这是人本观的体现。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他仍相 信上天的征兆,对神示、预言、占卜等记载津津乐道。 (2)神的越妒和神定论 神嫉妒过分高大的东西,狂妄自大的人如波斯皇帝最终会被神引向毁灭。他相信世事变 幻、幸福无常,人间的幸福是决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修昔底德: (1)将人本史观推到顶点。 把人的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强调“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用利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他的命运"观:“事件的进程可能与人们的计划相 反是正常的,而这正是我们通常 某种出乎我们预料之外的事归咎于命运的原因。 他还坚决拒绝把各种灾变当作神灵对各种即将到米的人间祸福的预示,他指出:日食 月蚀、地震、风暴等都是自然现象,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吉凶祸福德征兆。 (2)朴素唯物主义史观。突破单因解释模式,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较为深

正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运用和鉴别史料上的差异,拉开了二人史才之距离。 写作风格之比较: 《历史》文笔华美,描写生动,颇具文学价值,被称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作品, 希罗多德也被称作“散文学之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浓厚的悲剧色彩。演说词占全书四分之一 的篇幅,与人物性格特征、事件的发展浑然一体,声情并茂。尤其第二卷第四章伯里克利在 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非常脍炙人口。 三、史学成就及地位之比较 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分轩轾的。二人开创了西方史学的 两种传统(社会文化史和政治军事史),两条路各有所长,并行不悖。而且二人都具有求真 精神、写实态度和分析眼光。 但是相较于人们众口一词对修昔底德的赞誉,对希罗多德的认识可谓拨开迷雾、得见真 身。由于希罗多德的《历史》以过去的事、异域的事为写作内容,与当时写作当时当地历史 的主流相悖,所以对他的批评从《历史》一书诞生也随之而来。对他的批评者中,修昔底德 就是重要的一位。“他们所关心的不在于说出事情的真相而在于引起听众的兴趣,他们的可 靠性是经不起检查的;他的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的神话境界中。”(《伯 罗奔尼撒战争史》第 17 页)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虽然把希罗多德称为「史学之父」,但同时认为《历史》中不少内容 实在「难以置信」。他在《法律篇》里说:“对历史来说,评论万事的标准是真实,而在诗歌 中,标准一般是其所给予的愉悦;即使如此,在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著作及泰奥彭波斯 (Theopompus)的著作中,人们却发现有数不清的难以置信的故事。”《法律篇》第 150 《希腊罗马名人传》作者普鲁塔克在《论希罗多德的恶意》一书中也对希罗多德有苛刻 的评论。攻击他:过于同情蛮族、偏爱雅典、在一些事实上缺乏真实性、评判欠公允等。 所以,近代以前希罗多德几乎被定为“谎言之父”。但是,15、16 世纪以来随着人种学、 考古学、东方学等学科的诞生,希罗多德开始受到重视。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年鉴学派则 通过总体史的倡导真正使希罗多德精神回归。 引申: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人物? 四、史观之比较 希罗多德: (1)人本观与天命观的混合。 从历史自身解释历史。在说明希腊胜利的原因时突破神和命运的观念束缚,指出敢于违 背阿波罗神谕的雅典人是希腊胜利的原因,这是人本观的体现。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他仍相 信上天的征兆,对神示、预言、占卜等记载津津乐道。 (2)神的嫉妒和神定论 神嫉妒过分高大的东西,狂妄自大的人如波斯皇帝最终会被神引向毁灭。他相信世事变 幻、幸福无常,人间的幸福是决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修昔底德: (1)将人本史观推到顶点。 把人的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强调“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他的“命运”观:“事件的进程可能与人们的计划相 反是正常的,而这正是我们通常把某种出乎我们预料之外的事归咎于命运的原因。” 他还坚决拒绝把各种灾变当作神灵对各种即将到来的人间祸福的预示,他指出:日食、 月蚀、地震、风暴等都是自然现象,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吉凶祸福德征兆。 (2)朴素唯物主义史观。突破单因解释模式,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较为深

