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资料(实验指导书)植物大遗存分析与鉴定方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1
文件大小:519.4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一、概论 3 二、植物大遗存处理和鉴定方法 6 三、植物大遗存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14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自编实验指导书之植物大遗存分析与鉴定方法靳桂云陈雪香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6年5月

自编实验指导书之—— 植物大遗存分析 与鉴定方法 靳桂云 陈雪香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6 年 5 月

目录3一、概论6二、植物大遗存处理和鉴定方法14三、植物大遗存数据的分析与解释2

2 目 录 一、概论 3 二、植物大遗存处理和鉴定方法 6 三、植物大遗存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14

一、概论(一)植物大遗存的种类大植物遗存包括种子、果实、木材、块茎、根茎、球茎、茎秆和纤维等,对这些植物遗存的观察,一般用肉眼、手持放大镜或低倍解剖镜即可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大植物遗存约为176种,隶属70科。其中,粮食作物类18种,蔬菜及调味品类33种,可食果类植物37种,纤维植物类3种,药用植物类14种,油料作物类2种,绿肥植物类2种,林木类15种,野草类52种。卜慕华将我国史前或土生栽培植物列出237种。其中已在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有64种,仅占总种类数的27%。这些已发现的遗存种类,无论从发现的地域或是次数,都远远不能满足对该种栽培植物研究的需要。而大多数种类,:即占73%的种类还没有任何遗存发现,这就预示着在未来考古工作中,植物遗存的发现将有很大的潜势。只要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对植物遗存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采用先进的收集方法,就有可能获得包括种子、果实类在内的更为丰富的植物遗存材料。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统计的植物遗存中,其遗存物为种子或果实(整粒或残粒)的种类约占遗存种类总数的95%,其他器官,如根状茎(姜、藕)、块茎(芋)、鳞茎(荸荠、葱、蒜)、纤维(麻、棉)、叶和茎秆等约占5%。因而种子、果实成为植物遗存中的主要研究对象。究其较多的原因,主要因为:1.我国植物种类丰富,植物产生大量的种子并广泛传播。根据《中国植物志》,我国现存种子植物有28592种,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种子植物发生以来的2亿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做为植物生活周期最终产物的种子,会以化石(古植物学研究对象)、炭化粒(考古学研究对象)或现代新鲜状态(种子生物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对象)被保存下来。植物为繁衍本物种,而产生大量种子以传宗接代。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单穗有50-100粒,药用稻(OryzaoficinalisWall.exWatt.)一般200-300粒,多者达2000余粒,梗稻(Oryzasativasubsp.japonica)可达95-189粒,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70-100粒(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编,1994)。野生草本植物的繁衍能力更强,黎(ChenopodiumalbumL.)单株结种子2700粒、狗尾草(Setariaviridis(L.)Beauv)则为3375粒。人类可食用或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借助风、水等自然力(即所谓种子雨(Seedrain))或人、动物的携带,使产生的大量种子和果实被传播到尽可能远的距离和更大的范围,散落在房址,聚落、围沟、墓穴及至灰坑中。因此,种子和果实存于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中,从而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历史遗迹。2.种子、果实是人类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首先,种子、果实本身直接被先人利用:(1)最主要的食物,如稻、栗、黍(PanicuinmiliaceumL.)和大豆(GlycinemaxMerr,)等,在野外采集或原始栽培收获后携回并贮存手遗址内备用或散落在遗址附近3

3 一、概论 (一)植物大遗存的种类 大植物遗存包括种子、果实、木材、块茎、根茎、球茎、茎秆和纤维等,对这些植物遗 存的观察,一般用肉眼、手持放大镜或低倍解剖镜即可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考古遗址 出土的大植物遗存约为 176 种,隶属 70 科。其中,粮食作物类 18 种,蔬菜及调味品类 33 种,可食果类植物 37 种,纤维植物类 3 种,药用植物类 14 种,油料作物类 2 种,绿肥植物 类 2 种,林木类 15 种,野草类 52 种。 卜慕华将我国史前或土生栽培植物列出 237 种。其中已在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有 64 种,仅占总种类数的 27%。这些已发现的遗存种类,无论从发现的地域或是次数,都远 远不能满足对该种栽培植物研究的需要。而大多数种类,即占 73%的种类还没有任何遗存 发现,这就预示着在未来考古工作中,植物遗存的发现将有很大的潜势。只要考古工作者在 发掘过程中对植物遗存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采用先进的收集方法,就有可能获得包括种子、 果实类在内的更为丰富的植物遗存材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统计的植物遗存中,其遗存物为种子或果实(整粒或残粒)的 种类约占遗存种类总数的 95%,其他器官,如根状茎(姜、藕)、块茎(芋)、鳞茎(荸荠、 葱、蒜)、纤维(麻、棉)、叶和茎秆等约占 5%。因而种子、果实成为植物遗存中的主要研 究对象。究其较多的原因,主要因为: 1.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植物产生大量的种子并广泛传播。根据《中国植物志》,我国现 存种子植物有 28592 种,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种子植物发生以来的 2 亿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做为植物生活周期最终产物的种子,会以化石(古植物学研究对象)、 炭化粒(考古学研究对象)或现代新鲜状态(种子生物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对象)被保 存下来。植物为繁衍本物种,而产生大量种子以传宗接代。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单穗有 50-100 粒,药用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一般 200-300 粒,多者达 2000 余粒,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可达95-189粒,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70-100 粒(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编,1994)。野生草本植物的繁衍能力更强,藜(Chenopodium album L.)单株结种子 2700 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则为 3375 粒。人类可食用 或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借助风、水等自然力(即所谓种子雨 (Seed rain))或 人、动物的携带,使产生的大量种子和果实被传播到尽可能远的距离和更大的范围,散落在 房址,聚落、围沟、墓穴及至灰坑中。因此,种子和果实存于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中, 从而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历史遗迹。 2. 种子、果实是人类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首先,种子、果实本身直接被先人利用: (1) 最主要的食物,如稻、粟、黍(Panicuin miliaceum L.)和大豆(Glycine max Merr,) 等,在野外采集或原始栽培收获后携回并贮存于遗址内备用或散落在遗址附近;

