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3
文件大小:381.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讲授第一周2学时授课题目:导言、综述1.讲授此课的目的、意义。2.上编综述。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开设此课的目的、意义。2.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和特征。3.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以及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两半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2.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教学基本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国近代史》课后小结:1.帝国主义的侵略,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此近代中国革命必须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2.只有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第二周2学时讲授(讲授为主、提问为辅)授课题目: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社会制度的腐败必然导致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恶果,深刻认识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

第一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导言、综述 1. 讲授此课的目的、意义。 2. 上编综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开设此课的目的、意义。 2.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 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和特征。 3.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以及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 务、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两半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 2.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国近代史》 课后小结: 1.帝国主义的侵略,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此近代中国革命必须以反帝反 封建为主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 2.只有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第二周 2学时 讲授(讲授为主、提问为辅) 授课题目: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 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社会制度的腐败必然导致反侵略战争 失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恶果,深刻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 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

2.总结分析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意义。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什么是资本一帝国主义?2.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3.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4.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5.《中国近现代史》课后小结: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原因。2.落后是要摸打的,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但落后加腐败不仅要打,而且必然要失败。第三周2学时师生互动(三次探索学生讲、教师总结)授课目的: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第二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2.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并从中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及难点:1.着重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作用。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观、客观作用。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总结分析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 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帝国主义?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 4.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 5.《中国近现代史》 课后小结: 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 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 败是最根本原因。 2.落后是要挨打的,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但落后加腐败不仅要挨打,而且必然要失败。 第三周 2学时 师生互动(三次探索学生讲、教师总结) 授课目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并从中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 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着重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 作用。 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观、客观作用。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3.《资政新篇》(1859年)课后小结:1.太平关国农民运动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他们企图在维持封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因此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第四周2学时师生互动授课题目: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节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了解戊成维新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分析总结其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分析总结戊成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维新派对国家出路进行的有益探索,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教学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作业、讨论题、思考题:如何认识戊成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梁启超《变法通译》(节选)(1896年)3.康有为《上清帝第二节》(1895年)课后小结: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时,维新运动的失败也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因此,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第五周2学时讲授授课题目: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第二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基本脉络,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3.分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资政新篇》(1859年) 课后小结: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 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他们企图在维持封建上 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因此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第四周 2学时 师生互动 授课题目: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分析总结其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维新派对国家出路进行的有益探 索,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梁启超《变法通译》(节选)(1896年) 3.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节》(1895年) 课后小结: 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 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时,维新运动的失败也再次暴 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因此,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第五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基本脉络,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 义性和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与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分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4.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教学基本内容:第三章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课后小结: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结束了两干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点值得指出:一、给封建主义以致命一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解放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禁阔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第六周2学时讲授(或利用多媒体)授课题目: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三节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功绩,深入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作业、讨论题、思考题: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课后小结: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1.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探素。第七周2学时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

4.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课后小结: 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带来的直接 后果,至少有两点值得指出:一、给封建主义以致命一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解放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 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 第六周 2学时 讲授(或利用多媒体) 授课题目: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 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 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功绩,深入认识资产阶 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 课后小结: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1.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探索。 第七周 2学时 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

授课题目: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历史线索,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深刻领会在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何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2.了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十月革命之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深刻认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教学重点及难点:1.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2.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弄清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3.深刻领会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4.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教学基本内容:综述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压迫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2.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为对象?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课后小结:当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关键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经过比较和鉴别后,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马列主义指导的正确方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讲授第八周2学时授课题目: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授课题目: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历史线索,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深 刻领会在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何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 2.了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十月革命之后怎 样经过比较、探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深刻认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 和正义性。 2.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弄清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 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3.深刻领会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4.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教学基本内容: 综 述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压迫 第四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为对象? 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 课后小结: 当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关键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中国 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经过比较和鉴别后,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马列主 义指导的正确方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 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第八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第四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3.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以及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巨大的推动力)。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及国共合作后大革命局面的形成3.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教学主要内容:一、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历史特点四、制定革命纲领,掀起大革命高潮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课后小结: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它对于指导中国革命,以至对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九周2学时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利用多媒体授课题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状,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3.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与原因2.重点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难点在于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同时还要分析当时党内为什么会出现"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 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3.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以及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巨大 的推动力)。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 及国共合作后大革命局面的形成。 3.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主要内容: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历史特点 四、制定革命纲领,掀起大革命高潮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 课后小结: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它对于指导中国革命,以至对以 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精 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 新。 第九周 2学时 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利用多媒体 授课题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状,认识中国革命 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与原因。 2.重点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难点在于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的理解,同时还要分析当时党内为什么会出现"左"倾或"右" 倾的错误,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 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教学基本内容: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于历史问题的决议》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经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课后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继续奋斗,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虽然这条道路也经历了艰难与曲折,也受到了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们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十周2学时师生互动、教师总结授课题目: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及各自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重点及难点:1.分析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以及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2.懂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及意义。教学基本内容:第六章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战的正面战场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说明了什么?2.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3.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国近现代史》3.《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7年8月25日)课后小结: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五章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经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 课后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继续奋斗,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虽然这条道路也经历了艰难与曲折,也受到了党 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们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迎 来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十周 2学时 师生互动、教师总结 授课题目: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 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 张及各自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以及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2.懂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第六章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战的正面战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说明了什么? 2.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3.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国近现代史》 3.《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7年8月25日) 课后小结:

火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就成了当时的一场"决死斗争"。而且,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的生存、发展权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抗战初期全民族同仇敌汽,奋起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第十一周2学时讲授为主、提问为辅授课题目: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四节第五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与作用2.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中的路线、纲领、方针及政策2.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3.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是抗战中的中流低柱。教学基本内容:第六章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3.胡锦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课后小结:1.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这不仅体现了全国人民顽强抵抗的斗争和英雄气概,其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柱。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采取了全面抗战路线,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党的身上,从而进一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就为我党在抗战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成为抗战中的中流柱。2.中国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也说明了对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必须要打败它,而且也是能够打败的第十二周2学时讲授(或放录像)授课题目: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势力的 斗争就成了当时的一场"决死斗争"。而且,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的生存、发展权的神圣的民 族解放战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抗战初期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 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第十一周 2学时 讲授为主、提问为辅 授课题目: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四节 第五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与作用。 2.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 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中的路线、纲领、方针及政策。 2.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教学基本内容: 第六章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胡锦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 日) 课后小结: 1.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这不仅体现了全国人民顽强抵抗的 斗争和英雄气概,其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八年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采取了全面抗战路线,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扩大 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党的身上,从而进一步选择了 中国共产党,这就为我党在抗战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自己的力 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2.中国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也说明了对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必须要打败 它,而且也是能够打败的。 第十二周 2学时 讲授(或放录像) 授课题目: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抗战胜利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斗争的局势。2.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程,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深刻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2了解各民主党派史及其政治主张,分析”第三条道路破产的原因,认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3.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改运动及领导的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教学基本内容:第七章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通过)课后小结:本章讲述的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和基本经验。从着重阐述的五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国家、民族、人民的角度出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在进行革命战争的同时,又进行了社会改革。党领导的解放区人民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支持。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党也就赢得了这场革命的领导权主动权。所以反动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2.在工农联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向共产党靠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空前巩固和扩大,中国革命的胜利具备了广大而深厚的群众基础。3.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党中央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由马列主义武装的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4.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的创建,标志着我国近代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完成第十三周2学时讲授授课题目: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抗战胜利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斗争的局势。 2.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程,掌握新民主主义革 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深刻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坚定社 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 2.了解各民主党派历史及其政治主张,分析"第三条道路"破产的原因,认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 通。 3.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改运动及领导的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深刻认识"没有共 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七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通过) 课后小结: 本章讲述的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和基本经验。从着重阐 述的五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国家、民族、人民的角度出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在进行 革命战争的同时,又进行了社会改革。党领导的解放区人民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广大农民 的拥护、支持。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党也就赢得了这场革命的领导权、 主动权。所以反动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2.在工农联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向共产党靠 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空前巩固和扩大,中国革命的胜利具备了广大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3.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党中央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由马列主义武装的伟大光荣正确的 政党,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4.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的创建,标志着我国近代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完成。 第十三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懂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2.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带到社会主义社会所经历的考验和做出的艰苦努力。3.把握建国以来的历史进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学基本内容:综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了什么?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3.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年3月-1981年6月)课后小结: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又在短短的几年内,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十四周2学时讲授授课题目: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认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3.把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基本内容: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懂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 2.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开辟 了历史的新纪元。 2.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社会带到社会主义社会所经历的考验和做出的艰苦努力。 3.把握建国以来的历史进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基本内容: 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了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 3.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年3月-1981年6 月) 课后小结: 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又 在短短的几年内,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 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第十四周 2学时 讲授 授课题目: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认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 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3.把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基本内容: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