刻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试图从经济上解释历史发展,是古代西方第一位把经济因素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因之一的历史家 通过比较的方式学习两位史家的著作及思想,可以加深对各自的理解。这种方式可以推 广至同一时代或不同时空史家的比较上。课后作业: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第三节、史学的浅尝者 一色诺芬 一、 色诺芬生平和他的著作 课前提问:如果让你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来描述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的形象, 你会如何描述? 希罗多德:老顽童、不拘小节、口若悬河:修昔底德:一本正经、目光深邃、不荀言 笑:色诺芬: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精力充沛。 接下来引出色诺芬的生平 1、 苏格拉底的学生,雅典的政治保守派,顿向斯巴达的贵族专制,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前 401年参加波斯王子小居鲁士的希腊雇佣军,企图推翻波斯国王的统治,由小居鲁士取而代 之,在小居鲁士战死后,万余希酷雇佣军成为波斯国王部队用追对象,色诺芬成为雇佣军领 袖,率万人历经千辛万苦成功从两河流域撒回希腊。后投靠斯巴达,与雅典为敌,被判终身 流放 ,寄居斯巴达】 客死科林斯 2、代表作:当代史《希腊史》,回忆录《长征记》、《回忆苏格拉底》(吴勇泉译,商务1984) 《申辩篇》,历史小说《居鲁士的教有》(沈默译,华夏2007),人物传记《阿格西劳传》, 政论文《拉西第梦的政制》,经济论文《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等。 经典介细, ★《希腊史》 修昔底德去世后,至少有4位史家先后续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四部皆名为《希 腊史》,都从公元前411年写起。雅典人克拉提普斯写至前394年,该书已散失。开俄斯人 提奥旁普斯也写至前394年,仅留残篇。只有色诺芬的《希腊史》完整的保存下来。因而确 立了色诺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希腊三大史家。但色诺芬的 《希腊史》无论就史料还是见解来说都难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美。史料多来自个人回 忆和传说,缺乏考证:文中有明显的偏祖斯巴达的倾向 ★《长征记》的内容和特点 色诺芬以回忆形式写成的他的亲身经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被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 节,而且还记录了雇佣军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情习俗,具有难以替代的史料 价值。此外,《长征记》还是西方第 一部军事理论名著,色诺芬的用兵之道影响了古代希腊 的军事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成功击败波斯王军的事迹鼓舞后来的希腊人,及马其顿人远征波 《长征记》颇有文学价值,一直以来被西方视作学习古希腊文的范本。 ★《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对了解古希腊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西方经济思想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色诺芬的史学贡献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 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 读文献

刻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试图从经济上解释历史发展,是古代西方第一位把经济因素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因之一的历史家。 通过比较的方式学习两位史家的著作及思想,可以加深对各自的理解。这种方式可以推 广至同一时代或不同时空史家的比较上。课后作业: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第三节、史学的浅尝者——色诺芬 一、色诺芬生平和他的著作 课前提问:如果让你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来描述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的形象, 你会如何描述? 希罗多德:老顽童、不拘小节、口若悬河;修昔底德:一本正经、目光深邃、不苟言 笑;色诺芬: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精力充沛。 接下来引出色诺芬的生平经历。 1、生平 苏格拉底的学生,雅典的政治保守派,倾向斯巴达的贵族专制,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前 401 年参加波斯王子小居鲁士的希腊雇佣军,企图推翻波斯国王的统治,由小居鲁士取而代 之,在小居鲁士战死后,万余希腊雇佣军成为波斯国王部队围追对象,色诺芬成为雇佣军领 袖,率万人历经千辛万苦成功从两河流域撤回希腊。后投靠斯巴达,与雅典为敌,被判终身 流放,寄居斯巴达 20 余年,客死科林斯。 2、代表作:当代史《希腊史》,回忆录《长征记》、《回忆苏格拉底》(吴勇泉译,商务 1984)、 《申辩篇》,历史小说《居鲁士的教育》(沈默译,华夏 2007),人物传记《阿格西劳传》, 政论文《拉西第梦的政制》,经济论文《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等。 经典介绍: ★《希腊史》 修昔底德去世后,至少有 4 位史家先后续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四部皆名为《希 腊史》,都从公元前 411 年写起。雅典人克拉提普斯写至前 394 年,该书已散失。开俄斯人 提奥旁普斯也写至前 394 年,仅留残篇。只有色诺芬的《希腊史》完整的保存下来。因而确 立了色诺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希腊三大史家。但色诺芬的 《希腊史》无论就史料还是见解来说都难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媲美。史料多来自个人回 忆和传说,缺乏考证;文中有明显的偏袒斯巴达的倾向。 ★《长征记》的内容和特点 色诺芬以回忆形式写成的他的亲身经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 节,而且还记录了雇佣军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情习俗,具有难以替代的史料 价值。