(2)食用果实的肉质部分后,而将不可食的果核、种子丢弃,如桃核、梅核、梨籽等:(3)宗教或药用,如大麻(CannabissativaL.):shg图一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的炭化大麻籽(4)做人的饰物或器物的装饰,如将白色的小花紫草(LithospermumoficinaleL.)果粒粘贴在小木桶外壁上(照片),以及带总苞的薏苡果粒串成的项练。其次,先人使用其他植物材料后被沉积下来的种子、果实。如茅草屋顶上落下的草籽:带有种子的枝、秆或食草动物的粪便等做为燃料被烧后,在炉灶或灰燃的沉积物中常发现炭化种子。3.果核及种皮具有保护性组织结构,果核及种皮之所以具有保护其内幼小生命一胚免受外界侵害的功能,是因为其外壳多为木质、骨质或革质等厚而坚硬的保护性结构。而种皮表面又具有蜡质层、角质层等。它们与以软组织为主的叶片、花、果肉、草质茎杆等相比,在长期埋藏沉积中不易腐烂而被保存在泥炭、淤泥、煤系甚至被夹带在河床中,即使种子内部的胚乳被消耗或腐烂掉,但外壳仍会完整的或部分的保留下来,故仍可作为种类识别的形态学依据。(二)植物大遗存类型遗址中的种子、果实遗存受到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鉴定者需要了解遗存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引发的相应的形态变化特点,复原其新鲜时的状况,并与现代种子、果实相比较,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名称鉴定。最常见的种子、果实遗存形式是:炭化类、干燥类、受浸类和印痕类。1.炭化类(Carbonization)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植物遗存多是以炭化形式被保存下来。常见于富含淀粉的谷物籽粒,如稻、黍、栗、麦等。还见于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大豆及梅、桃、山茱英等果树或药用植物的果核。炭化粒的特点是:黑色,断面呈多孔状,触之易碎。尽管炭化粒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炭化粒的形成与火有关,是受高温烤4

4 (2) 食用果实的肉质部分后,而将不可食的果核、种子丢弃,如桃核、梅核、梨籽等; (3) 宗教或药用,如大麻(Cannabis sativa L.); 图一 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的炭化大麻籽 (4) 做人的饰物或器物的装饰,如将白色的小花紫草(Lithospermum officinale L.)果粒 粘贴在小木桶外壁上(照片),以及带总苞的薏苡果粒串成的项练。其次,先人使用其他植 物材料后被沉积下来的种子、果实。如茅草屋顶上落下的草籽;带有种子的枝、秆或食草动 物的粪便等做为燃料被烧后,在炉灶或灰烬的沉积物中常发现炭化种子。 3. 果核及种皮具有保护性组织结构,果核及种皮之所以具有保护其内幼小生命—胚, 免受外界侵害的功能,是因为其外壳多为木质、骨质或革质等厚而坚硬的保护性结构。而种 皮表面又具有蜡质层、角质层等。它们与以软组织为主的叶片、花、果肉、草质茎杆等相比, 在长期埋藏沉积中不易腐烂而被保存在泥炭、淤泥、煤系甚至被夹带在河床中,即使种子内 部的胚乳被消耗或腐烂掉,但外壳仍会完整的或部分的保留下来,故仍可作为种类识别的形 态学依据。 (二)植物大遗存类型 遗址中的种子、果实遗存受到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鉴定者需要 了解遗存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引发的相应的形态变化特点,复原其新鲜时的状况,并与现代种 子、果实相比较,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名称鉴定。最常见的种子、果实遗存形式是:炭化类、 干燥类、受浸类和印痕类。 1. 炭化类(Carbonization)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植物遗存多是以炭化形式被保存下来。常见于富含淀粉的谷物籽 粒,如稻、黍、栗、麦等。还见于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大豆及梅、桃、山茱萸等果树或药用 植物的果核。炭化粒的特点是:黑色,断面呈多孔状,触之易碎。 尽管炭化粒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炭化粒的形成与火有关,是受高温烤