此外,《长征记》还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色诺芬的用兵之道影响了古代希腊 的军事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成功击败波斯王军的事迹鼓舞后来的希腊人,及马其顿人远征波 斯。 《长征记》颇有文学价值,一直以来被西方视作学习古希腊文的范本。 ★《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对了解古希腊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西方经济思想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色诺芬的史学贡献 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1) 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 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 读文献

(2)草创了以人叙史的新体裁。 色诺芬在《希腊史》中就非常注意集中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他的《阿格西劳传》和《居 鲁士的教育》等著作,更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传记体体裁。后 古希腊的史学家们于 始逐步把传记作为史学著作的一种形式,认识到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重要性,最后终于达到 了普鲁塔克《名人传》那样的高峰。 (3)重视经济生活。 色苦芬比当时的任何一个史学家都要重视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因素在补会生活中 的重要地位。他的2部经济专著中, 最早使用 经济”这个词 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 了奴隶 主经济理论,详细地记述了古希腊城邦的经济事务,为后人研究和 了解古希腊的社会 历史提供了方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1卷中,为了说明古希腊的社会分工情况,就大 量地引用过色诺芬的著作。 ★对色诺芬史学成就的评价一一浅尝者 英国史学家约翰布瑞在他的《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一书中,曾这样说过:“色诺芬在史 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中,都是一个浅尝者一,他略有文才,写过多种多样的著作。只有把那 些著作加在一起,才使他在希腊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他的才智是平庸的,不能深入 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他生活在现在,也许是个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就史学方面而 言,他的真正贡献是写了一些回忆录。” 本章思考题: (1)比较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与成就,并评价他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 (2)希腊史学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 (3)色诺芬的史学成就和贡献 阅读书目: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 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1985:徐松岩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经济论.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 会饮.沈默译.华夏出版社2005 课后作业: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第二章、古代罗马史学

(2) 草创了以人叙史的新体裁。 色诺芬在《希腊史》中就非常注意集中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他的《阿格西劳传》和《居 鲁士的教育》等著作,更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传记体体裁。后来,古希腊的史学家们开 始逐步把传记作为史学著作的一种形式,认识到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重要性,最后终于达到 了普鲁塔克《名人传》那样的高峰。 (3) 重视经济生活。 色诺芬比当时的任何一个史学家都要重视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地位。他的 2 部经济专著中,最早使用了“经济”这个词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 了奴隶主经济理论,详细地记述了古希腊城邦的经济事务,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希腊的社会 历史提供了方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 1 卷中,为了说明古希腊的社会分工情况,就大 量地引用过色诺芬的著作。 ★对色诺芬史学成就的评价——浅尝者 英国史学家约翰·布瑞在他的《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一书中,曾这样说过:“色诺芬在史 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中,都是一个浅尝者┄┄,他略有文才,写过多种多样的著作。只有把那 些著作加在一起,才使他在希腊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他的才智是平庸的,不能深入 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他生活在现在,也许是个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就史学方面而 言,他的真正贡献是写了一些回忆录。” 本章思考题: (1)比较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与成就,并评价他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 (2)希腊史学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 (3)色诺芬的史学成就和贡献。 阅读书目: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 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1985;徐松岩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8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 4、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 1985;居鲁士的教育.沈默译.华夏出版社 2007; 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 1984;经济论.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 1961; 会饮.沈默译.华夏出版社 2005 课后作业: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第二章、古代罗马史学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的渊源关系,罗马史学的 特征,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罗马史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教学难点: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风格、特点的同异 教学重点:凯撒、李维、塔西陀的主要著作、特点及思想与学术成就:西方传记学两大 派别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史学 课前提问: 1、古罗马历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后,对答案进行点评,指出正确答案。 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建城,开始时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下游的一个小邦。其历史分为3 个阶段:王政时代(公元前753509年),氏族制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朝代:共和时代(公元 前509-前30年) 帝国时代(公元前30-公元476年)。整个王政时代罗马没有产生一位史 家,古罗马史学产生于共和时代中期,这与一次战争(布匿战争)有关,而史学的辉煌是与 帝国的辉煌相互依存的。 2、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有何不同? 启发学生从两个文明给后世留下的遗产来思考。古希腊给后人留下了哲学、雕塑、戏剧 而古罗马给后世留下的是宏伟的建筑样式、罗马法。比较得出古希腊是独具智慧和开创性的 罗马是注重实用的。这一点体现在罗马史学上就是其“实用主义史学”,即史学浓烈的政治 色彩 一、第二次布匿战争与罗马史学的起源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海外扩张,先后与西部 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和东部地中海的马其顿王国发生冲突。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 太基的前两次次布匿战争夺取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第三次是罗马的侵略战争。接 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直接侵入希腊中心地带,取得了东地中海霸权,至公元前146 年希腊地区也被并入罗马的版图,整个地中海区大体上已经处于罗马势力的控制之 下,地中海成为其内湖,最后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从罗马建城到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公元前201)期间,罗马没有产生过一位 历史学家。 随机提问:从建国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没有产生史学的原因?罗马史学为什么产生 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促成因素) 这与罗马尚武轻文的传统和立国初期尚遭受邻邦的威胁有关。 随若对希腊地区的征服,希腊先进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反过来迅速征服罗马,公元前 世纪的罗马诗人贺拉斯就说:“希腊被擒为俘房,被俘的希腊人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胜利 者 希腊的史 马史学观 布匿战争 西美 的全军覆没、在坎尼会战中的重创是促使罗马民族进行反思,产生史学的直接动因。 皮克托(Fabius Pictor,约公元前254-?)是罗马最早的史家。出身罗马望族,他是 罗马元老,曾参加过第二次布匿战争。代表作《罗马史》,自罗马起源写至第二次布匿战争, 是一部用希腊文写的罗马通史。该书特点略古详今,体现该阶段罗马史学是希腊史学的模仿 者,无论从使用的文字还是编纂形式来看,因此被称作罗马史学的希脂 罗马阶段。