焙的结果。这可能是谷物在脱粒前加热干燥,籽粒散落在灶坑旁或灰中,或粮堆遭火烧等外部火源烘烤造成的。这可以从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泰、栗炭化粒是与碎炭块或木炭屑混在一起得到证明。这种烘烤不是籽粒直接被火烧,否则就会被烧成炭末或全部烧掉。而没有炭化的籽粒在长时间的潮湿环境埋藏下便会腐烂。除认为受火烤焙而炭化外,还可能是积存的谷粒层在正常温度下发生缓慢的自然炭化过程;或者是由于厌氧细菌活动的结果;或者是谷粒堆积产生升温自燃的结果等。河北宣化辽墓大安九年(1093年)在陶仓内有带荐栗粒,呈暗褐色,籽粒外形饱满,内存物已干癌,谷粒易碎,但并未炭化,河北磁山粮仓中贮存大量粟粮,距今约8000年,亦未炭化,开仓后不久即呈碎屑状。一些种类种子由于长期埋藏使表面变乌暗,甚至黑色,但并非炭化。这说明年代久远不是形成炭化的主要原因。北京老山汉墓中在黑色炭化栗粒块中分散有黄褐色未炭化栗粒,这可能是不同形成过程的两种籽粒掺和在一起的。2.干燥类(Desiccatedmaterial)这类遗存是新鲜的果实或种子经过自然而缓慢地降低自身含水量后而形成的,如河北宣化墓内桌上盘中,竞有葡萄(VitisviniferaL.)、梨(PyrusussuriensisMaxim.)、枣(ZizyphusjujubeMill)和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等干鲜果品和作为香料、药用的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种子;又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枣、梨、梅和杨梅(MyricarubraS.etZ.)等。而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墓(距今约2500年)中发现的大麻、小紫草等遗存,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这些遗存保存完好,几乎形色如初;在干燥类种子、果实遗存中由软组织组成的胚乳和胚等部分,在长期埋藏条件下,被缓慢地生命代谢活动所消耗变质、干缩变小或被细菌活动腐烂掉,仅留残迹。3.受浸类(Waterloggedmaterial)此类植物遗存是在缺氧的环境中,长期受水浸并在泥炭土或其他腐植质沉积中受到多酚类物质的作用而形成的。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保存完好的女户肠胃食道里见有138.5粒甜瓜籽(CucumismeloL.),其外形和其内的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都保存完整,细胞结构清晰。在辽宁大连普兰店已干洞的湖中挖出的莲籽(NelumbomuciferaGaertn.),由于其外壳(果皮)结构特殊,在其栅栏细脆层中有一条“明线”(lightline)阻隔外界水分和空气进入种子内部,不仅外形不变且内部的胚亦保持完好。经*C测定年龄,最长的距今1350±220年,这些古莲籽在经过技术处理后仍能发芽、开花结实。4.籽粒印痕(Grainimpressions)由于先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将米粒或带壳的谷粒混入灶壁的泥土中或压入陶器表面,或掺入建筑物泥士中,经火烧后的粘在其与米粒或谷壳紧贴的士面上便形成与实物表面凹凸相反的纹饰。印痕以负相复现了米粒或谷壳表面的形态详情。因此印痕是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植物遗存的证据。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红烧土上的稻壳印痕,有的印痕上还留有稻壳残片:湖南汨罗黄家园遗址出土11块碎陶片上有大小不同的稻壳印痕35个,印痕上可见由稻壳表面乳突状植硅体细胞压入土面而形成的相应大小的小凹坑。5

5 焙的结果。这可能是谷物在脱粒前加热干燥,籽粒散落在灶坑旁或灰烬中,或粮堆遭火烧等 外部火源烘烤造成的。这可以从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黍、粟炭化粒是与碎炭块或木炭 屑混在一起得到证明。这种烘烤不是籽粒直接被火烧,否则就会被烧成炭末或全部烧掉。而 没有炭化的籽粒在长时间的潮湿环境埋藏下便会腐烂。除认为受火烤焙而炭化外,还可能是 积存的谷粒层在正常温度下发生缓慢的自然炭化过程;或者是由于厌氧细菌活动的结果;或 者是谷粒堆积产生升温自燃的结果等。河北宣化辽墓大安九年(1093 年)在陶仓内有带稃 粟粒,呈暗褐色,籽粒外形饱满,内存物已干瘪,谷粒易碎,但并未炭化,河北磁山粮仓中 贮存大量粟粮,距今约 8000 年,亦未炭化,开仓后不久即呈碎屑状。一些种类种子由于长 期埋藏使表面变乌暗,甚至黑色,但并非炭化。这说明年代久远不是形成炭化的主要原因。 北京老山汉墓中在黑色炭化粟粒块中分散有黄褐色未炭化粟粒,这可能是不同形成过程的两 种籽粒掺和在一起的。 2. 干燥类(Desiccated material) 这类遗存是新鲜的果实或种子经过自然而缓慢地降低自身含水量后而形成的,如河北宣 化墓内桌上盘中,竟有葡萄(Vitis vinifera L.)、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枣(Zizyphus jujube Mill.)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等干鲜果品和作为香料、药用的肉豆蔻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种子;又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枣、梨、梅和杨梅(Myrica rubra S.et Z.)等。而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墓(距今约 2500 年)中发现的大麻、小紫草等遗存,由 于该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这些遗存保存完好,几乎形色如初;在干燥类种子、果实遗存中由 软组织组成的胚乳和胚等部分,在长期埋藏条件下,被缓慢地生命代谢活动所消耗变质、干 缩变小或被细菌活动腐烂掉,仅留残迹。 3. 受浸类(Waterlogged material) 此类植物遗存是在缺氧的环境中,长期受水浸并在泥炭土或其他腐植质沉积中受到多酚 类物质的作用而形成的。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保存完好的女尸肠胃食道里见有 138.5 粒甜瓜籽(Cucumis melo L.),其外形和其内的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都保存完整,细胞 结构清晰。在辽宁大连普兰店已干涸的湖中挖出的莲籽(Nelumbo nucifera Gaertn.),由于其 外壳(果皮)结构特殊,在其栅栏细脆层中有一条“明线”(light line)阻隔外界水分和空气 进入种子内部,不仅外形不变且内部的胚亦保持完好。经 14C 测定年龄,最长的距今 1350±220 年,这些古莲籽在经过技术处理后仍能发芽、开花结实。 4. 籽粒印痕(Grain impressions) 由于先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将米粒或带壳的谷粒混入灶壁的泥土中或压入陶器表面,或掺 入建筑物泥土中,经火烧后的粘土在其与米粒或谷壳紧贴的土面上便形成与实物表面凹凸相 反的纹饰。印痕以负相复现了米粒或谷壳表面的形态详情。因此印痕是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 植物遗存的证据。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红烧土上的稻壳印痕,有的印痕上还留有稻壳残片; 湖南汩罗黄家园遗址出土 11 块碎陶片上有大小不同的稻壳印痕 35 个,印痕上可见由稻壳表 面乳突状植硅体细胞压入土面而形成的相应大小的小凹坑