但(罗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的渊源关系,罗马史学的 特征,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罗马史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教学难点: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风格、特点的同异; 教学重点:凯撒、李维、塔西陀的主要著作、特点及思想与学术成就;西方传记学两大 派别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史学 课前提问: 1、古罗马历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后,对答案进行点评,指出正确答案。 古罗马公元前 753 年建城,开始时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下游的一个小邦。其历史分为 3 个阶段:王政时代(公元前 753-509 年),氏族制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朝代;共和时代(公元 前 509-前 30 年);帝国时代(公元前 30-公元 476 年)。整个王政时代罗马没有产生一位史 家,古罗马史学产生于共和时代中期,这与一次战争(布匿战争)有关,而史学的辉煌是与 帝国的辉煌相互依存的。 2、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有何不同? 启发学生从两个文明给后世留下的遗产来思考。古希腊给后人留下了哲学、雕塑、戏剧, 而古罗马给后世留下的是宏伟的建筑样式、罗马法。比较得出古希腊是独具智慧和开创性的, 罗马是注重实用的。这一点体现在罗马史学上就是其“实用主义史学”,即史学浓烈的政治 色彩。 一、第二次布匿战争与罗马史学的起源 公元前 3 世纪上半叶,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海外扩张,先后与西部 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和东部地中海的马其顿王国发生冲突。公元前 264~前 146 年与迦 太基的前两次次布匿战争夺取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第三次是罗马的侵略战争。接着 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直接侵入希腊中心地带,取得了东地中海霸权,至公元前 146 年希腊地区也被并入罗马的版图,整个地中海区大体上已经处于罗马势力的控制之 下,地中海成为其内湖,最后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从罗马建城到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18-公元前 201)期间,罗马没有产生过一位 历史学家。 随机提问:从建国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没有产生史学的原因?罗马史学为什么产生 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促成因素) 这与罗马尚武轻文的传统和立国初期尚遭受邻邦的威胁有关。 随着对希腊地区的征服,希腊先进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反过来迅速征服罗马,公元前 1 世纪的罗马诗人贺拉斯就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人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胜利 者”。希腊的史学推动罗马史学观念的产生(外因)。而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在特拉西美诺 湖的全军覆没、在坎尼会战中的重创是促使罗马民族进行反思,产生史学的直接动因。 皮克托(Fabius Pictor, 约公元前 254-?)是罗马最早的史家。出身罗马望族,他是 罗马元老,曾参加过第二次布匿战争。代表作《罗马史》,自罗马起源写至第二次布匿战争, 是一部用希腊文写的罗马通史。该书特点略古详今,体现该阶段罗马史学是希腊史学的模仿 者,无论从使用的文字还是编纂形式来看,因此被称作罗马史学的希腊——罗马阶段。但《罗

马史》的问世标志着罗马史学的开端。 一、罗马中学的早期发展 (一)老伽图其人 老伽图(Cato the Elder,.公元前234-前149)是罗马显贵,曾担任过执政官、监察官 政治立场保守,是罗马传统文化的坚决捍卫者,亲身参与罗马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重大历 活动,如灭迦太基就是在他的倡导下进行的。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莫基者,因为他是罗 马中家中第一位用拉丁文写作的人,是罗马“政治中”中学传统的开创者。其代作7卷木 【罗马历中猫流》 前三卷叙述城邦形成和建立的过程,后四卷记载两次布匿战争的经过 书己散失,仅存残篇 写作主旨:通过追湖先人创业的艰辛,罗马优秀传统在罗马崛起中所起的作用,告诚 罗马贵族和青年一代警惕外来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的腐蚀,宜扬爱国主义。 《农业志》是老伽图得以幸存下来的著作,对后世学者了解共和末期罗马土地兼并、 奴隶制庄园兴起及其内部结构、类型、经营方式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罗马共和国 的 ((一)内战时期的罗马史学特色 公元前133年至前30年罗马进入长期动乱时期,即由共和向君主专制的过渡时期,这 一时期奴求与奴求主之间、平民和贵族之间、被征服者与征服者之间及统治阶级内部等各种 社会矛质异常尖锐,史学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出现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就体例而言有 类:传记和回忆录 当代中、怀旧主义作 共和 时期晚期的史家 1、凯撒《高卢战纪》 一回忆录 设计提问:凯撒何许人也? 