二、植物遗存处理和鉴定方法获得植物大遗存后,就要对其进行研究。植物大遗存研究,包括对浮选中获得的轻浮部分进行植物种属鉴定、数量统计、结果解释和最终完成研究报告儿个部分。植物种属鉴定,是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关键,只有鉴定结果可靠,以后的研究才具有科学性,所以,本书中第三章专门介绍常见植物种子和果实的鉴定方法和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鉴定特征,这里则介绍鉴定前对植物遗存样品的挑选和大致的鉴定程序。需要说明的是,植物大遗存,除了包括种子和果实以外,还包括木炭、植物印痕、附着在金属文物上的植物遗等,限手篇幅,本书中不涉及木炭的种属鉴定和研究方法,对这个内容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至手后两种植物大遗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机会比较少,本书中也没有进行介绍,目前只能参考英文和德文植物考古方面的文献。前面收集到的植物大遗存样品中,通常混有一些比重或者大小相近的现代有机物质,如种子、草根或者其他物质,同时,即使是古代植物遗存,也是种类、大小差别很大。为了准确的鉴定,我们需要首先对这些样品进行挑选,包括挑选炭化的样品、浸水样品和脱水样品。(一)浮选样品的挑选从原理上讲,手选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浮选到的样品中现代的有机物质与炭化的植物遗存分开;同时把炭化物质按照不同的大小和类型分开。为了保证后面的鉴定工作顺利进行和所得结果具有可比性,挑选工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1.整理与样品有关的记录从野外采集浮选土样到获得炭化植物遗存,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记录,其中主要是文字记录,在进行挑选之前要把这些记录整理清楚,并将样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放好,这样挑选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整理记录一般有如下过程:首先,如果考古学家送样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样品清单,在接收这些样品时一定要详细核对清单,若发现存在问题,就要与考古学家及时核对并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和说明。如果考古学家送样品的时候没有提供详细的清单,实验室工作人员就要根据样品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一个样品清单。其次,将样品全面、正确的信息转移到实验室的表格上。实验室表格除了包括样品清单上的信息如采样地点、单位、时间等外,重要的是鉴定结果,不同的实验室表格的形式可能存在区别,但要保证能够将尽量多的信息都包括在表格中(表一)。6

6 二、植物遗存处理和鉴定方法 获得植物大遗存后,就要对其进行研究。植物大遗存研究,包括对浮选中获得的轻浮部 分进行植物种属鉴定、数量统计、结果解释和最终完成研究报告几个部分。植物种属鉴定, 是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关键,只有鉴定结果可靠,以后的研究才具有科学性,所以,本书中第 三章专门介绍常见植物种子和果实的鉴定方法和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鉴定特征,这里则介绍 鉴定前对植物遗存样品的挑选和大致的鉴定程序。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大遗存,除了包括种子和果实以外,还包括木炭、植物印痕、附着 在金属文物上的植物遗骸等,限于篇幅,本书中不涉及木炭的种属鉴定和研究方法,对这个 内容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至于后两种植物大遗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 的机会比较少,本书中也没有进行介绍,目前只能参考英文和德文植物考古方面的文献。 前面收集到的植物大遗存样品中,通常混有一些比重或者大小相近的现代有机物质,如 种子、草根或者其他物质,同时,即使是古代植物遗存,也是种类、大小差别很大。为了准 确的鉴定,我们需要首先对这些样品进行挑选,包括挑选炭化的样品、浸水样品和脱水样品。 (一)浮选样品的挑选 从原理上讲,手选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浮选到的样品中现代的有机物质与炭化的 植物遗存分开;同时把炭化物质按照不同的大小和类型分开。为了保证后面的鉴定工作顺利 进行和所得结果具有可比性,挑选工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1. 整理与样品有关的记录 从野外采集浮选土样到获得炭化植物遗存,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 记录,其中主要是文字记录,在进行挑选之前要把这些记录整理清楚,并将样品按照一定的 顺序排放好,这样挑选的时候就比较容易。 整理记录一般有如下过程:首先,如果考古学家送样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样品清单,在 接收这些样品时一定要详细核对清单,若发现存在问题,就要与考古学家及时核对并解决问 题,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和说明。如果考古学家送样品的时候没有提供详细的清单, 实验室工作人员就要根据样品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一个样品清单。其次,将样品全面、正确的 信息转移到实验室的表格上。实验室表格除了包括样品清单上的信息如采样地点、单位、时 间等外,重要的是鉴定结果,不同的实验室表格的形式可能存在区别,但要保证能够将尽量 多的信息都包括在表格中(表一)