凯嫩(lius Caesar约公元前1O0-前44年)不仅是古罗马名的政治家、知军事 帅,还是才华横溢的散文作家、史学家,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作为历史学家他的两部代表作 《高卢战记》 《内战记》 公元前58年至49年, 是凯撒 生的重要转折时期, 之前他只 是一名改客,既无兵,又无财,期间他出兵高卢,两入不列颠,越过莱茵河,俘虏和所杀蛮 族各100万,不但拥有了大量钱财,而且培养了一支只听从凯撒而不听共和国之命的私人军 队。为他公元前45年击败庞培,建立独裁统治莫定了基础。 《高卢战记》是凯撒提交给元老院的针对其政敌对他的造谣的一份辩解,主要记述他 征战高卢,不列颠的艰苦经过,表白对国家的忠贞,是一部 有传记性质的回忆录。风格与 特色 全书分8卷,第8卷为他人所作,依时间和因果顺序联系各卷。全书除3处外均用第 三人称撰写,行文体现了共和时期少有的清丽、朴实的叙述风格,文笔洗练,清新自然,是 拉丁文写作的精品,至今仍是学习拉丁文的首选范文。此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要的史料 价值,作为第一个亲身进入高卢、不列颠、莱茵河以东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居住区的罗马 政治家,对当地山川风物的记载,为近现代史家研究古代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 《内战记》记载的是他与庞培冲突的起因,及战胜庞培的经过,书中有内容失实,为 自己摑取统治者地位找借口,史料价值不如前者 2、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一当代中 乌斯(S 公元前 84 年)出身罗马行省的贵族家庭,后进入罗马 政坛,跻身最高决策集团之列,官至保民官、行省总督。后因被控贪污公款,退出政坛、专 事著史。代表作:《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另有残篇断代史《历史》(编年范围公元 前78.67年)

马史》的问世标志着罗马史学的开端。 二、罗马史学的早期发展 (一)老伽图其人 老伽图(Cato the Elder, 公元前 234-前 149)是罗马显贵,曾担任过执政官、监察官, 政治立场保守,是罗马传统文化的坚决捍卫者,亲身参与罗马公元前 2 世纪左右的重大历史 活动,如灭迦太基就是在他的倡导下进行的。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基者,因为他是罗 马史家中第一位用拉丁文写作的人,是罗马“政治史”史学传统的开创者。其代表作 7 卷本 《罗马历史源流》,前三卷叙述城邦形成和建立的过程,后四卷记载两次布匿战争的经过, 书已散失,仅存残篇。 写作主旨:通过追溯先人创业的艰辛,罗马优秀传统在罗马崛起中所起的作用,告诫 罗马贵族和青年一代警惕外来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的腐蚀,宣扬爱国主义。 《农业志》是老伽图得以幸存下来的著作,对后世学者了解共和末期罗马土地兼并、 奴隶制庄园兴起及其内部结构、类型、经营方式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史学 (一)内战时期的罗马史学特色 公元前 133 年至前 30 年罗马进入长期动乱时期,即由共和向君主专制的过渡时期,这 一时期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平民和贵族之间、被征服者与征服者之间及统治阶级内部等各种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史学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出现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就体例而言有三 类:传记和回忆录、当代史、怀旧主义著作。 (二)共和时期晚期的史家 1、凯撒《高卢战纪》——回忆录 设计提问:凯撒何许人也? 凯撒(Julius Caesar, 约公元前 100-前 44 年),不仅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 帅,还是才华横溢的散文作家、史学家,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作为历史学家他的两部代表作: 《高卢战记》和《内战记》。公元前 58 年至 49 年,是凯撒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之前他只 是一名政客,既无兵,又无财,期间他出兵高卢,两入不列颠,越过莱茵河,俘虏和斩杀蛮 族各 100 万,不但拥有了大量钱财,而且培养了一支只听从凯撒而不听共和国之命的私人军 队。为他公元前 45 年击败庞培,建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高卢战记》是凯撒提交给元老院的针对其政敌对他的造谣的一份辩解,主要记述他 征战高卢,不列颠的艰苦经过,表白对国家的忠贞,是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回忆录。风格与 特色: 全书分 8 卷,第 8 卷为他人所作,依时间和因果顺序联系各卷。全书除 3 处外均用第 三人称撰写,行文体现了共和时期少有的清丽、朴实的叙述风格,文笔洗练,清新自然,是 拉丁文写作的精品,至今仍是学习拉丁文的首选范文。此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要的史料 价值,作为第一个亲身进入高卢、不列颠、莱茵河以东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居住区的罗马 政治家,对当地山川风物的记载,为近现代史家研究古代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 《内战记》记载的是他与庞培冲突的起因,及战胜庞培的经过,书中有内容失实,为 自己攫取统治者地位找借口,史料价值不如前者。 2、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当代史 撒路斯提乌斯(Sallustius, 公元前 84-前 34 年)出身罗马行省的贵族家庭,后进入罗马 政坛,跻身最高决策集团之列,官至保民官、行省总督。后因被控贪污公款,退出政坛、专 事著史。代表作:《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另有残篇断代史《历史》(编年范围公元 前 78-67 年)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