表一实验室挑选和鉴定植物遗存样品的表格遗址名称采集日期备注:Site NameCollected Date分析日期分析人 DateAnalyst临时号浮选号Sample No.#Floatation no.容积探方号开口层位UnitLevelVolume时代遗迹号Feature no.Culture/Period毛重炭屑重(>1mm)Total(g)Charcoal(g)种子总重Seeds(g)炭化种子记录(CARBONIZEDSEEDS)裁培作物(CULTIGENS)杂草类(WEEDS)大粒谷类(LARGECEREALS)早熟禾亚科(Pooideae)大麦(Hordeum)泰亚科(Panicoideae)小麦(Triticum)豆科(Leguminosae)水稻(Oryza)野大豆(G.soja)?谷类(?cereal)藜科(Chenopod.)科(Polygo.)粟类(MILLETS)..黍(Panicum)莎草科(Cyperaceae)栗(Setaria)葫芦科(Cucurbitaceae)小栗(smallfoxtail)科(Amaranthac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栗类(?millet)栽培稗属(Echinochloa)菊科(Asteraceae)其它(OTHER)·大戟科(Euphorbiaceae)豇豆属(Vigna)唇形科(Labiatae)大豆(Glycine)马齿苋属(Portulaca)其它(OTHERS)大麻(Cannabis)香瓜属(Cucumis)块茎(Tuber)紫苏属(Perilla)不可鉴定(Unidentifiable)芸苔属(Brassica)未知 1(Unknown 1)蕉草属(Humulus)未知2(Unknown2)果类(FRUITS)李属(Prunus)茄科(Solanaceae)葡萄属(Vitis)酸浆属(Physalis)果壳(shell)果肉(nutmeat)

7 表一 实验室挑选和鉴定植物遗存样品的表格 备注: 遗址名称_采集日期_ Site Name_ Collected Date_ 分析日期_ 分析人_ Date _ Analyst_ 临时号_ 浮选号_ Sample No.#_ Floatation no._ 容积_ 探方号_开口层位_ Volume_ Unit_ Level_ 遗迹号_ 时代_ Feature no. _ Culture/Period _ _ 毛重 炭屑重(>1mm) Total(g) Charcoal(g) 种子总重 Seeds(g) 炭 化 种 子 记 录 (CARBONIZED SEEDS) 栽培作物(CULTIGENS) 杂草类(WEEDS) 大粒谷类(LARGE CEREALS). 早熟禾亚科(Pooideae) 大麦(Hordeum) _ _ 黍亚科(Panicoideae) 小麦(Triticum) _ _ 豆科(Leguminosae) 水稻(Oryza)_ _ 野大豆(G. soja) ?谷类(?cereal) _ _ 藜科(Chenopod.) 粟类(MILLETS). 蓼科(Polygo.) 黍(Panicum)_ _ 莎草科(Cyperaceae) 粟 (Setaria) _ _ 葫芦科(Cucurbitaceae) 小粟 (small foxtail) _ _ 苋科(Amaranthacae) ?粟类(?millet) _ _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栽培稗属(Echinochloa) 菊科(Asteraceae) 其它(OTHER). 大戟科(Euphorbiaceae) 豇豆属(Vigna) _ _ 唇形科(Labiatae) 大豆(Glycine) _ _ 马齿苋属(Portulaca) 大麻(Cannabis) _ _ 其它(OTHERS) 香瓜属(Cucumis) _ _ 块茎(Tuber) 紫苏属(Perilla) _ _ 不可鉴定(Unidentifiable) 芸苔属(Brassica) _ _ 未知 1(Unknown 1) 葎草属(Humulus) _ _ 未知 2(Unknown 2) 果类(FRUITS) 李属(Prunus) _ _ 茄科(Solanaceae) _ _ 葡萄属(Vitis) _ _ 酸浆属(Physalis) 果壳(shell) 果肉(nut meat) 备注:

填写表格,就是将原有的关于样品的各类信息集中在表格中,而且后面的称重和种属鉴定结果也在同一个表格上,这样便于分析和对比。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发现原来的信息中有拼写等方面的错误,就要进行改正,但必须把这种改正的原因和过程另外进行记录,这样,既避免将这些错误信息再带入样品的实验室统计表上,又可以与原来的标签中的信息进行核对。另外,在发掘过程中采集的肉眼可见植物标本,相关信息也必须转移到这个综合性的表格中,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考古遗址中所有植物遗存的信息。2.称重、过筛和分类关于样品来源方面的信息都整理清楚后,就要对浮选的轻物质部分进行称重和记录。每一份样品都要进行称重,并在表中记录称重结果。这个结果可以在后面讨论不同类型种子或者果实产量等信息时用。称重后的样品就要进行过筛。首先用2毫米的筛子将样品分为大手2毫米和小于2毫来两个组。再对两组样品进行分别挑选。留在筛子里的大于2毫米的样品可以用肉眼或者放大镜来挑选,要把其中所有炭化样品都挑选出来,可能有木炭、果核碎片、大的种子等,有时我们会发现葫芦或者瓜的遗留。每类植物遗存都要进行仔细挑选、分别进行称重,然后放入胶囊或者玻璃容器中。这样就已经对木炭、果核、大种子等进行了初步分类,会大大加快后面的鉴定工作的速度。对于小于2毫米的部分,再用筛子将其分成大于1毫米、0.5毫米等不同的组。分组的样品再在显微镜下进行挑选,一般用10-15倍的解剖镜。小于2毫米的木炭一般不选。因为这样大小的木炭一般很难鉴定种属,除非采用扫描电镜或者高倍的光学显微镜进行鉴定。但是,如果在野外发现所有的木炭都小于2毫米,这可能说明埋藏条件或者埋藏行为有特殊意义,这种时候就需要详细的挑选所有的炭屑。将大于1毫米、大于0.5毫米的不同组的炭化植物进行分类。首先将同一组中的种子、果实、炭屑分开:然后,再将种子和果实按照不同形状、大小、表面雕纹进行分类。小于2毫米的样品挑选完毕后,要在浮选的表格上填上每类种子的数量,即使不能进行鉴定,也要尽量根据观察结果对其进行描述。通过简单描述每一种种子并进行记数,会使初学者更准确地区分不同的种子,并更快地学会掌握不同类型的特点。3.挑选工作需要的工具和注意事项除了显微镜外,植物考古实验室常用的挑选工具包括毛刷、镊子、各类盛放植物遗有的盘子和盒子等。用细毛刷来挑小种子,刷毛上的静电通常可以保证将样品放入容器中。在显微镜下面移动样品时,也可以用细毛刷,镊子、解剖针或者索引卡也可以作为备用工具。显微镜下挑选时,要把植物遗存放在盘子里,盘子可以是纸质的或者金属的,但要避免用塑料盘子,因为塑料表面有静电。盘子最好是方形或者长方形、平底,表面光滑,大小要适合放在解剖镜的载物台上。一般情况下,要将样品放在盘子的中央,并使之排成一个窄行,这样就可以在8

8 填写表格,就是将原有的关于样品的各类信息集中在表格中,而且后面的称重和种属鉴 定结果也在同一个表格上,这样便于分析和对比。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是,如果发现原来的信息中有拼写等方面的错误,就要进行改正,但必须把这种改正的原因 和过程另外进行记录,这样,既避免将这些错误信息再带入样品的实验室统计表上,又可以 与原来的标签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另外,在发掘过程中采集的肉眼可见植物标本,相关信息也必须转移到这个综合性的表 格中,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考古遗址中所有植物遗存的信息。 2. 称重、过筛和分类 关于样品来源方面的信息都整理清楚后,就要对浮选的轻物质部分进行称重和记录。每 一份样品都要进行称重,并在表中记录称重结果。这个结果可以在后面讨论不同类型种子或 者果实产量等信息时用。 称重后的样品就要进行过筛。首先用 2 毫米的筛子将样品分为大于 2 毫米和小于 2 毫米 两个组。再对两组样品进行分别挑选。留在筛子里的大于 2 毫米的样品可以用肉眼或者放大 镜来挑选,要把其中所有炭化样品都挑选出来,可能有木炭、果核碎片、大的种子等,有时 我们会发现葫芦或者瓜的遗留。每类植物遗存都要进行仔细挑选、分别进行称重,然后放入 胶囊或者玻璃容器中。这样就已经对木炭、果核、大种子等进行了初步分类,会大大加快后 面的鉴定工作的速度。 对于小于 2 毫米的部分,再用筛子将其分成大于 1 毫米、0.5 毫米等不同的组。分组的 样品再在显微镜下进行挑选,一般用 10-15 倍的解剖镜。小于 2 毫米的木炭一般不选。因为 这样大小的木炭一般很难鉴定种属,除非采用扫描电镜或者高倍的光学显微镜进行鉴定。但 是,如果在野外发现所有的木炭都小于 2 毫米,这可能说明埋藏条件或者埋藏行为有特殊意 义,这种时候就需要详细的挑选所有的炭屑。 将大于 1 毫米、大于 0.5 毫米的不同组的炭化植物进行分类。首先将同一组中的种子、 果实、炭屑分开;然后,再将种子和果实按照不同形状、大小、表面雕纹进行分类。小于 2 毫米的样品挑选完毕后,要在浮选的表格上填上每类种子的数量,即使不能进行鉴定,也要 尽量根据观察结果对其进行描述。通过简单描述每一种种子并进行记数,会使初学者更准确 地区分不同的种子,并更快地学会掌握不同类型的特点。 3. 挑选工作需要的工具和注意事项 除了显微镜外,植物考古实验室常用的挑选工具包括毛刷、镊子、各类盛放植物遗存 的盘子和盒子等。 用细毛刷来挑小种子,刷毛上的静电通常可以保证将样品放入容器中。在显微镜下面 移动样品时,也可以用细毛刷,镊子、解剖针或者索引卡也可以作为备用工具。显微镜下挑 选时,要把植物遗存放在盘子里,盘子可以是纸质的或者金属的,但要避免用塑料盘子,因 为塑料表面有静电。盘子最好是方形或者长方形、平底,表面光滑,大小要适合放在解剖镜 的载物台上。一般情况下,要将样品放在盘子的中央,并使之排成一个窄行,这样就可以在

显微镜下面从左向右逐个观察。样品排列时要尽量排得窄,这样每个样品都很容易被观察到。胶囊可能是临时盛放各类植物种子的最好的容器之一,但胶囊不适合于长期存放植物样品。在干旱地区,胶囊会因为变脆而损坏,在潮湿地区会变得粘而发软。只有在湿度为50%的条件下才适合长期保存样品。长期保存一般用玻璃或塑料盒子,如果使用玻璃的容器,要防止破碎。挑选种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在挑选过程中保证标签不发生混乱,一旦发生混乱,一定要进行纠正,无法纠正的,要做记录,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避免发生混乱,每次只挑选一个样品。同时,胶囊或盒子上贴上有样品来源或者浮选号等内容的标签,将挑剩下的部分装入袋子,将浮选表格和样品进行归档保存。(2)挑选结束后,要检查一下重物质部分中是否有未浮起来的炭化的果核和重木头,浮选过程中很多木炭会沉到下面。(3)挑选样品的过程中,识别混入的现代样品是一个关键问题。新鲜的黑色种子与炭化的种子区别明显,黑色现代种子的外衣上有色泽,而且经常是软甚至黏糊。确认现代种子的时候,如果把握性不大,可以把这些种子开,与炭化的种子进行对比。(4)如果某个样品中种子的数量特别多,就要随机选择一部分进行挑选和鉴定,随机选择的方法就是将样品分成若干等份,选择其中的一份或者儿份。比如,可以用16个小盒子,将需要分解的样品均匀倒入其中,然后根据需要挑选和鉴定的量,选择多少个盒子中的样品进行鉴定。(二)分选缩水的和浸水的样品前面讲的是如何挑选采用浮选法获得的炭化植物遗存。但是,在极度干旱和极度潮湿的地区具有保存非炭化植物遗存的条件。采用过筛的方法收集了这些缩水的或者是浸水的植物样品后,也要对这些样品进行挑选,基本方法类似于挑选炭化植物遗存的方法,但在保存条件等方面有些不同,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将对样品破坏程度控制在最小。总的原则就是,在处理浸水的或者缩水的植物遗存样品时,最基本的是要使浸水样品保持湿润、缩水样品保持干燥。浸水的样品是由于长期潮湿的状况下与空气隔离才保存下来的,比如在那些泥炭或者腐殖质含量特别高的地点,由手石炭酸的作用才保存下来的,干燥的过程不仅会导致样品变形和破裂,而且会由手滋生细菌而腐烂。对于浸水样品,浮选后和挑选之前,可以将样品用封口的塑料袋或者其他的隔水容器保存而且还要定期检查保证没有发生干燥。将挑选出来的样品保存在酒精或者酒精-甘油-甲醛水溶液中。要用玻璃容器来盛放这些样品。对于缩水的样品,必须避免从空气中吸收太多水分。为了防止霉菌产生,储存条件的湿度要控制在70%以内。从干燥洞穴中出土的植物遗存如果不采取防潮措施,很快就会滋生霉菌。这种时候,就需要及时杀死霉菌并把样品保存在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干净的容器中,9

9 显微镜下面从左向右逐个观察。样品排列时要尽量排得窄,这样每个样品都很容易被观察到。 胶囊可能是临时盛放各类植物种子的最好的容器之一,但胶囊不适合于长期存放植物样 品。在干旱地区,胶囊会因为变脆而损坏,在潮湿地区会变得粘而发软。只有在湿度为 50% 的条件下才适合长期保存样品。长期保存一般用玻璃或塑料盒子,如果使用玻璃的容器,要 防止破碎。 挑选种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在挑选过程中保证标签不发生混乱,一旦发生混乱,一定要进行纠正,无法 纠正的,要做记录,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避免发生混乱,每次只挑选一个样品。同时,胶 囊或盒子上贴上有样品来源或者浮选号等内容的标签,将挑剩下的部分装入袋子,将浮选表 格和样品进行归档保存。 (2)挑选结束后,要检查一下重物质部分中是否有未浮起来的炭化的果核和重木头, 浮选过程中很多木炭会沉到下面。 (3)挑选样品的过程中,识别混入的现代样品是一个关键问题。新鲜的黑色种子与炭 化的种子区别明显,黑色现代种子的外衣上有色泽,而且经常是软甚至黏糊。确认现代种子 的时候,如果把握性不大,可以把这些种子掰开,与炭化的种子进行对比。 (4)如果某个样品中种子的数量特别多,就要随机选择一部分进行挑选和鉴定,随机 选择的方法就是将样品分成若干等份,选择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比如,可以用 16 个小盒 子,将需要分解的样品均匀倒入其中,然后根据需要挑选和鉴定的量,选择多少个盒子中的 样品进行鉴定。 (二)分选缩水的和浸水的样品 前面讲的是如何挑选采用浮选法获得的炭化植物遗存。但是,在极度干旱和极度潮湿的 地区具有保存非炭化植物遗存的条件。采用过筛的方法收集了这些缩水的或者是浸水的植物 样品后,也要对这些样品进行挑选,基本方法类似于挑选炭化植物遗存的方法,但在保存条 件等方面有些不同,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将对样品破坏程度控制在最小。总的原则就是,在处 理浸水的或者缩水的植物遗存样品时,最基本的是要使浸水样品保持湿润、缩水样品保持干 燥。 浸水的样品是由于长期潮湿的状况下与空气隔离才保存下来的,比如在那些泥炭或者腐 殖质含量特别高的地点,由于石炭酸的作用才保存下来的,干燥的过程不仅会导致样品变形 和破裂,而且会由于滋生细菌而腐烂。 对于浸水样品,浮选后和挑选之前,可以将样品用封口的塑料袋或者其他的隔水容器保 存而且还要定期检查保证没有发生干燥。将挑选出来的样品保存在酒精或者酒精-甘油-甲醛 水溶液中。要用玻璃容器来盛放这些样品。 对于缩水的样品,必须避免从空气中吸收太多水分。为了防止霉菌产生,储存条件的湿 度要控制在 70%以内。从干燥洞穴中出土的植物遗存如果不采取防潮措施,很快就会滋生 霉菌。这种时候,就需要及时杀死霉菌并把样品保存在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干净的容器中

这样才能防止进一步的变坏。缩水样品也很脆弱,特别是那些已经发生一些变质的样品,必须谨慎处理。完成植物大遗存样品的初处理和种属鉴定,就要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三)鉴定方法对遗址出十种子、果实的鉴定是鉴定者运用本身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对无名称种子。果实做出种类判断,并进行必要的比对(资料记载、标本),最终确定其正确名称的过程。由于对种子遗存的鉴定和对现代种子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基本相同(种子遗存的非正常形态见七.)。所以,植物考古鉴定工作者,需要较为系统的了解有关现代种子的一些知识:种子及果实的来源和构成、种子形态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等。1.种子、果实遗存在植物学上的分类通常对考古出土的种子类称谓上比较多样,如籽粒、籽实、核、坚果、谷粒及米粒等。这些名称虽然不同,但都因有繁殖功能而附合一般人所认同的“籽"的概念。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群各以不同的器官形式完成其自然传播功能。其外形千姿百态,即所谓种子形态的多样性(图二)。恒0植物种子恶高的多样性期长江,敦建寿拍摄图二:种子形态多样性按植物学的分类方法对考古出土的种子果实类遗存,可分为以下几类(1)真正的种子,是由受精的胚珠发育而成,如大豆、甜瓜籽和猕猴桃籽(Actinidia)(照片),(2)种子状果实(Seedlikefruit)。即含有1粒种子的不开裂干果,其外形很像常见的种子,其实是植物学上的果实。这类果实包括:瘦果,如草(HumulusscandensMerr.)、蓼属(Polygonumsp.);颖果,如稻(OryzasativaL.)、普通小麦、粟及黍(PanicummilliceumL.)(照片);坚果,如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栎(Quercussp.)(照片)、榛(Corylussp.);小坚果,如紫苏(Perllafrutescens(L.)Britt)(照片)、小紫草(LithospermumofficinaleL.)(照片);悬果瓣,如天葫属(Hydrocotylesp.)(3)带有一部分花器官的果实。如酸模(Rumexsp.)(照片)的瘦果外带有大花被片,10

10 这样才能防止进一步的变坏。缩水样品也很脆弱,特别是那些已经发生一些变质的样品,必 须谨慎处理。 完成植物大遗存样品的初处理和种属鉴定,就要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鉴定方法 对遗址出土种子、果实的鉴定是鉴定者运用本身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对无名称种子。 果实做出种类判断,并进行必要的比对(资料记载、标本),最终确定其正确名称的过程。 由于对种子遗存的鉴定和对现代种子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基本相同(种子遗存的非正常形态见 七.)。所以,植物考古鉴定工作者,需要较为系统的了解有关现代种子的一些知识:种子及 果实的来源和构成、种子形态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等。 1. 种子、果实遗存在植物学上的分类 通常对考古出土的种子类称谓上比较多样,如籽粒、籽实、核、坚果、谷粒及米粒等。 这些名称虽然不同,但都因有繁殖功能而附合一般人所认同的“籽”的概念。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群各以不同的器官形式完成其自然传播功 能。其外形千姿百态,即所谓种子形态的多样性(图二)。 图二 种子形态多样性 按植物学的分类方法对考古出土的种子果实类遗存,可分为以下几类: (1)真正的种子,是由受精的胚珠发育而成,如大豆、甜瓜籽和猕猴桃籽(Actinidia) (照片). (2)种子状果实(Seedlike fruit)。即含有 1 粒种子的不开裂干果,其外形很像常见的 种子,其实是植物学上的果实。这类果实包括:瘦果,如葎草(Humulus scandens Merr.)、蓼 属(Polygonum sp.);颖果,如稻(Oryza sativa L.)、普通小麦、粟及黍(Panicum milliceum L.) (照片);坚果,如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栎 (Quercus sp.)(照片)、榛(Corylus sp.); 小坚果,如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照片)、小紫草(Lithospermum officinale L.)(照 片);悬果瓣,如天葫荽属(Hydrocotyle sp.). (3)带有一部分花器官的果实。如酸模(Rumex sp.)(照片)的瘦果外带有大花被片

共2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